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五十七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职官略第七
散官第十二。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
光禄大夫以下
、武散官骠骑将军,附辅国将军、诸校尉
。 镇军将军以下
开府仪同三司。
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位亚三司。后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殇帝延平元年,以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自此始也。齐开府仪同三司如公,梁开府仪同,位次三公,诸将军、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自晋以来,又有加开府,如仪同三司之名者,自羊祜始焉。江左多有之。后魏普泰初,特以尔朱世隆为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齐亦有仪同三司者。后周建徳四年,改开府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仍増置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又改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仍増置上仪同大将军。隋文帝并以为散官。又诸卫各置开府府,置开府一人。又有仪同府仪同以下,置员与开府同。初开府仪同三司为四品散实官,至炀帝又改为从一品,同汉魏之制,位次三公。唐武徳七年,改上开府仪同三司为上轻车都尉,开府仪同三司为轻车都尉,仪同三司为骑都尉,后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开元以前旧例,开府、特进虽不带职事,皆给俸禄,得与朝会,班列依本官之次,皆崇官盛徳罢剧,就闲者居之。天寳六载正月制,内外文武以上、五品官以上父祖资荫者,其所用宜同子孙用荫之例。
特进:
汉制,诸侯功徳优盛,朝廷所钦异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下。故成都侯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如将军是也。后汉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隋志》曰:特进,旧位从公,光武以邓禹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是特进引见之称,无定官之实也
而窦笃进位特进,得举吏,见礼依三公。自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馀官,故给吏卒车服,其馀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列其班位而已。晋恵帝元康中定令,特进位次诸公,在开府骠骑上,冠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曰四斛,太康二年,始赐春绢五十疋,秋绢五十疋、绵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给采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置主簿、功曹吏、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给安车黑耳,驾驭一人,乖轺车,施耳后戸一乘
,无章绶。齐时班位从公,陈因之。后魏、北齐用人,皆以旧徳就闲居者居之。隋文帝以为散官不理事。炀帝即位,废特进官,唐改为文散官。
光禄大夫以下
秦时光禄勲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银章青绶,掌议论,属光禄勲、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无常事,唯顾问应对诏命所使无员。后汉光禄大夫三人,凡诸国嗣王之丧,则掌吊问,多以为拜假赗赠之使,及监䕶丧事,魏氏以来无员,转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魏文帝以杨彪为光禄大夫,赐几杖、衣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及晋受命,置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而光禄大夫如故,着进贤两梁冠,黒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并禄赐、班位、吏卒皆与特进同,复以为优崇之制,而诸公逊位不复加之,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禄。其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及内外之职加此者,前后甚众,由是或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紫绶,又复以为礼赠官,其假银章青绶者,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杨珧加给事中、光禄大夫。加兵之制,诸所供给依三品将军晋宣帝子平原王干拜光禄大夫,加侍中,以特进,假金章紫绶章服,班次三司
