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
山川
天地之气,结而为山,融而为水,其经纬流峙之迹,固两间之脉络,所为显呈其象也。蜀自大禹随刋岷嶓而外,有峨眉剑门,遥与太华,争其秀异,至江水,则发源于岷山逺,近众流奔,㑹经渝城,过三峡而趋海,若以朝宗焉,以故神气勃发,地灵人杰,山水之竒,固已甲于天下矣,至于奠丽一方,安澜万里,更足征其献瑞呈祥,效灵于?
盛世则凡人力所通,莫不梯航而共戴尊亲云尔。作《山川志》。
成都府:
成都县附郭
武担山在城内西北隅。后汉方术传:公孙述时武担山折蜀记:武都山精化为女子,蜀王开明纳为妃,不习水土而死。王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冢,盖地数亩,髙七丈,上有石,厚五寸,径五尺,莹洁,号曰石镜,用表其门。又传成都内及毗桥侧有一折石,长二丈,云是五丁担也。三国志:汉昭烈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即此。裴松之日,在县西北。章懐太子曰:在县北二百步。明蜀府建于其阳。
宋兴山在县北三十里
升仙山在县北十里,一名星宿山,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寇成都将军宋威败之,蛮退保星宿山。梁开平二年,王建讲武于星宿山,即此。
威凤山在县北十八里,一名石斛山。蜀后主禅尝习射于此,又名学射山。唐光启三年,王建攻陈,敬瑄拔汉州,进军学射败,敬瑄将句惟立遂攻彭州。同文渊录成都燕㑹,一春为常。然各有定处,惟上已学射山之集为盛。
天回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天隳,唐明皇幸蜀至此,及闻长安平,车驾乃回,因更名,下有天回镇。
龙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濵江山有段文昌读书处,故名
二江,史记: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括地志: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一名笮桥水,一名清江,亦名外江,西南自温江县流来。又云:郫江亦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亦名中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流来,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杜预益州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为女与神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遂忽不见。良乆,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间輙还流江,谓属官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北面者,江神遂死。宋郡县志:初,李冰既凿离堆,又开二渠,一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谓之外江,俗名走马河。一由永康过郫入成都,谓之内江,蜀人以此水濯锦鲜明,故又名锦江。华阳国志亦云:蜀时濯锦流江中,则鲜明也。又李冰穿郫江,检江别支双流过郡下。水经注,成都直西门曰郫江北折,左对繁田水,又东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斯为北江。晋永宁元年,李特军至广汉,罗尚在成都,阻长围,縁郫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二年,特攻尚水上军,特从盎底渡党,徒从赤水渡入郫。寰宇记,府西四里有都江,宜造粉,一名粉江,皆此水也,又名清逺江。宋咸平三年,王钧陷益州,雷有终讨之,败贼于升仙桥东,进至清逺江,浮桥而渡,筑垒于城北门外,收羊马城,进逼罗城,别将秦翰,又于城北鱼桥列筑土山,贼遂败走。亦即此俗。以合于流江,通谓之二江。宋元丰志:二江旧从府西入城,自髙骈筑罗城,遂从西北作麋枣堰,塞故渎,更作新渠,导外江绕城西而北,内江绕城西而南,下流仍合于旧渚旧渚,合江亭也。旧志:内江由城南外江由城北至濯锦桥合流。按都江上流即油子河,自郫县东南流四十里,经县北闗外,转东入锦江。
金水河在城内,唐白敏中所开,旧名禁河。吴师孟导水记:自髙骈筑罗城堰麋枣二江,惟馀一脉自城西北隅铁窗潜流入城,岁乆遂絶。宋天禧中,王觌知成都,博访父老,得铁窗石渠故基,循渠而上十里许,至曹波堰,接上流,溉馀之弃水,于是导之,自西门循大逵而东,注于众小渠,又西南隅至窑务前闸,南流之水自南铁窗入城,于是二渠既酾股,引而东,派别为四大沟脉,散于居民夹街之渠,而辐辏于米市桥之渎,又东汇于东门而入江,民以为便,乆之复塞。大观初,席旦复疏导之。宣和末,旦子益以旧渠堙废,复修筑城西外堤,引江水入城如故,作三斗门节之,并议岁加修治。旧志云:王明叟度大光,范成大相继修之,明初建蜀府,改曰金水河,舟国朝来乆经淤塞,雍正九年,巡抚宪徳复开, 楫往来,民甚便之。
三台井在城内旧天庆观内,隋文帝梦三台星陨于西南,化为井,遣人潜访,未获。有道士冯善英者,修池忽得二井,每汲一水,则二井皆动。
拳叉井,在县西北。相传五丁尝于此为角抵戏,渴甚,以拳击地,泉水涌出,今乆废。
菊井在废蜀府萧墙内
、龙渊井在府西圣寿寺大殿内
,通仙井,在严真观,方舆胜览与绵竹县君平宅井相通,昔有人淘井得三钱,径可二寸,恍惚不安,因复投井中立愈,或谓此钱即君平掷卦钱也。
摩诃池,元和志:在府城中。唐咸通十二年,南诏入寇,民争入城,时城中乏水,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寰宇记:污池一名摩诃池,萧摩诃所置在锦城西。方舆胜览:隋蜀王秀筑广子城,取土于此,因为池,有僧见之,曰摩诃宫毗罗,盖梵语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耳。陆游渭南集:摩诃池入蜀王宫中,泛舟入池,曲折十馀里,至宋世蜀宫后门已为平陆,然犹呼为水门也。明初,其地填为蜀藩正殿西南尚有一曲水,光涟漪云。
万岁池,在县北十里。华阳国志:张仪筑城取土于此,因成池,水经注作「万顷池。唐志:县北十八里有万岁池,天寳中,章仇兼琼筑堤,积水溉田。宋绍兴中,制置使王刚中复疏之,累土为防,植榆柳,表以石柱。方舆胜览,池侧有龙坛。唐开元中旱,有僧云:池中龙违天降雨,为天所诛。僧取其骨焚之,为之立塔,呼为龙坛。
洗墨池,在县治,前汉扬雄草太𤣥经处。宋米芾书「洗墨池三字,知府耿定力勒之。石万厯十六年,左布政程正谊浚广地基,甃石为岸,建大㕔五楹,南向。今俱废。康熙二年,知府冀应熊建草亭木桥,亦书洗墨池三字,勒石以纪其事。
华阳县附郭
大面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六对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蜀后主自新津修觉山回至广都,见十二峰有三峰六对之语,故名
铁炉山,在县南六十里。五代时有日者占此山,当出异人,乃掘断之,有罗氏墓松根纒棺,状若双龙,取刀断之,血流不止。
西山在县西,一名雪岭,杜甫诗雪岭界。天白又云: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髙
锦江在县南,俗名府江,即岷江支流,自郫县东南六十里至县南,转东合都江,下流三十里至二江寺,合流江、汶江,经仁寿县,西北入眉州界。后汉建武中,吴汉征公孙述乘利逼成都,去城十里,阻江北立营,作浮桥,使副将刘尚屯江南,相去二十馀里,述遣将谢丰等攻汉,而别遣兵劫尚使,不得相救,汉潜师就尚于江南,大战斩丰,即此。水经注:江水自郫县东北经成都县南,又东至广都为南江,亦名锦江。织锦濯之于此,则甚鲜明,濯以他水,则锦暗矣。元和志:大江在成都县南七里,蜀中又谓之笮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又在华阳县南六里。明末,张献忠欲移锦江而涸,其流穿地数仞,实黄金瑶寳累亿万,下土石以填之,然后决堤放流,名曰锢金。
汶江在县南十五里,自新津双流县流入,东北流二十里合流江
流江在县南二十五里,亦自双流县流入,东北流二十五里,合汶江二江合流里许,至二江寺入锦江。
象耳池在江渎庙西
、浣花溪,在县南五里。方舆胜览,一名百花潭。按吴中复冀国夫人任氏碑记:夫人微时,见一僧坠,污渠为濯其衣,百花满潭,因名其潭曰浣花。杜子美尝居此,又女校书薛涛家,潭旁以潭水造为十色笺,唐李义山诗「浣花笺,纸桃花色」。宋韩浦诗十样鸾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蜀梼杌,乾徳五年四月十九日,王衍出㳺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日,方午,暴风起,有白鱼自江心腾空而去,州人每岁于是日泛溪,谓之大游江,倾城而往,巷里阗然。陆游曰:予在蜀数年,每赴此㑹,必遇晴明。戴白之老亦云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解玉溪在城内大慈寺南,唐韦皋所凿,溪中细沙可以解玉,今废。
板桥滩在县南合江亭,下五里,自蜀下峡之第一滩也。
诸葛井在城东武侯祠内,相传武侯欲通井络,王气于此为井。
薛涛井,旧志:玉女津在锦江南岸,水极清冽,为蜀藩制锦笺处,有堂室数楹,令卒守之。每年定期,命匠制纸,以为上进表疏。寰宇记:益州旧贵,薛涛十色笺短狭,才容八行。段氏游蜀记:竹惟九种笺,惟十色。
龙跃池在县东南十二里。隋开皇中欲伐陈,凿此池以教水战。王衍乾徳元年以龙跃池为宣化苑,即此。旧志作「跃龙池」,误。按摩诃龙跃本二池,蜀梼杌:王建。武成元年,改摩诃池为龙跃池。王氏开国记:建将薨两月摩诃池有鶢鶋来集,衍即位,改龙跃池为宣化池,俱误。
千秋池在县东五里,秦张仪所凿。华阳国志:城东有千秋池,又城北有龙坝池,城西有柳池。水经注:龙坝作龙堤。又城之西北有天井池。
江渎池在城南江渎庙,前广二十五亩,昔有二亭,今废。
双流县。
应天山在县南八里,南接宜城山,唐僖宗幸此,赐名。隋志:双流县有女伎山。或曰即此。
宜城山在县南十里,山出紫芝
圣灯山,在县东南八里,一名普贤山,世传昔有圣灯现蜀太后诗:「所恨风光㸔未足,却驱金翠入龟城」。
大塔山,在县南二十里,方舆胜览有阿育王塔,因名。元和志:在广都县东四十里。
簇桥河在县东北十里,即流江
簇锦河,在县东二十里,即汶川,与笮桥河,谓之二江,皆自温江县流来,下流入华阳县界,合府江。
大江在县东北,即皂江也,自温江县流入,又东南入眉州界。
黄水河在县西南十五里,自温江县流入,南流四十里,过县东,至彭山县界,合岷江。
牛饮水在县北。元和志:在广都县西三里。寰宇记有清水在双流县西十里,牛饮水之末流也。昔陈、郑家此每群牛饮,江水为之竭,故名。
色水在县西五里,源出岷江。
温江县。
大墓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土人云是鱼凫王墓
女郎山。上南志在温江张鲁女浣衣石,上感赤光之祥,而懐孕生二龙。及女死,将殡,柩车忽腾空,飞跃升此山,遂葬焉,其浣衣石犹在。
大江在县西南,自灌县流入,一名皂江。元和志: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西一里出麸金。又皂江在县西十里。寰宇记: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青城县流入。又岷江在县西二里。按岷江俗名三渡水,在县西十里,自灌县流入,又南流五十里入双流县界。又大皂江,俗名新开河,本岷江自灌县布袋口分派入县界,又分为二派,皆东南流。一派经县西转,南名杨柳河,又二十里入双流县界,名黄水河,至彭山县界入岷江,一派经县城东,又分为二支,一支南流,合杨柳河,一支东流入双流县,为流、汶二江之源。
府河在县西一里,自灌口流,来绕城西南,下流入府界。
清水河在县东三十里
、玉石河在县北十里
、新源水,在县西。唐志:温江县有新源水,开元二十三年,长使章仇兼琼,因隋蜀王秀故渠开通漕西山竹木
马坝渠,在县西北。元和渠志: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马坝,东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东行二十馀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每岁疲民力以塞之。乃自其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渠合,东行数十里,与马坝渠㑹,而渠成安流。
新津县。
天社山在县南三里。水经注:文井江至武阳天社山下入江。元和志: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修觉山,在县东南五里山有修觉寺纪胜亭,杜甫尝游焉,其上为雪峰,亦名寳华山,其下为三江渡。唐志新津有主簿山,或以为即此。
平冈山在县南五里,与天社山相连。
稠稉山,在县南八里。方舆胜览:稠稉山有草名稠稉,服之可长生。
平盖山在县北三十里,崔孝通于此得道
、寳资山在县东南三里
大江在县北,即皂江也,自温江县流入,又东南入眉州界。九域志:县有皂江。水经注:江水自江源又东南经武阳县,𨞪江入焉,又与文井江㑹。又东至彭山。县志云:岷江正派曰金马河,自双流县流来,又南二十里合洋马河,西河至县东门外,又合南河五十里入彭山县界。
味江在县北,自崇庆州流入,又东流十五里,经县北。
文井江,在县南,自崇庆州流入。大江即古仆千水也。汉志:临卭县,仆千水流至武阳入江。水经注:自临邛承布仆水东经江原县,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元一统志有白木水,自卭州依政县流入,经天社山下入江。
洋马河在县北,自崇庆州流入,又东七里入岷江。汉志:𨞪江自江原县南至武阳入江,即此。
铁溪河在县南十三里,流入白木河。昔武侯烹铁于此,因名。
石鱼河在县西,自双流县流来,东入大江。
南河在县南,自邛州流来又东二十里入大江。
夜,郎溪在县东南二里,自县南夜郎坝来至县东南入江。
龙池在县北五里
金堂县。
三学山在县东十里。唐景福元年,王建攻杨晟于彭州,杨守亮遣将符昭救之,营三学山,建将华洪拒却之。蜀王衍,咸康初㳺汉州三学山,即此上有法海、普济、广济三寺,又有佛迹石,文理温润,非世间追琢所能,山下有隘,口壁立,惟一路可通人骑,谓之三学隘
昌利山在县东北十三里有一石室,三门中可容百人,今人呼为三龙门
、万安山在县北十五里,相传洪水时,栖其上者万人,俱得免,因名山有三脊,雷霆所分
、蟠龙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势盘旋,起伏如龙。宋冯当时诗,一别蟠龙,又「十年水光,山色两依,然功名未立羞重到,抚剑,长歌夜不眠。
、九头山在县东南十五里,上有九峰,因名
、金台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山髙耸如台。九域志:金水、金堂二县皆有金台山。明一统志:两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相鳖,灵所凿。宋转运,韩璹复修之,以通舟楫,亦曰金台峡口。
云顶山,在县南五十里有神泉,方丈许,澄清如镜云,霞常覆其上。隋志:金泉县有石城山。寰宇记:云顶山本名石城山,其状如城,在金水县,唐天寳六载,改为云顶。宋淳佑三年,余玠城云顶山以备外冦,为州治所寳。淳佑六年,䝉古将钮璘入成都,蜀帅蒲泽之命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钮璘大破大渊兵于灵泉,进围云顶山,扼其归路,即此。
圣灯山在县东三十里
,望蜀山在县东南二里
铜盘山,寰宇记:在县西北二十里接雒县,南接新都,山形如盘。雒水、弥牟、毗江三水皆经此山下合流。
