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四川通志卷二十四
山川
顺庆府:
南充县附郭
鹤鸣山在县东十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旁有紫云亭,相近有凌云山
诸葛山在县东四十里,昔武侯驻师于此,阵迹犹存
,请雨山在县东七十里,尝祈雨有应,因名
、朱凤山在县南十里,周回二十里,髙一百七十二丈,相传尔朱仙及李淳风修炼之地,丹井尚存,苏子瞻偕黄鲁直居此岁馀,鲁直书准提咒刻石,今尚在,昔有凤凰集此,因置凤山观
清居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三峰,下瞰四水。又有仙人洞、唐姚昂诗:「天峙两峰,南北峭地盘一,水古今流,宋端平中,徙县治于此。至元初,建征南都元帅府于此山之龙笻坝,山有金楼,髙与山等,临大江亭亭如浮屠,常有光焰
武陵丘山在县南汉初县西北九十七里,一名凌江山
、龙城山在县西南。寰宇记:在流溪县东六十里,与石梯山相连,盘崖如龙,絶壁如城。
重石山在县西南。元和志:在流溪县南一里。
金泉山在县西二里。唐贞元十年,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上有石像,韩愈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呆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水山,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须㬰自轻,举飘若风。中烟元,李宏诗:「昔时谢女升仙处,今日遗踪,尚宛然,蝉脱旧衣留石室,龙飞流水涌金泉,碑书故事,封苍藓殿写真容,锁翠烟,薄暮岭,松听鹤唳,犹疑彷,佛是神仙,山有青霞观,步虚,台下有金泉。
寳台山在县西二里,与金泉山相对,上有览秀亭
西山在县西一里,山川环抱,绵延千里
果山在县西八里,层峰秀起,上多黄柑,晋御史陈寿隠居于此。宋邵伯温诗: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栖乐山在县西十里,上有栖乐池,与嘉陵江相通,谢自然飞升日,仙乐振响峰顶因名。旧有御风亭。
大方山在县西三十里,又有小方山并峙,千峰万岭,周回缭绕若洞天然。又有神女泉。
佛龛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寳玉山
大耽山在县西一百里,与小耽山对峙。隋居士杨耽修道于此
。舞凤山在县西北十里,状如凤翔
、清泉山在县北十里有古刹、下瞰、龙门诸山。旧志有小龙门山在县北二十里。
徐仙洞在县西富安镇
,画卦石。在县东四十里,石平如砥,上有八卦,相传李耳以足画者。
嘉陵江在县东,自蓬州流入县境,西南流六十里,经城东又一百十里入合州界。唐韦应物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清水溪在县东,源出请雨山,西北流一十五里,至县东北,入嘉陵江,居民藉以溉田。又有罗溪,在县东十五里,荆溪在县西十五里。奏溪在县南四十里。
西溪在县西,自西充县流入,至县西南入江
流溪在县西八十里,流出遂州方义县界,平流三十里,无滩,因名,下至当县,北流,向东迤逦入江。又有赖狼、赖猿二溪,亦自方义县来
大斗溪在县东八十里,源出岳池县老君山,西流入江。溪旁有石如斗,因名
曲水在县西四千里,源出琉璃镇盘,回曲折入嘉陵江
是鱼池汉志在安汉县南,今堙。
大小洲在县西三里
滴乳泉在县西二十里。昔有道士何志泉饮,此泉年八十,面如桃红。宋樊汝贤诗「云液落山腹脉与昆仑通云:「何山下叟八十桃颜红」。
、昆井在县西六十里,即古之盐井
,冽泉井在学东,泉味甚甘
、天封井在县城内。昔尔朱真人、吐丹在内,有疾者饮之即愈
。
西充县。
西充山在县城内西北隅,为一邑之胜。又有化凤山,在城内东隅
亚夫山在县东,与县城相倚
鹿岩山在县东八里,鹿溪出此
双图山在县东十里,两峰相对,宛如图画
、扶龙山在县东二十里大陵镇
,南岷山在县南一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汉何、岷隐居其上,因名。元至正间,群盗猖獗,主簿马䝉古岱率民筑堡垒于此,邑赖以全。
岁堂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上有百福院邑,人岁时禳祝于此
、凤仪山在县南四十里
、孝廉山在县东。旧有文昌祠
、凤台山在县西山顶,方正如台,因名
官禄山在县西四十里
织机山在县西六十里,上有织女洞
、琼珠山。在县西三十里,蜿蜒若琼珠相连。又乾明山在县西四十里。
凤头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万山环绕,一峰特出
隠居山在县北十里,上有清泉宫,隋程太虚隐居于此。
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耸翠嵳峨,萦回盘绕。
拱宸山在县北五十里。又北十里有紫岩山
萧岩在县西小陵镇,东髙十馀丈,岩窦空阔,泉水清洁,又名虚清岩
龙潭洞在县西五十里,又名上主洞穴,通秋垭、龙井。
琴洞在县北二十里,人履其中,声响如琴。
西溪在县西,东流入南充县界入江。寰宇记:在县西,源出崇礼市山。舆图记胜在县东四十步。又有东溪。旧志:西溪即流溪之支,流回环曲折流,合南充县之曲水入江。府志:虹溪在县东,萦绕学宫前,即为泮池,顺流至郡入江,即西溪也。又有鹿溪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鹿岩山下,即东溪也,俱至三河口合流焉。
陵溪在县西三十里小陵镇,亦名小陵河。
象溪在县北四里
海棠川在县东,源出双图山,流十五里,环绕县治内,多海棠,又南流一百十里,至南充县入江。
蓬 州
玉环山在州城内北隅,峰峦秀丽诸山,拱揖嘉陵,江水环之,故名下有玉环井。
龙角山元和志:在相如县东二百步,髙三百丈
云山在州东二十里接营山县界,宋淳佑间,建州于此
凤凰山在州南五里,上有三峰,中峰髙峙,两峰相接,如凤凰飞舞之状,林木清秀,江水环流
崇觉山在州南二十里,一名永安山,两峰髙峙,下临江水
三合山在州西五十里,三峰并起团环相合因名
、五马山在州北五里五峰髙,耸势如奔马
、壮山在州北八十里
、嘉陵江在州东,自保宁府南部县流入州境五十里至城东,又西南流六十里入南充县界,岸上有石门石觜,横截江心,长约百丈
。青溪在州东,自营山县流入州境,又流四十里入江
、玉泉在州南五十里,泉水涌出,状如喷玉
。
营山县
狮子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形似名
青羊山在县东五十里,竒峰峭壁,上有石池,水泉清冽,不盈不涸。昔有仙修炼,于此常有青羊出没,旧建青羊宫
菩萨山在县东。寰宇记:在蓬山县东三十里
三角山在县东南。寰宇记:在蓬山县东三十里,山形有三角。
景阳山在县东四十里,竒峰突兀
、龙朗山在县东六十里。髙耸特出
翠屏山在县南一里,梧竹青翠,俨如屏障
、石鸡翁山在县南六十里,有石如鸡。又果州有石鸡、母山二山,朝对相去五里。
营山在县西南一里,产冬青蜡
、印台山在县南三百步学前文峰
、五星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五峰峭丽,回环拱揖
、太白山在县西一里
,封窦山在县西十里
云山在县西四十里,即古披衣山也
、铜鼓山在县西。寰宇记:在朗池县西,连阆州新政县界
衮山在县西十五里,石壁峭立,隐隠若龙鳞状,山顶有凤凰台,相传凤尝栖其上,中有风洞,下视如井,有风冷然,自下而上。宋郡守吴㡬复诗,苍石皱文龙鳞,在清泉涵泳海源通
青观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地多黒石悬岩险道界,达蓬州
枇杷山在县西二十里,山多枇杷果
、云凤山在县北一里,山势髙,骞若云中飞鳯
、集真山在县北八里
、芙蓉山在县东北八里,峰峦丛秀,若芙蓉然
、大蓬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一名绥山,与小蓬山相去二里。列仙传云:有葛由者,周成王时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宾之后去,追上绥山,随之者皆得仙术,山在安固县东三十里,即此,其山髙险,方圆四十里,上起十二峰,崖髙数十丈,松木秀茂,状若海中,蓬莱中有朝,隠洞空阔,可容数百人。又有透明岩,孔穴相连,宛如穿凿,俯瞰州郭,天气清明,渠达诸山,歴歴可数。又有双龙池,其水分黄黒二色,旱祷辄应焉。
小蓬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一名秀立山,下有溪水环绕,山与大蓬俱多产蕙兰花,每春秋开时,芬满山谷间,他山未尝有也。
神谋山在县东北。舆地纪胜在良山废县东七十里下有神谋池
,居崇山在县东北。寰宇记在废宕渠县西一里
西岩在县西,又有东岩,俯瞰大溪,为一邑登临之胜
。孔雀洞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石壁峭絶洞门,如圭窦入之。宏敞左右有石床,洞尽处有石孔雀,水出啄中
透明岩在大蓬山,前有石穴,宛如凿成,一名栖真岩。道士陈知礼有「嵓穿徒使月出没,路险何妨云往还」之句。
嘉陵江在县西朗池县西七十里,与蓬州接界。有石门津。
流江在县东,自仪陇县流入。明一统志有七曲,汇在县东六十里,即流江,下流萦回,七曲两岸,岩石悬絶,飞湍喷沬,若烟雾腾涌,合瞰天溪,流入渠县界,又名七曲堰。
瞰天溪源出西岩,绕城东南,下流五十里,合七曲堰。
消水在县东,自仪陇县流入,经梁山县东二里,又东南经宕渠,县西十里,又南流,经蓬山县东十五里,又南流,注流江水。
黄渡河在县东北四十里,众水所㑹。
北观河在县北二十里,流经双河口,至城北门外,流入髙滩,汇合黄渡河
青溪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披衣山,地名石洞,下至相如县瑞兴镇,入嘉陵江。旧志:又有蓝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衮山,南流四十里,入蓬州界。又四十里至清溪口入江。
懐德溪在县西一里有近仙书院。
天生池在县西。寰宇记:披衣山云山寺中有池,去嘉陵江三十里,江水或浅,其池亦浅。江水或涨,其池亦涨,号天生池。
倒油池。在县北四十里,坎髙十馀丈,水流飞泻,如倒油然。
渌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水出山下,冬温夏凉。
圣水井在县北三十里,中有龙潜旱祷立应。
满溪潭在县东四十里,深数十丈,产鱼甚多。
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城内。寰宇记:在县北上平下耸众山,环向如雉堞,故名上有石如贮米囊,又名金粟山。唐义士何韬举兵讨贼,死于此。上建有祠。其东有佛龙洞。
龙望山在县东十里,上有望龙神祠
观陇山在县东十五里,登其巅,境内诸山皆见。
允家山在县东三十里
斗子山、在县东。舆地纪:胜在蓬池县东北三十里。山势如覆斗然,上有天生池,李特读书台。
灵星山在县东。寰宇记:在伏虞县南七里,髙千馀尺。消水源出此。
顶山在县东四十里,宣汉水出此。
立山在县东一百里
大寅山在县东南,大寅县以此为名。又有北山,在蓬池县东北。
龙驳山在县东南。寰宇记:有圣水,源出蓬池县北二十里龙驳山,土人浴蚕于此,即倍获。
乐龙山在县东南。元和志:蓬池县南三里即龙章山,四时花发不絶,山有东岩,俯瞰大溪,前眺、歌阳、安固诸山,极登眺之胜。歌阳山在州南二十里。
东:华山在县东南。寰宇记:在蓬池县东三十五里。
伏虞山。在县东南。元和志:在㐲虞县东南六十五里甚险,夷獠被征即避入。此山上有龙湫。
南图山在县南二里
岱华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髙冠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昔有凤鸣其上,又名凤鸣山。
仪陇山在县西三十里,上有石刻「仪陇二字,一名大仪山,俗名赤葛山,流江出此山畔,有金堆洞,左有乳泉
鳌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旁突出一山嶙峋若鳌因名。
龙源山在县北十五里,上有石泉。
九龙山。在县北三十里,有九峰,状若龙翔
石城山在县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
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山色如铁。
流江。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县西仪陇山,东南流八十里,合平溪入营山县界,又名验江。
金堆洞在县西北三十里大仪山畔石壁,刻「金堆洞」三字。宋仪:陇令张英过采石江,遇一女子,有殊色,谓英曰:「五百年夙愿,当㑹于大仪山」。英叱之。抵任半载,尝闻机声,率吏逐声而往,忽至山洞门半,启前女出迓,携之入洞,即闭圆石一枚,从隙出众取归,重不能举。遂建祠塑像,置石于腹,至今有祷辄应,又名仙姬洞。
佛龙洞在县西金城山,明万厯间倒塌,见一洞内有生成石,佛上有佛龙洞三字中,可容四五十人,上下悬崖絶壁各数十丈。
鳌水在县北三十里,周围阔五里,水中有石如鳌㐲
平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允家山,南流五十里入流江,曰合水口。
消水在县东,源出伏虞县灵星山,东南流入营山县界。
宣汉水在县东,源出伏虞县顶山,东南经旧县南七里,又东南入良山县界。
耀池在县东南七里
火井在县南蓬池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焰,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尺,颇有水出。
广安州
榖城山在州东六十里,髙峻能兴云雨润五榖,故名。上有榖城洞。
富乐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层峦峻峭,多产药物,实仙灵所居,又名富灵山。
皛然山在州东南接邻水,县界上有龙泉,晋太康间建祠,敕赐孚惠灵公
、猊峰山在州南二里
、蛇龙山在州南。寰宇记:在新明县东六十里。
大维山在广安军城西南一百五十步
、天池山在州西南
、白鹤山在州东。寰宇记:在新明县西南十里,上有白鹤观,相近又有嘉陵江
白盘山在州东,与皛然山相望,上有林泉,祷雨即应。
秀屏山在州西二里,峭壁森耸,草木丛茂,宛若屏障。
望子山在州西二十五里。相传:汉冯绲之子修炼,一日辞父母去,以来,晨白鹤飞翔为候绲,登此山望之,果然,因名,又名子仙山。
谏坡山在州北五里,旧名车婆崖,有正言张庭坚故居,因名。
香炉山在州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紫金山在州北
系绦石,在州西崖下石上,有系绦痕,相传异人。到此,礼塔解绦系石而去。
渠江在州南自渠县流入州境一百四十里,至州城东又一百六十里,经岳池县南,又三十里至合州界,与嘉陵江合。寰宇记:渠江一名渝水。
篆水在州东北五里,江中滩石纵横湍流奔急,俗呼三十六滩,至此石碛平坦,波纹如篆,故名。又传吴伯通投以秕糠,篆成「石谷」二字,故名。其间有两渠,相距二尺馀,广半之,可以流觞天巧使然,不假人力。每岁冬春之交,其水落石出,人多游焉。
洄水在州南,以其萦回为潭,故名,又名清洄,即渠水下流也。
浓水在州西。舆地纪:胜在安岳县东北,源出龙扶速山,流经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派,南至橡树坝合流,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与洄水合,以水色常浊,故名,亦名西溪水。
清溪水在州南。舆地纪:胜在新明县东五十里,源出邻水县界,西流入渠江
甘泉在州南猊峰山下,井中有三穴,中一极甘,大旱不竭
、石泉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石崖,甘冷清冽
寒泉在学前,泉出石罅中,极寒冽。
渠 县
福寿山在县城内,唐赵忠简于岩半书,「福寿」二字
宕渠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大青山,又名花果园,其山崇峻险不可登,东、西二石门可以出入
礼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宋寳佑中,尝徙州治于此,上有城址,宋将胡戴荣率州人以拒元军死,此因名
茅城山在县西南十三里
、玉蟾山在县西三里,峰峦耸翠形如新月,因名
、龙骧山在县北二里即符特山
米居山在县北十里,昔乡民祷龙骧山神于此,是岁倍收因名
