丛沓藏书

卷四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四十九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乐略第一。

乐府总序

古之逹礼三: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谓吉、凶。军宾嘉,皆主此三者以成礼。古之逹乐三: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所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三者以成乐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自后䕫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古之诗,今之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诵其文而说其义可乎?不幸腐儒之说,起齐、鲁、韩、毛四家各为序训,而以说相高,汉朝又立之学官,以义理相授,遂使声歌之音湮没无闻。然当汉之初去,三代未逺,虽经主学者不识诗,而太乐氏以声歌肄业,往往仲尼三百篇,瞽史之徒例能歌也。柰义理之说既胜,则声歌之学日微。东汉之末,礼乐萧条,虽东观石渠议论纷纭,无补于事。曹孟徳平刘表得汉雅乐郎,杜䕫䕫老矣,久不肄习,所得于三百篇者,惟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而已。馀声不传,太和末又失其三。左延年所得惟鹿鸣一篇,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臣行礼,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古者歌鹿鸣必歌四牡、皇皇者华三诗同节,故曰工歌鹿鸣之三,而用南陔、白华、华黍三笙以赞之,然后首尾相承,节奏有属。今得一诗而如此用可乎?应知古诗之声为可贵也。至晋室鹿鸣一篇,又无传矣,自鹿鸣一篇絶后世不复闻诗矣。然诗者人心之乐也,不以世之污隆而存亡。岂三代之时,人有是心,心有是乐,三代之后,人无是心,心无是乐乎?继三代之作者乐府也,乐府之作,宛同风雅,但其声散佚,无所纪系,所以不得嗣续风、雅而为流通也。按三百篇在成周之时,亦无所纪系,有季札之贤,而不别国风所在,有仲尼之圣,而不知雅颂之分仲尼为此患,故自卫返也。问于太师氏,然后取而正焉。列十五国风以眀风土之音不同,分大小二雅以眀朝廷之音有间,陈周、鲁、商三颂之音所以侑祭也。定南陔、白华、华黍、崇丘由庚、由仪六笙之音所以叶歌也。得诗而得声者三百篇,则系于风、雅、颂。得诗而不得声者则置之谓之逸诗,如河水、祈招之类,无所系也。今乐府之行于世者,章句虽存,声乐无用。崔豹之徒以义说名,吴兢之徒以事解目,盖声失则义起。其与齐、鲁、韩、毛之言诗无以异也,乐府之道或几乎息矣。臣今取而系之,千载之下,庶无絶纽。一曰短箫铙歌二十二曲,二曰鞞舞歌,五曲三曰拂舞歌五曲,四曰鼓角横吹十五曲,五曰笾角十曲,六曰相和歌三十曲,七曰吟叹四曲,八曰四弦一曲,九曰平调七曲,十曰瑟调,三十八曲,十一曰楚调十曲,十二曰大曲十五曲,十三曰白纻歌五曲,十四曰清商八十四曲,凡二百五十一曲。系之正声,即风雅之声也。一曰郊祀十九章,二曰东都五诗,三曰梁十二雅,四曰唐十二和,凡四十八曲系之正声,即颂声也。一曰汉三侯之诗,一章,二曰汉房中之乐,十七章三曰隋房内二曲,四曰梁十曲,五曰陈四曲,六曰北齐二曲,七曰唐五十五曲,凡九十一曲系之别声,而非正乐之用也。正声之馀则有琴琴五十七曲别声之馀,则有舞舞二十三曲。古者丝竹与歌相和,故有谱无辞。所以六诗在三百篇中,但存名耳。汉儒不知谓为六亡诗也。琴之九操十二引,以音相授,并不着辞琴之有辞。自梁始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自六代之舞至于汉、魏,并不着辞也。舞之有辞自晋始。今之所系,以诗系于声,以声系于乐举三逹,乐行三逹礼,庶不失乎古之道也。古调二十四曲,征戍十五曲,游侠二十一曲,行乐十八曲,佳丽四十七曲,别离十八曲,怨思二十五曲,歌舞二十一曲,丝竹十一曲,觞酌七曲,宫苑十九曲,都邑三十四曲,道路六曲,时景二十五曲,人生四曲,人物十曲,神仙二十二曲。梵竺四曲,蕃音四曲,山水二十四曲,草木二十一曲,车马六曲,鱼龙六曲,鸟兽二十一曲,杂体六曲,总四百十九曲。不得其声,则以义类相属,分为二十五门,曰遗声遗声者,逸诗之流也。庶几来者复得其声,则不失其所系矣。然三代既没,汉魏嗣兴,礼乐之来,陵夷有渐,始则风、雅不分,次则雅、颂无别,次则颂亡,次则礼亡。按《上之回》、《圣人出》,君子之作也,雅也。《艾如张、雉子班》,野人之作也,风也,合而为鼓吹曲。燕歌行》,其音本幽蓟,则列国之风也。《煌煌》、《京洛》行,其音本《京华,则《都人》之雅也,合而为《相和歌。风》者,乡人之用雅者,朝廷之用。合而用之,是为风。雅不分。然享,大礼也,燕私礼也。享则上兼用下乐,燕则下得用上乐。是则风雅之音虽异,而享燕之用则通。及明帝定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用之。二曰《雅颂乐》,辟雍享射用之。三曰《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用之。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用之。古者雅用于人,《颂》用于神武帝之立乐府,采诗虽不辨风、雅,至于《郊祀、房中》之章,未尝用于人事,以明神人不可以同事也。今辟雍、享射,《雅》、《颂》无分,应用颂者而改用《大予》,应用《雅》者而改用《黄门》,不知《黄门》、《大予》于古为何乐乎?《风》、《雅》通歌,犹可以通也,雅、颂通歌,不可以通也。曹魏凖《鹿鸣》作《于赫篇》以祀武帝,凖《驺虞》作《巍巍篇》以祀文帝,凖文王作《洋洋篇》以祀明帝。且《清庙》祀文王,《执竞》祀武王,莫非《颂》声。今魏家三庙,纯用《风》、《雅》,此颂之所以亡也。颂亡,则乐亡矣。是时乐虽亡,礼犹存,宗庙之礼不用之天,明有尊亲也。鬼神之礼不用之人,知有幽明也。梁武帝作十二雅,郊庙、明堂、三朝之礼,展转用之。天地之事、宗庙之事,君臣之事,同其事矣。乐之失也,自汉武始,其亡也自魏始。礼之失也,自汉明始。其亡也自梁始,礼乐沦亡之所由,不可不知也,正声序论。

古之诗曰:歌行后之诗曰:古近二体,歌行主声,二体主文,诗为声也,不为文也。浩歌长啸,古人之深趣,今人既不尚啸,而又失其歌诗之㫖,所以无乐事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或形之歌咏,或散之律吕,各随所主而命主于人之声者,则有行有曲、散歌谓之行,入乐谓之曲,主于丝竹之音者,则有引、有操、有吟、有弄,各有调以主之,摄其音谓之调,总其调亦谓之曲,凡歌行虽主人声,其中调者皆可以被之丝竹,凡引操吟弄,虽主丝竹,其有辞者皆可以形之歌咏,盖主于人者有声必有辞,主于丝竹者,取音而已,不必有辞,其有辞者,通可歌也,近世论歌行者,求名以义强,生分别正,犹汉儒不识风雅颂之声,而以义论诗也。且古有长歌行短,歌行者,谓其声歌之长短耳。崔豹、吴兢,大儒也,皆谓人寿命之短长,当其时已有此说,今之人何独不然?呜呼!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礼失则求诸野,正为此也。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亦谓雅、颂之声有别,然后可以正乐。又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亦谓关雎之声和平,闻之者能令人感发而不失其度,若诵其文,习其理,能有哀乐之事乎?二体之作,失其诗矣,纵者谓之古拘者谓之律,一言一句,穷极物情,工则工矣,将如乐何?乐府在汉,初虽有其官,然采诗入乐,自汉武始。武帝定郊祀,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则有赵、代、秦楚之讴,莫不以声为主,是时去三代未逺,犹有雅颂之遗风,及后人泥于名义,是以失其传,故吴兢讥其不睹本章,便断题取义,赠利渉,则述公无渡河,庆载诞乃引乌生八九子赋雉子班者,但美绣颈锦臆,歌天马者,惟叙骄驰乱蹋其间,有如刘猛、李馀辈赋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乃叙烈女,事用古题,不用古义,知此意者盖鲜矣,然使得其声,则义之同异又不足道也。自永嘉之乱,礼乐日微日替,暨隋平陈,得其一二,则乐府之清商也,文帝听而善之,曰:此华夏正声也,乃置清商府。博采旧章,以为乐之所本在此。自隋之后,复无正声,至唐能合于管弦者,明君杨叛儿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八曲而已,不几于亡乎?臣谨考摭古今,编系节奏,庶正声不坠于地矣。

