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九·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康王既尸天子,尸,主也,主天子之正号。○马本此句上更有「成王崩」三字。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既受顾命,群臣陈戒,遂报诰之。因事曰遂。

康王之诰求诸侯之见匡弼。

[疏] 「康王既」至「之诰」

○正义曰:康王既受顾命,主天子之位,群臣进戒于王,王遂报诰诸侯。史叙其事,作《康王之诰》。伏生以此篇合于《顾命》,共为一篇,后人知其不可,分而为二。马、郑、王本此篇自「高祖寡命」已上内于《顾命》之篇,「王若曰」已下始为《康王之诰》,诸侯告王,王报诰诸侯,而使告报异篇,失其义也。

王出,在应门之内,出毕门,立应门内之中庭,南面。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二公为二伯,各率其所掌诸侯,随其方为位,皆北面。皆布乘黄朱。诸侯皆陈四黄马朱鬛以为庭实。○乘音绳证反。鬛,力辄反。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宾,诸侯也。举奉圭兼币之辞,言「一二」,见非一也。为蕃卫,故曰「臣卫」。来朝而遇国丧,遂因见新王,敢执壤地所出而奠贽也。○壤,如丈反。见,贤遍反,下同。蕃,方袁反。朝,直遥反。丧,息浪反。贽音至。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答拜。诸侯拜送币而首至地,尽礼也。康王以义继先人明德,答其拜,受其币。○尽,子忍反。

[疏] 「王出」至「答拜」

○正义曰:此叙诸侯见新王之事。王出毕门,在应门之内,立于中庭。太保召公为西伯,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立于门内之西厢也。太师毕公为东伯,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立于门内之东厢也。诸侯皆布陈一乘四匹之黄马朱鬛,以为见新王之庭实。诸侯为王之宾,实共使一人少前进,举奉圭兼币之辞,言曰:「一二天子之臣,在外为蕃卫者,敢执土壤所有奠之于庭。」既为此言,乃皆再拜稽首,用尽礼致敬,以正王为天子也。康王先为太子,以义嗣先人明德,不以在丧为嫌,答诸侯之拜,以示受其圭币,与之为主也。

[疏] 传「出毕」至「南面」

○正义曰:出在门内,不言「王坐」,诸侯既拜,王即答拜,复不言「兴」,知立庭中南面也。

[疏] 传「二公」至「北面」

○正义曰:二公率领诸侯,知其「为二伯,各率其所掌诸侯」。《曲礼》所谓「职方」者,此之义也。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故率东方诸侯。」然则毕公是太师也。当太师之名,在太保之上,此先言太保者,于时太保领冢宰,相王室,任重,故先言西方。若使东伯任重,亦当先言东方。北面,以东为右,西为左,入左入右随其方为位。嫌东西相向,故云「皆北面」,将拜王,明北面也。

[疏] 传「诸侯」至「庭实」

○正义曰:诸侯朝见天子,必献国之所有,以表忠敬之心,故「诸侯皆陈四黄马朱鬛以为庭实」,言实之于王庭也。四马曰「乘」,言「乘黄」正是马色黄矣。「黄」下言「朱」,「朱」非马色。定十年《左传》云:「宋公子地有白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鬛以与之。」是古人贵朱鬛。知「朱」者,朱其尾、鬛也。于时诸侯其数必众,众国皆陈四马,则非王庭所容。诸侯各有所献,必当少陈之也。案《周礼·小行人》云:「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郑玄云:「六币所以享也,五等诸侯享天子用壁,享后用琮。用圭璋者,二王之后也。」如郑彼言,则诸侯之享天子,惟二王之后用马。此云皆陈马者,下云「奉圭兼币」,币即马是也,圭是文马之物。郑云:「此币圭以马,盖举王者之后以言耳。诸侯当璧以帛,亦有庭实。」然则此陈马者是二王之后享王物也。独取此物以总表诸侯之意,故云诸侯皆陈马也。圭亦享王之物,下言「奉圭」,此不陈圭者,圭奉以文命,不陈之也。案《觐礼》诸侯享天子「马卓上,九马随之」。此用乘黄者,因丧礼而行朝,故略之。