、乐山在县北三十二里,每岁正月七日,乡人携酒食登此娱乐,击鼓吹笛,以祈蚕事
緑沼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池,水常绿,又名常緑沼
、龙兰山在县北。元和志:在大竹县北二十里。
、八蒙山在县东北。三国志:建安二十年,张合自汉中进军,宕渠之蒙头、荡石与张桓侯相距五十馀日,桓侯率精兵万馀人从他道邀合军交战,道狭,前后不得救,桓侯遂破合,巴土乃安。舆地纪:胜八蒙山在县东北七里,起伏八处有水环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蒙其上,故名即张桓侯破张合处。
大斌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壁立数十仞,四面峭削,顶平如砥,与礼义山对峙,一名幞头山。明正徳中,土人避兵于此后,邑人郭荣率乡人筑砦居之。
起文峰,在县东一里,又名登贤峰,秀拔髙耸
、寳珠峰在县西学宫前三百馀步,峰顶特立,与玉蟾并峙
虹饮岩在县西石岩下,水自岩石中出,尝有虹饮,因筑亭其上,名虹饮亭。旧志:岩上有滴水,下有石臼,大如杯,盂盛之日出时每有虹影映岩下,因名。
石子冈在县西三百馀步
。渠江在县东,自达州流入,又西南入广安州界。舆地纪:胜渠江在县东三百馀步,其水二源,一出巴岭山,一出罗吴山至永睦县,合流入县界。旧志:一派自达州木头石入县境,流五十里至三汇,一派自巴州经达州,由清河入县境,流一百五十里至三汇二派合流。又一百五十里至县东转西南一百五十里达广安州。
露水在县东北。寰宇记在大竹县东北十五里。又有贵溪水在县北二十里,皆东入渠江。
潜水在县东。志云:宕渠县有潜水,西南入江。又有不曹水出西北,南入灊徐谷。水经注盖汉水支分潜出,故名。今县有大穴,潜水出焉,通罡山西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潜水,流与溪合。又谓宕渠水,即潜水出南郑县南巴岭,谓之北水,东南流与汉水合,又东南流迳宕渠县,谓之宕渠水,又东南入汉,即今之渠江,自巴州南江通江二县界,流迳县东,至合州入嘉陵江。
流江在县北二里,自营山县流入,即渝水也。有大流江,在县北五里,自彭水县来,又有小流江,在县南二十里,自相如县来,絶险髙百馀丈,俗号髙滩,入县境,流一百里,至县城东入渠江。
白水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县东南白水洞,下流入江。
铜鱼洲在县南三里,江中石碛黄色若铜鱼状。旧传:凡遇乡试之岁,水声潺湲异常,必有登第者。
七曲滩在县西北五十里交营山,县界两岸崖石峭,絶倒峡、奔涛、潆洄七曲
龙湫在县东四十里,有瀑布数十,自絶顶挂洞口,下为龙湫,祷雨辄应。
大竹县
仙林山在县东一里,程太虚修炼于此
月城山在县东七十里
黄城山在县东八十里,絶顶寛平,四围石壁苍然,望之如城
、七碑山在县东南一百里,接夔州府梁山县界,山有七石,耸立如碑,因名
、九盘山在县西十里,其山髙峻,盘旋九折
邻山,在县西十五里,山形重叠,邻比相次,因名南入邻水县界,此山产铁,邻水出焉。
黒壤山,舆地纪:胜在邻水县北一百里,其壤皆黒,故名
狮子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东流溪出此
金盘山在县东北一百里仙门里,亦名仙门山,峰峦高耸,上有仙女石梳妆石,突起竒絶,又有龙穴
笔峰在县西五里卓立,平野,髙二十丈许
龙潭峡在县南六十里,有龙湫,祈祷必应。
石船在县西南一百里,溪中有巨石,长三丈许,宛如石船
东:流溪在县北,源出狮子山,西流七十里,至渠县界,入渠江。
浧水,在县东。寰宇记:在邻山县东二十步,自忠州清水县界流入,即东流溪也。
邻水在县西,源出邻山,又西南流入邻水县界,名曰东溪,中有大碛,悬流十馀丈,奔急若惊,湍电泻舆地。纪胜邻水有二:大邻水出邻山顶上,西南流,迳邻水,入巴县界。小邻水亦出山顶,西南流一百五十里,入大邻水。旧志又名东溪。
仙门水在县南。舆地纪,胜在邻山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金盘山,流下龙穴,入龙门镇市崖下,瀑布一百八十六丈,俗号散水。旧志:流为大洪溪,入邻水界。
盐井九域志:邻山县有卧牛井,出盐。
岳池县
石龟山在县西二里,形如伏龟,上刻「龟峰」二字
、龙穴山在县北五里,山峰髙秀,穴在山半崖石中,有巨龙回旋之状
、姜山在县西二十里,蜀汉姜维屯兵于此
、巉山在县西二十里最髙峻,上有寺,俗呼为禹山
羊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秀异下。有洞曰角竹,樵牧每见羊自洞出,叱之复回,世传天监中,有居士于此,栖隠讲诵,二羊跪听,因名。宋张庭坚读书于此
速山在县东四十里。唐地理志,岳池县有龙扶速山,即此有环水出此
老君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唐天佑间,有人乘白鹤至此,化为石,又为白鹤山,因即其地建道宫
翔凤山在县北一里,上有三峰,如翔凤之状
、大龙山在县西十里,蜿蜒起伏,状若游龙
、石牛洞在县南五里灵溪水中有石,似牛
、岳池水在县北
、将军池在县东五里,相传诸葛武侯常驻兵于此
。
邻水县。
寳榖山在县东四十里,相传昔有老僧携一徒倚石建庵,忽有榖自石隙出,日给二僧之用
、五华山在县东六十里,上有五峰,秀色如华
、天马山在县南二十里,形如天马
、皛然山在县南二十七里,自宕渠山连延至此,山东有崖,下有石乳三条,呼为石钟村,民击之以祷。西有髙崖白色,旧名白崖,真宗阅图经改名
挂榜山在学宫之右,是年邑有登第者,必大雷雨洗尽,浮沙赤土,其色曜日,若金榜然
黄陵山在县南五十里,崖半石窟中有泉,经年不盈不竭
龙虎山在县南六十里,巉岩耸峙,如龙虎相持
、海寳山在县西四十里无际,禅师成道处
、玉屏山在县署后,形如屏障
、昆楼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岩叠峙,形如楼观,宋昆楼镇以此名
、邻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接邻山县界
、书岩在县西二十里。唐杜甫寓居于此,石刻有「书岩」二字。又有少陵岩
、卧龙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诸葛武侯尝经此山畔大石髙二丈,有卧龙坡三大字
、闗门石在县南四里,两溪夹谷,石壁如削,下有土洲,州中大石壁立
、老君洞在县南六十里老君山下,其水冬温夏凉
、白磁洞在县北二十五里,石孔如屋,白磁色,烟云常覆,其顶中有甘泉不竭
、邻水在县东,源出邻山,南流三十里入县境,中有大碛,悬流十馀丈奔激,又西南流五十里至县东,又西南流一百里入长寿县界,又名玉溪
丝经池在县东南八十里
鸳鸯池在县东北七十里,方圆数十丈,时有鸳鸯,浮于水上
流杯池在县西南二十里,陈子昂凿池游赏处
。
叙州府:
宜宾县附郭
登髙山在县东二里,大江东岸险固可慿,宋咸淳中,移郡治于此
、东山在县东北,上有报恩寺,塔髙二百尺
、七星山在县南十五里,隔江庆符县界七峰圆秀状若聫珠
、兰山寰宇记》:兰山在僰道县界。图经云:兰生于深林石门尤多,有春兰、秋兰、凤尾、兰、竹兰、石兰诸名,或云即庆符之石门
仙侣山。明一统志:在县西北产仙茅竹木,森翠山腰,有清泉一石,分为四洞,其一名杨仙洞,相传为宋杨道人、升仙之地。
师来山,在县西北三里,昔有人浮舟于此,见一道人自空而下,止于峰顶,土人呼道士为师,因名,后讹为书楼山。山前有鬰姑台,宋时杨仙遇鬰姑于此,故名。
翠屏山在县西北仙侣山后,山色四时常青,故名。旧有翠屏书院。
朱提山在县西五十里,山出银。汉诸葛武侯书: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食。韩愈赠崔立之诗云:「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通考僰道有朱提山,即此。
乳洞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有泉如乳,一名浮洞峰。
大黎山在县西南。元和志:在开边县南六十里。
小黎山在县西南。元和志:在开边县南四十七里。寰宇记:四时霪霖不絶,俗呼为大漏天小漏天方,舆胜览作大小梁山。
桂丛山在县西北,其上多桂,因名
赤崖山在县西北,崖岸壁立,俯瞰大江,色若绮霞
天苍山在县西,前代屯兵墩台,遗迹尚存。崖壁间有唐乾封二年詹君秀修复古戎州道记:其北有天苍滩,近大江
可峰山在县北七十里,一名梯云岭
定夸山在县西一百里,山坡荔枝多属廖氏。黄庭坚诗:廖致平家緑荔枝,即此山所出
洞山在县西定夸山后,有洞容数十人,上有一览亭,登眺为胜
石城山在县西一百里,山势髙峻,环列如城,又有石夹立如门,或以为即古石门道也
夷牢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夷人谓乐为牢,盖其聚乐之山也。苏辄游夷牢山,诗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飞汉。
统山在县西六十里
汪泉山在县西北五十九里
、髙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上建川,主庙祷,两辄应
朝阳崖,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赤崖。华阳国志:僰道县滨江,有故蜀王兵栏,下临大滩,其崖嶃峻不可凿,李冰积薪烧之,其处悬崖,犹有赤白𤣥黄五色鱼,从楚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不更上也,即此。明一统志谓之赤崖山,在仙侣山西北。或曰:公孙述以岑彭来伐,使侯丹将兵拒黄石,亦即此。
菩萨顶舆地纪胜:宣化县南山秀峰突出为菩萨顶,故老常见圣灯。
贞妇石,在县南七里旧州岸,昔有贞妇夫,殁无子,事姑孝,姑抑之嫁,不从。终姑之世,后身殁。其居之室,有一大石涌出,后人爱其贞操,号为贞妇石。
水帘洞在县北十五里有瀑布泉,黄庭坚作奇观亭于旁。
大江在县东北,一名汶江,又名都江,自嘉定州犍为县流入,经宣化故城北,又东绕府城北,而东南出,合马湖江,又东南入南溪县界。水经注:江水自武阳又东南经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㑹之,又东与符黑水合。又东至汉安。元和志:汶江流经县东北十步,方舆胜览大江两岸有大石屹立,昔人因置铁絙横截,控扼其处,名曰锁江。黄山谷有锁江亭。诗明一统志:锁江在府城北。
马湖江在县城南,源出沈黎大渡之支流,即若水下流也,一名泸水,一名金沙江。诸葛武侯五月渡泸,即此。江之上流,自马湖府东北流入,至府城西南一里有峦津口,又东合于大江。汉志:越嶲遂乆县绳水,东至僰道入江。华阳国志:僰道县马湖江㑹水,通越巂。水经注:若水自㑹无合淹水,又东北至朱提县,西为泸江水,又东北至僰道。郦注:若水自大筰合绳水亦通,谓之绳木。又迳越巂马湖江,又东北至朱提,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有黒水羊官水至险难渡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语有曰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坡,其艰险如此。寰宇记:马湖江从州西南流出东郭。方舆胜览:马湖江至平夷,合石门江,又至三江口合蜀江。
石门江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俗呼横江,又名小江,源出乌䝉蛮部,经本府境,东北流九十里,与马湖江合。中有滩,其水常若钟鸣,又名钟滩
黒水在县东南十五里,一名南广溪,自庆符县流入,经南广镇北入江。舆地志谓此水即禹贡之黒水。按禹导黒水至于三危,南入于海。今此水则自西南夷界流至南广洞入江。又汉志:南广符黒水北至僰道入江。水经注入江处谓之南广口。元和志:南广口水在开边县西北一里,唐天寳六年改为皂水。新志水至南广镇入江南,去庆符县一百三十里。江口有天柱峰,巨石屹立如柱。
存水水经注:出犍为𨚲鄢县,即今宜宾县也。相传雍闓系马于柳而柳成林,故名。𨚲鄢西北六十里为𨚲鄢滩。
青衣水,在县南五里,有两石,夹江对立
浞溪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昔有阿浞者居其旁,故名今为月波驿。
越溪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寰宇记:去废归顺县四十里,流入荣州旭川界。新志:发源简州山中厯仁寿井研至荣县之牛潦桥,始通舟楫,七十里为越溪山,秀水清,居民朴厚,春时两岸红緑,不假人工,有天然之乐,隠者常卜居焉,以其道险而乡逺也,俗呼为登头溪,下入大江。
正溪在县西北。黄山谷云:府西北百二十里有正溪,源出匍山,东流入江,今有正溪驿。
大秋溪,在县西。元和志:在宜宾县东南十三里有秋溪盐井,因名焉。
苏溪在县北有前后潭,瀑布千尺,悬崖而下,源出赤崖山下入大江,一名苏波溪。
涪溪在县北十里,方舆胜览:黄庭坚谪涪州别驾,自号涪翁。绍圣二年,移戎州游是溪而乐之,因名涪溪。其侧有安乐泉,亦山谷所名,源出桂丛山下入大江。
马鸣溪在县西十九里,俗称龙马溪,源出庆符县,西㑹马湖江,达于蜀江。昔土人郑氏牧马于溪上,产龙驹,一日振鬛,长鸣跃入溪中,故名。
复鱼池在县东,宋张俞有记。
五子池,在县西三里,周广数十丈,中峙五石,罗列颇匀,游人每携樽临池为乐,四旁产五色石明润,堪供赏玩。
天池在县西二十里,一名滇池,又名凌波池,长十馀里,阔七丈,中有芰荷,每风雷一动波浪。凌山唐韦皋诗:春暖鱼抛水面梭,晚晴鹭,立波心玉。新志:滇池与天池相连,其中有石,横亘南北,如桥梁状,往来由之。
瑞莲池在县西六十里马湖江侧朱提山麓中有无种莲,或闲十馀岁,一花花开,则为国家瑞兆,因名。南中志:朱提县有千秋池,即此。
流杯池,在县北隔江二里,两石对峙而中通,上下曲折,约身入之,磴路伛偻而达于巅,其中广处黄鲁,直垒石为九曲,号流杯池石。上尽昔贤,纪载多藓,剥不可读,亭馆虽毁,遗址尚存。康熙初年,巡抚张徳地捐赀复构,碑勒更新。
金鱼井在县南黄庭坚喜茶,令人徧汲水泉试之,惟此水第一。
月岩井在凌云山下,清冷芳冽,煮茗尤佳。
伏犀滩在县东南六十里,崖势险峻,遥望斑斓,状类犀牛。
南溪县。
龙腾山在县东二里,下瞰大江,其北有石,横空,长四丈许,俗呼为龙桥,山半有洞深四丈,额鑴曰李公洞,下有岑参别业,盖参罢嘉州守时寓此
平盖山,在县西十五里,其地有三山、九陇惟此山特出群峰之上,山顶圆平似盖,一名牛心山,一名玛璃山,汉真人刘景鹤隠此炼丹,有石洞深邃,上有石穴,圆如盏,有水出焉。又有木生叶,其文如篆,谓之符叶。
琴山,在县南隔江二里,状如琴横洲渚间,俗云无徽则琴不鸣。元时熊万户者乃聚土为徽依岩阁,刻罗汉诸像以成其势。
可庐山元和志:在县南五十里,山多笻竹
隠山在县东南,隔江七里
龙透山在县东北十里,山腹有洞穴,深广十馀丈
瑞云山在县北二里,云气常结而不散,人以为瑞
、桂轮山在县西七十里石壁上有黄庭坚书「大桂轮山」四字
云台山,在县北八十里元廖蜀望诗:「云台突出众山低,小径萦纡上石梯。古寺独存山寂寂,断碑惟覆草,蒌蒌满空香散春,兰绽万壑烟生晚,树迷为爱其间风。景好登临,㡬度杖青藜
龙磨角山,在县西六十里,其山巉崖有划,破迹相传,龙常于此磨角
。大江在县南,自宜宾县流入,又东入泸州江安县界。元和志:汶江经县东
青衣江,在县东十五里,古有青衣国,与叙州相邻,其人因贾至蜀见汉衣冠,遂求内附,江因以名明。一统志有九盘溪在县南。旧志:在县南三十里,源出长宁县铁顶寺,北流四十里,与僰溪合。僰溪在县南二十里,源出下界石碑头,下流二十里,与九盘溪合,二溪合流,是为青衣江。新志水北入江,谓之青衣江口,在县东二里。
福溪在县西北四十里,旧名覆溪,亦名服溪。唐刘崕为郡督,改今名。旧志: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宜宾县髙洞,南流六十里入江。
九盘溪在县南,昔有童子遇龙翁于此。
僰溪在县西六十里。武侯征僰蛮,于此归服,又名服溪。旧志即福溪。
石笋滩在县西三十里,江滩甚险,穷冬水落,岸有石,长数丈,如笋状。
铜鼓滩在县学东学,旧不利。近岁滩之上流生石碛,髙十馀丈,蔽壅下流,水从巽方去,自是文物稍振。一说:在县东三里有九龙滩,石碛凡九,皆状如龙头。
鱼符津在县西三十里,津有鸳鸯圻。唐人张正船覆求尸不得,妻黄氏自沈于江,积四十日,持正手出滩下。
仙源池在县北,刘景鹤炼丹用此水。
、芙蓉池在县北六十里
盐井九域志:南溪县有登北盐井。
葫芦井在县西北五十里。刘景鹤尝取此水炼丹,凿井口如葫芦,故名。
飞霞井。类书在南溪,尝有赤颷自井中贯日,观者如堵,因建飞霞阁。
富顺县。
禄来山在县东,与学宫相对,宋蒲侯津以此山秀异,因辟学宫相连,有桂子山
、翠屏山在县东四里,谓之翠屏天榜
同心山在县东五里,一名东山。宋吕震、吕慥读书,其上俱以文显,故名
