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四川通志巻十三上
水利
《书》载九川涤源,九泽旣陂,由是而三壤咸则,告厥成功」,然则土爰稼穑,而非水之润下,曷以相济也哉?神禹治水,导岷江以朝宗,万世永赖,渐被逺矣。嗣是李冰凿离堆,文翁穿湔江,至今沃野千里,号称陆海,盖资其灌漑,沟塍绮错,几不下数千万顷也。其他疏瀹有方,而顺水之性,因地之宜,以成天之功者,又岂区区郑、白之渠所可比烈也耶!作《水利志》。
成都府:
成都县附郭
石堤堰在县北四十里
木笼堰在县北二十五里
清波堰在县西二十里
双江堰在县西三十五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每年照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
华阳县附郭
栏杆堰在县西南一十里
、龙爪堰在县西南五里
、洗瓦堰在县东五里
姐儿堰在县东一十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毎年照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双流县
金马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鲢鱼堰在县东北二十里。
县境内共三十二堰,漑田。
温江县。
朱家堰在县东三十里
、龙梁堰在县东三十里
,县属水源,自灌口下约三十里,分一派入江安堰,卽新开河流温江、郫县、灌县、双流、华阳地方,又自灌口下约四十里,分一派入玉石堰,流温江双流地方,至用都江堰水,止有六家,毎年照田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新津县
通济堰在县西南三里,唐开元二十八年采访使章仇兼琼所开,分四筒穿渠灌漑本县东南田畆并彭山、眉州、青神等处二百馀里
石马堰在县西十五里
荞草堰在县西一十五里
沙子堰在县西北六十里,俱引金马河水漑田
大寺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引西河水漑田
五所堰在县东一十五里,引杨柳河水漑田
七里堰在县东北一十里,引洋马河水漑田
。
金堂县
老马堰在县东一十里
纺车堰在县北二十五里
天工堰在县西一十五里
、石龙堰在县东南一十里
、蛮仔堰在县东北五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毎年照畆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新都县。
龙门堰在县南二十里
千工堰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马沙堰在县西二十里。
揷板堰在县北三十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毎年照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简 州
明阳镇堰在州东北
花落沟堰。 官斗沟堰。 平大镇堰。 虎头堰。 长沟堰。 州境内共六十五堰,皆节、绛诸水以漑田。
崇庆州
百丈堰在州北
黑石堰。 石头堰。 沙河堰。 普济堰。 普润堰。 娑罗堰。 石鱼堰。 州境内共七十四堰,漑田。
郫 县
万工堰在县西二十里
黄土堰在县南三十里
漏沙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牛王堰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腊塔堰在县西南三十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每年照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灌 县
太平堰在县东城下
三泊洞在县城北岸
柏木河在县东二里
徐堰河在县东二十里
羊子河在县东一十里
油子河在县东二十五里
五陡河在县东五里
侍郎堰在县南一十里
乡安堰在县西二十五里,即都江堰
雍正八年,巡抚宪德具。
题灌县、郫县、崇宁、温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等县,照田亩之多寡以出夫,即计夫役之多寡以折价,永为定例。
崇宁县。
毛家堰在县北一十五里
、永宁堰在县南一十里
、化家堰在县东三里
、龙口堰在县西一十里
、平乐堰在县西一十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毎年照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徳疏。
新繁县。
兴龙堰在县东一十二里。
天生堰在县西二里。
铁马堰在县南七里。
金牛堰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杨柳堰在县北五里。
县境内凡漑田堰,水源俱分自都江大堰,毎年照亩出银。详见巡抚宪德疏。
汉 州
柳梢堰在州北,引绵阳河水漑田
、马乂堰在州北,引石亭江水漑田
、马脚堰在州北,引金雁河水漑田
、老鸦堰在州西引马蹄河水漑田
、粟米堰在州西,引清白江水漑田
,州境内共三十六堰漑田。
什邡县
洛口堰。 青竹堰。 跑马堰。 杨村堰。 县境内共二十堰,皆节雒水漑田。
彭 县
闯平口堰在县东
马鸣堰。 麻柳堰。 罗江堰。 济民堰。 县境内共二十四堰漑田。
叙州府:
长宁县。
东溪 西溪二溪环绕县境,居民引以灌漑田亩。
䕫州府。
奉节县附郭
