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八·太甲上第五

太甲既立,不明,不用伊尹之训,不明居丧之礼。伊尹放诸桐。汤葬地也。不知朝政,故曰放。○朝,直遥反。三年复归于亳,思庸,念常道。伊尹作《太甲》三篇。

[疏] 「太甲」至「三篇」

○正义曰:太甲既立为君,不明居丧之礼,伊尹放诸桐宫,使之思过,三年复归于亳都,以其能改前过,思念常道故也。自初立至放而复归,伊尹每进言以戒之,史叙其事作《太甲》三篇。案经上篇是放桐宫之事,中下二篇是归亳之事,此序历言其事以总三篇也。

[疏] 传「不用」至「之礼」

○正义曰:此篇承《伊训》之下,经称「不惠于阿衡」,知「不明」者,「不用伊尹之训」也。「王徂桐宫」,始云「居忧」,是未放已前不明居丧之礼也。

[疏] 传「汤葬」至「曰放」

○正义曰:经称「营于桐宫,密迩先王」,知桐是「汤葬地」也。舜放四凶,徙之远裔;春秋放其大夫,流之他境;嫌此亦然,故辨之云「不知朝政,故曰放」。使之远离国都,往居墓侧,与彼放逐事同,故亦称「放」也。古者天子居丧三年,政事听于冢宰,法当不知朝政,而云「不知朝政,曰放」者,彼正法三年之内,君虽不亲政事,冢宰犹尚谘禀,此则全不知政,故为放也。

太甲戒太甲,故以名篇。

[疏] 传「戒太甲,故以名篇」

○正义曰:《盘庚》、《仲丁》、《祖乙》等皆是发言之人名篇,此《太甲》及《沃丁》、《君奭》以被告之人名篇,史官不同,故以为名有异。且《伊训》、《肆命》、《徂后》与此三篇及《咸有一德》皆是伊尹戒太甲,不可同名《伊训》,故随事立称,以《太甲》名篇也。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阿,倚。衡,平。言不顺伊尹之训。○倚,于绮反。

[疏] 「惟嗣」至「阿衡」

○正义曰:太甲以元年十二月即位,比至放桐之时,未知凡经几月。必是伊尹数谏,久而不顺,方始放之,盖以三五月矣,必是二年放之。序言「三年复归」者,谓即位三年,非在桐宫三年也。史录其伊尹训王,有《伊训》、《肆命》、《徂后》,其馀忠规切谏,固应多矣。太甲终不从之,故言「不惠于阿衡」。史为作书发端,故言此为目也。

[疏] 传「阿倚」至「之训」

○正义曰:古人所读「阿」、「倚」同音,故「阿」亦倚也。称上谓之「衡」,故「衡」为平也。《诗》毛传云:「阿衡,伊尹也。」郑玄亦云:「阿,倚。衡,平也。伊尹,汤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

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以承顺天地。○顾音故。諟音是,《说文》:「理也。」祇,巨支反。

[疏] 传「顾谓」至「天地」

○正义曰:《说文》云:「顾,还视也。」「諟」与「是」,古今之字异,故变文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还回视是天之明命,谓常目在之。言其想象如目前,终常敬奉天命,以承上天下地之神祇也。

社稷宗庙,罔不祇肃。肃,严也。言能严敬鬼神而远之。○远,于万反。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监,视也。天视汤德,集王命于其身,抚安天下。○监,工暂反。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伊尹言能助其君居业天下之众。○辟,必亦反,徐甫亦反。

[疏] 「惟尹躬」

○正义曰:《孙武兵书》及《吕氏春秋》皆云伊尹名挚,则「尹」非名也。今自称「尹」者,盖汤得之,使尹正天下,故号曰「伊尹」;人既呼之为「尹」,故亦以「尹」自称。礼法君前臣名,不称名者,古人质直,不可以后代之礼约之。

肆嗣王丕承基绪。肆,故也。言先祖勤德,致有天下,故子孙得大承基业,宜念祖修德。丕,普悲反,徐甫眉反。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周,忠信也。言身先见夏君臣用忠信有终。夏都在亳西。○先见,并如字,注同。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言桀君臣灭先人之道德,不能终其业,以取亡。○相,悉亮反。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以不终为戒慎之至,敬其君道,则能终。忝,辱也。为君不君,则辱其祖。

