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四川通志卷二十七
古迹
龙安府:
平武县附郭
龙州故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今名旧州坝西,汉刚氐道,蜀汉江油戍地。三国志:魏景元元年,邓艾侵蜀,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先登至江油,降蜀将马邈,遂进至涪,晋以后为阴平平武县地。西魏始置江油县,于此取江油戍为名,寻为龙州治所,隋、唐皆因之。寰宇记:州治涪江南一里是也。宋寳佑六年徙治雍村,在今江油县界,元时再徙。明洪武七年,土知州薛文胜创设州城于青川所。二十三年,知州薛继贤又徙乐平镇。旧志徙治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
故刚氐道在县东,汉置,属广汉郡,季汉属阴平郡,晋省。
平武故城在县东北,故刚氐道地,季汉析置平广县,属阴平郡,晋改曰平武,宋属北阴平郡。元嘉二十七年使故氐杨文徳引兵自汉中西入,摇动汧、陇,遂取魏阴平,平武是也。齐因之。梁末李文智据此。西魏仍为平武县,属龙州,隋属平武郡,唐贞观八年省入江油。
阴平故城,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剑州界,详见梓潼县。
方维故城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西魏时置,旧曰秦兴,置建阳郡。隋开皇初废郡,改县曰方维,属平武郡。唐武徳四年改属沙州,贞观初,省入景谷县。
青州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汉刚氐道地。后魏置马盘县,兼置马盘郡。隋初郡废,县属平武郡,唐属龙州,天寳初改为青州县,宋初因之,端平后废,元初复立。至元二十一年省入龙州。明洪武四年改置青州,守御所并置思曩安抚司, 国朝省入平武。
江油废县旧志在旧州。隋、唐时龙州附郭邑。
马龙废县旧志在青川境内建置,无考。
青莲乡在县西南,接江油县西北界,一名漫波渡。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有鲤跃入篮中,烹食之,遂孕而生白。旧志为彰明人,盖平武实割江油剑州、梓潼、彰明之地为邑。则白又系平武人矣。
清晖楼在府治内,宋张觉民有赋。
迎恩楼在县东门外
、镇羌楼在县西门外半里
龙迁楼在县东一百七十里。梁大通三年,李龙迁建,后人图其像于楼。元末,州治毁楼犹存
桂香楼在县东二十里
、太白台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牛心山侧,李白与江油尉尝游于此。宋州守史祈书白赠尉诗刻石。又读书台在匡山,李白尝读书于此
止止亭在县治,宋太子中允宇文之、邵建知县杨恒有记
望阙亭在府治内,明隆庆时,知府龙庆、云建
濯缨亭在县治嘉靖二十六年㕘政,宋宜建久圮。万厯三年,㕘将胡大宾重建
、翠峰亭在县东牛心山侧
、东皋亭在县东三里,万厯二十一年推官焦宗㑹建
、巢云阁在府治内
、忠正堂在旧州倅㕔。宋建有范镇司马光像
、吏隐堂在旧州倅㕔宋佥判赵寰有诗,范镇,司马光和韵
。
古碑记附
牛心山灵异碑在牛心山之显济庙,即李龙迁庙也,庙碑不载撰人姓名
吕纯阳道貌碑、在牛心山,相传纯阳真笔。
宋御制封二郎神碑在玉虗观
、米芾碑在玉虚观
龙门志杨熹序
续志宋之源序
江油县。
江油故城凡有四季汉,江油戍在今县东,魏景元中,邓艾先登至江油是也。其戍寻废。西魏分平武置江油县为龙州,治在今府西。隋、唐因之。宋寳佑六年,随州移治雍村,在今县西北。元至元二十一年并入龙州,至正中又随州治武都。兴教镇在今县东北。明洪武初并入梓潼。十四年始置县于今治,属剑州。嘉靖十四年改归龙安
雍村在县西北,宋进士雍繁孙所居,故名。宋末尝移县治于此
,飞天藏在窦圌山。宋淳熙八年建元至正中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独存
介福楼在县土主祠内。元至正中建
、微风楼在县东门外,今废
停骖楼在县东十里明知县。叶自新建,今废
、仙游台在县北窦圌山
、超然亭在县北窦圌山,系窦真人故迹。明万厯间,推官朱仲廉建名。国朝康熙七年,邑人杨廷杰重修,有碑,记旧 窦圌亭
感雨亭在县南紫龙山麓,明知县余槐祷雨有应,民建亭记之,今圮
古㕔在县治内,取李青莲溪云入古㕔句,知县朱樟建
、桂馥轩在县治内,知县王上颖建轩前老,桂干、耸花繁柳,梅侣为之作记
古碑记附
𢎞真观古碑在县南一百三十四里太华山之登真观,不载撰人姓名。
匡山碑旧志镌李白出山诗,或云在江油县。
游天仓洞记穴碑。旧志在太乙洞,明嘉靖中,保宁府同知叶松撰。
石泉县。
石泉故城今县治,唐贞观七年置,属茂州。宋史:政和七年,静州夷寇边,攻茂州,窒陇东道以孤石泉。成都守孙羲叟上言:「石泉为邑,介锦、茂之间,道里阔逺,缓急不相应,非有兵扼其冲要,不足以捍外患」。于是诏改石泉为军,宋末徙废
北川故城在县西三十里,本汶江县地,后周置北山县,属北部郡,隋属汶山郡,唐永徽二年省入石泉
威蕃城,在县西二十里。唐置威蕃栅,扺栖鸡城,地极险要。宋时,孙羲叟既建议立石泉为军,徳阳人张上行言于羲叟曰:「去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即唐之威蕃栅也,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然后建军调兵以图之」。于是遂城其地。
刳儿坪,在九龙山第五峰下,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如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
誓水柱在县西四十五里,河岸柱髙丈许,围五尺,前人恐水冲县立此誓之
。威蕃亭在县北一里,唐时建,今改为演武场
甘泉亭在县南半里泉水甘美崖,书「甘泉」二字
、望云亭在县治后,旧为魏侯祠,知县胡桐更今名
、活民亭在县北泉水清润知县李茂元建
、爱山亭在县南一里,取杜甫为爱丈人峰之句。
古碑记附
《禹穴碑》在县南二十里,夏禹实生于此,镌古篆书禹穴二大字于石壁。又有李白所书二字
《岣嵝碑》在县南一里石纽山下,禹庙前大禹所书字画竒古
。
彰明县。
彰明故县凡三徙。《宋志》,巴西郡有汉昌县,齐因之。《隋志》:金山郡领昌隆县,唐属绵州。元和志:县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涪县地,晋孝武自白沙戍移汉昌县,侨治于此,仍属巴西郡。后魏废帝改为昌隆县,先天元年避讳,改曰昌明,后唐又避讳,改曰彰明。寰宇记:县初在清廉乡,梁大同四年移让水乡,魏移孟津里,唐建中元年移于旧县,即今理也。宋、元明皆因之。 国朝顺治十六年并入绵州,雍正七年后置。
兴圣废县在县西南。唐武徳二年分昌隆县置显武县,神龙元年改曰兴望。开元二年并入昌明,寻分巴西、涪城、万安三县地复置,二十七年复废。
李白宅在县南二十里,碑刻犹存。
莲花池旧志:在县东五里。
粉竹楼在县西北十五里,遗址尚存。
汉王台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文光亭在县南。元建,今圮。
折柳亭在县西北。
松潘卫。
嘉城故县今卫治即古龙涸地,亦曰龙鹤龙鹄。《华阳国志》:蜀时以汶山险要,自汶江龙鹄、冉駹、白马、匡朋皆置屯守。后魏太和九年,岩昌王梁弥博为吐谷浑所逼,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击走吐谷浑,立梁弥承而还。《益州记》:龙涸在蚕陵县北八十里。后周本纪》:天和元年,吐谷浑龙涸王莫昌帅部落内附,以其地为扶州。《隋志》:同昌郡嘉诚县,周置,并置龙涸郡及扶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州废。唐改置松州,后陷吐蕃,明初始置松潘卫, ,国朝因之。
湔氐故道,在卫西北,秦置,汉属蜀郡。《史记》:惠帝三年,蜀湔氐反,即此。后汉因之。晋改曰升迁,属汶山郡。宋省。《水经注》:江水自汶关东经氐道县北,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是也。
平康废县,在卫西北。季,汉置,属汶山郡,晋因之,宋省,后周复置,隋仍属汶山郡,唐初废㝷,复置。《元和志:显庆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属翼州,寻废。垂拱元年复置,属当州,西南至州六十里。寰宇记:分交川及通轨、翼斜三县置,天寳元年,改属交川郡,复废。
废潘州,在卫北七百五十里,相传汉武帝逐诸羌渡河湟,居寨外,筑此城,置䕶羌校尉御之。唐广徳初,松州以北皆没于吐蕃,宋时分置上、中、下三州。今阿尖寨即上潘州,班班簇即下潘州界。二州之间,即中潘州也,元属吐蕃宣慰司,明初设松州、潘州二卫,后并为松潘卫,其地愈北愈平,旷逺无际。雍正七年,改𨽻龙安。
兴乐废县,在县西北,晋置,属汶山郡。华阳国志:元康八年,汶山、兴乐、黄石与广柔平康羌有仇,遂叛是也。刘,宋初省。
交川废县在卫南五里。元和志:周天和中置,属龙涸郡。旧唐志又云:周置龙涸郡,隋废为交川县,今名红花屯。
江源废县,在卫西,周置,属汶山郡。唐废。元和志:江源镇在交川县西北三十里,盖即故县为名。
废轨州,在卫西北,本党项羌地。唐贞观中,酋长细封步赖内附,列其地为轨州,后没吐蕃。
废阔州在卫西北,相近又有废诺州,俱唐贞观五年置,以处党项等降羌属松州都督府。
永泉亭在卫金蓬山下。正统初,都督李安以剑凿石二水迸出,号文武水,大书「永泉」二字镌石崖,筑台于此,今圮。
瑞麦亭在卫西一里,正统中产瑞麦,因以名亭。
叠溪营。
蚕陵废县在营西一百二十里,汉置,属蜀郡,晋分属汶山郡,东晋后废。元和志:汉元鼎中开。梁太清中,萧纪于旧县置针州,寻废。章懐太子曰蚕陵,故城在翼水县西。旧唐志:在卫山县西。明一统志:在所城北三里,周改为翼针县。
废翼州。在营西。隋志有翼针县,周置,又置翼针郡,开皇初废,属汶山郡。唐置翼州。元和志:州西至悉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本汉蚕陵县地,周天和九年平蚕陵羌,于七顷山下置翼州,以翼针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置利山镇,唐初复置,治翼针县,周武帝置。旧唐志:武徳元年,于左封县置翼州,以翼针属之,六年,移州来治。旧志:七顷城,贞观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咸亨二年移州治羌前,上元二年仍来治。天寳初,改县曰卫山,又改州曰临翼郡,乾徳初,复曰翼州,后陷吐蕃。新唐志:广徳后翼当悉静并为行州是也。寰宇记:翼州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悉州一百五十里。明一统志:翼州城在所城南。卫山废,县在所西五里。
翼水废县,在县南。隋志,周置曰龙水县,并置清江郡。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清江。十八年,又改曰翼水,属汶山郡。唐属翼州。元和志: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蚕陵县地。明一统志:在所城南十里。旧志:在所西南九十里。
峨和废县,在营北,唐置,属翼州。元和志: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蚕陵县地,天寳十一年置,以县有峨和山为名。明一统志:在府北六十里永镇桥。
废当州。在营西北。隋志有通轨县,周置,并置覃州及覃州、荣乡二郡。开皇初郡废。四年州废,属汶山郡。唐改置当州。旧唐志:州初治利川镇,仪凤二年移治逢旧桥,天寳初,改江源郡,乾元初,复曰当州。寰宇记:武徳后为行州。吐蕃传,大厯五年后置,当悉柘、静、恭五州于山陵要害之地,而故地皆入吐蕃。宋志:茂州羁縻当州。
利和废县,在营西,唐置,属当州。元和置县,西南至州三十里。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广平县,寻废,显庆三年于广平旧城置。又有谷利县,东至州六十里,文明元年开生羌置。又有平康县,西南至州六十里。显庆中,因古平康县置,在平康水西,属翼州,寻废。垂拱元年复置,属当。
州,废悉州,在营西。隋志有左封县,周置广平县,又置翼州及广平、左封二郡。开皇初,郡并废。仁寿初改县曰左封。大业初,州废,属汶山郡。唐置悉州。元和志:州东至翼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静州六十里。显庆元年,分当州置在悉唐川,因以为名。其首领任刺史治识旧县,与州同置。地名识,旧因以为名,领左封县,东南至州二十里。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广平县,开皇十八年改名。天寳中,又于县置守捉,领归诚县。西北至州八里,本生羌地,垂拱二年从化三年置县以处之。旧唐志:武徳元年,复于左封县置翼州,六年,移州治翼针,而县废。贞观四年复置县,二十年属当州。显庆元年,置悉州于悉唐,以县属之。咸亨元年,移州来治,载初元年移理东南五十里匪平州。又曰:在当州东南四十里。天寳初,改归诚郡,乾元初复曰悉州。广徳后复陷吐蕃。
废静州。在营西南,唐置元和志州,东至悉州八十里,东北至当州六十里,西北至柘州三十里,本汉蚕陵县地,天授元年置,治悉唐县,领静居县,西至州二十四里。又领清道县,自显庆元年与悉州同置,天授元年割属。旧唐志:显庆元年,分当州悉唐川,置悉唐县,兼置悉州。咸亨元年,移州治左封。又自翼针移翼州来治,并置都督府。仪凤二年,州还治翼针,以县置南和州,天授元年,改曰静州,天寳初曰静州郡,乾元初,复曰静州。寰宇记:州南至维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恭州六十里,西北至柘州三十五里,后陷吐蕃废。
废柘州,在营西,唐置。元和志:仪凤元年置,以山多柘木为名,治柘县,前上元二年置。又领乔珠县东至州五十里,与州同置。旧唐志:天寳初曰蓬山郡,乾元初复曰柘州。寰宇记:州东至静州三十里,南至维州三百里,东北至松州二百六十里。广徳后陷吐蕃。
废恭州。在营西南,唐置元和志州,西南至维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柘州一百里。开元二十四年分静州部落于柘州,西置治和集县,旧曰广平县,属静州,天寳元年改名,领博恭县,西至州二十五里。又领烈山县西至州五十里。旧唐志:天寳初改恭化郡,乾元初复曰恭州。寰宇记:州东至茂州三百五十里。广徳后陷吐蕃,大厯十四年吐蕃入寇,一由恭州过汶川至灌口是也。
龙涸城在营北。元和志:龙涸故城在卫山县北十一里,俗名防浑城城之北境,旧是吐谷浑所居,故名。
白㟁城,在营西。唐贞元中,韦皋破吐蕃,论莽热兵,进屯白㟁,西山诸羌皆降。新唐志:翼州有白㟁都䕶祚鼎三城。
鸡栖城,在营西南。唐贞元十九年,韦皋讨吐蕃,分兵攻维保、松州及鸡栖、老翁城,即此。寰宇记:鸡栖川在悉州东南一百里。元一统志:鸡栖村在茂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有三路,一通茂州,一通龙州,一通绵州,皆吐蕃险要之地,今𨽻石泉军。
叠溪长官司在营北一里,领渴卓等五砦。又郁郎长官司在营西十五里,领松埤等五砦,皆明永乐四年置。 国朝顺治初废。
玉津亭、在营南,景泰初建。
宁逺府。
西昌县附郭