[疏] 传「宾诸」至「奠贽」

○正义曰:天子于诸侯有不纯臣之义,故以诸侯为宾。「称」训举也。「举奉圭兼币之辞」,以圭币奉王而为之作辞。辞出一人之口而言「一二」者,见诸侯同为此意,意非一人也。郑玄云「释辞者一人,其馀奠币,拜者稽首而已」是也。言「卫」者,诸侯之在四方,皆为天子蕃卫,故曰「臣卫」。此时成王始崩,即得有诸侯在京师者,来朝而遇国丧,遂因见新王也。诸侯享天子,其物甚众,非徒圭马而已。皆是土地所有,故云「敢执壤地所出而奠贽」也。然「举奉圭兼币」,乃是享礼。凡享礼,则每一国事毕,乃更馀国复入,其朝则侯氏总入。故郑玄注《曲礼》云:「春「受贽于朝,受享于庙」,是朝与享别。此既诸侯总入而得有庭实享礼者,以新朝嗣王,因行享礼,故郑注云:「朝兼享礼也,与常礼不同。」

[疏] 传「诸侯」至「其币」

○正义曰:《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施之于极尊,故为「尽礼」也。「义嗣德」三字,史言王答拜之意也。康王先是太子,以义继先人明德,今为天子,无所嫌,故答其拜,受其币,自许与诸侯为主也。

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冢宰与司徒皆共群臣诸侯并进陈戒。不言诸侯,以内见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大天改大国殷之王命,谓诛纣也。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言文武大受天道而顺之,能忧我西土之民。本其所起。○羑,羊久反,马云:「道也。」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惟周家新升王位,当尽和天下赏罚,能定其功,用布遗后人之美。言施及子孙无穷。○戡音堪。遗,唯季反,注及下同。施,以豉反。今王敬之哉!敬天道,务崇先人之美。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言当张大六师之众,无坏我高德之祖寡有之教命。○坏音怪。

[疏] 「太保」至「寡命」

○正义曰:太保召公与司徒芮伯皆共诸侯并进,相顾而揖,乃并再拜稽首,起而言曰:「敢告天子,大天改大国殷之王命,诛杀殷纣。惟周家文王、武王大受天道而顺之,能忧我西土之民,以此王有天下。惟我周家新升王位,当尽和天下赏罚,戡定其为王之功用,布遗后人之美,将使施及子孙,无有穷尽之期。今王新即王位,其敬之哉!当张大我之六师,令国常强盛,无令倾坏我高祖寡有之命。」戒王使继先王之业也。

[疏] 传「冢宰」至「见外」

○正义曰:召公为冢宰,芮伯为司徒,司徒位次冢宰,故言「太保与芮伯咸进」。芮伯已下,共告群臣诸侯并皆进也。「相揖」者,揖之使俱进也。大保揖群臣,群臣又报揖太保,故言「相揖」。动足然后相揖,故「相揖」之文在「咸进」之下。