汉短箫铙歌二十二曲亦曰鼓吹曲,按汉普谓之短萧铙歌,南北朝谓之鼔吹曲。观李白作鼔吹入朝曲,亦曰铙歌列骑,次飒沓引公卿。则知唐时犹有遗音,但大乐氏失职耳。朱鹭,鹭惟白色,汉有朱鹭之祥,因而为诗。梁元帝放生碑云:元龟夜梦终见,取于宋王朱鹭晨飞,尚张罗于汉后,谓此也。魏曰楚之平,言魏平陵也。吴曰炎精缺,言汉衰而孙坚扶王室也。晋曰灵之祥,言宣帝佐魏而石瑞之祥也。梁曰木纪,谢言齐谢梁,升也。北齐曰水徳谢,言魏谢齐兴也。后周曰元精,季言魏道陵迟,太祖肇开王业也。思悲翁,魏曰战荥阳,言曹公也。吴曰:汉之季,言孙坚,闵汉也。晋曰宣受命,言宣帝御诸葛也。梁曰贤首山,言武帝破魏军于司州,肇王迹也。北齐曰:出山东,言神武战。广阿破尔朱兆也。后周曰征陇西,言太祖诛侯莫陈悦埽清陇右也艾如张温子升辞云:谁在闲门外,罗家诸少年,张机艾侧结网槿篱边若能飞自勉,岂为缯所纒?黄雀傥为戒,朱丝犹可延,此艾如张之事也。观李贺诗有艾叶緑花谁翦刻,中藏祸机不可测,似翦艾叶为蔽张之具也。魏曰获吕布,言曹公围临淮,禽吕布也。吴曰摅武师,言孙权征伐也,晋曰征辽东,言宣帝讨灭公孙氏也。梁曰桐栢山,言武帝牧司州兴王业也。北齐曰:战韩陵,言神武平四方,定京洛也。后周曰迎魏帝,言武帝西幸,太祖奉迎宅关中也。上之回汉武帝元封初,因至雍,遂通回中道,后数游幸焉,其歌称帝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盖夸时事也。魏曰克官渡,言曹公破袁绍于官渡也。吴曰乌林,言周瑜破魏武于乌林也。普曰:宣辅政,言宣帝之业也。梁曰道亡,言东昏失道,义师起樊邓也。北齐曰殄关,陇言神武遣侯莫陈悦诛贺㧞,岳定关陇也。后周曰平窦泰,言太祖讨平窦泰也?拥离魏曰旧邦,言曹公胜袁绍于官渡还,谯收死,亡士卒也。吴曰:秋风言悦,以使民民忘其死也。普曰:时运多难,言宣帝讨吴,方冇征而无战也。梁曰:抗威,言被加湖元勲也。北齐曰灭山蠕,言神武屠蠡升高车而蠕蠕向化也。后周曰复𢎞农,言太祖收复陜城,关东震惧也。古辞云,拥离趾中可筑室,何用葺之?蕙用兰,拥离趾中?战城南古辞言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𦵏乌可食,此言野死不得葬,为乌鸟所食,愿为忠臣义士,朝出战而暮不得归,后来作者皆体此意。魏曰定武功,言曹公初破邺也。吴曰克皖城,言孙权胜魏武于此城也。普曰:景龙飞,言景帝也。梁曰:汉东流,言克鲁山城也。北齐曰立武定,言神武立魏主迁都于邺而定天下也。后周曰克沙苑言太祖俘齐军十万于沙苑,神武脱身遁也。巫山高,古辞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大略言江淮深无梁以渡,临水逺望,思归而已。后之作者,皆渉阳台云雨之说,非旧意也。魏曰屠柳城,言曹公破三郡乌丸于柳城也。吴曰关背徳,言关羽背吴为孙权所擒也。普曰,平王衡言景帝调万国也。梁曰鹤楼,峻言平郢城也。北齐曰战芒山,言神武克周帅也。后周曰战河阴,言太祖破神武于河上,斩其三将也。。上陵,汉章帝元和三年,帝自作诗四篇:一曰思齐姚皇,二曰六麒麟,三曰竭肃雍,四曰陟屺与鹿鸣承元气。二曲为宗庙食举,又以重来、上陵二曲,合八曲,为上陵食举。据此所言,则上陵自是八曲之一名,或作于章帝之前,亦不可知,盖因上陵而为之也。魏曰平南荆,言曹公平荆州也。吴曰通荆州,言吴与蜀通好也。普曰:文皇统百揆,言文帝也。梁曰:昏主恣淫匿言,东昏政乱,武帝起义伐罪吊民也。北齐曰禽,萧明言梁遣明来寇,为清河王岳所禽也。后周曰平汉东,言太祖命将平随郡安陆也。将进酒,魏曰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吴曰章洪徳,言孙权之徳也。普曰:因时运言时运之变,圣䇿潜施也。梁曰石首篇言平京城,废东昏也。北齐曰:破侯景言清河王岳破侯景复河南也。后周曰取巴蜀,言太祖遣军平定蜀地也。有所思,亦曰嗟佳人。汉太乐食举十三曲:第七曰有所思,汉人亦以此乐侑食。魏曰应帝期,言文帝以圣徳受命,应期运也。吴曰顺歴,数言孙权建大号也。普曰惟庸,蜀言文帝平蜀封建,复五等之爵也。梁曰期运集,言武帝受禅也。北齐曰嗣丕基,言文宣帝也。后周曰拔江陵,言太祖命将禽萧绎平南土也。芳树魏曰邕熙,言君臣邕穆,庶绩咸熙也。吴曰承天命,言践位也。晋曰天序,言用人尽其才也。梁曰于穆,言君臣和乐也。北齐曰克淮南言文宣遣清河王岳禽梁司徒陆法和克寿春,尽取江北之地也。后周曰受魏禅,言闵帝受魏禅作周也,上邪魏曰太和,言明帝继统,得太和平而改元也。吴曰元化,言以道化天下也。普曰,大普承运期,言应箓受图也。梁曰惟大梁,言梁徳,广运也。北齐曰平。瀚海,言文宣命将灭蠕蠕国也。后周曰宣重,光言明帝入承大统也,君马黄普曰金灵运,言晋乘金运也。北齐曰定汝,颍言文襄遣清河王岳禽周将王思政于长葛,汝、颍悉平也。后周曰哲皇出,言高祖之圣徳也。按古辞云:君马黄臣马苍,二马同逐臣马良,终言美人归,以南以北,驾车驰马,令我心伤,但取第一句以命题,其主意不在马也。李贺之作,其得古道乎?如张正见蔡知君之流,只言马而已。按谢爕云或听铙歌曲,惟吟君马黄,古人知音别曲,见于赋咏者如此。后世只于言语上,计较此道无闻。雉子班普曰:于穆我皇,言武帝也。北齐曰圣道洽,言文、宣之徳无思不服也。后周曰平东夏,言高祖禽齐主于青州,一举定山东也。按吴兢所引古辞云:雉子高飞止,黄鹄高飞已千里,雄来飞从雌视,以为始作之辞。然乐府之题亦如古诗题所谓关雎、葛覃之类,只取篇中一二字以命诗,初无义也。后人即物即亊而赋,故于题有义。据此古词无雉子班之语,往往雉子班之作复在此古辞之前,吴兢未之见也。如吴均可怜雉子班,又后人所作也。圣人出晋曰仲春振旅,言大晋搜田以时也。北齐曰:受魏禅,言文宣受禅,应天顺人。后周曰:禽明彻,言高祖遣将克陈,将吴明彻而俘之也。临高台,古辞云:「临高台,台下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杂以兰,黄鹄高飞,离或翻。开弓射鹄,令我生万年。晋曰夏苗田」,言大普搜田为苗除害也。北齐曰服江南,言梁主萧绎来附化也。逺如期,亦曰逺期。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三曰初造,四曰侠安,五曰来归,六曰逺期,七曰有所思,八曰明星,九曰清凉,十曰渉大海,十一曰大置,十二曰承元气,十三曰海淡淡。魏时以逺期承元气、海淡淡,三曲多不通利,故省之。及普荀勖、傅元之流,并为歌辞。普曰:仲秋狝田,言搜狩以时,虽有文徳,不废武事也。北齐曰:「刑罚中言,孝昭举直措枉,狱讼无怨也」石留普曰顺天道,言仲冬大阅,用武修文也。北齐曰「逺夷至」,言至海外西夷诸国,遣使朝贡也务成普曰:唐尧,言圣皇陟位化被四表也。北齐曰嘉瑞,臻言圣主应期,河清龙见,符瑞总至也。元云北齐曰「成礼,乐言功成化洽,制礼作乐也」黄爵行晋曰伯益,言赤鸟衘书,有周以兴。今圣皇受命,神雀来也《钓竿篇》伯常子避仇河濵为渔父,其妻思之,而为《钓竿歌》,每至河侧輙歌之。后司马相如作《钓竿》诗,遂传以为乐曲。汉《鞞舞歌》五曲。

关中一作东有《贤女》魏曰明明,魏皇帝普曰《洪业篇》,章和二年中汉章帝所造。魏曰太和,有圣帝,普曰《天命篇》,乐久长魏曰魏,歴长普曰《景皇篇》,四方皇魏曰天生烝民,普曰《大晋篇》,殿前生桂树》魏曰:为君既不易,晋曰明君篇》,右《鞞舞》之歌五曲,未详所始。汉代燕享则用之。傅毅、张衡所赋,皆其事也。章和二年中,则章帝所作旧辞并亡。曹植《鞞舞诗序》云:故西园鼓吹》李坚者能《鞞舞》。遭世乱,越关西,随将军段煨。先帝闻其旧妓,下书召坚。坚年逾七十,中间废而不为。又古曲甚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作新歌五篇。晋泰始中,又制其辞焉」。按《鞞舞》,本汉《巴渝舞》,高祖自蜀汉伐楚,其人勇而善鬬,好为歌舞,帝观之曰:武王伐纣之歌,使工习之,号曰《巴渝舞》。其舞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渝》,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其辞既古,莫能晓句读。魏使王粲制其辞,粲问巴渝,帅而得歌之本意,故改为《矛渝新福》、《弩渝新福》、《安台新福》、《行辞新福》四歌,以述魏徳。其舞故常六佾,桓元将位,尚书殿中郎袁明子启増满八佾,梁复号《巴渝》,隋文帝以非正典,罢之。