其馀皆如旧制,终于武恵孝懐三世秩食俸日三斛,太康二年,给春绢五十疋、秋绢百疋、绵百斤。至恵帝元康元年,始给采田六顷,田驺六人,又置主簿、功曹、门史、亭长等及门下书佐各一人
,宋氏因之。齐左、右光禄大夫皆据旧制位从,公开府置佐吏如公年,重加亲信二十人。魏、晋以来无有定员,其左右光禄大夫、光禄三大夫,皆银章青绶,其重者诏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乐安任遐为光禄卿,就王晏乞一片金,晏乃启转为金紫是也。犹属光禄勲。梁又有左、右金紫光禄大夫视吏部尚书,左右光禄大夫视诸曹,并养老病,陈因之。自晋以后,多为兼官。后魏有光禄大夫、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北齐皆以旧徳就闲者居之,与特进同。后周有左右金紫、左右银青四光禄大夫。隋有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皆为散官,不理事。唐初犹有左右之名,贞观以后唯曰光禄大夫、金紫光禄、银青光禄,并为文散官按前代光禄大夫始加金章紫绶及银章青绶,并尊之,合在光禄之上。后魏定令,遂因仍不改正
。正议大夫、通议大夫,皆隋置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论议之义。唐并因之。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论议,汉因之。后汉置二十人后汉张堪拜太中大夫,居中东门候舍,故人号为中东门君。又隗嚣广置职位以自尊髙,郑兴止之曰:夫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胡广云:諌议光禄中大夫及中散大夫此四等者,于古礼皆为天子之下大夫,列国之上卿也
。魏以来无员,晋视中丞、吏部,绛朝服,进贤一梁冠,介帻。泰始末,诏除王覧为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梁、北齐皆有,唐亦有之。中大夫、秦官,汉武改为光禄大夫,自后无闻。北齐有之,唐又置之龙朔二年七月制,诸王承嫡封郡王者,出身从四品下叙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置三十人汉官仪曰:「光武中兴置。
,魏、晋无员。齐、梁视黄门侍郎,品服冠帻与太中同。陈亦有之,唐又置朝议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汉诸大夫得上奉朝议为名,唐因之。朝请大夫隋置散官,取汉将军公卿年髙徳重者,以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之义。唐因之龙朔制,诸王众子封郡公者,出身从五品上叙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唐因之,自正议以下并为文散官。朝议郎、承议郎并隋置散官,唐因之显庆五年八月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叙
。通议郎。隋置散官隋文帝于吏部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皆为郎,下皆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至隋炀帝皆罢
。唐改通议为奉议郎显庆制:县公出身从六品上叙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盖采晋、宋以来诸官皆有通直,谓官髙下而通为宿直者也,因此为名。唐因之朝请郎,隋置散官,盖采晋、宋、齐、梁、陈并有奉朝请员为名。唐因之显庆制,侯出身正七品上叙
,宣徳郎、朝散郎,并隋置散官。唐因之显庆制,伯出身正七品下,叙子出身从七品上叙
游骑尉。隋置散官,唐改为宣义郎,盖取梁宣义将军之名显庆制,男出身从七品以下叙
。承奉郎。隋置散官,唐因之承务郎。唐置,盖因隋尚书省二十四司、承务郎之名而设也。儒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前史儒林传之义。唐因之。登仕郎,唐置文林郎。隋置散官,盖取北齐文林馆召征文学之士以充之。义,唐因之。将仕郎,隋置散官,唐因之,自朝议郎以下并为文散官其散官自五品依本品衣服,而无俸禄不朝会。自六品以下,黄衣执笏,于尚书省分番上下,两番以上,即便随番,许练通时务者,始得参选。武徳令,职事髙者解散官,欠一阶,不至者为兼职,事卑者不解散官。贞观十一年改令,以职事髙者为守,职事卑者为行,其欠一阶依旧为兼,与当阶者,皆解散官。官阶相当,无行无守,其子孙用荫,皆依其后散官类例纷错,难可悉举。干封元年正月制,内外官九品以下加一阶,七品以上加二阶,八品以下更加勲转。干封以来,未冇泛阶应入三品,皆以恩旧,特拜入五品,多因进叙,计偕至朝散大夫以上,奏取进止,每年量多少进叙,馀依本品授官。若满三计至郎,一切听入。干封以后,始有由泛阶入五品二品。
。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定令、令骠骑将军禄秩与大将军等。光武中,兴以耿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苍为骠骑辅政,开东合,延英雄及苍归国,有骠骑时吏丁牧、周相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后帝又间褒表之
