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三十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氏族略第六。
同名异实第一
唐氏有二:尧之后为唐,周以封晋,此晋之唐也。伊祁姓燮父之后,封于唐,为楚所并,此楚之唐也。姬姓虞氏,有二姚:姓之虞,舜后也。姬姓之,虞仲雍之后也。夏氏有二夏后之后,以国为氏。陈宣公之子,子夏之后,以字为氏。
商氏有二,成汤之后为商、卫鞅封商君,其后亦为商。周氏有五后,稷之后为周氏。又姬氏,唐先天中避讳,改为周氏。又暨氏,上元中准制改为周氏。又代北贺鲁氏、普氏,后魏并改为周氏。
秦氏有三:秦国为秦氏,鲁有秦邑,亦为秦氏,秦非是也。楚又有秦、商。
燕氏有二,有姬姓之燕,有姞姓之燕。
管氏有二,叔鲜之后,以国为氏,出自文王。又齐管仲出自穆王。
毕氏有二毕,公髙之,后为毕。后魏出连氏,改为毕。于氏有三,周武王之子、邘叔之后,或去邑为于氏,后魏万纽于氏改为于,又淳于氏避唐讳,改为于胡氏。有二周之胡国为胡氏。后魏纥骨氏亦为胡氏。齐氏有二太公之后,以国为氏。卫大夫齐子之后,以字为氏。
楚氏有二:鬻熊之后,以国为氏。鲁林楚之后,以名为氏。陈氏有四舜之后,以国为氏也。又白氏,隋初改为陈,此万年之陈也。又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此广陵之陈也。又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
朱氏有三邾子之,后去邑为朱。又渇烛浑氏、可朱浑氏,并改为朱。
娄氏有二邾、娄之后也。又疋娄氏改为娄氏。儿氏有二郳氏,去邑为儿。又贺儿氏亦改为儿越氏。有三句践之,后以国为氏。又有越强氏,改为越氏。又有越质诘氏,改为越氏。
薛氏有三奚仲之,后以国为氏,又叱干氏改为薛。又有辽西薛氏。
沈氏有二沈,子逞之后以国为氏,又楚荘王之子,公子正封于沈鹿,其后以邑为氏。
徐氏有二若木之后,以国为氏。又一族出于黄帝十四姓。
云氏有二䢵国之后,去邑为云。又后魏牒云,氏改为云禹氏有二鄅国,去邑为禹。又夏禹之后,以名为氏。宿氏有二风,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有宿六斤氏改为宿罗氏,有二妘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有叱罗氏,改为罗夔氏。有二熊挚之后,以国为氏。又天竺亦有夔氏,夷氏有四,昔诡诸之后为夷氏,又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湏氏有二宻须之后为须须句之后,亦为须黎氏有三子,姓之后,以国为氏。又齐大夫黎弥黎且以邑为氏,又后魏素嵇氏改为黎氏。
申氏有二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楚之申邑,申公居之,以邑为氏。
向氏有二祁姓之后,以国为氏。又宋公子肹,字向,以字为氏。
葛氏有三嬴,姓之后,以国为氏。又葛天氏之后,亦为葛氏。后魏贺葛氏改为葛。
会氏有二郐国,去邑为氏。又会乙之后,亦为会氏。辛氏有三莘氏,讹为辛又。计然本姓辛,又周有项亶,赐姓辛氏。
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有吕氏,出于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为吕。谭氏有二子,爵以国为氏。又巴南六姓有谭氏、冀氏有二冀国之后,以国为氏。晋灭,冀以为邑。郄氏食之,为冀、芮子孙,以邑为氏。