越巂废县,今县治,隋置越旧郡治。唐为巂州治。元和志本汉邛都县地,开皇六年置。新唐志:自旧州又经沙野,二百六十里至羌浪驿,又经阳蓬岭百馀里,至俄准添馆阳蓬之南为南诏境。元志:懿宗时立建昌府,领建安、永宁二州。至元九年,平建蒂,分建昌为二州,在城曰建安,东郭曰永宁。十五年,又割建安立寳安州,二十六年省。明洪武二十五年,改置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又置前卫,皆为行都司。附郭万厯三年并前卫。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为宁逺府,治西昌县。
邛都废县。在县东南,古西夷邛部国。西南夷传:自滇以北,君长十数,邛都最大。司马相如传:唐䝉既通夜郎相如,因言邛、筰、冉、駹皆近蜀,秦时尝通为郡县,汉兴而罢,天子乃使相如往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水,南至牂牁为徼,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后。元狩元年,求身毒道,复使闲使出西夷。及平且兰,遂诛邛君,以邛都为越巂郡。王莽末,越巂蛮夷任贵自立为邛谷王,后附公孙述。建武十四年,贵自称太守,奉计十九年,贵谋叛汉。刘尚分兵先据邛都,掩贵诛之。华阳国志:邛之初有七郡,又有四部斯叟,晋、宋因之,萧齐时县废。
徳昌废府,在县南。元志:徳昌路军民府,汉邛都县地,在建昌西南,所居蛮号屈部,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徳昌路治本州,葛鲁城乃领昌州。明洪武中,改徳昌路为府。二十五年废府,置徳昌千户所。
苏示废县在县北六十里,汉置,属越巂郡,后汉因之。又曰:苏祁三国蜀志有苏祁邑君冬逢叛,张嶷讨诛之,即此。华阳国志:晋省,宋复置苏祁县,齐又省。隋志:郡复领苏祁县,旧置亮善郡,开皇初郡废,唐仍曰苏祁,属巂州。元和志:本汉旧县,后陷夷獠,周武帝重置。新唐志:自台登九十里至苏祁县,又南八十里至巂州,后陷南诏县废。元至元九年,平笼麽城设千户所,即旧县也。十五年改曰礼州,明初废。
可泉废县,在县西南。隋志:越巂郡领可泉县,旧置宣化郡,开皇初郡废,唐属巂州。元和志有西泸县,东北至州二十七里,本汉邛都县地,周天和二年于此置本可县,天寳元年改名。有姜磨戍,在县西南三里。旧唐志:西泸本梁置可县,隋治姜磨戍,武徳七年移于今理,后陷南诏废。元志:建昌路领泸州,在路西,昔名沙城脸,即孔明摛孟获之地。段氏时于热水甸立城曰洟笼,至元十五年,改为泸州,明初因之。旧志在西南二十五里,即古西泸县也。
武侯城,自县南三十里泸水之东,传为武侯所筑,所谓五月渡泸即此。又有旧城堡,在县北二十五里,亦以为武侯征蛮时筑。
孟获城在县东二里,相传为孟获所筑。
新安城,在县南,唐开元中所置,后废。咸通五年,南诏寇巂州,戍将颜庆复请筑新安、遏戎二城,从之。
保寨城,在县西南,唐置。新唐志:巂州有新安、三阜、沙野、苏祁、保寨、罗山、西泸、蛇勇、遏戎九城,皆戍守要地。
废徳州,在县南。元志:徳昌路。徳州在路之北,地名吾越甸,亦苴龙蛮所居。蛮苴郎以逺祖名部曰頳綖,宪宗时内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户。十三年改为徳州,明初废。
废普济州,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夷名玕甸,獹鲁蛮世居之,后属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于玗甸置定昌路,二十三年改为州。明洪武中废,设长官司。
废威龙州。在县东南四百里。元志:徳昌路领威龙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领小部三:曰沙涡普宗,曰乌鸡泥宗,曰娲诺龙菖蒲,皆獹普蛮种。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州。明洪武中,改长官司。
废里州。在城东三百里。元志:建昌路,领里州,䝉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之,因名阿都部。至元十年内附,十八年设千户,二十三年设军民总管府。二十六年罢乌州,明初因之,后废。
废阔州,在县东南四百里。元志:建昌路领阔州治密、纳甸、乌䝉、仲由之裔名科居此,以名为部号,后讹为阔。至元中内附,九年设千户,二十六年改为州,明初因之,后废。
废隆州,在县南。元志:建昌路。领隆州,在路西南,与汉邛都县接界。唐㑹川县之西北境。䝉氏分㑹同立边府睑。其后睑主杨氏于睑北垲土立城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至元十三年内附。十四年设千户,十七年改为州,明初废。
废姜州,在县东南。元志:建昌路领姜州。姜者,蛮名也。㑹川有城曰龙纳罗落蛮,世居之。大理髙泰时,乌蛮閟畔部阿坛绛之孙阿罗攻拔之,以祖名绛部。宪宗时,随閟畔部内附。至元十九年,改为姜州,明废,又见㑹理州。
废罗罗斯司,在县东。元志:至元中,设罗罗䝉庆宣慰司都元帅府。
泸沽废县,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本汉台登县地,后周置郡,隋废,属巂州。唐𨽻登州,后陷于䝉诏,号落兰部,亦称罗落。元至元九年平建蒂,设千户,十五年改为县,明初因之,后废。
北社废县在县东三百里,元置,属建昌路。明初改为碧社县,寻废。
废中县。在县东四十里。元志:建昌路,领中县在柱头回甸,越巂东境也。所居乌蛮沙麻部,自立为中州。至元十四年内附,二十二年降为县。明初因之,后废。
善住城在县东南二十里。
钟楼在县南三十里。相传旧有髙楼内悬大钟,今陷入邛池内,晴时犹见钟形。
兰言馆在县东。明抚夷同知汪继曾建,今圮。
㑹理州:
㑹无废县。今州治,汉置,属越巂郡。华阳国志路:通宁州,萧齐时省。唐改置㑹川县,属巂州。元和志:县北至州三百七十里,本汉㑹川县,齐时没于獠,上元二年,于其地置㑹川县。元志:天寳末,立㑹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宋属大理,仍曰㑹川府,至元九年内附。十四年立会川路,属罗罗斯宣慰司,治武安州,蛮称龙泥城,十四年立千户,十七年改为州,明初因之,后改为卫。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裁卫,移州治于此。旧志:武安州在㑹川南十里。
㑹理废州,在州东北二百里。元志:㑹川路领㑹理州,在路东南,南诏属㑹川节度,地名昔陀乌蛮阿坛绛之裔,罗于则得其地居之,取祖名曰绛部,后强盛,号䝉歪,元宪宗八年内附,属閟畔万户。至元四年属落兰郡,十三年改属㑹川路,十五年置㑹理州,二十七年还属閟畔部,寻复,明初废。 国朝康熙二十九年改土设流,雍正六年裁㑹川卫,移州治之。
故狼县在州南。华阳国志:自㑹无渡泸得住狼县,故濮人邑也。其县盖晋置,寻省。
㑹同城,在州北。元和志:天寳初,于㑹川县侧立㑹同军。
废姜州在州东南九十里。详见西昌。
通安废州在州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元置。旧志又有旧安州,在治东一百八十里。
麻龙废州在州东五十里。元志:㑹川卫领麻龙州,地名棹罗能,至元十二年置千户,十七年改为州,明初废。旧志:麻龙亦曰麻泥,汉语谓黄土城也。今州西亦有黄土城。
黎溪废州。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元志:㑹川路领黎、溪州,蛮名黎彄,讹为今名。南诏合罗凤令白蛮守之。及䝉氏终,罗罗遂去白蛮,至元九年内附,改为州,明初因之,后废。旧志:唐时,䝉阁罗圆,徙白蛮,戍黎溪,后为罗罗蛮所据。宋时属大理,元始置州。明正统初,黎溪蛮失的啸聚金沙江,云南师沐芹讨平之,即此。
旧龙州在州北十里
、永昌废州在州西北五里。元志:㑹川路领永昌州,在路北,治故归依城,即故㑹川也。䝉氏改㑹同府置五睑,宪宗九年内附。至元十四年置千户,十七年改为州,明初因之,后废。
三降废县。在州东南,汉置,属越旧郡,后汉因之。晋废郡国志作「三缝」。水经注:姑复县北对三缝,即元㑹理州之地。
卑水废县在州东北,汉置,属越巂郡。后汉及晋、宋皆因之,齐省。
绥逺堂,旧志:在州治内,知州陈大群建。
长利苑在州北。汉本纪:永初五年,诏越巂置长利、髙望,始昌、三苑,皆马苑也。水经注:㑹无县东髙山有天马径,厥迹存焉。马日行千里,民家马牧之山下。或产骏驹,言是天马子。
冕宁县。
废苏州,今县治,元置,属建昌路,明洪武初因之。二十二年置苏州卫,二十七年改宁番卫,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今县。
台登废县,在县北,汉置,属越巂郡,亦曰台髙。水经注:孙水出台髙县,即台登也。晋大宁初,成将李骧等寇台登,将军司马玖战死,越、巂遂降于成。咸和二年,朱提太守杨术与成将罗恒战于台登,败死,宋因之,齐废,后复置。《隋志》:台登县,旧置白沙郡,开皇初郡废。《旧唐志:武徳元年,于县置登州。九年,州废,属巂州。元和志:正南微西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汉旧县,周武帝重开越巂,于旧理置。贞元四年,韦皋大破吐蕃于台登北谷,克巂州。五年,皋复遣将曹有道等出台登谷,破吐蕃,置青海、蜡城二节度。十三年,吐蕃寇巂州,刺史曹髙任大破之台登城下。太和六年,李徳裕徙巂州治台登,以夺蛮险,后废。
大筰废县,在县西,汉置,属越巂郡。汉末省旧城址,在绳若二水合流处。
诸葛城,在县东南。元和志》:在台登县东南三里,武侯南征至此所筑。
盐源县。
柏兴府今县治。元置元志,云南行省有柏兴府,昔摩沙夷所居。汉置定筰县,唐置昆明县,天寳末没于吐蕃,后属南诏,改香城郡。至元十年,有盐井,摩沙酋内附。十四年立盐井千户。十七年改为闰盐州,又置普乐州,俱属徳平路。二十七年并二州为闰盐县,立柏兴府,属罗罗斯宣慰司,以闰盐县为倚郭,夷名贺头甸。县境有盐井,故名。明洪武中,蓝玉讨建昌叛帅伊噜特穆尔遁入柏兴府,玉破平之,后改为柏兴千户所,又改为盐井卫。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今县。
定筰废县,在县,南汉置,属越巂郡,晋、宋因之,齐废。唐改置昆明县,属巂州。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三百里,本汉定筰县,后陷,吐蕃遂废。
遂久废县。在县西,汉置,属越巂郡,后汉因之。晋改属云南郡,后废。章懐太子曰遂久故城在靡州界。旧唐志:靡州羁縻属戎州,南接姚州。武徳七年置,曰西豫州。贞观三年改名,领磨豫、七部二县。
昌明废县。在县西南。新唐志:巂州领昌明县。贞观二十二年开松外蛮,置牢州,又置松外、寻声、林开三县。永徽二年州废,省三县入昌明。南蛮传:松外蛮在巂州昆明县徼外。先是,巂州郡督刘伯英请讨松外蛮以通西洱天竺之道,至是,遣梁建方讨之,破焉。遂遣使诣西洱河招降,其酋帅
废金县,在县西北十五里。元志:柏兴府领金县在府北,乃越巂北境与吐蕃接夷,名利窦揭勒。至元十五年置金川,后降为县,以县境斛僰和山出金为名。明初因之,寻废。
宁逺城,在县西。新唐志:巂州西有昆明军,其西又有宁逺军。
诺济城,在县西,唐置。天寳末,没于吐蕃。贞元十五年,吐蕃分兵自诺济城攻巂州。十七年,韦皋使巂州将陈孝阳等及么些蛮、东蛮攻吐蕃昆明诺济城后,入南诏。
古盐城,在县西南。唐开元十七年,巂州都督张审素拔昆明及盐城,即此。
越巂卫。
废阑县在卫北二十里,汉置越巂郡。华阳国志:故邛人邑治邛部城,地接寒关,晋省。宋复置兰县,属沈黎郡,齐又省。周武帝置邛部县,因旧城为名。后没于南诏,谓之邛部州。宋时,其酋岁贡名马,封为邛部王,治乌弄城。元时内附,置邛部州。明洪武中,改邛部军民州㝷废州,改置越巂卫指挥使司。永乐初,又分设卭部长官司于卫治东属之。旧志:卫在巂水西广平之地,群山环绕,西通羊圈,托为乌雪山,东通普雄、大小赤、日马湖诸夷。明初,土酋岭兴伯者以地来归,因分设长官司,以岭氏世守其地。有城,洪武中筑。永乐初,秋瓦以石周四甲有竒门四 , 国朝并卭部司入卫,今城遗址犹存,名曰古城。
圣泉在卫西河南站后云嵩寺前,孔明南征军士饮哑泉不能言,后得此水,饮之即苏。
清寇镇,在卫西北。元和志:在卭都县西北五十八里。
文昌圣迹在卫南金马山下,有涌泉,月明数大字,相传为神亲书。
晒经石在卫北二百里,晒经关傍,相传唐三藏晒经于此。
古碑记附
《刘綎碑》在卫北五里天王山下,明万厯二十五年,总兵刘綎征王大咱等,戮首三千𦵏,此亲题曰「鲸鲵封处至今蛮过」,碑下凛然畏惧
雅州府:
雅安县附郭
严道废县在县西郊大江之岸,汉严道故城在今荣经县州,本汉青衣县地,西魏始置始阳县,取故徙阳县为名。隋初改曰䝉山,寻置雅州,又改县曰严道,唐、宋因之。方舆胜览:旧志在雅安山。大中祥符间,州守何昌言以地多岚瘴,徙山之麓,明初始省入州。 国朝雍正七年改置雅州府,治雅安县。
青衣废县在县北,本青衣羌国。《华阳国志:蜀王开明尝攻青衣,汉髙六年始开置青衣县,属蜀郡。十一年,废梁王彭越为庶人。本传徙蜀青衣是也。又西南夷传》,天汉四年,省沈黎郡,入蜀郡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青衣,主汉人。后汉延光元年,改西部置属国都尉,阳嘉二年,又改县曰汉嘉。水经注:县故青衣羌国,公孙述之有蜀,唯青衣不下,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安帝置蜀郡属国,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顺帝改曰汉嘉先主,章武元年置汉嘉郡。二年,汉嘉太守黄元以汉嘉叛,寻讨平之。晋李雄之叛,郡遂废。
䝉阳废县,在县西北。《旧唐志:武徳元年,雅州兼领䝉阳、长松、杨启、嘉良、大利等县,六年俱废。
四经楼在府治内藏苏轼、苏辙墨迹
寒芳楼在县西,宋黄庭坚访张誾,因为题额,今圮
万壑亭在县西
碧照亭在县西,一名凤凰亭,雷简夫建。
无弦亭在县东南,宋隐士王潜所居,又有濯缨亭,赵拚题额。
熙春堂。 贤范堂、内绘宋雷简夫、苏轼、苏辙像壁间刻简夫荐三苏书
、双凤堂、郡守樊汝霖为苏轼、苏辙建
、棣华堂、宋吕由圣、由诚昆弟相继为郡守,皆有政绩,郡人立此以上俱在府治内。
仁智堂在县东门外,多园林花木之胜,又有乐郊亭、跳珠轩、野翁亭等名。
景贤堂在县北十五里。宋严道令,李纬慕汉髙颐父子孝廉而建
静学馆,在县东武侯祠前,明嘉靖中,副使胡恒建。
旅平,在慕义乡,俗呼为落平。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即禹贡蔡䝉旅平是也。
茶场九域志:在州城内,熈宁九年置。
阜民司在县城南,明洪武初,置收买番马,旋废。
古碑记附
羊窦道碑在废严道县东三十里,汉永初六年碑
汉故检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建安十年三月上旬建。
高孝廉墓碑:在废严道县东二十里。按其碑年月乃汉建安十四年。高君兄弟皆孝廉,有二大阙:其一曰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颐字贯方,其一曰: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比府丞,举孝廉,高君实字贯光。又一大碑,其首云「故益州太守高君之碑」。
邛崃关开路记,天寳六年,章仇兼琼记。
龙兴寺碑在州城外有咸通四年再建吴行鲁建,又有二苏,墨迹亦在本寺。
平羌绳桥江碑。在废严道县。平羌桥有唐咸通十年上官撰碑字𨽻体,今在江渎庙。
李白月下帖。 杨凝式《诗帖》 鲁直木兰歌帖》。 鲁直梁甫吟帖旧志俱在郡治