青苗陂在县东白帝城东北五里,方舆胜览:东屯有青苗陂。杜甫诗:「东屯稻田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明一统志》:在瞿塘东,蓄水漑田,民赖其利」。
龙安府:
江油县。
文昌堰在武都
龙门堰在县北三里县境。又有小河、许、欧铁佛、陈公等七堰。
彰明县。
龙备堰在县东县境。又有胡中、永安、永丰、罗村、野坝等九堰。
雅州府。
雅安县附郭
黑水堰在慕义乡,引陇西河水灌田
红岩堰在上坝乡,引濆江水灌田
芦山县。
石波堰在县东三里,其水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漑田
名山县
黑水堰
清溪县。
温江河发源于相岭下坝田亩,资其灌漑
流沙河。由龙越岭来,上坝田畆,资其灌漑。
直●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楠木堰在州西一十五里,起安谷乡宋家场,至马落壕,止引沫水灌田,又名牛特堰。康熙三年,叅政张能鳞重修,更名张公堰。
永丰堰在州北一十五里起风洞子至白岩坝止,穿山为洞,连引绵竹铺青衣水灌田。
夹江县
龙兴堰在县南一十里。康熙四年,知县刘际亨以水小难周灌漑,更于其南五里开凿大渠,民利赖之,号曰刘公堰。
直●,眉州:
蟆颐堰在州东七里。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筑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亩七万二千有竒,宋嘉定闲,魏了翁又畚武阳石垒堤其利尢溥
鸿化堰在青神县北一十五里,即唐张武等所开也。旧志:青神陂堰五十有一,惟鸿化最大
馨堰。元和志:在彭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以灌郡田。
彭山县
通济堰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大堰一、小堰十。唐时章仇兼琼所开,自修觉山下引水灌漑彭山、眉州等处,田亩,凡三百馀里。后五代时,张琳重修元彭山,令雍熈复修。
丹棱县。
沧浪堰在县东南隅,水深数尺,可漑田十馀畆
天生堰在县西五里,系天成提堰,不劳人力
直●邛州
六堰在州东。州志有头堰二堰,三堰皆大邑,县界四堰五堰,六堰皆在州界,自州东北向西南数十里,沿河田地,仰以灌漑。
大邑县
头堰又有二三四堰,并青山千工、铁溪、石头、五龙、正武、羊头、芽草等堰
直𨽻资州。
䝉溪堰在州西州境。又有鸳鸯等六十一堰,分引珠江水以漑田。
资阳县。
水溪沟堰在县东县境,共有二十六堰。
仁寿县。
汉阳堰在县北。《唐志》在资县东五里,至德初置,引汉水漑田二百顷。文德元年,县令陈克复修。《汉志》境内又有方家坝、草狭沟、鸳鸯池、太平桥等十三堰。
直●绵州。
雒水堰在州东北。唐志:在魏城北五里。唐贞观六年,引安西水入县,民甚利之。州志州境又有边堆、泉水、野茅、石草、水、通史君、河北王武、麻角、丙水、亲开等十三堰。
德阳县。
安乐堰在县东南,又有黄胶、柳梢、石板、龙泉河等二十三堰。西南有欧家堰,引绵竹之射水漑田。
罗江县
芒江堰在县北五里。唐永徽五年,县令白大信置,引罗江河水灌田
杨村堰在县东北一十四里。唐贞元二十一年,县令韦德筑引安县之折脚堰水漑田。旧志:县境又有泉水、玉女马山、回龙、灵龙等十九堰。
绵竹县。
军屯堰今名官渠堰,在县北三十里,其下有硼砂、走水、龚家、唐家等四堰,皆引绵江水灌田。又有黄土、马坝、马头等堰。
火烧堰,在县西四十里,其下又有叠溪、象鼻、货家等堰,皆引石亭江水灌田。
鹿角堰。在县西南二十里,其下又有海香、江家、白鹤、祖师、麦草、官堰、土黄等七堰,皆引射水灌田。
安 县
折脚堰在县南,唐志在神泉县北三十里,唐贞观元年置,引水灌田
云门堰。在县东。唐志:龙安县东南二十三里有云门堰,引茶川水以灌田,唐贞元元年筑。下又有白马、黄土、芭蕉等十二堰。
按:蜀省水利所在多有,而都江一堰尤为利溥功钜,即成都所以称沃野千里者也。当事于此,再一致意,故成属诸堰志中,一一备载。至若眉州之蟆颐堰、彭山之通济堰,与夫嘉定之楠木、夹江之龙兴等堰,利赖虽不及都江之广,然经章仇兼琼、魏了翁、张能鳞、刘际亨诸公,疏浚修筑仁人之泽,歌颂难忘,故亦在所不遗。其馀如重庆、保宁以及各府州县,或堵溪㵎,或壅泽梁,非无塘堰以资灌漑,要皆民间自作,刻日可成者,是以略而弗纪。题修都江大堰疏。
四川巡抚都察院佟凤彩,题为详兴水农之政,为足民之大本事。案照顺治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据左布政使杨思圣呈称奉前巡抚高民瞻案验。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准工部咨,都水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工科抄出。该本部覆工科右给事中薛鼎臣。
题前事等,因移咨到院,备行到司,奉此随经备移水利守巡各道,查议移报去后,今准守西道移称:据成都府申,据郫、灌二县,回称,查得当日水利,旧有都江大堰,开凿于秦时,太守李冰灌漑十一州县,值张逆变后,所馀人民止就隅曲之水,以灌偏僻之田,茍且延生,未遑修理。顺治十六年,䝉监军道详请三院司道府远近文武捐金二千有竒,雇募淘凿,即今开垦渐广,但疏浚之水道易为沙石滞塞,欲为永久计,必行,令用水州县照粮派夫,毎岁淘凿,庶民不忧旱而国赋渐増矣等,因移司准此。又准巡北道移据保、潼二属州县,回称查得各属州县,所辖百姓,住居髙冈四野,且地势狭隘浅薄,非平川可比,并无新旧水利,当兴等因到司又准守巡东南各道移覆相同,各等,因移报到司,准此相应呈报等,因到臣
,该臣