王惟庸,罔念闻。言太甲守常不改,无念闻伊尹之戒。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爽,显皆明也。言先王昧明思大明其德,坐以待旦而行之。○昧音妹。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旁非一方。美士曰彦。开道后人。言训戒。○俊,本亦作畯。迪,大历反。无越厥命以自覆。越,坠失也。无失亡祖命而不勤德,以自颠覆。○越,于月反,本又作粤。覆,芳服反,注同。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言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机,弩牙也。虞,度也。度机,机有度以准望,言修德夙夜思之,明旦行之,如射先省矢括于度,释则中。○省,息井反。括,故活反。度如字。虞度,待洛反。中,丁仲反。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止谓行所安止,君止于仁,子止于孝。

惟朕以怿,万世有辞。」言能循汝祖所行,则我喜悦,王亦见叹美无穷。○怿音亦。

[疏] 「伊尹」至「有辞」

○正义曰:伊尹作书以告,太甲不念闻之。伊尹乃又言曰:「先王以昧爽之时,思大明其德,既思得其事,则坐以待旦,明则行之。其身既勤于政,又乃旁求俊彦之人,置之于位,令以开导后人。先王之念子孙,其忧勤若是,嗣王今承其后,无得坠失其先祖之命,以自覆败。王当慎汝俭约之德,令其以俭为德而谨慎守之,惟思其长世之谋。谋为政之事,譬若以弩射也。可准度之机已张之,又当以意往省视矢括,当于所度,则释而放之。如是而射,则无不中矣。犹若人君所修政教,欲发命也,当以意夙夜思之,使当于民心,明旦行之,则无不当矣。王又当敬其身所安止,循汝祖之所行。若能如此,惟我以此喜悦,王于万世常有善辞,言有声誉,亦见叹美无穷也。」

[疏] 传「爽显」至「行之」

○正义曰:昭七年《左传》云:「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从「爽」以至于「明」,是「爽」谓未大明也。「昧」是晦冥,「爽」是未明,谓夜向晨也。《释诂》云:「丕,大也。显,光也。」光亦明也。于夜昧冥之时,思欲大明其德,既思得之,坐以待旦而行之。言先王身之勤也。

[疏] 传「旁非」至「训戒」

○正义曰:「旁」谓四方求之,故言「非一方」也。「美士曰彦」,《释训》文。舍人曰:「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也。」

[疏] 传「机弩」至「则中」

○正义曰:「括」谓矢末,「机张」、「省括」,则是以射喻也。「机」是转关,故为弩牙。「虞」训度也。度机者,机有法度,以准望所射之物,「准望」则解经「虞」也。如射者弩以张讫机关,先省矢括与所射之物,三者于法度相当,乃后释弦发矢,则射必中矣。言为政亦如是也。

王未克变。未能变,不用训。太甲性轻脱,伊尹至忠,所以不已。○轻,遣政反。

[疏] 传「未能」至「不已」

○正义曰:「未能变」者,据在后能变,故当时为未能也。时既未变,是不用伊尹之训也。太甲终为人主,非是全不可移,但体性轻脱,与物推迁,虽有心向善,而为之不固。伊尹至忠,所以进言不已。是伊尹知其可移,故诲之不止,冀其终从己也。

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言习行不义,将成其性。○义,本亦作谊。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狎,近也。经营桐墓立宫,令太甲居之。近先王,则训于义,无成其过,不使世人迷惑怪之。○俾,必尔反,后篇同。近,附近之近。令,力呈反。

[疏] 「伊尹」至「世迷」

○正义曰:伊尹以王未变,乃告于朝廷群臣曰:「此嗣王所行,乃是不义之事。习行此事,乃与性成。」言为之不已,将以不义为性也。「我不得令王近于不顺之事,当营于桐墓立宫,使此近先王,当受人教训之,无得成其过失,使后世人迷惑怪之」。

[疏] 传「狎近」至「怪之」

○正义曰:狎习是相近之义,故训为近也。不顺即是近不顺也。习为不义,近于不顺,则当日日益恶,必至灭亡,故伊尹言已不得使王近于不顺,故经营桐墓,立宫墓旁,令太甲居之,不使复知朝政,身见废退,必当改悔为善也。

王徂桐宫居忧,往入桐宫,居忧位。

[疏] 传「往入」至「忧位」

○正义曰:亦既不知朝政之事,惟行居丧之礼。「居忧位」谓服治丧礼也。伊尹亦使兵士卫之,选贤俊教之,故太甲能终信德也。

克终允德。」言能思念其祖,终其信德。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