白神山在县南,方舆胜览在军城西南,周三里,髙五十步。
壁山在县北五里
栖贤山,寰宇记:在县东北十三里。李八百昔游此山,因有栖贤之号,侧有洞,莫知所止。又有石庵一所,内有丹灶。
铜官山,在县东北,接中江县界。隋志,金泉县有铜官山。元和志:在金水县北四十五里。寰宇记:景龙二年,割属元武县。方舆胜览亦名金水山。
焦山坡在县东十五里,前、中、后三江合流于此。
金堂峡在县东二十里,两山错峙,相传鳖灵所凿,宋转运使韩璹复修之。
湔水在县东北,自新都县流入,又东南入简州界,元和志谓之中江。寰宇记在懐安军西北,偕汉州弥牟、雒水、毗桥等三水至金堂,合为一江,入阳安县界。旧志:中江在县东北十二里,上流即清白江,自汉州流入,又南流二十五里,至焦山坡,前后两江总名为金堂河,又东南曲流九十里,出金堂峡,入简州,通名为中江。
雒水在县东北,自汉州流入,合湔水。汉志,绵竹县绵水东至新都入雒雒县。雒水南至新都入湔。水经注:雒水自雒县又南至新都县与绵水合,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又至牛鞞寰宇记:雒水在县北二十三里,又谓之后江,在县东北十七里,上流即石亭江,自汉州流入,合绵阳河,又南流二十四里至焦山坡,合前、中二江。
沱江在县南,自新都流入,合湔水,亦曰五城水。晋义熙初,毛璩请讨桓振,使谯纵等出涪水,纵至五城水口,遂作叛。水经注:涪水枝津西经五城界,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江。又曰:郫江水东绕绵、雒,经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元和志:毗江水在县西二里,又谓之前江,在县西南四里,上流即新都之毗桥河入县界,东流二十五里,合水利河。川河至焦山坡,合中、后二江。
水利河在县西,自新都县流入,又东南流七里入前江。又绣川河上流即督桥河,亦自新都县流入,东南曲流十五里,过县城西南,至斜滩渡入前江。
柳溪在县东南七十里,常有柳叶,从穴中流出,因名亦入金堂河。
仙人井在县东北十五里。唐仙人李八百女妙应真人于此取水炼丹,因名。
龙饮池在县东六十里,古时有龙饮,此池水为之涸,忽一日雷雨大作,龙自池跃出,因名。
斜滩渡在县东南
新都县。
丽元山在县北八里,平地特起髙三丈,有双石镜,广五尺。
龙门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龙洞,因名。
繁阳山在县南十五里,众山连接,孤峰特起。相传张道陵尝修炼于此,上有浴丹池、通仙井、麻姑洞。旧志以在繁水之阳,因名。
赤岸山在县南十七里山,赭色岸边常有光似火,因名髙一百四十丈,周三十里,一名宋兴戍山,即府北之宋兴山也。
新妇岘在县北七里
湔水在县北三十里,自彭县流入,又东北二十里入汉州金堂县界,旧志谓之清白江,其水经弥牟镇北,亦名弥牟河。
督桥河在县东北十里,清白江分流也,自新繁县流入,又东二十里入金堂界。
沱江在县南,自新繁县流入,又东入金堂界。
锦水河在县西南八里,自新繁县流入,分一支,东流为水利河,经县西南一里,灌溉田亩,入金堂县界。其正派南流十五里入毗桥河。
毗桥水,在县南八里。九域志:县有毗桥水,自县界流合锦水河,又东流二十五里入金堂界。
新妇泉在县东五里。又什邡县亦有新妇水,二妇勤于奉养,晨夜负汲,不惮冰雪,乆之,泉为之涌,故名。
清泉龙门山絶顶有清泉澈,如鉴四时不涸涸,则岁旱
白螺泉在县北五里,相传有白螺在此,化为泉,居民春作设,祭泉则涌出。
桂湖在县学前广三十畆。李大昕有记,杨太史慎有桂湖曲。
月波池在县西半里,广四百馀丈,池水清洁,四时不涸。𢎞治初年,堙塞,作稻田,今痕尚在,教谕方芾诗:西郊池馆讶天开勺勺清泉絶㸃埃。春早鱼龙争变化,夜深星斗见昭回。渊澄自昔通银汉,潮落于今长绿苔。淑景莫嗟兴废事,波灵容易去还来」。丘嵩亦有诗,举人杨廷宣有月波行。
简 州
石鼓山在州东北十里,昔蜀将许都军士平定羌戎,回登此山,击石鼓犒军,因名
穰山在州东北四十里,穰泉出焉
、玉女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仙人李八百修炼于此。唐志:阳安县有玉女灵山。寰宇记:山东北有泉,西北有悬崖,腹有石乳,旁十七眼,土人呼为玉华池。元一统志:隋时仙者刘庆善游,此感玉女降现,唐至徳二年赐名。
分栋山,在州西七十里。李膺益州记:蜀人谓岭为栋,与大塔山相连。元和志:北连秦、陇,南入资、泸,东北入静戎军,其于东川即此为塞门也。刘泾曰:自成都趋陵简,必过分栋山,山周数百里,髙大险隘,以石次第为步
逍遥山,在州东方舆胜览,去城三十里,其北俱层崖,景徳间有人发之,见东西两石室壁,镌有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㑹「仙」字,石室俱存。
双牙山在州东五十里,上有井山,半有石箱,昔有两金鹅,昼浴于井,夜栖于箱,人欲捕之,遂飞上南山,化为双石,对峙若牙齿然
盘龙山在州北少西六十里,相传昭烈帝立寨于此,其下有泉名普济,流为盘龙溪
、天台山在州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台
、柏茂山在州东八十里,其山卓立,为众山之首
、忠国山在州西南一里,宋李大全死难于此,故名
、赖山在州东北五十里下有赖简池,州以此名
、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之左,绵亘数百里,达于仁井,其岭有闗索寨
、长松山在州北七十五里界内诸山,皆发脉于此
、五台山在州西北二十里,明天启中,改丹景山
,望湖山在州西北五里,上建有望湖楼,俯瞰金、绛二水
李八百山在州东一里,唐真人李和炼丹于上延,年八百岁因名
、孝子山即邓宗古故里
,脉坚山在州东南二十里,大江直流一山横截,为州治之闗镇
、乾对山在州西五十里,山形如乾卦,下有李淳风墓,石室丹灶存焉
、印山。 鳌山俱在江之东岸,二山对峙,一如印一,如鳌
石城山,在州西南,接仁寿县界。寰宇记:在平泉县西北五十里,山形如城,北连分栋,南接圣住山,入贵平县界,又见仁寿县
凤翅山,在州西,寰宇记在平泉县北一里。又九域志:平泉县北一里有平泉山。今无考。
武侯山在州西。元和志:在灵池县东南十五里。
铜官山在州北,接中江县界。九域志:阳安县有铜官山。
五龙冈在州东北十里。金、绛二水合流其下,下有五龙庙,今废。
青云峰在州北二十里,金水东岸数峰凌云。宋绍兴中,山下建有白云寺、青云楼,今废。
东崖在州东五里。崖后有石洞二洞,有龙泉,左右刻八卦,图𨽻书西,铭俱存。
西崖在州西五里。又有南崖,在州南三里,北崖在州北二里。
龙门洞在州南绛水之旁,正与西崖相对状。元许奕书「龙门」二字,石刻犹存。
朝阳洞在州西北四里
赤水在州南,东流与雁水合。元和志:在平泉县南七十步。旧志:西流入仁寿县界,即南溪上流。
中江在州城东,即湔雒诸水,下流亦名牛鞞水,又名雁水,自金堂县流入,又东南入资阳县界。水经注:雒水自新都县又经牛鞞县为牛鞞水。晋大安二年,罗尚为李特所攻,尚军乏食,夜出牛鞞水,即此。元一统志:雁江上接金堂,下连资。江州志:雁水入州境,东南流七十里至州城,东合绛水,转南流五十里入资阳县。
绛水在州北,色赤,如绛州志,一名绛溪河,自仁寿县界牛角寨万山溪内发源,自老君殿合赤水河,经新旧二城下入大江。其赤水河在州北七十里月绛寺发源,西南流,至老君殿合绛溪河。又有海螺河,源出孙家店,东流至老君殿,合绛、赤二河。
绥江在州西北。元和志:在灵池县西四十里。
资水在州东,由懐州接金堂界,流至临江浦为资水,故以简为古资州,以水名也。沿江有柳潭、长风、射洪、普州,白塔、懐逺、三江、新市、灌水,九坝之胜
三溪,方舆胜览:刘泾云:三溪号一郡之胜。前溪在安阳县治北。南溪在寿昌寺侧。松江行一里许为东溪,最胜。明一统志:东溪在州东三里,姚孳碧波亭,诗赖简池台,西蜀跨东溪,别是一仙家,令人却忆康王谷,坐㸔珠帘、溅雨花。
、虎跳溪在州东北五里
、环溪在州东五十里儒林镇东溪水,绕镇曲折如环,因名。
小桃源在州北三十里,以桃花最多,因名天水相接,放目无际,为西川之絶景。
洗墨池在旧城内,池水墨色,因名。
半月池,旧志在城内,今无考。
赖简池在州东五十里。隋志州名取此方舆胜览,又有柳池、凤池故郡有三池之名,柳池在折柳亭下,凤池在州西南三里,水自凤翅山来。
赖黎池在州南。元一统志:在平泉故县东二十六里。
玉女池在州东十三里。相传:池底有石床,昔玉女曾宿于此,因名。
瑞莲池在旧城内,遇科第即开,而池内却无根,俗呼应第莲池云。
牛鞞井在城内州,即古牛鞞县,因名
、节妇井在州西三里
,平泉井在州西南五十里,废平泉县市民日汲于此者五百家。
。鲲化井在州内
、蟠龙井在州西北三十里
。
崇庆州
多融山在州西南。元和志:在晋原县西南。博物志:山有物似獮,猴长七尺,能效人行健走,名曰猳□,一名冯化同行道,见妇人美者盗之。
化城山在州西,隋大业间赐名。
白塔山在州西二十里下有池,祷雨立应
、蟆颐山在州西五十里。方舆胜览:在永康县西七里,山有穴如蟆颐,故名,上有平地诸山之鹿,每日聚于此,号曰鹿市。
龙华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段文昌,读书台
、鹤鸣山在州西八十里,絶壁千寻。张道陵尝居此,有白鹤止其上。
天国山在州西方舆胜览,左连大面,右接鹤鸣,前临狮子,后枕大隋等山,上有龙池。明一统志:在灌县西南九十里。
翠围山在州西方。舆胜览:在永康县西八里,前有绳桥。
白崖山在州西北。元一统志:在永康故县西二十里。
大坪山在州西北一百里,右接大邑,左接灌县诸山,背有羊肠鸟道,可抵瓦司之三江口冉駹寨,崚嶒叠嶂,壁立千寻,其中周匝一亩稍平,故名曰大坪产茶。
西门楼山在州西北。寰宇记:自青城而来,经永康县西三百里山,髙峻如重楼之状。
鄩江在州北源出青城故县,南流至温江界,入猪母水。寰宇记一名皂里水。元一统志:鄩江在州西北五十里。汉志作「鄩水首受江,南至武阳入江。水经注:江水自都安经临邛县,又经江原县,鄩江水出焉。元和志:唐兴县有鄩江,一名皂江,在县东二里,出麸金。
味江,在州北三十里,源出雪山。昔蜀王征西番,适有野人以壶浆献王投之江中,使三军饮之,皆醉,因名。
白马江在州东十里,自晋康废县流来东入新津县界。
斜江在州西。元和志:在晋原县西四十里,源出鹤鸣山,南至卭州界入卭水。
文井江在州北,源出文井,下流入味江。水经注:李冰所导,自临卭东经江原县濵江,又东入武阳县。元和志:唐县有文井江,在县西二十里,今不经州界。
东湖在州东南,傍有亭馆,为州景胜处。又有西湖,在州西。方舆、胜览皂江之水,皆道城中,环江居民,因潴其馀为湖云。
双天井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
第一泉在州西北一百里
罨画池在州城内。赵拚诗「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水光菱在镜山,色锦舒帷。
郫。 县
平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隋志:郫县有平乐山。
郫江在县北六里,俗名油子河,自灌县走马河分流,东南经崇宁县,又东南十里入县界,又东流五十里,合九曲河,入成都县界。元和志:郫江亦名成都江,经县北,去县三十一里。又都江水在犀浦县北四里。九域志:永昌县有都江,即此。
沱江在县北,自灌县流入,又东入新繁县界。元和志:江水在唐昌县西北四里。九域志:县有岷江,即此。
湔水在县北沱江分流也,亦自灌县流入,又东入新繁县界。
九曲江在县西,其水东北曲注,绕城西北,下流五十里,入油子河。旧志又有闹市河在县南一里,源出温江县鹿角堰。
双清河在县西十里,沱江分流,即走马河也。自灌县东南流,经崇宁县西入县界,又东南流七里合江浦,分一小支为九曲江,其正派又东流六十里入成都县界,即锦江也。
酸枣河在县南五里,俗呼马坝河,自温江县流入,又名新开河,与温江南北为界,下流十里,仍入温江。
黄花水元和志:在犀浦县南八里。今无考。
木底河在县南四里。
清水河在县南五十里
凉水井在县东五里,蜀府所凿,有亭,覆其上。
灌 县
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湔江灌溉,故名
青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晋元康后,蜀乱,处士范长生率数千家保青城山,青城山记: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一月之内,群岳再朝焉。道书以此山为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朝泉」。唐六典:剑南道名山之一。元和志:在青城县西北三十二里。杜光庭青城山记:青城乃岷山第一峰,前号青城,后曰大面,其实一耳。有大洞八,小洞七十二具。船录:山有九仙寳室,洞丈人峰,舆地纪胜大面山在三溪之北,髙七十二里。又八,大洞一、太乙二,九仙寳室,三、娑罗,四髙台,玉室,五麻姑六,寳园,七圣母,八都督,方舆胜览,一名赤城,一名青城。成都、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前十八谓之阳峰,后十八谓之阴峰。福地记:中国名山,以青城峨眉为西岳佐理。又三佐命山,十大洞天有青城之名。杨用修蜀志,补罅青城山有一百八景风,月佳时登储福宫望之,厯厯可数。
成都山在县西南七十里。舆地纪:胜青城山之案山也,前临麻姑洞,深不可测。
天仓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唐志晋原有天仓山。舆地纪胜在延庆观南,连崖隠轸,为三十六仓,云神仙宻藏金石异寳米盐杂货于其中。又曰:诸峰屹然有三十六,前十八谓之阳峰,后十八谓之阴峰,每峰各有一洞。吕大防诗:天仓三十六,褰拥翠微间。晁公溯诗:天峰夜半剪冰花,三十六峰如玉立」。
天国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上有龙池融照寺,青城山记山有八大洞,此第五洞也。
赵公山在县南九里。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有道术,斩蛟治水,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军,明皇时进封赤城王。宋张咏平蜀,得神助奏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其上每有云起,山顶輙雨。
汶山在县北三十里。李冰谓汶山为天彭门。李膺谓天彭阙,盖两山对峙如阙,故名。又明一统志,以彭县彭门山为天彭阙。水经注在氐道县西北,不知所据。
登髙山在学宫左。又金龟山在学宫右
唐帽山在县南十里,形似唐帽。
圣母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髙二千馀丈,周回三十里。舆地纪胜:慈母山在青城山东,有龙池,洞穴即此。
髙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舆地纪胜在丈人祠之西,上有天池,晋立上清宫于其上,夜有灯火飞行。或谓草木之精所为云。
傍便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与青城山接连,当土番之界,溪谷深邃,夏积冰雪天,所以界夏夷也。
雪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韫玉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山石如玉,一名永康山
、灵岩山在县西北五里,旁有泉,出石穴中,又有风洞,风出如吼。
、玉垒山在县西北石岩上,镌玉垒、龙津」四字。汉志:绵虒县,玉垒山湔水所出。元和志:在导江县西北二十九里。
文笔峰在县西北壁立一峰如笔。景泰间,迁学于此。
定廉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大安寺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产茶。