查看得蜀省、川东、川南、川北皆崇山峻岭,并无应修应筑之塘堰,惟成都为省㑹平川之地,旧有都江大堰,在灌县灌漑,成属州县,自遭兵燹之后,堰堤崩颓,通渠壅淤,至十六年间,文武各官捐助修筑,疏通水道目前暂资灌漑,其于农政渐有禆益,已于本年閠七月内,备咨工部,去后至八月初二日臣
复将都江大堰修浚事宜,于条议疏内列款入。
告迨九月二十五日,准部咨内,称此案应当题覆,复行到臣
该臣
覆查前情,无异理合具。
题
题请李冰、李二郎封号,疏四川巡抚、都察院宪德。
题为:
圣明在上,川岳效灵恳。
请
赐封,以光盛典事。雍正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准礼部咨祠祭清吏司案,呈礼科抄出本部。
题前事内开该臣
等议,得四川巡抚宪德疏称:成都府灌县都江堰口,庙祀李二郎,自秦以来,尚未受封号。查都江堰水源发岷山,禹导江后沫水,尚为民患。秦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除水怪,凿离堆,穿内外二江,灌漑成都等州县稻田,使沃野千里。康熙四十七年,孟洞水决至灌口,忽得木石闗栏水,泄外江保全、成都等县。近四五年闲,江水安澜,灌口不乾,不溢修堰之需,比前费半,功倍自
皇上御极以来,五谷丰登,万民乐业,捍御保障,为功不浅相应。
题请
敕赐封号等,因前来查。雍正二年,詹事府少詹事钱以垲奏称江海之神,请
恩褒爵秩一疏臣
部以沿海地方庙祀诸神,果有捍御保障之功,应请封爵者,令该督抚查明,彚题等因议覆奉。
㫖依议,钦遵在案。今该抚旣称李二郎凿山导江,有功蜀地,康熙四十七年,孟洞水决,独至灌口,忽泄外江保全、成都等县。自
皇上御极以来,五谷丰登,万民乐业,江水安澜,不乾不溢,捍御保障,为功不浅」等语理合。
敕赐封号以昭。
盛典但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专载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二江功绩,厯厯可考。惟《灌县志》书内有「使其子二郎,凿山穿江」之语,是二郎虽能成父之绩,李冰实主治水之功。又查王圻《续文献通考》,内元至顺元年,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英惠王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兹逢」。
圣朝累洽重熙,屡彰显应。康熙四十七年,旣有保障之功,近四五年间,更睹安澜之庆,理宜并崇祀典,用答神庥,今该抚祇」。
请封李二郎而不及李冰,似未妥协,或照该抚所请,专封李二郎,或将李冰并给封号之处,恭候钦定。俟」
命下之曰:「其封号字样,交与内阁撰拟进呈」。
御览行,令该抚转饬该地方官制造神牌,安设致祭,毎岁春秋二祭,仍照例致祭可也。等因雍正五年九月初六日。
题本月初十奉。
㫖李冰、李二郎俱着给与封号,馀依议。钦此随行文内阁去后,今准内阁撰出李冰封号。
钦定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封号,钦定承绩广惠显英王等因到部相应,移咨该抚,遵照施行可也。
题都江堰酌派夫价疏。
四川巡抚都察院宪德
题为敬陈,管见仰祈。
睿鉴事:成都一郡地处高阜,所属田亩,惟藉引水灌漑查灌县都江大堰,自秦时蜀守李冰凿离堆以导江之支流,当时大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刻于石壁,以为千古治堰之要诀,后人因之创为竹笼作堤之法,以竹编笼,纳石于内,筑人字堤以资捍御,每岁淘筑,遂为成例人字堤之下。又有太平堰、三泊洞、柏桥堰、上下漏礶堰、羊子堰、徐堰河、导江堰、牛子堰等处分流,而郫灌、温江及崇宁、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等九县,俱引水漑田,由来久矣,其岁修之费,从前用水之戸,照田块派夫灌县出夫六十九名,温江出夫一十名郫县与崇宁共出夫四百八名新繁出夫九十名,新都出夫三十六名,金堂出夫九十名,成都出夫九十名,华阳出夫九十名以上九县,共出夫八百八十三名,毎夫一名折银壹两,共折银八百八十三两。雍正元年以来,毎年修筑之费,或五六百两,或七八百两不等,自雍正五年,因人字堤冲决壅塞五六两年,费至一千二百馀两不等,通算每年须派银一千二三百两,方可有备无患,但从前照田派夫,因川省田地,向来不知亩数,惟有计块出夫目,今丈量已竣,亩数可稽,若仍以田块较算,不无大小,悬殊之别,实属不均臣
愚应请计亩均摊,方无畸轻畸重之弊,查九邑田亩,惟灌郫、崇三处得水最近,获利最溥,其温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离都江,大●有一百馀里者,其用水之处,不能无迟早多寡之殊,则出银之处,宜略为区别,如郫、灌、崇三处,毎亩派银二厘,温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每亩派银一厘五毫,又华阳县内有用水略少之田,每亩派银一厘,庶得均平。今按九邑丈量清册,实在用水田亩灌县田一十一万六千一百九十八亩,毎亩派银二厘该银二百三十二两三钱九分六厘,郫、崇两县田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二十五亩,毎亩二厘该银三百八十三两二钱五分。温江县田一千二百九十四亩,毎亩一厘五毫该银一两九钱四分一厘,新繁县田四万六千七百五十三亩,每亩一厘五毫该银七十两一钱二分九厘五毫。新都县田七万六千九百七十一亩,毎亩一厘五毫该银一百一十五两四钱五分六厘,金堂县田五万五千三百五十七亩,毎亩一厘五毫该银八十三两三分五厘,成都县田一十九万二千七百二十六亩,每亩一厘五毫该银二百八十九两八分九厘。华阳县田五万四千六百三十九亩,毎亩一厘五毫该银八十一两九钱五分八厘。又水不敷用田二万四千九百七十五亩,每亩一厘该银二十四两九钱七分五厘以上,共田七十六万五百三十九亩零,通用派银一千二百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九厘。每年令各县照数征收,竟解水利同知衙门该同知预将估修数目造册报明,俟修完之日,再造册报销。所有馀剩银两,仍贮同知衙门,以备夏秋水发冲塌之费,务令深淘坚筑,使各处田亩俱资灌漑。如有草率,从事卽行查叅,在从前民自修堰,其派夫银两俱系里甲经手,不无支少派多,致归中饱情弊。请嗣后各县乡村用水田亩派银数目,刋刻木榜,通行晓谕,照依江南河工岁夫折银之例,官征官解给,以由票此项折夫银两不加火耗,永为定例庶几。
