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四川通志巻五上
戸口
《周礼》遂大夫以歳时稽夫家之众寡,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于孟冬祀司民,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凡以重民数也。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馀,采葍迁徙,丁戸稀若晨星我。
朝嘉惠元元,休养生息,多歴年所。蜀中元气既复,民数日増,人浮八口之家,邑登万戸之众,盈宁富庶,虽厯代全盛之时,未能比隆于今日也。作《戸口志》,成都府属三十一州县,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人丁一十三万九百五十三丁八斗,内温江县折去四百五十一丁,实编一十三万五百二丁八斗。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一十二万七十六户。
人丁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六丁四分三厘五毫八丝六微六尘九纎八沙九渺八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分设资、绵、茂三州,后实存府属一十六州县,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五万九百三十四戸。
重庆府属二十州县及石砫、酉阳石、耶地、坝平、茶邑梅六土司。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人丁一十三万六千一百九十八。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一十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四戸。
人丁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二,丁三分二厘五毫一丝四忽四微。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安居、武隆二县未开复,实存府属一十八州县,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九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戸。
保宁府属一十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六万七千一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五戸。
人丁一万五千二百三十二丁六分八厘九毫四丝六忽九微六尘四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拨梓潼,分属绵州。后实存府属九州县,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三万三千一百八十一戸。
顺庆府属十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七万三百七十七。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五万八千七百九十三户。
人丁一万二十四丁六分七丝四忽,一尘四纎五沙六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四万七千五百五十八户。
叙州府属十二㕔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八。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四万九千八百七十四戸。
人丁一万五千三丁七斗六升九合四勺四抄二撮一圭五粒四粟五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府属及新并屏山县内,除改设直,𨽻叙永㕔外,实存十一县。一㕔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三万五千四百二十一戸。
直𨽻叙永㕔,并属永宁一县。今自雍正九年归并改设,后开载。
新旧通共,实在承粮花戸六千六百四十戸,直𨽻雷波卫,并属黄螂一所。
国朝雍正八年新设,至雍正十一年清查,报部番民户名一千二十八戸。
䕫州府属一十三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三万四千二百丁。 大宁县奉文审増三千一百四十丁。 太平县审増八丁共三万七千三百四十八丁,除达州东乡、太平开除七十四丁,实编三万七千二百七十四丁。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六万九千一百七十八戸。
人丁七千六百四十四丁九分三厘九毫七丝二忽,二微四尘一纎四沙六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大昌归并巫山,又拨达州东乡太平分设直𨽻后,实存府属九县,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二万七千三百六戸。
