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通志卷二十六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氏族略》第二。
以国为氏。
古帝王氏
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传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宣十二年,传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为左拒,其地在今随州唐城县,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亦以唐为氏。在晋者仕晋,在秦、楚者仕秦、楚。晋有唐雎,为魏大夫,西说秦,不敢加兵于魏。楚有唐狡唐勒勒与宋玉景差俱师屈原事楚襄王文章,齐名。秦有唐厉为汉中尉,击黥布有功,封斥邱侯。
臣谨按释例,唐姬姓。又公子谱一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号曰唐叔侯,其子爕父之后,春秋时国小微弱,遂属为楚邑」。据此,当云其子爕父之后,别封于唐,近于楚微,弱遂为楚属邑。又按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着姓,岂尧泽之不泯欤!虞氏姚姓,舜之建国也。舜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为诸侯,后世国絶以国为氏。又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吴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以为虞仲。后虞仲国于吴,其支庶封于此,故亦谓之西吴,此姬姓之虞也。今陕州平陆县东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在僖五年,晋灭之,子孙亦以国氏。
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乃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禹之受舜禅至桀,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为汤所伐,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后于杞,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焉。又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为氏,是为陈夏氏也。后汉有夏馥、夏牟。
商氏子姓,商本上雒,今之商州也。及成汤有天下,始迁于亳而命以殷,然商之号亦未始废焉。商始祖契其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元鸟陨卵,取而吞之,孕而生契。舜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十四世至汤放桀,又三十世至纣。周武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鲁有商瞿,仲尼弟子。又秦有卫鞅,本卫公子也,封为商君,子孙亦以商氏焉。宋朝登科有商庭,又有商言诗,登州人。
殷氏契始封于商,后世迁于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是也。杜城今在长安南,故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谷熟是也。盖有溵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颍水合流,古人并谓颍为溵,故命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𨽻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或谓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自汤至雍,已而商道始衰,诸侯或不至雍已,弟太戊立,任伊尹之子伊陟为相,桑谷共生于朝。一夕大拱,伊陟曰妖不胜徳,君之政,无乃有阙,太戊修徳,祥桑枯死,商道复兴,故称中宗。太戊崩,子仲丁立,迁于嚣,至河,亶甲迁于相,商复衰,子祖乙立,迁于耿任巫贤而商道复兴,至于阳甲,王业益不振。良由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或争相代而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不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时,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凡五迁,复居汤之故都,治亳行汤之政,诸侯始朝,其弟少辛立,商复衰,百姓思盘庚之治,乃作盘庚三篇。至武丁即位,因梦而求得,传说为相,为中兴主,庙号髙宗。至武乙,复去亳,徙河北,好射猎,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曰:射天,暴雷震死。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于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
北殷氏成汤之后有北殷氏
周氏姬姓黄帝之苖裔,后稷弃之,后有邰氏曰姜原,为帝喾。元妃出见巨人,迹践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为不祥而弃之,故名曰弃好。种艺,尧闻之,举为农师,舜封于邰,号曰后稷邰,今武功县斄城是也。邰之总名曰周,故国号周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太康失国,稷官遂废,不窋失职,乃奔戎狄之间。孙公刘复修后稷之业,诗人歌之,迁于豳,今邠州三水有古豳城是也。至古公亶父有薫鬻之难,去豳居岐,豳人扶老𢹂幼,尽归之邻,国亦归之,今鳯翔岐山是也。至文王,始伯诸侯,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歴文王为王,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在永兴鄠县东南,镐在丰之东二十里。昭王之时,王纲不振,乃南巡狩,卒于江上,穆王得八骏,西巡于昆仑之邱以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厉王无道,国人畔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立厉王之太子靖,是为宣王。周室中兴,其子幽王为襃姒蛊,惑欲立其子伯服而废申后,太子宜咎宜咎,奔申申侯与犬戎攻周,杀幽王于戏,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徙居东都王城,今西京河南县是也。平王四十九年,鲁隠公之元年也,敬王又迁成周,今洛阳县也,敬王三十九年,获麟之岁也。敬王四十一年春秋终,元王以下十有二世。二百二十一年,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又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亦为周氏,见志犹详。又有周公黑肩之后,世为周卿士,又商有太史周任,岂其食采于周与?又秦相有周恢,又有姬氏。唐先天中避明皇嫌名,改为周氏。又上元中,暨佐时凖制,改为周氏,又代北复姓,有贺鲁氏,改为周氏,又后魏献帝、次况普氏改为周氏。又后周改周氏为车,非氏
西周氏赧王为西周武公,其后为西周氏
周生氏见《姓苑》,今人呼人亦曰某生,不必外生也。《晋中经簿》云:魏侍中周生烈,本姓唐,外飬周氏
秦氏嬴姓,少皥之后也,以皋陶为始祖,十世曰蜚廉,生二子,一曰恶来,其后为秦,二曰季胜,其后为赵恶来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于秦,谷为秦氏。秦谷,故陇西秦亭是也。陇西并入汧原,今𨽻陇州。有故秦城在后,徙封平阳,复迁于岐、丰之间,又迁于大邱,又迁于雍,又迁于栎阳,又迁于咸阳,皆本于秦谷,故号秦焉,非子好马及畜。周王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王曰:「昔柏翳佐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或曰伯益,佐舜赐姓嬴氏。秦嬴四世,曰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以讨西戎,死之。庄公立长子世父曰:戎杀我大父,我非杀戎王,不敢入邑。让与其弟襄公、周幽王有犬戎之难,襄公救周,以兵送平王都雒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至穆公用百里奚蹇叔为大夫,纳公子重耳为晋君不杀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报晋人淆之役礼亡,臣由余以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至孝公用卫鞅之术以富国强兵自此以还,六国不能与之争,衡凡三十五世,自子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鲁又有秦氏,居于秦邑,今濮州范县北旧秦亭是其地。又楚有秦、商,鲁有秦非。秦有秦祖、秦冉者,皆为仲尼弟子。汉有颍川太守秦彭,晋有秦起。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锺离氏、运奄氏、莬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㝠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臣谨按,嬴姓也,秦氏也。何谓以国为姓乎?徐郯、莒、黄江国也。以国为氏者,锺离、楚邑。莬裘,鲁邑也。以邑为氏者,蜚廉,人名也。以名为氏者,何谓以国为姓乎?凡此十三氏,并赵为十四氏,其为氏不同而姓则同嬴也,由司马氏作纪,世家》为谱系之始,而昧于此义,致后世之言姓氏者无别焉。言秦者又有三。秦国之后,以国为氏,其有出于鲁者,以邑为氏,盖鲁有秦邑故也。出于楚者,未知以邑以字与然。此三秦者,所出既殊,皆非同姓。彼十四氏虽不同秦而同嬴,是为同姓。此三秦者虽同秦而不同嬴,是不为同姓。古者婚姻之制,别姓不别氏,三秦可以通婚姻,十四氏不可以通婚姻。此道湮芜已久,谱谍之家,初无识别汉氏,《姓苑》云:东莞有此姓,云:汉髙帝之后,初项羽封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今兴元府汉中郡也。自髙帝至光武终于献帝,通王莽十八年。刘圣公二年,计四百二十五年传汉祚,汉亡,子孙或以国为氏。
臣谨按三代之时,天子诸侯传国支庶传氏,其传国者,国亡则以国为氏,三代之后,虽有国号,无问适庶,皆以氏传,而谓之姓,如汉家虽亡,亦称刘氏。或有称汉者,虽存古道,而存为希姓。
周同姓国。
臣谨按,以国为氏者有二,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国,亡无爵者亦称国。
鲁氏武王克商,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本少昊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鲁于其上作库,故谓大庭氏之库。其地本名鲁,因以命国,乃作都于曲阜。宋祥符中,改曲阜为仙源,今𨽻兖州。周公留相成王,而使元子伯禽就封于鲁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官司、典䇿、四代之乐,郊上帝与周同制伯禽之国,周公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沭三握髪,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汝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伯禽之,鲁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䘮三年然后除之。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周公叹曰: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宣公之后,三家盛,公室微弱,昭公见逐,卒于干侯自隠公至哀公凡十二世,见春秋自悼公至顷公,为楚考烈王所灭。顷公亡,迁于卞邑为家人,子孙以国为氏。
臣谨按鲁自庄公之时,齐桓公始伯尔,后齐为盟主,鲁共命之,不暇则报政之言,周公不虚也。况鲁自襄仲杀适立庶,宣公之后,公室微弱,政在三家,昭公不反国,哀公卒于有山氏,可哀也哉!鲁起、周公至顷公三十四世,岂周公之泽流芳浸逺,而微弱之渐,亦由伯禽立政之所始也!
