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四川通志卷二
建置沿革。
蜀自人皇肇辟,帝喾分封,及虞、夏间,为梁州之域,嗣是任土作贡,世隶侯伯。自仪错入,而蚕丛鱼凫,开国之迹茫然。汉置益州部刺史,察举诸郡。厥后唐设节度,幷采访、处置等使。宋设安抚,分益、梓、利、䕫四路,歴元及明,又几经因革焉。
国朝御宇于蜀中版图各加厘正,其于作新之功,由旧之意,盖两得之。今且疆隅广轮,声教远讫,土宇版章,亦孔之厚矣。故卫所多改。郡县则苗,猓驯简僻,多从复设,则生齿滋他。若鎭雄遵义,又量地之远近,改属滇、黔,何一非因时制宜者欤?作《建置沿革志》。
四川布政司。
蜀之先,肇于人皇为蜀山氏。《尔雅》:蜀者,独也,言不与他处相连属也。黄帝次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后封其支庶于蜀为蜀国。《史记》,黄帝生二子,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正义》: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舜置十二牧,蜀曰梁州,《晋书》:梁者,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名。《禹贡》亦曰梁州。周初,武王伐纣,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从焉。周礼职方氏倂入雍州愼靓王。五年,秦灭蜀,置巴、蜀二郡。《史记》,秦惠文王后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秦惠本纪》:张仪伐蜀,蜀王开明战不胜,为仪所灭。扬雄《蜀本纪》:荆人鳖灵为蜀相,其王杜宇以国禅之号开明帝,下至三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称王。《华阳国志》:周衰,蜀侯蚕、丛先七国称王,其后王曰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禅位于其相。开明九世有开明,尚复称王,徙治成都。后与苴巴相攻,为秦所灭。汉元年属汉国。王,汉中四十一县。高帝六年,分置广汉郡。武帝元光五年,开西南夷,置犍为、沈黎、汶山、牂牁、越巂五郡。元封五年,置十三部刺史,改梁州为益州。《晋志》:平帝元始二年,改梁州曰益州,益之为言厄也。言其地之险厄,亦曰疆壤益大,故名之。后省沈黎。汶山王莽末,为公孙述所据,治成都。改益州,置司,隶校尉。十二年,属汉,复为益州。治雒,中平五年,刘焉为益州牧,徙治绵竹。兴平元年,还治成都。建安中,刘璋分置巴东、巴西、江阳三郡。十九年,昭烈定益州,卽位建都,又分置梓潼、涪陵、汶山、汉嘉、朱提、宕渠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入魏,分置梁州治汉中见魏、宋二志,而《晋志》又作泰始三年置。晋亦曰梁、益二州梁州领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郡、巴西、巴东八郡。益州领蜀郡、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越巂、牂牁八郡。其后又有宕渠、阴平、晋昌等,凡三十郡。永宁元年,为李特所据。永兴元年,李雄建号曰大成。咸康四年,李寿改号曰汉。永和三年归晋。宁康元年,陷入苻秦,太和八年,仍属晋义熙元年,又为谯纵所据,九年,讨平之。宋、齐皆为梁、益二州。梁州领汉中等二十郡,益州领蜀郡等二十九郡。《齐志》,梁州领汉中等二十三郡。又𢎞农等四十五荒郡,益州领蜀郡等二十五郡东宕渠等七獠左郡及北部都尉。。梁元帝承圣元年,为武陵王纪所据得益、梁、秦、潼、安、泸、青、戎、宁、华、信、渠、万、江、新、巴、楚、义十八州。西魏废帝二年入魏,周置总管府。隋开皇二年,废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三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三年,改诸州为郡。梁州领汉中、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宁、涪陵、巴郡、巴东、蜀郡、临卭、眉山、隆山、资阳、泸川、犍为、越巂、牂牁、黔安等郡。唐武德元年,复改郡为州。梁、益二州皆置总管府。三年,于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分遂、泸、巂、茂、利、䕫、黔等州,皆置总管府九年,罢行台。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开元二十二年,分山南为东、西,而梁州为山南西道剑南道领。成都。一府:汉、彭、蜀、眉、绵、剑、梓、遂、普、陵、资、荣、简、嘉、卭、雅、黎、泸、茂、翼、维、戎、姚、巂、松、龙、当、悉、静、恭、柘、保、眞、霸、乾、昌、合、渝等三十八州。山南西道领兴元一府、鳯、兴、利、通、洋、集、巴、蓬、壁、金、开、渠等十二州。