《雅安志》李嗣文序
名山县。
名山故城即今治,西魏置。《隋志》旧曰䝉山,开皇十三年改始阳曰荣山,因改为名山。元和志:县西南至雅州四十二里,因县西北名山为名。
百丈废县。在县东北四十里,唐置。《元和志》:武徳初置百丈镇,贞观八年改镇为县。宋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名山。元佑二年复置,元因之,明初废为百丈驿。
土城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传武侯征蛮所筑,遗址尚存。
霁月轩在县治内。
荣经县
严道故城即今县治,汉置华阳国志:始皇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汉制,县有蛮夷曰道也。文帝六年,诏徙淮南王于严道卭邮,即此。晋李雄叛,后废,隋改置严道县于青衣县界。唐武徳三年,始分置荣经县,属雅州。寰宇记:县有荣经水口戍为名。元末省入州,置巡司,明初复置。
邓通城在县东三十里,相传邓通铸钱处。
诸葛古城在县西五里。相传武侯南征时,屯兵处唐,李徳裕增筑之,置兵戍守。
御侮城。在县西。唐太和中,李徳裕帅西川时筑,以控荣经掎角之势。
静寇城,在县西。新唐志:荣经县有金汤军,乾符二年置,又置静寇军,故延贡地。
玉凤楼在县东北,即尹伯竒庙,今废。
雄边楼在县西三十里,唐李徳裕筑,以控番蛮,今圮。
,聚恩楼在县东郭外。万厯时,知县唐应梦建为学宫
、琴台在县南开善寺内,明嘉靖中,知县徐澜鼔琴于此,因名。
登高台在县西南
、览秀亭在云峰寺
兰亭在县治内绿漪园之东北,又有心水轩
罗汉阁旧志在瓦屋山。
奎宿阁,在县东郭外聚恩楼故址灾,国朝知县李元煓建以弭火。
古碑记附
《汉蜀郡太守治道记》在县西三十里,建武中元二年立。
《尊健阁碑记》:建武中元年,其碑在荣经县西三十里景峪县崖间。巽嵓李焘有《跋》以辩《五年谱》且言,按《后汉纪》,建武三十二年夏四月,改为中元,无建「武」字。又按《祭祀志》改建武三十三年为建武中元元年,以此知《记》与《志》合,而记失之矣。
《神水阁记》:在县东三十里铜山峡中,碑字磨灭不可考,故老相传,其体大率如「尊健阁」字云。
芦山县
芦山镇即今治,隋置。元和志:县东南至雅州七十里。仁寿元年置芦山镇,因山为名,三年,改为县。寰宇记:昔姜维于此置城,隋仁寿元年重开此地,遂以姜维故城置县,唐、宋皆因之。元末省入州,置巡司,明初复置。旧志:姜维故城在今县治南门内。
灵关废县在县西北。华阳国志:蜀王开明以灵关为前门。汉书: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卭都,即此。唐志:武徳元年,雅州复领灵关县,六年省。
大渡废县。在县西北五十里灵山之麓。新唐志:仪凤二年,析芦山置,属雅州,长安二年省。旧志谓与灵关县近,又见清溪县。
利慈废县,在县西北。华阳国志:灵关道有利慈。水经注:晋泰始九年,黄龙二见于慈池县,令董元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浚。浚表上之,改其地为䕶龙县,后废。唐初,雅州领大利县,疑即利慈也。
开明城在县南七里,相传蜀王开明所筑。
晏山城在县西。唐书:雅州有晏山、边、临、统塞集重、伐谋、制胜、龙游、泥阳等八城。
逋租城,在县西又西北有木波城。唐贞元中,韦皋使雅州将路惟明趋吐蕃逋租、偏松等城。既而皋败吐蕃于雅州,克木波城。又有业城、嵬龙城,俱吐蕃所筑。
平襄楼在县北宋建。
对花楼在广福寺前黄庭坚建。
文星楼在灵莺山前
、金井阁。在县东,明竹可标,建有记。
古碑记附
两面碑在县南五里,碑面与背皆有篆文,岁久讹阙不可识,或辨其文曰「芦山县碑」
、天全州。
和川镇即今治禹贡和夷底绩,即此。唐志:雅州有和川镇,兵寰宇记。和川路在严道县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羌蛮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宋时改曰碉门砦。乾道四年,砂平番官髙志良至碉门互市,与居民斗,不胜,诣砦官喻炳陈诉,炳决青之。明年,志良来攻碉门,制置使遣李俊御之。兵未至,志良有悔意,请偿还所境砦。而炳觊报怨,遂潜入砂平,焚其屋产。番人初皆潜伏,既而鸣角聚众以出,官军失利。番人追至荣经芦山而还。元至元初,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宁逺等处宣抚司。三年,安抚使高保四言:「碉门旧有城邑,中统初为宋所废,众因山为栅,去碉门半舍,请复戍。又分置天全、招讨司。明洪武初,土酋高国英来归,令为天全六番招讨司,世守其地,治碉门,又置碉门百户所。 国朝顺治九年,土官高济泰来归,仍授前职。雍正七年改设天全州。
徙阳废县。在州东二十二里,即古徙蛮,亦曰斯榆,汉西南夷传,自巂以北,君长徙筰都最大。又西域传:建元中,司马相如使西夷卭、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后置徙县,属蜀郡,后汉属蜀国,晋曰徙阳,属汉嘉郡,李雄叛后废。宋、齐皆侨置徙阳县于今崇庆州界,其后讹为始阳,今之始阳镇即故址也。
太平废县在州北,明永乐中置,后废。
懐葛楼在州南招讨使高崧,思诸葛武侯建。
、后来亭在州南十里。昔孟获为害,乡人引领望武侯来征,因名。
景苏亭在州东一里。景二苏也。
清溪县。
汉源废县。在县南三十里,隋大业初置。元和志,本汉旄牛县地。隋仁寿二年平夷獠,于此置汉源镇,因汉川为名。四年,罢镇立县,属雅州。贞观二年,割属巂州,永徽五年,还属雅州。大定元年,巡察使殷祚奏割汉源县置黎州。景龙三年,巂州都督元膺奏废。开元三年,本道使陆象先重奏置黎州,其城东西南三面俱临絶涧,唯北面稍平。贞元元年,节度使韦皋凿北面隍堑深阔。汉源县在州廓下,其故县仍废为镇。《明一统志》:旧黎州城在圣锺山下,古城又在河外。洪武初,始省汉源县入州,改为长官司。十一年,升安抚司,土酋马氏世守其地。十五年,又増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治司城西北隅。万厯十九年,世袭安抚副使。马祥卒无后,部卒猖獗,㕘将吴文杰讨平之。二十四年,改为黎州土千户所,仍择马氏后世其职。州国朝并黎州大渡河二所为,一曰黎大所,属雅 ,雍正七年改置今县。
旄牛故城,在县南,周初髳人从武王伐纣,即此后为羌地。《西羌传》:越巂羌有旄牛种是也。汉置旄牛县,属蜀郡。《西南夷传》:天汉四年,省沈黎郡,属蜀郡为西部,立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后汉属蜀国都尉。延光二年,旄牛夷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三国志》、《蜀张嶷传》,越巂郡旧有道经旄牛,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道絶已百馀年。延熈中,嶷厚赂其帅狼路,开通旧道,奏封为旄牛㽛毗王。《华阳国志》:旄牛地在邛崃山表,晋属汉嘉郡,刘宋仍属沈黎郡,后废。《寰宇记》,通望县有故旄牛城,俗呼为牛头城,语讹也。
沈黎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故西夷筰都国也。汉西夷传:自巂以北君长徙,筰都最大,及元鼎六年,诛且兰,并杀筰侯,以筰都为沈黎郡,寻废。《十六国春秋:晋永嘉六年,李雄分汉嘉复置。《晋志》:永和三年,桓温平蜀,省刘,宋初复置。《隋志》:临邛郡领沈黎县,周置黎州,寻并县废。开皇中置县,仁寿末,置登州,大业初,州废。《旧唐志:武徳元年,复置登州,九年,州废。
通望废县。在县东南九十里,唐置。元和志,本汉旄牛县地,隋开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镇,大业三年改曰阳山镇。武徳元年,置阳山县,属巂州,大足元年,改属黎州,天寳元年,改曰通望。九域志:宋庆厯七年,省为镇入汉源。
飞越废县,在县西北一百里,唐置。元和志:仪凤二年,于飞越山下置飞越县,属雅州,后属黎州,天寳初,废入汉源。
大渡废县,在县北百里,唐仪凤四年置,属雅州,长安二年省入飞越。乾符二年,髙骈帅西川筑大渡城,列险戍守即此。
叶川废县,在县西。唐吐蕃传:长寿元年,遣张元遇迎吐蕃降酋曷苏等于大渡水西。曷苏事觉,为吐蕃所摛,其别部酋皆插率羌蛮内附。元遇即其部置叶川州授之,仍于大渡西山勒石纪功。后改为米川州,宋废。
武侯城在县北。元和志:贞元元年,韦皋于黎州城北故武侯城迤逦置堡三所,为州城之援。太和中,李徳裕复増筑之。
铜山城在县东一百八十里,唐贞元初,韦皋筑。四年,吐蕃分兵寇铜山。五年,皋遣将刘彰彩出铜山道击破之。
琉璃城在县南,唐太和五年李徳裕筑。
仗义城,在县南十里,亦李徳裕筑,以制大渡河、清溪闗之险。
冲要城,在县南,元和志在通望县东十三里,寰宇记作要冲,城下有龙泉水。
定番城,在县东南。新唐志:黎州有定番、飞越、和孤三镇。元和志:定畨城在通望县东一百八十里。
大定城。在县南。元和志:在州南一百三十里,乾元二年改和集镇。旧唐志:自清溪闗南经大定城一百十里而至达化城,又西南经箐口,百二十里至永安城,城当滇、筰要冲。又南经水口一百二十里至台登。
廓清城,元和志: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渡河,即生羌蛮界。
三交城、在县西飞越山下,唐时筑,旧名三雕,后讹为三交。
王建城在县北十五里,地名木瓜园,蜀王建时筑,故名。
潘仓城在县东北,唐太和中,筑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诏寇黎州,蜀将王宗范等击之,出邛崃闗,败南诏兵于潘仓嶂,即此。
唤鱼亭,在旧州圃东,有湖广千丈,芙蓉万盖,锦鳞千尾,架桥其中,揭亭桥上曰唤鱼。
摇香亭,舆地纪胜在旧黎州兵马司前有海棠、芙蓉之胜。
静镇堂在县东大渡之所,后改曰君子堂,左右有藏书留香二字及思仙台。
三山堂在县治东,与试剑山,三峰相值,翠映轩窗。
澄心堂在旧司㕔东。
。
直●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龙游废县今州治,周置。隋志:眉山郡治龙游县,周置,曰峨眉,又置平羌郡,开皇初郡废,九年,改县曰青衣平。陈日龙见水,随军而进,十年改名。元和志:龙游县,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县,开皇三年,改为峨眉县。九年,又于峨眉山下别置峨眉,改州理县曰青衣,取青衣水为名。十三年,又改曰龙游,以隋将伐陈,理舟舰于此,有龙见江中,引军而前,故名。明初始省入州。
平羌废县,在县北四十里。隋志:平羌县,周置,仍置平羌郡。开皇初,郡废,属眉山郡。元和志:县南至嘉州十八里,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置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开皇四年,改州理平羌县曰峨眉,仍于今理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大业十一年夷獠侵没,移于今理。寰宇记:县在州北三十里,本汉平羌戍,在荣州应灵县界深谷,周保定元年置平羌县,属平羌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嘉州。仁寿元年獠叛,大业七年移就大江滨寳厯,三年又移于开峡驿,去旧县十五里,宋熈宁五年省为镇,入龙游,今为平羌镇。
明月楼在谯楼右,以明月湖得名。
沈江楼,在州东,宋建,左窥龙泓,右瞰乌尤,髙明爽垲,尽得江山之胜。
寓公楼在龙泓寺右
璧津楼,在州东南隅,跨城为楼,下瞰三江,三峨九顶,森列左右。宋提刑陈谦建名贤,多有诗。
荔枝楼在州南,宋建陆游诗:山横瓦屋,破云出水,自牂牁裂地来。
万景楼在州南,宋郡守吕由诚建宋齐愈诗:「面瞻北阙三千里,俯看嘉阳十万家」。李焘诗:「试向楼头髙处望,十洲三岛似蓬莱」。
景苏楼在烂柯洞前,知府曹介建
歌凤台在三峨馆,绘楚狂接舆像。
尔雅台在乌尤山乌尤寺左,相传郭景纯注尔雅于此。
黄花台在州东北
、雨花台在凌云寺内
,近河亭在凌云山洗墨池右。
浮玉亭、在竞秀亭南,俯视澄浑如玉。
太白亭、在平羌驿之锦江山,李太白读书于此。黄庭坚作亭其上,故名。
清音亭、在凌云寺九峰苏东坡读书之所有东坡书额邵博记。
竞秀亭在凌云寺傍
、旷、怡亭、在乌尤山顶,即郭景纯注易之所。
涪翁亭、在州南,宋黄然有诗水,绕乌尤谈笑。外江连洪雅尽图中魏瀚建,今废。
八角亭在州学明伦堂后
、劝农亭在州治内,知州锺镇建
、三高亭、在三峨书馆内,以其面三江之胜,故名。
大像阁在州东九顶山,凿石为弥勒像,髙逾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以覆之,韦皋有记。
先天阁在髙幖山絶顶旧有琳宫。𢎞治中知州瞿刚更今名。设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之座于中。
尊贤堂,在州西有李白等七人像,今为先贤祠,在文庙西南。
尽心堂、在州西。宋杨王休以一路渠堰源派锺泄及西南边夷寨堡,道里,斥候,绘之壁间。
丰逺监在州北。九域志:在州北五十步,景徳二年置铸铁钱。
石阙,在州西南。寰宇记:龙游县有二石阙,即汉武帝使唐䝉下夜郎时置舆地碑目在州西南旧市镇上有「唐李徳裕提重兵过此」九字。
第一洞天,在州西十里,洞敞深邃,可坐数十人。明𢎞治间,学使王敕伐草,莱得之,题此以配峨山之胜。
古碑记附
沐川古碑碑载唐垂拱三年玉津令马元庆等杀马湖贼纪功。
都安王庙碑,碑载隋开皇九年置青衣县,后周保定三年置青州,宣政二年始为嘉州。
灵鹫山碑:唐贞元中,僧乾光为其师道真命徐宗彝撰碑,而碑刻于长庆中。
韦南康大像碑在凌云寺大像之左。
放生碑、在凌云寺前,唐建。
郭璞移水记记为世主播迁,于是优游笑傲,放意于山水间,仍于嘉州城东百步乌尤山凿书嵒,而苏子由诗亦指其注。尔雅于此史谓无入蜀之文,谨按移记有嘉州二字,则非璞之手笔,恐后人之附㑹耳。盖嘉州之名始于后周,而自周以前止曰汉嘉郡,曰龙游县耳,安得有所谓嘉州哉!或者后人追书,则未可知耳。
张无尽沐川寨记其略云:南蛮东北接境,常挟吐蕃以为中国患,其路一出大渡河,一出木川源,一出马湖江等,其挟邪之径,曰荣经,曰八面箐,曰黒水、曰中镇,曰赖因,曰龙水,曰阴川,而沐川之路,常为啸集之地。
申孝友西南㑹要,孝友论唐自开元之际,始有南诏之忧,盖合六诏而南诏最强,连吐蕃而蜀患乃酷降。及太和之际,李徳裕筑筹边楼,南诏颇有所惮,而蜀赖之以安。今西南诸番,自祖宗以来以迄于今,阻隔大番之要道,实为蜀郡之藩篱,是致云吐之三番,不复疥疽于中国。今边方近属,虽众且微,然而势合则强,力分则弱,必离其党,使不得亲分其势,使不得不弱,斯可矣。
嘉定志郭公益编。
续志:林洁已编。
嘉定诗岑参编
峨眉县。
峨眉故城今县治,隋置。元和志县。东至嘉州七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三年,改州治平羌,县曰峨眉,九年,又改曰青衣。又于峨眉山下别置峨眉县,枕峨眉山东麓,故名。寰宇记:唐乾元三年,獠叛,移县就峨眉观东,即今理也。
绥山废县,在县东四十里,隋置。元和志:县东南至嘉州四十里,本南安县地,隋大业十一年招慰生羌置县,因山为名。小峨眉山在县南五里,宋乾徳五年省为镇,入峨眉。
乐都废县,在县东。新唐志:久视元年析绥山置乐都县,寻省。
罗目废县。在县西南二十里,唐置。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麟徳二年招慰生獠,于今县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川及罗目县,因獠中罗目山为名。前上元三年,州县俱废,仪鳯三年重置,属嘉州。旧唐志:县初治沲和城,如意元年又自峨眉县界移今治。宋乾徳四年省为镇,入峨眉。