虎头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髙六十馀丈,形如虎踞,宋咸熙中,尝徙县治于此
。石贡山在县东十五里,山有石盘,若贡物然
。葛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上有清泉,葛仙翁尝憩此,故名
、金子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峭壁苍翠,日光早映如金
、马鞍山在县东十里
、鸡足山寰宇记:在县东南,隔水三里
,劝农山在县南二里,宋太守黄商卿尝劝农于此上有洗马池、清泉、洞啸台
、兜子山在县南三十五里,耸拔髙峻,有巨石,若兜鍪之形,故名
、锡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一名金蟾山
圣灯山在县西五里,上有灯,出烟雾中,初为一炬,忽三忽五,俗谓之圣灯,见则封域宁谧,年岁丰稔,山西有石峰,峭拔髙数丈如佛像,呼为圣佛
神龟山在县北城内,下有湖,尝见巨龟出小龟从之不可胜数,故名山后有洞,宋时里人李见读易于此,今名读易洞
中崕山在县西北二里,山势盘礴,林木葱茂,北崕居左,玛瑙居右,故名
。北崕山在县北二里,崖足可容数百人
玛瑙山在县西,与凌云山相接,诸山惟此最髙。中崖有普觉院。宋建北岩有罗汉洞、水帘㕔
、凌云山在县西一里大江前横一峰突兀,为土人登临览胜处
、养秀山在县西一里,秀峰特出,一名积草山
几山在县西三十里
、朝阳山在县北五里,上有台
、龙山在县北十里
、吉公山隠人吉公居此
、响山山上石扣之有声
、八脚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足分八支
、竹崖洞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流杯池。宋侍郎郑莹尝居此,著前后竹崖赋
、青丝洞在县西四十里,中有孔穿四山,有池,甚清,旱祷辄应
、鲤鱼洞在县西六十里,时有鲤跃出
、梅洞在县北四十里,一名梅龟村,祷雨辄应
、君子石在县南八十里,江畔三石,有低昂揖逊之象,故名
海螺堆在县南六十里,山峙江中,若海螺状
、雒山在县东,一名中江,又名金川,自内江县流入大江。水经注:水经县东门外,至泸州入大江。水经注:雒水合绵水自汉安又经江阳县方山下入江,方舆胜览,谓之釜川。厯县南门自东而西,盘缭县治,形若釜然,故名。明一统志:金川中流有石堆,髙出水面,分布两层,前三后七,世传为三台、七曜石
荣溪在县南二十里,源出仁寿县,自荣县流入,至县东南,合金川
鳌溪在县东北五里,源出马鞍山,下入金川。宋李文渊筑室临溪后登进士人谓占鳌头,故名
之溪在县东南四十馀里。宋嘉定中,邑人吴永锡建临清亭于上
、黄溪在县南二十里,源自南溪石柱山、石龙支,流入雒水
支江在县南,自南溪县鸳鸯圻分流,又东至泸州入资江
西湖在县西方广二顷,水洁鱼美,菱芡蒲荷充牣其中。舆地纪胜:西湖周围一里,有洞窈邃,昔有入洞者,见其女栉髪如窦闲,遗以石镜,其人致富百倍。宋程骧诗:「饱听西湖似辋川,有懐无处问长年,四山攒翠争围地,二水涵空为补天」。
利济池九域志用此水淋灰,即盐乾而自咸
、百支池在县西北四十里,引以灌田,支派不一,故名
五龟潭在县西,其崕突出如龟形者五。每阴雨则水面涌沸,若有物然,祷雨辄应。
盐井在县西。《华阳国志:江阳有富义盐井。元和志:富义盐井在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惟此最大,其馀又有井七所。旧唐志俗呼为玉女泉。寰宇记:井深二百五十尺,凿石以达盐泉,其馀又管大小井六。
长宁县。
笔架山在县西五里,山分数峰,状如笔架,故名。土人尝以此山显晦,验阴晴
寳屏山在县北一里,一名登云山,旧有登云亭,山多奇花,经年不绝,每岁九日,邑人登髙于此。
牛心山在县东三里,山形翠嵂,如牛心,因名,又名琴心山
马鞍山在县东有流杯池、烽火台
金龟山在县南一里,四面平畴中,突一阜如龟状,又名松子山。
凤山在县西,形如凤。旧志:武侯驰马其上,又名走马岭
龙翱山在县北四十里,山形蜿蜒如龙,又名龙峨山
佛来山在县东北九十里,削壁千仞,相传六月雨霁则佛光现,故名
越王山在县南二十里,山有越王墓,故名
棫山在县南十五里,峭壁插天,广延数百里。上有岐路三:曰蛮了、打缭了、万里箐,皆通徼外
紫竹山在县北九十里,下有龙洞,祷雨辄应。有宋时鑴,崕曰紫竹山
石笋山山有五,每两山对峙,崖石峭绝
岩山在县南三十里,即白崕山
、万年仓山在县东五里,形方正如仓库,故名
四面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四山相连皆奇,特如半月状
凌家岩在县东九十里,上有水,流寺远眺,叙泸大江如带
、燕岩在县北三里许,栖眞洞路旁石峰森列者数百。虞易简有记
、万松岭在县西。宋赵使君诗:清溪狭径小桥东,春日桃花处处同我为日长。无一事,偶然来,此听松风。
虞公峡在县东十五里武宁溪上,昔有巨石,横塞中流。宋嘉定间,故相虞允文子杭孙为守,凿之以通舟楫,至今赖之。石上大鑴,虞公峡」三字
楒子洞在县北二十里内石乳凝结如楒,故名。又有朝眞洞在绝顶,宁真洞在山谷之㘭,尤亢爽,有栖阁堂奥之象。士大夫游此皆有题咏
海棠洞在县西,昔郡人王氏环植海棠,春时花开郡守宴僚属于其下
羊眠洞在寳屏山后一石,类羊眠,故名
。髙坎龙洞在县东四十里,有石床、龙迹,祈两辄应
、小离堆在城北岸溪上,溪中有怪石,似离堆之象,因名
清溪在县东七十里宁远砦,泾滩之下,舆地纪胜,中多水族,如蛟龙之属
。冷水溪在县西,发源笔架山下
、砚石溪在县东北一里牛心山,后峰石如盘,可为砚泉水,亦黒。新志又有梅岭溪,出县东梅岭,皆流合淯溪。
淯溪在县东北。方舆胜览:东溪发源白崖山,又有西溪发源越王山流,与桃源溪合。桃源溪亦名冷水溪,发源笔架山三溪,至淯井合流名淯溪,亦名三江口,又东北至武宁砦为武宁溪,又东北至安宁砦为安宁溪,又东北至江安县界入江
东溪在县东一里,发源白崖山,下流与嘉鱼泉合
西溪在县西十里,发源越王山,流与桃源合
、武宁溪在县东十五里,即虞公峡上流也
。仙人照影溪在县北三十里,昔有捕鱼者,见一人立于絶崖,自照其影,故名
介湖在县西植荷其中,旁旧有鬰蓝楼
、小桃源在冷水溪侧,发源笔架山下。宋嘉定间,张太守于此植桃李,创置亭榭轩堂,掘地得铜牌曰小桃源
、享徳池在县东五里松山下,源泉涌出为池,一名金井
嘉鱼泉在县东一里,内有小鱼,经年不长,故名酿酒。用此水极甘流,合东溪
、龙女井在县东。昔人见小女出入井间,坐石上,栉髪,因名
、淯井在县北。泉有二脉,一、咸一淡,取以煎盐,塞其一则皆不流,又谓之雌雄井
泾滩瀑布在县东七十里,自山顶飞流而下,长数十丈,下有深潭
鳌汇在县东北,角鳌溪之水,与西溪之水合流
。
隆昌县。
天峰山在县南三十里
道观山在县北一里,山势迤衍,峰峦耸叠
回龙山在县南一里,为县治水口。山前水势分流,山后复合
玉蟾山在县南四十里,盘旋耸峙如蟾蜍偃仰,南眺雒川,回环如带,为登临之胜。
正觉山在县南二十里
峰门山在县西五十里
楼峰山在县南五十里,秀峰髙耸,俨如文笔,上有天盘石,击之有声
髙峰山在县东十里
黔峰山在县北六十里,悬崖峭壁,眺望宏厂。明孝廉彭严携子弟肄业于此
雩泉在县南一里回龙山后,髙崖瀑布数十馀丈,流下潭深,莫测有洞,名龙邑人郭孝懿改为雩泉
黑水在县南二十里。郭御史:墓侧小溪溪畔,有石髙丈馀,其香如墨,遇科年香,闻数里则隆邑必有登科者。
圣水在县南二十里
龙王洞在县北六十里,洞髙数丈,下有深潭,旱祷立应,上有龙王庙
水峡口在县南三十里。三江㑹合两岸大山如剑门,巫峡悬崖削壁峡水曲折而出,至泸地,由沱而入于江。
金鹅洞在县西里许孤山峭壁间,有汉水,东来绕城,西折环山之趾,下为悬崖,壁立千尺,飞流如练,极称奇观。俗传有藏金鹅,其中或以铜鹅换之,又名换鹅洞。
雒江在县西南,亦名金川,自富顺县流入,又东南至泸州,北入于大江县境。山溪诸流皆附此而注大江。
小溪在县东门外,内江、荣昌二县山,溪水合流四十里至此,又东南三十里入泸州界。
庆符县。
石门山在县南十五里,即古石门道。《水经注:唐䝉凿石门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馀里,山道广丈馀,深三四尺,堑凿之迹犹存。唐初置石门县,盖以此山为名,林中产兰品类,不一春兰花生叶,下素兰花生叶上黄庭坚幽兰亭记:一干两三花而香,有馀者,兰一干十数花而香,不足者蕙,一名兰山
兴庆山在县南十五里,县以此名,山腰龙洞,旱祷辄应
,迎祥山在县东二十里,宋置祥州,以此为名
、三塔山在县南,上有塔
、汉阳山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军此山,今崖壁上镌「武侯征蛮故道」六字
、北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孝子石在县南二里,昔隗叔通之,母必得江心,水乃食通,每汲苦迅湍,忽涌出一石,汲水甚便,人以为孝感所致
,乞子石在县西南五十里,两石对立,如夫妇寰宇记,东石从西乞子将归俗云:「人无子,祷之则应」
南广水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乌䝉山箐,经筠连髙县流入,又北流十五里,经县西门外,又东北流一百三十里至宜宾县界,南广洞入江。江口有天桂峰,巨石屹立如柱,下俯急流,每春鱼自下跃上,张网捕之,日可得数百头,有鱼跃亭
石门江在县西南,源出乌䝉蛮界,又北经宜宾县界,合马湖江
越溪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古荣州,经古旭川,迤逦而至,有石梁,横截其水,冒越而过,入南广水
,古祥溪在县西
,黒水溪在县北七十里
,荔枝滩在县北二十里,古崖旁多荔枝树,故名
天仓滩在县西五里,每岁水涨流沙塞,滩则年丰,故名
、铜鼓池在县西三十里,周回四十馀丈,四时不涸,中有一石如鼓,因名池
锁江津在县北一里,西岸大石屹立,置锁于江,以据险岸,石镌锁江津」三字
髙。 县
七寳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七山相连,形如贯珠
阁梯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山峭壁如阁,其路盘旋如梯,故名
腾山在县西五十里,常多雾雨
,远眺山在县西二里。夷人出入,登此,可以眺望
马鞍山在县西一里,又名朝天山
连珠山在县北一里,九峰错峙如连珠
三灯坡。在县西南二十里
宋江在县西五十里,水流屈曲如宋字,东合清冷溪。旧志谓之梅岭溪,源出乌䝉山箐
清冷溪,在县东五里,源出七寳山,北流五十里,合复宁溪。
复宁溪。在县东,自珙县发源,下抵庆符,可通舟楫,即南广水上流。
筠连县
景阳山在县东半里,形如覆钟,其山平坦,得日光最先,故名
、暮春山在县南四里,古木葱郁,土人暮春祈榖于此。一作暮春山,在县西,昔夷人舂榖于山麓
、木浪山在县南二十里
、亭台山在县南二十五里,髙耸如台
、蛮依山在县东五里,山多岩穴,蛮每依止其中,故名
。黄牛山在县南三十里石壁上,有人作驱牛状,故名
、十八学士山在县西五里
、孔雀溪在县西南,有孔雀巡司,土舍主之,后废
、定川溪在县西,唐定川州以此名。新志有二源:一出乌䝉核桃湾,一出镇雄羊落沟二水,至两河口,合流十里,至城西,又北流十里,入髙县界,下入梅岭溪
龙潭在县北,水至清,昔人云龙潜于此
、温泉在县南十五里
、玉壶井井侧有石攒起如莲花
珙 县
芙蓉山在县北三十里,众峰聫秀如芙蓉山,有九十九峰,其南二峰突起,谓之小芙蓉
麒麟山在县北三里,形如角端
、梅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冠帽山在县北一里,峰峦巍峨,形如冠冕
,棺木崖在县西七十里,昔为僰蛮所居,尝于崖端凿石㧻钉,置棺其上以为吉
落浦洞在县南三十里,洞穴深邃,元封洞神为普恵侯,祈祷辄应
、双洞在县南都宁驿东三里,二洞相连,蛮人所居。总兵刘显、郭成平蛮旋师过此洞顶有石镌「天兵纪绩」四大字
,穿山洞中广十里奢酋之叛民多避此
,党敝洞相传洞中流泉可以愈疟
、珙溪在县南,石多似玉,因以名县。民以筒车引水灌田,为利甚广
。鱼孔洞溪在县西十里,水流洞口,鱼从中出,故名,下合珙溪
、罗星渡在县南,源出镇雄流,入叙郡产鱼甚佳
。
兴文县
摩旗山在县东二里,以形似得名
炮架山在县南五里,宋赵遹征蛮,设炮架于此
、南寿山在县西南十里。宋时五斗蛮酋卜漏据此
晏峰在县西南五里,峰蛮峭拔,唐晏州及思晏县俱以此峰为名
恶戾坎在县东南五十里,山髙道险,宿草荒塞,明万厯初,官军击败蛮贼于此
、丹霞箐在县南二十里,旦暮霞彩浮于树杪
、凌霄城在县南二十里,层峦耸翠,望之如城
水车河在县北十里,源出山都乡山谷中,流二十里,至县东北,又流至江安入江。居人以竹为轮,髙二三丈,斜列以筒,汲水而上,可溉田畴,号曰筒车
。思晏江在县南,源出思晏县,北流入江安县界
螺蛳寨、小溪在县西,源出建武小隘子,距县十里,至乾溪入洞,至江安县青冈村复出。雍正七年,知县孟琇从旁开修疏导引至江安入大江
屏山县。 泥溪长官司。
赤崖山在县东北三里
、寳屏山在县东十里山,如屏障
、镜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山下有水,澄澈如镜
、金庭山在县西六十里,山势平正,状如庭堂,土石黄赤,皆金色
、玉峰山在县东十八里,山形耸秀,其色若玉
、雷番山在县西南三百八十里,隋征西南夷过此,尝书雷番山三字,镌于山之石壁山中草有毒,经过牲畜,必笼其口,行人亦必缄黙,若或吐声,虽冬月必有雷霆之应
、五峰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五峰排列髙下相聫
、书楼山在县东三十里,西南去平夷司一百二十里,孤峰耸秀山巅有巨石方叠如书册,故名
、铜鼓岩在县西五里,崖半悬石如鼓,因名
脚板岩在县西南九十里
、赤崖在县西南三百三十里,绕裙崖在县西五十里,其崖耸秀,文彩斑斓,若诸夷所绩绕裙之状
罗汉岭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
、八诈坡在县西南二百二十里
。马湖江在县南,自乌䝉土司流入,又东入叙州府。宜宾县界即古泸水也。水经注:若水自㑹无合淹水,又东北经朱提县西,为泸江水,又东北至僰道。郦注:若水自大筰合绳水,通谓之神水。又经越巂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左合皂水,又东北经朱提县,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旧志源出沈黎,实大渡之支流,源出金沙江,自生蛮山箐中流出,至蛮夷司合什葛溪,方通舟楫,又经平夷司一百二十里,至县城,又东一百二十里入宜宾界。
海泥溪在县东十五里,源出寳屏山麓,流入马湖江
三公溪在县西五里
金鱼溪在县西三里,中多金鱼
泥溪在县西二里,源出宜宾县,流入马湖江
黄龙溪在县西四十里,中有潜龙黄色
、马湖在县西一百七十里。湖在山,顶长二十里,广七里馀,中有土山,可居四百馀人
龙湖在县西南三百八十里,周二百馀里。四围皆峻崖,去大江二里,水与江同。消长日夕作潮。相传昔有龙马见此
、凤池在县西二十五里
,结髪滩在县西十五里,滩水萦回,状如结髪
鸡肝、石滩。 峻滩俱在县西四十里
鸡公滩在县东二里,其崖如鸡竦立
清香井在县西半里,其水带香
盐井涡在县北四里。其水盐卤
平夷长官司。
隆马山在司西北二里,其山丰隆,状如行马。
大纹溪在司南十里。
小纹溪在司东十里。二溪俱源出乌䝉钟滩,流入马湖江,水流回漩,成文。
桧溪在司东一里。其地多桧。
新滩在司西南一百里。
大龙涡在司南二十里中有龙潜。
蛮夷长官司。
大鹿山在司东南二十里,山谷深逺,多麋鹿
小悍山在司西北一百里,山崖险峻,水流悍急
马湖江在司南,源出沈黎。相传,昔有龙马潜其内。华阳国志:江之崖色赤白映木,中鱼从楚来,至此而止。畏崖色映水故也。
什葛溪在司西二里,源出小悍山,流入马湖江
大鹿溪在司东南二十里,源出大鹿山,流入马湖江
。
沐川长官司。
寡孤山在司东三里,其山秀出众山之表,望之鬰然
,神木山在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溪,前明永乐四年,于此山采得楠木,不假人力,一夕自行数里,遂封为神木山,岁时祭之
、夷都山在司北半里髙耸,秀丽夷獠,多㑹于此
、髙现山在司南,即夷都山之阳,永乐五年建神木山祠于上
龙源山在司西北六十里,山顶有潭龙潜其内
。芭蕉溪在司东南四十里,源出龙马山,流出夷都溪,入马湖口
黄种溪在司西二十里,源自神木山,东流㑹夷都溪,至蛮夷溪口入马湖江
沐川在司北一百里,峰崖耸立,如人沐浴之状,源出夷都山,流入蜀江
孟密渊在司南三十里,即夷都溪,下流至此,积而成渊。
建武厅。
玉屏墩在建武厅西,峰峦耸特,逺近一览,昔建堡于此,今存故址
九丝城在建武厅东,险不可登。昔为都蛮,盘踞四面,以丝围之,约重九两,故名
轿顶山在建武厅东十里,四围如削形类车舆
,印欛山轿顶,山下竒峰突兀,髙插云表
文印山印欛山之下,尖秀如笔上,有白石五片,层叠如书,与学宫对峙。
都都寨在建武厅东十里,峭壁凌霄。
直𨽻叙永㕔。
凤凰山在叙永厅城西
土保山在叙永厅城东,昔夷人土保居此。
鼓楼山在叙永厅城西
真武山在叙永厅东
西珠山在叙永厅西南,山形圆莹如珠。