《拂舞歌》五曲,魏武帝分碣石》为四曲,共八曲。《白鸠篇》亦曰《白鳬舞》,以其歌且舞也,亦入《清商曲》《济济篇》 独禄篇李白作《独鹿》碣石篇》普乐奏魏武帝分为四篇,一曰观沧海,二曰冬十月,三曰上不同,四曰龟虽寿淮南王篇旧说淮南王安求仙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而去,莫知所在其家,臣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是歌,言安仙去也,此则恢诞家为此说耳,不然,亦是后人附会也。按晋杨泓舞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符即鳬也。白鳬舞,即白鸠舞也。白鳬之辞出于吴,其本歌云:「平平白鳬思,我君恵集我金堂」,谓晋为金徳,吴人患孙皓虐政而思从普也。然碣石章又出于魏武,则知拂舞五篇,并晋人采集三国之前所作,惟白鳬不用吴旧歌而更作之,命以白鸠焉。

鼔角横吹,十五曲。

黄鹄一作「鹤」吟 陇头吟亦曰陇头水。 望行人: 折杨柳。 关山月 洛阳道 长安道: 《豪侠行》亦曰《侠客行梅花落》胡笳曲紫骝马。 《骢马》复有《骢马驱,非横吹曲雨雪 刘生不知何代人,观齐、梁以来所为刘生之辞,皆称其任侠,周游三秦间。或云抱劎专征,为符节郎古剑行洛阳公子行。

右鼓角横吹曲,按周礼》以鼖鼓鼓军事,旧云用角,其说谓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其后魏武帝北征乌桓,越渉沙漠,军士闻之悲思,于是减为中鸣,尤更悲矣。按此有十五曲,后之角工所传者只得梅花耳。今太常所试乐工第三等五十曲抽试十五曲,及鸣角人习到大梅花小梅花可汗曲,是梅花》又有大小之别也。然角之制始于边中,国所用鼓角,盖习边角而为也。黄帝之说,多是谬悠,况鼓角与边角声类既同,故其曲亦相参用,而梅花之辞本于胡笳,今人谓角鸣为边声,初由边徼所传也。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豪侠行》、《梅花落、紫骝马、骢马》八曲,后代所加也。边角十曲。

《黄鹄吟》 陇角头吟,亦曰陇头水。 出关 入关 出塞 入塞 折杨柳。 黄,覃子。 赤子杨。 望行人右边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故横吹有双角,即边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惟得《摩诃兜勒》二曲,是为边曲之本摩诃兜勒,皆边语也。协律校尉李延年因边曲更新声二十八,解其法,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但用十曲而已。鼓角之本,出于边角。

《相和歌》三十曲

《江南曲》梁简文辞云:「阳春路时使佳人度枝中水上青并归长杨树拂地桃花飞清风吹人光照衣景将夕,掷黄金留上客」。古辞古之诗,即今之曲也。由梁武之后,皆能音律,故创激越之辞,发靡丽之音,世所好尚,至今曲与诗分为二矣。简文辞美则美矣,其如失古意何?度关山亦曰度关曲古辞曹魏乐奏、长歌行,古辞。按长短歌行,皆言其歌声发越,自有短长。魏武燕歌行曰:「短歌微吟不能长,傅元艶歌行曰咄来长歌续短歌」是也。崔豹古今注言长歌乃续命之长,吴兢亦如是说,谬哉!薤露歌亦曰薤露行,亦曰天地丧歌亦曰挽柩歌。田横门人作辞云:薤上朝露何易晞,薤露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蹰」。按左传:齐将与吴战于艾陵,公孙夏使其徒歌虞殡注云:送𦵏歌也,是古有丧歌矣,使挽柩者歌之,故为丧歌,亦谓挽柩歌,此二章之作,乃田横门人歌以𦵏横也。但悲其亡耳,亦无怨言,足见古人之用心任所遇而已,未尝尤人焉。本一诗也。而有二章,至汉武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当其时声,亦自有别,所以为二曲。后人通谓之挽歌者,以其声无异也,故不复存其名。薤露亦谓之泰山吟,行者言人死,则精爽归于泰山蒿里传亦曰蒿里行,亦曰泰山吟行,丧歌亦曰挽柩歌鸡鸣,亦曰鸡鸣高树顚盖本古辞所谓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巷中也对酒行古辞曹魏乐奏,乌生八九子古辞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言乌母生子本在南山岩石间而来为秦氏所弹,白鹿在苑中,人得以为脯黄。鹄摩天鲤鱼,在深渊,人可得而煮之,皆由有所欲也。此言为隐者戒耳。今刘孝威之诗但言乌而已,平陵东古辞云平陵东松栢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取第一句以命篇,此则汉翟义门人所作也。义为东郡太守,起兵诛王莽,不克而死,门人作是歌以哀之。陌上桑亦曰艶歌罗敷行,亦曰日出东南隅行,亦曰日出行,亦曰采桑曲,曹魏改曰望云曲按古辞陌上桑有二,此则为罗敷也。罗敷者,邯郸秦氏女也,嫁千乘王仁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置酒欲夺焉。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其辞,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甚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或言与旧说不同。然侍中郎,汉官也,恐仁初为赵王家令,后为汉侍中郎也。呼赵王为使君者,郎君之称本于汉,恐言使君者,犹今言使长也。其辞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之句,故亦曰日出东南隅,行亦曰日出行,别有秋胡行,其事与此不同,以其亦名陌上桑致,后人差互。其说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盖合为一事也。短歌行亦曰:鰕䱉晋乐奏燕歌行晋乐奏燕北地也,是歌始于魏文帝,其辞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揺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㣲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秋胡行,亦曰陌上桑,亦曰采桑,亦曰在昔鲁有秋胡子纳妻,五日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于路傍见妇人采桑色美说之下车曰:力田不如逄丰年力耕不如见公卿,吾有金愿以与汝。妇人曰:妇人当采桑力作以养舅姑,不愿人之金秋,胡归,奉金以遗母,母使呼妇,妇至,乃向采桑者,妇恶其行,因东投河而死。后人哀之而作秋胡行,故亦曰陌上桑,亦曰:采桑,后人多与罗敷行无别。苦寒行,亦曰:吁嗟晋乐奏古辞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道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逺行多所懐,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絶,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逺,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董逃行古辞云:吾欲上谒从高山,山头危险,道路难言。五岳之上,皆以黄金为宫阙,多灵兽仙草,以人君多欲寿,考求长生不死之药,故令天神拥䕶。疑此辞作于汉武之时,盖武帝有求仙之兴。董逃者,古仙人也。后汉游童竞歌之,有董卓之乱,卒以逃亡,此则謡䜟之言,因其所尚之歌,故有是事,实非起于后汉也。梁简文咏行幸甘泉云:董逃拜金紫,贤妻侍禁中。又云不羡神仙侣,排烟逺驾,鸿所言仙事也。然陆机、谢灵运之作,皆言节物易徂,可及时行乐。晋傅休奕九秋十二篇有拟董逃行,但言夫妇离别,各随其意。塘上行亦曰塘上辛苦行晋乐奏或云甄后所作,或云魏文帝作。按古歌曰:蒲生我池中,緑叶何离离。然观陆机二篇之作,皆言妇人见弃于君之情也。旧云甄后被谗见弃而作必是也善哉行亦曰日苦短古辞云来日大难,口燥唇干。言人命不可保,当乐见亲犮求长生术,与王乔八公游也,东门行晋乐奏古辞云:「出东门不愿归,言士有贫,不安其居,㧞剑将去,妻子牵衣留之,愿共餔糜。斯足不求富贵也。西门行古辞煌煌京洛行晋乐奏,艳歌何尝行,亦曰飞鹤行古辞云:飞来双白鹤,乃从西北来,言雌病,雄不能负之而去,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虽遇新相知,终伤生别离。歩出夏东门行,亦曰陇西行古辞野田黄雀行晋乐奏满歌行大曲,古辞棹歌行晋乐奏魏明帝将用舟师平吴,故作是歌以明王化所及。后之作者,多言方舟鼔棹之兴耳。雁门太守行按:古辞是后汉孝和时洛阳令王涣也。涣尝为安定太守,有安边恤民之功,百姓歌之。然此则雁门太守若非其事偶相合,则是作诗者误以安定为雁门白头吟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絶,相如乃止,后人作白头吟,皆是以直道被谗,见疏于君。故古辞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头白不相离」。气出唱亦曰惟干精列古辞东光右,汉旧歌也。曰:相和歌者,并汉世街陌讴謡之辞,丝竹更相和,令执节者歌之。按诗南陔之三笙,以和鹿鸣之三雅,由庚之三笙以和鱼丽之三雅者,相和,歌之道也。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部,更递夜宿,始十七曲。魏、晋之世,朱生善琵琶、宋识善击节、列和善吹笛等复为十三曲自短。歌行以下,晋荀朂采撰旧诗,施用以代汉、魏,故其数广焉。

