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五迁,将治亳殷,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盘庚治亳殷。○盘,本又作般,步干反。治,直吏反。
民咨胥怨,胥,相也。民不欲徙,乃咨嗟忧愁,相与怨上。○胥,徐思馀反。怨,纡万反。
作《盘庚》三篇。
○正义曰:商自成汤以来屡迁都邑,仲丁、河亶甲、祖乙皆有言诰,历载于篇。盘庚最在其后,故序总之,「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今盘庚将欲迁居,而治于亳之殷治,民皆恋其故居,不欲移徙,咨嗟忧愁,相与怨上,盘庚以言辞诰之。史叙其事,作《盘庚》三篇。
○正义曰:经言「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故序言「盘庚五迁」。传嫌一身五迁,故辨之云「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也。上文言「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并数汤为八,此言「盘庚五迁」,又并数汤为五,汤一人再数,故班固云:「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其实正十二也。」此序云盘庚「将治亳殷」,下传云「殷,亳之别名」,则「亳殷」即是一都,汤迁还从先王居也。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束晳云:「《尚书序》『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旧说以为居亳,亳殷在河南。孔子壁中《尚书》云『将始宅殷』,是与古文不同也。《汉书·项羽传》云『洹水南殷墟上』,今安阳西有殷。」束晳以殷在河北,与亳异也。然孔子壁内之书,安国先得其本,此「将治亳殷」不可作「将始宅殷」。「亳」字摩灭,容或为「宅」。壁内之书,安国先得,「始」皆作「乱」,其字与「始」不类,无缘误作「始」字,知束晳不见壁内之书,妄为说耳。若洹水南有殷墟,或当馀王居之,非盘庚也。盘庚治于亳殷,纣灭在于朝歌,则盘庚以后迁于河北,盖盘庚后王有从河有亳地迁于洹水之南,后又迁于朝歌。
○正义曰:《释诂》云:「胥,皆也。」「相」亦是皆义,故通训「胥」为相也。民不欲徙,乃咨嗟忧愁,相与怨上,经云「民不适有居」,是怨上之事也。仲丁、祖乙亦是迁都,序无民怨之言,此独有怨者,盘庚,祖乙之曾孙也,祖乙迁都于此,至今多历年世,民居已久,恋旧情深;前王三徙,诰令则行,晓喻之易,故无此言;此则民怨之深,故序独有此事。彼各一篇,而此独三篇者,谓民怨上,故劝诱之难也。民不欲迁,而盘庚必迁者,郑玄云:「祖乙居耿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尝圮焉。至阳甲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又序注云:「民居耿久,奢淫成俗,故不乐徙。」王肃云:「自祖乙五世至盘庚,元兄阳甲,宫室奢侈,下民邑居垫隘,水泉泻卤,不可以行政化,故徙都于殷。」皇甫谧云:「耿在河北,迫近山川,自祖辛已来,民皆奢侈,故盘庚迁于殷。」此三者之说皆言奢侈,郑玄既言君奢,又言民奢,王肃专谓君奢,皇甫谧专谓民奢。言君奢者以天子宫室奢侈,侵夺下民;言民奢者以豪民室宇过度,逼迫贫乏;皆为细民弱劣无所容居,欲迁都改制以宽之。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案检孔传无奢侈之语,惟下篇云「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传云:「水泉沈溺,故荡析离居,无安定之极,徙以为之极。」孔意盖以地势洿下,又久居水变,水泉泻卤,不可行化,故欲迁都,不必为奢侈也。此以君名名篇,必是为君时事,而郑玄以为上篇是盘庚为臣时事,何得专辄谬妄也!