龙安府属三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一万四千四百一十一。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九千三十三戸,人丁五千五十三丁四分二厘五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收松潘卫、彰明县共四县一卫,新旧实在承粮花户七千七百五十戸。宁远府属一州、三县、一卫三所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丁戸未经开载,无凭纂入。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二千八百三十八戸。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户一万四千七百五十戸。
雅州府属六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一万一百二十。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九千七十一户,人丁五千二百八十一丁六斗五合五勺,七抄、五撮六圭一粒四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五戸。
直𨽻嘉定州,并属七州县。全书开载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明季原额,人丁三万一千六百七十五,丁二斗三升。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五户。
人丁一万四百五丁六斗一升四合六勺六抄六撮五圭一粒一粟一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五万三百一十四戸。
直𨽻眉州,并属四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一万六千九百九十二丁半。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二万八百九戸,人丁三千二百九十六,丁七升八合六勺、五抄、八撮、二圭、四粒二粟八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九千八百六十二戸。
直𨽻卭州,并属三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一万五千一十三、丁五斗。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九千八百六十二戸。
人丁六千三百一丁六斗三升四合九勺一抄九撮一圭九粒。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七戸。
直𨽻潼川州,并属八州县。全书开载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明季,原额人丁五万二千七百三丁。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五万五千一百三十五戸。
人丁一万四百九十丁五分九厘五毫二忽七微五尘九纎三沙,三渺四末。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三万一千七百八十九戸。
直𨽻泸州,并属四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人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六。丁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自首开垦报部戸名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五戸。
人丁五千四百一十七,丁七斗二升六合五勺四抄五撮五圭五粒五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实在承粮花戸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九戸。
九姓司全书旧未开载。
原额人丁、戸口数目,款项无凭,载入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查出土著,实在承粮花戸五十一戸。
直𨽻资州,并属五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人丁、戸口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六年,改设直𨽻清丈出,实在承粮花戸一万七千四百七十三戸。
直𨽻绵州,并属六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人丁、戸口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六年,改设直𨽻清丈出,实在承粮花戸一万四千八百九十二户。
直𨽻茂州,并属三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人丁、戸口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六年,改设直𨽻清丈出,实在承粮花戸四千七十一戸。
直𨽻达州,并属三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人丁、戸口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六年,改设直𨽻清丈出,实在承粮花戸一万八千九十八戸。
田赋
华阳黑水在禹服为梁州,厥土青黎田,惟下上赋,则下中三错,固未得与雍、冀诸州埒也。沃野千里,以环绕省㑹之地言之外,此则崇山峻岭,鲜原隰平衍之区,以故蜀之田赋,于经费多未敷焉。我朝定赋,悉因往制,而斟酌损益之,抚字维殷,催科不扰,葢勤恤小人之依,为巳至矣犹。
