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四十六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谥略第一
谥上
《序论》五篇
谥中。
《谥法》三篇
谥下
《后论》四篇
谥上
臣谨按字有不可避讳者,《谥法》是也。故此三篇并从本字」。
序论第一
古无谥谥,起于周人,羲皇之前名是氏亦是号亦是,至神农氏则有炎帝之号,轩辕氏则有黄帝之号,二帝之号虽殊,名氏则一焉。尧曰陶唐,舜曰有虞,禹曰夏,后汤曰殷,商则氏已异于名,尧曰放勲,舜曰重华,禹曰文命,汤曰武王,则号已异于氏。然是时有名号之别者,不过开基之祖耳。夏自启商自太甲皆一名,而生死通称,若其曰祖曰宗,为中为高,则又不可常也。以讳事神者,周道也。周人卒哭而讳,将𦵏而谥,有讳则有谥,无讳则谥不立。盖名不可名已,则后王之语,前王后代之及前代所以为昭穆之次者,将何以别哉?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呜呼!春秋纪实事,而褒贬之说行谥,法别昭穆而美刺之说行,当其时已纷纭矣。后之人何独不然?臣恐褒贬之说不已,则春秋或几乎息矣,于是作春秋。考春秋,传又恐美刺之说不已,则周公之意其亡矣。夫于是作谥法,使百代之下为人臣,为人子者,知尊君严父,奉亡如存,不敢以轻重之意行乎其间,以伤名敎者也。序论第二。
天下有难行之道,虽曰古有是道,而后世终不可行者,非古有是道也,后之人设是道以实之耳,岂有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之道乎?若曰臣子可以议君父之得失,使有徳则谥,善无徳则谥,恶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生于已,名生于人,此眞不可行之道也,自非伐无道,诛有罪,收其鲸鲵以为京观,则安得有恶谥之称乎?臣以为立谥之意,本为昭穆,命谥之义,取于尊隆,且生有恶,死无恶者,人之情也。生可简,死不可简者,礼之事也。生虽侯伯,死必称公,生不逾等,死必加等,先王之通制也,岂有称生之号有隆,而命死之名有亏乎?谥,亦有恶恶谥,非所以加君父也。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不若是是,不当于人心。子议父臣议君,秦人之所厌而削之也。今先儒之所为谥者,正秦人之论耳,不合乎古道。
序论第三
按谥法:恶谥莫如桀、纣,其次莫如桓灵,其次莫如幽厉,此古今之所闻也。以臣所见皆不然,桀、纣是名耳,非谥也,名者生之所命,而非死之所加也。当夏之季,当殷之兴,则未有谥,桀非谥也,当殷之季,当周之兴,虽有谥法,然得谥为荣,不得谥为辱,名之以纣,辱莫大焉。桀之所名者,取于木,犹高柴,公孙枝之所取云耳,岂有贱人多杀之名而可以为名乎?纣之所名者,取于丝犹臧纥、南宫,绦之所取云耳,岂有残义损善之名而可以为名乎?是名也,非已之所更,即父兄之所命也,安得有是义乎?桓于经典,并无恶义,如公执桓圭桓乃圭璋之首称,如桓桓、武王桓,乃果毅之盛德,齐之桓公,用能霸业,周之桓王,元无累行,安得桓为恶名乎?灵者,神圣之异名,周之东也,王纲不振,四方解体,迨乎灵王,周道始昌,诸侯服从,故传曰惟有髭王」甚神圣,以其生有神圣之徳,死则谥之以灵,是为名实,允当,其曰「请为灵。若厉者,荆蛮不根之论也,安得灵为恶名乎?幽者隠之并名也。周幽王丧于犬戎之祸,鲁隠公卒于羽父之难,皆臣子所不忍言,故以幽隠命之,痛恻之甚也,岂有拥遏不通之义乎?语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厉,与安并徳。故于厉言而猛,则异于是,故于猛言不厉,非恶也,岂有暴虐无亲之义乎?厉王过矣,使厉王而有暴虐无亲之名,则宣王不得为孝子,幽王过矣!使幽王而受拥遏不通之责,则晋文侯、郑武公不得为良臣。成周之法,初无恶谥,谥之有恶者,后人之所立也。由有美刺之说行,然后人立恶谥。
序论第四