。数年复罢。魏、晋并有之。梁杂号中亦有陈后主。以萧摩诃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加左光禄大夫,特开黄合,施行马,听事,寝堂置鸱尾,如三公制。后魏初,加「大」则在三司上。太和中,制加「大」,则在都督中外诸军之下。后周亦有之。隋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各二人。十七年,颁铜兽符于骠骑车骑府。焬帝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改车骑为鹰扬副郎将。唐复改为车骑、骠骑,其制如开皇而复益微矣。故武徳元年,诏以军头为骠骑将军,军副为车骑将军又诏太子诸率府各置骠骑将军五员、车骑将军十员
。后皆省之。显庆元年仍置,复以骠骑将军、大将军为武散官。
辅国将军
后汉献帝置辅国将军,以伏完为之。晋王浚平呉后,拜辅国大将军。有司奏辅国依比,未为逹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大车,増兵五百人为辅国营,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宋明帝太始四年,改为辅师将军。后废帝元徽二年复故。梁、后魏、后周、隋并有之。唐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
镇军将军以下
镇军大将军,魏置,文帝以陈群为之,晋则杨骏、胡奋并领镇军将军。齐后,周、隋亦有之,唐因之。冠军将军魏置,以文钦为之,此因《史记》楚义帝以宋义为卿子冠军。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三军,封冠军侯之义也。晋亦有之。金章紫绶,给五时服武冠,佩水苍玉,厯代并有隋文帝置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泛授。居曹冇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武官以上柱国以下为散实官,将军各为散号官。至炀帝时定令罢之
。唐因之。云麾将军,梁置杂号,陈及唐并有之。忠武将军、壮武将军,梁置杂号。陈有之,唐因之。宣威将军,唐置明威将军,梁置杂号。后魏亦有之,唐因之。定逺将军,梁置杂号,唐因之。宁逺将军,晋置,唐因之。游骑将军,魏置,陈有之,唐因之。游击将军,汉武帝置,以苏建、韩说为之,后汉邓晨亦为之。晋及陈并有之,唐因之,又置懐化大将军、归徳将军等,以授蕃官。
诸校尉附
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歩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为八校,各有司马。后汉以屯骑、越骑、歩兵、长水射声为五校,皆掌宿卫兵蔡质《汉仪》曰:「五营司马见校尉,执版不拜」。
,并属北军中候。时五校官显职闲,而府寺寛敞,舆服光丽,伎巧必给,故多以皇族肺腑居之。至灵帝,又置西园八校尉其名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佐军以及左右二校尉
。自魏、晋以下,五校之名与后汉同,唯后魏五校各置二十人,中垒校尉汉掌北军营垒门内,又外掌西域。后汉省中垒,但置北门中候,掌监五营门
、屯骑校尉汉掌骑士。后汉初,改为骁骑,建武十五年如旧
、歩兵、校尉汉掌上林苑门屯兵。晋阮籍闻歩兵、骑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之。又至隋时,列属鹰杨府
、越骑校尉汉掌越人内附以为骑也。后汉初,改为青巾右校尉,至建武十五年复如旧制
、长水校尉汉掌长水宣曲胡骑,宣曲,观名,胡骑之屯宣曲者。《宋志》引韦昭曰:长水校尉典胡骑厩,近长安水亭之左,故以为名,又为宣曲之称。长水,盖关中小水名也,又主乌桓骑
、胡骑校尉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胡骑之屯池阳,后汉并长水
、射声校尉汉掌待诏射声士。工射者,㝠㝠中闻,声射则中,因以名也。须待所命而射,故曰待诏射声
、虎贲校尉汉掌轻车,至后汉并射声
、城门校尉汉掌京师城门屯兵,凡八屯。后汉以掌雒阳城门十二所,若周礼司门晋干寳注曰如今校尉也
、骠姚校尉汉武以霍去病为之
䕶乌桓校尉汉武帝时,乌桓属汉,始于幽州部置之。拥节监领。后汉亦谓之领乌桓校尉,主领乌桓胡,并领鲜卑李膺为此官也
、戊巳校尉汉元帝初元元年,置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巳寄治耳。此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巳为名。一说,戊巳居中,镇覆四方。汉所置校尉亦处西域之中抚诸国也
、䕶羌校尉后汉在凉州部持节职主西羌。元康元年,改为凉州刺史
,儒林校尉蜀先主以周群为之
、南蛮校尉晋武帝于襄阳置之,元康中,改为荆州刺史。及江左初省,寻又置于江陵。《齐书》曰:齐、宋之际,刺史多不领南蛮,别以重人居之。唯齐豫章郡王嶷为南蛮校尉,又改为荆襄二州刺史
、南夷校尉晋武帝于宁州置之,江左改曰镇蛮校尉
、西戎校尉晋武帝于长安置之,元康中,改为雍州刺史。安帝义熙中,又置治于汉中
、宁蛮校尉晋安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
,䕶三巴校尉宋置。齐建元二年改为刺史
、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建节尉、奋武尉、宣恵尉、绥徳尉、懐仁尉、守义尉、奉诚尉、立信尉都十六尉,并隋置以为武散官,昭武、振威、致果、翊卫、宣节、御侮、仁勇、倍戎八校尉,各有副尉。并唐采前代诸校尉以下旧名,置自镇军将军以下为武散官,次勲官第十三。