盘庚盘庚,殷王名。殷质,以名篇。○盘庚,殷王名。马云:「祖乙曾孙,祖丁之子。不言『盘庚诰』何?非但录其诰也,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
○正义曰:此三篇皆以民不乐迁,开解民意,告以不迁之害,迁都之善也。中上二篇,未迁时事,下篇既迁后事。上篇人皆怨上,初启民心,故其辞尤切。中篇民已少悟,故其辞稍缓。下篇民既从迁,故辞复益缓。哀十一年《左传》引此篇云「盘庚之诰」,则此篇皆诰辞也。题篇不曰「盘庚诰」者,王肃云:「取其徙而立功,故但以『盘庚』名篇。」然《仲丁》、《祖乙》、《河亶甲》等皆以王名篇,则是史意异耳,未必见他义。
○正义曰:《周书》谥法成王时作,故桓六年《左传》云:「周人以讳事神。」殷时质,未讳君名,故以王名名篇也。上《仲丁》、《祖乙》亦是王名,于此始作传者,以上篇经亡,此经称《盘庚》,故就此解之。《史记·殷本纪》云:「盘庚崩,弟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与此序违,非也。郑玄云:「盘庚,汤十世孙,祖乙之曾孙,以五迁继汤,篇次《祖乙》,故继之。于上累之,祖乙为汤玄孙,七世也,又加祖乙,复其祖父,通盘庚,故十世。」《本纪》云:「祖乙崩,子祖辛立。崩,子开甲立。崩,弟祖丁立。崩,门甲之子南庚立。崩,祖丁子阳甲立。崩,弟盘庚立。」是祖乙生祖辛,祖辛生祖丁,祖丁生盘庚,故为曾孙。
盘庚迁于殷,亳之别名。
民不适有居。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率吁众戚,出矢言,吁,和也。率和众忧之人,出正直之言。○吁音喻。戚,千历反。
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我王祖乙居耿。爰,于也。言祖乙已居于此。
重我民,无尽刘。刘,杀也。所以迁此,重我民,无欲尽杀故。○尽,子忍反。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言民不能相匡以生,则当卜稽于龟以徙,曰:「其如我所行。」○稽,工兮反。台音怡。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先王有所服行,敬谨天命,如此尚不常安,有可迁辄迁。○恪,苦各反。
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汤迁亳,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我往居亳,凡五徙国都。○马云:「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今不承古而徙,是无知天将断绝汝命。○断又音短。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天将绝命,尚无知之,况能从先王之业乎?○从,才容反。
若颠木之有由蘖,言今往迁都,更求昌盛,如颠仆之木,有用生蘖哉。○蘖,五达反,本又作枿,马云:「颠木而肄生曰枿。」仆音赴,又步北反。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言天其长我命于此新邑,不可不徙。
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言我徙欲如此。○厎之履反。
○正义曰:盘庚欲迁于亳之殷地,其民不欲适彼殷地别有邑居,莫不忧愁,相与怨上。盘庚率领和谐其众忧之人,出正直之言以晓告曰:「我先王初居此者,从旧都来,于是宅于此地。所以迁于此者,为重我民,无欲尽杀故。先王以久居垫隘,不迁则死,见下民不能相匡正以生,故谋而来徙。以徙为善,未敢专决,又考卜于龟以徙。既获吉兆,乃曰:『其如我所行欲徙之吉。』先王成汤以来,凡有所服行,敬顺天命,如此尚不常安,可徙则徙,不常其邑,于今五邦矣。今若不承于古,徙以避害,则是无知天将断绝汝命矣。天将绝命,尚不能知,况曰其能从先王之基业乎?今我往迁都,更求昌盛,若颠仆之木,有用生蘖哉。人衰更求盛,犹木死生蘖哉。我今迁向新都,上天其必长我殷之王命于此新邑,继复先王之大业,致行其道,以安四方之人。我徙欲如此耳,汝等何以不原徙乎?」前云若不徙以避害,则天将绝汝命,谓绝臣民之命,明亦绝我殷王之命。复云若迁往新都,天其长我殷之王命,明亦长臣民之命,互文也。