又䕫、涪、万、忠四州分属山南东道又分黔州为黔中道。至德二年,又分剑南为东、西川节度。昭宗初,为王建所据建以大顺二年入成都,天复七年建国,得四十六州,凡三十五年。后唐同光三年属唐长兴五年为孟知祥所据知祥以同光三年入蜀,长兴五年建国,亦得四十六州,凡四十一年。宋乾德三年平蜀,置西川路。开宝六年,分置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倂为川峡路。咸平四年,分置益、梓、利、䕫四路,总曰四川路成都府路领成都、崇庆、嘉定三府,眉、彭、绵、汉、卭、简、黎、雅、茂、威、降。十一州,永康、石泉二军,仙并一监。潼川府路领潼川、遂宁、顺庆三府,资、普、昌、叙、泸、合、荣、渠八州,长宁懐安宁西三军,富顺一监。利州路领兴元、隆庆二府,利、洋、阆、文、沔、蓬、政、巴八州。䕫州路领绍庆、咸淳、重庆三府,施万、开达、涪、珍、思播八州、云安、梁山、西平三军,大宁一监。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领成都、嘉定、广元、顺庆、永宁、重庆、䕫州、叙州、马湖九路,潼川、绍庆、懐德三府,保宁、广安二属府,彭、汉、安、灌、崇、庆、威、简、眉、卭、剑、龙、巴、沔、蓬、渠、遂、宁、绵、筠、连、泸、忠、合、涪、永宁、柔远、酉阳、服施、达、梁、山、万、云阳、大宁、开、高、顺、高戎三十六州。长宁一军,而播州则属于湖广沿边宣慰司至正中为明玉珍所据。本传:岁乙未克重庆,戊戌,克成都,壬戌,建国号曰夏都于重庆。明洪武四年平之,置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成、重、保、顺、叙、马、䕫、龙、遵九府,嘉、眉、卭、雅、潼、泸六州,东川、乌䝉、乌撒、鎭雄四军民府。崇祯末,为贼帅张献忠所陷。皇清顺治二年,讨平之,仍置四川布政使司。康熙四年,改乌撒隶贵州。雍正六年,改东川乌䝉、鎭雄隶云南,遵义隶贵州,倂马湖入叙州,改建昌卫为宁远府,升绵、茂、达三州及资县并为直隶州。雍正七年,又升雅州为雅州府。今领府九,州九,卫三。
成都府:
《禹贡》:梁州之域,自古为蜀国。秦置蜀郡,汉亦曰蜀郡,王莽改郡曰导江,后为公孙述所据。后汉建武元年,述置成都尹,十二年平之,仍为蜀郡。兴平元年,为益州,治蜀。汉建都于此。晋太康十年,改置成都国,封子頴为王。寻复为蜀郡。惠帝以后,李特、李雄、李寿相继据之。安帝初以秦、雍流民置始康郡,寄治成都。义熙元年,为谯纵所据,九年平纵,复为晋地。宋、齐因之。元嘉十年,置宋宁、宋兴二郡。十六年,又徙南秦州之懐宁郡,皆寄治成都。梁移始康郡于新都。梁时,武陵王纪僭号于此,周置总管府,《隋志》:废懐宁、宋宁、宋兴、晋熙四郡入蜀郡。隋开皇初,州郡并废,置西南道行台。三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仍为蜀郡。唐武德元年,复置益州总管府。三年,府罢,置西南道行台。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置剑南道。龙朔二年,置大都督府,开元二年,置剑南经略使,七年升节度使。天宝元年复曰蜀郡,十五年驻跸于此。至德二年,改成都府,升置南京,寻罢。后复置剑南西川节度使。五代时,王建、孟知祥皆都之,称蜀。宋乾德三年平蜀,置西川路。太平兴国六年罢节度使,降为益州,端拱二年复曰成都府。淳化五年又降为益州,咸平四年分为益州路,嘉佑四年复为成都府其设节度及兵马钤辖、安抚使、安抚司、制置司制置大使,俱治成都府。元初立总管府,兼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所。明洪武初,复成都府,为四川布政司治所。
皇清因之。今领州三,县十三:成都县附郭。
周蜀王所治。秦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汉因之。汉末兼为益州治。蜀汉建都于此晋隋皆为州郡治。唐贞观十七年分置蜀县,俱在郭下。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五代王氏、孟氏皆为国郡。宋为成都府路治。元为成都路治。明为成都府治。
皇清因之。
华阳县附郭
唐贞观十七年,分成都县地置蜀县。乾元元年,改曰华阳,与成都共治郭下。宋元明因之。皇清康熙九年,倂入成都。雍正五年复设。
双流县
汉广都县地。晋永和中置宁蜀郡。宋齐因之。后周郡废。隋仁寿元年,改广都曰双流,仍属蜀郡。唐龙朔二年,复分置广都县,属成都府。宋因之元省广都县入焉明因之。皇清康熙元年,倂入新津。雍正六年复设。
温江县。
汉郫县。地西魏为蜀郡治。隋开皇三年省郡入郫县。仁寿三年改置万春县,寻废。唐武德三年复置万春县,属益州。贞观元年改温江县,属成都。五代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新津县
汉犍为郡武阳县地后周闵帝元年,置新津县,仍属犍为郡。隋属蜀郡。唐初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宋因之。南渡后,属崇庆府。元属崇庆州明因之
皇清属成都府。
金堂县