离堆,在县西南。汉河渠志:秦时,李冰凿离堆以避沬水之害。宋河渠志:离堆之址,旧鑱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于江。岁作侍郎堰,必以竹为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髙下之度。元和渠志: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鬬鸡台。台有水则以尺画之,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则民喜,过则忧没,其则则困。又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其傍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又东为离堆。华阳国志:离堆在南安县界。洪氏𨽻释在。今夹江县,又保宁府南部、苍溪二县皆有之。
观坂,在县西。元和志在灌口三国。蜀建兴十四年,幸湔登观坂,观汶水之流。晋太始八年,皇甫晏为益州刺史,讨叛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旅曰:「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其征不祥」。不从。后果为牙门将张𢎞所杀。
牡丹坪在县西南八十里。方舆胜览:自青城山之长坪山扪萝而上,由鸟道三十里许,有坪阜数十亩,髙树蔽天,异花香艳,类牡丹,因名。
大江在县西,自汶川县流入,东南入崇庆州界。水经注:江水自绵虒东别为沱,又经都安县,又至江原。元和志:大江经青城县北二里。寰宇记:大皂水自灌口流,经青城县北,入温江县界。九域志:导江县有大江。按旧志,沬江自汶川县流入,合白沙江,下流十里,至县城西,分一小支入崇庆州界为味江。其正派又分为二,一支南注为岷江,一支东别为沱。自岷江南流五十里,又分为二,一南入崇庆州界为洋马河,一东南入温江县界为大皂江。
沱江在县南,大江分流,又东流入郫县界。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孔安国书传:江东南流,沱东行。郭璞尔雅音义,沱水自都安湔堰与江别而更流。水经注:江水厯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其堰于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益州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东。宋河渠志: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东曰外应口,溉导江新繁、新都,达于金堂,是为沱江。东北曰新石洞口,溉导江崇宁九陇,蒙阳达于汉之雒,是为湔水。东南曰马骑口,溉导江崇宁、郫、温江、成都、华阳,是为流江。按史记,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沱名见于禹贡,则非出于后人可知。冰所穿者,特郫江流江耳。水经注以沱水为开明所凿。寰宇记又以为李冰所穿,俱误。
白沙江在县西北,方舆胜览:在导江县西三十里,源出灌口入都江。旧志源出茂州雪山,经县十二里入岷江。
湔江。在县东北,又东流入郫县界。汉志:绵虒县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吕忱云:一名半浣水。
味江在县西南七十里。寰宇记:源出青城县西长乐山下,江中有石髙数丈者名大坎,次者名小坎,水激其上,声闻数里,其水东流,相传水味甘美,人争饮之,故名方舆。胜览入永康县界,注白马、文井两江。旧志:大江自县西分一小支入崇庆州界,合石定江为味江之源。
石定江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丈人山,又流三十里至崇庆州入味江。
弩机水在县东南四十里,水流甚急,如箭弩故名,下流入文井江。
滋茂池在县西九十里,亦曰龙池,山谷回环,周四十里许,凡岁旱取水祈雨即应。
圣水池在县崇徳庙内,嘉靖中,修庙掘地,出水石,盖书圣水池,识者以为苏东坡𨽻书。
杨妃池在县东十里,方舆胜览在导江县,妃父元琰为蜀司户,贵妃尝误堕此池,故名。
龙溪在县西三十里。世传:禹导江有牛出此,溪化作龙。
白云溪在青城山下,张俞隠处其间。诗曰:「欲作外臣谁是友,白云孤鹤在岩扉」。
花洲在县南百步,王子俊有赋,魏了翁有记。
崇宁县。
铁砧山在县西六里,相传武侯铸铁砧于此山,以造军器,故名
金马山在县北二十里,相传似云南之金马,故名。上有金马、碧鸡祠。
三面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而水不絶。
昌化山在县北九里
九陇山在县北十三里
文明洞在县北五里
郫江自灌县走马河,分流经县界,又东南流十里,入郫县界。又东流五十里,合九曲江,入成都县界。
渡船河在县北三里,自灌县城下东流入县界,即湔水也。
双清河自灌县东南流入县界,西入郫江。
白水元和志在唐昌县三里。今无考。
感应泉在县东二里,其泉自涌。凡旱祈雨必应。
新繁县
曲尺山在县北。方舆胜览:在州北五十里。旧志:在彭县北六十里。
两岐山在县西北,本琅岐山,俗讹为两岐。
五龙山在县西北。元一统志:在州西北四十里,又名游龙山。
阳平山在县西北
沱江,在县西北十五里,自郫江流入。水经注:郫江从成都冲里桥北折江北,左对繁田。元和志:郫江一名成都江,在县西一十里。总志源出岷江。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即此。禹贡注引尔雅,释水自江出为沱。诗地理考:南郡枝江县有沱水,其流入江而非出于江也。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括地志:县有繁江,首受郫江,即禹贡沱江也。唐志:武后时,彭城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沱江,凿川派流合塴口。琅岐水溉九陇,唐昌田民为立祠。九域志:县有都江。宋乾道三年,彭州守臣梁介修复永昌、九陇、蒙阳十馀堰,民受灌溉之利。又县有渡船河,自崇宁县流经彭县界,合王村河至住春林,分一支为锦水河,其正派入县界为清白江,又分一派为督桥河,入新都县界。正派又东流十五里,仍经彭县与新都县。其锦水河绕县西南,又东流二十里入新都县界。
清白江在县西北,赵拚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其中不少浊也」。
湔水自郫县流入,又东入新都县界。水经注:郫江左对繁田,汉文翁穿湔㳛以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也。
外江在县南,由永康过县界入成都,俗名走马河。
九井河在县南五里,自灌口流,来下㑹金堂三江李冰所凿,象九宫以压水怪。
卫湖在学宫后,蜀汉令卫常所开。
东湖李徳裕为宰日,将开此湖,夜梦一老父曰:「某潜形其下,幸庇明府富贵。今鼎来七九之年,当相见于万里外也」。明日,于土中得虾蟆径尺馀,乃投之水。后徳裕果致宰相六十有三,卒于朱崖,应其梦焉。
汉 州
铜官山在州东二十里。寰宇记,雒县有铜官山。昔邓通铸钱于此。
连山在州东二十五里,以山势连延而名。
东觉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古井,深数十丈。
雁江在州北半里,以水尝出金雁,又名金雁河,自什邡县流入。又东南四十里,至城北转,东合沈犀河,又二十五里入石亭水。
绵水在州东十里,源出绵竹、紫岩山,东至新都北入雒。蜀都赋:浸以绵、雒,俗称绵阳河,东南流二十里,合土溪河。又二十里入石亭水。
石亭水在州北二十馀里,自什邡县流入州境,东南流六十里,合金雁、沈犀诸水,下流又十里,入金堂。
雒水在州东北,自什邡、徳阳流来,又南入金堂县界,亦曰中水。晋义熙九年,朱龄石讨谯纵,分遣臧熹从中水取广汉,即此。
沈犀河在州北半里,自什邡县流入,又东南四十里,自州城东合雁江。
土溪河在州西北四十里,自徳阳县流入,又南十里至石灰铺入绵阳河。
华津水在州东北。寰宇记源出绵竹县竹山、紫岩二山,经九陇山,分九支入县界。
马蹄水在州南,自新都县流入,又东入金堂县界。入雒,即古湔水也。一曰清白江,又曰武侯水。元和志:马蹄水在县南二里,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败,董璋追至武侯津,即武侯水津济处也。旧志:清白江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流五十里,至三水闗,合马水河。其马水河自彭县流入,又东南流六十里入清白江。
石梯河在州西五里,源出塴口,河岸甃石为阶级
、洗马河在广汉驿西北
、弥牟河在州南二十五里
、七星井在州北五里,相传严君平所凿。
房公湖。在州城南五十步。唐房管为刺史日所凿凡数百亩。洲岛、回环,亭堂台榭甚多。同时髙适、杜甫皆尝赋诗,宋苏辙诗「酒压郫筒」忆旧沽花传「五老出新图」。此行真胜成都尹,直为房公百里湖。方舆胜览又名西湖,宋熙宁中奏垦为田,今废塞。
涌泉。在州南三十五里,周广三百馀丈。
什邡县
龙居山在县西五十二里,有飞瀑虚亭、飞桥、古柏。又有寳莲山,与龙居山近。
大蓬山在县西五十二里,髙崖矗天瀑布飞泻
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步,雍齿封侯于此。
章山在县西,一名洛通山,又名章洛山,又名杨村山。华阳国志:李冰导洛通山水。汉地理志:雒县有章山,雒水所出。元和志:洛通山在什邡县西三十九里。寰宇记:在县西北四十里。明一统志:在县西六十里,上有风洞火洞县。志章山在县西,别有洛通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又有蓥华山,山岭积雪,四时不消。
慈母山在县西三十里
凤栖山在县西六十里
石亭河在县北,东北流入什邡。汉州界即雒水也。汉志:雒县章山,绵水所出。华阳国志:李冰导雒水于雒通山。水经注:雒水出洛县章山。寰宇记:浽江在县东北十八里,源出洛通山。九域志:什邡县有浽江。旧志:石亭江源出茂州文政堡东,南抵什邡髙境闗南六里,分流,一南入什邡。一东南抵绵竹火烧堰。县志:石亭江源发洛通山,流八十里,出髙境闗,分一小支,南流四十里,经县城东北十里,入汉州界,为沈犀江。其正派东南流四十里,经徳阳入汉州界。
罗江水在县南。寰宇记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源出九陇县两岐山,经县界,又入雒县,亦名㢘江水。
新妇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流合㢘江水。昔有新妇事,姑负汲逺,水无倦忽,一夕涌泉成流,人以为诚孝所致。
濯缨泉,在县北三十里。唐任愿云:什邡县之西行十里许,有古佛寺曰南阳。宋大明中所建寺之右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流百里许,溉田数十万顷,即此泉也。宋程珦诗濯缨泉洁,存遗迹,促轸亭空,想旧风。
八角井,在县西六里。
印月井。在县东,朔望夜井中常见月。
彭 县
白鹿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金觉禅寺,传为晋佛图。澄建益部谈资刘敞,故州牧刘璋曾孙也。隠居白鹿山,即此。寰宇记: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群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麛所趋,险絶逐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博,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曰:「小成都。后更往寻之,不知所在。
天彭门在县西北三十里,两峰对立若阙,名曰天彭门。
牛心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相传志公和尚讲经之所,山顶涌出一池,名天池,与彭门山隔江对峙。
丹景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与天彭山相接。宋韩绛记云:群山之间,风气流爽,一日之间,备四时焉。旧志:山多牡丹,春时光艳照人。
至徳山,在县西三十里。郡县志上有广明院,蜀王衍尝游是山,患其髙险,令于福唐寺东别开一径以登,一名茶笼山。
大隋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上有瀑布泉,下流入清白江。宋张商英记:西山之胜,在彭门者,大隋为甲,上有木禅庵、白龙井,山生竹若龙头,俗呼龙头竹。
中隋山在大隋山北,峰峦特秀,髙二十里,其上积雪,三四月始消,下视大隋,白鹿、葛仙诸山,真培塿也。又有九峰山,在中隋北,山极髙大,北连茂州界。
九陇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连峰迤逦,凡有九曲。寰宇记:自永昌县连亘至县界,崖谷险峻,人所罕到。有猿鸣谷、清风岭、马子鼻。方舆胜览古彭州之西山,一伏陇,二豆陇,三秋陇,四龙奔陇,五走马陇六,骆驼,陇七千,秋陇,八较、车陇九横担陇,故有九陇之名。
葛璝山在县北四十里,昔葛永璝学道于此,亦曰葛仙山,山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方舆胜览上有崇贞观,梁武锡名上清观,刘孝先作诗以纪其事。成都记:韦皋,夣神人,谓茍富贵无忘葛璝也。后尹成都,乃复修观。宇元一统志引仙传拾遗曰:「葛仙永璝居蜀上清山,白日升天,时人因号其山为葛璝。又隋志云九陇县有道场山,疑即此。
漓沅山。在县北六十里。李膺记云:范蠡学道升仙于此。唐志:九陇县有漓沅山,在县北六十里。寰宇记作「丽」元山」,总志作「漓元山」。
慈坪峰在县西北,相传即慈照精蓝僧通陆习静之所。
玉村河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五峰山,经塴口镇,南至竹溪河,合白水、黒水中,隋乾溪、大隋、白鹿七河㑹而为一。经彭门山下出三郎镇后,分三小支东流六十里,入什邡县慈母山界, 支东流六十里入汉州界。其正派亦名马木河,南流十里,又折东流二十五里,合渡船河。
弥蒙水在县北。寰宇记,源出琅岐山,经蒙阳故县南二百五十步,俗呼武侯水,即新都弥牟水之上源也。蒙声转而为牟耳。
三昧水在县西三十里,自石窦喷出,方大如斗,不渴不溢。相传即唐悟达国师洗人面疮处,至今疾者洗之多效。
白石沟泉在县北七十里,玉村河之分流也,源出小峡山,东流入汉州,注金台峡。
鹿耳溪在县北四十五里,源出曲尺山,东流㑹清白江
东流在县东。宋政和间,眉山苏洵开浚。
西湖唐元和间,郡守王潜、萧佑凿。
重庆府:
巴 县附郭
涂山在县东一里。华阳国志:禹娶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寰宇记:在岷江南,岸髙七里,周回二十里,东接石洞峡。明一统志:山址有石,中分名曰龙门,其下水与江通。旧志:夏禹涂后祠,故址在焉山,因以得名。水经注:在江水北岸,而江北嘴与涂山隔江。水经盖悞。
金碧山在县城内,汉时分祠金马、碧鸡处也。宋淳佑中,制置使余玠因旧址累为台,曰金碧台。
方山在县东北三十一里,一名凝脂山,常有云气若凝脂状。尧时洪水不没,亦名浮山。元一统志:髙五里,周回六十里,又名云鸿山。舆地纪胜去县四十八里误。
白崖山舆地纪:胜在县北三十里有市及寺。明一统志:在县西北五十里,又名朝阳山。
逾越山,在县西七十里,髙八里,其峰峻,拔髙出众山,因名
卧龙山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髙四里无路可通。
瀛山在县南二十里,壁立髙,峻有四十八面,四时青翠类蓬瀛焉。唐置瀛山县于此。宋刘望之诗: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六旬秋。
来凤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以形似名
,蹲猊峰。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势若蹲猊,亦名狮子峰。明一统志在缙云山误。