《相和歌》吟叹四曲

大雅吟 王昭君 楚妃叹 王子乔右张永《元嘉技録》四曲也。古有八曲,曰《小雅吟》、《蜀琴头》、《楚王吟》、《东武吟》,四曲阙。

相和歌《四弦》一曲。

蜀国四弦

右张永元《嘉技録》有《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居相和之末,三调之首,古有四曲。其张女四弦,李延年四弦严卯四弦三曲,阙蜀国四弦。节家旧有六解,宋歌有五解,今亦阙。

相和歌平调》七曲

长歌行 《短歌行》亦曰「鰕䱉。 《猛虎行》。 《君子行》 《燕歌行》 从军行。 鞠歌行。

右宋王僧䖍《大明三年宴乐技録平调有七曲也。

相和歌《清调》六曲三妇艳诗一曲,附《苦寒行》。 豫章行。 董逃行。 相逄《狭路间行》,亦曰长安有狭斜,行》亦曰相逄行。 塘上行。 《秋胡行》 三妇艳诗亦曰:「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右王僧䖍《技録清调》六曲也。其三《妇艳诗技録》不载。张氏云:「非管弦音声所寄,似是命笛理弦之馀」。

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

《善哉行》亦曰:日苦短。 《歩出夏门行》,亦曰陇西行。 折杨柳。 西门行。 东门行。 东西门行。 却东西门行顺东西门行。 《饮马长城窟行》亦曰「饮马行」。 上留田行。 新城安乐宫行 《妇病行。 《孤子》生行,亦曰《孤儿行》,亦曰《放歌行》。 大墙上蒿行 野田黄雀行。 钓竿行》。 《临高台行》 长安城西行。 武舍之中行。 雁门太守行。 艳歌何尝行,亦曰《飞鹄行》。 艳歌福锺《行艳》,歌《双鸿行》。 煌煌京洛行。 帝王所居行。 门有车马客行。 墙上难为趋行。 日重光行》。 月重轮行,蜀道难。 棹歌行》 有所思行。 蒲坂行》。 采梨,橘行。  白,杨行。 胡无人行。 青龙行。 《公无渡河行》亦曰《箜篌行》。

右王僧䖍技録

《相和歌楚调十曲

《白头吟行》 《泰山吟行》 《梁甫吟行》。 《东武吟》亦曰东武《琵琶吟行》。 《怨诗行》亦曰《怨歌行》,亦曰「明月照高楼」。《长门怨》亦曰「阿娇怨!」 班媫妤,亦曰《媫妤怨》。 娥眉怨 玉阶怨 杂怨

右王僧䖍技録五曲,自长门怨以下五曲,续附大曲十五曲。

《东门东门行、西山《折杨柳行罗敷艳歌罗敷行西门西门行黙黙折杨柳行园桃《煌煌》,京洛行白鹄》艳歌何尝行碣石》歩出夏门行何尝艳歌何尝行、置酒野田黄爵行为乐满歌行夏门歩出夏门行王者布大化《棹歌行》、洛阳令雁门太守行白头吟》。

《白纻歌》一曲古辞,梁武改为《子夜吴声四时歌》四曲,共五曲。

《白纻歌》,白纻歌有《白纻舞》,《白鳬》歌有《白鳬舞》,并吴人之歌舞也。吴地出纻,又江乡水国自多鳬鹜,故兴其所见以寓意焉。始则田野之作,后乃大乐氏用焉,其音入清商调,故《清商》七曲有《子夜》者,即白纻也。在《吴歌为《白纻》,在雅歌为《子夜》。梁武令沈约更制其辞。焉古为云:「白纻白质,如轻云色,似银制以为袍,馀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

右《白纻》与《子夜》一曲也。在吴为白纻,在晋为子夜》。故梁武本《白纻》而为《子夜四时歌》,后之为此歌者曰《白纻》,则一曲曰《子夜》,则四曲。今取《白纻》于《白纻》,取四时歌于《子夜》,其实一也。

清商曲七曲附五十曲,并夷乐四十一曲除内七曲同实计八十四曲子夜亦曰子夜吴声四时歌,亦曰《子夜吴歌》。晋有女子名子夜作是歌,其声甚哀。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家有鬼歌之,子夜之音,同于白纻,皆清商调也。故梁武本白纻而为子夜,吴声四时歌,明此子夜亦有晋声者,其实不离清商。前溪晋车骑将军沈玩所作舞曲也。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宋元嘉中,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郡,义庆时为江州,相见而哭,文帝闻而怪之,召还宅,义庆大惧。妓妾闻乌夜啼,叩斋合云:「明日应有赦」。及旦,改南兖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辞云「笼窻窻不开,乌夜啼,夜夜望郎来」。盖咏其妾也。石城乐,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景陵,质为景陵太守,于城上见群少年歌咏之乐,因为此辞。其辞曰:「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城中美少年,出入相依投」。莫愁乐出于石城之作。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謡,故石城之外复有莫愁,古又有莫愁洛阳女,非此。古辞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両浆,催送莫愁来来音厘。襄阳乐宋隋王诞始为襄阳郡,元嘉末,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謡,因为之辞焉。宋刘道彦为雍州,有恵化,百姓歌之谓之襄阳乐,非此也。古辞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王昭君亦曰王嫱,亦曰王明君。名嫱,字昭君,避晋文讳,改曰明君。汉元帝时,匈奴盛请㛰于汉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元帝之时,后宫掖庭员数多,帝不及徧,识令毛延寿画图延寿,取金于后宫,而昭君不与,故陋其姿。及昭君既出宫,帝为愕然杀延寿。其时公主嫁乌孙,为马,上弹琵琶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事多见载籍,其辞云: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逺。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㫋为墙㫋帐也。按汉书,乌孙使使献马,愿得尚公主,乃遣江都王建女为公主以妻乌孙焉,此则是也。若以为延寿画图之说,则委巷之谈,流入风骚人口中,故供其赋咏,至今不絶。右按清商曲,亦谓之清乐,出于清商三调,所谓平调、清调、瑟调是也。三调者,乃周房中乐之遗声。汉、魏相继,至晋不絶。永嘉之乱,中朝旧曲,散落江右,而清商旧乐犹传江左,所谓梁宋新声是也。元魏孝文纂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即此等是也。隋平陈,因置清商府,传采旧曲,若巴渝、白纻等曲皆在焉。自此渐广,虽经丧乱,至唐武后时,犹存六十三曲,其传者有焉白雪,楚,曲也。或云周曲。唐显庆三年十月,太常寺奏。按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来,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者。臣今准勑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敎习并合于歌,輙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辞,又乐府奏正曲之后,皆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輙取侍中许敬宗等奏和雪诗十六首,以为送声各十六节。上善之,乃付太常编于乐府。公莫舞即巾舞也。盖取高祖鸿门会饮,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帝,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为公,莫害汉王也,亦谓之公莫曲。后之舞者,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也。本即舞,后人因为辞焉。巴渝,本舞名,即鞞舞也。汉高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因率賨人以从为前锋,号「板楯蛮」,勇而善鬬。及定三秦,封因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喜舞,高帝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以为名,故曰《巴渝舞。舞曲四篇,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读。魏使王粲改创其调,晋及江左皆制其辞。明君 《明之君》汉《鞞舞曲》,梁武改其曲,辞以歌君徳、铎舞汉曲《白鸠》吴《拂舞曲》、《白纻》吴舞子夜》晋曲吴声四时歌》梁曲《前溪》晋曲《阿子歌》,亦曰《欢闻歌》晋穆帝升平初,童子辈或歌于道,歌毕輙呼。阿子汝闻否,又呼欢闻否?以为送声,后人演其声为二曲。宋、齐间用莎乙子之语,稍讹异也团扇郎晋中书令王珉好执白团扇,其侍人谢芳歌之,或云珉与嫂婢谢芳有情嫂鞭挞过苦,婢善歌而作此曲。其辞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懊憹》憹亦作恼,石崇侍人緑珠,所作《丝布涩难》一曲而已。东晋隆安初,民间讹謡之曲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撷。齐高帝谓之《中朝歌》。长史变晋司徒左长史王廞临败所作丁督䕶亦曰丁都䕶,亦曰督䕶歌。宋武帝女夫徐逵之为彭城内史,为鲁轨所杀,武帝使内直督䕶丁旿收殡之,逵之妻呼旿至阁下,自问殡送之事,每问,輙叹息曰:丁督䕶!其声甚哀。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其辞二首,一曰:督䕶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黄河流无极,洛阳数千里,轗轲戎旅间,何由见欢子」。读曲宋人为彭城王义康作,其歌曰:「死罪刘领军,误杀刘四弟」。《古今乐録》曰:「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声歌,或因酒燕,只窃声读曲细吟而已」。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作估客乐,齐武帝所作也。武帝为布衣时,常游樊邓,践阼已后,追忆往事而作是歌,使太乐。今刘瑶教习,百日无成,或启释寳月善音律,帝使寳月奏之,便就,勑歌者重为感忆之声,梁改为商旅行,其辞二首。一曰:昔经樊、邓后,假楫梅根渚,感昔追往事,意满情不叙。二曰: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石城乐宋臧质作「莫愁出于石城襄阳亦曰襄阳乐,宋隋王诞作乌夜飞亦曰栖乌夜飞》,宋荆州刺史沈攸之所作也。攸之举兵发荆州,未败之前,思归京师,所以歌之曰:「白日落西山还去来」。杨叛儿亦曰西曲杨叛儿本童謡也。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曰杨旻,随母入内,及长,为太后所宠爱,童謡云杨婆儿共戏来」,语讹转婆为叛也、雅歌未详所起骁壶投壶乐也。隋炀帝所造以投壶,有跃矢为骁壶,今谓之骁壶是常林欢常林即长林也,今之荆门、长林县是也。乐人误以长为常,此则梁、宋间曲也。宋代以荆、雍为南方重鎭,皆王子为之牧,江左辞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故宋隋王诞作襄阳乐,齐武追忆樊邓作估客乐是也。梁简文辞云:分手桃林岸,遂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三洲商人之歌也。商客数由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采桑度三洲,曲所出也,与罗敷秋胡行所谓采桑者异矣,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与堂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凡四曲,皆陈后主所作,常与宫女学士及朝臣相唱和为诗,太乐令何胥采其尤轻艳者,以为此曲堂堂陈后主所作者,唐高宗朝常歌之泛龙舟隋炀帝幸江都宫所作,又令太乐令白明逹造新声,剏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逄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鬬百草还旧宫、长乐花、十二时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絶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所作也。凡二首,一曰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帯星来,二曰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逄游女,湘川値两妃。