晋氏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爕父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故也,今为晋州,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其总名。至景公迁于新田,谓新田为绛,今绛州也,而谓平阳为故绛。叔虞者,武王第二子。初邑姜方娠,武王梦天谓之曰:余命而子虞与之。唐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命曰:虞字子干,成王立,唐有乱,周公灭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佚曰:天子无戏言,遂封于唐。在河汾之东,地方百里,至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号桓叔,曲沃大于翼,是谓末大于本桓叔之孙。武公灭翼,以其寳器献于周僖王,王命武公为晋君,献公始强大文公、伯诸侯。文公之后世为盟主,至景公迁于新田,晋始作六卿,自此政在私门,韩、赵、魏盛强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命,三家皆为诸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子孙为晋氏,凡三十三代,魏将有晋鄙,盖其后也。汉有晋寳为乐安相。
臣谨按晋、鲁大国,而其子孙希少者,皆由强臣剥䘮公室,枝叶凋落,其来已久,及夫亡国之日,公族无几矣,齐亦如是。
卫氏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国也,武王克商之后,以啇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以奉先祀,武王又令其弟管叔、蔡叔相之,以和其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疑周公挟武庚禄父作乱,周公以王命伐之,而以商之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故商墟周公与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命之国而行鲁国之政,故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其地曰朝歌。汉、晋为县,𨽻汲郡,隋始改为卫县,遂为卫州。卫县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二里。卫县,宋熙寕中省为镇入黎阳。及懿公为狄所灭,齐桓公率诸侯城楚邱而立文公。楚邱,今单州成武是也。鲁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始迁于帝邱,今澶州濮阳是也。桓公十二年,鲁隠公之元年也,出公輙十二年获麟之岁也,凡传世四十馀至,卫君角之九年,秦并天下,子孙以国为氏。至汉有丞相、建陵侯卫绾。
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国也。或言第十四子同母兄弟十人,唯发旦贤,故文王舎伯邑考而立武王,周公辅之。武王平天下,封功臣兄弟,乃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商馀民,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以王命伐之,杀管叔而放蔡,叔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商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商祀,其二封康叔为卫君,蔡君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改徳率行,周公闻之,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其地,今蔡州上蔡县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至平侯徙居新蔡,今蔡州新蔡是也。至昭侯衰微,服役于楚,遂徙于州来,谓之九江下蔡是也。下蔡今为县,𨽻寿州。宣侯二十八年,鲁隠公之元年也,昭侯子成侯十年获麟之岁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后周改赐姓为大利稽,隋复旧。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或以邑,或以地,未知其得氏之由。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元孙丞相义义元孙,勲为长安邸长,累召不至,勲曽孙携。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今广济军定陶是也。振铎,后十四世,桓公二十五年,鲁隠公之元年也,至二十四世伯阳立,为宋景公所灭,时鲁哀公八年也。初,国人有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谋亡曹、曹叔振,铎止之,请待公孙强许之。梦者求之,曹无此人,而戒其子曰:「我亡尔,闻公孙强为政,必去曹,无罹祸」。及伯阳即位,好田弋之事。六年,曹野人公孙强亦好田弋获白雁而献之,且言弋之说因访政事。伯阳说之,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亡去。十四年,公孙强说曹伯背晋奸,宋十五年,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武王封之于滕。旧云滕在沛国公邱县东南。按《晋志,公邱属鲁国,今兖州龚邱是隠十一年滕薛来朝,争长自叔绣及宣公十七世始见。春秋国小弱,不能朝王,每朝于鲁名不赴,故不书。隠公以下,春秋后至公邱二十一世为秦所灭。释例云:春秋后七世为齐所灭,又有腾氏,即滕也,因避难改为腾。后汉有北海相腾抚。梁孝行传有腾昙㳟,今开封有此姓。
燕氏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于召,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决狱于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又惠侯九世、庄公之时,齐桓公始伯北伐山戎,为燕开路,燕君送齐君出境,齐君割燕君所至地以予燕,使职贡于天子,修召公之政,于是乎?庄公始称公。自庄公十三世简公,始见春秋简公卒,献公立,始有年次。自献公至易王八世,始称王易。王卒,燕哙立,让国,与其相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国人不悦。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子之亡,燕昭王即位,欲雪齐耻,乃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宫以尊郭隗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士争趋燕,乃与秦、楚、三晋合谋而伐齐,齐兵大败,泯王亡。自易王至王喜,七世称王,为秦所灭。自献公之子公以下六世始大称王。十二世二百二十五年,太史公谓燕﨑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于周者,南燕、北燕皆为燕氏,此异姓,而同氏者望在范阳,汉有功臣宜城侯燕仓,后汉中郎将燕瑗,北齐有右仆射燕子献、唐有补阙燕钦融。宋朝有龙图阁学士燕肃望出上谷、范阳
郑氏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封三十三岁为周大司徒当幽王时,桓公问于太史伯曰:王室多故,吾安逃死乎?对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地近虢郐,其君贪而好利,今君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君之民也,桓公从之。后幽王有犬戎之祸,桓公死难,其子武公从平王东迁,卒有虢郐之地,号为新郑,今之郑州也,武公生庄公庄公之二十年,鲁隠公之元年也,声公二十年获麟之岁也,声公三十七年卒。自声公、三世至幽公,韩武子伐郑杀幽,公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自幽公二世,郑君乙之。二十一年,复为韩所并。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居荥阳开封。唐志云:鲁七代孙郑君生当时。
吴氏今蘓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歴之兄也。季歴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歴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𢹂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句吾地名。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谓地名。勾者,吴越之语辞也。荆蛮之人义太伯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以为君长,太伯卒无子,仲雍立,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仲雍之曽孙,周章已君吴矣,从而封之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诸侯,自太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晋灭虞,虞灭而吴始大,至寿梦而称王,其子季札来聘,始见春秋自寿梦,以上可知世数而不可纪年寿梦之元年,鲁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获麟之岁也。二十三年鲁哀公之二十二年也。是年勾践灭吴,子孙以国为氏,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