念远疆编户,未免虞芮之讼,命使乘传,遍厯田间,履畆正界,争端永息,由是食徳服畴,田野日辟,《书》曰:「咸则三壤」,又曰「以庶邦惟正之供」,蜀民当此薄敛,深耕之际,致足乐也。作《田赋志》四川布政司。
明万厯原额官民田地通共一十三万四千八百二十七顷六十七亩二分三厘八毫二丝五忽五微六纎。 官田二千九百二十二顷三十五亩四分八厘二毫五丝六忽一微。 民田一十三万一千九百五顷三十一畆七分五厘五毫六丝九忽四微六纎。
夏税,秋粮通共一百二万八千五百四十五石一斗三升三合一勺,七抄、一撮、九圭、八粒、二粟。 夏税米三十万九千八百九十二石一斗六升四合二勺、六抄、六撮、九圭四粒,起运米二十七万二千二百五十石四斗一升四合九勺五抄八圭四粒折布米六百六石五升,折布一千二百一十三疋,荒丝米六千六百四十石三斗二升六合二抄六撮二圭五粒该丝六千六百四十斤零五两二钱一分六厘四毫二丝,遇闰加丝五百五十三斤零七两七钱一分二厘三毫八丝九忽、三微二纎二沙存,留米三万三百九十四石九斗二升三合二勺、八抄、九撮八圭、五粒。 秋粮米七十一万八千六百五十二石九斗六升八勺,四抄五撮四粒三粟,起运米五十六万五千七百二十九石六升三合一勺。二抄四撮五圭五粒三粟,折布米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七石五斗,折布一十五万九千九十五疋,存留米七万三千三百七十六石四斗五合六勺。五圭九粒地畆绵花七万三百八十九斤二钱四分二厘一毫一丝。
国朝康熈十年,原额实熟田地通共一万四千八百一十顷三十六亩五分三厘二毫二丝九忽,四微七尘七纎九沙七渺,又下地估粮一千六百一十六石一斗二升九合,通共载税粮三万八百二十八石八斗九升四合三勺、四抄、二撮七粒、一粟四沙。
共徵丁条:屯粮银三万八千四百两二钱二分九厘二毫九丝二忽、二微四尘三纎二沙八渺,该本色京斗米荍豆共八千九百六十四石九斗四升一合九勺、六抄一撮八粒四粟。又土司见载折徵粮银三百八十二两三钱三厘,又营兵开垦田地八十七顷五十二亩九分六厘一毫六丝一忽八微,载粮五十石四斗一升六合九勺、六圭六粒三粟,应徵条粮银一百七两八钱二分一毫八丝七忽,二微七纎三𣺌。
康熙十一年至雍正五年,开垦及自首隐匿实熟上、中、下田地,通共二十二万三千二百三十一顷三十七亩五分四厘六毫二丝八忽,一微三尘七沙八𣺌。
共徵丁条粮银通共三十三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两三钱九分八毫八丝四忽,一微四尘九纎七沙八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遵义、乌䝉分拨云、贵外实熟上、中、下田地通共四十三万一千二百二十一顷五亩二分五厘四毫七丝九忽五微三尘三纎共徵丁条粮银六十三万四千九百五十一两九钱一分八厘六毫九忽,三微二尘九纎一沙七渺荒下田地共二万七千八百六顷七十八亩四分一毫四丝一忽。
共该徵丁条粮银二万一千四百七十四两四钱四分五厘四丝四忽六微八尘九纎。
二项通共田地四十五万九千二十七顷八十三亩六分五厘六毫二丝五微三尘三纎。
二项通共徵丁条粮银六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六两三钱六分三厘六毫五丝四忽,一尘八纎。凡所属应徵丁条粮银额数,仍开载各府州项下成都府属三十一州县,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税粮一十五万七千七百二十九石六斗四升一合四勺,一抄、三撮、三圭三粒,内除先年裁革。官员减米,并绵竹县免徵米。罗江县水冲粮通共五百石七斗一升八合八勺,四抄实徵粮一十五万七千二百二十八石九斗二升、二合四勺、七抄、三撮、三圭、三粒。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六万六千二百二十六顷一十九亩三厘一毫一丝五忽,五微七尘,八纎一沙七渺,载粮、荞麦四万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四斗八升八合、九抄、七撮、三圭、三粒、五粟、四末、六漠实徵载丁条粮银八万七千七百八十六两四钱五分七厘一毫二忽,九微七尘、一纎一沙九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分设资、绵、茂三州外,实存府属十六州县。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六万六千一百四十一顷八十亩七分三厘七毫六忽八微五尘九纎。
共徵丁条粮银九万四千四百二十四两九钱一分三厘八毫二丝一忽四微二尘二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五百六十五顷七十五亩七分二毫三丝八忽。
共该徵丁条粮银八百八十两二钱八分七毫七丝一忽三微七尘六纎。
重庆府属二十州县及石砫、酉阳石、耶地、坝平、茶邑梅六土司。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税粮三十四万五千六百九十三石六斗五升八抄二撮三圭六粒六粟,内除酉阳宣抚司一千一百九十六石四斗三升,径自徵解外,实徵粮三十四万四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七升五合、八抄二撮三圭六粒六粟。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五万八千四百三十九顷五十一亩六分八厘三毫九丝九忽七微五纎,载粮三万二千七百六十五石四斗四升二合八勺,六抄、六撮、三圭、四粒七粟,实徵丁条粮银三万七千三百八十二两六钱四分三厘一毫八丝四忽,二微六尘五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安居、武隆二县未开复,实存府属一十八州县。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一十一万七千二百三十九顷四十亩五分一厘三毫三丝六忽三微四尘四纎。
共徵丁条粮银六万七千二百九十六两三钱二分三厘四毫九丝七忽八微五尘三纎。又酉阳、石耶等五土司共秋粮折徵银五百二十八两八钱一分一厘八毫五丝。