上柱国、柱国,皆楚之宠,官楚懐王,使柱国、昭阳将兵攻齐,陈轸问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是也陈胜为王,蔡赐为上柱国。
厯代无闻。至后魏,孝庄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为柱国大将军,位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増佐吏,及荣败后,天柱及柱国将军官遂废。至大统中,始以宇文泰为之,其后功参佐命,声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宇文泰、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时宇文泰任总百揆,督中外军事,元欣以魏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其馀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凡十二大将军,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其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其后功臣位至柱国者众矣,咸是散秩,无复统御也。后周建徳四年,増置上柱国大将军,隋置上柱国、柱国,以酬勲劳,并为散官,实不理事,唐改为上柱国及柱国,秦有䕶军都尉,汉因之。髙帝时,以陈平为䕶军中尉,尽䕶诸将,然则复以都尉为中尉陈平为䕶军中尉,人䜛之曰:平受诸将,金多者得善处,少者得恶处
武帝元狩四年,以䕶军都尉属大司马,于时复为都尉矣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也
。哀帝元寿元年,更名曰司㓂。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初,韩安国以䕶军将军击匈奴,赵充国以大将军都尉击武都
,汉东京省班固为大将军、中䕶军,隶将军幕府,非汉朝列职。魏武帝为丞相,以韩浩为䕶军,史奂为领军,亦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䕶军为中䕶军,领军为中领军。魏初因置䕶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矣。元帝永昌元年,省䕶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魏晋江右领䕶,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置营,总管二卫骁骑、材官诸营䕶军,犹有别营也周顗、庾亮、王羲之、谢安、王彪之等,并为中䕶军
,宋䕶军将军一人掌外军,领䕶资重者为领军将军、䕶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䕶军其官属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其官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齐、梁、陈并有之,北齐䕶军府统四中郎将,皆置佐史。隋炀帝十二卫,每卫置䕶军四人,以副将军,将军无则一人摄,寻改䕶军为虎贲郎将。唐采前代旧名,置上䕶军、䕶军轻车将军,汉武帝置,以公孙贺为之,又有轻车校尉。梁、陈后魏、北齐亦有轻车将军。唐采旧名置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骑都尉,汉武帝置,以李陵为之,更始初亦有故时謡云。烂羊、胃骑都尉。晋以后厯代皆有之。唐采旧名置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并隋置为文散官,唐采置之,自上柱国以下,并为勲官。
命妇第十四
凡皇帝嫔妃及太子良娣以下为内命妇,公主及王妃以下为外命妇,公主及县主之制已附见。后妃传今所载者,王公以下之妻耳。凡三代之制,诸侯之妇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邦君之妻,君自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天子,谓畿内诸侯之夫人
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谓飨来朝诸侯之时
自称于其君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凡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命之齿爵,为夫命也。夫为大夫,则以妻为命妇
至秦、汉妇人始有封君之号,公主有邑司之制,唐外命妇之制,诸王母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及国公其非始封者,带三品以上亦同
。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若勲官二品,冇封亦同四品
五品母妻为县君若勲官三品有封者亦同
散官同职事,若勲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字,视夫子之品。若夫子两冇官及爵或一人有官及爵者,皆从髙荫
其不因夫子别有邑号者,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云某品郡君县君乡君准此
诸庶子有五品以上官封者,若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为太妃以下。无者听之,其承重者不合。