○正义曰:此序先「亳」后「殷」,「亳」是大名,「殷」是亳内之别名。郑玄云:「商家自徙此而号曰殷。」郑以此前未有殷名也。中篇云:「殷降大虐。」将迁于殷,先正其号,明知于此号为殷也。虽兼号为殷,而商名不改,或称商,或称殷,又有兼称殷商。《商颂》云「商邑翼翼」、「挞彼殷武」是单称之也。又《大雅》云「殷商之旅」、「咨汝殷商」,是兼称之也。亳是殷地大名,故殷社谓之亳社,其亳郑玄以为偃师,皇甫谧以为梁国谷熟县,或云济阴亳县。说既不同,未知谁是。
○正义曰:《释诂》云:「适、之,往也。」俱训为往,故「适」得为之,不欲往彼殷地,别有新邑居也。
○正义曰:「吁」即裕也,是宽裕,故为和也。忧则不和,「戚」训忧也,故「率和众忧之人,出正直之言」。《诗》云「其直如矢」,故以「矢言」为「正直之言」。
○正义曰:孔以祖乙圮于相地,迁都于耿,今盘庚自耿迁于殷,以「我王」为祖乙,此谓耿也。
○正义曰:「刘,杀」,《释诂》文。水泉咸卤,不可行化,王化不行,杀民之道。先王所以去彼迁此者,重我民,无欲尽杀故也。
○正义曰:不徙所以不能相匡以生者,谓水泉沉溺,人民困苦,不能以义相匡正以生。又考卜于龟以徙,《周礼·大卜》:「大迁考贞龟。」是迁必卜也。
○正义曰:下云「于今五邦」,自汤以来数之,则此言「先王」总谓成汤至祖乙也。「先王有所服行」,谓行有典法,言能敬顺天命,即是「有所服行」也。盘庚言先王敬顺天命,如此尚不常安,有可迁辄迁;况我不能敬顺天命,不迁民必死矣,故不可不迁也。
○正义曰:孔以盘庚意在必迁,故通数「我往居亳」为「五邦」。郑、王皆云,汤自商徙亳,数商、亳、嚣、相、耿为五。计汤既迁亳,始建王业,此言先王迁都,不得远数居亳之前充此数也。
○正义曰:《释诂》云:「枿,馀也。」李巡曰:「枿,槁木之馀也。」郭璞云:「晋卫之间曰枿。」是言木死颠仆,其根更生蘖哉。此都毁坏,若枯死之木,若弃去毁坏之邑,更得昌盛,犹颠仆枯死之木用生蘖哉。
盘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敩,教也。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敩,户教反,下如字。度如字。
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言无有故伏绝小人之所欲箴规上者。戒朝臣。○箴,之林反,马云:「谏也。」朝,直遥反。
○正义曰:前既略言迁意,今复并戒臣民。盘庚先教于民云:「汝等当用汝在位之命,用旧常故事,正其法度。」欲令民徙,从其臣言也。民从上命,即是常事法度也。又戒臣曰:「汝等无有敢伏绝小人之所欲箴规上者。」
○正义曰:《文王世子》云:「小乐正敩干,大胥赞之。钥师敩戈,钥师丞赞之。」彼并是教舞干戈,知「敩」为教也。小民等患水泉沉溺,欲箴规上而徙,汝臣下勿抑塞伏绝之。郑玄云:「奢侈之俗,小民咸苦之,欲言于王。今将属民而询焉,故敕以无伏之。」
王命众悉至于庭。众,群臣以下。
○正义曰:《周礼》:「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是国将大迁,必询及于万民。故知众悉至王庭是「群臣以下」,谓及下民也。民不欲徙,由臣不助王劝民,故以下多是责臣之辞。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告汝以法教。
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谋退汝违上之心,无傲慢,从心所安。○傲,五报反。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先王谋任久老成人共治其政。○任,而鸩反。
○正义曰:此篇所言「先王」,其文无指斥者,皆谓成汤已来诸贤王也。下言「神后」、「高后」者,指谓汤耳。下篇言「古我先王,适于山」者,乃谓迁都之王仲丁、祖乙之等也。此言「先王」谓先世贤王。此既言「先王」,下句「王播告之」、「王用丕钦」蒙上之「先」,不言「先」,省文也。
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播,波饿反。匿,女力反。
○正义曰:上句言先王用旧人共政,下云「王播告之修」,当谓告臣耳。传言「布告人」者,以下云「民用丕变」,是必告臣,亦又告民。