重壁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一名巴山,四面髙中央平,屈曲周回,约一百里,中有一孤山西北险絶,东南坦平,因名重壁。
南平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又名青山髙四里。舆地纪胜在县西北九十里,误。
销剑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图经云:昔人于此销铁为剑,因名元一统。志:在县东北一百九十二里。明一统志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皆误。
仙女山在县西七里有仙女坟
云凤山在县西四十里,山有川主庙
、屈宾山在县东南一百里
石狮垭山。在县北九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絶险,中盘小径,分渝合之境。
真武山在县东南十里,山势髙耸,上有真武宫
、杨井山在县西九十里,上有古泉,号杨家井。
寨山在县西九十里,上有古寨,峻峭如削,昔人避寇于此。
龟停山在县西岷江之中,宛若龟形
、四面山在县北三十里,四面皆同,上有金田寺,一在铜梁县北二十里
缙云山,在县西接永川壁山界。寰宇记:在县西一百三十七里,其山髙耸,林木鬰茂,下有泉水,东西分流。元一统志作下有泉,东西分流,温冷各异。传云黄帝于此合丹,故得此名以纪之。舆地纪胜谓之巴山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元一统志:山有九峰,其中二峰最秀,一名香炉,一名狮子,左接鱼鹿峡入涪江,右入江津县界华盖峰达于岷江,横亘二百馀里。明万厯间,建寺于上梵,宇幽静明,大学士王应雄曽读书于此。
霖峰山在县南百里,遇旱,祷之輙应。
狮子峰、在缙云山上,势若狮子形,有陆氏读书岩张方为记,俗称为蹲猊峰悮。
沱江山,在县南五十里,又十里有冠山,又十里有大华山。
昆仑山,在县东北。元一统志:在县北一百五十里,据府及渠合之境,髙十里,絶顶,俯瞰三郡,如指掌然。林壑深翠,每风飘草木峰,顶絶无尘埃,如人迅扫之状。明一统志谓之昆嵝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名塔平山。
古佛岩在县西一里,两壁峭起髙一丈五尺,广一丈,深直五丈,中镌诸佛像
蛰龙岩,在县西二十里,有泉出石缝间,泻入岩下。旧传有二小蛇磅礴泉中,祷雨即应。
鱼鹿峡在县西北二十里,涪江中流出二石,一状如鱼,一状如鹿,故名之。
洪崖洞在县西三里,一名滴水岩,苍岩翠壁中悬巨石,其下嵌空,上有瀑布泉,泻出岩。前刻苏轼。任仲仪诗,黄庭坚题。
长安洞,在县西八十里,洞深一里,入者必秉烛尽处,有石若二龙状,过此则积水泓深不可往。
温汤峡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上有温泉,自岩下涌出沸腾如汤
铜锣峡在县东二十里,岩悬圆石如铜锣状,故名。明洪武初讨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即此。
黄葛峡,在县东。水经注:江水右经黄葛峡,山髙险,全无人居。旧志: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
石洞峡在县东二里。寰宇记谓即刘先主置闗之所,约长二里。
明月峡,在县东五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广阳洲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髙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如满月,因以为名。
大茅峡,在县西。元一统志有栖真洞,在县八十里大茅峡内,相传昔茅君升仙于此,故名其峡曰大茅,洞曰栖真。
大江在县东南,自江津县流入,又东北入长寿界。水经注:江水自符县又东北至江州县,东与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流,故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北则涪内水,南则蜀外水是也。明万厯中,奢崇明陷重庆,攻合州,石砫宣抚女官秦良玉进营城下,遣兵袭两江,烧其船以阻贼泛舟东下。两江即岷、汉二江也。旧志:岷江在县南门外,入县境,东北流一百二十里,至城东合涪江,又东北流九十里入长寿县界。
内江在县东北,自合州流入,与大江合,即涪汉强、白、宕渠等五水合流也。汉志:汉水合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三巴记:阆、白二水曲折南流如巴字,故亦名巴江。水经注:汉水合涪水,东南至江州入江,即庾仲雍所谓涪内水也。唐杜甫诗百丈,内江船注自渝上合州者,谓之内江自渝,经泸戎、上蜀者,谓之外江。按内江本五水合流,其别名尤纷出不一。五水之中,汉名最古,故班固汉志以为经流,而涪以一水独当四流,且附近㑹城,晋、汉以来用兵者多由之,故庾仲雍称内水而独系以涪,自后遂称此为涪江,而汉名亦隠。
丹溪在县东,自綦江来流入大江。舆地纪:胜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源出涅婆山,水色如丹府志东北流五十里入江,曰丹溪口。
交龙溪,在县东北二百馀里,流入岷江,侧有古木,如交龙状,故名。
海棠溪在县南一里,山川坛侧多植花木,渝人以为㳺乐之地。按溪源出真武山,北流十里入江。
黑墨潭,在县西五十里,其水如墨,岁旱于此,祈祷輙应。
新井在县南,周封巴子都此,因险置城,唐天授中刺史许子孺凿之无水,先天中,刺史黄甫珣凿石六丈许,方及泉,因名。
滴珠泉洪崖洞下
清水穴,在县西。华阳国志:江州县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曜鲜芳,因名粉水。舆地纪:胜在县西三十步。
巴子鱼池在县东。元和志:在南平县西北十里。舆地纪:胜在西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流合岷江。
江津县
白君山在县北六里,昔有白令于此学道成仙,故名
龙登山,在县东百里,宋太祖潜时常登此故名,上有虎跳岭,双峰并峙,絶顶有井泉,又有龙塘石,蟹泉四围,石壁髙耸,有一路,可升明正徳,壬申岁屯义兵于此
固城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宋冯寿居此,黄庭坚为作。闲乐记元一统志: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其山四垂而上平。明志:在东一百二十里,有山两峰,特起青翠可爱,俱误。
马骁山在县对江北岸一里,昔骁骑将军马邈葬此故名,一名马鬃山
圣威山在县西五十里,以祷雨輙应,故名
云篆山在县东七十里,跨江南岸,上有云气若烟篆,因名
石笋山在县西北二里,又有一在县东二百里,平地一石突起,髙二十馀丈,旁有石径,可升絶顶,方平可容数十人。
楼台山在县西八十里
珞黄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东山。巴中记:江州县有东山,即此。
石佛山在县北一里,与马骁山相连,上有石佛寺,一名镇秀山
鼎山在县南一里,三峰鼎峙。宋置鼎山县,后废。
华盖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君井山在县西四十里,上有井泉,深浅不常,若邑宰贤则水清溢,否则浊涸。
绫锦山。在县西南。元和志:在万寿县西八十里。舆地纪胜在今县西八十里,误又见永川。
女仙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汉东市对岸有二峰,峙立可爱。昔有罗氏女于此升仙,故名
棋盘山在县南三百里
寳鼎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上有三石如鼎明。正徳中,乡民筑砦于此,盗不敢窥。
龟停山在县西一里,江中山若龟形
大垭,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髙峰连峙,仅通一路。明正徳中,副使李越破贼方四于此,又合小坪在县南,亦官军破方四处。
山坪在县西南。明正徳中,贼曹甫据江津,抚臣林俊攻败之,又败之于山坪、伏子岸诸处,尽歼其众。
石门有二:一在县南三十里笋溪河岸,一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亦曰龙门峡门,置石门驿。
大江在县北,自泸州合江流入,又东北入巴县界。元和志经:万寿县南去县二里。寰宇记在江津县西一里,有几水在县北,环绕县治,如几字即此。
僰溪在县南,自綦江流入。寰宇记:在县南十里,西北流入大江。又曰:自县南寻僰溪水路二百二十里至南平州。元一统志:在县东南三十里,来自夜郎境阔三十步,深七尺,可通二十石舟。旧志:自綦江白渡口流入十里,经龙登山,又一百里至南江口,入大江
笋溪,在县南三百里,源出棋盘山,北流十里至续昌桥,又一百五十里至牛渡,又一百五十里至南江口合流,小舟通至牛渡止。
砦溪在县南,源出鼎山,北流半里入城,环带学宫又半里,至大通桥,出城北入江。
油溪在县西北四十里,自壁山县斗牛石流十里,经华盖山下,又二十里入江。
乐城溪在县西三十里,源出马鞍山,东流二十里,出明徳桥,至此入江。
石蟹泉在县北石佛山下,邑人祷雨于此,取水得黒蟹即雨,黄蟹无雨。
七门滩在县西七十里,有大石横江,凡七处,望之如门,因名。
仙池在县北岷江南十里,流合岷江
鱼池在县北。图经云:常有神龙㳺此,世传为巴子鱼池。
天水池在县北,对江二里,邑人春日㳺赏于此,竞于池中摸石祈嗣,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
莲花池在县东二里,广袤三十馀亩。宋、元间,凿引水入泮池,由大通桥入江。
长池在县南十里,广袤五丈,四时湛然。
长寿县。
凤山在县西一里,其形似凤,故名,一名白虎山。
牛心山在县西十里,形类牛心。
龙归山在县东。舆地纪胜在乐温县东八十里。
罗纹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神山在废乐温县东北。
乐温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地温燠,稻谷早熟,民乐之因名。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也。元和志:在乐温县南三十里,县因以名。
长寿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漏明寨山、在县北四十里。山皆石壁,中有孔漏明,两旁互见如屋宇然。
云台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云台观。
三峰山在县西十里,三峰髙出。
菩提山在县北十里,上有菩提寺。
丹崖在县西北一里,髙十二丈,相传为徐神翁炼丹处,有瀑布,下注于江。又有集仙山,为神翁飞升处。
铜鼓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乐温县北一里。又有白虎山,山有龙岩。
巾子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乐温县北一百里。
紫云崖在县北一里。
蓬莱洞在县南龙山砦下,有石刻人物甚工。
石佛峡在县西。舆地纪胜在乐温县西四十里有两石像,故名。
大江在县南,自巴县流入,又东入涪州界。
桃花溪在县东二里,自垫江流入寰宇。记:乐温县有容溪,源出县北,南流经县东,又东南至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府志:桃花溪源出老龙洞,或谓之龙溪流,三十里至桃花洞,又五里过新桥入江。又有海棠溪,源出云台山,东南流,七十里合龙溪。
玉溪在县西北七十里
,不语滩在县东八里。俗传乘舟至,此人多言则水势濆涌,不语则平易。
三江滩在县西六里,水势三支,三江相接
龙舌滩在县南六里,水落石出,状如龙舌
、龙门滩舆地纪:胜在乐温县龙女镇之下,其滩三级,在县南半里,入县境六十里至城南。又二十三里入涪州界。
永川县。
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寰宇记:其山出铁。明一统志:在治东二十里,石色如铁,盖别一山也。旧志:宋有铁山镇,明为铁山堡。
锦绫山。在县南八十里,山之花木如锦,又见江津。
英山,在县西。元和志:县南接延陵英山。舆地纪胜在县西北十里,下有龙洞。又英山洞在县西三十里。相传山间有石洞,穷絶处有一潭,或漂出旧蓬破板,疑与江河相通。
同心山。在县东二十里,与石笋、二郎两山相连,故名。
桂子山在县北三十里,山多产桂。又箕山在县北四十里。
泸龙山在县南十里。
松石坪在县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在县来苏镇相近有松化石石质,而松理或二三尺许,大可合抱,然不过相望,数山有之,俗呼雷烧松,杜诗所谓「万年松化石」,即此。
鸡子山在县东四十里,自顶至足,分为数峰。
英井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溪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去县一百里,接沙溪源,因名
石笋峰,在县南五十里,孤峰如笋,上有丹炉,又见江津。
八角井在县西南十里。
松子溉在县南百里,发源龙洞山,下别流,东入大江。
、侯溪、在县南。元和志:县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寰宇记:在县西南一百八十步。旧志有文曲水绕县城盘旋,四面流达松子溉,盖即此也。
单石溪在县北,源出大足县玉口山,流三十里,至乌龙潭入县界,经双石桥,又五十里入铜梁县界。
壁山县
重壁山元和志:壁山县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县,因以名。府志:在县西南十五里,一名茅莱山。明一统志一名巴山。按方舆胜览,巴山盖即缙云山,非重壁山也。上有唐刺史赵延之庙。
登云坪,在县南七十里,上有寺曰昆庐,明建文帝遁迹于此
缙云山在县北二十里茂林髙耸,有泉分冷温二味,势若飞凤,又名凤凰山,一在巴县西北二十里,有泉名温汤,相传黄帝合神丹于此
龙梭山在县北三里
、龙璫山在县南十里
、王来山在县东南五十八里,宋王来镇盖在其下。
张公井在县北二百馀里。宋治平中,夏旱缺,水知县张本寻井见此土润湿,命工掘之三尺馀,石掩一古井,深四丈,有竒居,民汲之不竭。
儒林井儒学前教谕李时命工淘之,深六丈,底一窍如竿大,直下不知㡬许,泉从中涌出。
温汤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接铜梁县界。
油溪九域志:壁山县有油溪。府志,又有马坊桥溪,在县西,源出汤峡口,南流出相公桥,又三十里出马坊桥,又六十里至斗牛石入江津县界,与来凤桥溪合流入大江为油溪口。又有来凤桥溪在县东,源亦出汤峡口,东南流三十里出迎恩桥,又五十里出来凤桥,又四十里亦至鬬牛石,与马坊桥溪合。
荣昌县。
葛仙山在县东。元和志: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引图经:山去昌元百馀里,下临中江上。干霄汉以葛仙翁名,有炼丹岩洗药池、甘露茶打子石。明一统志:在今县东十五里。旧志:在县东二十里大道。又有桃花岭在县东十五里。岭有桃树,根出石上,无寸土,相传仙翁遗核于此而生。
青松山在县东三十里。
庆云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寳盖山在县南一里,宋寳盖镇以此名。
井九山在县南。寰宇记: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侧有盐井。舆地纪胜在昌元县西百馀里。
马鞍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又南五里有马面山,皆以形似名。
磁窑山在县西三十里。