中宗时,韦皇后表请诸妇人不因夫子而加邑号,许同见任职事,听子孙用䕃门施棨㦸制。从之。武太后时,契丹冦平州,刺史邹保英妻爰氏,率城内女子助守,贼遂退,封为成节夫人。
开元八年五月敕:准令王妻为妃,文武官及国公妻为夫人母加太字一人,有官及爵者,听从髙叙。但王者名器殊恩,或颁异姓,妻合从夫,授秩甲令,更无别条,率循旧章,须依往例。自今已后,郡嗣及异姓王母妻,并宜准令为妃。贞元六年,太常卿崔纵奏:诸国王母未有封号,请遵典故为某国太妃。吏部郎中柳冕等状,称厯代故事及六典无公主母称号,伏请降于王母一等,命为太仪,各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云上从之。臣谨按,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子不为列侯则不得称之,晋亦有之。羊祜卒二岁而平呉武,帝流涕曰:羊太傅之功,因以䇿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戸。又泰始诏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皆假夫人、世子印绶,食本秩三分之一,皆如郡公侯比。又王导妻卒,赠金章紫绶。又虞潭母亦拜为武昌侯太夫人,加金章紫绶。潭立养堂于家,王导以下皆就拜谒。
臣又按宋鄱阳侯孟懐玉上母擅拜国夫人,有奏许之,御史中丞袁豹以为妇人从夫之爵,懐玉父导见任大司农,其妻不宜从子,奏免尚书右仆射刘抑、左丞徐羡之、郎何劭之官。诏并赎论。又按后周宣帝令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庙及天台,皆俯伏禄秩。第十五。
禄秩干、执衣、白、直合、仗身、士庶、仆力、亲事夫、帐内、防邑、士门等附
致仕官禄: 职田 公廨田
周班爵禄之制,孟子言其略,而王制亦言之矣。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之在官者,各有差焉。汉制禄秩,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宣帝又益天下吏百石以下俸十五。至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
。绥和二年,又益吏三百石以下俸。凡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一以与之,终其身其时亦有俸钱之差,但本史不具文耳。故元帝时,贡禹上书曰:臣为諌议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又拜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俸钱月万二千,禄赐愈多,家室日益富矣
,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
,二千石百二十斛
,比二千石百斛
、千石八十斛
,六百石七十斛
,四百石五十斛
,比四百石四十五斛
,三百石四十斛
,比三百石三十七斛
,二百石三十斛
,比二百石二十七斛
,百石十六斛
,自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有㪷食佐史之秩颜师古曰:「汉官名秩簿云,㪷食月俸一十斛,佐史月俸八斛也。一说云:㪷食者,一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日一㪷二升,故谓之㪷食也
,是为小吏本史王莽诏曰: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斛緵布二疋帛一疋。予每念之,令俸禄一岁六十斛,稍以差増,上至四辅而为万斛。孟康曰:緵,八十缕也。旧禄及谷粟及布帛,又至已上,増为三分之一,旧令再从月俸増之
。后汉大将军三公俸月三百五十斛风俗通曰:汉制,三公一岁共食万石,按此则有出盖举大数也
。至建武二十六年,増百官俸,其千石以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増于旧秩本史永初四年又减百官及州县俸各有差
,凡诸受俸,皆取半钱榖。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俸钱九千,米七十二斛
,真二千石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
,比二千石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千石钱四千、米三十斛
,六百石钱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
,四百石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
,三百石钱二千,米一十二斛
,二百石钱一千,米九斛
,一百石钱八百,米四斛八㪷
。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长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者,丞、尉皆四百石。其六百石者,丞、尉皆三百石。长相四百石及三百石者,丞、尉皆二百石。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三百石,诸边障塞尉、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本志例同
。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筋,粳米二百石特进侯以下各有差