汉新都、牛鞞二县地。唐咸亨二年,分置金堂县,以县界金堂山为名,属益州。垂拱二年,属汉州。石晋天福初,改曰汉城,后复旧。宋属懐安军元初升军为懐州。至元二十年,省州入金堂县,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新都县。
汉置新都县,属广汉郡。晋泰始二年,分广汉置新都郡于雒县,以县属之。武帝时,封王建国。太康六年郡国并罢县,属广汉郡。宋齐因之。梁改为始康郡。西魏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兴乐县。业初省入成都。 唐武德二年复置,属成都府。五代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简州。
汉置牛鞞县,属犍为郡。晋因之。永和中属蜀郡。宋曰鞞县。齐复曰牛鞞。西魏恭帝二年改置阳安县,并置武康郡。周闵帝元年于郡置资州。武成二年徙州治资中,而郡县如故。隋开皇初郡废。仁寿三年改置简州。大业初州废,县属蜀郡。唐武德三年析益州复置简州。天宝元年改阳安郡。乾元元年复曰简州,属剑南道,后置清化军。五代属蜀。宋亦曰简州阳安郡,属成都府路。元至元二十年省阳安县入州,属成都路。明洪武六年废州为县。正德八年复改为州,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崇庆州
汉置江原县,属蜀郡。晋因之。永嘉六年,李雄分蜀郡置汉原郡,亦以名县。永和中,改郡曰晋原,县曰江原。宋齐因之梁改江原郡。后周废郡,改县曰晋原。隋属蜀郡。唐埀拱二年于县置蜀州。天宝初改唐安郡。乾元初复曰蜀州,属剑南道。五代属蜀。宋初亦曰蜀州,唐安郡。绍兴十年以高宗潜邸,升崇庆军节度。淳熙四年升崇庆府,属成都路。元至元十二年立总管府。二十年改曰崇庆州,省州治晋原县入焉,属成都路。明洪武初,以永康县省入,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郫 县
周蜀王杜宇所都秦置郫县,属蜀郡。汉、晋、隋因之唐属成都府。埀拱初,置犀浦县宋熙宁五年,省犀浦入郫县。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灌 县
汉郫绵虒、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晋因之。刘宋徙汶山郡,治此。齐因之后周天和三年,废郡及县,改置汶山县于此。隋仁寿初,废入郫县。唐武德元年置盘龙县,寻改曰导江,复移治都安废,治为灌口鎭。贞观中,改曰灌宁。开元中,复为导江,并于鎭置鎭静军。孟蜀置灌州。宋乾徳四年,改曰永宁军。太平兴国三年,改永康军,以导江县属之。熙宁五年,废军为灌口砦,以导江县还属彭州。九年即导江军治,置永康军使。元佑初复曰永宁军。元至元十三年改军置灌州,省导江县入焉,属成都路。明废州为灌县,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崇宁县。
唐仪鳯二年置唐昌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彭州,长寿二年改曰周昌,神龙元年复曰唐昌。五代梁开平二年,改曰归化。后唐同光初复故。晋天福初,改曰彭山。汉又复故宋开宝四年,改曰永昌。崇宁元年又改曰崇宁,属彭州。元因之明属成都府。皇清康熙七年倂入郫县。雍正六年,复设新繁县。
汉置繁县,属蜀郡。晋、宋、齐因之。后周改曰新繁。隋开皇初,省入成都县。唐武德三年复置,属成都府。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
汉 州
汉置雒县,属广汉郡。后移广汉郡及益州,皆治此。晋泰始二年为新都郡治。太康六年罢新都郡,仍为广汉郡治。宋齐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绵竹。大业初复改曰雒,属蜀郡。唐垂拱二年于县置汉州,天宝初改德阳郡。乾元初复曰汉州,属剑南道。宋亦曰汉州德阳郡,属成都路。元中统元年复立汉州,以雒县省入,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皇清因之。
什邡县
汉置什邡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晋初属新都郡。郡废,还属广汉。宋、齐因之周闵帝,改曰方亭。武帝省入雒县唐武德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汉州。宋元明不改
皇清属成都府。
彭 县古彭州
秦汉晋俱为繁县地。刘宋元嘉十二年置晋寿郡及县。齐因之。梁置东益州。后周废州,改郡。县俱曰九陇。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蒙州。大业初州废,属蜀郡。唐武德三年复置蒙州。贞观二年州废,属益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彭州。天宝初改蒙阳郡。乾元初复曰彭州。文德元年升威胜军节度。景福元年罢节度。宋熙宁二年,分置堋口县,四年省为鎭。元至元十三年,省九陇县入州。明初废州为彭县,并省蒙阳县入焉,隶成都府。