右三十三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时歌》四首,凡三十八曲,又有四曲。上林、凤雏、平折命啸,其声与辞皆讹失。又有三曲:曰平调、清调、瑟调,有声无辞。又蔡邕云清商曲,其诗不足采,有出郭西门、陆地行车、侠钟朱堂寝奉法五曲,往往在汉时。所谓清商者,但尚其音尔。晋、宋间始尚辞,观吴兢所纂七曲,皆晋宋间曲也,故知梁、宋新声有自来矣。因隋文帝笃好清乐,以为华夏正声,故特盛于隋焉。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西凉五曲扬泽新声丰神白马阗永世乐万世解于佛舞龟兹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逄乐席,玉女行觞泛神仙,留客鸡掷砖,续命草投壶,乐舞同心髻,龙舟鬬子鬬百解善善伽,还旧宫小长乐花圣十二时曲,勒摩尼婆儿舞天舞明乐疏盐天竺二曲沙石强歌天曲,乐舞康国四曲戢殿农和正歌㧞末奚波地舞曲》,前地舞曲舞《恵地曲疏勒三曲《兀利死逊歌》,解逺服舞监曲》,《安国三曲附萨单时歌居《和祗解末奚舞》、《高丽二曲《芝栖歌》、《芝栖舞》、《礼毕二曲单交路行》、《散花舞》。《礼毕》者,九部乐终则陈之。唐高祖即位,仍隋制,亦设九部乐:曰燕乐伎,曰清商伎,曰西凉伎,曰天竺伎,曰高丽伎,曰龟兹伎,曰安国伎,曰疏勒伎,曰康国伎,其实皆主于清商焉。

琴操五十七曲九引 十二操 三十六杂曲思归引,亦曰离拘操,旧说卫贤女之所作也。邵王闻其贤而聘之,未至而王死,太子留之不听,拘于深宫,思归不得,援琴而歌,曲终乃缢。初但有声,至晋石崇始作辞,但述其思归河阳所居而已。刘孝威、胡地凭、良马,亦只言思归之状。走马引,樗里牧,恭所造也,为父报仇杀人,而藏山谷中有天马,夜降,鸣于其室,闻而惊,以为吏,追已奔逃入川泽中,援琴而弹之,作天马之声,命之曰「走马引」。又张敞为京兆尹,无威仪,时罢朝会走马章台街,时人鄙笑之,有「殴君马者路傍儿」之语,故张率诗曰:「吾畏路傍儿」。霹引,亦曰吟白虎,亦曰「舞元鹤」。楚商,梁所作,商梁出游,九皋之泽,遇风雷霹,惧而归作此引。又晋平公召师旷援琴而鼓,清征一奏,有元鹤二八来集,再奏而列三奏,延颈而鸣,舒翼而舞。所谓舞元鹤者,盖本于此往往其音不殊,故合为一。不然,则本舞元鹤之声而为霹引。烈女引亦曰操楚,樊姬作也。伯妃引鲁伯妃作琴引秦时屠高门作楚引,亦曰龙邱引楚龙邱子高引贞女引鲁女所作箜篌,引亦曰公无渡河,亦曰箜篌謡。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刺船,见一白首,狂夫被发携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援箜篌而鼓之。歌曰:公无渡河,公终渡河。公堕而死,当柰公何!」声音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丽玊,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旧史称汉武帝灭南,粤祠太一后土,令乐人侯晖依琴造坎侯。坎者,声也。侯者,工人姓也,后语讹坎为空。然以臣所见,今大乐有箜篌器,何得如此说?

右九引。

将归操,世言孔子作孔子之赵,闻杀窦鸣犊贤者也。孔子知必不用已,故将归。其辞曰:「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猗兰操亦曰:「幽兰操。世言孔子作孔子伤,不逄时以兰荠麦自喻,且云:我虽不用,于我何伤」。言霜雪之时,荠麦乃茂。兰者,取其芬香也。今此操只言猗兰,盖省辞也。龟山操世言孔子作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之龟山而作此曲,言位尊非其人,嗟予莫之依也。或言季氏若龟山之蔽鲁越裳操世言周公作越裳,国献白雉,周公作是歌,拘幽操世言文王拘于羑里而作,岐山操世言周公为太王作,述古豳公之绩,患时黩武也。或云周人为文王所作,履霜操世言尹吉甫子伯竒无罪,为后母所谮,见逐自伤而作也。追帝舜之事,明怨其身之不为父母怜也。言人之不得于父母者,当益亲也。雉朝飞操世言齐宣王时处士犊牧子作也,年七十无妻,采薪于野,见雉雌雄双飞,乃仰天而叹曰:圣王在上,恩及草木鸟兽而我不获,因援琴而歌,其声中絶。魏武帝有宫人卢女者,阴叔之妹,七岁入汉宫学鼓琴琴,特鸣,异为新声,能传此曲。至魏明帝崩,出降为尹,更生妻,故得此声不絶。按扬雄琴清英曰:雉朝飞操者,卫女傅母之所作也。卫女嫁于齐太子中道,闻太子死,问傅母曰:且往当丧。丧毕,不肯归,终之以死。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于冢上鼓之,忽二雉俱出墓中,传母抚雉曰:女果为雉耶?言未毕,俱飞而起,不见所往,传母悲痛,援琴作操,曰雉朝飞,据雄所记,大概与思归操之言相类,恐是讹易。别鹤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为之改娶,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悲歌,牧子感之,为作此曲。或云其时亦有䨥鹤悲鸣,故因以命操残形操世言曾子梦一狸不见其首,以为不祥而作此曲水仙操世言伯牙所作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延望无人,至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上水汨没漰澌之声,山林窅㝠,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而还,伯牙遂妙絶天下。懐陵操世言伯牙所作右十二操,韩愈取十操以为文王、周公、孔子、曾子伯竒、犊牧子所作,则圣贤之事也,故取之水仙、懐陵二操,皆伯牙所作,则工技之为也,故削之。呜呼!寻声徇迹,不识其所由者如此,九流之学,皆有义所述者,无非圣贤之事,然而君子不取焉者为多,诬言饰事以实其意,所贵乎儒者为能通今古,审是非,胸中了然,异端邪说无得而惑也,退之平日,所以自待为如何?所以作十操以贻训后世者为如何?臣有以知其为邪说异端所袭,愚师瞽史所移也,琴操所言者,何尝有是事?琴之始也,有声无辞,但善音之人欲写其幽懐隠思,而无所凭依,故取古之人,悲忧不遇之事,而以命操,或有其人而无其事,或有其事,又非其人,或得古人之影响,又从而滋蔓之。君子之所取者,但取其声而已。取其声之义,而非取其事之义。君子之于世,多不遇小人之于世多得志,故君子之于琴瑟,取其声而写所寓焉,岂尚于事辞哉?若以事辞为尚,则自有六经圣人所说之言,而何取于工伎所志之事哉?琴工之为是说者,亦不敢凿空以厚诬于人,但借古人姓名而引其所寓耳,何独琴哉?百家九流,皆有如此,惟儒家开大道纪实事,为天下后世所取正也。盖百家九流之书,皆载理无所系着,则取古之圣贤之名,而以已意纳之于其事之域也。且以卜筮家论之最,与此相近也。如以文王拘羑里而得明夷,文王拘羑里或有之,何尝有明夷乎?又何尝有箕子遇害之事乎?孔子问伯牛而得益,孔子问伯牛实有之,何尝有益乎?又何尝有过其祖之语乎?琴操之所纪者,皆此类也,又如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东方朔三山之求,诸葛亮九曲之势,于史籍无其事,彼则肆为出入,操之所纪者又此类也,顾彼亦岂欲为此诬罔之事乎?正为彼之意向如此,不得不如此,不说无以畅其胸中也。又如兔园之学,其来已久,其所言者,无非周、孔之事而不得为正学,不为学者所取信者,以意卑浅而言陋俗也。今观琴曲之言,正兔园之流也,但其遗声流雅,不与他乐并肩,故君子所尚焉。或曰退之之意,不为其事而作也,为时事而作也。曰如此所言,则白乐天之讽谕是矣。若惩古事以为言,则隋堤柳可以戒亡国?若指今事以为言,则井底引银瓶可以止淫奔,何必取异端邪说,街谈巷语,以寓其意乎?同是诞言,同是饰说,伯牙何诛焉?臣今论此,非好攻古人也,正欲慿此开学者见识之门,使是非不杂揉其间,故所得则精,所见则明,无古无今,无愚无智,无是无非无,彼无已,无异无同,概之以正道烁烁乎,如太阳正照,妖氛邪气不可干也。