。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疋,九卿十五疋,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疋,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疋,武官倍文官《汉官仪》
。献帝建安八年,颁赐三公以下金帛,由是三年一赐,以为常制本史
。宋氏以来,州郡秩俸及杂供给,多随土所出,无有定准。其郡县田禄以芒种为断,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此后去者悉入后人。元嘉末,又改此制,计月分禄武帝初即位制,凡中二千石禄者加公田一顷
。齐氏众官有僮干之役而不详其制干者,若门仆之类也
。梁武帝天监元年,定九品令。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品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品为二千石。及侯景之乱,国用常褊,京官文武,月得廪食,多遥带一郡县官而取其禄秩焉。北齐官秩一品,每岁八百疋二百疋为一秩
,从一品七百疋一百七十五疋为一秩
,二品六百疋一百五十疋为一秩
,从二品五百疋一百二十五疋为一秩
,三品四百疋一百疋为一秩
,从三品三百疋七十五疋为一秩
,四品二百四十疋六十疋为一秩
,从四品二百疋五十疋为一秩
,五品一百六十疋四十疋为一秩
,从五品一百二十疋三十疋为一秩
,六品一百疋二十五疋为一秩
,从六品,八十疋二十疋为一秩
,七品六十疋十五疋为一秩
。从七品四十疋十疋为一秩
,八品三十六疋九疋为一秩
,从八品三十二疋八疋为一秩
,九品二十八疋七疋为一秩
。从九品二十四疋六疋为一秩
。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事繁者优一秩,平者守本,秩闲者降一秩,长兼试守者亦降一秩,官非执事、不朝拜者,皆不给。禄州郡县制禄之法,刺史、守令下车,各前取一时之秩,上上州刺史岁秩八百疋,与司州牧同。上中上下各以五十疋为差。中上降上下一百疋,中中及中下亦以五十疋为差。下上降中下一百疋,下中下下亦各以五十疋为差。上郡太守岁秩五百疋,降清郡尹五十疋,上中上下各以五十疋为差,中上降上下四十疋,中中及中下各以三十疋为差,下上降中下四十疋,下中下下各以三十疋为差。上上县岁一百五十疋,与邺、临漳、成安三县同。上中上下各以十疋为差。中上降上下三十疋,中中及中下各以五疋为差,下上降中下二十疋,下中下下各以十疋为差。州自长史下逮于史吏,郡县自丞以下逮于掾佐,亦皆以帛为秩。郡有尉者,尉减丞之半,皆以其所出常调课给之。自一品以下至流外勲品,各给士力,一品至三十人以下流外勲品或以五人为等,或以四人、三人、二人一人为等,繁者加一等,平者守本力,闲者降一等。诸州刺史、守令以下干及力,皆听敕,乃给其干出。所部之人,一干输绢十八疋,干身放之力,则以其州郡县白直充。后周制禄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于上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数为万石。凡颁禄,视年之上,下畆至四釡为上年,上年颁其正,三釡为中年,中年颁其半。二釡为下年下年颁其一,无年为凶荒,不颁禄。隋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其给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戸而给禄,各以戸数为九等之差。大州六百二十石,其下每以四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三百石。大郡三百四十石,其下每以三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一百石。大县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六十石。其禄唯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本志
,文帝时,尝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工部尚书苏孝慈以为官人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从之。公卿以下及给职田各有差。义宁二年,唐王为相国,罢外官给禄,每十斛给地二十畆也。唐武徳中,外官无禄,贞观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给禄,其后遂定给禄俸之制以民地租充之
,京官:正一品七百石
,从一品六百石
,正二品五百石
,从二品四百六十石
,正三品四百石
,从三品三百六十石
,正四品三百石
,从四品二百六十石
,正五品二百石
,从五品一百六十石
,正六品一百石
,从六品九十石
,正七品八十石
,从七品七十石
,正八品六十七石
,从八品六十二石
,正九品五十七石
,从九品五十二石
,诸给禄者,三师三公及太子三师三少。若在京国诸司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并左右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并依官给。其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在京文武官,每岁给禄緫一十五万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二斗,自至徳后不给
