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涣卦第五十九

巽上

坎下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世之方治也,如大川安流而就下;及其乱也,溃溢四出而不可止。水非乐为此,盖必有逆其性者,泛溢而不已。逆之者必哀,其性必复;水将自择其所安而归焉。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涣」之为言,天下流离涣散而不安其居,此宜经营四方之不暇。而其《彖》曰「王假有庙」;其《象》曰「先王以亨于帝立庙」,何也?曰:犯难而争民者,民之所疾也;处危而不偷者,众之所恃也。先王居涣散之中,安然不争,而自为长久之计;宗庙既立,亨帝之位定,而天下之心始有所系矣。「刚来而不穷者」,九二也;「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六四也。「涣」之得民,惟是二者,此所以「亨」也;然犹未免乎「涣」。「王假有庙」,谓五也;王至于有庙,而后可以涉大川,于是「涣」始有所归矣。有所归而后有川,有川而后可涉,「乘木」,乘舟也。舟之所行,川之所在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九二在险中,得初六而安,故曰:「用拯马壮,吉。」「明夷」之六二,有马不以自乘,而以拯上六之伤;「涣」之初六,有马不以自乘,而以拯九二之险。故《象》皆以为「顺」,言其忠顺之至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原也。   得初六而安,是谓「机」也①。

「校注」

①机:《苏氏易传》均作「杌」,误。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之世,民无常主。六三有应于上,志在外者也;而近于九二,二者必争焉,故「涣其躬」,无所适从,惟有道者是予而后安。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上九之有六三者,以应也;九五之有六四、九二之有初六者,以近也;皆有以群之。「涣」而至于群,天下始有可收之渐。其德大者,其所群也大;其德小者,其所群也小。小者合于大,大者合于一,是谓「涣其群」也。近五而得位,则四之所群者最大也,因君以得民,有民以自封殖,是谓「丘」也;「夷」、平也,民之荡荡焉,未有所适从者也。彼方不知其所从,而我则为丘以聚之,岂「夷」者之所思哉?民之所思,思夫有德而争民者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汗」,取其周浃而不反也。宗庙既立,亨帝之位定,而「大号」令出焉。其曰「涣,王居」,何也?《彖》曰:「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涣然之中,不知其孰为臣、孰为主①;至于有庙,而天下始知王之所在矣,故曰「涣,王居」,言「涣」之中有王居矣。

「校注」   ①孰为臣、孰为主:《苏氏易传》作「孰为主、孰为臣。」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上九求六三,必与九二争而伤焉;「涣其血」,不争也;九二「刚来而不穷」,不可与争者也。虽不争而处争之地,犹未免也,故去而远出,然后无咎。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