真境楼在县东五里
,睹光台在大峨山
,呼应台在县西南。相传:唐天寳初,孙思邈导行,云至庭墀,见𤣥宗,求赐武都雄黄勑,遣中使往赐山中,不知其栖隠处,因置之岩上,炷香宣诏。俄见其形,谓使者曰:「但留雄黄自取之」。石上有朱书谢表,旋录旋灭。
四㑹亭。 接王亭俱在大峨山
妙峰阁在胜峰门外宝岩两峰之间。
小铜梁在县西南。寰宇记:在罗目县西五里。
紫芝洞在县西四十里,绥山之腰洞口脂结芝形,镌吕纯阳,题「紫芝洞」三字石刻。
洪雅县。
洪雅故城在县西四十五里,隋置。元和志:县东北至眉州一百二十里,本齐乐郡之南境。自晋迄宋,夷獠有其地。周武帝攘却夷獠,立洪雅镇。《寰宇记》:天和二年置镇,又置洪雅县于北界。隋开皇十三年,改故洪雅为丹棱,更于此置洪雅县,兼带镇,因县西有洪雅川为名。宋改属嘉州,元省,明成化中复置。
平乡故城在县界。《水经注》:青衣水东经开邦县,故平乡也。晋初置县,后废。《新唐志》:开元七年,以獠户置平乡县,属义州。明年与州皆省入洪雅。
严道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瓦屋山下遗址尚存,详见雅州府之荣经县。
看花台在县西南六十里,即葛洪炼丹。处台在花溪江中,夏涨不没。
六游亭、在月珠寺知县杨麟建。
、桂溪亭在六游亭西。县令闻道立建。
遗直堂、在县北正徳间,知县杨麟建。
田锡书堂在县西北修文山下
茶场元和志:洪雅县有买茶场。
洗墨池,与书堂相近,相传田锡遗迹。
古碑记附。
汉灵帝时,张道陵碑在县易俗乡」上有「嘉平二年三月一日」等字
夹江县。
夹江故城在县北八十里,隋置元和志:县东南至嘉州七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游二县于夹江废戍,置寰宇记县。初置于泾上,临江水,故曰夹江。唐移今理在泾水之东。平羌水西南,对峨眉,北连象耳。旧志:古泾口在县西北五里。昔秦惠王徙秦人于南安思溪,水不得饮,此水似之,故名。今石壁上有古泾口三大字。
南安废县在县西北二十里。汉髙帝封功臣宣虎为侯,食邑也,后为县,属犍为郡。后汉及晋、宋、齐皆因之,后废。唐武徳元年,置南安县,属嘉州。二年,改属眉州,五年省。开元七年又以獠户置,属义州,八年省。
家庆楼在弱漹镇,有记魏了翁𨽻书。
望峨楼在县东知县叶复茂建。
桂华楼在县北。宋吴宗旦诗:「金波银液泛仙槎,妙手梯云折桂花。文阁风吹香满袖,一枝长近玉皇家。
超然亭在灵泉观,宋于续建
登仙亭在县东。张如建有铭。
蓬莱阁在崇圣寺宋建
水云阁在千佛崖西北五里,明县令杨可贤建,今圯。
览圣轩。 大观轩俱在崇圣寺内
、清静轩、在弱漹镇,宋髙宗为名医。皇甫坦书「清静」二字,以名其轩。𢎞治初,土人犁田得一印如玉,上刻曰卫生药寳,为郡医所获,又一药臼碎之,欲铸农器,遇火即为烟矣。
驾说堂在县东,宋杨仲修建
、安和里在县治内。旧志元焦豆牛生二犊在此。
。
古碑记附
汉二杨墓碑》:墓在县东二十里,墓前两阙。左𨽻书: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徳仲,墓道右𨽻书汉。故中书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
。汉和帝时,开道碑在县西蜀郡,青衣越巂道界。中有永和七年「八年」等字。
犍为县
犍为故城在县东南,后周置。元和志:本汉南安县地,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县曰犍为,属戎州。前上元二年,割属嘉州。县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寰宇记:县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志:大麓山下武阳故城,晋天福元年,獠叛,移于大江西崖,南临大江。宋志,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惩非镇。旧志:宋徙治玉津镇,明初复还故治。
玉津废县。在县北六十里,即汉时得玉磬处。左思蜀都赋:东越玉津,隋末始置县。元和志:县西北至嘉州三十九里,本汉南安县地。李雄时,夷獠自牂牁入居焉,大业十一年于此置玉津县。有玉津镇,在城中,以江有璧玉津为名。九域志:乾徳四年省为镇,入犍为,名犍为坝,又曰龙池坝。
沈犀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即周沈犀郡治。
子云城,在县东南十五里,相传扬子云曽居此。宋寳佑中,筑城置戍于此,又名紫云城。徳佑初,昝万寿以紫云城降元是也。今为水月寺。
邵伯温故宅在县西一里翠平山,一名安乐窝,旧有祠。
凤凰台在县西北,万厯初,知县徐景元建。
子云亭在县南三十里,旧志在治南二十里。子云山上汉扬雄隐居构亭于此。
古碑记附
《孝女碑》在清溪口杨洪山下。东汉永建初,孝女叔先雄以父泥和,坠湍水,尸丧不归,雄于父溺处自投水死。后五日,与父尸相附,浮江上郡,表言为雄立碑,宋元佑中重立。
荣 县
旭川故城今治,唐置。元和志本汉南安县地,唐贞观元年置,因县有旭井为名,后为州治,宋改曰荣徳,寳佑后废。
咨官废县。在县西,东晋置。宋志:犍为郡领治官县,义熈十年置,萧齐因之,后废,隋复置。元和志谓之资官县,本汉南安县地,大业十一年属犍为郡,隋后误以治为咨也。武徳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县东南至州九十里。其后又误以咨为资曰资官县。九域志:在州西南七十五里元省。
应灵废县。在县西南,隋置曰大牢,属资州。仁寿初,山獠猖獗,以卫文升为资州刺史,到官獠方攻大牢镇,文升单骑谕降之,即此。唐属荣州。元和志:县东北至荣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故名,天寳元年改曰应灵,宋因之,元省入荣州。又新唐志:景龙二年,省云州及罗水、云川、胡连三县入大牢,其地应皆相附近。
公井废县,在县东南八十里,唐置,属荣州。元和志:县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江阳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以大公盐井为名,隋因之。武徳元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县。后移州治旭川,以县属之。宋熈宁四年,省为镇,入荣徳。
南安废县,在县西五十里,齐永元三年置南安都。寰宇记:荣州,萧齐于此置南安郡,隋废。今有赖年镇,旧传即古南安县址也。
荣王旧城在县城西清富山,宋宁宗开熈元年,诏以卫国公曮为皇子,赐名贵诚,封荣王,筑城二百丈,址存。
古郊社基在县南十里
、横溪楼在县北双溪上
、凤翔台在县东二十里
钓鱼台在县东南十里,荣州之滨
、啸台在县东孙登啸处。宋陆游诗孙台载:「酒云生履仙穴,寻梅雨垫巾」
来薰亭在县旧土城内
、栗亭在县南五十里,郡人蔡廉讲易于此
此君轩在岩后山上有黄庭坚诗
,讲教堂在县北五里,宋王庠、王序,读书之所
。
古碑记附
大周圣徳勒石文碑在子城门外,长安三年,立韦綨撰。
州院碑。伪蜀司仓㕘军茍廷庆撰。
真义侯碑。在本庙唐元和二年迁。旧经云:即古独孤、白马、蜀将二人庙也。
唐刺史薛高丘磨岩碑,在荣徳山,唐开元二十年刺史薛髙丘磨岩碑多载仙灵事,今字画已磨灭。
荣隠山修道观石碑在本山上
、荣黎山古寺碑,在本山上。
唐元符元年,祷雨碑在荣黎山上
荣徳山薛刺史磨崖碑、在山半。
静难侯庙碑在本庙内
图经。隆兴元年,李焘为守教官勾演编。
威逺县。
和义废县在县北,隋、宋置。元和志:县西南至荣州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界。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为名。寰宇记:和义,后汉汉安县地,隋置。唐元和十三年,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宋乾徳五年,省为镇入威逺。
睹仙台在县东六十里,昔有仙游于此,古碑剥落。
䕶城台在学宫后
直●,眉州:
眉山废县即今州治。萧齐时益州始有齐通左郡。《隋志》:通义县,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州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又改曰义通,属眉山郡。唐复为眉州治。元和志:县本武阳县之南境,后魏于此置通义县。《寰宇记》:后魏恭帝三年置通义县,在眉州北二十里,属齐通郡。周明帝二年,废齐通郡为安乐县,仍旧属。其后又改为齐通县,隋又改。九域志:宋太平兴国元年,又改县曰眉州。
卧牛城即州城,五代时,摄守山行章所筑。宋淳化五年,贼李顺攻之不下,俗为卧牛城,以其坦而难攻也。又沿城多芙蓉,亦谓之芙蓉城。
裴城在州东,相传昔有裴姓者夜筑此城,天明即毕。
洛城在州东北三里,相传后汉筑,蜀废。
苏洵故宅在州城西南隅,后建为三苏祠。
张逺霄宅在州西北,后归苏氏。又归蒲氏园,中有双桧尚存,李石诗:「野草闲花不计年,亭亭双桧径参天,读书却得骑鲸容,买药来寻跨鹤仙」
书楼在州治西。唐光启初,州人孙长孺建为藏书之所,禧宗御书书楼二字赐之。长孺四世孙降衷,宋初,授眉州别驾,因市书万卷以贮之,六世孙辟重修,魏了翁作记
逺景楼在州北,其西有嘉树阁,宋郡守黎錞建,苏轼有记。
景苏楼在州西,宋陈晔领蜀饷,过眉州,为苏氏父子建
、春风楼在州东蟆颐山,宋时建
,读书台在州东北象耳山李白读书于此石刻白诗。杜光庭诗: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幛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又盘石山亦有范镇读书台上刻镇诗:「穷幽访,盘石细径入荒凉,踏叶屐,履湿触花衣袂。香华藏寺前亦有苏东坡、读书台
翠洞书台在州西,宋魏了翁筑
、雪台在州北逺景楼前,宋郡守黎錞筑
、岷峨亭在州东蟆颐山,宋建以介岷峨之间,故名
观莲亭在苏祠西池中,轼建自池东岸为石梁,至中筑台,砌以石,建亭台,环绕种莲,宛在琼岛,中中有碑刻轼小像。及辙与黄庭坚赞永乐间重修,国朝知州赵蕙芽重建,黄元煐补葺
族谱亭在州西南七十里修文乡苏氏祖茔侧,宋苏洵有记
、百坡亭在州西宋建,取苏轼散为百东坡之句
、类孝亭在州城内旌胡文贵等六人,宋寳元元年建
、松菊亭在州西,魏了翁建于环湖之东有记
、明霞阁在州东蟆頥山,宋时建
临风阁在州治内宋沈迥诗:烟霞生座右林沼匝城隈
嘉佑阁在州北逺景楼西。宋建元至元间,郡守张淇重修旧刻和陶诗,有李龙眠所画三苏像。
四贤堂在州学西,宋建绘、孙拚及苏氏父子像于内
起文堂在州西环湖上,宋李石为苏轼建后,邵博重修刻铭记之
大雅堂在州南五十里。宋丹棱、杨素建黄庭坚谪戎州,尝曰:「安得竒士,尽如杜甫两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复盈三巴之耳哉!」素闻之,访于戎,请攻坚。珉刻诗作堂庭,坚乃悉书杜甫诗遗之,因名堂曰大雅,且为之记
木假山堂在州西南三苏祠内 国朝知州黄元煐修葺
、双凤堂在州治,宋雅州刺史宋汝霖为二。苏建
、江都馆在州东玻璃江滨,旧为共饮亭,宋邑宰胡文靖建为迎宾客之所。嘉定间,魏了翁为州牧,更拓之,改今名,且为记
、东馆在州西七十五里东馆镇,宋绍兴初乡士仿古乡校,创为肄业之所。冯时行为记,元至元间重建
披风榭在州西起文堂之东,宋建中绘苏轼像
、蚕市在州城内州民习重蚕事,每岁二月望,日相聚鬻蚕器于此,因作乐纵观,泊暮而散
。小桃源在州南门外,村落多竹篱,桃树小桥流水游人,泛舟其间,谓之小桃源。苏轼诗仿髴城南路繁花朴石头辙诗清江入城郭,小浦生微澜」,即指此也。
瑞莲池在苏祠西昔老泉手种莲于中,后每开并蒂花,则科目必盛亭。国朝知州赵蕙芽建 于池上
仙翁洞在蟆颐山中。唐张清子深于易理修道于此。洞中尝出紫芝、白蟹,虽甚旱,水不涸,毎岁祷雨,立应元阿寳朝有记。
古碑记附
南康郡王纪功碑:旧志:唐贞元十三年,建碑原在龙兴寺,乃皇太子诵书。天圣五年,移在州治前。
眉州创罗碑记。唐大顺三年卢极撰。
城东贡院佛殿中唐碑及五代碑,旧志:东城寺殿宇建于唐时,今为贡院有石碑二。
大池院题旧志:去眉山县十里,苏文忠公尝过之。今柱上有手书云:「自老翁井还,偶憩治平丁未十二月七日子瞻」,凡十八字」。
眉州古志孙汝聴编。
通义编。家安国编。
江乡志张伯虞编,刘光祖序。
丹棱县。
洪雅故城在县东,后周置。《元和志》:丹棱县东北至眉州七十三里,本南齐之齐乐郡也。周明帝置齐乐县,武帝改曰洪雅。隋开皇十二年,因县南有洪雅镇,就立为洪雅县,仍改今理为丹棱,属眉州。有洪雅故城在县东。《寰宇记》:又有齐乐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吞云楼在县北巽崖西,李焘建。
朝阳阁在县北,龙鹄之东,一峰独峙,横插天半。
翠碧轩、在县西三里。《宋史》:克恭建。
双荔堂。在县西,李焘父子游憩之所,今废。
古碑记附
龙鹤山成錬师植松碑旧志:唐天寳元年建。
夷獠誓碑。《寰宇记》在洪雅县市中。
青神县
青神故郡在县南二十里周置。隋开皇初废,属眉山郡。唐属眉州。
青州城在县南,梁置,西魏改曰眉州,治不在。今眉州在嘉定界内。
借景亭在县治后,旧有亭,下瞰史家,园园多佳。景宋黄庭坚常游此,扁曰「借景」因留诗云:「当官借景未伤民,恰似凿池取月明」。
清风阁在县治内,宋元符初建黄庭坚扁名。
继瑞堂,在县治内。宋建炎间,县令刘浚卿以县产灵芝,作堂翼之后,吕彦章为令,复产灵芝,乃重修此堂,因名
石笋,在中岩山半三石,突起,其形类笋石,镌文,峰「鼎峙四字。宋元徽中,有异僧入牛头寺,主僧厚礼之,别云赠以一钥,曰:「后欲见我,当至中岩。山见石笋,扣之,可以见我」。明年,寺以低头佛失珠,主僧驰至笋峰下扣,以钥峰裂为三,乃见异僧曰:「盗取佛珠江滨,我得之久矣」。主僧喜,持珠而还。
彭山县
武阳故城在县东十里。《蜀纪》:秦惠王使张仪伐蜀,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获之,即此。汉置武阳县,属犍为郡,王莽改曰戢成,后汉复故。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晨夜兼行二千馀里,径拔武阳是也。
犍为故城在县西北五里,汉建元中筑,昭帝时,自僰道移犍为郡,治武阳,即此。齐又移郡还治僰道,以武阳属之。《隋志》,隆山县旧曰犍为,西魏改曰隆山。盖梁时改武阳曰犍为,取故郡为名。西魏改置隆山,而故城始废也。《旧志》云:晋又迁郡,治僰,乃改武阳犍为为县,宋末省。
江阳故城在县东十馀里。宋置江阳郡,仍置江阳县为治,齐因之。《隋志》:隆山县,旧置江州,周省州,置隆山郡,开皇初,并江阳县入。盖江州本置于江阳,故取以为名。周时改置隆山郡,而江州及江阳郡皆废,开皇初,始并废县也。
绵水废县在县东南十馀里,后魏置,周武帝改曰白水,隋废。
乐城在县东北。《寰宇记》:彭山县有乐城,汉何斌为蜀郡大守筑。
彭祖宅在县东北象耳山。
东山精舍。在县东,宋虞公著读书》于此。魏了翁《题额李壁诗》:「木落天晴,逺岭多水,平烟尽镜。新磨周公谢传皆尘土病鹤闲来借一柯,今圮」。
石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半,山石壁间有崖窦如蜂房。相传窦中常出米崖上镌石仓米洞」四字。
古碑记附。
汉黄龙甘露碑旧志:在县之黄龙镇
杨洪碑旧志:汉犍为大守碑,在今县北小板桥。
北平山碑旧志:在县之北平山,大书北平山治之碑,馀不可读碑。阴书大唐上元二年道士施士衡笔字。