国计民生,大有禆益,再查此项银两,系雇夫修筑之费,零星给发,不若改输制钱,但每雇夫,多系蛮夫,惟知用银,以便携带,请嗣后应令各该县银钱兼收,听民自便,定为成例,永远遵行,实小民万世之利理合具」。
题伏乞。
皇上敕部议覆施行。雍正八年六月十八日,准户部咨四川清吏司案呈户科,抄出四川巡抚宪德。
题前事,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题二月二十一日奉
㫖该部查核议奏,钦此,钦遵于本月二十二日抄出到部,该臣
等查得四川巡抚宪德疏称:郫、灌、温江等九县田亩,地处高阜,惟引灌县都江大堰之水灌漑,其修淘之费,该抚宪德,旣称毎年须派银一千二三百两,方可有备无患。查九邑田亩离堰,有远近不同,用水有迟早各殊,则出银之数宜略为区别,如郫、灌、崇三邑,毎亩派银二厘,温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每亩派银一厘五毫,又华阳县内有用水略少之田,毎亩派银一厘,共田七十六万五百三十九亩零,共派银一千二百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九厘,每年令各县照数徵收,竟解水利。同知衙门,该同知预将估修数目,造册报明,俟修完之日,造册报销馀剩银两,仍贮同知衙门,以备夏秋水发冲塌之费,如草率从事,即行查叅所派银数,刋刻木榜,通行晓谕官徵官解给,以由票此项折夫银两,不加火耗,银钱兼收,著为定例,永远遵行,实小民万世之利」等语均应。如该抚所请,将各县派徵淘塌修堰银两,解交水利,同知衙门,该同知预将估修数目造册报明,俟修完之日,造册申送该抚具。
题查核馀剰银两,以备夏秋水发冲塌之费,如该同知草率从事,或朦混冒销,并各县额外滥加火秏等弊,该抚即行指名。
题叅可也等,因雍正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题五月初一日奉。
㫖依议。
开浚成都、金水河事宜。
「雍正九年二月十七日,成都府知府项诚为凛遵宪谕,谆切详请开浚事宜利民,用以广惠泽事,窃照成都金水河一道,向日原通,舟楫日久,渐至淤塞,昨䝉抚宪面谕宜民立政之道,水利为先,即畎浍沟渠,皆应及时修理,矧省㑹为阖城民命,地气攸闗,岂可任其久废?令卑府查勘确议,卑府遵即率仝㕔县,逐一亲勘此河上流,当日原通灌县江水,从郫县两河口,引入磨底河,径逹成都县西门水洞入城,由贡院前三桥、青石桥、玉河沿一带,出华阳县东门外水城,直逹府河,今自磨底河起至府河,止量共一千五百二十六丈,俱应开浚西门外,原无往来船只,且门内即系满兵驻札,应将水洞宻布铁窗,止令通水不得通船,其划小船由东门进者,俱抵满城东水关为止,如此则沿河一带,俱为商贾闤闠辐辏之所,凡客船一至东闗,货物行李,皆用小船,拨运入城,就近投店,可免背负,遗失之患,有便于商,其利一米蔬柴炭,为民间日用之物,既可船运入城,三桥又为省㑹,适中之地,众物齐集,在城居民皆可就近购买,有便于民,其利二。且省城房屋多用草苫,盖即街市瓦房,亦系竹壁编成,闲或不戒于火,毎至比屋延烧,虽各设木桶贮水,但器小易竭,亦难尽恃为救焚之具,是河一开,即有祝融为患,而随处有备,不难立时扑灭,其利三。旧河既塞,城中地泉咸苦,毎至春夏,沈郁秽浊之气,不能畅逹,易染疾病。昔杭州近海,民饮井水多病,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入城,作六井,至今赖之,是河一开,则地气既舒,水脉亦畅,民无夭札,其利四卑府细询僚属,博访舆情,佥无异辞,再查雍正元年议,准条奏内开行,令各省确查大小河道,如有淤塞者,即行设法疏浚,务期实济造,册报部等,因通行在案相应详请,宪台俯念民生,饬发公项银两,委员雇募人夫,兴工开浚,务期深通,可垂久远,从此惠泽旁流,当与导江之功比烈矣等,因当䝉抚都院宪发藩司高议详查得沿河一带,俱为商贾闤闠辐辏之所,而三桥又为省㑹适中之地,一经开浚,便商便民,诚有如该府所云者。且河流深满可息,不戒之风烟地脉疏通,可散不时之疫气,该府所详,甚属妥恊,自应速为奉行。等因,随奉批,允于二月十七日兴工,三月二十九日告竣,共用工费一千四百两,俱系抚都院捐给,廉俸给发,并将满城水东门另造石桥,可以通舟,凡商贾舟楫,由大河拨换小船,直通满城,又于九年六月十九日,详为再陈城河善后事宜,以垂远利事,窃照省城金水河一道,开自宋时相沿已久,近年失于疏浚,以致不通舟楫,民苦沮洳,深为未便。幸䝉抚都院俯念城河有闗水利,慨捐清俸,独力兴修,卑府遵奉,督率㕔县各员,于本年二月十八日兴工,分段挑浚,计自西门外磨底河起,由西门内满城一带三桥,青石桥、玉河沿直至东门外府河止,共挑浚过一千五百二十六丈。今已次第工竣,但查善政之垂,贵于可久,使无专司分理之人,则日久仍归淤塞,深为可惜。卑府谨酌末议,惟宪台采择焉。 一,查卑府同知一员原有专管水利之责,请嗣后城河一应事务,令该同知管理。