鬲氏有二,有鬲之国,以国为氏。又商人胶鬲,以名为氏。顾氏有二顾国,夏商诸侯也。又句践之后,别封顾。余以邑为氏。
共氏有三共者,商之侯国也。其后以国为氏。郑公子叚曰共叔,晋太子申生曰共君,并以「谥」为「氏」。龚氏有三恭国,籕书》作「龚」,又晋大夫龚坚之后也。又汉巴郡蛮酋有龚氏。
洪氏有三共氏,改为洪氏。又豫章𢎞氏避唐孝敬皇帝讳,改为洪。
彭氏有二大彭之国,为彭氏、祝融之后,八姓亦有彭氏者。
祭氏有二,周公之后,以国为氏。又郑有祭邑,祭仲足其后也。
毛氏有二毛,伯聃之后,以国为氏。又有北代之族,世为酋长。
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又匈奴之族从母姓刘。
栾氏有二晋,栾宾之后。姬,姓也,以邑为氏,齐子栾之后,姜姓也,以字为氏。
荀氏有二荀,本侯国也。又晋荀林父以邑为氏,丙氏有二邴、豫之后,或去邑作丙。又李陵降匈奴,裔孙归魏,见丙殿,因赐氏焉。
蒍氏有二薳,章之后,亦作蒍,以邑为「氏」。晋士蒍之后,以字为氏。
裴氏有二秦,非子支孙封,裴乡以乡为氏。又西域有裴氏。
孙氏有三卫公子恵孙之,后以字为氏。又楚有芈姓之孙,齐有妫姓之孙,皆以字为氏。
南氏有三卫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为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为南氏,并以字为氏者。晋有南氏,以乡为氏。国氏有二郑,子国之后,以字为氏。姬,姓也,齐有国氏,姜姓也。
孔氏有三,宋孔父嘉之后也。又卫有孔氏为世卿,郑亦有孔氏,皆以字为氏者。
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
成氏有二楚若敖之后,以字为氏。又周有成氏、孟氏有二鲁,庆父之后为孟氏。又卫公孟絷之后,亦为孟氏。
仲氏有二鲁,庆父曰:共仲之,后为仲氏。又宋荘公之子,子仲之后,亦为仲氏。
叔氏有四鲁叔牙之后,鲁文公之子叔肹之,后八凯叔达之后,晋叔向之后,并以叔为氏。
季氏有二鲁公子,季友之后也。又陆终之子季连,亦为季氏。
伯氏有二晋中行伯之后也,或言伯益之后亦为伯氏。士氏有二隰,叔为晋士师,以官为氏,又有士季氏之后,以字为氏。
山氏有二烈。山氏以山为氏,而周有山师之官,以官为氏。
王氏有四: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边姓之王姬,姓之。王有二族,妫姓之。王有一族,子姓之。王有一族,边姓之王,有四族。
任氏有三黄帝,二十五子得姓为任者,其后以姓为氏。又颛帝少子阳封于任,其后以国为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太昊之后也,亦以国为氏。
偃氏有二,有偃氏之国,后为偃氏。又皋陶之后,姓偃,亦以姓为氏。
宣氏有二鲁,叔孙侨如,谥宣伯,与宋宣公之后,并以谥为氏。
稷氏有二:后稷之后有稷氏、汉稷、嗣君、叔孙通支孙亦为稷氏。
改氏第二。
娄氏、项氏汉并赐刘氏。
郦食其,曽孙汉,赐以食其为氏元孙武,平帝时为侍中,复改侍其。
晋州稽胡,晋初赐呼延氏。
项氏后周赐辛氏。
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
章仇秃髪氏归。后魏太武赐源氏。
章仇大翼隋焬,帝赐卢氏。
唐傅游艺赐武氏。
唐徐氏以绩,邴氏以元,纮、安氏以抱玉,杜氏以伏威,胡氏以大㤙,𢎞氏以播,郭氏以子,和麻氏以延昌,鲜于氏以叔眀,安氏以元谅,张氏以宝臣,阿希布氏以懐逊,阿跌氏以光进,舍利氏以奉国,董氏以忠臣,罗氏以徳,隽以艺,朱邪氏以国昌,并由立功赐李氏,从国氏也。
桓庭昌,唐上元准制改为「姜」。
