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三祀十有二月朔,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阕,苦穴反。
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冕,冠也。逾月即吉服。○冕音免。
○正义曰:周制,君薨之年属前君,明年始为新君之元年。此殷法,君薨之年而新君即位,即以其年为新君之元年。「惟三祀」者,太甲即位之三年也。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年十一月为再期,除丧服也。至十二月服阕。阕,息也。如丧服息即吉服。举事贵初始,故于十二月朔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冕是在首之服,冠内之别名,冠是首服之大名,故传以「冕」为冠。案《王制》云:「殷人冔而祭。」《大雅》云:「常服黼冔。」冔是殷之祭冠,今云「冕」者,盖「冕」为通名。《王制》又云:「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并是当代别名。殷礼不知天子几冕,《周礼》天子六冕,大裘之冕,祭天尚质。弁师惟掌五冕,备物尽文,惟衮冕耳。此以「冕服」,盖以衮冕之服也。顾氏云:「祥禫之制,前儒不同。」案《士虞礼》云「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王肃云:「祥月之内又禫祭,服弥宽而变弥数也。」《礼记·檀弓》云「祥而缟,是月禫,徙月乐」。王肃云:「是祥之月而禫,禫之明月可以乐矣。」案此孔传云「二十六月,服阕」,则与王肃同。郑玄以中月为间一月,云「祥后复更有一月而禫」,则三年之丧凡二十七月,与孔为异。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无能相匡,故须君以生。○胥,息馀反。
后非民,罔以辟四方。须民以君四方。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言王能终其德,乃天之顾佑商家,是商家万世无穷之美。○疆,居良反。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君而稽首于臣,谢前过。类,善也。暗于德,故自致不善。○底,之履反。
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速,召也。言己放纵情Q欲Y,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于其身。○败,必迈反,徐甫迈反。纵,子用反。戾,郎计反。
○正义曰:《释言》云:「速,征也。征,召也。」转以相训,故「速」为召也。「欲」者本之于情,「纵」者放之于外,有欲而纵之,「纵」、「欲」为一也。准法谓之「度」,体见谓之「礼」,「礼」、「度」一也。故传并释之,「言己放纵情Q欲Y,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于其身」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孽,灾。逭,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孽,鱼列反。逭,胡乱反。
○正义曰:《洪范五行传》有「妖、孽、眚、祥」,《汉书·五行志》说云:「凡草物之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也。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甚则异物生,谓之眚。自外来谓之祥。」是「孽」为灾初生之名,故为灾也。「逭,逃也」,《释言》文。樊光云:「行相避逃谓之逭,亦行不相逢也。」天作灾者,谓若太戊桑谷生朝,高宗雊雉升鼎耳。可修德以禳之,是「可避」也。「自作灾」者,谓若桀放鸣条,纣死宣室,是「不可逃」也。据其将来,修德可去;及其已至,改亦无益。天灾自作,逃否亦同。且天灾亦由人行而至,非是横加灾也。此太甲自悔之深,故言自作甚于天灾耳。
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言己已往之前,不能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悔过之辞。○背音佩,徐扶代反。
伊尹拜手稽首,拜手,首至手。
○正义曰:《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郑玄云:「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郑惟解此三者拜之形容,所以为异也。稽首头至地,头下至地也。顿首头下至地,暂一叩之而已。此言「拜手稽首」者,初为拜头至手,乃复申头以至于地,至手是为「拜手」,至地乃为「稽首」。然则凡为稽首者,皆先为拜手,乃后为稽首。故「拜手稽首」连言之,诸言「拜手稽首」,义皆同也。《太祝》又云:「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郑注云,振动者,战栗变动而拜。吉拜者,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以下者之拜。凶拜者,稽颡而后拜,即三年丧拜也。奇拜者,谓君答臣一拜也。褒拜者,谓再拜拜神与尸也。肃拜者,谓揖拜也,礼介者不拜,及妇人之拜也。《左传》云:「天子在,寡君无所稽首。」则诸侯于天子稽首也,诸侯相于则顿首也,君于臣则空首也。
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言修其身,使信德合于群下,惟乃明君。
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言汤子爱困穷之人,使皆得其所,故民心服其教令,无有不忻喜。
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汤俱与邻并有国,邻国人乃曰:「待我君来。」言忻戴。「君来无罚」,言仁惠。○徯,胡启反。
○正义曰:言汤昔为诸侯之时,与汤并居其有邦国,谓诸侯之国也。此诸侯国人其与汤邻近者,皆原以汤为君。乃言曰:「待我后,后来无罚于我。」言羡慕汤德,忻戴之也。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言当勉修其德,法视其祖而行之,无为是逸豫怠惰。○懋音茂。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言当以明视远,以聪听德。
○正义曰:人之心识所知在于闻见,闻见所得在于耳目,故欲言人之聪明,以视听为主。视若不见,故言「惟明」,「明」谓监察是非也。听若不闻,故言「惟聪」,「聪」谓识知善恶也。视戒见近迷远,故言「视远」。听戒背正从邪,故言「听德」。各准其事,相配为文。
朕承王之休无斁。」王所行如此,则我承王之美无厌。○斁音亦。厌,于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