其成、华两县县丞,亦经卑府议加水利职衔,详请在案,应令该同知督率分管,以专责成。 一、省城向系旱门,今东西添设水闗,其西门水闗,原系宻钉铁帘,不用启闭,自有满兵看管外,至于东门水闗,通船出入,必须依时启闭,应请照旱门之例,交与城守营,拨兵看管,以重防守夏。一城河新浚两岸,俱系浮土,如遇夏秋,雨淋冲刷,泥土下河,难免淤垫,兼以来源系引江之水,亦未免夹带流沙,必得毎年淘浚,方能深通无阻,况已成之功,更可力省功倍,查水利同知衙门、都江堰工,每年各县额解银一千二百两有竒,请于毎岁冬间,于修理堰工馀剩银两,动支雇夫疏浚,一例报销,以垂永久。一、东门水闗最为𦂳要,查闗洞系旧时建造,原属坚固,但沿城上游俱系土岸,恐日久被水汕刷,犹恐啮及城根,应请两边添筑䕶城雁翅各长丈许,下签木桩,两岸用砖石包砌,以资捍御。 一、三桥以下,水势犹缓,惟板桥一带,水势迅利,盖缘板桥两岸逼仄,桥门旣狭,又值河势湾曲,以故水急浪涌,似应于转湾之处,两岸略为取直,并将桥旁石柱改换木柱,则水道寛缓。并请将一洞青石、卧龙等桥俱照安顺桥之例,改换木桥,以缓水势,庶称利渉。 一、沿河两岸,俱系居民,凡粪草腌臜,毎图便易,倾入河内,易至堙塞,请刋木榜,晓谕禁止,仍令牌头不时稽查,有犯,即送该管,县丞量责示警,实于河道有益。 一、城河之源,来自郫灌西门外,应请建闸,水大时下闸,以防冲溢,但冬月源水稀少,若再任其直逹府河,则城河必致浅涸,似应于束水闗外河口之处,建闸一座,交与华阳县县丞管理,一遇水浅,即将闸下板蓄水,毋使外泄,凡有货物出入,俱于闸边搬运,统俟冬闲水涸兴工,则永享其利矣。奉抚宪批发藩宪,详议允遵。在案本年三月,成都府知府项诚又议,请于蜀王城之南三桥之西北相度地形,开新河一道,直通贡院河,并修淘贡院,周围河道,通舟便民。又新开河路搭桥二座,总共需木植夫价银七百两有零,奉藩宪高,酌议允行。随捐发银三百两。又奉臬宪刘及重庆府知府张光鏻、龙安府知府张育茳、雅州府知府张植、眉州知州高思雍、资州知州李怀智各捐银有差,并臬宪刘发下充公银两,共五百四十两有零。成都府知府项诚自捐银一百六十两有零,于三月兴工,七月告竣。计开新河一百八十九丈六尺九寸,开淘王城河一千零五十八丈一尺五寸。从此舟楫可直逹王城之北矣。
厯朝堤堰碑记并水利诸考,附元揭徯斯蜀堰碑。
江水出蜀西南徼外,东至于岷山,而禹导之,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凿离堆,分共江以灌川蜀,川蜀以饶,自秦厯千数百年,所值冲薄荡啮,大为民害,有司岁治堤防百三十二所,役兵民多者万馀人,少者千人,其下犹数百人,毎人七十日不及七十日,虽事治不得休息,其不役者日三缗,富屈于货,贫屈于力,上下交病,㑹其费,岁不下七万缗,毫髪出于民,十九藏于吏,槪其所入,不足以更费。今上皇帝即位之明年,佥四川廉访司事吉当普,巡行周视,得要害之处三十有二,馀悉罢之,且召灌州判官张𢎞计曰:若甃之石,则役可罢,民苏弊除,何惮而莫之为。𢎞曰:公虑及此,生民之福,国家之幸,万世之利也。𢎞请出私钱,试以小堰堰成,水暴涨堰不动,乃具文书,㑹行省及边军七翼之长、郡县守宰,乡遂之老,各陈便宜,皆曰便复,祷于冰祠与神约。昔凿离堆以富川蜀,建万世之利,神功也。今水失其道,民失其利,吏乘其弊若此,而神弗之救,是神之惠弗终也。神克相予,于治弗予,相请与神从事卜之吉。于是徵工发徒,以至元改元,十有一月朔,肇事于都江堰,都江即禹凿之处,分水之源也,盐井关据其西南,江南北皆东行,北旧无江冰,凿以避沫水之害,中为都江堰,少东为大小钓鱼矶,又东跨二江为石门,以节北江之水,又东为利民台,台之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其水自离堆分流,入于南江南江,东至鹿角,又东至金马口,又东过大安桥,入于成都,俗称大皂江,江之正源也。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台有水则尺为之画,凡有水一及其九,其民喜过则忧尽,没其则则民困,乃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其旁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又东为离堆,又东过凌虚、歩云二桥,又东至三石洞,酾为二渠,其一自马骑东流过郫县,入于成都,古谓之内江,今府江是也。其一自三石洞北流,过将军桥,又北过四石洞,折而东流,过新繁,入于成都,古谓之外江,即冰所穿二江也。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东南出万工堰,又东为骆驼,又东为确石,绕青城而东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马坝,东流至成都府,入于南江渠,东行二十馀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岁疲民力以塞之,乃自其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渠合,东行数十里,复与马坝渠㑹,而渠始安流,自金马口之西凿二渠,合金马渠东南入新津,罢蓝淀、黄水、千金、白水、新兴,至三利十二堰。北江三石洞之东,为外应、颜上、五斗诸堰,外应颜上之水,皆东北流入于外江,五斗之水,南入于马坝渠,皆内江一支流也。外江东至崇宁,亦为万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洞,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闲,而清白堰水溃其南涯,延袤二里馀,有司因溃以为堰,堰坏,乃疏其北涯旧渠,直流而东,罢其堰及三十六洞之役。