魏氏始祖毕公髙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陜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按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武王伐纣而髙封于毕,其后絶封为庶人。其苖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𨽻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叚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为氏。安厘王封其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其后蕃盛汉有髙梁侯。魏无知者,信陵君之孙也。又有寗陵君魏咎陈胜,立为魏王,其弟魏豹、项羽立为魏王后,乃魏之诸公子也。
韩氏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晋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厥生起,是为宣子,起聘于周,天子嘉其有礼,曰韩氏其昌阜于晋,宣子徙居州,今怀州武徳是也。生贞子徙居平阳,今晋州也。贞子五世景侯,与赵、魏俱得为列侯。景侯。四世哀侯与赵、魏分,晋国灭郑而徙都焉。哀侯四世,宣惠王始称王。至王安五年,秦攻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杀之。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自景侯至王安六侯,五王百七十九年。
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音讹,以韩为何氏。汉有何武为胶东相孙,比干为丹阳都尉
虢氏有二,皆王季之子。虢仲之国在今虢州,谓之西虢。僖五年,晋灭之,虢叔之国在鳯翔虢县。公子谱云:在荥阳谓之东虢,虢叔之国为郑所并,以建郑国虢仲之国。僖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左传,晋大夫虢射,汉有虢广,为春秋博士。
郭氏春秋有郭公,遂以为氏。公羊曰,虢谓之郭,声之转也。或言郭为晋所灭,公子配奔周,遂为郭氏。今虢氏无闻,惟着郭氏左传,齐有郭最,燕有郭隗。后汉郭丹又有郭泰,字林宗,举有道
管氏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国,其地今郑州管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焉。又齐有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于齐,夷吾裔孙修仕楚齐,又有管至父汉,有燕令管少卿,未知其自齐,往与此皆以邑为氏者
焦氏史记》: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歩焦城是也。左传曰:虞、虢、焦、滑,皆姬姓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外黄令焦贡,后汉有焦俭,《魏志》有河东焦先。吴志有会稽焦征𦍑
、滑氏周同姓,旧云河南缑氏县,是缑氏,今废为镇,𨽻偃师,其国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左传:郑大夫滑罗,汉有詹事滑兴,望出京兆。安陆,宋朝登科。滑君俞,济州人。滑延年,邢州人。
霍氏周文王第八子,霍叔处之国,今晋州霍邑是其地。闵元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聃氏风俗通,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之后。按《世系谱》:聃季载,文王第十七子,周有聃启。
郜氏。周文王之子,封于郜。或又言第十一子聃,季之弟子爵,今单州成武有二郜城,是其地也。晋有髙昌长、郜玖望,出安定京兆。
、浩氏、音告汉青州刺史浩宝,吴都尉浩舟。唐隰州刺史浩聿状云本郜氏,因避难改为浩氏。聿生虚舟。
雍氏,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姞姓也,郑有雍纠,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宋政和,登科。雍舟卿,雍源并,阊州人。大观,雍观。复,利州人。政和,雍垣郑州人。绍兴,雍朝。瑛,普州人。
毕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髙始封于此。其子万事,晋乃封于魏,居于毕者以毕为氏。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是其地也。汉有膫侯毕取本南越将军生奉义,宋朝宰相毕士安状头毕渐又有出连氏改为毕氏。虏,姓也。
酆氏。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旧都也,故城在今永兴鄠县北三十里,其后以国为氏。又有酆舒,宋朝登科。酆伸之,严州人。
郇氏周文王之子,封郇侯,或言第十七子郇国,故城在邠州三水东,其后以国为氏。郇,音荀,一音环,今有环音之氏而未闻荀者。
臣谨按谱,文王十七子,然原、郇二侯不在其列。此谱系之家,失于记载。原、郇为文王之昭,左氏见之甚明。郕氏亦作「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或言武王封季载于此,其地在今濮州雷泽北三十里,郕国故城是也。其后以国为氏,或去邑为成氏,与周之成、肃公、楚之成得臣同为一成。宋朝登科成唐,晋州人。成黼,应天人。成斯立蜀人。今三衙大尉成闵。
盛氏,周之同姓,国也,后为齐所灭。穆天子传云:盛姬之国,公羊云:成降于齐,师成者盛也,以讳灭同姓,故言成也。又有奭氏、召公奭之后也,盖以名为氏,后避汉元帝讳,故改奭氏为盛氏焉。汉有司徒盛吉,后汉有北海太守盛苞。
于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后魏官氏志有万纽氏改为于氏,始有自东海随拓,㧞邻徙代,改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又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应氏侯爵,武王第四子,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汉初,有隠者应曜居淮阳山,与四皓俱被召,时人语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元孙顺,后汉将作大匠望出汝南颍川。
凡氏周公第二子,凡伯之后为周畿内诸侯。袁崧云:凡在共县西南。今卫州城西南二十二里有凡城。皇甫谧谓凡氏避秦乱添水为泛氏。
臣谨按,凡者周公之后为凡国泛者,周大夫采邑也。自是两家因知姓氏家有避地改姓之言,多无足取。蒋氏周公之第三子,伯龄所封之国也。杜预云:弋阳期思县是。按期思,宋改为乐安,今光州仙居县是也。汉有隠者,蒋诩又有蒋期,刘宋时有蒋㳟灵,异后封为蒋神。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今邢州治龙冈,是其故地也。僖二十五年,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茅氏周公之后也,今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又有茅戎,即戎之别裔。又邾大夫有茅地茅夷鸿,秦有博士茅焦,上书说始皇神仙传有茅盈。又有茅氏兄弟三人隠句曲山成仙去,未知其为茅国之裔,或别有茅邑也。
胙氏周公之后也,今滑州胙城是其国,为南燕所并子孙以国为氏。
作氏,风俗通:周公之子胙侯子孙因避地,改为作氏。汉有涿郡太守作「显」。
贾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河东临汾有贾乡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晋既并贾,遂以为邑,故晋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食邑于贾,谓之贾季,其后则以邑为氏。
芮氏伯爵,周同姓之国,司徒苪伯之后也。其后有芮伯万,其地即陕州,芮城为晋所灭。齐景公妾曰芮姬。
随氏侯爵,今随州是其地。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杜伯之元孙为晋大夫,食采于随,曰随会子孙,以邑为氏。至隋,以周、齐不遑寕处,故去走作。《隋捜神记:随侯行野见蛇伤,乃傅之药蛇,报以明珠,所谓「随侯之珠是也。未知随侯为何代人。
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定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又,乐陵之胡赐姓李。又河南之胡改纥骨氏为胡也。
巴氏、子爵,世本云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其地杜预云:巴郡,江州县。按江州随改江津,今𨽻渝州。汉有太常巴茂,后汉党锢传有「巴肃」,又有扬州刺史巴祗,以清贫着名。
杷氏,把,辟牙,「切」字亦作「爬」,本巴氏东楼公之后。后汉灵帝时,巴康避董卓难,改为杷氏。
遂氏子爵,庄十三年,齐灭之,其地在济州鉅野。或言燧人氏之后,非也。
顿氏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南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佗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道氏,姬姓之国,今蔡州确山西南有故道城,疑为楚所并,子孙以国为氏。楚有大夫道朔,宋世有登科道。大亨,常州人。