海漫山在叙永厅北,延袤八十馀里,如海水汗漫
疋绢山在叙永厅西北六十里,山顶飞流,宛如疋绢
雪山在叙永厅西五十里,髙出群山林木蓊蔚,相传为月溪祖师道场
红崖山在叙永厅城北十里,髙出万仞,土石俱赤。六月犹寒,积雪不化。上有圆觉洞,石上镌有十二圆觉菩萨洞门,敞豁深六十尺,入不烦炬洞,前有香泉井,山巅有半月泉,水皆甘冽,盛暑掬之,寒可沁骨。
洪山在叙永厅南十里
木案山在叙永厅东南五十里,上有林木,下平如案。
飞泉崖在叙永厅西五十里,髙百仞,许瀑布,经冬不歇
流砂崖在叙永厅北,隔江壁立,色若丹砂
石笋在叙永厅西四十里
清水河在两城之中,源自镇雄山洞下,通纳溪大江
赤水河在叙永厅东二百里,源出贵州赤水卫,通符阳大江
通江溪源出贵州界,经城南十五里,㑹江门峡
姑溪在叙永厅南十五里,源出蛮界,流入鱼漕溪
灵湫泉在叙永厅东一百里,祈雨即应。
黒林泉在叙永厅西六十里,旱祷辄应。
天生池在叙永廰西北六十里,水积四山中,不假穿凿。
石狮洞在叙永厅西六十里。寒泉流出成溪,可溉田百亩,洞口一石,类狮子状。
永宁县。
寳珠山在县东
、五魁山在县东
寳正山在县西,上建文昌宫
钟山在县西,髙出数仞,其形如钟,与鼓山相连。
沙子山在县西
铁冠山在县西
雷泉山在县西
张家山在县西
青龙山在县南二里,山形环绕,势若游龙
乌降山在县西北五十里,秀拔霄汉林木蓊鬰
永宁河在县西南,一名水东,一名界首,西北二百五十里至纳溪入江。滩石险恶,明洪武二年,景州侯曹震鸠工凿石舟楫乃通
漕溪在县西南八十里
铜鼓溪在县西北三十里
甘溪在县南十里
陶公滩在县东南
金鹅池在县西南五十里
直●雷波卫。
八仙山在雷波卫东五里,峰峦秀丽,积翠流霞
凤尾山在雷波卫东五里
、龙头山在雷波卫西十里连乌角界
、天寳山在雷波卫西二十里连乌角界
、虎帐山在雷波卫北五里
、寳纛山、在雷波卫西北二里
石城山在雷波卫北三十里,层峰耸翠石壁坚如城垒。
金沙大江在雷波卫南二十里,源出西番,流合岷江
泰沙河,在雷波卫西南七十里,流合金沙江江,河口静听,水石相抟,声如奏乐。
黄螂所。
贝海山在黄螂所西山,形如带,秀峰蔚起佳木、郁葱
龙湖在黄螂所南五里,湖长二十里,阔五里,一名龙海,渊深莫测相传。明时曾出神马,故名
大江在黄螂所,东南由金沙江流入,绕东西境,分流大、小汉漕
夔州府:
奉节县附郭
卧龙山在县东北五里,武侯屯营于此上建诸葛祠,因名有泉清冷。
白帝山在县东十三里,髙耸特峙,与赤甲山相接。公孙述据蜀有白龙自井出,因名山,并以名城。
羊角山、在县东十馀里,下临大江
赤甲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髙峻,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袒胛,故名。或谓汉取巴人为赤甲军,屯兵于此。又谓古鱼复县即此。
白盐山在县东十七里,崖壁髙峻,色如白盐,与赤甲山夹江对峙,蜀之咽喉也。类书:髙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髙白,故名。天旱,燃火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则降雨。张珖书「赤甲白盐」四大字于上杜甫诗:「卓立群峰外,基盘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任髙天」。
麝香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杜甫诗:水生鱼,复浦云,暖麝香山府志:山有挹翠亭,白居易常游此,今有香山寺。
、石马山在县东三十里
、文山在县南十三里,诸峰秀抜左为天马山
,胜己山在县南十二里,峰峦叠香,巍然,独出众山之上。宋郡守王十朋名曰胜己山
、七曜山在县南二百里,绵延直抵施南
、慈容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又金子山在县南一百里,与施南接界
相公山在县西一里
、官口山在县西二十里,二山雄峙,层叠竒秀
、象鼻山在县西北三里
、九盘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形势九曲相近为佛静山
、三台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峦三叠,如三台之象
天门山在县北十五里
、豸头山在县北十五里
,走马岭在县东北十四里,与白帝、赤甲二山相近
。长松岭在县北五十二里,上多古松,冬夏饶风
、莲花峰在县西北五里,上有莲池
、老虎坡在县西八十里,形状如虎,势极险峻
滟滪堆在县西南二百步,当瞿塘峡口。水经注:白帝城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馀丈,至夏则没。寰宇记:蜀江心中有滟滪堆周围二十馀丈,亦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谚曰: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峡人以此为水候。入蜀记:瞿塘闗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又髙于堆数十丈。昔岁旱,石露大半,有三足,形如鼎
南乡峡在县西四十七里,大江水经焉
瞿塘峡在县东十三里,禹凿以通江府志。瞿,大也,塘水所聚也。又秋冬水落为瞿,春夏水溢为塘,旧名西陵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滟滪当其口。杜甫诗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入云根。白居易诗:「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大江在县城南,一名岷江,一名蜀江,又名汶江,自云阳县流入县境八十里至县南门外,又二十里入巫山界。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此
清瀼在县东自栏马坎发源至城东半里,南流,八阵图入大江。宋洪迈夷坚志:宣和中,夔人龙澄曾于水中获玉印文,非世间篆籀澄恍,见天神立于旁曰:此印乃上帝所寳,今守䕶不谨,遂落于此神。俄不见澄惧,乃奉印投原处入蜀记:山间之流,凡通江者,土人皆谓之瀼
东瀼在县东,发源长松岭,南流至县城下,东南入大江。公孙述于东濵垦稻田,号东屯,后称青苗阪。夔门志东屯诸处宜𤓰畴芋区瀼,西亦然。
龙洞溪源出西北,自海坝至县西八十里入大江。府志:自拦马坎发源,南流入岷江
相公溪在县西三里,以冦莱公得名。溪濵有冦公井、夔诸水,惟此烹茶最佳,相近有三岔溪,取和夔面甘美。又有和丰溪,在县西一里
鱼复浦在县东南二里,汉鱼复县以此名,即八阵圆下之沙洲也
清凉溪在县东十三里瞿塘峡上
莲花溪在县西北十里。宋周行可为夔运使,凿池北岭上种莲。王十朋诗:天池水落花,开莲绣衣,呼宾倾玉船
天池在县西北十五里出磨台山,泉水涌出,浸可千寻。杜甫诗:「天池马不到岚壁,鸟才通百顷,青云杪,层波白石中。
圣姥泉在县东入蜀记:瞿塘峡有圣姥泉,石上一罅人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亦异事也。
刘封井在县西。蜀旧志:汉昭烈养子刘封以退缩败军,昭烈用鼓囊之自山顶滚至平地鼓止处,涌出泉水,因名,今在开元寺前。一说刘封所凿
、盐泉井唐李贻孙䕫州都督府记白:「帝城左五里得盐泉十四,今莫测其处。寰宇记八阵图下:东南三里有一碛,东西百步,南北四十步,碛上有盐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尝取盐,近时沙壅,冬出夏没。旧志,七泉井在府东。江心八阵图:下水可煮盐,上温井下。温井在龙脊滩南。方舆胜览:盐泉有绞篊,引泉达溪,每一笕用一篊岁,十月旦日以新易陈,有司作乐以临之,井民相庆,谓之绞篊。又石瓮山下井六:曰南井、西井、北井、石渠井、浣沙井、土窝井,南唐志,奉节县有永安井,俱不可考。今按县东南三里江濵沙碛有井四五口,夏秋水没,春冬始见,井水泛沙而出味,咸俗呼臭。盐井在八阵图下,与龙脊滩相近,诸说七泉,上温下温及盐井五口即此。
惠民井在府治后,城内原无井,诸葛武侯尝以竹筒引山水入城,后人或用木溜。宋绍兴中,郡守张棁改用瓦筒,甃三井以潴水,曰惠民。乾道中,王十朋以国有𣙜水钱,遂罢之。嘉靖中,郡守张廷相寻瓦筒旧迹西北自尖山子西南,自三岔溪经十馀里,引水入城,注以十池,曰利民、文、徳、武功、化龙、漾翠、通济、注香、扬清、太平、留润,民受其利,名为张公井,未㡬废后,守许宗鉴浚旧池七处,自翟家坪、侯家湾引水㑹于张公井。今按城外山腰石笕犹存,从正西,以竹笕引入府治,为化龙旧池,分引城西北隅为注香旧池,从正北引,入协镇衙内,为武功旧池,馀俱淤塞,居人多从大江取水
龙脊滩在县东三里大江中,有石长百丈,若龙脊夏没冬见
、黑石滩在县东三十里,谚云:「滟滪冒顶,黒石下井」。言其险当戒。吴船录:瞿塘峡中有黒石滩,最号险恶,两山东江骤起,水势不能平也。
大宁县。
凤山在县东一里,一名东山,临溪千仞,木石苍翠,景物幽绝,上有观音岩岩,中有月窟、云岩、钓雪、玉环、浮玉、寳华之胜
石锺山在县东十五里,与二仙山相对,上有巨石如锺,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以为尔朱丹炉
、石柱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峰削成,如巫峡所望剪刀峰,与道士峰相连,皆竒观也
、二仙山在县东北十七里,髙百馀丈,上下皆峭,壁惟一径,寛二尺,长四五丈,凡游者不敢下,视有二仙洞,一名王子洞,方舆胜览,洞在盐泉之侧,峭壁上有石纹,如人相对起伏状,洞中有仙骨长丈馀,洞前有池不竭
绣墩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如墩,顶平旁峻,惟一径可通,昔人尝避兵于此
、寳源山在县北二十五里,旧名寳山,府志作寳泉山,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盐泉也
●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古庙遗址,水泛不湮
、永隆山在县北二百里,又万顷山亦在县北,广数百里,多产大木,中有万顷池,今不可考,疑即太平县万顷池
、道士峰在县东二里
、朝阳峰在县东五里,山峰向南
,剪刀峰在县北八里,两峰对峙,形如剪刀
、豹变崖在县南二里山半石,崆豹尝隐于中,因名蜀。旧志:罗汉洞在寳山,上有石窻,下有石,门中有罗,汉因名。又髙峰洞在县北二十里,洞在岭上,髙阔丈馀,四面通透。又仙人洞在县北三十五里,洞壑幽深,莫测所止,相传明状,元罗洪先尝隠居于此。
大宁河在县东门外,源出寳源山,南流二十五里,至县城,转东南流八十里入,废大昌县界,转入巫山县界,流合大江,即古之巫溪水也。
马连溪在县西五里,一名昌溪。旧志:马连溪源出县西北十歇场,流经县西,至东门南渊,合大宁河入江。
珍珠帘在县南二十五里
白马泉,在县西十里有闗帝庙,泉在神座下,涌出,溉田千馀亩,流入马连溪。昔有白马尝夜害禾稼,因立庙镇之,马不复出,故名。
白鹿井在县北二十五里寳源山麓相传有袁氏逐白鹿于此,得盐泉,故名。
东溪自县东北三百二十里,由陜西平利县界入境,南流经马家洞,下流转西,经香墩山,再西流,合于西溪
。西溪在县北,亦由平利县界入境,南流与东溪合,为髙峰河,西流,经下五寨,又西入于大宁河
巫山县。
阳台山在县城内北隅,髙百丈,上有阳台,遗址类书:「南枕大江」。宋玉赋: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杜甫诗:神女峰娟妙」即此。
象鼻山在县东里许,俗名江东嘴
,驱熊山在县东二里,下有石滩,四季湍急,水声如熊,又名箜篌山
、横石山在县东十里有巨石,临江浒
、大巫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丹山,首尾一百六十里。图经云:此山当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凝结,翼附并出,青云传为神血涂所处。山海经:夏后启之臣曰:「血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血涂之所,衣有血者执之」。
寒山在县东五十里,垂岸千层,絶壁万丈,势甚髙寒。荆州记:寒山九阪最为险峻
石柱山在县东六十里,其形俨若石柱
、南陵山在县南隔江,一名向南山,旧南陵县以此名入。蜀记:山极髙大,有路如线,盘曲出絶顶,谓之一百八盘,今由建始正路也。黄鲁直诗一百,入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
巫山在县南隔江三里,形如「巫」字,因以名县。张九龄诗:「巫山与天近烟景常清荧
鸟飞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言山髙,鸟不能越也
。月明山在县西三十里月上山,先得明
凤凰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百丈坡
、女观山在县东北四里有石如妇形。相传:昔有妇人夫官于蜀,登山望夫,因化为石
、千丈山在县东北一百里,秀异髙于众山
、飞凤山即废大昌县城池,其形如飞凤
、磊头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废大昌县东四十里
灯笼山在县东北,废大昌县东南六十里
。来龙山在县北,废大昌县南三里,其左为笔架山
、石柱山在县东六十里,废大昌县南七里,石笋髙百丈,阔三十丈,上有水池,不盈不涸
、玊屏山在县北,废大昌县南五十里
,聚奎山在县北,废大昌县西南三里六峰攒聚
、羊耳山在县北,废大昌县西南五十里,两峰并起,宛如羊耳
、天赐山在县西北,废大昌县西四十里有城有凤岭
唐帽山在县北,废大昌县北十五里,形如唐帽,下有泰山塘
、金头山在县东北,废大昌县东北四十里,山势髙耸,冬月积雪不消
、巫峰在县东首尾一百二十里,府志沿峡一百六十里屹立江干,所谓削出芙蓉也。类书峡中有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沈佺期诗:巫山峰十二合沓隠昭,回俯眺琵琶峡,平看云女台。苏辙巫山赋峰聨属以十二其九,可见而三不知
髻峰在县南,隔江三里,两峰相对如髻
琵琶峰在县西南,隔江五里。方舆胜览对,蜀江之南,形如琵琶,相传此乡妇女,多晓音律。
焦石岩在县东半里锁大宁江口
、乌飞岩府志在乌飞治西南四十里,乌飞水经其下。又燕子坡在治西北四十里,与乌飞岩相对。王十朋诗坡名燕子燕思归岩,号乌飞乌倦飞。
赤溪洞在县西二十里,溪石俱赤,其内深阻,有重门复洞,相传为龙窟祷雨即应赤溪水出焉。
巫峡在县东三十里,与西陵峡归峡并称三峡。类书:一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天,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絶巘,多生柽栢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髙猿长啸,哀啭凄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诗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即此。
大江在县西,自奉节县流入县境,经县南门外东流,下入湖广巴东县界
、清缸江在废大昌县东三十里,河边有石如缸水,泛时以缸中砂石多寡卜,年岁丰歉。
乌飞水在县西南。水经注:乌飞水出天门郡漊中县,北流至沙渠县南,又北流,经巫山县南,厯三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
指阳河在县南三十里
、后溪河在废大昌县东五十五里
巫溪水经注:巫溪水出晋兴郡之宣汉县东,又南经泰昌县南,又经北井县西,东转厯其县南。县有盐井,其水下通巫溪。又南屈经巫县东,合圣泉水,又南入江。府志谓之昌江,在县西五十里,流经镇龙洞七里,浿昌阳渡为大宁河,其险不下三峡。
羊溪在废大昌县东西十里,成化中,通判王正征石和,尚战死于此。
马渡溪在废大昌县东南四十里
茹溪在县北,俗谓之小溪。战国䇿:庄辛曰:蔡灵侯饮茹溪之水。注曰:巫山之溪是也。
清溪在县东十里,北入江。陆游云:县有清水洞,极深洞,通山,后色黯暗,有水人不能入,岁旱于此祷雨
万流溪在县东六十里,自湖广施州卫大溪河发源东北流,至万流驿,合于大江
。圣泉一名孔子。泉县东北三百步,下入巫溪。王十朋集泉旁,虽童子亦知书
孝感井在县西门外孝子王丈义母墓前,四时不竭
、楚王池在县东北三百五十步,水味甘美,相传楚襄王尝于此纳凉
鸳鸯池在县东北七十里,二池相并,两水交流,故名
天池在县西五十里
、黒龙池在废大昌县南三十里半山中,昔有龙乘云而下山,遂成池
、仙女池在废大昌县西南三十里,相传有女人浣衣于此,须臾不见。