赖婆山在县西北。寰宇记:在昌元县南九十里,四面悬絶。唐大厯四年,在山上置行州。舆地纪胜有绫池,波山在昌元南七十里,崖谷髙峻。
驻跸山。在县北十里。
老鸦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昌元县南三十里山下,有李勘兄弟善棋,尝应诏退虏。文彦博赠诗云:「昌元建邑㡬经春,百里封疆秀气新。鸭子池边登第客,老鸦山下着棋人」。旧志谓即磁窑山悞
绫波罗山在县西北。寰宇记:在静南县西三十里。
铜鼓山。在县北一百里。元和志:在静南县北八十里。舆地纪胜在昌元县东四十里。
九龙洞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昌元县北一里。
白云溪在县南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西北。元和志:在昌元县南五十步。寰宇记谓之濑婆溪,源自静南县来,因赖婆村为名。旧为州所,理多有石碛,不通舟。行舆地纪胜引图经在县东二十里悮。
观音滩在县北二里。
青江滩在县南五十里。
大足县。
玉口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老君洞宏厂,可容百馀人
龙冈山在县西十里,其山环拱山脊,折纹若龙鳞然,故名。
三华山在县西二里,其山清秀,三峰屹立。
北山在县北二里,唐刺史韦靖于此置城。
牛鬬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寰宇记:「山长三百里,崖石巉岩,有双峰,对立如牛」之状」。舆地纪「胜亦名玉城山。
髙山在县南五里,上有龙洞醮坛,旱祷輙应。淳化二年,供奉官卢斌平蜀贼,任秀尝驻兵此山。又有艾山,在县南二十五里。
白塔山在县北三里
寳顶山在县东十里
五桂山在县东。宋乾道中,五士同登科第,故名。
鸡栖山舆地纪胜在县南,下有藏马崖
,回万山在县东三十里
龙王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望乡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于众山中㝡髙可以望乡舆。地纪胜在县西北七十里悮
井山在县东十里
寳峰山在县东三十里
陔山在县东四十里,近三华秀气,屹然鼎立。旧志:又有巫林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圣水岩在县东三十里
藏马崖在县南鸡栖山下,相传蜀王时产龙马于此
长桥河在县西,上流即岳阳溪,自潼川州安岳县石羊场流十五里至县东郭长桥,又三十里至流虹桥,又二十里为孔河,又二十八里至荣昌观音滩,又西南流二里至荣昌城,西出思济桥。又三十五里至清江滩,入泸州界。
沙河溪在县东南七十五里
赤水溪寰宇记:赤水源自普州安壁县界来始。龙溪在静南县东七十里。舆地纪胜:赤水溪有马石膏滩,又有玉滩。旧志: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马滩河,源出铜梁六瀛山,南流四十里至普安场,又十五里至沙河溪。其沙河溪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源出玉口山,石谷,流十五里,合赤水溪,又五里至旧州坝,仍北入铜梁县界,盖即始龙溪也。又有单石溪,在县东南九十里,源亦出玉口山,流三十里至乌龙潭,经永川县界,又北入铜梁县界,即小安溪之上源也。
綦江县。
老瀛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得胜山,在县东南。九域志:南川县有得胜山、松山舆地。纪胜得胜山在军东二十里,亦名黄沙坎,大兵尝破贼于此。
最髙山。舆地纪:胜在军东南九十里,髙十五里。林箐中视众山。若培塿,又见南川。
盈山在县东南。寰宇记在废丹溪县东七十六里。
石冠山在县东四十里,山顶石形似冠。
崇山在学宫后
、石笏山在县南五十里,山顶有石似笏,故名。
祝融山在县南五十里,上有祝融寺。
兴文山在县南六十里,旧名寨子山。播酋杨应龙屯兵于上荡平后,杨宸改曰兴文
石印山在县南十里,山形如印
、石笋山在县西二十里。
牛心山在县南五十里
官禄山在县南。舆地纪:胜在军西北,倅廰所枕也。
萝绿山在县南。元和志:在南川县南十二里。九域志:在隆化县。
扶欢山、在县南,唐以之名县,今谓之砦山,又有龙奉山。自此山分支至三溪四十馀里,多丛箐。明万厯中,杨应龙破县,留苗兵结砦于此,荡平后改兴文山。
鸡公嘴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琵琶山在县西。舆地纪:胜在东溪侧近。
瀛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周回九十里。山类三峡,中有四十八面,而皆不同,又见巴县。
南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云:与瀛山对冈势甚逺,其上平广有石笋数峰,崭然秀拔,其下名石笋峡。
牛冈山在县北二十里,状髙耸若牛,因名。
朽石垭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虚崖峭壁之胜。
龙登山在县西北,接江津县界。舆地纪:胜在南川界西北一百五十里。旧志:在治西七十里,一名石磴山。
黑崖山,舆地纪胜在军北七十里,石崖峭拔,夷贼李先吉败入此山,官军劲弩逐之,遂平。
㺐崖舆地纪:胜在军之西有獠居之。
柜崖舆地纪:胜在军东南一百里,峭崖壁立,有洞不可板援,其门有一柜,故名。
石笋崖,舆地纪:胜在军北一里通隆化县,有石如笋,髙者三四丈,低亦丈馀,凡数十焉。
正春垭,舆地纪:胜在军西南八十里,元系巡检驻札处,旧曰吼滩砦,以其名似无宁息之意,而近地有名曰正春垭、雁门垭,遂以正春垭为名。
悟正洞在县南。舆地纪胜在归正砦,一名白鹿洞,中有圣泉晴雨,无增减。
飞龙洞在县东二十五里。
仙源洞在老瀛山上
、僰溪在县东,自贵州遵义府桐梓县流入,又西北流入江津县界。元和志:僰溪在三溪县西。又经南川县南四十步。寰宇记:僰溪自三溪县西北经废丹溪县,又北流,经南川县东南四十步。九域志:隆化有僰溪、舆地纪胜、僰溪亦名夜郎溪,从夜郎境,流经南平军城下。
丹溪在县东南,唐丹溪县以此名,源出湼婆山,详见巴县。
龙骨溪在县东,源出老瀛山,流五十里,至县东,下入綦江。又金沙溪在县北,对岸二里,舆地纪胜。又有奉恩滩,在军西十馀里,皆入三溪渡。
三溪在县东南四十里,发源于播州,经流贵州桐梓县坡头河,四十里至綦江赶水镇。三岔河又自三岔顺流一百五十里至綦江县城,合众流环绕,东注入大江。
盐井江在县东南。舆地纪胜源出分岽山茅坡下岸,侧流出盐泉。又有徳威溪,自实山砦出,经开边堡,下流合盐井江
砂溪滩在县北三十里
珍珠滩在县东
玛瑙滩在县西北三十里,皆綦江所经。
孝妇泉舆地纪胜在军南一里,俗称有孝妇感出,此泉极甘而冷,又秋泉在军东。又温泉在汤窠市。
南川县
熊井山在县南三里,髙三里,上有井,水清而味咸
鳌头山在县南一里,以形似名
九盘山在县东十二里,峰峦髙逺,九折而上。
置灯山在县南二里
九递山,在县东。舆地纪:胜在废隆化县东六十里,髙广不知㡬。里絶壁如银色,人视其昏明以候晴。雨上有水,潴为洞,髙广百尺,左右石台有两泉,温冷靡常。池上各蟠石龙,初非镌刻,洞以龙名。
马嘴山在县东五十里,髙三十里,有小路,通真安州
金佛山在县东百馀里
、方竹箐山,在县南五十里有小路,通贵州桐梓县
水从山在县西二十里,南江别源出此。
永隆山,在县西。元和志:隆化县因县西永隆山为名。寰宇记:在隆化县西二十里。
来游山,在县西七十里,道旁路通巴县,行者多憩息于此。
凤凰山,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七十二里,有峰屹然二,小山翼之如凤,因名。又有狮子峰,与凤凰山相距不数里,两山为一邑之胜。
奉恩溪在县西十馀里,溪上流有色如水,银形如白蛇者二,溯滩上下,人以为寳剑之精。
半溪舆地纪胜:半溪水在隆化县南门外,自九递山出流,合涪江
湖阳溪,在县东,又东北流入涪州界。寰宇记:在宾化县侧,西北流入南平县界。与地纪胜。有白水在州城南二百二十里,源出天众山,其色如练,因名。又曰:白水去隆化县十里,自夷界龙泉乡出,流入县界,合黔江。旧志有镇江桥溪源出方竹箐山谷,北流三十里至雀尿崖塘,又十里经镇江桥,又十五里至僰水桥,又二十里至水东桥,又五十里至涪州界。按旧志,自真安州流入县境,又北流凡十里,至县城南转,东北流一百里,入涪州界,名大溪河。
四十八渡水,在县东。舆地纪胜在隆化县三十里。两山壁立一水湾环其中,涉是溪者凡四十八渡,其间有穴如户牖行,平径数百步,涌一石台,水出其中,有石龙二,每遇旱,祷雨輙应。府志:水源出马嘴山西流二十里至四十八渡,又四十里至流金水,又二十里至水东桥,与镇江桥溪合流。
流金水,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南五里,水色如黄金,泥之沈下者,与硫黄无异。俗传:水之发源乃硫黄所出处。
水从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水从山西流十里入綦江县界。入南江,即南江之别源也。
龙床滩在县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五十五里。县有朱婆渡滩,面广百步,与龙床滩相近。古刻云:龙床如拭,济舟必吉。龙床彷佛,济舟必没。是语颇信。
三潮泉,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五里,早、晚两潮,晷刻不差,每潮泉下有声如雷,泉涌,髙三五尺。春秋必有一大潮,髙可数丈,声闻十馀里。故老相传,谓其泉通海中。
黔江县。
狼山在县东二里。舆地纪胜:黔州有狼山,出野,狼眼在背上,能食诸兽。
、羊头山在县北三里,以形似名。
酉阳山在县东五里。
羽人山在县东湖广恩施县连界。寰宇记一名。神仙山在县东四百三十里,山顶与澧州合界。明一统志有无极水出此。
黄连、大垭山,舆地纪胜在县东北四十一里。又有小垭山,在县东北四十九里。
八面山,在县北二里,山分八面,上有池,周百顷四时不竭,大木溪出此
斑竹山,在县南七十里,产斑竹。
三台山在县南三里,三峰并峙,势若三台星。
荷敷山,舆地纪:胜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延入溪州三亭县界,周三百五十里,髙十五里。
栅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两山壁立,若门中寛衍,有平陆数顷,可以耕屯。又西五里有金鸡箐山。
独峰山,在县西南九十里。
武陵山。元一统志:在县西九十八里,延入彭水县界,周四百三十五里,髙一百十五里,本名髑髅山,唐天寳元年改名有可通水出此。
青岩在县东北。旧志:县境有二十五岩,皆藏蜂产蜜,居人取以为利。
梅子闗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七十八溪出此。
白碛山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髙九里,周三十五里。
小歌罗山舆地纪胜在县东北五十二里。方舆胜览在县东北四十九里。旧志又有大歌罗山,在县东北一百九十里。
仙掌崖在县东二里崖面上,指掌如画,土人传为仙掌。元一统志:在县东南二十三里。
柜子崖舆地纪,胜在县西五十里,峭壁中有木柜,人迹不到。
铜泉峡舆地纪胜在县东南二十三里。
阿蓬水在县东南,自恩施县流入,又西南入彭水县界。寰宇记一名太平水,自清江县西南流,经此一里,又南入洪杜县界。元一统志:蓬江去县一百八十里,源出穿禁山林箐,溪洞极险,不可行舟,南流思江。酉阳溪旧志有东小溪,源出恩施县大唐崖司峡口,西南四十里至洞口乡,又三十里至酉阳鱼滩,与七十八溪合流,又六十里至南溪,又五十里至龚溪,达彭水县入江。又合七十八溪,转西南流六十里,经酉阳司界达彭水。
七十八溪,在县西南,源出梅子闗山,东北流四十里,至县西南沙子坝,合大木溪,又东流八里,至鱼滩入东小溪。
大木溪源出八面山,东南流二里,出阮公桥,又一里至沙子坝,入七十八溪。
东小溪,源出湖广唐鸡司,流入县界四十里,至洞口乡,又三十里至酉阳界,出彭水。
西小溪,在县西,源出金鸡箐山,西南流二十里入彭水县界,经亭子闗,又五十里经郁山镇,又四十里至鹿渡,又三十里入江。
四十八渡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栅山曲,折流四十八湾,潭碛鳞比,舟楫不通。
合。 州
钓鱼山在州东,隔江五里。舆地纪胜在州东十五里,涪内水在其南,西汉上流经其北,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因以名山。宋淳佑三年,移州治于此。明一统志:上有天池,大旱不涸,世传即余玠徙城之所,补骨脂产其下。
学士山在州东五里,其髙不逾傍山,而南峰斜崖,俯班班,若出其下山麓昔有张氏荔枝,异本合干,唐文若尝赋之。
纯阳山在州北三里。唐女范志立得道处,天寳中任安奉使,合州慕之,约期而㑹,及往,志立变为男子刘仪凤诗谁家!㳺冶郎,门首窥幽闼,但见脸如花,不知心似铁,一夕变其躯雪,质映云髪,昔为桃李枝,今作松篁节
罗侯山在州南,又见铜梁县
、九炼山在州北七里,相传老子炼丹升仙之所,丹井丹灶石床俱存。九域志:唐道士任处华居此。
青石山在州西二百四十里,接蓬溪县界,汉髙时,巴蜀争界,乆而不决,一朝宻雾,石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绳引,于是巴蜀州治始判,详见蓬溪
瑞应山在州城内北隅,舆地纪胜,本名坐龙山,唐改名。宋乾徳中,出有异木生文成,天下太平字。魏了翁有记。
铜梁山在州南五里。元和志:在县南九里,出铁及桃丝竹
马鬃山。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叛将刘整计筑马鬃、虎头二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州。合州将张珏闻之,乃张疑兵于嘉渠口,潜师渡平阳滩,火其资粮器械,越砦七十里,焚其船场,由是马鬃城筑不就。既而珏言于朝,请城马鬃、虎头二山,或先城其一,以据险要,不果。
东山在州东十里,髙四五丈,萦纡可二里,下瞰涪江
书台山在州东北七里,东汉末薛融读书于此,俗名东台山
牟山在州西二十里。唐康元朗读书于此,俗名西台山。舆地纪:胜有砦,山在州西二十馀里,峭峻如削,相传昔人避寇于此。
朝霞山在州西。元和志:在赤水县南十八里。舆地纪胜有天神山,在赤水县西十里。
浮图山在州西北。舆地纪:胜在赤水县北一里,冈阜聮龙多山
龙多山在州西北百里,与潼川州蓬溪县接界。舆地纪胜在赤水县北五里。晋时,广汉人冯盖罗炼丹于龙多山之仙台,永嘉三年,举家十七人仙去。唐孙樵有龙多山,录山东有大池,即武后时放生池,有东砦,广五十丈,多唐人刻字泉,自砦出,潴为方池,大旱不竭,其山髙明窈,深变态万状,有驾鹤轩下,视涪水如带烟,云出没山之伟观也。
石镜在州南。舆地纪:胜内江有石,屹立水心,正圎如日,其下崭崖如云气,俗谓石镜,冬出水可三丈。
斜崖在州东北八十里,髙十馀里,有石,横亘崖腹,如拖修帛,迤长四五里。砦下有龙洞,内有龙湫,旱祷必应。
北岩在州北五里,图经附㑹为濮岩,非也。
渠江在州东北,自广安流入嘉陵江,水经注谓之宕渠水,又名渝水。潜水寰宇记:渠江源出万顷池,经巴达渠等州。广安军界,至州东北十里,与嘉陵江合。舆地纪胜至云门镇入江。又有濮溪,一名博溪,在县西北一里,流经县北五里,入西汉水。
涪江在州南,自遂宁县流入嘉陵江。汉志:刚氐道,涪水南至垫江入汉水。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讨公孙述,自垫江进攻,破平曲,收其米数十万石。既又命臧宫溯涪水上平曲,拒延岑于广汉。平曲盖在涪水濵,以坡平水曲为名。建安十六年,昭烈由垫江诣涪城,亦即此。水经注:涪水南至小广魏县,南入于垫江,亦谓之内水。元和志:涪江在铜梁县东北四十里。又经石照县南,去县三百步。方舆胜览:内江在州南。百步府志:自遂宁白禅入安居县界,流五十里,合兜溪河。又三十里经县北门外,又十里至阳寿堡入州界。又一百四十里至州东南入江。
嘉陵江在州东,自顺庆府流入州界,东北与宕渠水合流,至州前又与涪江合,又东南流入巴县界。
温泉水,在州东五里。丁谓诗:胜景㳺,来地烟岚,迥出群水,温何用火,山冷自多云!