荒下田地共八千七百三十六顷七十三亩八分六毫九忽。
共该徵丁条粮银三千四百六十八两八钱八分八厘七毫三丝三忽六微七尘九纎。
保宁府属十州县。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税粮一万九千二百七石三斗二升九合五勺,三抄、九撮五圭,清出遗粮四石三斗,荒粮二斗,后加粮一石三斗三合二勺,共粮一万九千二百一十三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三抄、九撮、五圭。内除阆中县裁革,官员减米三十六石,实徵粮一万九千七百七十七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三抄、九撮五圭。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坡陡学田地共一万一百五十三顷五十亩二分三厘五毫三忽七微四尘七纎三沙,载粮三千七百五十九石四斗一升九合九勺、八抄、三撮、三圭、四粒、八粟、一末三漠,实徵丁条粮银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一两八钱八分四厘九毫三丝七忽、四微四尘、二纎五沙二渺。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拨梓潼分属绵州,后实存府属九州县新旧通共上、中、下坡陡田地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三顷七十八亩六分七厘四丝,共徵丁条粮银二万六千四百一十六两五钱五分二厘七毫四忽六微二尘九纎。
荒下坡陡田地共一千六百四十九顷二十三亩五分九毫三丝。
共该徵丁条粮银一千九百三十一两七钱五分四厘一毫四丝五忽五微三尘九纎。
顺庆府属十州县,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税粮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九石三斗二合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内,除裁革官员减米七十二石,实徵粮七万二千四百七石三斗二合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八千七百一十九顷九十一亩二厘四毫四丝六忽,一微二尘八纎一渺。载粮七千一百七十三石四斗三升四勺、六抄、八圭五粟九漠,实徵丁条粮学租银一万八千九百七十七两五钱六分四厘三毫七丝三忽,一微六尘九纎三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稻平羔薗水山乾田地三万二千五百三十七顷九十七亩八分六厘二毫一丝七忽,五微三尘三纎。
共徵丁条粮银七万二千九十七两三钱三分八厘二毫七丝六忽五微三尘五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六十七顷二十八亩三分四厘七毫五丝。
共该徵丁条粮银一千八百二十三两七钱三分四厘三毫三忽九微七纎。
叙州府属十二㕔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税粮一十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二石六斗五升九合一勺、五抄、九撮、六圭、四粒三粟。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一万五百一十二顷四十六亩二分五厘二毫六丝一忽六微三尘,九纎载粮一万五千八百五十石八斗二升八合七勺,一抄、三撮六圭、二粒四粟四末实徵丁条粮折色银二万二千五十九两三分六厘四毫九丝五忽、六微七尘三纎五沙八渺,实徵本色仓米四千九百九石二斗八升一合八勺、三抄一撮、八圭五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分设直𨽻叙永㕔外,实存府属及新并屏山一县。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五顷四十九亩四分三毫五丝九忽,二微九尘九纎。
共徵丁条粮银四万五千一百八十三两二钱八分八厘八丝三忽,一微八尘一纎四沙七渺,荒下田地共四千二百顷八十四亩三厘七毫五丝四忽。
共应徵丁条粮银二千九百四十四两二钱四厘六毫七丝三匆五微一尘二纎。
直𨽻叙永㕔,并属永宁一县。旧额科则不等。今自雍正九年归并改设,后开载。
通共中下田地二千九百三十五顷四十九亩五分六厘四毫三忽。
共徵丁条粮银六千九十四两七钱七分三厘四毫三丝六忽二微三尘六纎。
荒下田地共六顷二十八亩四厘三毫六丝六忽。共徵丁条粮银七两二钱八分五厘五毫七丝四忽,一微三尘七纎。
䕫州府属十三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税粮三万四百五十石六斗五升九勺、三抄、六撮、六圭、四粒。又奉节县起科粮四石三斗六升,内除建始县停徵荒粮八百八石一斗四合一抄八撮九圭七粒一粟实徵粮共二万九千六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合九勺,一抄、七撮六圭、六粒九粟。外太平县没官粮二斗六升九勺一,抄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七顷二十六亩七厘一毫八丝五忽六微五尘,二纎载粮六千二百九十一石八斗四合八勺,九抄、一撮七粒五粟、三漠实徵丁条粮银一万八千四百四十九两七钱六分六厘一毫六丝三忽,七微、五尘、八沙三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除大昌归并巫山县,又拨达州东乡太平分设直𨽻后,实存府属九县。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二顷六亩三分三厘一毫二丝七忽,三微一尘。