、千顷池府志:在废大昌县西三十里,波澜浩渺,分为三道,一东流,经县西为井源,一西流为云阳县。汤溪,一南流为奉节县西瀼水
泗瀼在县西四十里,涧水横通,大江两山对峙,一名错开。峡峡中距大江五里,有斩龙台
跳石滩在县东南十五里,相传旧江北。山顶有石,跳落南崖,至今险阻。
虎须滩在县西四十五里,以其险名。杜甫诗:「瞿塘漫天,虎须怒」
新崩滩在县西五十里大溪口之下。水经注:此山,汉和帝永和十三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石柱潭在废大昌县南二十里,从岩岫间涌出,相传为龙湫祷雨即应。
九水坪在废大昌县东一百二十里
,通城山。在废大昌县西六十里,明末大宁。今岳震垓为谭贼所陷,死之。绅士率民兵千馀报仇,与贼战于通城山。
云阳县。
石城山在县东二里。华阳国志:𦚧䏰县有大小石城山。
新军山在县东南十五里
飞凤山在县南,大江南岸,巍峨耸峙,与县治相对,古刻「凤凰岩三字山,半有瀑布泉,注于白玊池,产太液元精石。
大梁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形势横亘如屋梁然。
汉城山在县北三十里云安盐场之左,汉扶嘉隐居其上。唐瞿法言杨云外相继飞升于此。
马岭山在县北二十九里。汉扶嘉云: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旧志:三牛山去马岭十里,皆近盐井。
马鞍山在县北三十里,与三牛山相连。
上下岩在县西五十里,大江北岸两崖相去不远,其下岩亦名燕子龛
、大江自县西万县流入,经城南门外三百步,东流入奉节县界。
彭溪自开县合诸谷水,东南流,至县西六十里为小江口,入于大江。汉书:𦚧䏰县,容母水所出。疑即此。
东瀼河自县北九龙池发源,南流至县东一里入大江。
汤溪,在县东接奉节县界入大江,谓之汤口。后周陆腾讨冉令贤,顿军汤口,遣军渡江,拔其江南八城是也。寰宇记:千顷,池水一道,西南流为云阳县。汤溪水经注:汤溪水,厯𦚧䏰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地道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
天师泉在县西二里,每五月,江水涨浊,泉水自岩窦间溢出,甘洁清冽,用之不竭,凡九月而止。
盐井在县北三十里。邓希明云安场记场,得卤泉二创,自汉髙之来云,因访扶嘉,开井利民,云
横石滩在县西万户驿旁,上有横梁,又东有瞿巫滩
庙基滩在县东六十里,上有东阳滩,又上有磁庄滩,三滩俱险,庙基尤甚。
梁山县
峰门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山髙大,两崖相峙,如门,顶有寒泉。
蟠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孤峙秀杰突出众山,下有二洞,洞中有二石龙,首尾相蟠,故名旁有喷雾崖,洞中之泉,下注垂崖,约二百馀丈,喷薄如雾。宋张商英谓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辨之。范成大以为天下瀑布第一。
栢枝山在县南十五里,下有丙穴,出嘉鱼
,逢溪山在县南八十步
、石马山在县南五里
,多喜山在县南五十里,山或夜现神光见之,多遇喜,故名相传:陈抟曾居此,丹炉石枕尚存
、五斗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下有御史滩,桂溪出焉
、铜印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以形似名
、七城山在县西二十里,山有七峰,壁立如城
、金凤山在县西五十里杨市之北。山南半崖有罅,邃然,内皆洞明,其石上有若图仙女状,面貌俨然,时若揺动,近而视之则不见
。白云山在县西一百里竒峰突出,势如卓笔,一名笔山
、瓦城山一名石瓦山,在县西一百十三里,山巅有古人砺刀剑,乱石如积瓦焉。旧志: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顶平坦,民耕其上,往往得古铜片。
福利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俗名狐狸山。明正徳中,都御史林俊以其丰腴,改今名。
小碧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孤峰峭直,色碧如玉。
髙都山在县北十五里,峰峦迤逦百馀里,旧有髙都驿,唐天寳中进荔枝之路,山壤腴,而黄民种姜为业。
髙梁山在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东尾跨江,西首剑阁凡数千里,望之若长云垂天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即此,因以名县。
书院峡。在县东五十里峡石市之北,每风雨晦明,如闻读书声。其中有夫子、崖子、贡坝
寒泉洞,在县西十里,胜概不减蟠龙。
三寳洞在县西北三十里,门外峰列若寳珠,中有石龙,鳞爪宛然。
蟠龙溪在县东三十里,自蟠龙山发源,下喷雾崖,东南流一百五十里,歴忠州石寳寨入江。
桂溪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发五斗山,北流三十里,至县城西,又西流七十里入垫江县界,以两崖多桂,因名。唐桂溪县以此名,一名髙滩溪,又名御史潭。
双溪在县北,经寳泉山,由东乡入江。又玊带溪,源出马村龙泉山,合流入双溪。
化龙渊在县北七十里,旧名落狗洞郡守陈季习,更今名。
新宁县。
鸡足山在县东三十里,崛若鸡立麓,分五支如鸡距,又名鸡山
龙神山在县东三十里,上有龙神庙
、八面山在县东五十里。府志在治东二十里,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相近为文山
豆山在县东六十里,产红豆木,因名
凤凰山在县南二里。又冠子山在县南十五里。五面山在县南二十里
五诰山在县南五十里,五峰相连,形如诰轴
、百节山在县南六十里,峰峦绵秀,自天池至金坝分为百节,故名
石月山在县南七十里,有巨石,如月平视,似上弦,侧视似下弦
鼓啸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山多风动揺,林木常如吟啸
屏山在县北十里,平顶方麓,为邑巨镇,俗名卧牛山
寳泉山在县西十里,层峦叠秀,下连五井,泉味甚甘相近。有金山、石笋山
峨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相传汉樊哙筑城,驻兵于上」
天马山在县北二里
七峰山在县北五里,一峰七支峰峦崒嵂
三角山在县东北八十里
黄茅岭在县南十里超影铺
聨珠峡在县南五十里,众山溪水合,西北流一百里,至达州
七里峡在县西北四十里众山溪水合,西南流六十里,合聨珠峡,下流达州
龙门在县北三十里,水从石出,飞瀑如练灌,注千顷
蕉溪在县西一里
龙泉在县北二十里
。
万。 县
黒象山在县东十五里闗锁水口,其形如象
南山在县南三里,下瞰大江,叠翠如屏,东与明山相连。
羊飞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相传昔有人学道于此,常养二羊。一日戒童子勿放羊,童子放之一羊,冲天而去。蜀鉴云:三国时羊渠县盖置于山下。
西山在县西三里,上有絶尘龛石壁间。有唐人题记:宋皇佑中,知州马元颖、鲁有开元翰,相继于山麓浚池,种莲栽,荔枝杂果,凡数百本,景物清胜,为夔路第一,又名太白崖,以李太白曾读书于此
天城山在县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曾驻兵于此小石城山是也。
鱼存山在县西十里,上鋭下广崖,面有石,形如双鲤
木枥山在县西一百里。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漂没,惟此山木枥不动,故名山顶有池,随大江水涨灭,类书作水枥山
金碛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黄芦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接忠州界
人存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四面悬崖,周围四十里,一名万户山
、椅子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以形似名
、铁凤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崇冈絶壁,其形如凤
、石笋山在县西北八十五里,其形如笋
都歴山在县北三里,一峰插天,飞鸟不能越,又号文笔山
、石佛山在县北五里,形如佛像
、狮子山在县北八里,形如狻猊,四面险絶,惟鼻可登
、髙梁山在县北四十里,与梁山接界
、下崖在县东二里,与古练崖并擅幽胜。相传,唐末有刘道征者,凿龛以居。黄鲁直诗:空岩静发钟磬响,古木倒挂藤萝昏」
、岑公崖在县南三里,有洞可容百人,石岩盘结,状如华盖,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崖檐盛夏,注水如帘。隋岑道愿隐此,又名岑公洞。唐刺史马冉诗:南溪有仙洞,咫尺非人间。
千金岛在县南二里,近南岸,屹立江心,髙数丈,广百步,土人每淘金于此,一名黄金岛
、古练崖在县西十里旁有治平寺
、磁洞在县南四十里产石,色黒性,坚可作砚
、大江自县西重庆府忠州界流来经城南门外,东流入云阳县界
苎溪自县北梁山县界分水铺发,源经狮子山下,折流十二湾,至城西,复南流入江,以溪旁土肥种苎,故名。旧志:春夏涨潦,则并舟为筏,以百丈苎绳双拽而渡。
鲁池在县西三里西山之麓,南有流杯池,俱宋知州鲁有开所凿。
龙池在县东二十里
包泉在县西山。宋元符间,知州方泽为铭,以其品味与惠泉相上下。转运使张演诗更挹岩前,分茗碗旧游彷佛记孤山。
蛾眉碛,在县南对江岸侧,水落石出碛,形如眉,多细,石色斑,可以游戏。每正月七日,乡市士女至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作竹枝歌。又盘龙碛,旧志在县西。
湖滩在县西六十里,水势险急,春夏泛溢,江面如湖。
使君滩,寰宇记:在县东二里,类书在云阳县西。晋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波澜为静,蜀人至今犹名使君滩,张骞奉使西域,于此覆舟亦名博望滩。
新妇滩在县东南十里岸,上有妇人容状,故名
长滩井在县西南一百里,水咸现今煎盐
。
开。 县
神仙山在县东一里,相传昔有仙人朱衣,乘白马登此山,唐天寳初置坛,号神仙宫
瑞石山在县东南八里,一峰突起,上有瑞石
毗卢山在县东南十里,髙二百丈,林峦髙耸,雄压诸山,上有毗卢寺
瑞贤山在县南三里,群峰秀矗,俗呼州面山
射洪山在县南二十里,上有故城址,旧传:闗索,曾射于此
、铁凤山在县南四十里
、青冈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峰峦崒嵂
大池山在县西十五里,髙百丈,顶有大池,方广百亩,水极清冽
、九折山在县西十五里,髙八十丈,山形盘旋九折,俗名观音山。楼阁壮丽,明孝廉汪木,建亭道,于此施茶,以便往来,憩息
、九龙山在县西二十里,有石楠垂云玉环、凝香、飞虹、啼猿磨嵯飞、仙青枫共九山,峰峦聨峙,势相起伏,亦名九陇山
。鲤城山在县西四十里,三面悬絶,东西有城,城间有浦,多生鲤,因名有常渠水流经此山。又有城,山在县西十五里,四面悬絶,东向有城
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髙耸。唐韦处厚知开州有盛山十二景诗,韩愈为之序,谓其入溪谷出岩石,追逐云月」。杜甫诗「拄笏看山寻盛」字,盖以山如盛字也。上有宿云亭、隠月岫、流杯池、琵琶台、盘石磴、葫芦沼、绣衣、石瓶、泉井、梅溪、桃䲧、茶岭竹厓为十二景
、安乐山在县北一百里
、石门山在县北一百里,山有石穴,名盘头洞,洞中有水,产嘉鱼,旧属清水县
、熊耳山在县东南五里,以形似名
,界顶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崖飞山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髙一百七十丈,崖势髙悬如飞鸟,一名雁飞山。旧志有石塔山在县东北,山下有泉,分为三道,一入夔州,一入开州,一入达州
登云峰在县南州面山冈之右,髙五丈,周十八丈
、茶岭在县北三十里,产茶味絶佳,不生杂卉
狮子崖在县北五十里
杨柳洞在县东二十里,泉自洞出极清
雷洞在县东南五里温井后山侧,广徳初,雷震而成。唐志:在万岁县名灵洞,一名东洞
龙马洞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西洞,门髙一丈,方广二亩,内一石塔,髙丈许石座髙七尺,石伞罩之。又二石龙,头角峥嵘,牙爪奋怒,一石柱挺立一石鼓击之,铿然有声,上有璎珞,下垂如流珠状者数百,舒卷不一,形象巧于鑴,刻石壁下有井,方广一丈,深不可测。有马蹄迹,自井中出入,错杂稍北。又有洞门,髙七尺许,以火炬照之,可行三四里即灭。洞口有延真观。
积正洞在县东北二十里
开江自新宁县雾山坎发源,东南流至城南一里,下流入云阳县界为小江,古彭溪水也。
清江自县东北界顶山发源,南流七十里,至城东南,入于开江,古巴渠水也。
垫江自县西南青冈山发源,东流五十里,入于开江。
白水溪自崖飞山发源,南流三十里,至县东北四十里,入于清江。
三潮溪,在清水、温汤盐井之侧,自积正洞发源,至县东二十里,入于清江,一日三潮,冬温夏凉,颇为神异。又有桃溪,自达州大陂溪发源,至县西二十里火焰坝,与梓水合流,注于临江。梓水溪自达州太平山发源至火熖坝,注于桃溪。
温井在县南,其水冬夏常温
温汤井在县东北五十里有松木、柏木、龙马三井,煎盐输课
瑞莲池在县西一里青云桥下。宋元佑初,尝开两头莲,元至和中,亦开郡守,有瑞图遗碑,又名睡佛池,以盛山影照水中,合山水二影视之,宛似佛像倒睡状。
建始县。
银山在县东三十里,石壁峻峭,白色如银,俗呼把系沱后山
禄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多鸟兽,昔洞蛮恃为廪禄,因名
州基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隋业州置于此,今呼棉花坝。后山相近有石柱山。
文山在县南五里,崖如笔架,中峰孤秀,若文字㸃,俗呼龚家崖,明都宪,林俊改名。
景阳山在县南十里。又鹿山在县南二十里。
连珠山在县西南十里,五峰相连,如贯珠然,即朝阳观后脉。
猿啼山在县西十里。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即云雾观。
石乳山在县西五十里,山石层叠,多生石乳。旧志:县在万山中,多产麸金而产于石乳山者为最。
药山在县西七十里,俗呼五十二坝,出黄栢黄连木,通贝母诸药品。
龙凤山在县北二十里玊峰禅师卓锡处
、当阳山在县北五十里,每日光初出,即映照崖,上因名
青崖在县北五十里
千丈崖在县北八十里,绝顶与奉节县分界建界生龙竹,奉界生丰竹,山同竹异。
、大石岭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扯著坡在县北一百十里,山势陡峻,言车马至此,必牵扯乃得上下也。
燕子龛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其龛乾沟之侧方广丈许,行者无旅店可栖,往往投宿龛中。
老龙洞在县北九十里,夏秋水从洞出,春冬无水,亦行旅投宿之所。
石通洞在县西三里,洞门髙厂,内有亭台,楼阁、床桌,梯磴俱生成,非人力所凿者,为一邑之胜。宋黄鲁直尝游此石壁刻有「涪翁」二字。
清江在县南一百五十里,自湖广恩施县界流入,又东入湖广。巴东长阳县界,即古夷水也。汉书:廪君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山。水经夷水经:巴郡鱼复县。注云: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因名清江。又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南都亭山。
龙溪河自县北当阳陂废源,至城南,绕东下流,复西转入恩施县界,一名小溪。
石砫司。
万寿山在司东四十里,周围深沟大箐,四面峭壁悬崖,此山屹然中立。明石砫女土司秦良玊曾修砦堑,以保涪、酆忠万数万人于此
石砫山在万丈山右,有山如柱,直插云端,四时云雾,倏开倏合,司人以此验晴雨焉
斑布山在司南一里,色如斑布,因名
、鼓楼山在司南二里山顶旧有鼓楼
插旗山在司西一里,峭拔壁立,状若飞旗,上有亭台故址
、马头山在司西五里
、石凉伞山在司西北六十里,形如张盖,又谓之石幢山,旧石幢闗置此
凤凰山在司北二里许,以形似名,下有龟蛇棒足,又名真武山