铜梁县
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寰宇记:铜梁山东西连亘二十馀里,山岭平整,逺望诸山。而此独秀旧志:山有石梁,横亘如铜色,因名崖,镌铜梁山三字图经云:山有宿云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诸胜,赵伯宣之别业也,中有石涧,深丈馀,二石床可坐十馀人。唐闾丘道人居此五十馀年,乃去棋局,丹井犹存。
龙门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髙一里,隠士苏汝砺之居在焉
五台山在县西七十里
葛山在县北十里
、新开山在县东六十里,有道直通巴县
、桂山在县南五十里
、寳盖山在县西二十里,形如寳,盖因名
、六赢山在县西十五里。唐赵延之集义兵于此,六战六克,因名
、皋陶山在县西八十五里,旧有皋陶庙
、巴岳山在县南十五里,上有巨石如狻猊者,名香炉,峰下有昆仑洞,多苍玉
、钟山在县西南十里,有池不涸。相传:民有发池见大钟冉冉而没遗迹。成池俗名钟窠
、龙透山在县西三十里,山壁絶峭中,有穴,前后透穿,望之空明
。计都山在县南三里
圣灯山在县西六十里崖间,夜有光如灯
、罗㬋山在县东百里许,一名东岩
崆峒山明一统志:在县东南五十里。
双山在县南五十里,相传渔者网得二石其一,飞去止留其一。俗因即山筑室而庙祀之,遇旱以水沃石即雨
珠玉山在县西一百里,山上有石莹润如玉
。南峰在县东七十里,是为峡山之首。两山复出对峙,中广十里。左有穴,谓之仙洞,深五里,水伏流其下,出为大涧,多产嘉鱼
中峰在县东南九十里,山盘如环,上有寒泉,冬夏不减,俗名天池
白土坪在县东北,地宜栀子家,至万株花开,时望如积雪,香闻十里
凤凰山在废安居县东,山顶有巨石,平正曰凤凰台,西南对峙,名曰归龙山,山形盘旋如龙。正南者曰龙门山,两峰壁立如门
隆龛山在废安居县西二里
、飞凤山在废安居县城内西隅
、波仑山在废安居县东
、冠子山在废安居县城内西隅
悦池在县西六里,水深丈馀,清澈如鉴,内多芙蓉。开时香闻十里人以为游观之处
濑玉溪在巴岳山下
、马滩河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六赢山,南流入大足县界为赤水溪,至合滩,与楼滩河㑹,流至侯溪入涪
小安溪在县北二十里,溪深多。鲤府志:源出大足县玉口山,经永川县,流入县界为跳石溪,五十里至合滩,与马滩河合,又十里至楼滩,又五十里至侯溪入涪。其马滩河源出县西六赢山,南流入大足县为赤水溪。又沙河溪,其沙河溪自旧州坝仍东北入县,为淮逺。洞河六十里至县西门入城,半里至平滩,与巴川河合流,出城南,东流二十里至合滩,与小安溪合。其巴川河源出龙透山,东流三十里,至县城北,环绕县治如巴字。至县穿城,过临清桥半里,至平滩,与淮逺洞河合。乂一水源出中峰,北流十里,出浴溪桥,又五十里至楼滩合流。
明月池在县东
兜溪河在废安居县西北三里,源出龙多山,西流一百里入涪,以水流回曲而名
闗箭溪在废安居县南城外,自遂宁县至阳马桥入县界六十里至县南闗,又东流入涪。小舟通至阳马桥,一名安居溪,又名琼江。
乌木溪在县西龙透山,发源经石马沟,穿废安居城,与涪江合。
定逺县:
武胜山在县东一里,旧名飞龙峰,元宪宗攻合州,屯兵于此,更今名。
焦石山在县北四十里,山形髙耸,石色焦赤,故名。
麻油山在县南六十里,土黑而润
寳泉。在县北五十里,每天旱,汲之可供千人。
花石溪在县东二里,源出岳池,自黄溪堡入县界,又西南流四十里至此入江。
盐滩溪在县东十里,源出蓬溪县,自浴马坪入县界,东南流五十里至倒石桥,又三十里出南溪口入江。
苦竹溪在县南二十里,源出麻油山,东北流二十里出永济桥,又二十里入江。两岸多苦竹,故名。
忠 州
屏风山在州南,隔江二里,一名翠屛山,又名夏祠,山上有禹庙及唐陆宣公庙。旧志有朝真洞。
倚天山在州东南六十里,其山髙耸势若倚天。
引藤山在州南四里,山出引藤,大如指,长十馀尺,中空可以吸酒。白居易春至诗闲拈蕉叶,题诗句闷,取藤枝吸酒尝即此。
九亭山在州东北六里,旧有九亭。
白石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山多白石
、羊鸣山在州东,隔江三里,上有羊鸣观
、鸡公山在州西北一百里,接垫江县界,以形似名。
石堡山在州东五十里。又城东有石盘山,上有举杯亭
毡毛山在州东南十里,其地产草如毡毛,因名。
髙盈山在州西十里
、毓秀山在州东二里
、桐柏山在州西对岸
、白云山在州东二十里
涂山在州东南八十里,亦曰方斗山,以形似名也。山有盘龙洞,涂溪出此。
白鹿洞在州南,相传昔有二猎人逐白鹿入洞失鹿所在,但见二碧𤓰食之得仙。
木莲洞在州西北五里鸣玉溪,濵地产木莲树,巴人呼为黄心木。白居易有诗。
大江在州南,自酆都县流入,又东北入夔州府万县界。水经注:江水自平都经虎须滩滩水广大夏断行旅,又东经临江县南,又东经黄华水口,左经石城南,又东至平洲洲,上多居民,又东经壤涂而厯和滩,又东经界坛,是地益州之东境巴东之西界,故得是名也。旧志今有白马滩,在州西三十里。又有石梁,在州西二里,亘三十馀丈,横截江中,俗呼倒须滩,即水经注所谓虎须滩也。又猴子滩在州东三里,与白马皆以形似名。又有折鱼滩,在州东三十里,石嘴入江,水势冲激,鱼不能上,往往折回舟行至此,水涨则平,水落则滞。
猴子滩在州东一里,水落滩枯甚险。
鸣玉溪,在州西十里,悬崖瀑,布髙五十五丈,潭洞深邃,古木苍然。唐刺史房式嘉其幽絶,特置兰若,凡置五桥,以渡溪水,今废。旧志一名:西溪,源出刘家沟田,冲流经州西二里入江。
黄华水,在州东五十里。水经注:江浦也。旧志:江浦周回二十里,又名黄华洲。罗仲雍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里。
姜维泉在州南屏风山下,相传汉姜维所凿,有碑磨灭。
黔江自忠州发经五十八节名滩,与恩施县江合流,经彭水等县,凡五百馀里,与岷江合。于涪州东源出黔州,因名。
涂溪在州东。华阳国志:临江县有盐官,在盐涂二溪一郡所仰。水经注:自县北入盐井溪。旧志:涂溪源出蟠龙洞,流经涂井,在治东八十里。又有曹溪,在治东北一百里,源出袁家沟,流一十五里,至溪口入江。
酆都县。
石龟山在县北五十里。苏轼诗:「我生飘荡志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即此
鸡公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大锋山在县东,隔江五十里,山峰矗起如卓剑然,亦曰尖峰山
周城山在县南七十里,石壁四周,俨如城壁
、灯盏窝山在县西七十里,接涪州界
,大峰门山在县东六十里,峰顶二石,并峙如门
、红花山在县西南,隔江三十里
、金盘山在县北三十里,岩石回环,形如金盘,故名
。白鹿山在县西北一里,与平都山峰峦相接,昔有白鹿鸣于上,一名鹿鸣山
、青牛山在县东三里,形如青牛
、平都山在县东北,一名酆都山。寰宇记:在酆都县北二里,县以此为名。后汉时,阴长生于此,白日升天,亦张道陵二十四化之一也。方舆胜览:在县东北一里。又曰:自县东行一里许,始登山,石径萦回,可二三里,平莹如扫,林木邃茂,夹径皆翠柏,殆数万株。麂鹿时出没林间,与人狎甚。有景徳宫旧名仙都观,又名禹庙,又名平都。福地乃前汉王方平得道之之所,故名。一统志:在县东北三里,道书七十二。福地一。旧志山顶有五云洞。
大江在县南自涪州流入,又东北入忠州界。水经注:江水自铜柱滩,又经东望峡峡对丰民洲,又东厯平都,又经虎须滩至临江。寰宇记在县南一百步。
稂溪在县东,下流入江。
矾石滩在县西南二里。一统志:矾石滩下有观音滩,在县南门外,入县境三十里至城南,又东南二十里至忠州界。
望涂溪,在县南。寰宇记:在南宾县北二百步,西流至酆都县南,注蜀江。旧志有南宾河在县南二里,即此。
葫芦溪在县西南,自石柱司流入大江。又有石板溪,在县西三里。
龙停溪在县东二里,源出改河坝。山谷东南流十五里,至古家田坝,入江中,有龙潭。
灵泉。景徳观中,水味甘寒,相传为王真人所凿,清浊増减,与江水相应。
垫江县
将军崖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形险峻,有二石柱,形若将军
壁斗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峰岩环列,如北斗然,路通梁山县
望月山在县南五十里
曲尾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冈陇延袤,如兽环尾
、凤凰山在县东四十里,上有㑹仙洞
白龙洞山在县西十里。又西十里有石人山。
西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罗王洞
峰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旧志:去山二十里有石洞,飞湍奔泻如雷,声震十馀里,乆晴,闻之则雨,乆雨,闻之则晴。
雷山在县南四十里
,吊岩山在县东四十里
佛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三河口,在县东南二十里有三源,一出石人山,一出白龙洞,一出将军崖,俱至此汇流曰三河口,东合梁山水,出髙滩
髙滩溪。在县南,自夔州府梁山县流入,又西南入长寿县界。寰宇记有容溪在桂溪县南三里,西流经垫江县南十里又西流。旧志有髙滩溪在县东南五十里,自梁山县流入,其水险恶,穿壁斗山,又南四十里为髙滩,又西南五里至惠民桥,又三十五里穿髙洞入长寿县界,即龙溪之上源也。
涪 州
北岩山在大江之北三里,昔王真人修炼于此,即伊川注易之所
合掌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二山对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旱,祷辄应。
●山在州东。舆地纪:胜在黔江东岸,州治据其上,其形如龟,故州亦名龟陵。旧志在州东北,一名三台山,宋咸淳中移州三台山即此。
铁柜山在州北五里,形如铁柜,相传武侯尝屯兵于此
、五花山在州西二十里,五山排列如花
、望川山在州西南五里
、许雄山在州西南七里。宋马提干涪州五十韵诗许雄山若削马援坝相连即此。
种松山在州东二里。舆地纪:胜州产松屏石,出山间,相传尔朱先生种松子于此。映山之石皆有松纹
、天共山在州北六十里
黄牛山在州东南四十里
、罗浮山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白水入江处
、星宿山在州西北五十里
、游兰山在州东南七十里。舆地纪:胜在涪陵县髙松乡,地名罗云兰,真人修炼之处,人至洞门,望见丹灶,有真人题字岩石自揺欲坠骇,不可至。
玉壁山在州西五十里
、神凤山在州东南,废武隆县之东一里
、武龙山在州东南。寰宇记:唐武龙县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谓之龙桥山在县东五十里,山形如龙,下有空洞,逶迤
钻天山在废武龙县北三十五里
、七龛山在州东。舆地纪胜在武隆县北十五里。旧志山有七窍,故名。
青云山在废武隆县东北五里
笔架山在州东废武隆县南二里,山势排列如笔架。
登春山在废武隆县西南二百七十里。
飞龙洞在州西六里。旧志作飞水洞悮。
白龙洞在州南五十里,相传曽出白龙
、清溪洞在州东。舆地纪:胜在髙松乡崖穴中有石洞二处,一自洞门入,约一里许,有湫水一潭。
大江,在州北,自长寿县流入,又东北入酆都县界。水经注:江水自明月峡东至梨乡,厯鸡鸣峡,涪陵水北注之,又东经涪陵故郡北,又东经文阳滩,滩险难上,自涪陵东出百馀里,而届于横石,东为铜柱滩。又经东望峡至平都方舆胜览,谓之蜀江。自成都登州十三程至此合黔江。
涪陵江在州东,自彭水县流入大江。水经注:延江北至涪陵为涪陵水,又北至枳县入江。又曰:其水南经武陵郡。昔司马错溯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元和志:涪江在武隆县南,北流注于蜀江。寰宇记:自万宁县西北二百八十里至闗头滩,滩长百步,悬崖倒水,舟楫莫通。又有江门滩,在县前江中。旧志自彭水江口镇入,废武隆县界一百二十里至闗头滩五里,至城西南,又五里至石床滩,又十里至白马滩入州界,又一百十里至州东入大江。
横石滩在州西,后汉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即此,俗名二石滩。
铜柱滩,在州东涪陵江中寰宇记:昔人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相传马援始欲铸柱于此。
歇神滩,在州北,相传张桓侯被刺其首,漂流至此,歇一宿去,至云阳,人收其首,塑像庙祀。
群猪滩在州东十里水落,见群石如猪马,提干诗滩急,群猪沸崖,髙落马悬。
百汧滩在州东五十里
锦绣洲在铜柱滩下,水落则露,一名沙洲,土人能织锦罽,因名。城中有锦洲阁。
大溪河在州南八十里,自南川县流入,东北流一百里,至州东南入江,即寰宇记所谓白水也。
罗云溪在州东五十里,源发罗云坝水,洞流六里入江。
石瓮碛,舆地纪胜在州东,相传在东渡髙峰之上。
白鹤滩在州西一里尔。朱真人冲举之处,志云: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涪西滩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因以名滩。
黄草峡、在州西。唐杜甫诗:黄草峡西船不归注曰:峡在涪州西,大厯四年,泸州刺史杨子琳叛,沿江东下,涪州守捉使王守先伏兵黄草峡,为子琳所擒,即此。
鸡鸣峡在州西十五里。水经注:江水厯鸡鸣峡
闗滩,在废武隆县之东五里,两山排立,中多巨石,飞湍激烈,声震如雷。
石床滩在废武隆县之西五里
龙溪在废武隆县东北七十五里。
龙寳潭在州东南,旧志:在武隆县东北七十里古箐凄,其人鸟两絶扶藤而入,幽径可十里许,忽平沙旷野,曲壑清泉,别有幽境。
醎泉,在州东南。舆地纪胜在武隆县白马津东三十馀里,江岸有醎泉。初,康定间,有程运使舟次鹘岸,闻江中有硫,黄气袭,人谓此必有醎泉,召工开之,果得醎脉,迁忠州灶户,教以煮盐之法,至四百馀灶。
信水在州东南。旧志:在武隆县南二十里峡口,其泉如沸,日有三潮,每至髙尺馀。
开池,元和志:在州东三十里,出刚铁,土人以为文刀。
彭水县
洪杜山在县南。元和志:洪杜县,因县东一里有洪杜山为名。
双牌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老鹰寨山在县东二里,山形如鹰,宋元丰间,屯兵于此以御蛮
壶头山在县西二里。寰宇记:彭水县有壶头山,山形似壶。马援曾战于此
十二盘山在县西二十里,髙险盘折,十二始至其巅
歌罗山在县东北四十九里
独勇寨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势险峻,前人避寇居此,蛮人不敢攻。
甘山在县南三里,竒峰秀岭,清泉茂树,环郁可爱。
摩围山在县西,隔江四里,道家以为洞天福地,山下有五龙室,宋太宗时,庆云现
丹阳山在县南。寰宇记:都濡县有丹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丹阳水出焉。又有蒟酱山。舆地纪胜有黄蘖山,在县南二百九十八里。
百顷山,在县北。寰宇记:在信宁县东南八十里。
伏牛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山状如伏牛,横亘三十馀里,为黔、彭之界。汉马援征武陵蛮,尝驻师于此。山左右有盐井,左曰鹁鸠,鸡名右曰飞井、都井,宋设官,收其课。又寰宇记:彭水有三峿山,邓芝曾大战于此。
盈川山在县西南。元和志:旧盈川县,以县南有盈川山,故名。
平头山在县北二百四十里。
恶崖在县西八里,髙峻险恶,有小径,出思州
月岩在县西壶头山,巨石也。宋冉永震月岩铭:中窦一穴,透明而员,皎如秋月,翳絶云烟,旁辅三隙,如星之昳。
卧佛岩在县南一里,岩有一窍,其中虚明,有横石如卧佛像。
侧坡在县北五十里有小径,出夔州
天仓碛,在县西北石峡中有小碛,四围,石根沙石,堆聚如仓,仓盈则年丰,虚则岁歉,邑人以此卜岁。
梅子坡在县东一百七十里,路通湖广之散毛盘顺、思南诸土司
、涪陵江在县城西,自贵州思南府北经酉阳司流入,又西北入涪州,废武隆县界,即乌江下流也。汉张堪为县,㑹公孙述击堪义士,选习水者筏渡堪于小别江,即此水也。又北至枳县。元和志:黔州西有巴江水,一名涪陵江,又曰:涪陵江,去信宁县二里。寰宇记:涪陵江在洪杜县西一百步,北流入彭水县,一名内江,在州西五十步。又西北经信宁县东二里,又北入武隆县界。九域志:巴江又名曰沙水。舆地纪胜:涪江自思州之上费溪发源,流经五十八节名滩,方至黔州滩,与思州江合流。又九十里经彭水县,凡五百馀里,与蜀江㑹。水尝湛然澈底,以其出于黔州,呼为黔江。元一统志谓之思州江。旧志自酉阳司鹿角镇入县界一百里至县城,又二十里至木梭滩,又三十里至上新滩,又十里至鹿角滩,又十里至石蛇滩,水势最险,舟行经此,必尽出所载,然后可行。又十五里有曲尺,下岩下新替蛇、土脑五滩,水势略平,过此至江口镇入旧武隆县界,始为安流。
更始水,在县东南,又东北流,经黔江入湖广界。延江,支流也。水经注:更始水东入巴东之南浦县,又谓之西乡水。间闗二百里许方得出山,又二百馀里,东南入迁陵县,盖即黔江之阿蓬水也。旧志:黔江自黔州分流入黔江县界,经县南七十里,亦名思州江,又东北入湖广恩施县界,即清江上源。恐悮。
都濡水,在县西南。元和志:在都濡县西北六十里。寰宇记:都濡县又有丹阳水,源出丹阳山。又波涛水在县西南一百里,东南流入丹阳水,盖皆东入涪江也。舆地纪胜又有罗衣江在县南,与夷人分界。
洋水,在县西南。元和志:在洋水县西三十里。寰宇记:洋水县又有罗奈水,在县南一百里。都江水在县南七十里,其洋水北流入信宁县界。九域志,彭水县有洋水,舆地纪胜,谓之南洋水。
可通水在县北。寰宇记源出黔江县界武陵山,西流百馀里,经理北入内江。
冷水溪在县东,与黔江分界
温汤水在县东北二里
安乐江在县北八十里
、七往溪在县西北四十里
。大花溪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小花溪在县西北九十里
盐泉,在县东北。元和志:伏牛山左右有盐泉,本道官收其课。寰宇记:今见置灶煮以充军用。
盐井在县东。华阳国志:汉葭县有盐井。隋志,彭水县有盐井。寰宇记:县有盐井,一在县东九十里。现煮元一统志有盐井江,自玉山井发源,至本路津,合思州江。