河间杂弄二十一章。 蔡氏《五弄 双凤 《杂鸾》 归风 送逺。 幽兰 白雪太常丞吕才以唐高宗《雪诗》为《白雪歌》,被之以琴长清 短清 长侧。 短侧: 清调 大游 小游 明君 胡笳 《白鱼叹》。 广陵散嵇康死后,此曲遂絶,往往后人本旧名而别出新声也。楚妃叹。 风入松。 乌夜啼。 楚明光 石上流泉。 临汝侯子安之。 流渐涸 双燕离 阳春,弄悦人弄。 连珠弄 中挥清。 畅志清 蟹行清 看客清。 便僻清。 婉转清

右三十六杂曲。

遗声序论

《遗声》者,逸诗之流也。今以义类相从,分二十五,正门二十,附门总四百十八曲,无非雅言幽思,当采其目,以俟可考。今采其诗,以入《系声乐府》。

古调二十四曲:

古辞十九曲无名氏:拟行行重行行陆机古意李白   淫思古意颜峻、古乐府》《权徳舆《征戍》十五曲将帅 城塞。 校猎《戎行曲》 逺征人。 《南征曲 《老将行》 将军行。 霍将军行 司马将军歌 长城 筑城 古筑城曲塞上曲。 《塞下曲》 古塞曲 边思 校猎曲游侠二十一。

《游侠篇 侠客行。 博陵王宫侠曲 《临江王节士歌》,少年子。 少年行。 剌少年。 邯郸少年行。 长安少年行。 羽林郎 轻薄篇 剑客 结客 《结客少年场》曹植诗云:「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芒」。故取一句沭浴子。 结,袜子。 结,援子。 《壮士吟》 公子行。 炖煌子。 《扶风豪士歌行乐十八曲。

游子移 《游子吟》 《嘉游》,亦曰《喜春游。 王孙游。 枣下何纂纂。 携手曲。 乐未央 永明乐》 今乐歌吾生作宴乐。 今日乐相乐。 《苦乐相倚曲唐元稹作言「人情不常,恩宠反覆,专引班姬赵飞燕事为言」。《合欢诗》晋杨方所作妇人也,其诗言:「我情与君犹形影不相离,愿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衣同双丝绢,寝共无裯,坐必接膝,行必携手,如鸟同心如鱼,比目利断,金石密逾胶漆焉。《定情篇》汉繁钦所作,言妇人不能自相悦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用,叙绸缪之志,若臂环,致拳拳指环,致勤勤耳,珠致区区香囊,致扣扣跳脱,致契阔佩玉,结恩情,自以为至矣,而期于山隅山阳、山西山北,终而不答,乃自伤悔还台乐。 河曲游 行幸甘泉宫。 宫中行乐

《佳丽》四十七曲《女功》 才慧 贞节《美女篇》亦曰《齐瑟行》,亦曰齐吟。 美人 织女辞。 锦石捣流黄。 《丹阳孟珠歌》 钱塘苏小小歌》 孙绰《情人碧玉歌》 中山王孺子妾歌孺子者,幼小之称。《汉书》曰:「诏赐中山王哙及孺子妾并未央才人歌诗四篇」。。吴王夫差女》《紫玉歌》。 董娇饶 乌孙公主汉武帝以江都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昆弥,至其国,别治宫室,岁时一再会,公主悲怨而作是诗。《情人桃叶歌》,亦曰「千金意」。桃叶者,王献之妾名,縁于笃爱所以作歌。或云是童謡「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又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道无所苦,我自楫迎汝」。李夫人汉武帝丧李夫人,令写眞甘泉殿。又令方士合灵药,曰:「反魂香以降」。夫人之魂,仿髴其状,背灯隔帐不得语。《楚妃吟》。 楚妃叹。 楚明妃曲 杜秋娘金陵女,年十五,为李锜妾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立,命为皇子傅母,皇子封章王。郑注事被罪,放还故乡。其辞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女秋兰。 木兰辞,木兰,女子也。其父被调,从征木兰,代父往防边,获功而归,与人同伴,十三年而人不知其为女子,故其诗之「卒章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马,能知我是雄雌」之句。昭君叹。 刘勲妻焦仲卿妻。 杞梁妻歌》杞殖妻之妺,朝日所作也。殖战死,妻泣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放声长号,杞城为之颓,遂投水死。其妹悲之,为作是歌。梁,乃殖字。湘夫人亦曰湘君,亦曰湘妃。尧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为舜二妃。舜南巡二妃,追随不及,没于湘渚,今有其祠。未央《才人歌》。 邯郸才人,嫁为厮卒妇。 爱妾换马。 胡姬,年十五。 黄门倡 《舞媚娘》舞亦作《武唐》,则天朝常歌此曲《五媚娘》 妾薄命,亦曰:惟日月。 妾安所居。 皑如山上雪 燕美人 映水曲》 蚕丝歌 贞女。 《孀妇吟》 《丽人行》 上阳白发人:唐天寳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冇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缭绫。 时世妆 王家少妇。 委旧命。 秦女卷衣 《静女辞别离》十九曲迎客

《生别离》。 离歌》 长别离。 河梁别。 春别曲 自君之出矣! 《送归曲》 《思归篇》 《送逺曲》 母别子。 寄衣曲》 迎客曲》 《送客曲》 逺别离: 久别离》 古离别 怨别。 《离怨》一作「杂怨」,《井底引银瓶《怨思》二十五曲。

《伤歌行》 怨辞 青楼怨 春,女怨。 秋闺怨 闺怨,寒夜怨。 征妇怨 彩书怨。 凤楼怨 緑墀怨四愁 七哀 长相思。 忧且吟》: 独处愁 《思公子思君去时行》。 洛阳夫《七思诗》 湘妃怨 娼楼怨西宫秋怨。 西宫《春怨》 遗所思》 独不见歌舞二十一曲《技能》

《浩歌行》 缓歌行 前缓声歌 会吟行》 同声歌劳歌。 悲歌行》 《上声歌》此因上声促柱得名,或用一调,或用无调名,如古歌辞,所谓哀思之音,不合中和,梁武因之改辞,无复雅句,大垂手舞而垂手也,小垂手独摇手亦然。其辞云:「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罗衫恣风引轻薄任情摇。讵似长沙地,促舞不回腰小垂手其辞云:「舞女出西秦,蹑节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膺,两笛顿足转双巾。娥眉与慢脸,见此空愁人」。《钧天曲》 《艳歌行》古辞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言,兄弟流宕他之。或言魏武始作。《童謡入朝曲》: 清歌发 独舞调、啸辞急,声也,至今犹存,《正古乐》、《三台辞》舞,辞也,今犹存。《齐讴行。 《吴趋曲》齐讴者,齐人之歌。吴趋者,《吴人之舞。故陆机所引牛山,陆厥》所言,稷下皆齐也。闾门,乃吴门阖闾所行,亦名《破楚门》。千载而下欲为齐讴者,必本齐音欲为吴,趋者必本吴调。

丝竹十一曲

挟琴歌》 相如琴。 薄暮动弦歌 鼓瑟有所思。 赵瑟 秦筝 龙笛曲》 短箫 凤笙 华原磬唐天寳中,始废泗濵磬,用华原石代之,询诸磬人,则曰故老云泗、濵磬石调之不能和,得华原石考之乃和,由是不改,五弦弹

觞酌七曲

羽觞飞上苑 前有一樽酒。 城南偶燕。 当置酒当垆。 独酌謡 山人劝酒」。

宫苑十九曲楼台 门阙,魏宫辞。 玉华宫。 长信宫。 连昌宫。 楚宫行。 雍台 凌云台。 新成长乐宫。 登楼曲 青楼曲。 建兴苑。 《芳林篇》 上林 《阊阖篇》 驾言出北阙。 坐玉堂 《内殿赋新诗 西园游上才 春宫曲都邑三十四曲

《名都篇》亦曰齐《瑟行》。 《京兆歌》 左冯翊歌》京兆,京师也。冯翊在左,扶风在右,谓之三辅。京兆今永兴冯翊,今同州扶风。今凤翔《扶风歌》。 荆州乐 炖煌乐凉州之地也、青阳乐今青州、浔阳乐今江州、寿阳乐南平穆王为荆河州作也,《凉州乐今属西夏,按今之乐有伊州、凉州、甘州、渭州之类,皆西地也。又按隋炀帝所定九部夷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居之类,皆西夷也,观诗之雅颂,亦自西周始,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从西出者。八音之音,以金为主,五方之乐,惟西是承,虽曰人为,亦莫非禀五行之精气而然。

邯郸歌今赵州长平行秦白起所坑赵降兵处故绛行晋虽迁新田,以旧地为故绛。,西长安行。 临碣石平州之地临北海,禹所导河从此入海,故曰碣石,送反潮白铜鞮歌,亦曰「襄阳蹋铜鞮。 南郡歌今南阳也荆州歌》今荆南府陈歌。 吴歌 《邺都引。 蔡歌行。 越城曲 越謡《孟门行》 燕支行》。 汾阴行》 新昌里 洛阳陌 大堤曲 出自蓟北门行。 江南行。 江南思 长干行道路六曲。