新移彭山县碑唐㑹昌五年楼旦撰。
象耳山李白留题:李白书云: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疑始濯魄于冰壶也。
直●邛州
临邛故城今州治,秦置。《华阳国志》:秦张若城临邛城,周六里,在蜀郡西南二百里,汉属蜀郡。王莽改蜀郡为导江。公孙述传》:莽天凤中为导江卒,正居临邛,更始二年徙成都是也。元和志:邛州临邛县,晋李雄叛后,为獠所侵。宋及齐、梁,不置郡县,惟豪家能服獠者名为保主。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始于旧城置临邛县,仍置临邛郡。旧唐志:于唐隆县界置临邛县。后魏平蜀,始自唐隆还治汉临邛县,西立临邛郡,隋废郡,武徳元年,属邛州,显庆三年,始移州来治,元省入州。按州志:汉临邛故城在州南五里。又有古临邛城,在州西,亦名公孙述城。
依政废县。在州东七十里,西魏置,又置邛州,隋大业初州废,属临邛郡。唐志:依政秦蒲阳县,汉曰临邛。梁置邛州于蒲阳,不领县。魏改蒲阳郡置依政县,在今县西南二里,后周移今治,隋属临邛郡。武徳元年,复于县置邛州,显庆三年,移州治临邛,以县属之。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入州。明一统志:依政故城,在州东南五十五里。又有旧依政城在东北三十里,今为依政铺。
火井废县,在州西南八十里,本汉临邛县地,周置火井镇,隋置为县,属邛州,唐、宋皆因之。寰宇记:县在州南六十三里,隋大业十二年置,开寳三年移治平乐镇,从县令萧琢之请也。宋至道三年复还故治,元省入州。
卓王孙宅在州南五里寰宇记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铁。旧志:在州南旧县中有卓氏钱,瓮明初,地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弇口宏腹,足有籀文。
严君平故里在州东十五里,地名万石坝。
挟仙楼,在州北崇真观后,昔有仙人张逺霄常往来于此,毎挟弹视人家有灾者为击散之,此其故居也。
南楼在州南五里,前临邛水,宋淳熈间,郡守张坊建,明万厯间,知州周珏重葺旋毁。
玉皇楼在州北甃石为台,髙数文䜿楼于上,凭髙望逺,可极山川之胜。
聚奎楼在州学宫左。嘉靖初,知州张纪建后知州,鞠以正修。
桂香楼在州北儒学后
、鹤山书台、在州西白鹤山,宋魏了翁兄弟读书于此,又有鹤山书院
琴台在州北文君井侧,汉相如抚琴处。
瓮亭在州西,明时,州人于卓氏宅址掘得二瓮,皆贮五铢钱,建亭以藏之,名曰瓮亭,久圮。 国朝知州戚延裔重修,并浚池种荷,广植桃柳,更其名曰大公
万松亭在州西八十里,登亭逺眺,可尽一州之概。
信美亭在白鹤山
读易亭在芙蓉洲上,宋魏了翁建
、呼月亭在州南六里云居寺内,多名人题咏
三瑞阁在州西,宋寳元间有莲禾、芝三瑞,嘉佑间复有并蒂莲、九穗禾、双犊牛,故以名阁
翠屏阁在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建阁前,山势峭立,屏翠当前为一州胜览。宋陆务观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阁,废遗址尚存。
清燕堂在州治西旧圃
,讲易堂在州西一里,汉儒胡安宅
、惠民监,九域志:在州南六十里,咸平四年置,铸铁钱。宋志:建炎二年废。
㸃易洞在白鹤山,汉胡安建讲易学,司马相如从之,受经。
石笋在州西七十里有石髙十丈,上尖下广如笋形。
张公柏。明万厯中,学正张问仁于学宫植柏数百株,今皆合抱,后人称曰张公柏。
大邑县
大邑故城今县治,唐置。元和志:县东南至邛州四十九里,本汉江源县地,咸亨二年,析晋原西界置寰宇,记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安仁废县。在县南三十里,唐置。元和志:武徳元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元年复置。九域志元初并入大邑。
晒经台在县西二里,相传唐三藏自西域归晒经于此。
平云亭在县北一里静惠山,宋范镇寓此。
接王亭,在县北雾中山,相传唐明皇入蜀驻此。或曰孟昶所置。
迎仙阁,在县西雾中山,永乐间,差高士斋敕迎仙人张三丰于此。
思安茶场,在县西。九域志:大邑县有大邑、思安二茶场。
蒲江县
蒲江故城在县北一里,西魏置,曰广定,隋改是名。唐属邛州,元废,明复置。
临溪废县。在县北五十里,西魏置元和志:县西至邛州六十二里,本临邛县地。恭帝分置临溪县,属蒲源郡。郡废,属邛州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寰宇记》:宋熈宁五年,省为镇入临邛,明改属蒲江。
莫公堂在县南二十里。相传汉武帝时有将军莫某,遗其名,征云南、越巂,旋师至此,见山水清幽,遂于此修道,后人立堂以祀之。
白鹤馆在县东馆,有文与可怪木,竹石真迹,号曰墨林。洪武中改为驿。
魏了翁故居在县西七里。又有了翁书院,在县北。
犀羊坝相传石犀、石羊成群到此,故名。
直●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郪县故城今州东西百里各有郪县故城。按郪道县本汉广汉郡属邑。季汉炎兴初,姜维等闻诸葛瞻破,乃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华阳国志》:李特克成都,众饥,李骧乃将民入郪王城,食谷芋。刘宋分置新城郡,治北五城。《隋志》:新城郡,梁置新州,开皇末,改曰梓州,治郪县,旧曰五城,盖即刘宋北五城县也。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县,改名章懐。太子曰:郪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元和志》:宋于此置新城郡。梁武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隋改梓州,因梓潼水为名。州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要冲,治郪县,本汉旧县,因郪江水为名。后魏置新城县,改名昌城,隋复改也。《寰宇记》:郪旧县在今县南九里,临江郪王城基址现存。又有汉郪道县城,今在县西,明初始省县入州。
涪城废县在州西北六十里,萧齐侨置始平郡。《隋志》:涪城县旧置始平郡,西魏改郡曰涪城,周又改曰安城。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安城,十六年,又改曰涪城,属金山郡。《元和志》:涪城县,本汉涪县地,唐初属绵州,大厯十三年,割属梓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入郪县。《舆地纪胜引图经》云:唐涪城县城在今县东。
黄虎城。在州南。晋义熈四年,刘敬瑄讨谯纵,溯涪而上,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纵遣谯道福悉众拒险,相持六十馀日,不得进而还。
鉴楼在州治内李壁记
先得月楼在倅廰魏了翁诗:「浓云掩幂衡向北,天风不摇万响息,蟆行爬沙踏科臼。顾兔茫洋长在腹」,本来全体自分明,日用其间人未识弄瓦之暇划,若逢笑拍阑,干若先得」。
塔楼在州东山
梧桐楼在州东为王祀建。
、拱辰楼在州云台山
柏楼在州东,张翀建柳子兴重葺
江山一览楼在州城东,知州唐容建。
拿云楼在州治内。
长啸楼。 红楼俱在州城上,董璋建
山亭在州西南牛头山上。杜甫诗「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四春亭在州治内,旧志在宪司。魏了翁诗,其略云:「皇天平四时,不以秋轶春,仁人奉天,职不以徳。后刑四时,常有春吾,闻邵子云:「触事识初心,乃以名吾亭」。
橘亭在州南。杜甫诗:「秋日野亭千橘香,玉杯锦席髙云凉」
水亭在州西杜甫诗「城晚通云雾亭,深到芰荷」
、西郊亭在州西
官阁在州北六十五里。杜甫诗山腰官阁迥添「愁」
、兜率阁在州南二里南山
、名世堂在州治后,中列屈原、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严君平、陈子昂、李白、苏轼画像,额其堂曰「名世
来衮堂在州治内,以宋丞相赵雄得名
,不欺堂在州治内,于节甫建、魏了翁有铭
、懐咨堂在州治内。魏了翁有铭
、富国监在州南九十里,宋置以董盐政
。
古碑记附
唐䕶圣寺锺铭唐龙纪:二年,节度使顾彦晖铸有铭。
甘泉寺誓犀碑李雍书
、马元直开元中诰图经云:元直在唐为滁州刺史家藏,开元中诰。
陈拾遗与赵彦昭、郭元振题壁图经载杜甫题陈拾遗宅诗跋。
梓州官僚磨崕赞唐武后时,司法㕘军杨炯撰,在北崖,仅存十六七字,磨灭不可读。
王勃、庾信䕶圣寺碑在城北䕶圣寺
弥勒院记李商隠书甘泉亭碑,李潮八分书在城北䕶圣寺水陆浄土嵓北
、刘蜕文冢碑、在城南长寿寺兜率院之崖壁
精舍四证堂碑。 道兴观碑 道士胡君新《井碣铭》并见《李义山集》
《莲花漏记》天圣中,燕公肃守梓州日置,仍自为之记
《梓潼古今记》淳熈间,郪令孙汝聪撰
《梓潼风俗谱》教授石庆嗣撰
《旧图经》李宗谔序
《新潼川志》刘甲序
射洪县。
射洪故城在县西。《元和志》:本汉郪县地,有梓潼水,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通泉废县。在县南四十五里。元和志: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广汉县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县,隋开皇三年,改曰通泉,十八年改属梓州。《新唐志》:大厯二年,改属遂州,后复故,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射洪。
陈子昂故宅在县东武东山下。
郭元振故宅舆地纪,胜在通泉县。
读书台在县北金华山,陈子昂常读书于此。杜甫诗:陈公读书堂石柱侧,青苔 。国朝知县,唐麟翔重建。
野亭在县东北。杜甫诗:「江水东流去,清樽,日复斜异方同宴,赏何处是金华亭!影临山水,村烟对浦沙狂歌遇形胜,得醉即为家。
铁冶在县东南。九域志:通泉县有铁冶三。
张公堤在县北二里,明初常遇水害,成化二年,邑人张瑾筑堤以卫之。
古碑记附
晋云南太守段宗仲徳政碑:宗仲有徳政墓,在通泉县,碑在墓下。
唐薛稷书慧普寺。稷,道衡之孙,魏郑公之甥也,以书名天下。慧普寺三方,径三尺,笔画雄健,在通泉寿圣寺,聚古堂。
盐亭县。
盐亭废郡今县治。隋志,新城郡领盐亭县。西魏置盐亭郡,开皇初郡废,唐属梓州。元和志:县西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汉广汉县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悬,后魏恭帝改为盐亭,以近盐井为名。寰宇记:按李膺蜀记》,灵江东盐亭井,古方安郡也。
西宕渠废县,在县西北。齐志》:益州西宕渠郡领宕渠县。《寰宇记》:废宕渠在县西北三十二里安乐村。李膺《蜀记:宋元嘉十九年,置西宕渠郡,领县四,梁天监中废。
东关废县,在县东南。《齐志》:西宕渠郡有东闗县,梁、魏时废,宋复置,属梓州。寰宇记: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本盐亭县,雍江草市也。蜀明徳四年,以其地去县逺,为寇盗盘泊之所,因割乐平等三乡立招葺院。乾徳四年,升为县,取古东闗地之名,从知州张澹之请也。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盐亭。名胜志:废城在今县东南百里,今名东闗市。
永泰废县,在县东北六十里,唐置,属梓州。元和志: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汉充国县地,武徳四年分置,地号永泰,因以为名。寰宇记:在州东北一百二十七里。唐巡检皇甫无逸以四境遥逺,人多草冦,遂于盐亭及剑州、黄安、阆州西水三县界置。《九域志》:熈宁五年,省永泰为镇,入盐亭,十年,复置尉司。舆地纪胜,建中靖国初,以犯哲宗陵名,改曰安泰。绍兴初,复为县,寻废。三十一年复置永泰县,元初省。
广汉故城在县东北,汉初置广汉郡,治广汉县,王莽改曰广信,后汉复故。《华阳国志》:广汉郡本治绳乡,元初二年始移治涪。《水经注》:髙帝六年,置广汉郡于乘乡,王莽置广信县。安帝永初二年,郡移治涪。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孙述,述兵广汉以拒汉,即此。东晋改置遂宁郡,宋因之。齐曰:小汉后省。舆地。纪胜,广汉故城,在盐亭东北十五里。
高渠废县,在县西六十里。《隋志》:盐亭有高渠县,大业初废入。《寰宇记》,废高渠郡城在县西六十里,北临梓潼水,周保定中置,隋开皇三年废为县,大业三年,县亦废。
孝义台在县一百三十里,宋邑人冯伯瑜剖腹取肝愈父疾,县令卞诜为筑台,立石旌表之。又,蓬溪县西亦有孝义台。蜀孟昶时,里人程崇事亲孝,隆冬,母病,思笋崇号泣林中。俄生数笋县令陈元佐诗,戢戢笋芽为母生」,泪痕落处两三茎,相传为孟宗」,盖「崇」之字也。
叩云亭在县西南
铁冶,在县东南。九域志:东闗县有铁冶。
古碑记附
李义府碑《寰宇记》在永泰县北。
中江县。
五城故城在县南三里,东晋置。《华阳国志》,广汉郡有五城县,在郡东南。汉时立仓于此,发五县人尉部主之,晋时立县,因以为名。宁康二年,苻秦以姚苌为宁州刺史,治垫江,为晋竺瑶所败,退屯五城。太原七年,桓冲遣将杨亮等攻蜀抜五城,进攻涪城,为秦将张蚝所败。周置元武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元武,唐属梓州。元和志:县东至州一百十五里,本先主所置武城县也。后魏平蜀,置元武郡。隋开皇三年,改五城为元武县,因元武山为名。《旧唐志》:元武汉郪道县地,宋改曰中江。
铜山废县,在县南九十里。唐置,本汉郪县,地有铜山,厯代采铸。唐贞观二十三年,置监于此,上元三年废,调露元年置县,属梓州。旧唐志:分郪、飞乌二县地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中江。
懐归废县。在县西北。宋志:新城郡领懐归县。寰宇记:在县西北二十里。李膺蜀记:宋元嘉九年置,后周明帝初,并入元武。
飞乌废县,在县东南,隋置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汉郪县地,开皇十三年于此置飞乌镇,明年改镇为县,因山为名。宋因之,元初省入中江。
涌泉废县。在县南二十里。旧志建置无考,疑即射洪之通泉废县也。
桓侯楼在县西,明万厯中,知县陶显功自桓侯铺移建于此。
环翠亭,在县南。宋陈建用记西园之胜,有环翠亭,面北而枕南。
尊经阁在县南正徳间,知县余祺建。
铜冶在县西南。九域志:铜山县有铜冶,在铜宫山下。
义木乡在县北,昔有木五枝,同本而生,时呼为义木,因以名乡。
牟公谷在县南九里,又名读书崖,宋隠士牟焕所凿藏书处。
古碑记附
《游仙观老君碑田真人殿记》在集虚观,蜀广政六年碑
遂宁县。
小溪废县,今县治,隋志遂宁郡,周置遂州,治方义县。梁曰小溪,置东遂宁郡。西魏改县名周,改郡曰石山。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为遂宁郡,唐复曰遂州。元和志:州东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本汉广汉县地,后分为徳阳县,东晋分置遂宁郡,周保定二年置遂州,治方义县。本晋小溪县,永和十一年置,后魏恭帝改名,宋初避讳,仍改曰小溪,明初省入。按元和志,县治本在涪江北岸,今治在涪江之西,不知何时所移。