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鸿化,则授成其长吏,使底其功,应期而毕,若成都之九里堤,崇宁之万工堰,彭之堋口、丰润、千江石洞济民,罗江马脚诸堰工未施,亦责长吏农隙为之。诸堰都江及利民台之役最大,侍郎杨柳、外应颜上五陡次之,鹿角、万工、骆驼、确石、三利又次之,而都江又居大江中流,故以铁万六千斤铸为大龟,贯以铁柱,而镇其源,以捍其浮槎,然后即工诸堰皆甃以山石,范铁以闗,其中取桐实之油,刀麻为丝,和石之灰,以苴罅漏,御水潦岸善崩者,宻筑江石以䕶之,上植杨柳,旁种蔓荆,栉比鳞次,赖以为固,盖以数百万计,所至或疏旧渠而导其流,以节民力,或凿新渠而杀其势,以益民用,遇水之㑹,则为石门以时启闭而泄蓄之,凡智力所及,无不为也。先是郡县及兵家共掌都江之政,延佑七年,其兵官奏请独任郡县,乃以其民分治下流诸堰,増其修广而大其役,民苦之,至是复合焉,当岁蓄水之用,仅数月堰輙坏,今虽缘渠所置碓磑纺绩之处,以千万数,四时流转而无穷甚便,初都江水深广莫可测,忽有一大洲涌出其西南,方可数里,人得用事其间,入山伐石,崩石以满,随取而足用,所向皆然,蜀故多雨,自初役至功毕无雨雪,故力省而功倍,民不知劳,若有相之者,亦其忠诚所感如此,致使天子赐酒之使相望于道,台省观工之檄不絶,于使所漑六州十二县之民,咸歌舞焉,而下自郡县,上至藩部,恶其害己,且疾且怨,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坎,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挠之百计,不拔益固,甫五越月,大功告成,百一恒费,民永休飨,古未有也,而吉达布㑹,以监察御史召省台上其功,诏臣徯斯记之于碑,臣闻水先五行食首八政九畴之叙,其次可观矣。夫水者,衣食之源也,然所以为利,亦所以为害,在善导之而已。禹平水土,犹已溺之,后稷播种犹已,饥之万世有称焉,是故为政不本于农,不先于水,是为不知务,是谓冥行之臣。李冰一凿离堆,民受其赐,吉达布一修其业,神且不违,彼失其利而欲废之,不亦悲乎?惟吉达布才大而德敏,爱深而知远,不枉其道,不屈其志,临难忘身,为国忘家,安于命而勇于义而知所先务,故事可立而功可建,其在四川,请罢盐运司,正盐井之法,以去奸利,置安抚司以抚四方流寓之民,使安其耕凿,及居台端,知无不言,言无不合,诚国之寳也。判官张𢎞,殚智竭虑,终始克相,其志虽百折而不悔,亦今之贤有司乎?是役也,石工金工皆七百人,水工二百五十三人,徒三千九百人,而边军居其二,工粮为石,千有竒石之材,取于山者百万,有竒石之灰,以斤计六万有竒,油半之,铁六万五千,麻五千撮,其工之值物之价,以缗计四万九千有竒,皆出于民之所积而在官者,馀二十万一千八百缗,责灌守以贷于民,岁取其息,以备祭祀,若淘滩修堰之供,仍蠲灌之兵民,常所繇役,以专其堰事。呜呼!后之莅此土者,尚永鍳于斯,勿怠其政,堕其事以为民病,以为国家忧臣,拜手稽首而作颂曰:天一浚灵,多源于西,岷山导江,禹绩可稽。民生之初,惟水利赖。夫既利之,胡忍贻害,运有推迁,事有因革,保制安危,神实任责,于穆英惠,藩屏坤维,于赫仁佑,骏烈四驰,自秦徂汉,祀以千计,维王父子,蜀境是庇,江源自蜀,王凿其阻,蜀漑馀波,厥施乃溥,江趋而东,势通蜀山,春夏暴涨,横溃是闲,既遏其冲,又决其支,以漫以灌,惟堰是资。昔王受命,司我刍牧,为兹惠利,以阜我蜀。今我蜀民,作堰岁劳,殚智疲力,以捍江涛,佥宪有谋,将息斯患,王实诱之,肯遗以艰。吏吁于王,愿授指敎王繇之词,继导之珓,询谋允孚,百役以兴,厥志无二。惟王之慿,象鼻之涨,茫无津涯,涌为浅濑,有砾有沙,匠陟彼巘,言凿其坚,山夜发洪穴,不得穿,匠取彼石,既磊既砢撝,椎运斤,惟右惟左,蜀川不云,蜀日旦出,渉冬届春,民就爱日,彼揵彼旧,昔水今石,其崇言言,永固尔壖,民听鼛鼓,追思往年,富民醵钱,耕者废田,今兹永逸,孰究我图?显允二神,作我蜀郛,圣神在御,怀柔百神,封章屡上,亟命词臣,锡以徽称,华以钦命,以旌王功,以致皇敬,涣号于庭,揭虔于祠,帝命不䙝,神惟显思,登瀛有臣,复请咏赐。俞音自天,宠命洊至。嗟彼嬴氏,百郡列署。惟兹蜀守,勲烈昭著,异趋殊归,惟德与力。王初庇民,顾尽乃职,岂谓异世,犹濯厥灵?俾王初志,炳乎丹青。王不恃力,务德是勤,有伟斯绩,益光前闻。词臣作歌,守吏视刻,江流沄沄,昭彼无极。明陈鎏铁牛记》:
粤稽古导江,自岷山掠成都之南而东下成都之北,水不及焉。河渠书曰:「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引其水,益用漑田畴之渠以亿万计。盖至是始分江通北道,堰之始也。沬,盖江之源云:冰姓李,仕秦有功于蜀,民德之所在,血食号曰川主。其作堰之善,远不可考。崖下有古刻曰深淘滩,低作堰,盖治法云至汉、唐尚因之。宋以后或失其法,堰遂坏。至元闲,有佥事吉当普者,聚铁石,大举缮治,民亦利之。然不能如李之旧,不百年复崩。我朝自𢎞治以来,当事者百计修复,随筑随圮,有司岁伐竹木,岁役人夫费不下钜万,民甚病焉。嘉靖间,太守蒋君悯其民思欲修秦守之政,乃具其事以请。宪副周君相度地势,求故址得堰之最要者九,欲尽甃之石,其都江堰当水之冲,则石之外再䕶之铁,议者韪之,计所费不赀。㑹君随带赴江西叅伯事,遂寝。宪副施君继董其事,曰:事贵有序,功贵因时,铸铁之功,易于甃石且要焉,盍先之徐谋?其后乃檄崇宁尹刘守德灌尹王来聘,谋铸铁牛,其费则议出公储之应修堰者,经画处置甚悉。蜀王闻而贤之,命所司助铁万斤、银百两。时巡抚李公巡按鄢公,皆急于民,多所因革,执施君议,深以为然,咸刻期朂之。成议定,当庚戌二月矣,春水始发,即不能为功,众惧焉,施君曰:即不及事,不可以为来岁计乎?毅然为之。