阴山道 太行路。 行路难。 变行路难 沙路曲沙堤行。

《时景》二十五曲

《阳春歌》《楚曲《青阳歌》: 春日行。 《秋,风辞》帝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宴上赋《秋风》。《北风行》。 苦热行。 秋歌 朝歌 《晨风歌》 朝来曲》 《夜夜曲》 《夜坐吟》 《遥夜吟》 春旦有所思。 元云。 朝云。 雷歌 《惊雷歌》 《雪歌》 胥台露 《白日歌》 《明月篇》 明月,子 日出行》 日与月

《人生》四曲:

《百年歌》陆机作十年为一章,共十章,言句泛滥无可采人生: 老年行 老诗人物》九曲

大禹》 成连。 湘东王 祖龙行。 百里奚。 项王,亦曰盖世。 楚王曲 安定侯曲 李延年歌《神仙》二十二曲隠逸 渔父歩虚辞 神仙篇 外仙篇 《升仙歌》 升《天行》 《仙人篇 游仙篇 《仙人览》六着篇。 海漫漫 桃源行上云乐》,亦曰《洛濵曲。 武林深行一曰武溪深行招隠、本楚辞汉淮南王安小山所作,言山中不可久留,或言即安所作也。后人改为五言,若晋左思杖䇿招隠数篇是也。晋王康琚又作「反招」,隠旧说淮南书有小山,亦有大山,亦犹诗有小雅有大雅。反招隠。 四皓萧史曲 方诸曲 王乔歌 《元丹邱歌》 《紫溪翁歌》序云:紫溪翁过甪里,先生举酒相属,醉而歌」。渔父。 《归去来引竺》四曲。

舍利弗 法寿乐 阿𨚗瑰 《摩多楼子蕃音四曲

于阗采花。 高句丽 《纪辽东》隋炀帝为辽东之役而作是诗,出蕃曲《山水》,二十四曲登临。 泛渡桐栢山山在唐州桐栢县,淮水发源之处华阴山在华州西岳,巴东三峡歌淫豫歌亦曰《滟豫歌》其辞云:「淫豫大如服瞿唐不可触,金沙浮转多,桂浦忌经过此舟人商客刺水行舟之歌,亦非简文所作也。蜀江有瞿唐之患,桂江有桂浦之难,故过瞿唐者则凖滟豫,渉桂浦者,则凖金沙」,又有「滟豫如马瞿,唐莫下滟豫如象瞿唐莫上之语,是单言瞿唐也。河上之水歌,曲池之水歌》。 东海 《小临海歌》 《江上曲》 江皋曲 方塘含白水歌》 日暮望泾水 曲江登山曲巫山 中流曲 济黄河 渡易水曲 桂楫泛河中,登名山行。 昆明春水满此唐贞元中作也。自唐后不都长安、昆明池遂为民田矣。半路溪 泛水曲 《幽涧泉草木》二十一曲采种 花果《赤白桃李花》,亦曰桃李唐高祖时歌》《秋兰篇》 芙蓉花。 《采莲曲》 《采菱曲》 采菊 茱萸篇 《蒲生歌》 城上麻夹树。 夹树有緑竹。 緑竹。 树中草。 「《冉冉孤生竹」取古诗第一句作「题」,按何偃作此诗,所言者婚姻之事。《杨花曲》: 桃花曲》 隋堤柳 种葛。 江篱生幽渚。 《浮萍篇》 《桑条》太史迦叶志忠上桑条歌十二篇,言韦后当受命车马六曲:

车遥遥篇 高轩过 《白马篇》亦曰齐《瑟行》。 《驱车天马歌》。 八骏图

《龙鱼》六曲虫豸

尺蠖 应龙篇 飞龙篇》 飞龙引。 枯鱼 捕蝗鸟兽,二十一曲。

《白虎行》 乌栖曲 《东飞伯劳歌》 拟东飞伯劳 双燕 《燕燕于飞》 泽雉 沧海雀 空城雀 雀乳空井中。 鬬鸡 晨鸡高树鸣。 鸳鸯 《鸣雁行》 鸿雁生,北塞行》。 黄鹂飞上苑 飞来双白鹤。 双翼。 只翼。 凤凰曲 秦吉了。

杂体六曲

杂曲 五杂组曲 寓言 杂体 藁砧,亦曰藁砧,今何在? 两头纎纎。

祀飨正声序论

仲尼所以为乐者,在《诗》而已。汉儒不知声歌之所在,而以义理求诗,别撰乐诗以合乐,殊不知乐以诗为本。《诗》以《雅》、《颂》为正,仲尼识《雅》、《颂》之㫖,然后取三百篇,以正乐乐为声也,不为义也。汉儒谓雅乐之声世在太乐,乐工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以臣所见正不然,有声斯有义,与其逹义不逹,声无宁,逹声不逹义。若为乐工者不识铿锵鼓舞,但能言其义,可乎?谭河安能止渴,画饼岂可充饥?无用之言,圣人所不取。或曰:郊祀,大事也,神事也。燕、飨,常事也。人,事也。旧乐章莫不先郊祀而后燕飨。今所采乐府,反以郊祀为后,何也?」曰:「积风而雅,积雅而颂,犹积小而大,积卑而高也。所积之序如此。史家编次,失古意矣,安得不为之厘正乎?汉武帝郊祀之歌十九章。

练时日一 帝临二。 青阳三。 朱明四 西颢五元㝠六。 惟泰元七建始初,丞相匡衡奏罢鸾辂,龙鳞更定惟泰元,天地八匡衡奏罢,黻绣周张,更定天地、日出入九。 天马十元狩三年,渥洼水生马」作「太初。四年,伐大宛,得宛马作」天门十一。 《景星》十二元鼎五年,得鼎汾阴作,齐房十三元狩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皇后十四 华煜煜十五 五神:十六朝,陇首十七元狩元年行幸雍,获白麟作,象载瑜》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赤蛟十九。

班固东都五诗

《明堂 辟雍 灵台 寳鼎。 白雉

臣谨按古诗风雅皆无序,惟颂有序者以《风雅》者所采之诗也,不得其始。兼所用之时,随其事宜,亦无定着。或于一篇之中,但取一二句以见意而已,不必序也。颂者系乎所作,而独用之,庙乐不可用于郊天,柴望不可用于讲武,所以蔡邕《独断》惟载颂序》以为祀典,而风雅本无序也。自齐、鲁、韩、毛四家之说,起各为风雅之序,度其初意,只欲放颂诗之序而为之。其实不知风》、《雅》无用,于《序》有序,适足以惑颂声也。今观汉武十九章郊祀歌,即诗可见者,则无序非凭诗可见者必言所作之始,可谓得古颂诗之意矣。《风》、《雅》之诗,皆不得其始。其间有得于甘棠之美召伯、常、棣之思,周公岂无一二以用之,不系于其始,不必序也。乐府之诗亦皆不得其始。其间有得于采桑之女子、渡河之狂夫,岂无一二亦以用之,不系于其始,不必序焉。观颂诗与郊祀之诗,皆言所作之始风。雅诗与乐府所采之诗,不言其始之作则可以知汉人之迹近于三代,故诗章相袭,自然相应如此,后之人则逺矣。按郊祀十九章,皆因一时之盛事为可歌也,而作是诗各有其名,然后随其所用,故其诗可采。魏、晋则不然,但即事而歌,如夕牲之时,则有夕牲歌降神之时则有降神歌。既无伟绩之可陈,又无题命之可纪,故其诗不可得而采。如随庙立舞、酌献登歌,各逐时代而匪流通,亦不可得而援也。惟梁武帝本周九夏之名,以作十二雅,庶可备编采之后。

梁武帝雅歌十二曲

俊雅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也。众官出入奏《俊雅》。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皇帝出入,奏《皇雅》。二郊、太庙同用,《允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祚允」也。皇太子出入奏之,三朝用焉。《寅雅》取《尚书》、《周官》「贰公𢎞化寅亮天地」也。王公出入,奏《寅雅》三朝用焉,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上寿酒,奏介雅》,三朝用焉。《需雅》取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食举,奏《需雅》,三朝用焉。《雍雅》取《礼记》「大享客出以雍彻」也。彻馔,奏《雍雅》,三朝用焉。《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牲出入,奏《涤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牷雅》取《春秋左传》「牲牷肥腯」也,荐毛血,奏《牷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諴、雅》取《尚书》至諴,感神也。南、北郊、明堂、太庙并同,用《諴雅》。降神及迎送奏之。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玊爵献卿。今之饮福酒,亦古献爵之义也。皇帝饮酒,奏《献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

《禋雅》取《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也。北郊、明堂、太庙之礼,埋燎俱奏《禋雅》。有宗庙之乐,有天地之乐,有君臣之乐,尊亲异制,不可以不分。幽明异位,不可以无别。按汉叔孙通始定庙乐,有降神、纳爼、登歌、荐祼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乐,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黄门鼓吹之乐,天子所以宴群臣也。呜呼!风、雅、颂三者不同声,天地、宗庙、君臣三者不同礼。自汉之失,合雅而风,合颂而雅,其乐已失,而其礼犹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则郊庙、明堂三朝之礼,展转用之。天地、宗庙,君臣之事,同其事矣,此礼之所以亡也。虽曰本周九夏而为十二雅,然九夏自是乐奏,亦如《九渊》、《九茎》可以播之丝竹,有谱无辞,而非《雅》、《颂》之流也。