谥之有善恶者,即文而见,不即说而见,且曰戾曰刺,岂不见其有凶徳,何必以不悔前过,然后为戾?暴慢无亲,然后为刺乎?一戾不足其说,又益之以戾,一刺不足其说,又益之以刺,非古之道也。曰荡曰荒,岂不见其有淫,行何必好?内逺礼然后为荡纵,乐无度,然后为荒乎?一荡不足其说,又益之以荡一荒?不足其说,又益之以荒,非古之道也。谥之善恶,可即一文,以见义一文不得而尽者,即复文以见义。复文不足以尽者,又从而加之,如卫之公孙枝,是为恵贞文子,亦古之道,何必为之说以释之乎?释之之言既多,又非载籍之常义,学者而尽欲以善恶之义通之,有其名实相违而义不可通者,则必迂其说曲而通之也。桀纣初非恶名,桓、灵亦非恶谥,由其君而众恶所集,使名与谥不能主也,人闻其名见其谥,则翕然以为恶矣。且爱人爱其人之乌,恶人恶其人之狗,乌狗何与于善恶?但随人好恶所生矣!是以君子恶居下流,故名之曰幽厉。
序论第五:
法之为谥者,取一文耳,非有说也。谥法行而其说纷纷成书见于世者,有周公谥法,有春秋、谥法,有广谥。有今文,尚书有大戴记,有世本有独断,有刘熙之书,有来奥之书,有沈约之书。有贺琛之书,有王彦威之书,有苏冕之书,有扈蒙之书,有苏洵之书。其实皆由汉、魏以来儒生,取古人之谥而释,以已说集而为法也。故苏氏曰:周公之法,反取贺琛之新法而载之书,是知世之谥法,其名尤古者,益非古法也。今考周公之书所用,后人之语甚多,是皆为谥法者展转相因,言文杂揉,无足取也。惟沈约之书,博采古今,诠次有纪,然亦无所建明。至苏氏承诏编定六家谥法,乃取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䝉》之书,断然有所去取。其善恶有一成之论,实前人所不及也。皇也,帝也、王也,公也、侯也,君也、师也、长也,胥也,实尊卑之号,上下之称,且生有爵,死有谥以是为谥,未之敢闻也。若帝王可以为谥,则天子亦可以为谥矣,若公侯可以为谥,则卿大夫亦可以为谥矣。若师长可以为谥,则父兄亦可以为谥矣。无义之谈,莫此为甚,经几百年间而后苏子辟之。尧取累土以命名,舜取浓华以命名,禹取于兽,汤取于水,桀以乔木,纣以绎丝。是非已之所更,必父兄之所命也。且生有爵,死有谥,以是为谥,未之敢闻也。苏氏未暇及,臣不敢后焉。谨条其可用者二百十谥,分为三类,只以一文见义,无事乎文之广,无事乎说之繁,庶乎表里苏氏之学,是亦典礼之大者。谥中。
上谥法。
神。 圣 贤 文 武 成 康 献。 懿元 章。 厘: 景 宣 明 昭 正 敬恭。 庄 肃 穆 戴 翼 襄 烈 桓威 勇 毅 克 壮 圉或作「御」
魏 安定 简。 贞 节。 白 匡 质。 靖 眞顺 思 考 皓 显 和。 元 高 光大。 英 睿 博 宪 坚 孝 忠 惠徳。 仁 智 愼 礼 义 周 敏 信逹。 寛 理 凯 清 直。 钦 益 良度 类 基 慈。 齐 深 温 让 密厚 纯 勤 谦 友 祁 广 淑 俭灵。 荣 厉 比。 洁 舒 贲 逸 退讷 偲 逑。 懋 宜。 哲 察。 通 《仪经》 庇 恊 端 休 悦 绰 容。 确、恒 熙 洽。 绍 世 果
右百三十一谥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中谥法。
懐 悼 愍亦作「闵」
哀 隠 幽 冲 夷惧 息。 携 ● 愿 儆
右十四谥,用之。闵伤焉,用之无后者焉。《下谥法》。
野 夸 躁 伐 荒 炀 戾 刺。 虚荡 墨 亢 千 専 轻 苛介 暴 虐 愎 悖 凶。 慢 忍! 毒恶 残 奰 攘 顽: 昏 骄 酗。 湎侥 狃 侈 惑 靡 溺 伪 妄 讟謟 诬 诈 谲 讻 诡 ● 邪 慝蛊》 危 圯 懦 挠 覆 败 斁 疵饕: 费
右六十五谥用之,殱夷焉用之小人焉。凡上中下谥,共二百十言,以备典礼之用谥下。
后论第一
凡苏氏所取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臣今只即一文以见义,即文可以见文,不必曰施而中理曰文,经纬天地曰文即武可以见武,不必曰克定祸乱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即孝可以见孝,不必曰慈惠爱亲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即忠可以见忠,不必曰盛衰,纯固曰忠,临患不忘曰忠。且即文以见义,则文简而义显,舍文而从说,则说多而义惑,苏氏所削为多矣。臣今复削去三百十一条之说,只从百六十八谥而増损焉,实得二百十谥,分而为三。上谥百三十,用于君亲,用于君子。下谥六十五,用于殱夷,用于非君子。中谥十四,用于闵伤,用于无后者,其有尧、舜、禹、汤、桀、纣。六文乃人名,非谥法所宜去也。陈胡公满者,言其老也,有胡耉之称焉。胡非谥,义齐有丁公名也,汉有丁公,姓也。丁非谥义,故去胡去丁,曰商,曰使,曰军,曰䟆,曰鼎,曰莫,曰敌,曰震,曰摄,曰革,曰易,曰素,曰顷。凡十三文。虽有其谥,于辞义未安所宜去也。曰原,曰爱、曰声,曰闻,曰要,曰强,曰平,凡七。文文虽可用于义,不専亦宜去。苏氏所取者百六十八谥,今去其二十八。凡苏氏所去者百九十八,今取其七十二谥,披沙得金,甄金去土,非相违也而相从也。