方斗山在司北二十里,峻极崔嵬,三冬积雪如玊,上有普贤道场,遗址又名倚天山
、万聚山在司东北五十里,众山环聚回合,故名
宾河在府东北,司东八十里发源湖广中路司界,又名三江溪,一出挂子洞,一出冷箐溪,一出龙嘴山,西流至司东沙子闗,三水㑹流八十里,环绕司城下,流经酆都县界,谓之葫芦溪,西入大江
鱼泉在司南一百里石壁中一窟,清泉涌出,每仲夏鱼从窟出,孟秋鱼从窟入
龙潭在司东四里,昔为龙窟岸,山耸峙,每月落山垇,影映潭底,景色幽竒,司人号为水晶宫。
清水潭自石凉伞山发源,南流至司西北二十里,入于宾河。
龙安府。
平武县附郭
东皋山在县东五里
、金凤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土赤色,形如金凤,故名
、九龙山在县东五十里,其地峻险,前拒铁蛇闗,抵番界一山,九岭叠耸如龙
左担山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魏志:邓艾入江,油左担道诣绵竹。华阳国志:自景谷有步道,经江油左担,出涪、邓,艾入蜀所经也。方舆胜览:自文州界青塘岭至龙州一百五十里,自北而南者,右肩不得易所负,故谓之左担路。
熬盘山在县东一百八十里白溪口
、长春山在县南渡涪江东五里
、伏龙山在县南,渡涪江东二十里,蜿蜒蟠伏如龙
、君子山在县南渡涪江东三十里
。龙阳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山势起伏如龙,上有潜龙阁
箐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重峰叠嶂,树木森郁,北通青川,南溪水出此流入白水,又名靖军山,蜀汉孔明曾置军于此,遗址尚存。
响崖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产锡方舆胜览:有鸣水山在江油县东南,上有飞泉触石,响应山谷即此。
弩牙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五里,髙三千七百丈,以形如弩牙,故名。邓艾入蜀,屯兵于此。
石门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梁大寳中,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附魏,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杨乾运讨之,拔剑阁法琛保石门。元和志: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有石门戍,与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馀里。唐志:利州景谷县西有石门闗,即此。寰宇记:其山有石壁相对,望之如门,故名。
龙血山在县东南,接剑州界。
马阁山在县东南,接梓潼县界
十八陇山,在县东南。旧唐志:阴平县有十八陇山。寰宇记:在县西南五十里,髙千馀丈,冈峦连属,有十八陇,因名。六陇在县界。十二陇在绵州彰明县界。
镇南山。在县南渡涪江七里山峰,正对府治,故名。
药丛山在县南二十里,多产药材,或讹为落丛,东西溪皆出此,北流入涪江。
延贤山在县南渡涪江二十里。
羊角山在县南九十里,两峰崛起如羊角,故名产锡。
天池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髙九十丈,上有池,周围二十三步,其水常满,号曰天池,本名石人山。唐天寳六年,敕改灵液山,又见江油县
马头山在县西南十里,以形似名。上有西岳祠
太平山在县西三里,渡涪江
西雪山在县西三百里,春夏常有积雪
、羊昌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崖层叠,羊昌闗即在其上
、仙女山在县西北九十里,相𫝊有仙女靓桩游戏于此,故名
崆峒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崖谷深险,不通行人。自雪山、中岭分派,迤逦层叠,突兀峥嵘
火风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势耸峭,时有风震撼林木,其麓即箭楼山,拥抱府城,一名旗山
、马盘山在县东南一百十里,其形似马,盘旋而上,后魏马盘县以此名
化豹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势髙耸,限隔番寨
、羊盘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石径九曲如羊肠然
。两垭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山岭分峙。两垭路通秦蜀
。大业山在县东北。寰宇记:马阁水出此
、老君山在县东北,废青川所南二十里
、丁平山在县东北,废青川所北二里。元平章丁世珍击叛番,屯兵于此,因名
大雄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在青川所北十里,山形峻峭,迥出群山,即北雄闗也。
缨络山在县东北,废青川所西二十里
飞龙山,在县北废青川所东三十里,相近东山,有北溪出其下,经明月闗入涪。
界山在县东北三百里,山甚巍峭,中通洞子湾
牛心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形同牛心。梁李龙迁𦵏于山侧,武后时凿断山脉。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垣奏:龙州牛心山,国之祖脉,令日䝉尘,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命刺史修填如旧,未㡬诛禄山
、玊案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有白石如玉案
盖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山势险峻
天柱山在县南二百七十里,峰峙如柱。
童子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下即烈女崖
、太平山在县西三里,其麓有毗卢、龙泉二寺
箭楼山在县北城,枕其半面,上建文昌阁。桂林书院、緑梅庵,为一府胜概
、烈女崖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海棠铺上旧名兴文阁,山路盘陡,下流急湍。明永乐五年,生员严庸妻袁氏哭夫自溺于此,诏旌之,故名
土门垭。在县东北,废青川所北九十里,与文县接界。又北五十五里即文县之旋麻阁也。
石镜在县东二百里通坝寺前隔溪有石光明如镜。
涪江在县城南,自松潘卫小河流入,又东南入江油县界。汉志:涪水出刚氐道徼外,南至垫江入汉。水经:注水出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出平乐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涪。涪水又东南经江油戍北,又东南经南安郡南,又东南至涪。元和志:涪江南流,经州城东,又经江油城东,水出全寰宇。记水在州北一里,源出州西北埪峒山下,流入州界,又南入绵州。旧志:涪水源出松潘卫风洞顶。兴龙泉由小河入县界,东南流一百三十里,合火溪河,又二十里至县西,折经县南,又东分为二派,复合为一,又名金盘溪,向东曲流五十里,合古城、髙村二河。又二百二十里会众山溪水入江油县界。
火溪河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马路西番界
木𤓰河,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源发象鼻闗至木𤓰坪、铁索桥,入涪水。
古城河。在县东三十里,源发铁蛇闗,出羊盘沟,至古城入涪江。
髙村河在县东五十里,源发大黄坪番界,至白草铺入涪。
杲阳河在县东一百四十里,发源文县碧玉山,东流入白水江
白水江在县东三百二十里,发源漳腊公哈口,经南坪文县至强家坪入平武界,东流一百三十里入昭化县界,合嘉陵江。魏、邓艾入蜀,作浮桥于此。
青漪江在县南,源出药丛山平羌崖,一名平通河,东南流一百七十里,过江油至彰明县,合涪江。
大印河在县南一百四十里,源出蜂园沟、石泉、白草番界,至小江河入涪江。
石泉河在县东南二百三十里,自石泉界流入,东南流七十里,合水沙溪,至彰明界入涪江。
水沙溪在县南,源出水沙坝,东南曲流六十五里,入石泉河。
梓潼水在县东南,又东南入梓潼县界,一名马阁水,一名岐江水。元和志:阴平县有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东流经县西南五里。寰宇记:马阁水在龙州东一百五十里,源出大业山,东南流,入阴平县界。
青川溪在县东,又东经剑州入昭化县界。水经注:清水出平武东北,南流经平武城东,屈经其城南,又经平乐郡东南,屈而南,经南阳侨郡东北,又东南经新巴、始平二郡,至小剑北。寰宇记:清水出啼狐山,阔五丈,自青川县东南入利州界。其水清美,亦曰啼狐水。方舆胜览又作醍醐水,在青川县。元明一统志:青川溪源出西番界,东南流,经青川所南。又东南经府东一百二十里,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又醍醐水源出府东清潭岭,接青川溪,入嘉陵江。醍醐即啼狐也。
邓家渡河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发源玉垒山,经流邓家渡,至青莲坝、漫坡渡入涪江。
明月泉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
溅珠泉,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自石崖泻出,喷激如珠。
瀑布泉。在县南一百七十里。龙阳十景记曰:朝阳洞、龙门峡、明镜潭、瀑布泉、溅珠泉、明月泉、太白台、巢云阁、蹑翠亭、云根亭。
灵涌泉在县东三十里,自山腰流出民资灌溉
金盘溪在县东南三百里,溪旁多沙石,色如金
、东溪在县东十里,发源药丛山,北流入涪江
西溪在县东十五里,发源药丛山,东流入涪江
南溪在县东南一百九十里,发源箐青山,经流通坝入白水江
清河溪在县东十五里,冬温、夏、凉,大旱不涸,饮之清香
水帘洞在县东三百二十里,洞崖髙峻飞泉,下垂千尺如帘。
江油县。
捧珠山在县东五里
永隆山在县东十里,上有文昌祠,为昔人㑹讲游息之处
龙头山在县南五里,以形似名
、太华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三峰竒秀,有似西岳,上有太华观
、玊枕山在县西十里
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大康山,又名戴天山。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李白,本邑人,隠居戴天大匡山。吴曾漫录云:白尝读书于彰明大小康山,杜甫寄白诗:「康山读书处,头白早归来」。又白集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即此。
天仓山在县西七十里,接平武界,上有天仓洞,太乙真人祠。杜光庭青城山记: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一名乾元山
石人山在县西北,一名天池山
观雾山在县北十里,雾起即雨,以分阴晴极,验上有铁瓦殿
凤朝山在县东一百里,形如飞凤,环绕县治
天柱山在县北十里,山小而髙,形如立柱。
窦圌山在县东北十里,两峰突立插天。昔有窦圌字子,石隠于此山,故名李白。有送窦主簿诗,即此。杜光庭云:山西接长冈,乃通车马,东临峭壁,陡絶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百馀丈,攀跻险絶,人所不到。
三台山在县西南十里
㸃灯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小匡山,上有李白读书台,夜有光如灯
白鱼山在县北五里,相传有二鱼导水至山下飞去,故名
火峰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紫龙山在县西五里,旧有感雨亭
、马头山在县南三十里
、鸡冠岭在县东七里,以形似名
耀紫岩在县西南二十里菱角池后
、石圣岩在县东南十里上有大士石像
、太乙洞在天仓山,又名金光洞,洞中石粉,如面可食,洞深窅不可穷。究相传:昔有好事者,深入七日,火不继而出,见一铁船云
仙人洞,有二:一在圌山窦真人修道处,一在观雾山了然,和尚结夏,于此洞口有桂四季开花
风洞在县北,其深莫测,邑有风灾,由此而出,土人持豚酒祭之
龙门洞在县北七里,中有龙床、石笋泉,流入涪江
、百汇洞在县西二十七里,潭水渊碧,岁旱祷雨輙应
、朝阳洞在县北十五里。寰宇记:在州南八十里,髙九百丈,阴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入阴平县,合白榉水
九龙洞在太乙洞内,下临深崖,岁旱,取洞水少许,祈雨屡应,傍有倒垂莲花石䆴
涪江在县北一里,自平武县流入,又自东而南五十里入彰明界
雍村河在县西南二十里,俗名小江河,其流自平武界来,从北而南,㑹涪江
石盘河在县东二十五里
汇溪在县西十五里,源出百汇洞,细流十里,与雍村河合流
龙潭溪在县东六里,源出窦圌山,下流至石圣岩,入于涪
失鹤池在大匡山下。唐李白别匡山诗有云:「洗钵僧临失鹤池」。
金鱼池在县东,鱼皆金色池水,四时不涸
天生池在县东六里,水极清冽,居人资其灌溉
鳇鱼池在县东,池深产鱼
神水泉在县东十五里,味甘不竭
、龙子沟在县东五里,水四时不涸
。
石泉县。
石城山在县东一里
石纽山在县南一里,有二石结纽,每冬月霜,晨有白毫自石纽出,直射云霄。方舆胜览云:禹生于石纽村。新唐志:石泉县有石纽山,山麓有大禹庙。
苍头山在县南一里望之,苍然,上有天齐阁,俯瞰山峰,秀拔江水,潆洄邑之胜境
凤凰山在县北一里,下有二水合流,形如飞凤
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而水不絶。
栖鸡山在县东北,城外山形,肖酉字,故名
千佛山在县西一百里,三峰鼎峙,上出重霄,陟其巅,俯视川,西如指掌,上有寺,覆以铁瓦
云峰山在县北三十里永平堡,峭壁峻,絶五峰参差上有真武观,甚灵异,常见五色霞光,土人四时祭祀
铁丁山在县西六十里,叠嶂深林,相传:昔时常闻内有马嘶人语,朝暮奏乐声,因以丈许铁钉钉之
四:磊山在县东五十里,四山对峙如柱,下有龙洞
、素龙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群山耸翠,中一山,素白如龙头角,鳞爪俨然
望崇山在县东北一里,叠翠起伏,环拥县城
九龙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势嶙峋,排列九岭,如龙起伏状。第五岭下即刳儿坪,禹生于此,血石满溪。李白书「禹穴」二大字,鑴于山顶」
雪峰山在县北四十里甚髙峻,冬有积雪,经夏不消,望若银屏
湔水在县西一里,源出玉垒山,分二派:一自茂州界相公岭东流入县界,合坝底又五十里至县西,一出甲竹喇嘛生番入县界,东南流一百六十里,合众山溪,至县西二水合流,经县城南,又东四十里入平武县界,亦名石泉水。元和志作「石密水」
水洞源在县西三十里小溪村,上有龙祠,祷雨辄应
渔溪河在县东二十里
龙安水在县东南,源出三面山,合诸山溪之水,东流入安县界,亦名安昌水,文同中江县新堤:记水出龙安龙爬山,初若二带,东至神泉,与诸谷瀵水合,始大。
白泥河在县东五十里,岸上为金钱坝,有真武庙,庙前紫柏一株,约二十围,相传常有红蛇绕树伐之,复生,无刀斧痕
瀑布泉在县西四十里石壁峭絶泉水下,泻如素练。
甘泉在县南一里,山畔镌甘泉,古迹四大字,下有泉自石罅流出,冬温夏凉,味甘且冽
彰明县。
孟津山在县东南一里。寰宇记:西魏自让水乡移县于孟津乡,即此。
兽目山在县北五里有百汇龙潭,上下凡三潭,其水常流。
灵台山在县北二十里。隋志:昌隆县有灵台山。寰宇记:一名天桂山,髙四百丈,即张道陵升仙处。
太华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与江油县接界。群仙録载:黄奉先移家入此山,广栽牡丹,开时望如锦帐。
附子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接绵州安县界,产附子。
石磬山在县西。
北芒山唐志:在昌明县。
天仓洞在县北五十里
涪水在县西,自江油县流入县界,分为二派,一过城东,一过城西共十里,至县城南合流。又㑹让水、㢘水入绵州界。
让水在县西五里,一名长江水,又名小江河,源出平武县平羌岩,流入县界,又东流十里,至城南入涪水。宋梓潼范柏年对:明帝曰:臣家梁、益间有㢘泉、让水。元和志:㢘水经昌明县东北,让水出昌明县北平地。