遂宁废县。在县西南七十里,唐置,属遂州。元和志:县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景龙二年割青石县置,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并入小溪。
徳阳废县。在县西北,后汉置于梓潼北界,其后移治于广汉县界,仍属广汉郡。建安末,昭烈入蜀,使张桓侯由垫江入定巴西,蜀将张裔拒之徳阳陌,下军败,还成都。晋永宁元年,广汉太守辛冉为李特所攻,奔徳阳。大安元年,诏以张微为广汉太守,军徳阳,复为特所破。二年,荆州刺史宋岱救成都,军次垫江,前锋孙阜破徳阳,遂径至涪。永和三年,将军杨谦因邓定之变,弃涪城,退保徳阳,皆此城也。寻改属遂宁郡,宋、齐因之。周废寰宇记:遂州,盖徳阳之旧垒,东与巴郡为界,谯纵叛后,移于石坪。
安居废县,在县西南四十里。隋志:资阳郡领安居县,周置曰柔刚,又置安居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唐属普州。元和志:县南至州八十里,天授二年移于今理。旧唐志:旧治柔刚山,移理张栅也,宋因之,寳佑中与州俱废。今有安居铺,即故县址也。
崇龛废县,在县南,详见重庆府之铜梁县。
陈抟故宅、在县南,详见铜梁县。
龚颖故宅在县西四十里龚雅村。
孙樵故宅在县东昼锦坊。
凤台,旧志杨升庵集载:唐学士元庭坚左迁遂州㕘军。郊居读书,见有人身鸟首而诣者,曰:「吾众鸟之主也,闻君好音律,故来见。因留数日,庭坚得其教为著韵英焉,今铺头其遗迹也。
鉴亭在县东南七十里大佛崖下,涪江滨大石壁立寛厂二丈许,平如砥石,昔人立亭其上,魏了翁题曰鉴亭,今亭废石存,澄潭水落倚栏俯照,清见须眉
元佑阁。在县治内,畵元佑人物。一云:司马光幼时侍父池宰小溪,后人慕之,故名。
大像阁在县南七十里黄罗崖上
静治堂在县东三里于逢建,宋孝宗御书赐额。
嘉禾堂在县北,宋苏仲虎建,今圮。
古碑记附
唐张九宗题记:在县东崇元观,其字遒劲,有虞褚风骨
唐刘纂文宣王庙记碑后唐天成四年
唐天复四年禅林碑在鹤鸣山,福胜寺李仁表撰。
蜀安国寺碑,在罗城外,有永平二年碑。
后唐武信军衙记广政间欧阳炯撰。
卞高五十六体篆字碑,在小溪山长庆院。
蜀明徳四年碑,在小溪山向尼寺
,遂宁好。阆守志载西宁中遂宁守向公著,遂宁好。十章寄阆守郑公申,郑答以南隆好十章。
遂宁志冯崇文序。
宋徽宗御书孝经碑,真草分行在学宫内。
黄庭坚篆书广利禅寺碑在卧龙山
蓬溪县。
唐兴废县在县南。元和志:蓬溪县西南至遂州一百二十里。永淳元年,割方义县北界于今县南二十里蓬川置唐兴县,天寳元年改曰蓬溪。旧唐志:景龙二年,分唐兴置唐安县。先天二年废唐安县,移唐兴治于唐安废县,后改蓬溪。寰宇记:本汉广汉县地,取邑内蓬溪为名也。九域志:县在州东北七十里,明初又移今治。
长江废县,在县西六十里。宋志:遂宁郡首领巴兴县,齐因之。隋志:长江县旧曰巴兴,西魏改名,又置懐化郡,开皇初郡废,仍属遂宁郡,唐属遂州。旧唐志:县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寰宇记:东晋永和十一年置巴兴县,西魏改长江,以界内大江为名。唐移明月山下凤凰山,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并入蓬溪。今为长江坝。
青石废县,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宋志:遂宁郡领晋兴县,齐因之。隋志:青石县旧曰晋兴,西魏改名,又置懐化郡,开皇初郡废,仍属遂宁郡,唐属遂州。元和志:县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晋晋兴县,初属巴郡,既置遂宁,乃割属之。后魏改为始兴。隋开皇十入年,始改青石。寰宇记,亦汉广汉县地也,宋因之,熈宁六年省入遂宁,七年复置。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按废青石县,西去遂宁县五十里,不知何时割属蓬溪。
明水城在县西。明月山南有明水,山峰峦插,天元末,明玊珍保障于此,筑城周二里,遗址尚存,今呼为明水寨。
飞云楼在县东北丰泽庙,后至正年建,规模宏厂,相传鲁班之巧。
翔凤楼。在县西,今废。
古碑记附
唐觉苑寺铸钟记。在觉苑寺,唐元和十二年,遂州刺史张九宗撰。铸钟记并书。
唐磨崕金刚经图旧志:在长江县南三十里。
唐贾岛诗碑旧志在长江县。
金地院孝童孝女碑。旧志在青石县九节镇。
安岳县。
安岳故城,即今治。隋志:资阳郡领安岳县,周置,并置普州。大业初州废,唐复置普州。元和志:本汉之资中垫江。牛鞞,后汉之徳阳四县地。周武帝建徳四年,置州安岳县,与州同置。旧唐志:晋李雄叛后,为獠所据,梁招抚之,置普慈郡。安岳以邑治在山,四面险,絶故名。舆地。纪胜县,旧志在铁门山,宋开寳四年移今治。寳佑以后,州县俱废。元末复置安岳县,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后废。 国朝,省县入乐,至雍正七年复置。
隆康废县,在县南五十里,周置永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隆康,属梓阳郡,唐属普州。元和志:县北至州七十里,周建徳四年置,隋改隆康,先天元年又改曰普康。旧唐志:本周永唐县,隋改为永康,移治复强城。寰宇记:开皇十九年移治,寻又改名。宋乾德五年,省为镇,入安岳。
石羊城。在县东一百里,旧曰石羊镇。元时置县,明初废。
南楼在县南,杜甫尝教授其上。
琴台在县北,即北山横琴是也。
玉虹阁在县治内,宋建。
丹灶。在县东真相寺,相传陈希夷炼丹处。
古碑记附
唐栖岩山寺赞铭序唐开元戊辰,前刺史杨圭、崔克让及房公立失其名
、唐老君应见碑:唐开元观老君应见碑。开元二十九年,岳阳郡奉敕建大宋,淳化二年重镌。
、唐紫极宫碑,集古录:唐乐阐撰贾岛书,乐彦融篆额,即唐明皇帝祠也。乐又重修碑,以㑹昌元年立,在普州。
。唐西岩禅师受戒序,普州刺史韦忠撰,开元十年建。
唐宣宗赐浪仙墨制:大中八年立。
贾浪仙墓表字。浪仙,燕人。广明庚子,东蜀从事上谷使圭表曰:「于戏有唐诗流贾君之墓」。
贾岛墓志集古录云:唐苏绛撰冯贤书碑,以㑹昌四年立,在普州。
聂公真龛记。在灵居山,军事判官何光逺撰,广政四年建。
乐至县
车免镇,即县治周置,以车兔山为名。唐武德三年,始于镇置县,属普州。
普慈废县。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志:资阳郡领普慈县,周置郡曰普慈,县曰多业。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县改名,唐属普州。元和志:县东南至州一百里,周建徳四年置,宋乾徳五年,省为镇,入乐至。
友恭堂。在县南,宋淳熈间为李千之万之建。
古碑记附
普慈志郡守杨泰之序
郡北小千佛院记普慈志,开皇十三年建。
《茗山平寇录》见普慈志》卷
直●,泸州。
江阳故城今州治。汉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江阳侯,即此后为县,属犍为郡,后汉末置郡。《华阳国志》:江阳本犍为支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刘璋置为郡是也。昭烈入蜀,遣诸葛武侯、张桓侯等溯流定江阳。晋穆帝时,桓温讨李势,军次江阳,皆此安帝时,乃侨置于武阳县界。宋时始复旧为东江阳郡,梁始置泸州,隋改县曰泸川,寻废州为泸州郡,唐复曰泸川。宋淳佑三年,余玠迁州,治于神臂崖。旧志谓铁泸城,元至元二十年,又迁于州东茜草坝,废泸川县入州。明初始复故治,拓蒲家庄、犀牛寨而居之,以经三迁,俗谓之三泸。
泾南废县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唐志:贞观八年,分泸川置,在泾水之南,寻省。或以为在江安县泾滩之南。
武都故城,在州北三十里。宋志:州领武都城,大观三年建滋州及承流、仁懐二县,宣和二年废。明一统志以仁懐为堡,并承流入之。
废宋州在州西南。新唐志:泸川督羁縻宋州,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四县,宋因之,后废。今泸州卫境有宋江,盖以废州得名,又有羁縻顺州,唐载初二年置,领曲水、顺山、灵岩、来猿四县,宋因之,后废。
九支故城在州东南九十里。宋志:州领九支城,大观二年建纯州及九支、安溪二县,宣和二年废,今地名九支坝。
南定楼在州治内宋郡守晁公武建取出师表中「思维北征,宜先入南」之句为名。陆游诗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渡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镇逺楼在州治内四山环合,一郡大观
江山平逺楼在州西一里寳山上
、海观楼在州东南隅大江浒,夏水涨时,两江环合,弥漫浩渺,真如海观。
抚琴台,皇舆考在州北二里。周宣王时,郡人尹伯竒被后母,谮抚琴于此,作履霜操以自悲。旧志:尹伯竒投江吉甫登山,援琴作子安操忆之。台乃山石生成,周十馀丈,特立山腰
寄兴亭在州奉裁兵备道署内罗安建
瑞鹿亭在州南瑞鹿山
、四香亭在州南郡守赵雄建,谓荼縻香春芙渠香,夏木犀香,秋梅花香,冬为州之胜概
泸江亭在州城外为宾饯之所
姜亭在州北,郡人王纶以母性不食姜,作亭植姜以志不忘
观澜亭在州北隅,𢎞治中,副使罗安建
梦仙亭在州北三里。明嘉靖间,泸牧入觐,判官王某摄郡事,值合州民蔡百贯以白莲教聚众判,因与吏谋,诬泸人与蔡通请𠞰之,计欲乘机盗库也。上南屯盐佥事崔栋奉檄监泸军,将发,梦黄衣道人语曰:「泸有难,微公救不可,王判左计民实寃之」语讫,问其姓名,则以吕姓住泸之江西沱,对崔寤识之,至泸,果廉得奸状,执判于两台治以法,崔乃亲厯江西沱求所为吕道人者,见崖石鑱洞宾像,衣黄衣与梦合,遂捐金造亭塑,坐像一睡,像一,两台闻之,胥崇奉焉。后亭圮, 国朝康熈二十三年,郡守陈五典复建,今毁
静筹亭在州治内
、四山堂在州西寳山上,宋李垕有诗
、衮绣堂在州治内,宋安抚使赵雄出镇于此,因名
,筹边堂。 雅歌堂俱在州治内,宋安抚使黎伯澄建。
整暇堂在州南宋建
百花春馆在州北。宋郡守魏了翁建,为士大夫游赏之所
古碑记附
萧齐碑旧志在丁公嵓磨灭难考
唐高宗安乐山取丹经诏碑在安乐山
、刘真人藏经碑在安乐山
、唐真如寺碑,在真如寺。
唐苏公甘井碑旧志在州城南门上,唐乾元中都督苏元开井记。
黄太史书「砥柱铭碑。 大像记、醉僧图诗碑,旧志黄太史二碑,并在开佛寺。
尹吉甫祠堂记。许沆为之记曰:父老相传,周尹吉甫实生,此见于图经矣。陈帅损之,作清穆堂以祠之,尝观郦道元水经注江阳异闻,与华阳国志颇类。其载扬雄琴清英叙伯竒流放,并子安之操,附之江阳。雄,蜀人也。其说必有据。
吏隠阁记:治平四年,邓太师绾作邑于泸川,建吏隠阁曰:泸之合,江邑居之,南转清溪而上六十里曰安乐山。世传:隋开皇刘珍先生登真之地,杜光庭为之傅,李淑为之。记开皇所置三观,其一尚在,乃命道士作刘真人祠堂,因名其阁曰吏隠阁。
镜砚铭,黄太史铭曰:泸川之桂林有石黟黒,泸川之人不能有而富义,有之以为砚,则宜笔而受墨。唐安任君从简之砚面为镜而背三足,形骇天下,若山林不若而不得访诸禹也。
泸州平夷记熈宁中,范百禄撰,在江安县之偶住亭
刘真人传杜光庭撰。
合江县安乐山。腾清三观记、皇佑乙丑,李淑撰。
江阳志教授李浚序。
江阳谱:永嘉曹叔逺编集。
江安县。
汉安武城在县东,后汉置,属犍为郡。华阳国志:在郡东五百里,有盐井、鱼池,土地虽迫,山川特美,晋改属江阳郡。宋志为东江阳郡治,齐因之,隋改曰江安。元和志:县东北至泸州五十里,本汉江阳县地,晋置汉安县,隋改今名,宋初因之,后移于西,即今县治也。
绵水废县,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本汉江阳县地,东晋时置,属东江阳郡,齐因之,隋属泸州郡。旧唐志:县当绵水入江之口,因名。宋乾徳五年,省入江安。
思𨽻废县,在县南,唐贞观元年置,十三年省入江安。
柯阴废县,在县西南,唐羁縻晏州所领县也。宋熈宁七年,熊本降泸夷独柯阴酋不下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发黔军进讨奔追,深入柯阴,乞降本受之,以其酋个恕知归徕州州,即改柯阴所置也。于是淯井、长宁、乌蛮、罗氏鬼主诸蛮皆愿纳附。
三江碛城在县西,宋志:嘉禧三年筑江安之三江碛,城或疑即绵水口也。
乐共城,在县南,故夷寨也。宋史:元丰元年,命韩存寳经制泸川纳溪夷,存寳破其后城。二年,罗勾夷犯纳溪,议者言罗勾不加议,则乌蛮观望,存寳檄归徕酋,乞弟击平之。既而乞弟率兵至江安城下,责赏益桀敖,官军击之。四年,改命林广讨之。广败乞弟于纳溪,破乐共城,进至斗满村,又至乐婆屯,乞弟遁,广率兵深入,自发纳江即入丛箐,过老人山,山形剑,立度墨崖,厯鸦飞不到山,进抵归徕州,竟不得乞。弟师还,筑乐共等城以为戍守。九域志:乐共城在州西南二百六十里,元丰五年置,领一寨二堡。政和五年,安州夷卜漏反,攻乐共城,官军拒却之。明一统志:在今县南小龟山上,后并入江安。
八阁楼在县北
吏隠楼在县治内,宋县令邓绾建。
、偶住亭在县北
、仰羲亭在县南镜山之下。宋绍兴中,郡守范百禄建亭傍有小溪,引以为流觞。曲水仿右军兰亭故事。
南井监在县东北,宋熈宁八年置,元初废今为南井铺。
观星石。在县东关外有大石,相传武侯观星于此。
合江县
废符县在县,西汉置。华阳国志:在江阳郡东二百里,元鼎元年置,治安乐水,㑹东接巴郡乐城,南通平夷、鄨县,永嘉后废,萧齐改置安乐县。元和志:梁改置安乐戍,周始改置合江县,西去泸州一百二十里,即汉符县地是也。寰宇记:唐元和十二年,从东川节度李逢吉之请,移于旧县,以便水陆贸迁之宜。宋志:嘉禧三年筑合江之榕溪,四年,又筑合江之安乐山为城。旧志:唐置县于白沙镇,宋移治故城,元移治神臂山南,明又移安乐山麓。
铁泸城。在县北六十里。宋淳佑中,制置使余玠迁泸城于此。
安溪废县,在县西南。九域志:合江县有安溪砦。宋志,大观三年以合江之安溪砦为县,属纯州。宣和三年复废为砦。旧志:在县西南一百里。又南为美利城,亦初属纯州,后废为砦。元俱废。
木楠台在县西五里安乐山中。寰宇记:在县五里。又有仙人屋、芙蓉城诸胜境。
钓鳌亭在县西十五里,后唐王灿读书处。
流水亭。 凉亭俱在县北
试剑石。在县北大石两分如剖,相传昔有仙人试剑于此。
纳溪县。
纳溪寨即今县治。宋皇佑三年置军砦,属江安县。九域志,江安县有纳溪寨是也,绍定五年始升为县。
旧县坝。在县北十里。元大徳中,尝移治于此,以避水害,至元初,复还今治。县基尚存,昔有掘得铜牺象樽一、太和和羮碗一,爵三,贮于学宫。
江阳楼在县西。
。
九姓司。
泸卫故城在司南十里。
直●资州
盘石废县在州北一里。寰宇记,周保定二年置,隋开皇七年自资阳移州治于此。唐改资州,元省,后改置,今治。
银山废县。在县东南三十八里,隋义宁二年置,取界内银山为名,唐属资州,宋乾徳五年省入盘石。
月山废县在州西,隋义宁二年置,唐属资州。元和志:县东至州五十里。有内江水在南一里,宋乾徳五年省入盘石。
龙水废县在州西南八十里,隋义宁二年置,以汉水盘曲如龙故名,唐属资州,宋宣和二年改曰资州,寻复故,淳佑三年废,今为龙水乡。
聚书楼,在州治内太守魏润建,以聚百家子史。
栖云楼。在州治内宋状元赵逵建,有栖云楼,文集行世。
雅歌堂在州东南四十里银山上。古今集记云:唐田游岩入蜀,居于银山,聚弟子歌雅诗以为乐。今山有雅歌台,又有苏轼、黄庭坚遗迹。
状元亭在州北一里,宋状元赵逵故里,又州南六十里亦有赵逵宅。
瀛洲亭、唐舆记:在州治后圃,鲜于巽记千岩万壑,应接不暇。
书岩在州北三里,宋赵逵读书于此。旧传为苌𢎞读书处。
古碑记附
陈君徳政碑:陈君失其名,汉永建五年为汉安长立,有碑在獠井坝层崖之腹,字虽磨灭,然尚可考。