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王用大敬其政教,无有逸豫之言,民用大变从化。
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聒聒,无知之貌。起信险伪肤受之言,我不知汝所讼言何谓。○聒,古活反,马云《说文》皆云:「拒善自用之意。」
○正义曰:郑玄云:「聒读如『聒耳』之聒,聒聒,难告之貌。」王肃云:「聒聒,善自用之意也。」此传以「聒聒」为「无知之貌」,以「聒聒」是多言乱人之意也。「起信险肤」者,言发起所行,专信此险伪肤受浅近之言。信此浮言,妄有争讼,我不知汝所讼言何谓。言无理也。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我之欲徙,非废此德。汝不从我命,所含恶德,但不畏惧我耳。我视汝情如视火。○惕,他历反。
○正义曰:言先王敬其教,民用大变。我命教汝,汝不肯徙。非我自废此丕钦之德,惟汝之所含德甚恶,不畏惧我一人故耳。汝含藏此意,谓我不知。我见汝情若观火。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
予亦拙谋,作乃逸。逸,过也。我不威胁汝徙,是我拙谋成汝过。○拙,之劣反。
○正义曰:「逸,过」,《释言》文。我若以威加汝,汝自不敢不迁,则无违上之过也。我不威胁汝徙,乃是我亦拙谋,作成汝过也。恨民以恩导之而不从己也。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紊,乱也。穑,耕稼也。下之顺上,当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农勤穑则有秋,下承上则有福。○紊音问,徐音文。
○正义曰:「紊」是丝乱,故为乱也。「稼」、「穑」相对,则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穑」是秋收之名,得为耕获总称,故云「穑,耕稼」。「下承上则有福」,「福」谓禄赏。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汝群臣能退去傲上之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姻僚友,则我大乃敢言汝有积德之臣。
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昬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戎,大。昬,强。越,于也。言不欲徙,则是不畏大毒于远近。如怠惰之农,苟自安逸,不强作劳于田亩,则黍稷无所有。○昬,马同;本或作暋,音敏。《尔雅》昬、暋皆训强,故两存。越,本又作粤,音曰,于也。强,其丈反。
○正义曰:「戎,大」、「昬,强」、「越,于」皆《释诂》文。孙炎曰:「昬,夙夜之强也。《书》曰:『不昬作劳。』」引此解彼,是亦读此为昬也。郑玄读「昬」为暋,训为勉也,与孔不同。传云「言不欲徙,则是不畏大毒于远近」,其意言不徙则有毒,「毒」为祸患也;「远近」谓赊促,言害至有早晚也。不强于作劳,则黍稷无所获,以喻不迁于新邑,则福禄无所有也。此经惰农弗昬无黍稷,对上「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但其文有详略耳。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责公卿不能和喻百官,是自生毒害。
○正义曰:此篇上下皆言「民」,此独云「百姓」,则知百姓是百官也。百姓既是百官,和吉言者又在百官之上,知此经是责公卿不能和喻善言于百官,使之乐迁也。不和百官,必将遇祸,是公卿自生毒害。
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言汝不相率共徙,是为败祸奸宄以自灾之道。○宄音轨。
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群臣不欲徙,是先恶于民。恫,痛也。不徙则祸毒在汝身,徙奉持所痛而悔之,则于身无所及。○奉,孚勇反,注同。恫,敕动反,又音通,痛也。
○正义曰:群臣是民之师长,当倡民为善,群臣亦不欲徙,是乃先恶于民也。「恫,痛」,《释言》文。