廉水在县北十里平地泉出,宋明帝因言贪泉问梓潼人。范柏年曰:「卿乡有此泉否?」柏年对曰:梁、益惟有㢘泉与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善之。旧志:彰明县西有香溪,唐贞观七年,醴泉出今香溪堡,入安县界。
甘泉井在县西南五里,其味甘冽
博济井在县城内
。
松潘卫。
崇山在松墦卫城西北隅,城垣跨其上,盘旋十有九折,通红土坡、黒水等砦
、金蓬山在松潘卫东五里
、雪栏山、在松潘卫东三十里,山势蟠蜒,积雪不消,俗呼寳顶,山亦名雪岭,上有闗
风洞山,在松潘卫东五十里,髙险蟠旋数里,始达其岭,东北有洞,深不可测,多恶风,每午辄作灰沙蔽天,人马俱辟易,寒气袭,人触之多死,否则喘息,旬日而后止。
雪山在松潘卫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寰宇记:又有雪山,在交川县西南一百里,其色如银,外有蚕崖,路险人迹罕到。
师家山在松潘卫东小河营北二十里,一名文山,宋时有师文二大姓居此,山麓有文山闗
牛心山在松潘卫东南五十里,峰峦圆秀,又东四十里为火焰山,山无草木,其色如赭。
砂山在松潘卫东南一百里
、红花山在松潘卫南十五里,岷江所经下有屯田,名红花屯
、洛稽山、在松潘卫西。元和志:在交川县西北七十五里。
岷山在松潘卫西北。禹贡「岷山导江」,史记作「汶山」。又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有渎山,蜀之汶山也。汉地埋志:岷山在湔氐道徼外,江水所出。蜀志:秦虙曰: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蜀都赋:岷山之精,上为井络。郭璞曰:岷山在广阳县。华阳国志:岷山一作沃焦山,其跗曰羊膊,江水所出。隋志:汶山在汶山郡左封县。又岷山在临洮郡临洮县。括地志:岷山在溢乐县,连绵至蜀㡬二千里,皆名岷山。寰宇记:羊膊山在平康县。舆地广记:岷山在汶山县西北,俗名铁豹岭。张敬夫西岳碑记:在茂州列鹅村,其跗曰羊膊。方舆胜览:禹贡梁州之山,四岷、嶓、蔡,䝉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䝉也。舆程记有大分水岭,在卫西北二百二十里,有二派,一东南流为大江,一西南流为大渡河,或曰即古羊膊岭也。
压王岭,在松潘卫北五十里。
小分水岭,在松潘卫北九十里,其山平坦有龙潭。
甘松岭,在松潘卫西南。后魏甘松县取此为名。隋志,通轨县有甘松山。新唐书:开元十九年,吐番请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岭,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赤岭在陜西西寜卫,今改县。元和志:岭在嘉诚县西南十五里。寰宇记按山海经云:甘松岭亦谓之松叶岭,江水发源于此,土人谓之松子岭。
野狐峡,在松潘卫西。唐贞观八年,别将李道彦分道击突厥,至阔水,党项酋长拓拔赤辝等屯野狐峡拒之,道彦不得进,为其所败,退保松州,即此。
羊峒在松潘卫,北接陜西洮州界
。大江在松潘卫北,自徼外流入,又东南经叠溪营入茂州界。禹贡:岷山导江。荀卿曰:江出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汉志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益州记:大江泉流,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回行二十馀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水经注:江水亦曰渎水。自羊膊岭下至白马岭而厯天彭阙江水,自此以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江水自阙东经汶闗,而厯氐道县北,又经龙涸至蚕陵北部。元和志有江源镇在交川县西北三十里。通典:甘松岭有江水所发之源。寰宇记:羊膊山下有二神湫,乃大江始发之所。范成大曰:江源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合于都江,今世所云只自中国言耳。江源记:岷山发源于临洮木塔山山顶,分东西流,南流八百里,经甘松岭,又南经漳腊堡西,其水渐大,复经镰刀湾,违松潘于下水关,入红花屯达叠溪界。水利志:江源出岷山羊膊岭,分二流,一西南流为大渡河,一南流为大江。舆程记江源出卫北大分水岭。明一统志有潘州河在司城西北六十里。卫志:松潘河源出西夷哈吗鼻浪架岭。又岷江源发草地,自北而南,灌城而出,松潘多被水患。旧志:潘州河源出西夷哈吗、鼻浪架岭,分二派:一派西南流合出灶沟,一派东南流厯东砦至尖橐合滴漏水,出滴漏山岭,亦分二派。一派西南流出灶沟入西番界。一派东流,经恶落村,至尖橐,与浪架水合流入黄胜阕下。又四十里至虹桥闗北流漳腊河,其河源出生番弓杠。其山岭水亦分二派:一派东流入上羊峒生番界,一派西南流至漳腊境,又南流四十里,经漳腊城西南,合波漓泉,又十里至虹桥闗北,与潘州河合流,又曲流二十八里,至松潘城东入城,出城西而南折。又东南流一百八十里,合众山溪木,过平番营,入叠溪营界。
涪水在松潘卫东,东南流入龙安府平武界。汉志:刚氐道,涪水出徼外,南至垫江入汉。过郡二,行一千六十九里。水经注:涪水出刚氐道徼外,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乐郡西溪,西南流曲而东南流注涪水,又东南至江油戍。旧志源出卫北小分水岭,东南流,经小河所北二里,又东南至龙安,其水浅隘,又名小河。一说:兴隆泉在卫东六十里,源出雪栏山风洞顶黄龙寺后,厯红岩、三合堡,聚众山,溪水合流成河东南流一百四十里,经小河营南门外,又东流三十里,入平武界,为涪江之源。
阔水在松潘卫西北塞外。唐贞观八年,别将李道彦分道伐吐谷浑,经党项中,至阔水,出不意袭败之。党项忿怒,拒道彦于野狐峡,道彦败还松州。十二年,又命侯君集等分道伐吐番,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即此。
济众泉,在松潘卫西门,盘绕崇山,上下陡坎,约及十里,汲水甚艰,故引深山之水由西门沟以入岷江,居人利之。
波漓泉,在松潘卫东北四十五里,平地涌出一百八窦,冬温,夏凉绕漳,腊城入江。
响水泉。在松潘卫北六十里,泉流湍急,有声居民,资以灌溉,今堙。
叠溪营。
云峰山在叠溪营东六里髙耸凌云
、牦牛山在叠溪营东三十里。明正统中,番贼窥境,官军追及于牦牛山,即此。
石镜山在叠溪营东南。水经注:蚕陵南下六十里为石镜。隋志:翼针县有石镜山。元和志:在翼水县东南九里。山侧有石,圆径二尺,明澈如镜。
排栅山,在叠溪营南十五里,明洪武十一年,大军至此屯驻立栅为营,因名。
寿星山在叠溪营南十里。
七顷山,在叠溪营西。元和志:卫山县有七顷山,一名落日山,山岩峻阻,平地惟有七顷,因名。周翼州在山下。
大雪山,在叠溪营西。元和志:大雪山一名蓬婆山,在柘县西北一百里。
肃番山在叠溪营西北。元和志:在石臼县北八十里,下有肃番镇。
蚕陵山,在叠溪营北五里。通典蚕陵县有蚕陵山。
柏岭在叠溪营西北。元和志:在柘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番接界。
大江在叠溪营西,自松潘卫流入,又东南入茂州界。水经注引益州记曰:江水自龙洞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山,又六十里至北部。元和志:大江经翼州城西,又经翼水县西。明一统志:汶江在营西二里,至营东南,与黒水合流,入茂州。
黑水在叠溪营西北。旧志源在黒水生番界,东流至营城北五里入江。此又一黒水,非明一统志所云翼水别源也。
七里溪在叠溪营西七里,源出松坪岩,流入汶江。
饮马沟,在叠溪营城东,源出雪峰山,顶悬崖而下,入汶江。
翼水在叠溪营南,东南流至茂州界入江,亦名黒水。元和志:翼水出翼水县南。明一统志:在营城南五里,有二源,一出松潘卫境,一出黒水合流,如张两翼,故名。
玉津泉在叠溪营南,砌以鐡瓦石甗縁坡接引,直抵城下,民人取汲甚利。
天涌池在叠溪营南,明正统间,开凿,引饮马沟水潴其中,以便居民取汲。
宁远府:
西昌县附郭
木托山在县东二十里。元至顺初,罗罗斯酋撒加伯等合诸蛮军攻建昌,守将伊埒特穆尔追战于木托山下,败之,后改为木托长山,下有营汛
鹿角山在县东一百十里,山峰尖削,状如鹿角
凉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群峰嵳峨,四时多寒
螺髻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其山髙耸,顶如螺,髻上有螺髻,寺四时积雪。
泸山在县南十五里,西近古泸州,故名山势雄壮,下临卭池。水经注:卭河中有蛙巂山,即此。
巴洞山在县南一百八十里
落腰山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东西髙而中凹,蛮人因呼为落腰
马鞍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两峰并峙,形如马鞍
。吕金坡山在县西十里,昔有土酋吕金居此,因名
天王山在县西十五里,上有天王庙
青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松林四时苍翠,一名青柯山
磘山在县南十里山下,泸河环流
禄马山在县西四十里
旄牛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西连大小西番,绵亘六七百里,髙出云表,详见冕寜县
、磨旗山在县北四十里
、青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卭池东浒相传有一石浮卭水面东走,渔人舁之上山,至半山坠地不能动,乃建青龙寺,右有香水泉。
髙崖子在县西三十里,土百户所居。
泸沽峡在县北百里,东南长五里,两山壁立,峡深百馀丈,阔不盈寻,孙水流,其中淙淙有声,中有观音岩。
孙水在县西,自冕宁县流入,又东南入㑹理州界。汉书:司马相如桥孙水,以通卭都。水经注:孙水自台登南流经卭都,又南至㑹无,亦谓之长河。明一统志:长河自寜番卫流经建昌城西,又曰有泸水在司城南十里,即此。又谓之安寜河,在卫西十五里,磘山外源出宁番卫流,合打冲河入金沙江。
温水在县东北。水经注:卭都县有温泉,冬夏常热,其源可燖鸡豚。浴者能治疾。昔李骧败李流于温水,即此。元和志有二:一曰温水,出苏祈县东二十一里平地,一曰温汤水,出西泸县西十二里山下。
热水池,在县北七十里,源出热水塘,四时常热流入越溪河,合泸水,接金沙江。
懐远河,在县南大通门外,源出东北山麓,经城南合泸水。
宁远河,在县西宁远门外,源出青山麓,西南流入泸水。
卭河,在县东南十二里。泸山,脚下。汉地理志:卭都县有卭池驿。西南夷传:卭都自武帝开为县,未㡬地陷为污泽,因名卭池。刘昭注引南中志:卭都县东南数里有卭都河,纵广二十里。元和志谓之陷河,在越巂县东南十里。
若水,在县西,自冕宁县流入,与盐源县接界,又东南入㑹理州界,亦名泸水。水经注:若水自大筏合,绳水自下通谓之绳水,又南过卭都县西,亦曰越巂水,似随地而更名矣。又直南至㑹无。元和志:巂州西至东泸水二百里。按水经注,泸水即今之金沙江也,此水在其东北,故又名东泸水。
海子在县东十五里,其水澄澈,浩阔如海,多产嘉鱼
瀑布井在县南三十里,自山顶流下,状如白练
倪家井在县南,其水清甘,居民日汲不竭
。
㑹理州:
密勒山在州东二百里产银矿,明宣徳年置银场,遣官开采,以云南官兵充矿夫,寻罢
葛砧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产石,青有四色。又土白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产石緑三色。汉志:㑹无县东山出碧即此,又名葛兆山
白塔山在州南十里
海溪山在州南一百二十里,附黎溪站产白铜
、火焰山在州南一百八十里
月鲁山在州南六十里,上有古城
、玊虚山在州北三十里,嵯峨万仞,四时积雪,宛如玊屏
、翠屏山在州南,松竹苍郁,屹如屏嶂
、鲁葵山在州西,又有博罗山,与鲁、葵相接
碌峡山在州东,中峰峻耸,左右微低,形像三台
、鸾阁山在州北,连冈叠嶂,四时皆雪
、芦那山在州西延袤百馀里,连云幛天,盛夏常雪
倚北山在州西南,四面峻絶,竒峰耸立
分水岭在州北一百里,出红铜矿内夹银星。汉志:卭都县南山出铜即此。
沙卧山在州南四十里,层峦叠嶂,髙耸凌云。
密勒狮山在州东三百里,山形甚怪,宛如一狮抱球
、文峰山在州南三里,上建文塔
、柏香岩在州西多柏
、瀑布岩。在州西南,飞涛百丈,从云雾中,濆薄而下。
泸水在州西南,自盐源县流入,又东入云南。东川土府界,即古若水也。后汉建武十九年,益州夷叛,遣将军刘尚发广汉、犍为、蜀郡人及朱提夷讨之,尚渡泸水,入益州,大破栋蚕等。𦍑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讨南中蛮,五月,渡泸,身入不毛。晋大宁初年,季骧等冦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姚岳败骧于堂琅,追至泸水,败兵争,济溺死者千馀人。水经注云:若水自卭都南至㑹无县孙水南入之,又南有蜻蜓水入焉,又经三绛县西,姑复县北,淹水注之,又与母血水合,又东,涂水注之。又经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右合泉水,又东北至朱提。杜佑通典:㑹川县有泸水,即孔明渡处。新唐志:巂州自阳蓬岭百馀里至俄准添馆,又经箐口㑹川,四百三十里至河子镇城,又三十里渡泸水,又五百四十里至姚州。旧志:泸水在卫西一百五十里,南流入金沙江,至废黎溪州为马湖江,其江、岚瘴特甚隆,冬人过袒裼,皆流汗,惟雨中及夜渡无害。又打冲河自盐井卫流入,至三江口,合金沙江,与云南武定府南北为界,又东过白马口,分派入山,伏流至东川土府界,又自山中流出。
孙水在州西自西昌流入,又南合若水。旧志谓之安宁河,至三江口合流。
金沙江在州西南,自云南武定府流入。明一统志:在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吐番,东流合泸水,至黎溪接马湖,夹岸皆石江中沙土黄色,因名。旧志流经云南。丽江、鹤庆、姚安、武定诸府,而入州界,本云南之白水江也。按水经注,蜻蜓水出蜻蜓县西南,经其县下,贪水出焉,又东注于绳盖,即此水也。
骏马河在州东。水经注:水出㑹无县东髙山山,有天马径,河中有贝子胎铜,今堙无考。
皂水在州东北。华阳国志:皂水,孙水通马湖江。水经注:水出皂水而东注马湖,今入夷界。
荷花池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黎溪驿,北中有芰荷,盛夏香来,可以避瘴。
𤣥泉在州东,泉色稍黒,灌溉山田,民于仲春祀之。
胜功泉在州西北五里,自石窦中出,四时不涸。
玉虚河在州北出玉虚山下,至东南入金沙江。隆州、武安州田地皆利此水灌溉
泸沽河在州东南八十里,源出小相公岭,流入金沙江。
会通河,发源水底龙,一支得五格,一支合流出鸾阁山,经州前,水可灌溉,出阿密磋珠注金沙江。
玉虹河由蛇街子流经州北,㑹叶别河,经苦竹坝,南入可恶河,注金沙江。
响水河经密勺山巅,水石激湍,声闻数里。
盐井河在州西,水味咸饮之能消疾。除瘿入南路河
,可恶河在州西南百二十里。冬夏瘴雾熏蒸,流入金沙江。
、温泉有二:一在州北者保村,一在苦竹坝翠屛山麓。
冕宁县。
冕山在县东,废冕山所东三里,其山髙耸,状如冠冕
铁石山在县东。华阳国志:台登县山有弩石,禹贡所赋。元和志:「铁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有弩石,火炼成铁,极刚利」。
南山在县南五里,山势屹然南向。
东山在县西四里
白土山在县南四十里,因产白土,故名。
北山在县北二里。
查元山在县东三十里,石峰髙出,云际雪凝,四时不化。
咱耳山在城北二里,又名药山
沙溪山在县北三百里有铜矿。
旄牛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古称西戎地,山广袤六七百里,泸若二水俱发源山下。泸水出东北,若水出西南,又见西昌县
、紫姑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山势巍峨,有铜矿。
铜山在县南五里,有铜矿。
孙水在县东北,南流入西昌界。地理志:台登县有孙水,南至㑹无,入若水。水经注:孙水一名白沙江,出台登县,南流经卭都,至㑹无入若水。元和志:台登县有长江水,本名孙水,源出县西北湖琅山,寰宇记谓之长河水。明一统志:长河在宁番卫城东,源出番界,南流㑹泸沽水,经建昌城西,入金沙江。旧志:长河在县北,源出架州窝卜,东南流,有苏州。小河亦在县北,源出架州西,番流入之。又东南流,有南河在县南二里,源自凹鸟、西番山箐流入之。又南至梳妆台,合呷𤓰河、太平桥河,总名为安宁河,入西昌界。