邠氏,亦作「豳」。《姓苑》云:周太王居邠,因氏焉。
臣谨按:太王去邠,去岐其族属留于邠者为邠氏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闵元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故耿城,是尚书祖乙圯于耿,是此地也
岑氏,《吕氏春秋》云:周文王封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梁国岑亭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宋有岑平、岑頔,登科。元佑有岑穰,济州人。
彤氏出于彤伯,周同姓之国为成王宗伯
、肜氏本彤氏,避仇改为「肜」
,周异姓国。
齐氏姜姓,四岳之苖裔也,与申、吕、许皆姜姓,四岳佐禹有功,或封于申,或封于吕,故太公谓之吕望,文王得于渭濵以为太师,股肱周室相,武王克商,封于营邱,即今临淄县是也。或云营邱故城在潍州昌乐,其地本颛帝之墟。晏子曰:昔爽鸠氏始居于此,季萴因之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又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僖公九年,鲁隠公之元年也,简公四年获麟之岁也,凡二十九世,为强臣田氏所篡,子孙以国为氏。又卫大夫齐子,以字为氏,战国时有齐明,周人也。汉有光禄大夫。齐晋功臣表,平恭侯齐受传封四代,晋有齐㳟。注汉书前凉将军,齐肃、后凉,仆射齐难。
楚氏芈姓,始居于丹阳,今江陵枝江是也,后迁于郢。今江陵县北有旧郢城,本国号荆迁,郢始改楚,又迁于鄀。今襄阳宜城西南有鄀亭山,后迁于寿春,今之寿春府也。楚之先出颛帝髙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事,帝诛之,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之苖裔,曰鬻熊为文王师,及成王举文王之劳,臣封其曽孙熊绎居丹阳,国号荆,今江陵枝江是其故地,熊绎与周公之子伯禽,康叔之子牟、晋侯之子爕、太公之子吕伋,俱事成王,然世以名称,皆无爵号,至熊逹始盛强,十九年,则鲁隠公之元年也。三十五年伐随使随人为请于周,以尊爵号,王室不听。三十七年,熊逹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师也,不幸早世成王,举我先君,锡以子男之田,令居楚,蛮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武王卒,子文王立,始都郢,改号楚,今江陵县北旧郢城是也。文王卒,子成王立,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锡之,胙曰:镇尔南服,使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开地千里。三十九年灭䕫,以不祀祝融与鬻熊故也。灵王之七年,筑章华台内亡人实之共王有宠子五人,无适立,乃望祭群神而决之,阴与巴姬谋,而埋璧于室内,召五子齐而入,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比、子晰皆逺之,平王幼抱而入,再拜,皆压纽,故康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四子皆无后,惟平王续楚祀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复父兄之仇相,吴王阖闾以伐楚入郢,焚平王之墓。十二年,吴复伐楚,楚去郢,北徙都鄀。今襄阳宜城西南有鄀亭山,是其地。怀王三十年,秦昭王诈遗懐王书,欲亲结盟于武闗,既至,伏兵劫懐王而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人立太子横为顷襄王。二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䘮,楚人哀之。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与诸侯共伐秦,不利,东徙寿春,命曰郢王负刍。五年,秦将王翦䝉武破楚虏,王负刍灭之,为楚郡,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国为氏。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又赵襄子之家臣有楚隆者,又古有贤者楚老,宋有骁卫上将军,楚公辅望出江陵,祥符登科有楚咸。
臣谨按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胁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胁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卫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楚,灭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韩。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连芉姓,其后为楚昆吾氏为夏伯,汤伐桀灭之,彭祖氏为商伯,商之末世始亡。按干寳之论曰:先儒多疑此事,谯周作古史考,以为妄记,废而不论,然六子之世,子孙有国,数千年间,迭为伯王,天将兴之,必有尤物,若夫前志所传,修已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坼而生契,歴代久逺,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臣按浮屠氏称释迦生于摩邪夫人之右胁,亦此理也,其徒信之而不疑,何学者之疑?陆终氏之事,近莆田尉舍之左,有市人之妻,生男从股髀间出,亦能创合母子无他,此又足以明屈、雍之事不诬。臣又按以王父字为氏者,古之道也,然亦有以名为氏者,楚以鬻熊之故,世称熊氏女子,则称芈焉,楚国亡于秦汉之世,是时姓氏之道泯矣,故楚以熊着而楚族无闻。
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以备三恪,都商邱,杜预云梁国睢阳是也。按睢阳,隋改为宋城,今南京治本陶唐氏大正阏伯之墟,以其主火,故又为大辰之墟。把宋二国皆公爵,于周为客,得用其先王礼乐。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至穆公十二世,穆公之七年,鲁隠公之元年也。穆公以宣公舍其子而立,已不敢忘宣公而立其子殇。公与夷自殇公至景公十二世获麟之岁也,凡三十一世。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掲而射之,曰射天,于是诸侯目之为桀。宋齐泯王与魏楚灭之,而三分其地
荆氏芉姓,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燕有荆轲望出广陵,宋朝太平兴国登科有荆伯玠
、陈氏妫姓,初封虞城,今应天府之县也,后封于遂,今济州鉅野,后封于陈,今陈州治宛邱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传天下于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于陈,以奉舜祀。或曰当周之兴,有虞遏父者,为周陶正武王頼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生子满而封于陈,以奉舜祀,满号,胡公,往往以颔胡之故而得此号。成公元年,楚王为夏征舒,弑灵公,遂率诸侯伐陈,谓陈人曰:无恐吾诛征舒而己巳而县陈,群臣皆贺,申叔时不贺,王问其故,曰:鄙语有之,牵牛以蹊人之田,田主夺之,牛蹊则有罪矣,而夺之牛,不亦甚乎?今君征兵诸侯以讨不义,已而取之,以利其地,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王曰:善。乃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是为成公。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矣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哀公三十四年,司徒招作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帅师围陈灭之,使弃疾为陈公。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帝之族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徳,置徳于遂。盖商之兴也,存舜之后而封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以舜居妫汭,故姓之曰妫而祀虞帝。且盛徳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五岁,弃疾弑灵王而自立,是为平王欲和诸侯,乃求陈悼太子偃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泯公二十二年获麟之岁也。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孙朝伐陈而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又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是为万年之陈也。