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言憸利小民,尚相顾于箴诲,恐其发动有过口之患,况我制汝死生之命,而汝不相教从我,是不若小民。○相时,相,息亮反,马云:「视也。」徐息羊反。憸,息廉反,马云:「憸利,小小见事之人也。」徐七渐反。
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曷,何也。责其不以情告上,而相恐欲以浮言,不徙,恐汝沉溺于众,有祸害。○曷,何末反。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火炎不可向近,尚可扑灭。浮言不可信用,尚可得遏绝之。○燎,力召反,又力鸟反,又力绍反。向,许亮反。扑,普卜反。近,附近之近。
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我刑戮汝,非我咎也。靖,谋也。是汝自为非谋所致。
○正义曰:又责大臣不相教迁徙,是不如小民。我视彼憸利小民,犹尚相顾于箴规之言,恐其发举有过口之患,故以言相规。患之小者尚知畏避,况我为天子制汝短长之命?威恩甚大,汝不相教从我,乃是汝不如小民。汝若不欲徙,何不以情告我,而辄相恐动以浮华之言?乃语民云:「国不可徙,我恐汝自取沉溺于众人,而身被刑戮之祸害。」此浮言流行,若似火之燎于原野,炎炽不可向近,其犹可扑之使灭,以喻浮言不可止息,尚可刑戮使绝也。若以刑戮加汝,则是汝众自为非谋所致此耳,非我有咎过也。
○正义曰:「曷」、「何」同音,故「曷」为何也。顾氏云:「汝以浮云恐动不徙,更是无益。我恐汝自取沉溺于众人,不免祸害也。」
○正义曰:我刑戮汝,汝自招之,非我咎也。「靖,谋」,《释诂》文。告民不徙者,非善谋也。由此而被刑戮,是汝自为非谋所致也。
「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遟任,古贤。言人贵旧,器贵新,汝不徙,是不贵旧。○遟,直疑反,徐持夷反。任,而今反,马云:「古老成人。」
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言古之君臣相与同劳逸,子孙所宜法之,我岂敢动用非常之罚胁汝乎?
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选,数也。言我世世数汝功勤,不掩蔽汝善,是我忠于汝。○选,息转反,又苏管反。掩,本又作弇。数,色主反。
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古者天子录功臣配食于庙。大享,烝尝也。所以不掩汝善。○与音预。烝,之丞反。
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善自作福,恶自作灾,我不敢动用非罚加汝,非德赏汝乎?从汝善恶而报之。
○正义曰:可迁则迁,是先王旧法。古之贤人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言人贵旧,器贵新,汝不欲徙,是不贵旧,反遟任也。古者我之先王及汝祖汝父相与同逸豫,同勤劳,汝为人子孙,宜法汝父祖,当与我同其劳逸。我岂敢动用非常之罚胁汝乎?自我先王以至于我,世世数汝功劳,我不掩蔽汝善,是我忠于汝也。以此故我大享祭于先王,汝祖其从我先王与在宗庙而歆享之,是我不掩汝善也。汝有善自作福,汝有恶自作灾,我亦不敢动用非德之赏妄赏汝,各从汝善恶而报之耳。其意告臣言从上必有赏,违命必有罚也。
○正义曰:其人既没,其言立于后世,知是古贤人也。郑玄云:「古之贤史。」王肃云:「古老成人。」皆谓贤也。
○正义曰:《释诂》云:「算,数也。」舍人曰:「释数之曰算。」「选」即算也,故训为数。经言世世数汝功劳,是从先王至己常行此事,故云「是我忠于汝」也。言己之忠,责臣之不忠也。