暨佐时,唐上元准制,改为「周」。
妫氏改为姚氏。
袁氏改为衡氏。
裴氏改为垒氏。
羊舌氏,改为吉氏。
姞氏改为羊氏。
闾氏改为卢氏。
辛氏改为计氏。
鐡伐氏,赫连勃勃以其本宗支庶非正统,并为鐡伐氏氏氏。孔融謿氏,仪以「氏」字「民无上,遂改为是氏,梁鸿氏改为运期氏。
马夭氏改为马官氏。
浑沌氏改为屯氏,去水。
屈,全之裔孙仕后魏以自南方,乃加「南」或作「男」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京房本姓李吹律,定姓改为京氏。
改恶氏第三
萧氏,齐武帝以巴东王子响叛逆,改为蛸氏。马氏以何罗逆诛,马后恶之,改为莽氏枭氏。隋焬帝诛杨元感,改为枭氏。
勃氏,梁武帝改豫章王综为勃氏。
黥氏淮南王英布少时,以罪被黥,遂为黥氏、蝮氏。唐干封元年,改武惟良为蝮氏。
刘诞谋逆,贬为留氏。
汉魏受氏第四
臣谨按成周以国命氏,汉则称郡国者亦有之。楚元王交之子,刘富初封休侯,更封红侯,其后遂为红氏。
楚懐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番。音婆
氏,因呉芮封番君支孙氏焉。栎阳氏。后汉景丹封栎阳侯,曽孙分避乱陇西,因封为氏。周阳氏,汉淮南王舅赵兼封周阳侯,子由为河东尉,因封为氏。东陵氏因邵平之封,子孙遂以为氏。广武氏因李左车之封,子孙遂以为氏。冠军氏者,因霍去病之封也。信都氏者,因张敖之封也。武强氏者,因后汉王梁之封也。蕲氏者,《姓苑》云蕲春侯之后。鄮氏者,姓纂云,越人以郡为姓,今眀州鄮县是也。如此之类,是为以郡命氏者也。春秋之时,冀、芮居冀地,颍考叔居颍谷,介之推烛之武,并以地命氏者,汉四皓亦然,如绮里季居于绮里也。其后有绮氏,亦有绮里氏,甪里先生居于甪里也。其后有甪氏,亦有甪里氏,少康之后。汉初徙居嵇山,遂为嵇氏。后汉鲑阳鸿为少府,居鲑阳,遂为鲑氏。鲑,音圭。如此之类,汉亦多矣,是为以地命氏者也。成周以邑命氏,汉、魏亦有之。掲阳氏者,因汉功臣安道侯掲阳定为掲县令,因氏焉。泉氏因全琮之孙晖魏封南阳侯,食封白水,遂改为泉氏。如此之类,是为以邑命氏者也。
三代之时,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按《汉郊祀志》:汾阴人无锦,粤人勇之,是亦有名无氏者。葢锦为工技之贱,勇之为粤人之贱也。
臣谨按亡氏之贱,汉犹有之。受氏之道,汉、魏犹传,略载一二,以备考古,汉、魏之后无所闻,惟用古姓氏耳。变姓第五。
贺鲁之为周。 贺葛之为葛 是娄之为髙,叱卢之为祝。 口引之为冠。 如稽之为缓,去「斤」之为「艾」。 是贲之为封。 叱奴之为狼,吐难之为山。 古引之为侯。 出连之为毕,乞扶之为扶。 那娄之为娄 是连「之」为「连」,俟畿之为「俟」。 可单之为单。 纥骨之为骨,沓卢之为沓。 莫干之为合。 屈突之为屈,俟亥之为亥。 俟畿之为畿。 贺儿之为儿,叱利之为利。 叱李之为李 柯抜之为柯叱罗之为罗。 那莫之为莫。 莫舆之为舆,费连之为费。 费羽之为羽 黜弗之为弗莫卢之为卢 尔绵之为绵。 解毗之为解,竒斤之为竒。 统万之为万。 统嵇之为嵇安,迟之为安。 辗迟之为展。 馝邘之为邘如。罗之为如。 薄奚之为古 若干之为茍,昝卢之为昝 姒先之为姒。 渇侯之为纸,拔略之为蘓。 纥干之为干 乙弗之为乙,歩鹿之为歩。 屋,引之为房。 车焜之为车普,周之为周。 髙护之为李
茙眷之为茙,又为眷。 莫芦之为芦,或为卢邱,林之为林。又为邱邱。敦亦为邱。
副吕之为副,又为吕叱邱亦为吕。
就赖之为就莬,赖亦为就。
温狐之为温温,盆亦为「温」。
阿伏之为阿阿贺,亦为阿。
纥单之为纥纥奚,亦为「纥」。
羽真之为髙,楚娄亦为髙。
是云之为是,是奴亦为是。
葢娄之为娄疋,娄亦为娄。
俟力之,为俟,力代亦为。
乌丸之为桓,阿鹿桓亦为桓。