唐雅乐《十二和曲》:

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圜丘,上辛祈榖,孟夏雩,季秋享明堂,朝日、夕月,巡守告于圜丘,燔柴告至封祀泰山,类于上帝,皆以圜锺为宫,三奏。黄锺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气,黄帝以黄锺为宫,赤帝以函锺为征,白帝以太簇为商,黒帝以南吕为羽,青帝以姑洗为角,皆文舞六成。顺和以降地祗,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春秋社、巡狩、告社宜于社,禅社首山,皆以函锺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征,南宫为羽,各三奏文舞八成,望于山川,以㽔宾为宫,三奏。永和以降人鬼,时享禘祫有事而告谒于庙,皆以黄锺为宫,三奏。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锺为羽,各二奏,文舞九成。祀先农,皇太子释奠,皆以姑洗为宫,文舞三成。送神各以其曲一成蜡。兼天、地人以黄锺奏豫和》,㽔宾、姑洗、太蔟奏顺和,无射夷则奏《永和。六均,皆一成以降神,而送神以豫和肃和登高以奠玉帛于天神,以大吕为宫。于地祗,以应锺为宫。于宗庙,以圜锺为宫。祀先农、释奠,以南吕为宫。望于山川,以函锺为宫。

雍和,凡祭祀以入爼天神之爼,以黄锺为宫,地祗之爼,以太簇为宫人鬼之爼,以无射为宫,又以彻豆。凡祭祀爼入之后,接神之曲亦如之。寿和、凡以酌献饮福,以黄锺为宫。太和,以为行节,亦以黄锺为宫。凡祭祀,天子入门而即位,与其升降,至于还次,行则作止则止。其在朝廷,天子将自内出,撞黄锺之钟,右五钟应,乃奏之,其礼毕,兴而入,撞蕤宾之钟,左五钟应乃奏之,皆以黄锺为宫。舒和,以出入二舞及皇太子、王公、群后、国老,若皇后之妾御、皇太子之宫臣出入门则奏之,皆以太簇为商。

昭和》皇帝、皇太子以举酒

休和皇帝以饭,以肃拜三老,皇太子亦以饭,皆以其用之律均正和皇后受册以行

承和皇太子在其宫,有会以行,若驾出,则撞黄锺,奏承和》,出太极门而奏采齐,至于嘉徳门而止,其还也亦然。

祖孝孙本梁十二雅,以作十二和,故可采也。周太祖迎魏帝入关平荆州,大获梁氏之乐,乃更为九夏》之奏,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昭夏》,蕃国客出入奏《纳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齐夏,宗室会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相见奏《骜夏》,虽曰本于成周,宾揆之乐,抑亦取于梁氏十二雅,有其议而未能行,后复变更。大抵自两朝以来,祀飨之章,随时改易,任理不任音,任情不任乐,明乐之人不能主乐,主乐之司未必明乐,所行非所作,所作非所行,惟梁武帝自晓音律,又诏百司各陈所闻,帝自纠掷,前违裁成十二雅,付之大乐,自此始定。虽制作非古,而音声有伦,凖十二律以法天之成数,故世世因之而不能易也。

祀飨别声序论

正声者,常祀飨之乐也。别声者,非常祀飨之乐也,出于一时之事,为可歌也,故备于正声之后,汉三侯之章。

《大风歌》亦曰《风起之诗。

右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饮,极欢哀之情而作是诗,令沛中童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恵时,以沛宫为原庙,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得以四时歌舞于庙,常以百二十人为之文。景之间,礼官亦肄业。

汉房中祠乐十七章。

房中乐,本周乐,秦改曰寿人,汉恵改曰安世乐。右房中乐者,妇人祷祠于房中也,故宫中用之。汉房中祠乐,乃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高祖好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恵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寛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隋房内曲二首

地厚 天高。

右高祖龙潜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托言夫妇之义,因即取之为皇后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梁武帝述佛法十曲。

善哉! 大乐 大欢 天道 仙道 神王 龙王灭过恶。 除爱水。 断苦转

陈后主四曲

黄鹂留 《玉树后庭花》 金钗两臂垂或言隋炀帝作堂堂、北齐、后主二曲。

无愁 《伴侣》

唐七朝五十五曲舞曲夷乐,并不在此《倾杯曲》长孙无忌作,乐社乐曲魏征作《英雄乐曲》虞世南作《黄骢》叠曲太宗破窦建徳也,乘马名黄骢骠,及征高丽,死于道,颇哀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右四曲。太宗因内宴,诏无忌等作之,皆宫调也。《景云河清歌》亦名《燕歌》。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义为此歌焉《庆善乐》《破阵乐》。 《承天乐》 《一戎大定乐》将伐高丽,宴洛阳城门,观屯营敎舞,按亲征用武之势,八纮同轨乐象高丽》,平,天下大定,夷美宾曲》辽东平,李绩作是曲以献,右七曲,高宗朝所作也。

立部伎八曲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声可知

一《安舞》 二《太平乐》安舞太平,并周隋遗音三《破阵乐》 四庆善乐 五《大定乐》 六《上元乐》 七圣寿乐 八光圣乐坐部伎六曲

一燕乐 二、长寿乐 三天授乐》武后,天授年作四《鸟歌万岁乐》武后时,有鸟能人言万岁五,《龙池乐》明皇为平王时,赐第隆庆坊,坊之南地忽变为池,中宗泛以厌其祥。明皇即位,乃作《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夜半乐》明皇自潞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后,故作《夜半乐》、《还京乐》还京乐。 《文成曲》明皇作《霓裳羽衣曲》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一说,罗公逺与明皇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帝默记其音调而还,故作是曲《元眞道曲》道士司马承禛奉诏作《大罗天曲》茅山道士李会元作《紫清上圣道曲》,工部侍郎贺知章作景云。 九眞 紫极 小长寿。 《承天乐 《顺天乐六曲并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绦作、君臣相遇乐曲商调,韦绦作、荔枝香明皇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故名荔枝香、梨园法曲法曲本隋乐,其音清而近雅,炀帝厌其声淡,明皇爱之,选坐伎三百,教于梨园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凉州。 伊州 甘州天寳乐曲,皆以边地名之,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千秋节明皇生日,右三十四曲,并明皇朝所作也。

《寳应长宁乐》代宗由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作以献。十八曲宫调《广平、太一乐》大歴元年作

右二曲,代宗朝所作也。

《定难曲》河东节度马燧献《中和乐徳宗生日自作《继天诞圣乐》徳宗生日,昭义节度王䖍休所献,以宫为调《孙武顺圣乐》山南节度,于頔所献右四曲,徳宗朝所作也。

《云韶法曲》 《霓裳羽衣舞曲》

右二曲,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作也。臣下功高者赐之乐,又改法曲为《仙韶曲》、《万斯年曲》。

右一曲,武宗朝李徳裕命乐工作《万斯年》以献《播皇猷曲》。

右一曲,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自制新曲,故有《播皇猷》之作。

文武舞序论

古有六舞,后世所用者,韶、武二舞而已。后世之舞,亦随代皆有制作,每室各有形容,然究其所常用及其制作之宜,不离是文武二舞也。臣疑三代之前,虽有六舞之名,往往其事所用者,亦无非是。文武二舞,故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不及其他,诚以舞者声音之形容也,形容之所感发,惟二端而已。自古制治不同,而治具亦不离文、武之事也。然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凡六舞之名,南陔、白华、华黍》、《崇丘、由庚》、《由仪》凡六笙之名,当时皆无辞,故简籍不传,惟师工以谱奏相授耳。古之乐惟歌诗则有辞,笙舞皆无辞,故大武》之舞,秦始皇改曰《五行之舞》。《大韶之舞汉高帝改曰《文始之舞》。魏文帝复文始》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并有谱无辞。虽东平王苍有《武徳舞》之歌,未必用之。大抵汉魏之世,舞诗无闻。至晋武帝泰始九年,荀朂曾典乐,更文舞曰《正徳》,武舞曰《大豫》,使郭夏、宋识为其舞节,而张华为之乐章。自此以来,舞始有辞舞,而有辞失古道矣。

《文武舞》二十曲

晋文舞曰《正徳舞》,武舞曰《大豫舞》。

宋文舞曰《前舞》,武舞曰《后舞》。

梁武舞曰《大壮舞》,文舞曰《大观舞》。

隋文舞武舞

唐文舞曰《治康舞》,武舞曰《凯安舞》。

唐三大舞》

《七徳舞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及即位宴会,必奏之,乃制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鹳,后令魏征、褚亮、虞世南、李伯药更制歌辞,名曰《七徳舞》。元日、冬至、朝会庆贺,与《九功舞》同奏,后又改为《神功破阵乐》《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太宗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号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徳。麟徳三年,诏郊庙享宴奏文舞用《功成庆善乐》,武舞用《神功破阵乐》《上元舞》高宗所作也,大祠享皆用之,右三大舞,唐之盛乐也,然后世所行者,亦惟二舞而已。神功破阵乐有武事之象,功成庆善乐有文事之象,五代因之。晋用九功舞,改曰观象,舞用七徳舞,改曰讲功舞。周用《观象》,改为《崇徳舞》,用讲功改为《象成舞。按唐人降神用文舞,送神用武舞,其馀即奏十二和之乐。每室酌献一曲,则别立舞名,至今不替焉。然每室之舞,盖本于梁,自梁以来,纷然出于私意,莫得而纪。

通志卷四十九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