○正义曰:《周礼·大宗伯》祭祀之名,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此「大享于先王」,谓天子祭宗庙也。传解天子祭庙,得有臣祖与享之意,言「古者天子录功臣配食于庙」,故臣之先祖得与享之也。「古者」孔氏据已而道前世也,此殷时已然矣。「大享,烝尝」者,烝尝是秋冬祭名,谓之「大享」者,以事各有对。若烝尝对禘祫,则禘祫为大,烝尝为小。若四时自相对,则烝尝为大,礿祠为小。以秋冬物成,可荐者众,故烝学为大;春夏物未成,可荐者少,故禘祫为小也。知烝尝有功臣与祭者,案《周礼·司勋》云「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是也。尝是烝之类,而传以尝配之,《鲁颂》曰「秋而载尝」是也。《祭统》云「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外祭则郊社是也」。然彼以祫为大尝,知此不以烝尝时为禘祫,而直据时祭者,以殷祫于三时,非独烝尝也。秋冬之祭,尚及功臣,则禘祫可知。惟春夏不可耳,以物末成故也。近代已来,惟禘祫乃祭功臣配食,时祭不及之也。近代已来,功臣配食各配所事之君,若所事之君其庙已毁,时祭不祭毁庙,其君尚不时祭,其臣固当止矣。禘祫则毁庙之主亦在焉,其时功臣亦当在也。《王制》云:「犆礿,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尝祫,烝祫。」此《王制》之文,夏殷之制,天子春惟时祭,其夏秋冬既为祫,又为时祭。诸侯亦春为时祭,夏惟作祫,不作祭,秋冬先作时祭,而后祫。周则春曰祠,夏曰礿,三年一祫在秋,五年一禘在夏,故《公羊传》云:「五年再殷祭。」《礼纬》云:「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此是郑氏之义,未知孔意如何。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告汝行事之难,当如射之有所准志,必中所志乃善。○射,食夜反。准音准。中,丁仲反。
○正义曰:既言作福作灾由人行有善恶,故复教臣行善:「我告汝于行事之难,犹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必中所志,乃为善耳。」以喻人将有行,豫思念之,行得其道为善耳。其意言迁都是善道,当念从我言也。
○正义曰:此传惟顺经文,不言喻意。郑玄云:「我告汝,于我心至难矣。夫射者,张弓属矢而志在所射,必中然后发之。为政之道亦如是也,以己心度之,可施于彼,然后出之。」
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不用老成人之言,是侮老之。不徙则孤幼受害,是弱易之。○侮,亡甫反。易,以豉反。
○正义曰:「老」谓见其年老,谓其无所复知。「弱」谓见其幼弱,谓其未有所识。郑云:「老弱皆轻忽之意也。」老成人之言云可徙,不用其言,是侮老之也。不徙则水泉咸卤,孤幼受害,不念其害,则是卑弱轻易之也。
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盘庚群臣下各思长于其居,勉尽心出力,听从迁徙之谋。○长,丁丈反。
○正义曰:于时群臣难毁其居宅,惟见目前之利,不思长久之计。其臣非一,共为此心。盘庚群臣下各思长久于其居处,勉强尽心出力,听从我迁徙之谋。自此已下皆是也。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言远近待之如一,罪以惩之,使勿犯,伐去其死道。德以明之,使劝慕,竞为善。○去,起吕反。
○正义曰:此即迁徙之谋也。言我至新都,抚养在下,无有远之与近,必当待之如一。用刑杀之罪伐去其死道,用照察之德彰明其行善。有过,罪以惩之,使民不犯非法。死刑不用,是「伐去其死道」。「伐」若伐树然,言止而不复行用也。有善者,人主以照察之德加赏禄以明之,使竞慕为善,是彰其善也。此二句相对,上言「用罪伐厥死」,下宜言「用赏彰厥生」,不然者,上言用刑,下言赏善,死是刑之重者,举重故言「死」;有善乃可赏,故言「彰厥善」;行赏是德,故以「德」言赏;人生是常,无善亦生,不得言「彰厥生」,故文互。
邦之臧,惟汝众。有善则群臣之功。○臧,徐子郎反。
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佚,失也。是己失政之罚。罪己之义。○佚音逸。
凡尔众,其惟致告:致我诚,告汝众。
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奉其职事,正齐其位,以法度居汝口,勿浮言。○度,徐如字,亦作渡。
○正义曰:「度」,法度也,故传言「以法度居汝口」也。
罚及尔身,弗可悔。」不从我谋,罚及汝身,虽悔可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