臣谨按,陈妫,姓也。然伍员曰夏少康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是则又为姚姓也。盖妫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则尧妻舜以二女而赐之姓者,赐以姚也,谓为妫误矣。自夏之前为虞国,至商为遂国,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则遂虞皆为姬姓国矣,而封胡公于陈。自是陈称妫不复言姚矣。赵氏嬴姓与秦同祖,少皡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赵城,今晋州县。造父六世曰: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为晋文侯。御始,建赵氏于晋。叔带五世曰:夙晋献公赐之耿,夙生,共孟共。孟生衰事文公为原大夫。衰生,盾为晋正卿,盾生朔。景公三年,晋人攻灭赵氏,朔有子曰武。韩厥言于公更立之,后亦相晋,是为文子。文子之孙曰简子鞅。简子卒,子襄子母恤,立母恤,传位于其兄伯鲁之孙浣为献侯,献侯居中牟,其地在漯水之北。献侯卒,子烈侯籍立,周命籍与韩、魏并为诸侯。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卒,烈侯太子章立为敬侯,敬侯始都邯郸。邯郸今磁州县。十一年,晋亡韩、赵、魏三分。其地。敬侯生成侯,种成侯生肃侯,肃侯生武灵王、武灵王传国于子何为惠文王。惠文王卒,太子丹立为孝成王,孝成王生悼襄王,偃悼襄王生幽穆王迁,秦并六国灭邯郸,迁兄嘉立为代王,秦复灭之,自襄子已下六侯、四王凡十一世。秦并代使嘉子公辅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居涿郡者,后有天下
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也。应劭云:始食采地。然齐无田邑,至田和篡齐,为诸侯九世,至王建为秦所灭,建弟假及田儋、儋子市儋从兄荣荣弟横、弟子广、项羽时并裂地称王,旋皆破灭。汉兴诸田并徙阳陵,后又徙北平。又田都田、角田间,亦田氏之族也。汉兴徙关中。春秋时,晋有田蘓,宋有田景,齐有田巴,汉有鲁相田叔、太尉田蚡、丞相田千秋、大鸿胪田广明、大司农田延年、魏议郎田畴,皆敬仲之苖裔也。后周田𢎞为大司空、雁门郡公,赐姓纥于氏。宋世有田况为枢密
许氏姜姓,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苖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后今许州是也。灵公迁于叶,悼公迁于城,父又迁于白羽,许男斯迁于容城。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春秋元公子结元年获麟之岁也,至战国时为楚所灭。昭十九年,许悼公疟,饮太子止之药,卒,太子奔晋定六年,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哀元年,楚子许男围蔡。杜预注曰:此盖楚之封也。哀十三年,许男成卒,秋葬许元公,晋有许偃,楚有许伯,郑有许瑕,皆以失国,不能庇其本枝,故适他国。
莒氏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与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世本曰:自纪公已下为己姓。郑语曰:曹姓邹莒,以为陆终第五子曰安之后,未知孰是十一世,兹丕公始见春秋共公以下微弱不复见矣,四世楚灭之。按史记,当楚惠王时,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而灭莒矣,子孙以国为氏。楚有大夫莒伯,汉有缑氏令莒诵。
邾氏颛帝元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周武王时,封安之苖裔曰邾,挟为附庸,居于邾。今兖州仙源东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挟以下至仪父名字始见。春秋齐桓公、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十四代孙,文公徙于绎,今兖州邹县北峄山是也。邾自桓公革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又小邾国亦出邾挟之后姓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挟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郳。曽孙黎郲,始见春秋,附从齐桓以尊周室,命为小邾子。《晋志云:蕃县,古小邾国。按蕃县,隋改曰滕,今𨽻沂州县之东南郳城是。乐史云,郳城在承县。自小邾子穆公之孙惠公以下,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
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间又有渇烛浑、可朱浑,并改为朱氏。代,姓也,则为河南之族。
娄氏亦作「偻」。风俗通云:邾娄之国子孙或以娄为氏,或以邾娄为氏。陆终产六子,其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邾即安之后。挟安之裔曰邾挟,周初受封为附,庸挟之后,不得其名字。十二世。至仪父始通于大国,鲁隠公之元年,与隠公盟于姑蔑,其后为楚所灭。齐大夫娄禋其后也,又有疋娄氏,改为娄。代,姓也。宋朝登科娄瑄、娄昞、娄汝励,并临江军人。察院娄寅亮,温州人。
郳氏,曹姓,即小邾也。邾挟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周,次子友父,别封附庸为小邾国,以居郳,故又称郳国,今沂州滕县东南郳城是也。乐史云:郳城在承县。或云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
儿氏即郳氏也,或省文作「儿儿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汉有御史大夫儿寛受业于孔安,国家贫,赁作带经而锄寛千乘人。又贺儿氏,代姓也。
倪氏即郳氏也,避仇改为倪。汉有扬州刺史倪谚,唐有刑部郎中倪若水,中山藁城人。
把氏,姒姓,夏禹之后。成汤放桀,其后稍絶。武王克纣,求禹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今东京雍邱县即把故城,九世及成公迁于縁陵,今潍州营邱是也。文公居淳于,今密州高密有故淳于城是也。成公始见春秋黜为伯,桓公用夷礼,黜为子。僖公子缗公六年获麟之岁也。缗公弟哀公三年春秋之传终矣。自哀公以下二世,十三年而楚灭之,凡二十世,子孙以国为氏。又把康,汉末时避董卓难,改姓抱。北史有抱嶷抱老寿
楼氏亦为东楼氏,姒姓,夏少康之后,周封把东楼公,支孙以楼为氏。城阳诸县有娄乡,是其地,秦有相楼,缓汉有大尚书楼瑝,又把大夫有东楼羽
越氏姒姓贾逵注国语曰:「䕫越皆芉姓,实夏后氏之苖裔,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禹之祀,文身㫁髪,披草莱而邑焉。自号于越于越者,夷言发声也。其地今越州城是也。濵在南海,不与中国通,后二十馀世至于允常,鲁定公五年始伐吴。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越王元年,鲁定公十四年也。哀公二十二年,句践灭吴霸中国,自句践七世下至王无疆,为楚所破,杀无疆,尽取吴地,至浙江,越以此溃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揺佐诸侯平秦,汉髙帝复以揺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又河南官氏志有越疆氏改为越氏。又后秦録有北梁州刺史越质、诘归三字,代姓也,亦改为越氏。
纪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四年,齐灭之。杜预云:东莞剧县,按纪讹为剧,在青邱临朐县东寿光县西。故鲁连曰:朐剧之人,辨汉有纪信弟成生,通封襄平侯。宋朝登科有纪瑛,纪元规。
息氏、亦作「鄎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邓氏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
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夏阳,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梁𢎞梁由靡以晋有解梁城、髙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又有㧞列兰氏,改为梁氏,代姓也。
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臣扈、祖已,皆仲虺之胄也。祖已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女,大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隠十一年,滕、薛争长齐桓之霸也,薛侯不从,黜为伯献公,始与诸侯盟。杜预云:小国无纪,世次不尽知也。然唐世系表,自畛至愍侯𢎞,为楚所灭,凡二十一世,父子相传,其语无所经见,只本人家谱籍,无足信也。今但从杜氏所纪而不得其世次者也。自仲虺为诸侯,歴三代,凡六十四世,至愍侯𢎞为齐所灭,公子登仕楚懐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或言登隠于博徒,号薛公者曽孙倪,为楚令尹,生翁翁生鉴,汉初献䇿灭黔,而封千户侯。元孙广徳御史大夫,生饶,长沙太守,生愿,淮阳太守,因徙居焉。愿,孙汉,为后汉千乘太守,汉生彪,司徒祭酒彪生,侍御史安期,六代孙兰,为曹操所害,生永,遂依蜀先主,官至蜀郡太守,生齐,为巴蜀郡太守,归晋,为光禄大夫、河东太守,子孙因家汾阴,世号蜀。薛二子,懿始。又河南官氏志云:叱于氏改为薛,代北姓也。又辽西薛氏本东北蕃。又《姓苑》云:东莞蘖氏,本姓薛氏,避仇改为蘖氏。
臣谨按薛氏《血脉谱》:文王曹夫人姜氏见赤龙交而孕,十二月生子,手把薛字因氏为薛,乃知谱牒家言多无足取者。