保宁府:
阆中县附郭
盘龙山在县东三里。益州记:阆州盘龙山南有一石,长四十丈,髙五尺,中有户及扇,若人之掩闭。古老以为玉女房,又谓之蟠龙山。唐贞观中,望气者言,西南千里外有王气,太宗令人入蜀寻之,次阆中,果见山上,气色郁葱,因凿破石脉,水流如血,今名锯山。咸亨中,尝移县治于此。
文城山在县东三十里,峰峦耸列,林木葱蒨,上有元都坛,为汉张道陵投符籙之所。相近有琳琅山,山上有九井,泉流溅石,若振佩然。
重锦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接仪陇县界,两峰对峙,秀丽若锦。九域志:奉国县有重锦镇,盖以此山为名。
青崖山在县东南十里嘉陵江东岸,宋淳熙间,有僧凿佛像于崖间,一名千佛崖。
赐绯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势环拱,草木蓊蔚,为县之胜。又东南三十里为思恭山,极髙峻,唐初置思恭县于此。
马头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阆中山,在县南三里,一名锦屏山,又名寳鞍山。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名阆中,多仙圣游集焉。上有四院,曰马瑙罗汉,画锦西桥。至和初,又筑阆峰亭以供眺望。陆游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对城郭如丹青。旧志:在江南岸,两峰连亘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错杂如锦,与郡治对峙,因名山之西曰印斗山,西南曰金耳山。
眉山在县南十里,其形如眉。又南五里为钟山,居群山中,其钟声四境皆闻故名。
玉立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势屹立。
忠山在县西南。寰宇记:在晋安县东五里。
掌天山。在县西北。寰宇记:在西水县西北三十五里,梁置掌天戍于此。旧志: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悮
伞子山,在县北六里,中髙四下,旧志谓之伞盖山,一名北岩,又名颐神岩。又北一里为玉台山,有玉台观。杜甫诗:阆中城北玉台碧,又曰中天积翠玉台遥是也。
灵山在县东十里。杜甫诗:阆州城东灵山,白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唐天寳六年敕改为仙穴山,峰多杂树。东南峰有玉女捣练石,山顶有池,常清有洞穴,悬絶微有一小径相通。新志上有龙女洞,能兴云雨。
天柱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接苍溪县界,一名云台山
泈汀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大方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山顶四方如坪对峙者曰小方山,顶亦方平。又有凤栖山,与小方山并峙。
天目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又名天溪洞,葛仙翁修道之所。唐杜光庭诗:「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旧碑文灭,不知年八州物象分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先天二年改名天目观。中和三年又改福唐观,上有玉女池。
凤凰山,在府治后,昔有两峰,为建新藩者所平,今存一突。
三台山在县东十五里
、印斗山在锦屏山西,其形如斗。
东岩在县东五里,一名大像山,乃南唐髙士安隠之所。太平兴国中,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亦曰台星岩,俗谓之读书。岩相连者曰漱玉岩。
南岩在锦屏山后,下有瑞莲池,旁有漱玉崖。
北岩在县北五里蟠龙山畔,相传为髙僧宣什所凿,一名颐神崖畔,有云锦园,太守苏公所筑,今废。
漱玉崖、在南崖侧,宋母丘氏所居。
灵城崖在县东六十里
月岩宋谯光读书处。
嘉陵江在县西南二里,自苍溪县流入,又东南入南部县界,即漾水也,又名西汉水,又名阆中水,亦曰阆江,亦曰渝水,又名南津河,入县境,东南流八十五里入南部县。杜甫诗: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宋江,源出陕西汉中府。旧㢘水县,由南江大巴山小巴山经广元苍溪,东流至阆中梁山闗入嘉陵江
、阆水在县西出阆阳县,又东注汉水,亦曰阆溪。又有北溪,自南部县界流入县界凡十里,至县城西南,转东,下流十里,至龙爪滩,北入江。
海棠溪在县城对江,地多海棠。新志:在县南锦屏山,与阆江相对。
东水在县东,自苍溪流合入江,一名宋熙水。旧志谓之东河,又名宋江,在县东十里,入县境,南流五十里入江。
濩溪水在县东,亦自苍溪县流合入江。水经注:濩溪水出獠中,世亦谓之清水,东南流注汉水。
西水在县西南五十五里,自南部县流入县界十五里至梁家陂,仍入南部县界。
彭道将池在县南。汉志:县有彭道将池在县南,彭道将鱼池在县西南。又谓彭道将池即今南池也。鱼池即今郭池也。此池本彭之所开。旧志: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溉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壊,遂成平陆。
龙泉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龙爪滩在县南嘉陵江中舆地纪胜:宋雍熙中,阆中光圣院山下江中有龙爪滩出焉,未㡬二陈相继为状元。元丰间又生一滩,里人亦以龙爪名。元佑六年,马涓果擢第一。
卓锡泉唐僧宣什居伞盖山,其徒患无水,宣什以杖叩崖泉,即涌出。
苍溪县。
离堆山在县东五里。颜真卿磨崕记:山临嘉陵江,直上数百尺,不与众山连属,故曰离堆。广舆记:蜀中有三离堆,苍溪其一也,在汉为宕渠塞,一名白鹤山,山腰有来仙洞,又有武当山、笔塔山,皆在县东塞大江之流
金鼎山在县东十里,形如覆鼎
、紫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髙入青云
、方山在县东北八十五里,逺望如几。案:古方州城也
、马鞍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大获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石城四周,天生竒险,宋江环绕其下。宋淳佑中,尝徙州治于此。旧志:山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畆,谓之天池,亦曰仙莲池,又有慿虚洞。
云台山,在县东南接阆中县界。唐宋之问送田道士诗:「风驭忽冷然,云台路㡬千」。寰宇记: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天柱山,髙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榖,无恶毒,可度灾。汉末,张道陵学道于此。蒲传正诗:阆州絶胜是云台,十里松萝,殿壁开,又名凤凰山,山峰峻峭,插天有洞四,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二曰玉丹、玉鱼岩,二曰松根、蟠桃。其东又有书岩,为葛稚川。读书所山多松柏,有一絶,大者,中空可坐,四人旁有亭,名曰魁柏。
小锦屏山,在县南一里,与锦屏山相似,故名。
避尘山在县东十里,峻岭悬崖,上有道院。李梁诗:丹丘千仞,上𤣥圃,九霄开脚底,生烟雾,人从天上来。
连珠山在县东五十里,两岸有九十九峰。
老池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凤头山。突兀耸翠。又有老牛山,在县西南。
九龙山在县西北,与双剑天马皆群山中㝡秀者。又有亭子山,接昭化县界。
玉女山在县北十里,曲肘川源出于此。
大青山在县北二十里
阳门山,在县北岐坪县西二十里。又有岳阳山,在岐坪县东十五里,又有石笋、三星等山,皆为幽胜。
紫练山在县东十五里,竒峰拱秀,红紫争妍,逺望如练。张桓侯战,张合屯兵于此,有庙在焉。
大茅坪在县东北
、嘉陵江,在县东北一里,自昭化县经剑州,流入阆中县界,亦曰漾水,即西汉水也。旧志:自昭化入县境,东南曲流六十里,至县东北,过县城南下,又三十里达阆中。
曲肘川在县北一里,源出玉女山,东南流入江,曲折如肘,故名。新志:一名玉水河,又名西河。
东河在县东,自广元县东流入,又南流入阆中县界,即古东游水也。明一统志谓之宋江,源出汉中旧㢘水县。旧志:自广元白沙坝入县界,曲折二百里,至青田滩入阆中界。
濩溪水在县东,自广元县流入,又南入阆中县界。
天池在大获山,周围丈许,水尝不竭。
老池潭在县西,以沙为岸,产鱼。
见龙潭,在县西一里,潭长且深,有龙居之旁,立龙王庙。相传有教读于庙者,以朱红㸃书,夜忽光芒满室,视之,则朱红匣内一大珠旋转,遂闭匣宵遁去。今善水者曰潭,中有石穴,玲珑细腻,皆龙所为。
焕章池,在县城内文昌宫前。
华景池。 永清池俱在县城内西隅。
彩凝池在县西郊。
映碧池在东河侯家岭。
吐烟池在九龙山大安观前。
溥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小土地闗
冽泉在烟峰楼。
南部县。
寳瓶山在县东三十里
小盘龙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势盘旋,似阆中之盘龙而差小。
禹迹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禹治水时,尝经此山顶平衍,有小石泉。
离堆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唐鲜于仲通与弟叔明潜修于此,东面凿有石堂,堂北石盘上有九曲流杯池,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又有仙龙山,与离堆相近。
龙奔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
总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峰如女郎之总角。
南山在县南一里,蜿蜒苍翠,环绕县城,一名跨鳌山,宋寳佑中,尝移县治于此。
感应山在县南五里,祷雨辄应。
龙灵山在县南二十里,背西山与小盘龙相近,山势如龙,祷雨有验。
九子山在县南七十里有九峰,一名九陇山。
龙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顶峭拔,众山拱揖,有洴溪环绕其下。
老君山在县西十里
兰登山在县西八十里,三面峻絶,俯临西江,汉岩君平,隠居于此。有君平洞洞,有君平像,有观曰崇福。
长平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相传昔人尝聚兵御寇于此。
皇后山在县西北。舆地纪:胜在西水县东二十馀里。蜀李特妻罗氏家于此山,因名。
掌天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梁掌天戍置于此。
思依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相传汉罗冲霄、张道陵隠居于此,有东西二观,东观有峻仙洞、捣药台、浴丹井,炼丹炉。西观有平仙洞、捣药臼、卓剑穴、围棋局。
火烽山在县东北二里
隆灵山在县南二十里面嘉陵背,西江絶顶有七曲祠。
仙凤山在县南五十里,上有七曲祠,相传当日七曲行祠之日,地上生痕有「仙凤」二字,大数尺,故名。
停云岩,在县北二里。宋李焘诗:路转层冈二里馀。武陵㳺者亦萧疏,昔年炼药仙人室,今日餐霞。道士居舆地。纪胜岩在南部县,蒲景珣家于此。一日,吕洞宾访之不遇,以𤓰皮写诗于石壁,其字痕常湿,随擦随见。洪武中失去,止存一龛。又有灵云洞在县东北,外邃中广,冬暖夏凉入三丈许,踏之有声如钟,扣之亦然。
嘉陵江在县东北二里,自阆中入县境,南流二十五里,至县东北,又东南流七十里,达蓬州界,即西汉水也。
状元溪在县西半里,流迳县南,至县东入江,以宋马涓登第而名。又有安溪,在县东三里,水深多鱼,二溪皆嘉陵之溢流也。
西水河在县南三十里,即小潼水之下流也。自剑州流入,又东南至蓬州界入江。又有溲水河,在县南五十里,流入西水。
曲水有二:一在县北二十里。宋陈、马诸公流觞处一在县北大江侧。
醴泉在县西闗外,其水甘香如醴,因名。
思乡泉,在县十里。世传三陈母冯氏在汴思乡。成疾取此泉饮愈,因名。
流杯池在县北二十五里,旧盐茶运使司之侧
广元县。
凤凰山在县东,盘旋起,伏势若翱翔,又名其巅曰寳峰
雪山在县东十里,峰峦叠出,称为丽
秀,每母山在县东,一名太湖山
、可㳙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龙福山在县东南,寰宇记:在通平县东一里
、二郎山在县南十里,山髙路陡,行人惮之
、乌奴山在县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有洞髙不可上,昔有李乌奴于此修寺,因名,一名乌龙山
、白马山在县西十里,张平子仕汉为侍中,少时学业于此
、天台山在县西三里,峭崖苍郁,盘道萦纡,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其北为九陇山。鲜于侁益昌八景诗,九陇觇天外,即此环拱九十九峰如剑㦸之排列,亦谓之九峰山。山有汉王寨,相传汉髙祖驻跸于此
石燕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极髙峻,梯格乃能上,獠人恃此为险
金山在县北三里,一名金城山。鲜于侁诗:金城环雉堞」,即此涤溪环其右
潭毒山在县北九十里,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陟颇艰,其下深潭,有一铁索见则兵动
木寨山在县北八十里,潜水出此
、龙门山,在县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亦名葱岭,山有石穴,髙数十丈,其状如门。又东山之北有子谷,出好磬石,又有龙门洞在县北,凡有三洞,自朝天程入谷十五里,有石洞及第二、第三洞,有水。自第三洞发源,贯通二洞,下合嘉陵江。旧志在县北六十五里。又有乾龙洞,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极髙大深,入数里。宋人龙洞记云:三泉县西二里有洞深七十三步,广半之。
漫天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名稾本山。明一统志:大漫天、小漫天,二岭相连,皆极髙耸,蜀道之险也。唐元稹有漫天岭赠僧诗「五上两漫天,又罗隠诗西去」谁云蜀道难漫天,危险已多端到头未㑹苍苍,意争得禁他两度漫」。
刀环山在县南十里,赤铜水出焉
朝天岭,在县北五十里,路径絶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阁,遂开此道,后人便之
五盘岭,在县北一百七十里。杜甫诗: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陵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又岑参诗:「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迥两崖鬬,日隠群峰攒」。一名七盘岭,旧与陕西宁羌州接界,自昔为秦、蜀分界处
千佛岩在县北十里,江东岸即古龙门阁,石岩蜿蜒,其形如门。先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唐时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千佛,遂成通衢。
明月峡在县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江流所经
阳模洞在县北六十里,有山万仞,峭壁如削,中辟洞门,髙不可上,一名羊模洞
丙穴在县北二十五里,汉水之南出鱼肥美
、嘉陵江在县西,自陕西宁羌州流入,又西南入昭化县界,即古漾水也,亦曰西汉水。旧志:入县境一百二十里,至县城西南又三十里达昭化县界,流经苍溪县,至重庆府入大江。
潜水,在县北。尔雅水自汉出为潜。郭璞注,有水从汉中沔阳县西南流,至梓潼汉寿县,入大穴中通罡,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即禹贡所谓沱潜既道」也。旧志在县北八十里,源出木寨山,下流五里,入神宣驿龙洞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江。又有涤汉在县北三里金山上,真观后西流入江。盖即水经注之平阿水也。
汉寿水在县南。水经注:「流出东山,西流入汉水。
南河在县南二百步,源出紫金堡,汇流西入江
柘溪在县东三十里。又有稻坝河,在县东二十里,居民藉以溉田。
蓝汉在县南,源出龙鼻山,流入阆州界。
东河在县东二百里,自宁羌州界流入,又南入苍溪县界。新志源出盐井河,产鱼肥美。又有黄洋水,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灌溉稻田。
清江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源出土溪麻石垭前,又东南入巴州界,与巴江合。
回龙沟在县西十里,居民藉以溉田
。黑龙潭在县南三十里。三山屹立,林木鬰秀。宋时,利州久旱,郡守于潭酌水祷之,大雨三日。
九井滩在县北,宋转运使陈鹏九井滩记有巨石曰鱼梁、龟堆、芒鞋嘴,参差相望,于波间为行舟患。元佑四年,鹏悉凿平之。旧志:在县北一百八十里,一名空舲滩,江流所经也。