后论第二
苏氏去其歴代所以为尊卑之号者,九皇帝王、公侯、君师、长胥是也。子曰:左邱、明耻之丘亦耻之。苏氏去其义之不安者八,今取其贲,取其逸请,以待邱园也。苏氏去其子孙,不忍称者九十四,今取其暴取其虐,取其愎,取其凶,取其悖取其慢,取其忍,取其毒,取其恶,取其奰,取其攘,取其顽所以待暴戾,取其昏,取其骄,取其酗,取其湎,取其侥,取其狃,取其侈,取其惑,取其靡,取其溺,所以待淫侈。取其謟,取其伪,取其讟,取其妄,取其诬,取其诈,取其谲,取其讪,取其诡,取其●,取其邪,取其慝,取其蛊,所以待奸,回取其危,取其圯,取其挠,取其覆,取其败,取其斁,所以待覆亡。取其懦,取其疵,取其饕,所以待贪鄙。苏氏去其名之不能,举其人之要者八。今取其退取其讷,所以待恬退之士,取其修取其训,所以待礼法之人。苏氏去其鄙陋不足以训者十有一,今取其偲取其逑为靖専者备也。苏氏去其泛滥,不可指明,善恶之状者七。今取其懋为黾勉者备也,取其宜为中庸者备也。苏氏去其重复而无益于用者五十七,今取其哲有异于智也。取其察有异于明也。取其通,有异于敏也,取其仪,有异于穆也。取其经,有异于宪也,取其庇,有异于礼也。取其协,有异于顺也。取其端,有异于直也。取其费,有异于夸也,取其休,取其悦,有异于凯也。取其绰取,其容有异于寛也,取其确取,其恒有异于介也。取其熙,取其洽,有异于和也。
后论第三
苏氏于百六十八谥之外有七去三百十一条之中有六类,七去者削其文,六类者易其义。臣今此书只以文显,不用义说,故于六类亦无所用。但第四类中比俭,二义于文未安,不得不为之说,俭乃㳟俭之俭,比乃协比之比俭也比也,古之美谥也,苏氏引俭则固之义,而更之曰菲薄,废礼曰俭,引君子周而不比之义,而更之曰事君有党、曰比以比俭二谥内于恶徳,此臣之所不取也。俭若为恶徳,则夫子温良,恭俭之俭,其将何处?比若为恶徳,则协比其邻婚姻孔云之比,其将何为若之何?以不中礼之俭为俭朋比之比为比乎?臣今易置,从古道也。
后论第四
语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然则文子之谥初无谥法,仲尼则因问而即其人之行事以释之,柰何先立其法,必使人之曲中也。规矩本为方圆设而非豫为大小剂量,使制器者范围于此。况所作之法,只采经传之言,其间有大不通理。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而云敏而好学曰文可也。孟子曰:陈善闭邪谓之敬,而云陈善闭邪,曰:敬可也。易之益曰: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云迁,善改过曰益可也。左氏曰:共用之,谓勇而云率义,其用曰勇可也,柰何?诗曰:哿矣能言,巧言如流。曰哿可乎书,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而云辟于四门曰穆,可乎?传曰:季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遂命之,而云有文在手曰友,何义也?书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而云乃圣,乃神曰武,何义也。诗序曰: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而云持盈。守满曰:成何义也?至于终始如一者,则谓之终。为人所渴望者,则谓之渴,于义安乎?取并后匹嫡之义而为并取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义而为索,是可用乎?千百年间,学者见之礼官博士行之而断无以为非者。《通志》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