共徵丁条粮银二万一千二百七十九两七钱五分三厘二毫七丝六微三尘一纎七沙。
又石砫司秋粮,折徵银五十九两五钱四分一毫六丝,应纳仓斗米一十石五升九合,应折徵银九两五钱五分六厘五丝。
荒下田地共七百三十四顷一十一亩二分七厘二毫八丝。
共该徵丁条粮银五百九两八分九厘八毫四丝四忽三微二尘一纎。
龙安府属三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税粮九千五百六十石八斗一升一合四勺、六抄、三撮九圭八粒内,除奏免粮八百二十四石七斗五升一勺,八抄、五撮实徵粮八千七百三十六石六升一合二勺、七抄、八撮、九圭、八粒。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中、下学田地共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三亩六分三毫一丝四忽四微二尘,五纎载粮荞麦八十六石三斗五升七合四勺、三抄、五撮五圭、三粒七粟,实徵丁条粮银一千八百五十二两九钱九分八厘三毫八丝四忽,四微四尘一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收松潘卫彰明县,实在府属四县一卫新旧通共中下山坡旱田地五千三百三十八顷四十八亩一毫九丝三忽七微四尘三纎。
又石泉县估种松潘卫地粮共四千一百五十七石五升一合一勺九抄。
共徵丁条粮屯租银八千三百四十六两四分八厘七丝六微二尘五纎。
又徵收抝盘等寨青片生番,认纳黄蜡折价银一十四两六钱四分。
荒下田地共二百三十一顷三十九亩一分九丝六忽。
荒下地估种一百四十二石七升五合,共该徵丁条粮银四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四厘四毫八丝五微五纎。
宁远府属一州、三县、一卫。三所全书,开载明季原额屯粮五万四千四百五十六石。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见载税荞粮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石五升八合、八抄、二撮、三圭、四粒、二末、五漠。
实徵折色银七百四十一两一厘二毫四丝六忽,一微四尘五沙。又徵米豆八千九百六十一石七斗一升七合六勺二撮三圭五粒九粟。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本色折色,屯秋豆山旱地六百六十九顷二十七亩二厘五毫一丝三忽,九微三尘一纎。
共载荞麦粮一万六千一百五十八石八斗五升四合四勺,二抄、二撮、三圭、七粒、四粟,五末九漠共徵仓斗净米豆一万一千二百四十四石五斗九升八合五勺、七撮、九圭五粒四粟四末。
共徵折色银一千一百二十七两二钱二分六厘五毫七丝六忽,一微五尘四纎一沙。
荒秋田一十四亩五分三厘八毫六丝七忽,共该徵银一两一钱八分九厘五毫二丝七微五尘四纎。
雅州府原系直𨽻,并属四州县。于雍正七年改为府,属六州县。全书开载。
明季原额税粮九千四百五十一石二斗五升二合一勺,四抄、三撮六圭。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并鱼油学田地共一千八百六十五顷七十二亩四分八厘四丝一忽,八微八尘八纎九沙。
载粮四千八百四十六石一斗六升一合三勺,三抄、九撮、三圭、四粟、二末实徵丁条粮银并鱼油水脚共银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九两九钱九分六厘三毫五丝四忽七微二尘三纎九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三千六百七十二顷八十八亩二分五丝四微九纎共徵丁条粮银一万七千四百三两二钱一分八厘三毫一丝五忽五微七尘一纎。
荒下田地共二十六顷一十九亩六分四厘七毫二丝七忽。
共该徵丁条粮银三十三两四钱三分二厘九毫六丝六忽五微六尘一纎。
冷邉长官司报増籽粮二石四斗七升,折徵银一两二钱三分五厘。
明正土司管辖,土千百戸,认纳粮折徵银二百五十二两四钱。
土司察楚克乌认纳杂粮,折徵银三两九钱九分,直𨽻嘉定州,并属七州县。全书开载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明季原额税粮四万一千二百七十一石二斗二合七勺,三抄一撮八圭。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七千三百六十七顷四亩七分七厘二毫二丝四忽八微七尘,二纎载粮一万三千九百四石六斗九升八合六勺,一抄、九撮九圭、四粒三粟实徵丁条粮银二万五千三百六十两九钱三分八厘四毫三丝五忽,七微八尘七纎二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八顷一十二亩九分四厘九毫九丝七忽六微七尘四纎。
共徵丁条粮银四万四千五十两七钱三分一厘八忽一微九尘一纎。
新垦荒下田地共二十二顷三十八亩六分五厘六毫。
共徵丁条粮银四十二两九钱八分七厘七毫六丝六微三尘一纎。
直𨽻眉州,并属四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税粮三万二千一百一十三石一斗二升九合五撮四圭。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四千三百二十一顷九十亩三分七厘四毫八丝二忽四微六尘,三纎载粮六千五十九石九斗四升四合三勺,九抄、五撮一圭、七粒六漠,实徵丁条粮银九千九百三两五钱八分四厘五毫九丝五忽,三尘九纎五沙九渺。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一万二百九十九顷六十七亩九分五厘六忽八微三尘四纎。
共徵丁条粮银二万二千三百七十二两八钱四分四厘五毫一丝七忽,九微一尘九纎九沙,新垦荒下地七十六亩。
共该徵丁条粮银六钱九分一厘八毫一丝九忽一微八尘四纎。