[疏] 传「言文」至「所起」

○正义曰:「羑」声近猷,故训之为道。王肃云:「羑,道也。」文武所忧,非忧西土而已,特言「能忧西土之民」,本其初起于西土故也。

[疏] 传「言当」至「教命」

○正义曰:「皇」训大也。国之大事,在于强兵,故令张大六师之众。「高德之祖」,谓文王也。王肃云:「美文王少有及之,故曰『寡有』也。」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顺其戒而告之,不言群臣,以外见内。○马本从此以下为《康王之诰》,又云:「与《顾命》差异。叙欧阳、大小夏侯同为《顾命》。」惟予一人钊报诰。报其戒。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言先君文武道大,政化平美,不务咎恶。厎至齐○马读绝句。信,用昭明于天下。致行至中信之道,用显明于天下。言圣德治。○厎,之履反。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言文武既圣,则亦有勇猛如熊罴之士,忠一不二心之臣,共安治王家。○熊音雄。罴,彼皮反。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君圣臣良,用受端直之命于上天。大天用顺其道,付与四方之国,王天下。○畀,必利反,徐甫至反。王,于况反。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言文武乃施政令,立诸侯,树以为蕃屏,传王业在我后之人。谓子孙。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言今我一二伯父,庶几相与顾念文武之道,安汝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而法循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言虽汝身在外士之为诸侯,汝心常当忠笃,无不在王室。「熊罴之士」,励朝臣,此督诸侯。○督,丁木反。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当各用心奉忧其所行顺道,无自荒怠,遗我稚子之羞辱。稚子,康王自谓也。○鞠,居六反。

[疏] 「王若」至「子羞」

○正义曰:群臣诸侯既进戒王,王顺其戒呼而告之曰:「众邦在侯、甸、男、卫诸服内之国君,惟我一人钊报诰卿士群公。昔先君文王、武王其道甚大,政化平美,专以美道教化,不务咎恶于人,致行至美中正诚信之道,用是显明于天下」。言圣道博洽也。「文武既圣,时臣亦贤,则亦有如熊如罴之勇士,不二心之忠臣,共安治王家。以君圣臣良之故,用能受端直之命于上天。大天用顺其道,付与四方之国,使文武受此诸国,王有天下。」言文武得贤臣之力也。「文武以得臣力之故,乃施政令,封立贤臣为诸侯者,树之以为蕃屏,令屏卫在我后之人」。先王所立诸侯,即今诸侯之祖,故举先世之事以告今之诸侯。「今我一二伯父,庶几相与顾念文武之道,安汝先公之用臣,服于先王之道而法循之,亦当以忠诚辅我天子。虽汝身在外土为国君,汝心常当无有不在王室,当各用心奉忧其所行顺道,无自荒怠,以遗我稚子之羞辱」。「稚子」,康王自谓。戒令匡弼己也。

[疏] 传「顺其」至「见内」

○正义曰:群臣戒王使勤,王又戒之使辅己,是顺其事而告之也。上文太保、芮伯进言,不言诸侯,以内见外。此王告庶邦,不言朝臣,以外见内,欲令互相备也。周制六服,此惟四服,不言采、要者,略举其事。犹《武成》云「甸、侯、卫,骏奔走」,亦略举之矣。

[疏] 「予一人钊」

○正义曰:《礼》天子自称予一人,不言名。此王自称名者,新即王位,谦也。

[疏] 传「言先」至「咎恶」

○正义曰:孔以「富」为美,故云「政化平美」。不务咎恶于人,言哀矜下民,不用刑罚之。王肃云「文武道大,天下以平,万民以富」是也。

[疏] 传「致行」至「德洽」

○正义曰:孔以「齐」为中,致行中正诚信之道。王肃云:「立大中之道也。」

[疏] 传「天子」至「循之」

○正义曰:《觐礼》言天子呼诸侯之礼云:「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计此时诸侯多矣,独云「伯父」,举同姓大国言之也。诸侯先公以臣道服于先王,其事有法,故令安汝先公之用臣,服于先王,以臣之道而法循之。

[疏] 传「言虽」至「诸侯」

○正义曰:王之此诰,并诰群臣诸侯,但互相发见,其言不备。言先王有熊罴之士,励朝臣使用力如先世之臣也。此言汝身在外土,心念王室,督诸侯使然。

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已听诰命,趋出罢退,诸侯归国,朝臣就次。王释冕,反丧服。脱去黼冕,反服丧服,居倚卢。○去,羌吕反。

[疏] 「群公」至「丧服」

○正义曰:「群公」总谓朝臣与诸侯也。郑玄云:「群公主为诸侯与王之三公,诸臣亦在焉。王释冕,反丧服,朝臣诸侯亦反丧服。《礼·丧服》篇臣为君,诸侯为天子,皆斩衰。」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