萧氏子姓。杜预曰: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是也。后为宋所并微子之攴。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世居丰、沛之间,裔孙不疑为楚相。春申君客,汉有丞相、酇文终侯何,六代孙望之御史大夫。又,齐武帝以巴东王子响叛,改姓为蛸氏。
沈氏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四年,蔡灭之,其地。杜预云:汝南平舆县沈亭。按平舆故城,在蔡州汝阳县东北,沈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又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今颍州沈邱襄。五年,楚子囊为令尹。昭二十三年,子囊孙瓦为令。尹定四年,吴、楚战于柏举,楚师败绩,囊瓦奔郑。宣十二年,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襄二十四年,舒鸠人叛楚,楚使沈尹寿让之。昭四年,吴伐楚,入棘栎麻。五年,沈尹射待命于巢。哀十七年,王与叶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沈尹。朱曰:「吉过于其志」。
臣谨按《唐表》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成,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逹奔楚,隠于零山,为楚左司马生诸梁。据《春秋释例》沈国,今言食采则邑耳。又《释例》所记沈子揖、沈子嘉、沈子逞,皆本《春秋》,今《唐表》言聃季字子揖,何所本也。逞字循之,嘉字惟良。此皆野书之言,无足取也。
会氏亦作鄫,亦作缯,姒姓子爵,今沂州承县东八十里故鄫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会氏,见《世本》。巫生阜阜生晰,晰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仲尼弟子,参生。元申裔孙伟,后汉尚书令,望出鲁国
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在今徐城县北三十里徐城并入临淮。今泗州临淮有徐城。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一族,出于嬴氏,十四姓之一也
,䢵氏亦作「妘」,亦作「郧」,又去邑作云,嬴姓,子爵祝融之后,封于罗号,妘子见国语》,其地在今安州云梦县,犹有郧公庙焉。汉有云,敞为谏议大夫,与梅、福同传。又吴有郧邑,今泰州海陵是又有牒云氏改为云
鄅氏子爵风姓。一云:䢵姓,杜氏谓琅邪开阳县,即其地。按开阳城在临沂北十五里,又夏禹之后为禹氏故,此鄅氏者往往去邑作禹」。
宿氏风姓,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与济水之祀,宋人迁之,不复见。《左传》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杜预云:宿国在东平无盐县,无盐,故城在郓州湏城东三十六里,子孙以国为氏。后汉有宿仲谈,又有宿六斤氏,故为宿氏。宋朝有宿千之举进士。
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象又郯公徳隽,赐姓李氏,又叱罗氏改为罗氏。五代有罗绍威,望出豫章长沙。
䕫氏子爵芉,姓楚君熊挚之后,今归州东二十里,故䕫子城。是僖二十六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天竺亦有䕫氏。
臣谨按传言,䕫之先楚,鬻熊之嫡嗣,有疾不得代,而别封于䕫,为楚附庸,其后为夔子,然据䕫氏谱,则鬻熊十世而后有䕫子,未知孰是。
淳于氏亦曰州公,姜姓。风俗通曰:春秋,时之小国也。桓五年不复其国,子孙以国为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其地本在密州,髙密为杞所并,迁江南。杜预云:南郡华容县是也。华容,今荆南府监利县,宋皇佑登科。淳于复,登州人,又淳于兴宗,南剑人。
夷氏䢵姓,春秋夷诡诸之裔。杜预云: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又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之后,邾大夫、夷射姑皆以字为氏。
谷氏嬴,姓伯爵,春秋谷伯绥之裔也。今襄阳谷城县西北五里故谷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汉有谷思为鲁相。
舒氏亦曰舒鸠氏子爵,偃姓,皋陶之后也。舒子平僖三年为徐所灭,其后复立。襄二十一年,舒鸠子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庐州舒城本旧名也,其地在楚、徐之间,故为二国所灭。或言舒之种类多舒,子平与舒鸠子,自是二国,故舒城西有龙舒。或曰:舒有五名:一曰舒,二曰群舒,三曰舒蓼,四曰舒庸,五曰舒鸠,望出鉅鹿。
舒蓼氏世本舒、蓼、偃姓。皋陶之后,楚东之境,小国也。舒蓼,与蓼国自异。
舒鲍氏世本:舒鲍偃姓国也。晋悼公大夫有舒鲍无终。
须句氏。子爵,风姓太异之后也。郓州寿张县西湏朐城是其国子孙,即以国为氏,或省句为须氏,或省湏为句氏。又有须国姞姓。又商有密须国,其后亦为须氏,今泾州灵台是其国也。
。郯氏祁,姓子爵,或言嬴姓少昊之后。春秋时郯子朝鲁能言古官,仲尼师之。今下邳东北百五十里有古郯城
谈氏即郯也,亦作谈。六国时有谈生蜀録》,有征东将军谈巴后赵録有晋将军谈元望,出梁国广平。宋太平登科谈尧叟。绍兴有谈谊广徳人
黎氏,字亦作「犁,子姓。侯爵,商时诸侯。《风俗通》云:九黎之后,尚书西伯戡黎亦见毛诗,今潞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城,是其地。又齐有大夫黎弥黎且者,即齐之黎邑也。此以邑命氏者,又有素嵇氏,改为黎,代姓也。宋朝黎威为安南节度。嘉佑登科。黎上行,益州人。黎仲,吉州人,今岭南多此姓。
申氏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今信阳军乃唐申州,即其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后为楚之邑,申公居之,又为申氏,是以邑为氏也。鲁有申丰,郑有申侯,齐有申,蒯韩有申,不害。着书,汉有申巡石,赵有申钟为司徒。宋庆歴登科。申顗,信州人。政和申好问,郓州人。
章氏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为纪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齐威王将有章子,秦将有章邯,字少荣,收赵灭韩有功,封雍王,望出豫章
、向氏祁姓,附庸之国,今沂州,古向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又宋桓公之后,公子字向父,其后以字为氏。哀十四年,向魋奔卫向,巢来奔。司马牛适齐卒于鲁郭门之外。
臣谨按公子字向父,其义音响,与晋叔向名字同音,今以为氏而音饷,疑古人读「向」之「向」有「响」、「饷」二音也。
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许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风俗通云:葛天氏之裔,又贺葛氏改为葛氏,虏姓也,汉有颍川太守葛兴,后汉有汾阴令葛龚,有文集七卷。
诸葛氏本葛氏夏商诸侯、葛伯之后。英贤传云:旧居琅邪诸县,后徙阳都,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焉。《风俗通云:葛婴为陈渉将军有功,非罪而诛。汉文追封其孙为诸侯,因以为氏。世本云: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蓼氏偃,姓皋,陶之后。文五年,楚灭之。今寿州霍邱即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于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黄歇也。
权氏芉,姓颛帝之后。唐表云:子姓,商武丁之裔。杜预云:南郡当阳东南有权城,当阳𨽻荆门军,今其地名权口。楚武王灭权,子孙为权氏。或云:楚武王使鬬缗,尹权因以为氏。秦灭楚,迁大姓于陇西,因居天水。
江氏旧云汝南安阳县江亭。按此在信阳县之东南,新息县之西安阳故城是也。嬴姓之国,颛帝元孙伯益之后也。文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颛臾氏风姓,伏羲氏之后,鲁附庸国主东䝉及济水之祀,任宿、湏句、颛臾四国近济水,故祀济旧有颛臾县,随省入费县,今颍沂州故颛臾城,在费西北八十里,子孙以国为氏,或去颛为臾氏。晋大夫臾骈是其族,或去臾为颛氏,及颛帝支孙亦为颛氏。陈大夫颛孙,仲尼弟子有颛孙师,字子。《张神仙传》有太元女颛和。颛或作「□」
、郐氏房姓,即郐仲之国,本祝融之墟,在溱、洧之间,为郑武公所并,遂为新郑。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宋朝有郐士隆登进士第,又有郐,唐越州人或去邑为会氏。又《风俗通》云:陆终之子会乙之后䢵姓有武阳令会炳。
英氏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宋朝登科英。秉臣,洪州人。
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
莘氏姒姓,夏后,启封支子于莘,亦曰有莘氏,后世以国为氏。宋朝莘融举进士。钱塘人望出天水。
辛氏,即莘氏也。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周太史辛甲文王封之于长子,有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会孙蒲,汉初以豪族徙陇西狄道。又有项亶,赐姓辛氏,又计然本,辛氏改为计氏,宋朝有辛仲甫,为太子少传。