。其在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准官皆降京官以上一等给,其文武官在京长上者则不降诸给禄应降等者,正、从一品各以五十石为一等,二品、三品皆以三十石为一等,四品、五品皆以二十石为一等,六品、七品皆以五石为一等,八品、九品皆以二石五㪷为一等
。其俸钱之制,在京诸司官初置公廨及蕃官兴易以充其俸。贞观十二年,罢公廨,置胥士七千人,取诸州上戸为之,准防合例而收其课,三岁一更,计员少多而分给焉。十五年,以府库尚虚,敕在京诸司依旧置公廨,给钱充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令回易纳利,以充官人俸。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曰:「国家制令,宪章、三代商贾之人,不居官位。陛下近许诸司令史捉公廨本钱,诸司取此色人,号为捉钱,令史不简性识,宁论书艺,但令身能贾贩家足赀财,録牒吏部,即依补拟输钱于官,以获品秩,茍得无耻,岂蹈廉隅?太宗纳之,停诸司捉钱,依旧本府给月俸。二十一年,复依故制,置公廨,给钱为之本置,令史府胥士等职,贾易收息,以充其俸。永徽元年,悉发胥士等,更以诸州租调脚直充之。其后又令薄赋百姓一年税钱,依旧令髙戸及典正等掌之,每月收息钱以充官俸,其后又以税钱为之,而罢其息利。凡在京文武正官,每岁供给俸食等钱并防合、庶仆及杂息等钱
,緫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贯员外官不在此数
,外官则以公廨田收及息钱等常食公用之外,分充月料,先以长官定数,其州县少尹、长史、司马及丞各减长官之半,尹、大都督府长史及副都督、别驾及判司准二佐,以职田数为加减,其参军及博士减判司、主簿、县尉减县丞各三分之一。仪鳯二年制,内外官俸食邑,防合、邑士、白直等,宜令王公以下率口出钱充给焉。调露元年九月职事五品以上,准旧给仗身。开元十年正月,省王公以下视品官参佐及京官五品以上官仗身职员,凡在京司文武职事官五品以上给防合一品九十六人
,二品七十二人
,三品四十八人
,四品三十二人
,五品二十四人
,六品以下给庶仆,六品五人
,七品四人
,八品三人
,九品二人
,公主邑主八十人
,郡主六十人
,县主四十人
、特封县主三十四人
,京官仕两职者从多给。凡州县官皆有白直二品四十人
,三品三十二人
,四品二十人
,五品十六人
,六品十人
,七品六人
,八品五人
,九品四人
。凡诸亲王府属,并给士力,数如白直。其防合、庶仆、白直、士力纳课者,每年不过二千五百,执衣元不过一千文。防合、庶仆,旧制季分月俸、食料、杂用,即有分诸官应月给。开元二十四年六月乃撮而同之,通谓之俸料。一品月俸八千,食料千八百,杂用千二百,防合十五千,通计二十六千。自二品而下各有差,二品通计二十四千二百三品,通计十七千四百四品,通计十一千五百六十七。五品通计九千二百。六品月俸二千,食料四百,杂用四百,庶仆二千五百,通计五千三百。自六品而下,皆用庶仆,亦各有差。七品通计四千五十八品,通计二千五百五十九品,通计千九百其数自唐初以来即有中间色目或有加减,此方为定制
。诸州仓库门须守䕶者,谓之门夫,后亦举其名而收其资,以给郡县官。
致仕官禄。
唐令,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谓如元制,依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所居之宅。
职田 公廨田
古者自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畆,馀夫二十五畆,故王制曰:公田藉而不税。秦、汉之间,不详其制,至晋公卿犹各有采田及田驺多少之级。后魏孝文太和五年,州刺史、郡太守并官节级给公田。隋文帝开皇中,以百僚供费不足,咸置廨钱,收息取利。苏孝慈上表请罢,于是公卿以下,内外官给职分田,一品给五顷,至五品则为三顷,其下每以五十畆为差,又给公廨田以供用。唐凡应在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给二十六顷
、殿中省二十五顷
,少府监二十二顷
,太常寺二十顷
,京兆府、河南府各十七顷
,太府寺十六顷
,吏部、戸部各十五顷
,兵部内侍省各十四顷
,中书省、将作监各十三顷
,刑部、大理寺各十二顷
。尚书都省、门下省、太子左春坊各十一顷
,工部十顷
,光禄寺太仆寺、秘书省各九顷
,礼部、鸿胪寺都水监、太子詹事府各八顷
,御史台、国子监各七顷,其京县亦准此
,左右卫、太子家令、寺各六顷
,卫尉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太子左右春坊、各五顷
。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史局各四顷
,宗正寺左右千牛卫、太子仆寺、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各三顷
,内府左右内率府率更府,各二顷
,在外诸司公廨田亦各有差,大都督府四十顷
,中都督府三十五顷
,下都督府都䕶府、上州各三十顷
,中州二十顷
,官总监下州各十五顷
、上县十顷
,中县八顷
,下县六顷
,上牧监、上镇各五顷
、上县及中下牧、司竹监、中镇诸军、折冲府各四顷
。诸冶监、诸仓监、下镇、上关各三顷
、牙市监、诸屯监、上戍、中关、及津各二顷。其津𨽻都水使者不给
、下关一顷十五畆
,中戍下戍岳渎各一顷
,诸京官文武职事各有职分。田一品十二顷
,二品十顷
,三品九顷
,四品七顷
,五品六顷
、六品四顷
,七品三顷五十畆
、八品二顷五十畆
,九品二顷
,并去京城百里内给。其京兆、河南府及京县官人职分田亦准此即百里内地少欲于百里外给者亦听之