于是刘崇宁以君意昼夜勤事,絶流浚沙,凿江底,凡厥所需不数日,咸集以是月二十四日入冶,一昼夜,牛成牛凡二,各长丈馀,首合尾分,如人字状,以其锐迎水之冲,高与堰嘴等。坯治之日,蜀府差长史李钧赍币帛羊酒劳诸从事者,民环而观之者亿万,欢声震山谷间。其父老皆合掌,曰:此吾子孙百世利也。计铁七万斤及工费,共用银七百两。时各州县多堰工,旧逋君下,令民乐之,不数日输既充费,有嬴水,次居民杙,急湍为磨碓以规水利,君弗以例禁薄税之复,岁得八百金。故事,修堰需舟车之𩔖,尽取诸民间,至是皆有备,可不劳民力,不费公帑云。佥事陈鎏以督学入灌口,牛方落成,往观之曰:物与水激,其重必克。数十万之石可致而不可合,数十万之铁,可冶而合也。合则其重并无尚矣。水遇重不胜则洄而支,支则力分而弱。及其弱也,竹木砂砾或可以当之,故堰莫急于冲,莫要于铁。嗣世而后,若再甃之石,如蒋君之所议者,以岁举焉,其百世利也。李守故智,要不出此。时刘崇宁及通判张仁度尚有事堰,上曰:此正古人用铁之意,而未之发明也,乃今知之。请纪其事,遂书之。牛背后系之铭铭曰:岷、嶓既艺,民之攸塈。惟蜀之利,岷江之阴,陵谷变易,亦有原、隰。惟禹之戚,乃启后贤曰:李冰氏乃凿离堆,乃堰江洔,乃拯昏垫,乃沃千里。顾兹积石,月啮岁蚀。代有吏勤,屡兴屡踣。蜀民謷謷,劳此洚水,畚锸靡止,百室罄只。明嘉靖间,守令则贤,亦有宪副。悯此下瘝,谋用大作,维力则艰,施君继之。相时事事,弗顾弗忌。冰心姒思,乃砥洪流。言铸之铁,神人胥悦。二丑峥嵘,天一迸裂,冯夷骇惊,蛟龙怒咽。奔突既定,江沱既洒,漑此万畦,岂惟生民笾豆餴饎,郡邑十二,惟堰之资,匪堰之力,繄人之力。嗣冰之功,缵禹之迹,爰有同心,视此牛勒。后千百年,其永勿泐」。陈文烛《都江堰记。
灌县都江堰,盖江之㑹,云禹导江自岷山西入大渡河,南通于汶、厯于灌堰,在江中流为二,有南河者㑹新津,有寳瓶口者流为三,至于汉,至于崇宁,至于华阳,故称灌口,堰外低而寛,堰内高而狭水势也。作堰灌田,始于秦李冰、司马迁著河渠书,瞻蜀之岷山大李公之功,且云渠可舟行,民飨其利,蜀人庙祀焉。汉、唐以及宋、元,堰法渐坏,至元间,佥事吉当普铸铁龟,民利之,昭代以来,屡修屡圯,嘉靖间,复铸铁牛,详在佥事陈公鎏记中,其铭曰:问堰口准牛首问堰底寻,牛趾堰堤广狭,顺牛尾,水没角端,诸堰丰须称高低,修减水眞。名言云:万厯乙亥,江大溢,堰尽壊,成都知府徐元气、灌县知县萧竒熊列状,修复巡抚都御史曽公罗公,慨然允行,后先轸念。巡按御史郭公虑益深,长増以铁柱,令寻牛趾而浚之,自堰以下如仙女,三泊洞寳瓶、五陡口、虎头诸岸,间植三十铁柱,毎柱长丈馀,共用铁三万馀斤,又树柱以石,䕶岸以堤水,遇重则力分安流,则堰固大都,仿古云,水利佥事杜公诗悉心区画,始万厯三年十一月,越四年三月工成,费金三百,灌漑千里,民咸歌颂,御史公适还朝,复按兹地左布政使袁公随、右布政使潘公允端、按察使刘公庠、叅政蔡公汝贤、秦公淦、副使王公原相佥事甄公敬,共观厥成烛,闻而叹曰:蜀称天府,号陆海,岂谓沃野不在人耶?秦法作渠,与井田并太史公论禹厮二渠以引河,其来旧矣。如西门豹引漳水,郑当时引渭水,足利于国,中原变迁,闾殚为河,法多湮灭,惟李公之堰幸存于蜀,乃二三公修之,俾古人之遗意,千载如斯,尚永赖哉?今天下事凿者创新,论怠者失故道,及其不支,诿曰天也,没壁负薪何益焉?假令人皆师古,则刋山表木之勲,至今存耳,宁独一堰哉?余益叹二三公经世之智云。
卢翊灌县治。《水记》:
蜀守李公冰凿离堆以利蜀刻,深淘滩低,作堰六言于石立万世治水者,法所以制水出入为旱涝,计者至矣,其用功缓急疏宻之序,意自较然,汉晋以来,率用是法,永嘉闲,李公嬴深韪之,唐宋相承,世享其利,元始肆力于堰,无复深淘之意,无乃公言不足法欤?假令沙石涌碛,水不得东润,则虽熔金连障,高数百尺,牢不可拔,亦何取于堰哉?矧所谓铁龟铁柱糜费几千万缗者,曽未几何輙震荡湮没,茫无可赖,方诸笼石廉省,古今便焉者,孰得?比来民受其困,宜坐诸此,予窃少之,乃檄有司,置鑱鑺钜蘲,役夫三千,从事滩渍以导其流堰,则仍民之便而已,顾工多力少,群力告瘁,未能勉其所欲为,究其所当,止如公法云者,耻也。旧刻相传,在虎头山斗鸡台水侧其旁,岁久剥落,索弗获虑,后之君子无考焉,因磨石重镌碑侧云。
国朝朱载震修建太平堤记。
成都府灌县之都江堰,其水源来自松,潘之上流,其利于民也,成郫等九邑,咸资灌漑,昔人所称陆海者也,虽有岁修成例,要皆视为故事,涂饰一时。康熙丙戌夏五月,霪雨弥旬,山水泛溢,人字堤,三泊洞府河口,尽被冲决,诸邑沿河之城郭庐舍、田亩漂没者,灾伤见告矣,大中丞能公恻然深念,立捐俸资,委员详验,俾多方抚䘏,无使失所,继又叹息言曰:是特一时权宜事耳!不可不为一劳永逸,计冬十月躬行相度,计程三百里,不惮劳瘁,一日往返,乃与寮属从容商确,某处当修,某处当浚,暸如指掌,惟是工费繁多,非千数百金不足以济,而民力民财又不可以重累也。公于是首先倡捐清俸,以及藩臬两司,成都府属用,水九邑皆与焉,复遴委别驾标员,恊力鸠工,自一阳始生,至次年春仲,凡三䦧月筑人字堤,长三十八丈,高八尺,又于府河口三泊洞筑新堤,长八十三丈,高八尺,厚五丈,支分条析,水得复循故道,灌漑无遗,民将世世食其利,岂特一时庆安澜已哉?以故九邑之食租而衣税者,咸拜首而颂曰:公之乐于创始,孰如公仁?公之洞悉源流,孰如公智?公之倡导捐输孰如公义?公之先时集事,孰如公信?嗟乎?公抚蜀仅三年耳,凡此十郡六州之人,前所谓不便,及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皆为之除弊而兴利焉,春生秋肃,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河山千里之外,今又轸念九邑,黔黎遗乐,利于无穷者如此,公之功与流水同长矣!是役也,劳在社稷,不可以不书。
堤堰考》