呷𤓰河,在县西南,源自白宿瓦番山箐,东流入长河。
泸沽河在县东南。明一统志:在卫南八十里,源出越巂卫小相公岭,又有太平桥河,一名铜槽河,自凉山发源,流入泸沽河。
若水,在县西徼外,东南流入西昌界。史记: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要蜀山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山。海经:南海之内,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汉书,元光五年,司马相如使西南夷,除邉闗西至沬若水。汉志:若水出旄牛县徼外,南至大,筰入绳水。其绳水出,遂乆县徼外,东至僰道入江,行千四百里。水经注:若水出旄牛徼外,沿流间闗,蜀土东南流,鲜水注之。又经大筰县入绳水。绳水出徼外,东南分流为二水,一水支流东出,经广柔县东流入江。一水南经旄牛道至大筰,与若水合,亦通谓之绳水。又南至卭都。元和志:台登县有奴诺水,本名绳水,流入泸水,在县西北七百里许,自羌戎界流入。九州要记:台登县有鹦鹉山,若水出其下,即今盐源县打冲河之上流也。
温泉在县东一百四十里,四时温暖,可以疗疾。
泸河在县南,源出旄牛山东,北由哈哈,东至观音隘,与长河水合。
三渡水。在县西二百里,源出旄牛山,西南獏狻,夷境波浪纵横,舟楫难渡,獏狻于冬春之日,用气皮袋,乘人从窝卜水黒岩赶到底三处过河,故名三渡水。自古未用船只。雍正五年,剿抚獏狻,修造船只,渡过汉、土官兵平服儿斯等堡。河水南流入盐源县,打冲河归金沙江。
盐源县。
柏林山在县南十里,上多松柏,翠色参天元,柏兴府以此名
、斛僰、和山在县西三十里产金元志:金县以县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
、白耳山在县西百里,下有白耳村
、铁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山有砮石,烧之成铁。按元和志,山本在台登县东,寰宇记引其说注昆明县」下,明一统志遂以入,此恐有误,或别一山而所产同,故名亦同也。详见冕宁
剌红瓦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下有金县五村,又番罗八瓦山与丽江府接,界产金成粒。又剌雀瓦山产碎金革石瓦山产银矿。
打冲河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自冕宁西番界流入,又东南入㑹理州界,即古若水也,亦名泸水。华阳国志:定筰县在郡西,渡泸水,即此。旧志。打冲河两山壁立,水势汹涌,狼牙相距,舟楫不通,有索桥横亘四十二丈。自旧泸州一带驼运,必经此邉陲之天险也。明时濵河置所,以为守御中左所在河西,中前所在河东,详见冕宁西昌
、双桥河在县西五里,源出凉山堡,绕县西,合龙潭水,北入打冲河
龙潭在县北五里,从地涌出,方圆四丈,四时清洁,相传有龙潜其中
越溪河在县东二百里,源出凉山,流入打冲河
海子在县西一百九十里
步北泽,汉志:定筰县出盐步,北泽在其南。华阳国志:定筰县有盐池,步北泽是。元和志:昆明县有盐井在城中,凡取盐,先积柴烧之,以水洗土,即成黒盐。旧志:盐井在县东,有黒白二井。
越巂卫。
孤山有二:一在越巂卫南二十里曰大孤山髙,出众山之表,一在越巂卫西五里,曰小孤山。
、巂山、在越巂卫西南。隋志:卭部有巂山。元和志:在卭部县西南九里,巂水出其下,州郡得名以此。
阿露山在越巂卫西五十里,一名大雪山,积雪盛夏不消。
天王山,在越巂卫北五里。明志:总兵刘綎戮夷首三千,埋此勒碑,题曰鲸鲵,封处夷人,至今畏之。
小相公岭,在越巂卫南五十里,形势髙耸,石磴﨑岖,自麓至顶,凡十五里。武侯所开,即凉山北境为野夷出掠之所。今设兵防汛,商旅往来称便。
金马山在越巂卫南十里,相传文昌显化处
鱼洞山在越巂卫西南十五里龙泉站西,龙泉水出焉。上有文昌祠,祠旁一石若百斛囷,上有骡卧痕,旁有帝君所题百馀字,漫灭不可读。
石岩洞在越巂卫北三十里中,可容数十人。东北崖畔有石版,名琼钟,击之有声。
大渡河在越巂卫北二十五里,源出吐番,自铁口野夷流入,与雅州府清溪县接界,又东经鬼皮落、野夷入峨眉县界,水势浩大,烟瘴特甚,详见清溪
罗罗河在越巂卫北二十五里有二源,皆出吐番界,东流合鱼洞河入大渡河,又谓之猓猡河。夏秋泛涨,波涛汹涌难渡,冬春消涸,如履平地。
鱼洞河在越巂卫北二十五里,源出吐番界,东北流入大渡河,中产大鱼,故名。
东河在越巂卫东二里,源出凉山夷地,襟带卫地,合罗罗河。又有涌泉,源出金马山,亦名鱼洞河,流合东河
龙泉在越巂卫西,自山谷流出。又小溪流东南自五里箐番地流出,皆入鱼洞河。
琵琶川。在越巂卫南。唐贞观十七年时,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番,煽惑群蛮,隔絶云南。韦皋遣兵至琵琶川讨勿邓,大破之,遂通云南南路。继又以东蛮夷风琵鬼主贰于吐番,召斩之于琵琶川。东蛮摄服即此。
温井在越巂卫东三十里,亦曰温水,引流可以溉田。
圣东在越巂卫北一百八十里南站山后。
雅州府:
雅安县附郭
雅安山在县后山脉,由黎雅而来,因山名府,一名月心山。
周公山、在县东。寰宇记:在县东南,山势屹然有龙穴相𫝊。武侯南征,梦见周公,遂为立庙于此,又名蔡山。方舆胜览谓蔡在严道,即此山。
严道山在县南五里,本名鹿角山,唐天寳六年,敕改今名。
龙观山在县南二十里龙观山,又名万胜冈。明杨升庵题云:天设地生胜,似蓬壶仙境。
金鸡山在县东二十里,俗传有金鸡鸣于此。
翠屏山在县西二十里,环列如屏
悬空山在县南二十里,上有二石,竒峭,可爱。
金凤山在县北,绵亘十里,形类凤翥,其麓为莲花池,有金凤寺
玉寳山在县南十五里
凤凰山在县北三十里,峰峦起伏状如凤凰
官帽山在县北,上有飞仙阁闗,以内为雅安,外为芦山
观音岩在县北二十里
王潜古洞在县南,宋王潜读书处
多功峡在县北五十里崖如刀,截壁立千仞,中通一线,相传禹治水于此,用功为多,故名。
青衣水在县北,自芦山流入,又东入洪雅县界。水经注:沫水与青衣水于青衣县东合为一川,又东经开邦县故平乡。元和志:严道县有平羌水,经县东二里。
平羌江在县北,环城东流,至嘉定入岷江
长濆江在县东南二里,一名卭水,源自卭崃山濆涌流出,绕城东北
周公水在县东四里,发源瓦屋山,经流周公山下
沫水在县西五十里,发源芦山,合平羌江流入岷江
龙洞溪在县东十里
苏公井宋苏洵携二子谒知州雷简夫时廰右泉出,味甘美,因名
白马泉在县北一百十里。昔有白龙化马出游,人逐之入泉。祈雨多验。
观音滩在县东青衣江与沬江合处
丙穴在县南五里出嘉鱼
名山县。
月心山在县城内北隅,形如半月
、大□山在县东四十里寰宇记:南接河罗戍,北入卭州界,髙七十丈,上耸天际,灵怪错杂
䝉山,在县西十五里,即禹贡之䝉山,山顶受全阳气,产茶芳香。茶谱云:山有五岭,顶有茶园,中顶曰上清峰,所谓䝉顶也。
莲花山在县北十五里,山有五峰,耸列如莲花。
五花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相传:武侯征孟获于此,下营五垒若莲花。
百丈山,在县东北。唐志:百丈县有百丈山。元和志:百丈县东有百丈穴,故名。明一统志:百丈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穴,圆百尺,深百丈,因名
涌泉山。在百站驿后有百丈井,泉水不时涌出,故名。
栖霞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栖霞寺
泉池山在县东北。寰宇记:在百丈县东四十里,四面悬絶,上有泉池,因名。
梨山在县西三里徧山野,梨花极盛。
万工坡相传:明洪武间,命蓝玉收云南道,不通车马,凿石开路,费工万馀,故名。
名山水,在县东。元和志:在县东北,东南入平羌水。又寰宇记:自严道县入,至眉州,流洪雅界,又名青衣水。明一统志亦名青衣水。自州界合沫水经名山县下至嘉定。今按其水自州界径入洪雅,不经名山界。又洪雅县志,雅水经雅州下四十里至草坝,与青衣水合。水出名山县,有青衣渡,去渡十馀里即发源处,是名山水即青衣水也。
百丈河在县东北。旧志:河源出莲花山,经废百丈县东,下流入蒲江界,为铁溪河,又名千丈潭。
汗龙洞在县东南椊潼观后,帝君变化之所一名文昌洞碑记,宋开禧三年,茍沬父子所凿。
甘露井,在䝉顶上清峰,相传甘露菩萨,化身于此井内。井水雨不盈,旱不涸,后人盖之以石,游者䖍礼,揭石取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自揭取,虽晴日即时大雨,常有云雾覆井上。
荣经县
孟山在县东三十里,前临大江口七纵渡,武侯初擒孟获之处
自由山在县东二十里,髙三十丈,傍亘黎州,下接严道界,厯长濆岭、鸡心山,南北相连二百馀里
瓦屋山在县南九十里,多灵异,或问禅惠大师:「瓦屋何以盖木皮?师答曰:「锦府岂从机上得剑门!」宁自匣中开方舆胜览,在县东一百二十里,误
晒经山在县北二十里,相传唐三藏法师晒经处。
卭来山,在县西四十里半,属荣经,半属清溪县。汉书: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卭来九折坂,难其险,谢病去官。及王尊为刺史,至坂,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华阳国志:卭来山,本名卭,筰古卭人,筰人界也。
铜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汉佞幸传: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山多矿。
小坪山在县西三里
、马耳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双峰雄峙
,下改山在县南二十里下,改溪出此。
大相公岭在县西六十里。武侯南征经此,庙址尚存。旧志:岭虚阁险崖。明洪武间,景川侯曹震修凿以通行旅。
鸡止崖在县西二十五里,临大关之险路,至此方平坦本名栖止,凡车马及行者皆栖止于此,故名。后讹为鸡止。
卭水,在县北。汉志:卭来山,卭州所出,东入青衣。明一统志:荣水在县北,源出相公岭,南经水出瓦屋山。旧志:荣水在县西南,自卭来山发源,流过箐口站,绕县东,合经水,入雅州界,分二派,一名长濆河,一名周公水,皆入青衣江。
菩萨溪,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瓦屋山,东注平羌江,傍有石佛像,故名,盖即经水之别名也。
下改溪源在下改山,北流至城南,下入经水。
祭风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游龙山,流入荣、经二水溪口,一洞时有风出,邑人每岁祭之,以祈丰稔。
芦山县
始阳山在县东十里,又名罗城山,绵亘如城,上有瀑布,可验晴雨,西魏置始阳县于此,其山厯严道县,横亘入卭州,废火井县界
芦山在县东十里,接始阳山,又名芦奴山
龙头山在县东十里。方舆胜览山有前后峡,绵亘四十里,绕县夭,矫如龙,连接番部,实要害之区
灵山在县西北五里,为外番要道。汉书云通灵山,又云镂灵山。旧唐志以此为卢山。
崖钵山在县西一百里,上耸云,汉莫测其髙崖,上有大石钵,因名
百步山在县北四十里,路接蛮界,仅百步许,险隘难行。
龙虎山在县东十里石,如龙虎相峙,因名。
青衣水在县北,东南流入雅安县界,亦名大渡河。
龙门河在县东北五十里有二源,一自卭州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经冷站河南流,㑹于天全之金鸡峡,过鱼喜河入八步闗,㑹于县之东南,二面至三江口㑹河水,为多功河,又名青衣水,下飞仙阁,至雅安入平羌江。
圣水在县东十里,连筒引之,行一里许,又伏流二三里,复涌出,分为五,又一里入龙门河
老君溪在县南六十里,一名宿溪,相传老君经宿于此。樵夫每见丹床石灶,有意探之,不见。今溪傍崖上有老君像
沫水在县西二十里,出灵山金波崖,今人呼为铜江,与天全分界
天全州
龙头山在州北二里,形如龙首,日出,有峥嵘飞动之状
泥山在州东二里,屹立环拱,四时积雨,泥泞上多梅,又名梅子岭
云顶山在州北四里。常有云覆岭上
女城山在州东一百四十里。相传宋元间杨招讨家女将守此垒石为城
多功山在州东五十里。相传大禹开此山以通峡水,用功甚多,因名
禁山在州西二里,两崖对峙,水经其中,上有飞流,四时不竭。古谓禁门闗
旗纛山在州东南二十里,状若旌旗,与象鼻山相近
玊堡山在州东五里,积雪如玉,又名玉垒
悬空山在州南八十里卓立,天半常产芝草,每有圣灯夜见。
九天山在州北八十里,鱼喜河出此
镇西山在州东二百十里。相传蜀将姜维于此驻兵
,卧龙山在州东二十里。武侯征孟,获宿此
、金凤山在州东二里,状如翔凤,日映土色如金
、陇窝山在州东二十里
、六村山在州东四十里
、马鞍山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髙峦耸列山,状如马鞍然,以外即为四十八寨诸番蛮界
、白岩在州南一里,髙山雄拔白石矗立如雪,亦名雪山
老君洞在州东四十里有老君溪,溪上有洞,深广幽邃,相传老君修炼处
峡口在州南四十里。路通荣经,峭壁崇岩,下临急湍,行者必抠衣乃过
沫水在州北灵鹫山,过金波崖,又名铜江,至芦山之三江口合流,总汇于多功峡
鱼喜河在州北,自镇西山㑹九子山、冷砧河、金鸡峡诸水,合流入鱼喜乡。下八步关至芦山为龙门河
灵闗河在州西北,自董卜界发,源流经灵关,合多功河,入雅州
、乐蔼河在州北,源出天全寺,流入龙门河
、和川水在州南四十里,源出蛮界罗岩州,至多功峡合流入雅安界,为平羌江
、龙池在州西五十里,渊深莫测,遇天旱,投只鸭于渊中,烈风雷雨立至
玉龙泉在州东三十里大悲寺内泉从石龙口喷出如玊
、黄溪在州东三里,旧志为硫黄溪,以气若硫黄,故名
、龙井在州南三十五里,地涌一泉,清列甘美。
清溪县。
圣钟山在县东北五里。昔有人闻山中钟声,掘地果得钟,因名
卭崃山在县北五里,一名卭筰山,盖卭人筰人界也。路甚险峻,有巨蛇蛰其中
、大闗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小闗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荣经县界
、冲天山在县东八十里,险絶无路
、狮子山在县东一百里,以形似名
、和尚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与峨眉、瓦屋为三乘山,其峰矗立,纡盘十馀曲,方至其巅,晴日常有五色光现
,通望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寰宇记在大渡河南,与众山相接,入巂州界
朝阳山,在县东南,明志在北百里。按唐通望县初曰阳山,盖此山本在县南,明志恐误。且谓隋、唐尝置朝阳县,查隋、唐志并无朝阳县名
大田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下有大井水田,万厯二十四年改立黎州土千户所于大田坝,其坝在山之东麓
寳盖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形如盖,俗名凉彻山
白崖山在县西北十里,一名凤穴,其傍有风,穴间有气,出腾空为白云,须臾风起,其声如雷。
试剑山在县南八十里,崭然髙峻,上列三峰,又析为二峰,状如剑削
笋筤山在县西北五十馀里曰前筤,又行数十里曰后筤,樵苏者以为衣食之源,号钱筤
飞越山,在县西北一百里,西北两面皆接羌戎界,又名飞越岭。
登髙山,在县西五里,峰峦髙耸,上有小阜曰望州坡,俯视城中,一一可数。
避瘴山,在县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山侧有二洞,一空阔,髙燥,一有水流,名乾湿洞,每夏秋岚瘴发时飞鸢群集其中,至立冬前后瘴已乃出。土人每以鸢为候,相随移居此山避之。
仙人洞在白崖山北,状如车轮,欲入者必匍匐方能过其中,空阔行数十步,闻泉声鏦铮石髓溜结,幽致万状。
弹琴谷在县西北十里,水出溪口,声如弹琴。
大渡河源出土番经县城之南九十里,东注嘉定,入于岷江
梵音水在县南十五里,俗传唐三藏法师至此,持梵音而泉涌出,故名,又名灿玊泉。
汉水在县南六十里,自飞越山出仙人洞,下流至试剑山,合两涧水,入大渡河
两涧水在县东西有二源:一出卭来山,一出卭来山玊渊泉,至城南合流五十里入流沙河
白云泉在县东,从白塔谷前取水,穴城东以入,始以木槽承之,分为四大井。
海棠池在县北五里。环池皆海棠,旧为游宴之地。又有渥洼池,在蛮部内,产马。
沈边长官司。
飞越岭在化林东十里
炉河,发源无考,从冷碛佛耳岩入沈邉界,至小冰岩一百二十里,入清溪界流出
以公沟水。自野牛山㑹诸水一百里,绕龙坝铺,由沈村入炉河。
沈寨溪何出化林南荒山无水堰而至沈村脚下浸入土中,不见所出。
沈村海村后二里,髙山顶上一海,广不过五里,海鱼皆红色,长止三寸。
化林海西南山顶一海,广不过三里,化林坪人皆饮之,用木槽引入城边。
四川通志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