。诸州及都护府、亲王府官人职分之田亦各有差:二品十二顷
,三品十顷
,四品八顷
,五品七顷
,六品五顷,京畿县亦准此
,七品四顷
,八品三顷
,九品二顷五十畆
,镇戍、关津、岳、渎及在外监官五品五顷
,六品三顷五十畆
,七品三顷
,八品二顷
,九品一顷五十畆
,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各六顷
,中府五顷五十畆
,下府及诸郎将各五顷
,上府果毅都尉四顷
,中府三顷五十畆
,下府三顷
,上府长史、别将各三顷
,中府、下府各二顷,五十畆
,亲王府典军五顷
,副典军四顷
,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各三顷
,诸军上折冲府兵曹二顷十畆
,中府、下府各一顷五十畆
,其外军校尉一顷二十畆
旅帅一顷
队正副各八十畆
,皆于领侧州县界内给其校已下在本家及去家百里内领者不给其田亦借民佃植,至秋冬受数而已
。诸职分陆田限三月三十日,稻田限四月三十日以前上者并入,后人以后,上者入前人。其麦用田以九月三十日为限。若前人自耕未种后人,酬其功直,已自种者,租准分法。开元十年六月敕,所置职田,本非古法,爰自近制,是以因循,事有变通,应须删改。其内外所给职田,从今年九月以后并宜停给。十八年六月京官职田,特令准令给受,复用旧制。自大厯以来,关中匮竭,时物腾踊,内官不给,仍减外官职田三分之一,以给京官俸。每岁通计给文武官正员外员及内侍省闲厩、五坊、南北宿卫使,并教坊人家杂粮等,凡给田米,前后可约七十万石数。
官品第十六。
书言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倍之。《明堂位》言虞官五十,夏官百商官二百,然其秩命则未之闻。周始分九命以官人,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劳见《王侯封爵篇》
。二汉亦因秦二十等以为差功之赏,而不为常秩。其官秩自二千石至百石有等,降魏之禄秩,差次亦遵汉制,以定九品焉。晋、宋因之,梁之禄秩不异于魏,而易品为班,更定十八班,陈复旧制,仍遵九品。后魏建官,初有九品,又有从品,每一品之中,分上、中、下三等。至孝文太和二年十二月,改次职令,除其中等,自第四品以下,正从又分上、下阶。北齐因之。后周效成,周建六官,亦以九命官人。其六官之外,兼用秦、汉等官,然于九命之中而分正命,犹下上阶也。谓王朝之官为内命,诸侯及州县官为外命。隋开皇中,削周用齐,而以九品定流,内分正、从,自第四品以下又分上下阶,其流外官又置视流内品。至炀帝,除上下阶,惟留正从九品。又定朝之班叙,以品之髙卑为列,品同则以省府为前后,省府同则以局寺为前后。唐有四品以下亦分上下阶,大抵因隋制。然则魏定九品之后,与今不殊,惟汉制异于是。后汉守前汉之规而有加焉,其间亦小有升降,不为差异。今独存西京之故制,云汉官秩差次丞相、太尉、司徒、司空、诸将军及诸侯王国官不在此目。后汉则太傅、三公、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亦不在此目
,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王莽改曰卿
,御史大夫、太常、光禄勲、卫尉、太仆、大鸿胪、廷尉、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二千石月百二十斛。王莽亦曰真二千石、上大夫
,太子太傅、少傅、将作大匠,太子詹事、大长秋典属国水衡都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司隶校尉、城门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歩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州牧、郡太守,比二千石月百斛。王莽亦改为中大夫
、丞相、司直、光禄大夫、光禄中郎、五官、左右三将、光禄、虎贲中郎将、光禄中郎将、骑都尉、西域都䕶副校尉、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尉、千石月八十斛。王莽改为下大夫
、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前、后左右将军长史、太常丞、光禄勲、丞、卫尉丞、太仆丞、廷尉左右监、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执金吾丞、太子卫率、万戸以上县令,而其次比千石、光禄、太中大夫、光禄郎、中、车戸、骑三将、光禄、谒者仆射、光禄虎贲郎,八百石成帝除八百石秩
太子家令下,比八百石。光禄勲、谏大夫,六百石月七十斛。王莽改曰元士
、卫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旅贲令、廷尉、左右平太子门大夫、太子庶子、将作大匠丞,太子詹事丞、水衡都尉丞、京兆尹丞、左冯翊丞、右扶风丞、州刺史、郡丞、郡长史、郡尉丞,次万戸以上县令,比六百石月六十斛
、太常、太博士、光禄议郎、中郎,光禄谒者掌宾讃、受事员、西域都䕶丞、司马,候五百石成帝除五百石秩,王莽复置,故以为命士
,减万戸县长四百石月四十五斛。自四百石至二百石为刺史。王莽改曰中士
,太子中盾万戸以上县丞,次万戸以上,县丞减万戸,县丞比四百石,光禄侍郎三百石月四十斛。王莽改为下士
,次减万戸县,长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
。光禄郎中,二百石月三十斛
。万戸以上县尉,次万戸以上县,尉减万戸,县尉百石自百石已有计食,佐史之秩为少吏。王莽改百石秩曰庶士
。
通志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