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鲁有谢息,汉有谢𢎞、谢弼、谢该。
射氏。《三辅决録》云:后汉末,鸿胪谢服天子,以为将军出征,姓谢名,服不祥,改姓射,名咸咸,子登援登,蜀郡太守,援中郎将。又吴有射慈。
逼阳氏。妘,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为晋所灭。今沂州承县有逼阳氏。
封氏,姜姓,炎帝裔孙鉅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今开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蓨县,裔孙岌,后汉侍中、凉州刺史又有贲氏,改为封氏,代姓也,望出武陵。宋元符登科有封。赓,大观登科有封祥,怀州人。
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歴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又晋有吕氏,出于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与汉有单父。吕公女为髙帝后,封临泗侯。又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代,姓也。
仇吾氏韩子云:仇吾国为智伯所灭,因氏焉,或作「仇繇」。
祝氏,已姓黄帝之后。周武王封黄帝之裔于祝祝,阿祝邱是其地,祝因氏焉。郑有祝聃卫,有祝鮀,祝龟。或云祝史之后,以官为氏,又有叱卢氏,改为祝氏。
周不得姓之国。
莱氏子爵,其俗夷,故亦谓之莱夷。今登州黄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故黄城,是莱子国襄六年齐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大夫莱驹,汉有莱章。
赖氏,子爵,今蔡州襃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交趾太守赖先蜀有零陵太守赖文,唐有光禄大夫赖文雅,宋初有画工。赖祚又有赖克绍登进士第,望出南康、颍川、河南。
谭氏、子爵庄十年齐灭之。今齐州歴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急就章》,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也。
覃氏、本谭,或去言为覃,梁有东南宁州刺史覃无克,又音寻,今岭南多此姓焉。宋登科覃日。严,开州人。
弦氏江,黄道栢之姻。杜预云:在弋阳县东南。按古城今在光州仙居北四十里。僖五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郑有商人弦,髙齐有大夫弦,多弦施,汉有博士弦欣。
戴氏开封封邱县,戴城是其国,隠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又宋戴公之后亦为戴氏,是以谥为氏者,汉有信都太傅戴徳、九江太守戴圣子父修。礼记,后汉有司徒戴渉、戴良、戴凭。戴就,晋有戴逵。《南史》有戴颙、戴法兴、戴僧静,宋世有戴兴为定武军节度使,望出广陵清河。
载氏疑即戴之后也。汉有载戴。宋太平登科有载永。
、项氏或言姬姓之国,故城在陈州项城县东北一里,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氐项槖,八岁,孔子师之,又汉赐姓刘氏,周赐姓辛氏,望出辽西
暴氏一音瀑,暴公周卿士,见毛诗风俗通:暴辛公,周诸侯也。秦有将军暴荐汉御史大夫暴胜之,字公子,河东人。后魏有暴。显魏,郡人也。
阳氏。其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以国为氏。或言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而以为阳国,误矣。阳樊,周畿内之邑,晋有阳处父,鲁有阳氏,楚有阳氏,芉姓。
冀氏,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县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郄氏,食邑,冀苪之子孙以邑为氏。宋朝冀膺,登进士第,并州人,望出渤海。
牟氏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望出鉅鹿,宋登科。牟景先,陈州人。牟冲,陵井监人。牟企,吉州人。牟莘起,梓州人。又蜀有牟氏,善画鸡。
鄟氏鲁附庸,国成六年,鲁取之,子孙以国为氏。去「邑」作「专」,又作「鱄刺客,専诸亦作「鱄诸」,即其裔也。
鬲氏即有鬲之国,今徳州平原有故鬲城在子,孙以国为氏。又商有贤人曰胶鬲子,孙以名为氏。
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左传,吴有巢牛臣,后汉有司空巢堪。又巢元方着病,源望出彭城,宋朝登科有巢安,上眉州人。
柏氏子爵,风俗通》:柏皇氏之裔。又柏亮父颛帝师柏招。帝喾师柏景为周太仆。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柏英,为大鸿胪,魏大将军。柏直,晋宣帝柏夫人,生赵王伦
轸氏左传,轸国在楚之东,楚屈瑕将盟。贰轸注云:「二国也」。
,绞氏《左传》:绞国在随、唐之南。汉光武时,山阳盗长佼强佼,即绞也。后人以为氏,故更从人
、贰氏或言姬姓。《左传》:楚屈瑕将盟。贰、轸,并小国也。贰国在随州南
。夏、商以前国。
程氏伯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火正,裔孙封于程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至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王司马。又晋有程郑、程婴,汉有程不识,魏有程昱,吴有程普。宋朝自开国之始年有程,浩然登科,自是程氏世有人焉。
崇氏商时,侯国也,其地在今永兴、鄠县东。崇侯虎不道,周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唐开元登科有崇颖,宋朝登进士第。崇大年,吴郡人
扈氏,姒姓,夏时诸侯也。夏为扈,商为崇扈,秦改为鄠。今永兴鄠县北二十里有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汉有将军扈輙,又上郡太守扈育,广汉太守扈商又有扈地,于氏改为扈,此虏姓也。宋朝有扈䝉为尚书。元丰登科。扈垣,大名人。政和、扈瑜,河南人。宣和有扈拱
房氏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于房,今蔡州遂平,故吴房县是也。以楚后封吴王夫概于此,故谓之吴房丹。朱生陵后,世国絶子孙以国为氏陵。三十五世孙钟,周昭王时食采于灵寿,生沈十二世孙。汉常山太守雅徙清河绎幕,又屋引氏改为房。虏,姓也。
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今永兴长安县南十里有下杜,犹有杜伯冢,在至宣王灭其国以为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居杜城者为杜氏,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代北姓之杜也。
箕氏子姓,箕子之国。商,畿内诸侯。杜预云:太原阳邑县南有箕阳邑,隋改曰大谷,今𨽻太原。武王克商,改封箕子于朝鲜,其地后为晋邑。汉有西华令箕堪、臧荼相箕肆。
密须氏世本:商时姞姓之国,今泾州灵台有密康公墓。或云:泾州保定有阴密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或去密为须氏,魏有湏贾,汉有湏无,或去须为宻氏仲尼弟子宻不齐
寒氏夏时诸侯寒浞之后,或言周武王子寒侯之后,且寒浞为夏诸侯矣。周无寒国,今潍州东二十三里寒亭是也。其后以国为氏,望出寻阳
过氏夏时,诸侯浇之国也,亦曰有过氏,少康灭之。今莱州掖县北有过乡,子孙以国为氏。汉有兖州刺史过急急就章,有过说。宋朝有尚书郎过勉登科,有过诩急,建昌人,又过劝望出髙平
庸氏商时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今房州西二百五十里故上庸城,是文十六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汉有庸光,又有胶东庸生
、戈氏夏时诸侯之国也,少康灭之,其地在宋、郑之间,子孙以国为氏
,邶氏亦作「鄁」,亦作「背」,即商都也。武王伐纣,分其地为三监,自纣城而东谓之邶。漕,邶地也。封纣子武庚于此,以霍叔尹之及三监叛,周公伐之而并其地,为卫邶国,往往自此亡矣。子孙以国为氏。
墉氏即商都之地。武王伐纣,分其地为三监。自纣城而南谓之墉。楚邱,墉地也。管叔、尹之及三监叛,周公伐之而并其地为卫。墉国往往自此絶矣,子孙以国为氏
铸氏风俗通:铸国尧后公子谱云:姬姓,杜预云济北蛇邱县。按蛇邱后为乘邱,唐省入鉅野,今济州治。左传,臧宣叔娶于铸氏
邳氏。符,悲切。风俗通云:奚仲为夏车正,自薛封邳,今泗州故下邳郡,即其地也。公子谱云:「邳国,商诸侯。按奚仲本封薛,既迁于邳,则以邳为薛而旧名不废,故子孙亦以为氏。后汉二十八将有卫尉信、都邳彤。
观氏去声,又平声。姒姓。侯爵。左传云:夏有观、扈,皆同姓之国,至商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今澶州有观城,是其地也。楚有观氏。
褒氏姒姓之国,禹之后也。今兴元府褒城是其地,周幽王后褒姒,河南官氏、志逹勃氏改为褒氏。
缗氏夏时诸侯子孙以国为氏。今济州金乡有古缗城,姓苑有缗氏。
岐氏周故都也,今鳯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赵郡。宋端拱登科有岐贲
仍氏即有仍氏,夏之诸侯后相娶有仍氏,生少康,以国为氏。
奄氏风俗通云:奄,国号,即商奄也。鲁地卫祝佗曰:因商奄之民以命伯禽。今兖州有奄城,尚书成王既践奄,左传:秦大夫奄息,其后也望出内黄。
䨇氏颛帝之后,封于䨇䝉城,其后因以命氏焉。宋朝有尚书郎,䨇渐无为军人。
武罗氏夏时侯国之后
吾氏己姓,夏之诸侯,昆吾氏之后也。昆吾为夏伯,其地即濮阳县,唐武徳四年析置昆吾县,是其地也。八年复省入濮阳。汉有广陵令吾扈,晋有交州刺史。吾彦,吴人也。吴有吾粲。