隋敕改罗汉院碑,隋初,敕改建罗汉院碑,今在法灵院。
唐开元栖神山略记在法钵池前,刺史房涣撰。
唐颜鲁公书:中兴颂碑,碑有二:一在东嵓,一在北嵓。
三仙磨崕题名,在三江镇碑,镌贞元十四年十月十日,杜锡、崔熊、席䕫三人同游此。
洗公石马塔院记。 《滴水岩结界记》 郑钢诗在北岩及寰国寺
、陈图南诗、在得道山并邵博跋。
崇寿观碑天寳二年,建唐明皇御书额,御史中丞宋浑撰,字多磨灭。
杜光庭醮坛山北帝院记。 王师闵《西岩龙潭瀑布诗》 李渭《北岩诗》 卢并《北岩诗》 张公瑾北岩诗在龙水。
重修北岩诗,唐邵泰撰。
裴晋公自赞在灵虚院。
唐裴瞻墓碑记:唐左仆射裴瞻墓在盘石县北五里,有世谱碑,记藏于寳灵院。
唐韦皋纪功碑,碑在市中,居民室下。绍兴丁巳,掘土有碑,太守命工取之。其石重欲撤民屋,不果其文,乃御制纪功碑铭并序皇太子书,碑面残缺不全,惟碑阴乃皋从孙铤为本州守,曰纪述,其文具全,遂复覆之。
青松亭记:唐乾符四年,四川节度使成都尹高骈记并书。
毗沙门天王赞,绍兴壬戌,郡守邵博得碑城北隅,唐羊士谔为刺史,撰并序。
资阳县。
资中故城即今县,汉置,梁废章懐太子曰:汉资中,今资阳县也。《寰宇记》:周武成二年,于汉资中故城置资阳县,又自阳安徙资州,于此置资中郡。旧传:故城在今县地。
丹山废县在县东北七十里,取界内崇丹山为名,唐贞观四年置,属资州,六年省入内江,明年复置。宋乾徳五年,省入盘石。今有丹山镇。
王褒宅、即今县治有八卦井,相传为王褒遗迹,或云在县西驷马里。
董钧宅在县延寿寺傍,又传为宋张方宅。
二贤堂,在文庙南,即王褒、董钧祠。
涤砚池。在书台山下。王褒遗迹。
老君岩,在县东南三十里,岩上有洞如水,泛至洞口,其舟不得入。相传,老聃尝修炼于此,前贤题诗云:「老君仙岛岩悬洞,八卦喧窗面自开」。自是乾坤通一窍,等闲不许俗人来。后渔人于洞中得一铁鼎,其形古怪,明孝廉陈应文市而藏焉。一夕,雷雨大作,鼎竟飞去。
古碑记附
河相𢎞农碑在王褒墓左
,王褒墓石表在县北二十五里,碑字已磨灭
灵仙观碑在县西驷马里西。汉王褒宅,今改为灵仙观,碑碣,洗砚池尚存
,攻玉铭碑在儒学前相传赵逵所作,其词曰:「岫屏其容,采云其丰,来自他山,䜿名不穷,我有美石适子,我攻我器之成尔勋尔庸
,放生池碑在县东一里,颜真卿撰
、嘉禾碑在旧县治内,宋淳熈间,产嘉禾,立此碑
。资中志扈自中编李折序
。
内江县。
内江旧县在县西二里,汉曰汉安县,周改中江,以在中江水滨,故名,隋改今名,唐属资州。
清溪废县,在县东北八十里,本汉资中县地,隋大业十二年分置牛鞞县,唐属资州,天寳元年改曰清溪。元和志:县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宋乾徳五年废入内江。
凌风台在县西化龙山顶,宋朱真人游息之所。
凌云阁、在学宫内知县吴山建。
古碑记附
汉永建五年,汉安修《栈道记在「磨崖上字已磨灭
、安边军诗碑绍兴十六年,内江令董昌龄移徙新市平县,基土中得小碑,有诗云:「战马向风嘶,荒鸡隔水啼,终日随征斾,何时罢鼓鼙!」
仁寿县。
普宁废县。在县东二里,本汉武阳县东界。西魏置普宁县,属懐仁郡,周闵帝元年改陵州,唐贞观九年徙今治。
贵平废县在县东北六十里,西魏置县,在今简州界。唐开元十四年移治禄州,即此。元和志:县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汉广都县东南境,宋熈宁五年省入广都,乾道六年复置,元废。
蒲亭废县,在县南十五里,西魏置,隋大业初废。
废籍县。在县北一百十里,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时置,因蜀昭烈帝籍田地为名也。隋废,唐髙宗永徽四年复置,宋熈宁五年废入广都,乾道六年复置,元初废。
唐福废县,旧志:在县北四十五里建置无考。
太白台在县北十五里象耳寺前,相传李白读书处。
琴台在县东四十里,相传虞允文读书处。
望峨台在县北十里石矩山上,又有宾峨亭。
读书亭。在县东四十里莲花池左,畔宋邑人何㮚建。
蓬莱阁。在县治前下有艳阳洞甚深,篴洞前有井,相传张道陵于此修炼,有妖女七人为祟,道陵以剑指之,女尽入井,妖浸灭。明𢎞治中有瀛洲仙子题诗云:「艳阳洞里锁春云,剑气光寒靖。海氛百里,生涯县一井,道人千载著竒勲」。
平云阁在县西文同诗,「陵阳郡事全稀少,懒守长嬴,半日闲,晚后频来上髙阁,就中无厌是云山」
含晖阁在县东二里赵拚诗:「晓川嘉树照双扉披豁幽轩景昼归且喜吾懐已虚白,三隅山色更清辉」。
清风阁頼平堂俱在县治内锦,国朝知县裴云 建
霄汉堂,旧志:在县南一里即彦宗赵太守祠,又名霄汉台。
乐道园在县东北二里。宋何㮚读书处,内有石笋一。
瑞竹园在县东二里,虞允文读书处
息壤在县西北方。舆胜览:在籍县南一里。
石姥在县西跨鳌山,上岁旱,土人转徙之辄雨。文同有赋。
古碑记附
汉黄龙甘露之碑在籍县江口上鋭下,方大书汉黄龙甘露之碑,文多不可读,其可识者群臣、将军位号,盖为龙纪也
、阳洞石碑,在洞之前书曰艳阳仙洞四字,不知何代书旁有款识,岁久磨灭,东南贵人见此碑寳而藏之,以为真汉𨽻也。
唐金刚经碑在佛龛山磨崖,唐贞观中,率更令欧阳询书
道超和尚精徳碑在古城山平等寺,天寳四载,薛兼金撰。
开国王碑在唱车山,贞元元年贵平令王觉纪。
天师灵庙碑、元和十五年,知陵州李正卿撰。
贵平县牟尚书墓记唐同光五年立。
文宣王庙碑在贵平县学,长庆五年,刺史李正卿撰尹泰阶书
、龙兴寺大藏经碑在报恩寺,开成四年吴商撰
,篆字心经碑在大小慈阁,咸通七年仇溥撰并书
,修大悲堂碑在小大悲阁,景福二年僧承徽记
、黄帝书阴符经在至道观咸通十五年丘冲书
古大悲堂碑在报恩寺,乾符三年周宋莒撰
超觉寺记广明二年,陵州刺史萧兟记
、龙华院山门路记在籍县,天复七年立,今为观音院
灵泉院碑在本寺后,唐同光三年立
、僧晓微碑在寳林院西,蜀明徳元年立,又有显教大师碑,广政四年立。
、铁骑将军碑在归安镇孟蜀广政二年立
寳峰院记在贵平县西北四十里,院内有王羲之记王氏庐墓铭
飞泉山碑其碑有二,并在县东飞泉山
飞泉山院碑唐神龙元年立,在超觉寺。
玉堂砚铭文同将赴陵州县,朱巨源以玊堂砚赠之,与可属苏子瞻为之铭。
蔡君谟法帖。 东坡多心经。 文与可书千字文并在县治
井研县。
井研镇,即今治,隋始置县。元和志:县北至陵州一百十五里,本汉武阳县地,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县,取镇为名。旧唐志:井研县,东晋置西江阳郡,魏置蒲亭县,隋改名武徳。四年,自拥思茫水移治今所。
始建废县,在县东北四十里。隋志:开皇十一年置,属隆山郡,唐属陵州。元和志:县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汉武阳县地,开皇十年,于今县立,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县,圣厯二年移于仁寿县界,其旧县复为始建镇。旧唐志:县旧治拥思水,圣厯二年移治荣社山,宋咸平四年废为镇,入井研。
勿剪亭在县南三十里,邓若水建。
龙门在县东十里。宋邓若水书:「龙门」二字列石。
古碑记附
唐节度使杨公墓碑:在道傍石刻云:「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御史中丞、上柱国节度使杨公墓」。其傍多杨姓,乃其子孙也。
直●绵州。
巴西废县在州东五里,汉置涪县,属广汉郡。后汉建武十二年,臧宫从涪水上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恢。建安十六年,昭烈由垫江径诣涪城,季汉延熈四年,蒋琬疏曰:今涪水陆四通,唯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自汉中还住。涪魏景元四年,邓艾从阴平邪径经徳阳亭趋涪,遂取蜀。晋曰:涪城县属梓潼郡。宁康初,没于苻秦,太元元年,复入于晋,宋复曰涪县,为梓潼郡治。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使王足破梓潼,进逼涪城。峦表言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脱得涪城,则中分益州之地,㫁水陆之冲,孤城何能持久!魏主不从。十三年,魏复窥蜀,分命羊社,出涪不克,㝷改置潼川治。承圣二年,西魏将尉迟迥入蜀,取剑阁,至涪水,潼州刺史杨乾运以城降,迥分军守之,进袭成都。寻又改涪县为巴西县。隋为绵州,治唐。宋因之,元省入州。
魏城废县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涪县地,西魏废帝元年析置魏城县,属巴西郡,隋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元和志:西南至州六十五里。隋大业十三年,白盐泉井移今理,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
涪城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入潼川州界。详见潼川。
盐泉废县在州东一百十里,唐置。元和志:在魏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后魏置魏城县于此,隋移治于西北界,唐武徳三年改置盐泉县于此,宋因之元省。
江楼在州东,唐建。
越王楼在州西北。唐显庆中,太宗子越王贞为州刺史,建旧志曰越王台。
春酣亭,在州东。宋刺史唐庚建有诗。
扪参阁在州北五里,方舆胜览,在天池山巅
六一堂,在州治内,宋欧阳观尝为州推官,生子修于此,后人慕之,因以名堂。
思贤堂在州东,中绘、扬雄、杜甫、李白、樊绍述、苏易简、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唐庚九贤之像以祀之。宋州守史祁记
十贤堂,在州学东绘、龎统、蒋琬、杜微、尹黙、李白、陈该、苏易简、王仲华、欧阳修、黄庭坚十人之像祀之。宋史祁记:
南山十贤堂、在州南,汉涪翁、李仁、尹黙、宋文儒、文轸、程徳降、范辰、孙明、方任范仑、张世则、万辉,明郡人李梓记
、延贤堂在州南南山上,郭玉建读书于此
、渔父故村旧志在州东四里。
。
徳阳县。
徳阳故城今县治,唐置。元和志:县西南至汉州四十五里,本汉雒县,与绵竹县地。按汉、晋置徳阳县,即今遂宁县,或以为汉置,在今梓潼界,晋置,在故广汉界者皆误。
阳泉故城在县西,季汉分绵竹立,属广汉郡,晋废,后复立,宋、齐因之。《隋志》:绵竹县,旧置晋熈郡,周为晋熈县,又废晋熈入阳泉,后又改。盖周徙晋熈郡治此。隋初,郡还治晋熈,此城遂废。
南阴平城县,《北宋志》:晋永嘉后,以阴平流民侨置南阴平郡及阴平县,寄治苌,杨齐因之。《元和志》又有南新巴郡,寄治阴平,寻废。《隋志》:周废南阴平郡为南阴平县,寻废入雒县,唐分属徳阳县。《寰宇记》:南阴平乡在县北浮中山西是也。
绵竹故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详见绵竹。
苌杨故城,在县西北,本绵竹地。东晋安帝置苌杨县,属晋熈郡,又以南阴平郡寄治于此。宋因之,齐废,后复置。周并入晋熈。
姜诗故宅,在县西四十里。《华阳国志》:雒县汛乡有孝子姜诗「田宅。《水经注》作「沈乡」,去江七里。宋郑少微孝感庙记》:今徳阳县西北四十里有姜诗镇,诗故宅在焉。治平中,知绵竹县事郭震易其名曰孝泉震,又白之朝,赐庙号曰孝感。
秦宓宅元和志:在县北五里,其地曰三造亭。初,太守夏纂三造其门,故名。
来鹤楼,旧志:在旧藩王府内。楼成,适值册封,有鹤来集,因名。
四面鼓楼在城内,成化间建,今圮。
炼景台在县治后,许旌阳筑。
平蜀台,在县北二十三里。《元和志》:邓艾平,蜀筑台耀武。
瘗金圃,旧志:许旌阳旧公廨,后为许公瘗金处。
罗江县
罗江故城今治晋,置万安县,属梓潼郡,宋、齐因之。隋志,金山郡有万安县,旧曰孱亭,西魏改名,置万安郡。隋开皇初,郡废,唐属绵州,元寳元年,改曰罗江,宋因之。寰宇记:县在州西南七十八里。晋于梓潼水尾置万安县,后移就孱亭,即今治也。元明皆因之。 国朝顺治十六年并入徳阳,雍正七年复置。
万安故城在县西一里,晋时置县于此。方舆胜览有万安驿,在罗江县西。
孱亭在县北三里,上有孱亭庙。
安 县
安州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晋平蜀,置晋兴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西魏省入益昌,后周天和六年,别置金山县,隋大业三年废,唐武徳三年复置,改曰龙安,属绵州。宋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宣和初,改县曰安昌,寻复故,寳佑中移石泉军治于此。元中统五年,废县,改置安州。明初废州为县,始移今治。
西昌废县,在县东三十里。晋孝武置益昌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三年省,唐永淳元年复置,以与利州之益昌同名,因名曰西昌,属绵州。宋初因之。熈宁五年,省为镇,入龙安。
神泉废县,在县南五十里,汉涪县地。晋孝武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隋开皇六年,改曰神泉,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元和初,刘辟叛山南西道帅严砺遣将严秦败之于神泉,即此。元和志:县东北至州八十四里,因县西神泉为名。寰宇记,梁武陵王尝改曰平川,后魏恭帝移于今所。宋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元中统五年,省入安州。今有白塔寺,即县故址也。
玉亭在县北十里龙安山上,连峰接岭,林泉之胜,俨如畵图。隋开皇间,蜀王秀立亭于此以避暑。
御箴亭在县治内知县郑羽逵建。
圣者堂在县东三十五里,有神井,八大圣者所居
,西岩草堂在县北半里,竒木馨蔚,峭石交错,山水环拱,天然胜境。唐人建草堂饮酒,赋诗于此。
绵竹县。
绵竹故城,在县东,汉置。后汉建安十八年,昭烈规取成都,进屯涪,刘璋将刘璝等拒之,败保绵竹,寻降。炎兴初,诸葛瞻拒邓艾,至涪,前锋破,退,还住绵竹,即此。宋属南阴平郡,齐因之,梁末废,隋改雒县为绵竹,后又改晋熈为绵竹,即今治也。元和志:绵竹故城,在今绵竹县东五十里。寰宇记:在徳阳县北三十五里。
晋熙故城,今县治,晋置,兼置晋熈郡。齐废郡,以晋熈县属南武都郡,开皇十八年改曰孝水,以县境有孝子姜诗泉为名。大业初,又改绵竹,唐属汉州。
南武都废县,在县西北。宋志:益州有武都太守,领武都、下辨、汉阳、略阳、安定五县,齐省,后复置南武都县。隋志:绵竹有旧南武都县,周废入晋熈。今县北十五里有武都山,县盖以此名。
文明楼在县学西,嘉靖中,建提学姜寳题额。
懐古楼在县东,隆庆初,建祀诸葛瞻父子,紫岩,南轩二先生。
读书台在县北十五里,宋张栻读书处。
射箭台在县南十五里。相传蜀王秀提兵至此,士马苦渴,王以三矢祝天射西北山脚,俄泉水涌出者三,因筑台命名,今射水河是也。
止止亭在县南,宋宇文之邵建
、桂香亭在祥符寺侧,宋张栻建碑碣尚存。有老桂六株,俱高数丈,相传南轩手植。又有敬夫室,在治南二十里南轩故宅内。
冠鳌亭。 雁峰亭俱在县治,今圮
、读书堂在无为山,宋杨元素建
、三贤堂、在县南,祀杨元素、宇文竒、张徳逺
进徳堂、在县南,宋淳熈间建
洗墨池在县南一里,宋张栻遗迹
,古碑记附。
先师孔子像碑旧志:呉道子笔在启圣祠内
,岳武穆送张魏公出征诗碑在县南二里岳王庙前
,无题石刻张浚《登道观诗》,一作魏忠《送异人诗》,书法遒劲,今在县署内
绵竹县治水旧碑今在县署堂左
。
梓潼县
梓潼故县即今治,汉初置广汉郡于此。昭烈初,今广汉置梓潼郡,治梓潼。晋初移郡治涪,以梓潼属之。西魏又于县置潼川郡,移县于郡南三十里,改曰安寿。隋开皇三年,废郡移县,复旧治曰安寿。大业三年,始改梓潼