可地之为,延可地。延亦为延。
俟奴之为,俟俟伏斤,亦为俟。
费羽之为羽,拂羽亦为羽。
黜弗之为弗燕,弗亦为弗鐡弗,亦为弗吐门之为门,叱门亦为门,库门亦为门,拓跋之为元,纥骨亦为元是,云亦为元,景氏,亦为元,阿单之为单渇,单亦为单。
悉云之为云、宥连亦为云。
贺兰之为贺赖氏,亦为「贺」。
右二字变姓。
吐谷浑之为浑。 俟吕邻之为吕没鹿,回之为窦纥,豆陵亦为窦。
万纽于之为于勿忸于,亦为于。
斛瑟罗之为罗破多罗,亦为罗。
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歩,六孤之为「陆」。 邱穆陵之为穆阿伏干之为阿。 普陋茹之为茹㧞、烈兰之为梁。 乌落兰之为兰宿,六斤之为宿。 库若干之为干扈地,干之为扈。 俟伏斤之为斤地,骆拔之为骆。 郁原甄之为甄,若口引之为冠。 破多罗之为潘,破落郍之为郍。 歩鹿如之为鹿阿,史郍之为史。 没路真之为路,譬歴辰之为辰。 纥突邻之为邻,骨咄禄之为禄」。 大利稽之为合,俟力代之为俟。 大洛稽之为稽俟伏斤之为伏。 壹㪷,眷之为明,歩鹿斤之为歩。 独孤浑之为杜库傉,官之为库。 奚什卢之为卢渇,烛浑之为朱。 莫胡卢之为阳右三字变姓。
臣谨按,代北之人,随后魏迁河南者,后魏献帝为之定姓为复姓,或为三字姓,或为四字姓,其音多似西域梵书,有二合、三合、四合者,皆指一字之音。故孝文姓氏改易,别以音义,皆改为单字之姓。又孝文诏南迁者死不得还,即葬洛阳,故别姓皆在河南。又按其书曰:河南官氏志者,葢优代北之人,随后魏南迁,因作其书而为之志。又按孝文之时,咸改单姓,惟贺若氏不改。及乙旃氏改为叔孙,拔拔氏改为长孙,变氏姓第六。
阎庆之为大野氏。 辛威之为普屯氏,韩裒之为俟吕邻氏。 李弼之为徒何氏、田𢎞之为纥干氏。 王雄之为可频氏,王熊之为柘王氏。 蔡氏之为大利稽氏,阴氏之为邱目陵氏。 张氏之为叱罗氏,周氏之为车非氏。 南氏之为宇文氏,臣谨按:后周宇文氏以其起于边人,故欲改易姓氏,以是为贵也。然官制一遵三代,而姓氏用边人,何相反之如是!
别族第七
鲁季氏自季孙行父以至季孙,强大宗也,故称季孙。如季公鸟季子,差季寤之类,但称季者,所以别支庶叔氏之大宗亦称叔孙,其支庶称叔仲氏又曰仲壬、孟丙亦是也。
仲氏之大宗,亦称仲孙氏,其支庶则称南宫氏、南氏,子服氏。
臧氏之大宗称臧氏,至于臧会氏、臧文氏,皆支庶之别,系其所自出之祖。
傅馀氏者,傅氏馀子之族也。
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
褐馀氏褐冠氏,馀子之族也。
成汤之后为殷氏,又有北殷氏。
后稷之后为周氏,又有西周氏。又有周生氏、舒氏之族见于当时者:一曰舒,二曰群舒,三曰舒、蓼,四曰舒庸,五曰舒鸠,六曰舒。
斟氏之族见于当时者,一曰斟,二曰斟鄩,三曰斟灌,四曰斟弋,五曰介斟。
荀氏之族见于后世者,有田氏,有程氏,有辅氏,有智氏。田氏之族见于后世者,有第二有第五有第八颛臾之族。三有颛臾,有去臾、为颛,有去,颛为臾、宻须之族。三有宻湏有去,须为宻有,去宻为湏。葛氏居于诸邑者为诸葛。
里氏居于相城者为相里。
避讳第八
宋以武公名司空,改为司城氏。
晋以僖侯名司徒,改为中军氏。
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
奭氏避汉元帝讳,改为盛氏。
荘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
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
姬氏避唐明皇讳,改为周氏。
𢎞氏避唐孝敬皇帝讳,改为洪氏。
淳于氏,避唐宪宗讳,改为于氏。
啖氏避唐武宗讳,改为澹氏。
敬氏避宋讳,改为文氏,又为恭氏。