昆氏己姓,夏之诸侯昆吾氏之后也。齐有昆辨见战国䇿。
、昆吾氏、世本,古已姓之国,夏时诸侯伯祝融氏之后。
梅氏商纣时有梅伯,以国为氏。宋朝有梅询,龙图阁学士族子。尧臣有诗名,宣城人。
癸北氏国名女为舜妃。
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元枵,盖古诸侯之国。后汉有雷义,又有雷次宗。蜀有将军雷同,《吴陆抗传有宜都太守雷谭。
元氏风俗通云: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
㝠氏史记云:姒姓之国,子孙以国为氏。汉有㝠都为丞相史,治公羊春秋疏广弟子。
斟氏、曹姓,亦作斟寻氏亦作斟。灌氏亦作斟戈氏亦作介斟氏并夏诸侯以国为氏,皆祝融之裔。《国语注曰:曹,姓之别也。姓纂云:斟寻斟灌并姒姓。斟戈,禹后亦姒姓介斟。杜预云:夏,同姓。
䣙氏普肯切,《穆天子传:䣙伯綮之后,国在虞、芮之间。
用氏,风俗通》:古有用国,汉有髙唐令用虬名士録》有髙士用羽。
挚氏风俗通》:挚畴,古诸侯国也,见毛诗周有挚荒。或言帝喾子摰之。后汉货殖传有茂陵挚纲。
允氏、风俗通云:夏时侯国子孙氏焉。
灌氏亦作「斟灌氏」,风俗通:斟灌氏,夏诸侯也,子孙氏焉。又有张氏、冒灌氏。
廖氏亦作「飂」,并力救切,今呼为「料」。《风俗通: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汉有廖顗为鉅鹿太守,今衡山南剑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
竹氏姜,姓孤,竹君成,汤封之辽西,至伯夷,叔齐有让国之贤,子孙以竹为氏。后汉竹曽为下邳伯,又拟阳侯竹晏,并东莞人。宋朝有竹滋,登进士第,开州人也。
郅氏音质。风俗通:郅商时侯国也,见毛诗,汉有济南太守郅都入。酷吏传》:宋朝登科。郅之邵,延安人。
习氏,《风俗通》云:习,国名。汉有习响为陈相,晋衡阳太守习凿齿,着《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襄阳人。
西陵氏古侯国也。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春秋时有西陵髙为大夫。
安陵氏《战国䇿:安陵,小国侯也。其后氏之安陵纒,楚王妃
甲父氏古诸侯,以国为氏。今单州有甲父城,汉有侍御史。甲父沮。
有穷氏古诸侯国也,至后羿篡夏后相。
有扈氏、夏诸侯国,夏为扈,商为崇,其地在今永兴鄠县北二十里。姓氏英贤传曰:有扈氏,今为𢎞农人。
蒲姑氏商诸侯居齐地
、西王氏新序子夏曰:禹学于西王国。
孤竹氏商之诸侯也,夷齐让国,其后遂以国氏。
封父氏夏商,国名,郑有封父真为大夫。
、终利氏、嬴姓,与秦同姓。
夙沙氏英贤传曰:炎帝时,侯国。左传:宦者,夙沙卫
、秣氏秣阳,国也。以国为氏
、末氏本秣氏避难去禾,今秣陵是其后也。
栢成氏风俗通》:栢成子,髙尧时诸侯也。
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揺,汉封东瓯揺,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汉有荆州刺史顾容晋,有顾恱之恺之。
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后汉有巴吾令阮敦、阮氏惟盛于晋宋。
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左行共华,或言共氏共叔叚之后也。又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其后以为氏。此皆以谥为氏者。
龚氏。左传》:晋大夫龚坚,汉渤海太守龚遂。后汉巴郡蛮酋有龚氏。
臣谨按《项羽传》,义帝柱国共敖颜。师古云:共,读曰龚。龚,即共也,籕文从龙。又按后汉巴郡蛮酋罗朴督鄂、度、夕、龚,凡七姓,是巴蛮亦有龚氏。
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有𢎞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
苑氏亦作宛状云:商武丁子先受封于苑,因以为氏,或音怨,非也。左传,齐有苑何忌,卫有苑春,郑有苑射。大汉有太山太守苑康、下邳相苑暹,吴兴太守苑方,望出范阳,南唐有苑文,宋朝有登科苑钧苑。湛并颍昌府人。
逄氏,音龎。商诸侯封于齐,土至商、周之间,有蒲姑氏代之,至武王伐商而后封太公焉。其地在今临淄,古有逄䝉善射,齐大夫有逄丑父,后汉处士逢萌,宋朝有尚书郎。逢冲,齐人望出北海谯国,又宻州逢序,开州逢汝舟,并登科。
彭氏即大彭之国,在商时为诸侯伯。古祝融氏之后,有陆终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又彭亦为姓。《国语云:祝融之后,八姓已董彭,秃妘斟曹、芈、周灭之。楚有大夫彭仲爽,彭名,汉有梁王彭越、大司马彭宣。后汉有彭宠,望出宜春。
韦氏亦曰豖韦氏,风姓。杜预云: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按《唐表》云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然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时自无韦国,何得至赧王也!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汉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
夷狄之国。
狄氏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城,因氏焉,或言成王封母弟孝伯于狄城,其地在今慈州,鲁大夫有狄弥,古贤人有狄仪,仲尼弟子有狄黒卫人也,裔孙汉博士狄山
、白狄氏狄之别种。杜预云:故河西郡有白狄部。
翟氏亦作「狄」,音宅,又音狄。祁姓,黄帝之后,世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秦有翟偻新,魏有翟,黄汉文景时廷尉翟公,下邽人,望出南阳。
代氏古代君,翟国也,在常山北,今代州是也。称王为赵襄子所灭,其遗族以代为氏。史记赵有代举,汉有京兆尹代武。宋朝有代渊,登进士第。
路氏「路」,旧作「潞」。国语:潞、洛泉余,满赤狄别种,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党潞县。宣十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姓纂云: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唐表:正姬姓,帝挚子元,元尧封于中路,歴虞、夏称侯。又有没路,真氏改为路。
戎氏。隠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汉功臣有柳邱侯戎,赐宣帝媫妤,戎氏生中山哀王望出江陵扶风。
支氏石赵司空支雄传云:其先月支胡人也,实西域之国。晋有髙僧支遁,字道林,天竺人。后赵有司空支雄。唐有武宁节度使支祥,宋朝有支允文,太平兴国,登科又支。咏,华州人。
骊氏左传:骊戎国之后在昭应县。按昭应县,古新丰县,唐改昭应,宋太中祥符改临潼县。东二十四里有骊戎故城。
卑氏卑耳国之后,或云鲜卑种类汉有右北平太守卑躬。
庐氏亦作「卢」,音通。庐子戢黎之后,此南蛮也。今襄州有中庐,即其地。
郍氏风俗通朝,郍东夷也。其后单,姓郍氏。后燕録:辽西太守郍颉,西魏有扬州刺史郍椿望,出丹阳、天水
瓯氏亦作欧东瓯王之后也。瓯冶子,吴人,善铸剑
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为汉人,故其族出凉州。风俗通汉有安成庐山记,吴有安,髙唐赐抱玉为李氏,其馀即安氏也,望出姑臧河内。
瞒氏,风俗通云:荆蛮之后本姓蛮,音讹遂为瞒氏。左传有司徒瞒成。
蛮氏芉姓荆之后,因氏焉。
羌氏晋石氏将羌廸
鼔氏鼔子鸢鞮之后也。白狄别种,今祁州鼓城县是其地也。
米氏西域米国之人也。唐有供奉歌者。米嘉荣,五代米至诚,望出陇西髙平。
满氏国语: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风俗通:荆蛮有瞒氏音舛为满氏,汉有满昌,宋朝登科满中正,满中行,开封人,满执中满,周,扬州人。
竺氏本天竺之人,后汉归中国而称竺氏,竺固为后汉侍中、西平侯。或言后汉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此谬论也。宋朝竺贶举进士
落氏风俗通云:皋,落氏,翟国也,此赤翟别种,其地在今绛州垣县,汉有落下闳,巴郡人撰,太初歴。
洛氏即落氏。落下闳亦去草。后魏书宦者洛齐又有洛子渊为虎贲。
淮夷氏姓纂云:准夷,小国入周,因氏焉。其地今淮甸
皋落氏、姬姓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今绛州垣县西北六十里有皋落城。
义渠氏,风俗通义:渠狄,国为秦所灭,因氏焉。汉书》,光禄大夫义渠安国。
、西申氏瑞应图:周成王时,西申国献鳯留中国,因氏焉。
以郡国为氏。
汉郡国
红氏楚元王交子,刘富初封休侯,后更封红侯,曽孙无子,国絶攴庶,或以国为氏
蕲氏《姓苑》云:蕲,春秋之后也。汉有𢎞农太守蕲良。
番氏番,音婆。见《姓苑》:吴苪,封番君支孙氏焉。
郴氏芈姓。楚怀王孙心号义帝都,郴子孙氏焉。晋陶侃别传,有江夏、郴寳
鄮氏《姓纂》云:越人以郡为姓,今明州鄮县是也。
东阳氏、见《姓苑》,此出于东阳郡也。
东陵氏、《风俗通》:东陵侯邵平子孙氏焉。又齐景公时,有隠居东陵,因以为氏。又,东陵圣母,广陵人,适杜氏。
栎阳氏,《风俗通》:后汉景丹封栎阳侯,丹曽孙分避乱陇西,因封为氏焉。
周阳氏《汉书》:淮南王舅赵兼受封周阳侯子由为河东尉,因父封为周阳氏。由入《酷吏传》。郭颁《世语》云:魏文帝时,有周阳成能占异。
信都氏《风俗通》云:张敖尚汉,鲁元公主,封于信都,因氏焉。一云:本申屠氏,古者信申音同,故为信都。北齐有信都芳。
冠军氏。汉霍去病封冠军侯,其后氏焉。晋有太传、东海王参军冠军夷,见太传佐史簿。
武强氏汉二十八将王,梁封武强侯,因氏焉。
广武氏、汉广武君李左车,因封氏焉。
通志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