阴平废县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汉置。按阴平有四,此则梁州之北阴平也。晋没于氐。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蜀将任太洪自阴平入魏,晋寿诱氐、羌絶魏连路。十五年,将军王光昭与魏战于阴平,即此。后魏改龙州。西魏改郡曰阴平,县曰龙安。隋初废郡,仍改县为阴平,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宋因之,元废。
五妇妆台,一统志在县北。《寰宇记》:五丁迎秦女至梓潼踏地,大呼,五女惊,并化为石。蜀王筑台而望之,因名」。按此与《华阳国志》不同。
仙女台舆地纪,胜在县九里,相传李特女每夏泛龙舟,游戏于此。明一统志:一名避暑台。
相如读书台在县西南长卿山上
、卧游亭在县西河溪上。边孝先建碣存
送险亭在县北七里坊有陂,去「平来」四字,言蜀道之险至此而尽也。
豢龙池,在县北三十里,相传梓潼帝君显灵处。
古碑记附
李业阙在县西五里,前汉侍御史李业葬处遭赤眉毁,破二阙
。后汉赵相国雍墓石阙在县北二里,前有石阙石麟,其文曰:「汉赵相国雍府君之墓」。
。汉沛国范伯友墓石阙在县东六里
。
直●茂州
汶山故城今州治。汉置汶江县为汶山郡。治后省,属蜀郡,为北部都尉,后汉因之,季汉复置汶山郡。晋初移郡治于绵虒界,改汶江置广阳县,属之。东晋后废。萧齐复置北部都尉。梁复置广阳县,为北部郡治。隋仁寿元年,改曰汶山,复为汶山郡,治唐为茂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县入州。
广阳废县。在州西北五百五十里。晋置,寻废。
废直州,在州西北。唐天寳五年于此置昭徳郡,乾元元年,改曰直州,领昭徳、昭逺、鸡川三县。旧唐志作「真州」,治真符县,分临翼郡之昭徳、鸡川两县置。又昭徳县,显庆元年置,曰识,旧属悉州,天寳元年改名。又鸡川县,先天二年割翼水县置。宋志:茂州领寿宁砦,本羁縻真州,政和六年建寿宁军,在大皂江外,距茂州五十里,八年废为砦,宣和三年又废为堡。
废乾州,在州西。旧唐志:大厯三年,开西山,置为正州,领昭武、宁逺二县。又有涂州。武徳元年,临涂羌归附,置领端源、婆览二县。贞观二年,州县俱省入茂州。五年又置,领端源、临涂、悉怜三县。又炎州,贞观五年生羌归附,置曰西封州。八年改名,领大封、慕仙、义川三县。又徽州,贞观五年西羌首领董嗣贞归化置,领文彻、俄耳、文进三县。又向州,贞观五年生羌归化置,领贝、左向贰二县。又冉州,本徼外敛才羌地,贞观五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领冉山、磨山、玉溪、金水四县。又穹州,贞观五年生羌归附,置曰西博州。八年改名,领小川、彻当、壁川、当博、恭耳五县。又筰州,贞观七年白狗羌降附,置曰西恭州。八年改名,领遂都亭劝、比思三县。以上七州俱羁縻,属茂州都督。永徽二年,特郎、辟惠等羌内附,又析置蓬鲁等共三十二州。又崌州,贞观元年招尉党项置,领江源、洛稽二县。又可州,贞观四年处党项置,曰西义州,八年改名,领义诚、清化、静方三县。又逺州,贞观四年生羌归附,置领罗水、小部川二县。以上三州俱羁縻,属松州都督府。宋志:茂州领羁縻,当真、时涂、远、飞、乾可向居十州。
合江城在州北,一名合口镇,唐置守捉城于此。
安戎城在州西南,唐仪凤二年,益州长史李孝逸筑,至徳初改曰平戎城。
舍堂城。在州北二里,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备胡鳌筑,与州城相掎角。
万里城在州北三里,一名逻城。明嘉靖中,副使朱纨筑。
岳希蓬长官司在州西三里,明洪武四年置。
静州长官司在州东二里,洪武中置。又有陇木长官司,在州东北四十里,亦洪武中置,后废。
横玉楼在州南。
列岫堂在州北,因九顶列于南屏,凤盘台列于西,巨人橐駞列于东,故名。
雪峰堂在州治内有妙算、遥雪二堂。
古碑记附
唐回车院碑:唐刺史盖巨源撰,大中十三年立。
唐刺史题梁。黄唐梁记有寳厯元年刺史窦季馀,大中三年刺史刘成师,咸通三年刺史,盖巨源撰。
张延赏修城记。按董守愚两路记载唐大厯十四年吐蕃事典:元元年,张延赏重修,其后,别驾修建城宇、堡壁、雉堞。
茂州治平寺碑寺旧在城外,缘叛羌董阿丹焚元丰初移入城。
滋茂池善应庙碑,张商英无尽居士撰其神或传姓吴,或传姓郭。
西山记绍圣中,茂守曹坦撰。
更生阁记。政和丁酉,倅贰跨鳌先生,李新目击静州之变,记载其事甚详。
图经郡守史宪序。
保 县
威州故城即今治古冉駹国,汉为广柔县地,季汉属汶山郡,隋开皇四年讨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戍,属㑹州。唐武徳七年内附,置维州。贞观元年,羌叛,州废,明年复置,并置薛城县为治。天寳元年,改维州郡,乾元元年,复曰维州,属剑南道。广德元年,吐蕃为害,号曰无忧城,太和五年收复,寻又弃之,大中三年复内附。五代蜀永平二年改县曰保宁,宋景徳三年改曰威州,元明因之。 国朝雍正七年省州移县来治。
保县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本唐薛城县地,宋保宁县地。明洪武六年始置保县,属威州。威国朝因之。雍正七年移县治 州。
薛城废县,在县北高碉山上,亦曰姜维城,古冉駹地,汉武开之为广柔县地,季汉属汶山郡,隋置薛城戍。唐武徳七年,白狗羌首邓贤佐内附,置维州,并置金川县为治。贞观元年羌叛,州县俱罢。二年,生羌董屈古等请吏,复置维州及薛城县,移治姜维城。东城即维故垒也。元志:姜维故城在高碉山上,维州故城在姜维城东十里,垒石为之。又有子城,在高碉山下,唐大中三年,刺史髙宰筑。旧志:宋时州城先建在河西霸州境内,后迁至凤坪坡底。明宣徳中,又迁河东,即古汶川县为州治,其故州城曰旧州里,在金州西北二十五里。
废霸州,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唐志,天寳元年,招附生羌,置静戎郡。乾元元年,改霸州治安信县,与州同置。广徳后废为行州。又有归化县,在县西北百里,亦与州同置。
通化废县,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元和志:本汉广柔县地,后周武帝置石门镇,隋开皇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镇置金川县,十八年改曰通化,大中三年改属威州,宋天圣元年改曰金川,景佑四年复,故元因之,明初废。
小封废县。在县南六十里,唐初置金川县于此,属维州,寻废。咸亨二年改置小封县,垂拱二年改置威戎军西。
定廉废县,在县西北,隋开皇四年置定廉戎,属㑹州。唐武徳七年置定廉县,属维州,开元二十八年改曰奉县,天寳初,改云山郡,八年徙治天保军,后改保川,而定廉仍属之。贞元二年,韦皋破吐蕃,焚定廉城。
盐溪废县,在县西北,唐贞观二年析定廉县置,以有盐溪村为名,后省。
定广废县,在县南,唐置,属维州。贞元九年,韦皋分兵出西山,破广定城,即此。
废保州,在县西北。唐志:保州云山郡,初置于定廉县,天寳八年徙治天保军,领归顺、云山等县,乾元中,更名古州,其后复名保州。元和志:天寳军在定廉县西一百三十五里。宋志:茂州领春、祺城,本羁縻保州,政和四年建为祺州,县曰春祺。宣和三年废,属茂州。
乾溪城,在县西北。唐志:维州有乾溪、白望、暗桶、赤鼓溪、石梯、逹节、●口、质台、骆驼九守捉城。西山南路又有通耳、瓜平、乾溪、侏儒、箭上谷,只六守捉城,又有苻坚城,俱在今州西界。
柔逺城,在县南。唐太和中,李徳裕筑以扼西山,吐蕃寻废。
当狗城,在县西以当白狗羌之路,故名。唐初置广徳二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拔当狗城即此。
宋恭城在县西。唐贞元十年韦皋破吐蕃于此。
望汉城在县西,唐志吐蕃筑此以望季汉大厯十二年西川节度使崔宁破吐蕃于望汉城是也。
龙溪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唐贞元初,韦皋城龙溪,筑西山堡以待降羌。七年,皋使威戎军使崔尧臣出龙溪、石门两路伐吐蕃,是也。
龙山城在县北,唐置戍于此,今为笼山寨。
安逺城在县南,宋置。
通鹤城,在县西北,即唐之通鹤军也。贞元九年,韦皋攻吐蕃,破通鹤城,即此。
过街楼在县南旧威州城北三里。
筹边楼。在县城市中,唐李徳裕修遗址尚存。
古碑记附
《鼓角楼记》唐维州军事判官高侧撰,乾符五年十月十五日,维州刺史李光置
《天寳寺碑》唐咸通六年,建军事判官陶师撰
《伏波庙碑》唐咸通八年,左武卫兵曹参军崔遂撰
。
汶川县
绵虒故县在县北,汉置,属蜀郡,后汉曰绵虒道,季汉改置汶山郡于此,又改县曰汶山,东晋后废。水经注:湔水出绵县,亦曰绵夷县,县即汶山郡,治昭烈所置。元和志:汶川县北至茂州一百里,本汉绵虒县地,筑于此,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仍于县置汶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汶川,唐属茂州,宋、元因之。明宣徳中,威州数罹番害,遂迁治于汶川县,而迁汶川县治于寒水驿。北今古城在威州城山腰平处,基址尚存。
威戎军城在县西。唐志:茂州有威戎军。宋志:熈宁九年,即汶川县置威戎军使。政和六年,汤延俊等纳土,重筑军城,改名延宁。宣和三年,废为寨,属茂州。四年,又废寨入汶川县。
广柔废县在县西七十二里,汉置,属蜀郡,晋初属汶山郡,寻废。
率然堂在县东。明毁,修国朝知州黄升重 有记。
石纽村寰宇记》:石纽村在县西一百四十里,后人遂以大禹为汶川人。按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今在石泉县境内,盖当时石泉为广柔县地耳。
石室寰宇记》:冉駹,夷人所造者高十馀丈,山岩之间往往有之。
直●,达州。
通川故城今州治。后汉时分宕渠东境置宣汉县,晋南渡后又尝侨置,分属于南宕渠。魏改石城,此其故县也。刘宋置巴渠郡,治此。梁改县曰石城,隋改通川皆为州郡治,明初省。旧志:在州西二十里。隋置元省入达州,盖误。
三冈废县。在州西南四十里,本宣汉县地,梁大同二年置县,并置新安郡,西魏改新宁郡。隋开皇初郡废,属通州郡,唐属通州,寳厯元年废,大中五年复置。宋属达州,熈宁六年省入通川。
永穆废县,在州西北一百里,本汉宕渠县,后汉宣汉县地,梁大同中置永康县,并置万荣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永穆,属清化郡。唐武徳元年置万州,贞观初州废,县属通州,宋属达州,咸平二年改曰永睦,元至元二十二年省。
思来废县,在州北,唐武徳二年析通川县置,属通州,贞观二年省。
石鼓废县,在州东,汉宕渠县地,后汉宣汉县地,梁置石鼓县,西魏置迁州,后周废州,置临清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郡,唐属通州,寳厯初省,大中元年复置,宋属达州。寰宇记:在州东六十里,以县东五十里江次有大石鼓而名。九域志:熈宁七年省入通州。
阆英废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以县南五里阆英山为名,唐天寳九年置,属通州郡。宋乾徳五年省入石鼓。
六相楼在州学宫讲堂前。唐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宋张商英皆官于此,后皆入相,故名。
戛云楼在州南,唐元稹为司马时建
垂杨台在州北下有鲜游池、丛石山、修竹园、踯躅园,今皆废。
、胜江亭在州西三里。宋郡守王蕃建取白居易寄元稹诗,通州犹似胜,江州句为名。
有斐亭在凤凰山白崖下,万竹丛生。嘉靖时,知州赵鸣凤建。
、烂柯亭在州北三里凤凰山上有碑记剥落。
、凝翠亭在翠屏山下
、双清阁在州南滨江。宋政和中,州守王蕃建取杜甫诗「心迹喜双清」句为名。
清风堂,在州东四里。旧志:张俞作通州一诗,今之清风堂、休休堂、琴亭、游观等处并废,无考。
中和堂在州南,宋建后更名凝香。又有云绵、勤继、清阴三堂
、丁溪馆在州南。唐元微之集有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
抽茶场,在州南。元志:宋时陈幷、朱肱、余应求、李升、韩均皆以言事切直,谪建达州茶场,时目为五君子」。
古碑记附
汉车骑将军冯绲碑:旧志在废永睦县之西八十里,碑文了然可读。其父焕亦有两碑㫁裂不全。
汉广汉属国侯李翊及夫人墓铭,旧志:翊以灵帝熹平二年卒。夫人亦不著姓氏,疑其为臧氏字迹多缺。
唐处士墓铭:旧志:在州城北十五里马脑鼻山下,唐景龙二年刻,字画遒媚。
元稹告畲三阳神文,元和志亦作「通州之华阳观」。
广福院修佛殿记,旧志在废永睦之广福院。唐㑹昌三年王钦说记。
泸潭院镌佛记,旧志:唐通川县东富教里岸侧石上,乃唐人所镌,旁有中和造像,立姓名百馀字,馀多漫灭。泸潭又有龙洞。
节妇碑,旧志:节妇赵氏孀居有凶,人欲犯胁以白刃,妇不为动,刺杀之。时皇佑二年,知州薛俅表其节,立碑于达州之西北山,后邑令薛仲侃为之建祠。
黄庭坚赠通州令韩广叔文。韩广叔赴通州日,黄庭坚以文赠之,曰:「惟勤能辨公家,惟清能律。贪吏。严而信,则吏不病。民简而敏则民多在野」。
东乡县。
东乡故城在县东北,西魏置,宋属达州。寰宇记: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西魏置于益迁、下蒲两水间,即今县也。唐武徳八年移治于县东一里安养故城,宋初复还。旧志:元省,明正徳中复置。
下蒲废县,在县西,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隋开皇三年废,唐武徳三年析东乡县复置,属南石州,八年仍省。
昌乐废县在县东北,唐武徳三年析东乡置,属南石州,八年省入石鼓。九域志:巴渠县有昌乐镇,即此。
观风亭。在县治北知县邵苾建。
太平县
东闗故城在县东,刘宋分宣、汉东北境置东关县,梁末于县置南晋郡及并州,周改郡曰和昌,隋改县曰宣汉,唐武徳元年复置南并州及东闗县,贞观二年州废,仍省入东闗。旧唐志:是年,宣汉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宋初,省入东乡。寰宇记:宣汉废县在东乡县北一百七十里,梁于废县东一百五十里置南晋郡。后魏废帝二年,于郡西百步置并州州,领南晋郡郡理东闗县,周改郡曰和昌,仍省县入宣汉。隋开皇五年移宣汉理东闗故城,唐初又置南并州及东闗县,理新安废镇城,贞观初俱废,仍自南晋故城移宣、汉理于新安镇,即今废县也。
巴渠废县,在县东北,本汉宣汉县东境,刘宋置巴渠郡,并置巴渠县属之,以境在巴州宕渠间,故名。萧齐因之,隋初废,唐永泰元年又析石鼓四乡置,属通州,太和三年改属开州,四年还属通州,宋属达州,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达州。
宣汉废县,在县北,后魏徙置。寰宇记:废帝三年,自达州移宣汉县于南晋郡北二百里,隋移理东闗而此城废。
明通废县,在县东北二里,本汉宣汉县地。九域志:明通县五,代、蜀置,为催科赋税之地,在州东一千一百里有宣汉盐井、縕栏三场,崇宁六年升置,明通县属达州,元至元二十二年废。
诸葛城在县北城口山下,有中、前、后三城,左抵紫阳,右通平利,相传武侯尝屯兵于此。其地有三冈、八坪,形势雄峻。
皇后城在县东万顷山麓
戒石亭在县治内,今圮。
古碑记附
书字崕碑。旧志在巴渠西十里,多㫁缺不成,文有「晋昌太守」字。按晋孝武方立晋昌郡,则此必东晋以后人碑耳。
四川通志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