直𨽻卭州,并属三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税粮二万四千四百九十一石七斗、四合二勺,三抄、四撮。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通共七千九十七顷九十八亩二分五厘二丝七忽五微三尘,五纎载粮一万一千三十石四斗二合五勺,八抄、八撮、五圭、二粒六粟,实徵丁条粮银一万八千二百四十七两四钱八分二厘七毫四丝一忽九微三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一顷八十亩五分三厘三毫二丝一忽二微三纎。
共徵丁条粮银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两五钱二厘一毫七丝六忽八微二尘四纎。
新垦荒下田地共一顷十四亩五分六厘六毫,共该徵丁条粮银一两三钱二分五厘九毫九丝二忽,三微九尘八纎。
直𨽻潼川州,并属八州县,全书开载雍正十二年,升为府
。明季,原额税粮二万六千九百三十二石一升一合三勺、五抄、七撮、七圭五粒。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八千九百八十顷一十五亩九分一厘八毫六丝五忽,三微八尘五纎七沙四渺,载粮七千九百八十二石六斗六升六合八抄九圭八粒八粟,三末九漠实徵丁条粮银二万八千四百二十二两五钱七分九厘一丝一忽,四微一尘三纎七沙。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二万四千六百六十二顷二十亩六厘五毫一丝六忽,七微五尘。
共徵丁条粮银七万七千三百七十八两二钱七分四厘八毫五丝九忽八微八尘七纎新,垦荒下田地共一千四百二十五顷五十三亩五分七厘四毫三丝。
共该徵丁条粮银二千六百五十九两九钱二分七厘五毫八丝二微八纎。
直𨽻泸州,并属四州县。全书开载明季原额税粮九万一千三十九石八合八勺,二抄一撮一圭。
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自首开垦。新旧报部上、中、下学田地共七千一十三顷一十亩七分二厘二毫四丝二忽八微五尘九,纎载粮一万八百六十一石六斗三升六勺、六抄、五撮八圭、二粟二末,实徵丁条粮银一万六百二十二两三分四厘一毫五丝七忽,九微二尘八纎。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一顷外零四亩七分二厘七毫二丝六忽。
共徵丁条粮银二万三千五十八两五钱二分六厘一毫六丝二忽四尘八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五百六顷五亩七厘四毫八忽,共该徵丁条粮银一千八十三两六钱二厘二丝六忽,九微一尘四纎。
九姓司全书旧未开载。
原额税粮徵银数目,款项无凭载入。国朝以来,陆续奉行清查。至康熙六十一年徵输,止清出报部中下田地共九顷八十四亩六分四厘五毫九丝六忽,共徵仓斗米九十八石四斗六升四合五勺,九抄六撮,又徵站银五十三两一钱七分八毫八丝一忽,八微四尘。
雍正六年,奉行清丈,比照江安县则例,新旧通共中下田地二百一十六顷八十八亩七分八厘五毫一丝七忽。
共徵丁条粮银三百二十五两二分三厘四毫六丝四忽,三微七尘。
荒下田地共二顷九亩九分一厘四毫九丝,共该徵银二两二钱二分二厘二毫六丝五忽,六微九尘六纎。
直𨽻资州,并属五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税粮徵银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五年,改设直𨽻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二万九千三百三十一顷一十九亩一分四厘五毫七丝八忽六微五尘四纎。
共徵丁条粮银三万三千六百五十两一钱七分六厘二毫二丝一忽,四微五尘一纎。
荒下田地共一千一百五十九顷一十二亩九分五毫。
共该徵丁条粮银八百五十四两八钱二分五毫四丝七忽,四微五尘。
直𨽻绵州,并属六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税粮徵银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五年,改设直𨽻。至六年,奉行清查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二万五千一十二顷五十亩七分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九微九尘。
共徵丁条粮银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两一钱一分七厘七毫一丝八忽六微九尘八纎。
荒下田地共三千八百四十七顷五亩八分四毫九丝六忽。
共该徵丁条粮银三千四百九两二钱六分九厘七毫六丝五忽三微三尘四纎。
直𨽻茂州,并属三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税粮徵银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五年,改设直𨽻奉行清丈。新旧通共山下地,估种二千六百一十九石八斗四升三勺六抄,下地三十三顷二亩九分二厘。
共徵丁条粮银七百三十四两二钱八分九厘一毫一丝八忽五微四尘二纎。
直𨽻达州,并属三州县。全书旧未开载原额税粮徵银数目款项无凭载入。雍正六年,改设直𨽻奉行清丈,新旧通共上、中下田地八千三百四十七顷九十一亩九厘四毫,共徵丁条粮银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一两九钱九分七厘三毫八忽五微六尘。
荒下田地共一千六百二十四顷六十三亩九分,共该徵丁条粮银一千三百五十一两六钱二厘二毫七丝二忽五微八尘三纎。
补遗
直𨽻雷波卫,并属黄螂一所。国朝雍正八年新设。至雍正十一年清查,报部番民认纳锅桩丁粮仓斗二百零五石六斗,每年照时变价,详请拨支。
四川通志巻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