昭化县。
凤岭在县东,与广元二郎山接,岭旧有凤栖其上
、仙人山在县南虎跳驿东北
五峰山在县西南,与白卫岭相峙。路接剑阁连峰插天圆秀如竖掌,俗名五颗山。旧志有五龙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峰峨然,四岭拱揖盖即此。
长宁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又有白云洞及龙泉,宋王智于此筑城。后王昭因其遗扯立寨,驻兵保障
牛头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以形似名。舆地纪:胜昭化县有朱雀山,与牛头山相连。
人头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巅突出,宛若人头
九曲山在县西九十里,山势盘回,九曲与剑门对峙。又有龙门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亦名葱岭。又有井溪,在葱岭下,四围皆山溪,形如井。
木马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出祁山,于此造作木牛,流马以供运,因名
、黄求山在县西北一百里
透明山在县西北二百里有窍透明,望如悬镜
、九里山在县北二十里,盘曲嵯峨约髙九里。又雪坪山在县北三十里
大髙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髙耸,为众山之冠,路狭难行
梅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丛林深箐中,多猛兽有闗
,避风岭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白卫岭在县西南五十里,与剑门相接。唐诗纪事:明皇幸蜀,登白卫岭,眺览良乆,歌李峤诗,至「山川满目泪沾衣」,曰:「峤,才子」也。
张公岭在县西北六十里
,走马岭。在县北八十里。
富水洞,在县西北二十里,燃烛而入,过马鞍桥,路极窄,有石床石笋有大潭,深十丈,天旱取其水,祷之,辄应。又汉王洞在县北二十里。又明水洞去县六十里,水从半岭流出,居民赖以溉田。
嘉陵江在县东二十里,自广元县流入县境,东北合白水,又南曲流一百十里入苍溪县界,即西汉水也,亦曰阆水。又有石龙滩,在县南二里。白花蛇滩在县南七十里,以岸石如龙蛇也。又散灌滩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以水流散漫也,皆嘉陵江所经。
桔柏津。在县东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杜甫桔柏渡诗,青𠖇寒江渡,驾竹为长桥。又昭化驿有古柏,土人呼为桔柏,故以名津。
白水江在县北二十里,源出陕西阶州万山中,自平武县流入县境,合牛头河。又东南流一百一十里合清水河,又东南十里至县城,东北合嘉陵江。唐温庭筠诗: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沧江接翠微。新志又有□园溪,在白水乡。
清水江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青川县,至安昌坝合白水。又老龙江在县西北,源出富水洞,由百草坝至余家坝,皆赖此以灌田。
菖溪河在县北十五里,产石菖蒲
泥溪河,在县西南四十里,流入嘉陵江。又有射箭河,在县西三十里,水流湍急,舟行如箭,因名。
玉女泉在县东,过桔柏津一里许山下,大旱不竭,自泉而上二里许,有玉女房。
凉水泉在县东桔柏渡大路傍冬温,夏凉又有自涌泉,在板石铺。
巴 州
东:龛山在州东十里巴江东岸巾子山,下有古洞,数层甚深
其章山在州东八里,又名隆城山
昆山在州东四十里出璞石相近。有老君山、山趾三溪,汇为一潭
始宁山在州东。寰宇记在废始宁县东北七里,县以此名
、石城山在州东南三十里,四围石壁如城,巴江环绕其下
、木兰山在州东南,寰宇记在废归仁县西二十五里
南:龛山在州南二里,上有丹梯书院。遗址又有观音井,又十里为龙惊山,昔有龙蛰其中
金榜山在州南一里,上有竒石,名印斗,又名书案。山山腰光射文庙辄有科第
化城山在州南三里
玉山在州南六十里多玉石,然深险不可取。又孤山在州南百里
西龛山在州西二里,上有古墨崖,流觞曲水及宋文与可疏篁怪木刻。又五里为凤嘴山,又有卧牛山
平梁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四围石壁如城,其上平坦,有地数十畆,居民数户。古寺、龙泉二水,四时不竭。
凤谷山在州西四十五里
、义阳、岳山在州西北。寰宇记:在恩阳县南一里。
登科山在州西五十里,乡人谢周卿、谢耕、王绍、谢震皆读书于此登科
、木强山在州西北即伏疆山
、北龛山在州北与地纪胜。大北龛在郡北三里,俯瞰巴江。小北龛在郡北五里风帽山下,其岩如屋。新志:在州北八里峭岩壁立。
王望山在州北十里江岸自州城絶江而登,山髙二里,岩径极险,占一州之胜。相传有王真人,得道于此。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唐𤣥宗尝至此。望京阙,故又名王望。岩腹间有龙洞,旧志即古黄牛山也,亦名北山,有东洞、西洞,又有王蒙堡
鼓楼山在州北三十里,其旁为玲珑山,山顶有泉,出小石如樱桃,有窍可以穿缕,儿女以为缨络
龙腹山在州北
、芝杯山在州北上有玉女台
、石门在州北三十里,左右皆峭壁,环围三里许。
雪峰在州东三十五里众山中,一峰特出
、小巴山在州东北二百九十里。唐人诗最恨巴山里清猿恼梦思
文志山在州西七十里,中有文志祠,相传土人张文志好善遇仙处
龙池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池,大旱不涸
、洪云山在州东南百里,层岩髙耸如云
、尖山在州东七里,秀峰如笔,髙插云表
、巴陵山在州东一百里,方正如平案中裂,大缝分成,两墩皆峻峭难登
巴江在州东一里,源出南江县大巴山,流六十里,至州东南分流一里复合,中有小流横贯形。肖巴字,故以为名,流至合州㑹嘉陵江东下
朝阳岩在州东南三十里
、龙洞在王望山崖畔,世传:州守景篪,祷雨有验。
西游洞在州北一百八十里
、清水在州西北五十里,自广元县通平镇流入巴江
东游水在州西北,又西南入清水
鹿溪在州西五十里,相对者为处溪。又深渡溪在州西百里,皆东流入巴江
㵅溪在州东流,出其章县东北三十五里平地,东流与思来水合,入于巴江
平州水在州东,自通江县流入巴江。又有泥滩河,即此
鲤鱼池在州南二十里
流杯池在州西三里
、君子泉在州东北一百六十里。宋黄彝则铭曰:「有冽者,泉达于南东,浩然天中,其流不穷于暑而寒于寒而温,岂其矫耶?不变者存」。
义泉在州西一里
、观音井在南龛山一穴清冽,一穴浑浊
、白马井在州西北一里
、虎井在州西南井中,有声如雷,即发乡科
。
通江县。
大钟山在县东六十里,突起万山中如覆钟然,有石池龙湫,亦名龙池山
歌籁山在县东七十里,有城甚峻险,上有石鼓,声闻数里连击即雨
得汉山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其上石壁如城顶,平数里,可容数百人,相传汉髙据此以通饷馈
、黑池山在县东百六十里
,东巴山在县东
秋锦山在县南半里,隔江林木经:霜山多红叶,望之如锦,故名,又名翠屏山
铜山在县东十五里,旧产铜
、包台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髙出众岭,突兀一方登之,可以逺眺,上有石洞
、壁山在县西一里,峭絶如壁,下枕诺水,与县治相对,古治名壁州以此
、金子山在县西十五里,明末一武弁屯营山下,俄闻石裂之声往视之,中有石狮、日光射映鬛尾间,俱作金碧色,今尚存
、金童山在县西一百里,四山环抱亭然独出,上有平地数百畆,江水绕其下
、铁船山在县西北,积雪不消,石谷幽邃,相传:山半有池,常有铁船浮出,因名
、方山在县北十五里,突出众山,其状如斗
、石笋山在县北百里,上有石笋,髙五尺许,因名
思公山在县北二百里,其山最峻,思公水出此,又有思公城
、龙山在县东北十里,绵亘数百里,龙滩溪出此
、三花山在县东北七里
、六峰山在县东北八十里
、文山在县东北。隋志,白石县有文山
三门山在县东北。舆地纪胜,由金洋而歴大山深泽,稍涉人境,有石门山,絶髙石路,荦确五里,入土门
大巴岭在县东北五百里,与小巴岭相接,为秦蜀孔道,世传九十里巴山是也
仙人磏在县东三百里有石窦,可容百人。又有牛角磏,在县西百里。金溪上石笋数十,自崖顶下缀望之,棱棱如牛角,然有石室可容千人
乾龙洞在县北五十五里,其深莫测,秉炬可入,洞下石盘可容千人,洞顶石笋倒垂玲珑,竒异灵巧万状
仙人洞在县西百里洞前平沙数丈,成三径,尝有仙人,足迹长短不同,其西则皆牛马鸡犬迹拂去次,日如故,洞前有白水,水有硫黄气
巴蛇洞在县北四百里有南坝寺,每岁端阳前有蛇,自柱础间出,累累不一,然不为害
巴水在县东北四百八十里,又谓之宕水,源出汉中府西乡县界,一派自大巴山洞中流,出入县境,南流二百三十里,至水口,与竹浴闗水合,流十里至哨口,又分二派过毛裕镇复合,又西南流五十里合诺水,又东南流三十里入巴州界
符水在县西北,源出符阳县东南二百步,西流经南九十步,又西入思公水
白石水在县东北,一名青水,源出西乡县,自竹浴闗入县境,西南流二百七十里至水口,与大巴山、宕水合。旧志又有大险溪,在县东北一百里,又有小险溪,下流皆入于宕水。
诺水在县西半里,源出南郑县之青石闗,经众山中水流所激,又有大石分水两岐,声若呼诺,又名西河,源自青石闗下流,至羊圈闗入县界,南流四百里,过县城西,又南流三十里入宕水
清浴溪在县西九十里,下流入于巴江
龙潭在县东二十里,相传有龙出此,化马腾跃,石上有迹
龙池在县北三里,怪石峥嵘,水自石穴中出,漫溢成池,不涸石,上镌「龙池二字,又有「广济灵湫」四字
、三潮水在白石水前。潮时崖壁万窍,水涌飞瀑如雪,日有三潮
香水一在县东,一在县西,皆香冽袭人
玉鞭池在县西十里,相传昔有人拾玉鞭于此,因名
南江县。
龙来山在县东三里,下有清虚洞,空旷幽深,可容千人,昔邑人曾避兵于此
望元山在县东六十里
玉女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公山在县南一里,又名白鹿山,不与众山相连。四面状如公字。张道陵七世孙为集州刺史于此山升仙
游仙山在县南二里孤竦特立。又马鬃山在县十里
。天榜山在县南十里,其形如榜
、思逺山在县西三十里,有曾溪水出此,东北流,与峻水合
灵应山在县南一百里,交巴州界上建老君观
、龙耳山在县西二里,峰峦峭拔,上有甘泉
、凤喙山在县北二十里
仙女山在县北四十里,顶有仙女洞洞,前石五块,明万厯间,曾见五女列坐,刺绣
、蜡烛山在县北六十里,峰峦耸拔云表
、米仓山在县北八十里,宋南渡时,为兴元出兵之路
孤云山在县北五十里,与两角山相连,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王子韶所谓「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也。上有石刻,即萧何追韩信处,亦名韩山。又有仙人山,在县北一百里
茶坡山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大巴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小巴之南为古巴国,髙耸千寻,岩径极险,过于连云栈下通汉中要路
船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环拥,若海潮乘风飘泊荡漾,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
小巴山在县东北二百三十里,上多云雾,盛夏积雪,北水源出此其险,次于大巴,而髙峻过之
十二峰在县北一百里,巉岩耸秀,大小十二峰,最为竒观,有客题诗曰:插立翠屏峰,十二为君唤,作小巫,山下有龙洞相近,又有莲花峰,峰峦挺秀,有莲花洞,髙空百馀丈,外临深渊,内容千人,邑人尝避兵于此。一名红鲤洞,相传溪中多产红鲤
截贤岭在县北一百馀里,亦以韩信得名。旧志与孤云两角俱有栈道
龙门峡在县北三十里,中有龙门潭
、诰岭在县东
巴江在县东,源出大巴山,西南流一百里,至县城东,合菖蒲涧。又西南流四十里合米仓山水,又东南流七十里入巴州界
明水在县北八十里水中,出石砚石屏草木山川之形,生成石上。又有韩溪,在县北孤云山下。又碧含溪在县北三里,皆入巴江
菖蒲涧在县西二里,旁有石崖,下有龙潭,崖间石刻甚多。
平桑水在县西三十五里,东南流入江
七眼洞河在县西,源出大坝闗,西南流九十里,入广元县界。
闗坝河即南江,源出大巴山闗坝,流经县城南,与巴江合。旧通舟楫,今以县西四十里险岩堡石山倒塌,堵塞河路,行舟遂阻
南屯河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巴山,南流经两河口入巴江。
黑龙潭去县五十里。一山屹立,林木葱蔚。宋时,利州乆旱,郡守酌潭水祷之即雨。
剑。 州
卧龙山在州东二里盘围州市髙一百丈,形如卧龙
、鹤鸣山在州东二里,特竦千仞,环绕州治,后人磨崖刻唐元结中兴颂于上,一名东山,又谓之南山
、金鼻山在州东五十里
、清虚山在州东南一百十里,上有洞穴
掌天山在州东南,接南部县界,山出名柘,堪为矢材
、天榜山在州城南,上有横石如榜
,停船山在州东南八十里
、金孔山在州南一里,又云起山在州南六十里,天柱山在州南八十里。石剑山在州南一百里
驾鹤山在州南一里,相传张道陵驾鹤往来于此,又名驾空山,旧置柳溪驿于此
、滴翠山在州南普城县郭外一里
、金仙山在州南一百八十里
、凌云山在州西南。舆地纪:胜在武连县北三里,一垄直下如龙横,西峰如屏,下瞰小潼水
龙祠山,在州西南三里,髙三百丈,旧名九龙山,唐贞观中,尝于山上置九龙祠,山腹有洞洞,前石壁如屋,中有九井,求雨輙应。
五郡山在州西南,又有七盘山,在武连县西。又栖霞山在武连县西南二里,髙二百丈。
氐陌山在州西南。寰宇记:在普城县西三十五里。
把寨山在州北七十里,路极险峻
龙须山在州西一百里。旧志:州西有龙飞山,盖即龙须之讹也。
五子山,在州西北五十五里,特起五峰,雁行相次,髙五百丈,下有洞穴深邃,又有龙湫,祷雨辄应。旧志:一名五笔山,又名京兆山。
浮沧山在州东十五里,相传尧时洪水,此山独存,因名
龙血山,在州西北五十里,絶壁髙岩,约万馀丈。有四石龙,象在石壁间,亦名龙穴山,东有龙象岩,岩东北有洞穴,其深莫测,泉出其下,又名赤水山。
故垒山,在州北二里,有姜维拒锺㑹故垒,因名其山,峰峦峭拔,下临絶涧,又谓之北山,亦即汉阳山。
大剑山,在州北二十五里,即古梁山也。山海经髙梁之山,西接岷峨,东引荆衡,其上如垩,其下多砥砺,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剑之植,如门之辟,故又名剑门山。唐志:大剑山有剑阁道三十里,又三十里为小剑山,东西二百三十一里大剑,号天险小剑,凿石架阁,险不可越。李白所谓「一夫当闗,万夫莫开」者也。寰宇记:小剑山在大剑山西北三十里,其山东接莎鼻,西接绵州。明一统志谓大剑山与小剑山相属。
兼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宋学士黄棠曾居此。宅址遗基俱在山下。
青云山在州南三十里
、凤凰山在州西
、清虚山在州东南一百十里,宋隠士王省居此,赐号清虚
、马耳山在州北五十里,双峰耸立,形如马耳。
、琴山在州北三十里,状如横琴
、七盘山在州西武连县北,上有武侯坡
巾子山,在州北七十里,山极髙峻,顶有积石,特起如巾帻,然因名。
大仓岭在州北大剑溪经,此入江。
秀岩在州北普安县,后有池贮泉。
龙岩,在州北七十里,蜿蜒如龙盘之状,洞穴可坐百馀人。又州西亦有龙岩可坐百人。旧志:龙岩在剑门山北,洞穴斜入,甚深邃崖,有悬泉随穴,下流潜通嘉陵江。
千人岩,在州东北一里,即剑山之危。峰有絶壁,髙数千丈。又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有石室可容千人,因名岩下,髙百丈许,石壁红色,方如座席,即张孟阳勒铭处,南岸有石如人形,曰石新妇。
豹岩在州东北八十里
白人崖与豹崖相接。石壁班白,逺望如人。
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
骈池洞,在州南二里,一名龙洞,横侧而入,深不可测,祷雨辄应。
群仙洞在州西南三里,中无他物,唯石室数间如堂宇然。相传尝有仙人奏乐于此。
祷龙窟。在五子山前,祷雨辄应有风穴,戒不可动,动则大风。
嘉陵江在州东七十里,自昭化县流入,又东南入苍溪县界,即西汉水也。中有挂溪、紫石、陶魁、壶歌、虎跃、漩口及射箭诸滩,奔流而南注。
白水江在州北一百五十里,自龙安府平武县流入,又东南至昭化县界入嘉陵江,有白沙渡。杜甫诗:「畏途从长江渡,口下絶岸,水清石累累,沙白滩漫漫,又流经黄沙坝,名为黄沙江
石臼江源自水清经:剑州东入嘉陵江,其旁石多如臼。
清水在州北,白水之南,亦自平武县流入,又东入昭化县界,合白水
剑溪,在州北,发源大剑山,由剑门闗流出,北折为渔子溪,又小剑溪,源出小剑山,过瀑布崖,与大剑溪合有水㑹,渡在州北八十里,即二剑水口合处。杜甫诗:「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寛,入舟已千忧,陟巘方万盘」。
闻溪在州东,源出五子把寨,二山合流,东入嘉陵江。又石臼溪在州西十五里,东流至漩口入江。
小潼水在州南,东南流入南部县界,即溪水之上源也。又有扬帆水,在阴平县西四十里,与此水合流,泛涨,奔注,望如扬帆。
都竹水在州南临津县西五十里,源从武安县,流经普安县界,又南至掌天山下入西水。又柘溪水在普城县东三十里,源出柘谷山。柘溪一名水溪,亦入西水。
汉王潭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其侧有汉王庙,因名。
浴丹池在州普安废县,唐杜光庭浴丹之所,中有鱼赤鬛色如金人,或采取,必触风雷之变。
龙泉涧在州南泉流石上,有沤月潭、烂柯坪诸景知州,乔钵刻「龙泉」二字于石
砺泉在州南半里,泉出石凹中,其味甚甘。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