皇清康熙七年,倂入新繁。雍正六年,复设重庆府。
《禹贡》:梁州之域,周武王时为巴子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昔太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注》,谓巴之始祖也。《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南极黔、涪,北接汉中都,江中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战国时尝与楚为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愼靓王。五年,秦惠文王与楚共灭巴,置巴郡,《华阳国志》: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遣张仪救苴巴。仪旣伐蜀,灭之,贪巴道之富,因执其王以归,置巴郡。汉仍为巴郡,治江州。属益州。后汉初平元年,改为永宁都。建安六年,复为巴郡,三国属蜀,晋改永宁曰巴都郡,属梁州。宋、齐复为巴郡,属益州。梁太清末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改曰巴州,后周闵帝元年,复曰楚州。隋开皇初郡废,改曰渝州。大业初,复罢州为巴郡,属梁州。唐武德元年,复曰渝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属剑南东道。《寰宇记》:属山南西道。五代时,王建、孟知祥继有其地。宋亦曰渝州南平郡,属䕫州路,崇宁元年,改曰恭州,淳熙十五年,升为重庆府是岁,光宗卽位州为潜藩,故升以其地界绍庆、顺庆之间故名。元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为四川南道宣慰司。至正末,明玊珍据此僭号曰夏。明洪武四年归附,仍为重庆府,属川东道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设黔彭㕔,黔江、彭水属之,升忠州为直,隶酆都,垫江属之。今领州二,县十一。巴: 县附郭
周巴子国。春秋巴国都。秦汉置江州,县为巴郡治。晋、宋、齐因之,后改曰垫江。梁为楚州治。周改巴城县。武成三年改曰巴县,废枳、垫江二县入焉。隋初为渝州,治后复为巴郡治。唐复为渝州治。宋为重庆治。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江津县
汉江州县地,属巴郡。西魏分置江阳县,兼置七门郡后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江津,仍属巴郡。唐属渝州。天宝中,改属南平郡宋初因之,后倂万寿、南平入焉,属重庆府。元属重庆路明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
长寿县本楚黔中地
汉为枳,县地,属巴郡。晋属巴都郡。周、隋为巴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乐温县,属南潾州。九年,改属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至正中,明玉珍改置长寿县,仍属涪州。明洪武六年,改属重庆府。
皇清因之。
永川县。
汉江州县地隋为江津、巴二县地唐至德二年,分置壁山县,属渝州。大厯十一年,又分壁山置永川县,属昌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倂入大足明洪武初复置,隶重庆府。皇清因之。
壁山县
唐至德二年,析巴江津、万寿置壁山,属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倂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康熙初年,倂入永川县。雍正六年,复设荣昌县本资州内江县地。
唐初为泸、普、渝、合、资、荣六州之界。乾元元年,分置昌州,兼置静南、昌元、大足三县。大厯六年废,十年复置,治昌元。属剑南道。光启元年徙州,治大足。五代属蜀。、宋曰昌州昌元郡,省静南县入州,属潼川府路。元州县俱废。明洪武四年,改置荣昌县,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
大足县本合州巴川县地
唐乾元元年,始分置大足县,取大足川为名,属昌州,以静南省入。唐末为昌州治。宋因之元倂昌州及所领永川、昌元、大足入合州明洪武四年复置大足县,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康熙初年,倂入荣昌县。雍正六年,复设綦江县古綦市地。