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氏。
音讹第九
陈氏为田氏。 韩氏为何氏。 莘氏为辛氏,党氏为掌氏。 欧氏为区氏。 戴氏为载氏、蛮氏为暪氏。 虢氏为郭氏。 吕氏为甫氏、郯氏为谈氏。 姒氏为似氏。 苦氏为库氏、雷氏为卢氏。 恭氏为共氏。 共氏为洪氏王孙贾之后亦为古孙氏者,贾近于古故也。苦成子以成子食苦邑,故以为氏,后讹为古成,又为库成。
慕容氏为慕舆氏。 贺遂氏为贺恱氏,夫馀氏为鳬臾氏。 吾邱氏为虞,邱氏母邱氏,为曼邱氏。 申徒氏为申,屠氏鄫氏为缯氏。 穆氏为缪氏简雍,本姓耿,幽州人,以耿为简,遂为简氏省文第十。
鄣之为章。 邴之为丙 郲之为来。 鄟之为专鄩之为寻。 邵之为召 郈之为后。 郐之为会,鄅之为禹。 䢵之,为云。 鄫之为曽。 郳之为儿,邾之为朱。 郕之为成。 郇之为荀去邑,桥之为乔去木。 「理之为里,「去」王谭之,为覃去言。 熊之为能去火,省言第十一。
卢蒲之为卢。 闾邱之为闾。 即墨之为即锺,离之为锺。 马服之为马。 褚师之为褚,毋邱之为毋。 司冦之为寇。 宗伯之为宗褐,冠之为冠。 主父之为主。
避仇第十二。
端木赐之,后改为木氏,又为沐氏。
墨台之后,改为墨氏,又改为怡氏。
刁氏之后改为□。 伍氏之后,改为五巴氏之后改为「杷」。 鞠氏之后,改为曲谭氏之,后改为覃。 仇氏之后,改为求铜鞮氏之后,改为遆。 馝邘氏之,后改为邘。滕氏之后,改为「腾」。 秣氏之后改为末,陆氏之后改为「褥」。 郜氏之后改为浩胙氏之后,改为作。 把氏之后改为抱楼氏之后,改为「葢」。 薛氏之后改为蘖棘氏之后,改为「枣」。 凡氏之后,改为泛鲜,卑氏之后,改为库狄。 圈氏去口为卷氏章氏,避仇为章仇氏。
䟱氏避王莽之难,去足为束」。又云:䟱广之曽孙彦,避王莽于太原,改为太傅。
牛金之子逃,难改为「牢」。又改尞,后又为牛氏。臣谨按:避仇之说多非,或省文,或讹音,何必为避仇也。据皇甫谧云:「凡氏遭秦乱,避地,添水为泛氏。此何所凭哉?凡氏者,凡伯之后,以国为氏。泛者,周之邑也,其大夫食采于此。其后之人,以邑为氏。自是两家源流,应知避地改姓之说,多附会。然䟱广之后为束为太傅,牛金之后,为牢为尞,此又为避地之事眀矣。生而有文第十三。
武氏《唐元和姓纂》云: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南氏《姓源韵谱》云: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懐,孕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长,封荆州,号南赤龙。
鲜于氏《鲜于血脉谱》云:子仲之子曰文,生而有文在手。左曰鱼,右曰羊。及长,封渔阳,为燕附庸。阎氏《唐表》云:「昭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阎康,王封于阎城」。
臣谨按《左氏》谓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友,因以命之,每疑其诞也,后人由此复广其道焉。且武氏者,以谥为氏。南氏者,以字为氏。鲜于者,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仲食采于于故有鲜于氏。阎氏者,武王封太伯曽孙仲奕于阎郷,故有阎氏,安得无稽之言,流于后世?太抵氏族之家,言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通志》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