水经注曰:「江水由湔塴江入郫江,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漑诸郡。又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作三尺人于白沙。邮邮在堰官上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腰。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漑,雨则下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之都安之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大国之所资,调征丁夫二百人主䕶之,有堰官。李膺记云:「玉女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廊庑、堂室屈曲,殆有神功,非人力矣。
《堤堰志》曰:粤自禹导江,正源至石纽,出汶川而南,其北无水。秦昭王、襄王时,蜀守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设象鼻七十馀丈,首阔一丈,中阔一十五丈,后一十三丈,指水一十二座,大小钓鱼䕶岸一百八十馀丈,横潴洪流,故曰都江,以分岷江之水,北折而东,灌漑蜀郡田畴以亿万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于所过处又设䕶岸,盖笼石附岸,水不蠧土,而渠可坚久,指日数十处如象鼻状以捍之,皆冰之所作也。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凡穿淘,必以离堆石记为准,号曰水则,其下淘深二丈二尺,而水则亦深七八尺,石渠水口横一丈五尺,纵一百二十丈,深六尺,石洞水分为三,曰灌田水口横一丈,纵一百二十丈,深六尺,曰彭州水口,横三丈,又分为二,其一纵十有五丈,深五尺,其一纵四十丈、深三尺,曰将军桥水口,横二丈三尺,纵四十丈,深三尺,外应水口,横一丈五尺,纵一百三十丈,深四尺,仓门水口横八尺,纵五十丈,深二尺,马骑水口横六尺,纵二百九十丈,深二尺,鼔兜石趾水口,横二丈五尺,纵六十丈,深二尺,东穴水口横三尺,纵一百五丈,深五尺,投龙水口横五丈,纵八十丈,深三尺,北水口横四丈,纵一百八十丈,深三尺,铁溪水口横一丈,纵六十丈,深三尺,徙水口横三丈,纵六十丈,深一尺,岁以为常,过与不足,其害立见。由汉以来数千百年,或因旧葺治,或因时疏筑,而功实原于秦守冰,故厯代庙祀之。所谓马骑水口者,东南六七里间有堤名,上马骑、下马骑各长二百馀歩,世传冰驻于此,督工后讹以「骑」为「堤」也。水利考。
按:蜀中诸水,咸出岷山,江源在羌地之列鹅村所谓羊膊岭者,分为二派,一西南流为尖囊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厯今灌县境,与湔水合焉。灌之上流,有水出尤溪口,又有水出白沙口,同㑹于灌,经灌县西南流者,即禹所导岷江正流,自秦李冰凿离堆,引江水,循灌城东注北折,于是始以东南正流为南江,经离堆、薄灌城,而东北注者为北江,北江自寳瓶口穿三泊洞,而北注者为外江,自寳瓶口直东入五斗口,而东北注者为内江,盖北江折为二江,并南江而三,其北行入五陡口,一支在南北二江之上,故以内江别之。外江北经崇宁、彭县、新繁、汉州界,㑹绵、雒诸水出金堂峡内,江东经郫县、崇宁界,下过府城,北至城东,㑹府城前江,以趋于彭山界南江,经崇庆新津东流至彭,与府江,合为江口。其出金堂峡者,由简资内江富顺,㑹于泸州,此都江一堰之源流也。至于大渡碉雅诸水,㑹于嘉定、马湖诸水,㑹于叙州嘉陵江,经合州纳潼涪诸水,㑹于重庆、黔、彭诸水,㑹于涪州,大都高山峻岭,无堰可作,如巡抚佟鳯彩疏称东南北三道,并无新旧大堰是已。独李冰所凿离堆山立都江堰,当岷江中流,岁费工资巨万,宋元佑间,差官修筑,凡高下阔狭浅深,以至灌漑顷亩、夫役工料及监临官吏,皆注于籍。元至元元年,廉访佥事吉当普建白用石包砌诸堰为石门,以时启闭,用铁万六千斤,铸为大龟,贯以铁柱,而镇其源,明初加意水利,州县与军卫屯所共役,人夫五千,竹木工料计田均轸修葺,堰得不坏。成化九年,巡抚都御史夏埙以远人赴役不便,将郫、灌二县杂派科差,均摊得水州县专备工料,以供堰务。𢎞治九年,添设按察司佥事一员,专一提督都江堰、各府州水利,于时灌县知县胡光代石冶金,即旧址甃砌为防,贯以铁锭柱三,各长一丈二尺,使当湍势石,堤中贯铁处,固以油灰,直长一十五丈,高一丈三尺,阔五尺,首阔一丈二尺,用铁三万二千二百馀斤,洞油五百斤,麻线二百斤,木二千五百根,各色工役计二十五万三千二百有竒。正德间,水利佥事卢翊亲诣督理疏浚,直抵铁板,得秦人所书六字诀,曰深淘滩低,作堰大书,灌澜亭上,以昭永鍳。先是,毎年修筑工役,有不均之叹,翊乃下令以粮三石派夫,一名分八班,毎八年一周,而蜀府毎年亦助青竹数万竿,委官督织竹笼装石,资筑明末献逆之变,都江堰冲决数百丈,沙石填淤,大异于秦碑所云矣。
国朝顺治十六年,巡抚都御史高民瞻、监军道程翊鳯暨各文武官,共捐银二千,有竒縁李冰旧制,修筑淘凿,以开民利。十八年,巡抚佟鳯彩行,令用水州县照种派夫,毎岁委官督修。康熈四十五年夏五月,霪雨,人字堤三泊、洞府河口俱冲决,巡抚能泰倡捐修筑人字堤三十八丈,又筑三泊府河新堤八十三丈,时称为太平堤,云旧例派夫修堰,或照粮,或照田,不无畸轻畸重。至雍正八年,丈田事竣,巡抚宪德。
题请用水州县区别迟早多寡,计亩均摊派银一千二百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九厘,毎岁徵收完解,以成都府同知为水利同知,管辖其事,民称便利焉。
四川通志巻十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