汉江州县地唐武德二年,分置隆阳县,兼置南州。三年改曰僰州,四年复曰南州。先天二年改县曰南州。天宝初改州曰南川郡。乾元初复曰南州,属江南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属蜀。宋初为羁縻州,庆厯八年改属渝州。皇佑五年废州为南川县。熙宁七年复分南川置南平军,属䕫州路。嘉熙三年徙军治隆化,县废。元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属播州安抚司。明洪武改置綦江县,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
南川县
汉江州枳县地,属巴郡。周隋为巴县地。唐贞观十一年,分置隆化县,取县西永隆山为名,属涪州。先天元年,改曰宾化。宋初复曰隆化。熙宁七年,改属南平军。南宋嘉熙三年,徙军来治。元至元十一年,废军及隆化县,改置南川县,属重庆路。明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
黔江县:
汉巴郡涪陵县地。建安六年,刘璋分置丹兴县,属蜀国都尉。蜀汉为涪陵郡。晋因之,后废。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兼置庸州。大业二年州废,以县属巴东郡。唐武德元年改属黔州。天宝元年改曰黔江。宋绍定,初属绍庆府。元因之明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隶黔彭㕔合。 州
周巴子国,亦濮国地。秦汉为巴郡之垫江县。建安六年属巴西郡蜀汉建兴十五年,还属巴郡。晋因之宋元嘉中,置东宕渠郡,以垫江属宁蜀郡西魏恭帝置合州,改郡曰垫江,改县曰石镜隋开皇初郡废,末年改合州曰涪州。大业初废州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复改合州。天宝元年又改巴川郡。乾元初复为合州,属剑南道宋乾德三年,改县为石照。淳佑三年,迁州治钓鱼山、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为散郡,并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复还旧治,仍为合州,隶重庆路。明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
铜梁县
周楚襄王灭巴,封其子为铜梁,侯于此秦汉为垫江县地西魏为石镜县地。唐长安四年始置县,以小铜梁山为名,属合州。宋因之元初移今治,倂巴川县入焉明因之,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康熙元年,倂入合州。六十年复设,以废安居县入焉。
定远县。
宋合州地之女菁坪元至元四年,创为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后改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属合州。明隶重庆府。嘉靖三十年,知县胡濂以江水坏庐,移治庙儿坝,卽今治所。皇清因之。康熙八年,倂入合州。雍正六年复设,忠。 州
周为巴地。秦属巴郡。汉置临江县。晋宋齐。因之。梁大同。六年置临江郡。后魏废帝二年,置临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属巴东郡。义宁二年,复置临江。唐贞观八年,改忠州,以巴蔓子及严颜忠烈得名。天寳初,改南宾郡。乾元初,复为忠州,属山南东道。五代属蜀。、宋亦曰忠州、南宾郡,属䕫州路。咸淳元年,以度宗潜邸,升为咸淳府。元复曰忠州,至元二十一年改属重庆路。明洪武初,以州治临江县,省入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升为直隶忠州。领县三,酆都县古巴国别都。
汉为枳县地。永元二年,分置平都县,属巴郡蜀汉延熙十七年,倂入临江县梁属临江郡隋属巴东郡。义宁二年,置丰都县唐属忠州宋初因之。元丰后废,绍兴初复置。咸淳初属咸淳府、元至元中,倂垫江入焉、明洪武初,改「丰」为「酆」,又以南宾县入焉,隶重庆府。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
垫江县
汉临江县地。西魏恭帝三年置垫江县,兼置容川郡。周天和三年改曰魏安,属渠州。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复曰垫江,属宕渠郡。唐武德初,分属潾州。九年属临州,寻属忠州。宋因之。熙宁五年,省桂溪县入焉。元倂入酆都,至正中,明玉珍复置,仍属忠州。明隶重庆府。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
涪 州
周楚枳邑汉置枳县,属巴郡。晋永和中,移涪陵郡于此宋齐因之后周废枳县,徙郡,治汉平县隋开皇初郡废。十三年改汉平为涪陵县,属巴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涪州。天宝初,改涪陵郡。乾元初复曰涪州,属江南西道。五代属蜀。宋亦曰涪州。涪陵郡属䕫州路。熙宁三年以乐温县省入。咸淳三年移治三台山。元复旧治。至元二十年以州治涪陵及乐、温二县入焉。二十一年改属重庆路。明隶重庆府
皇清因之。康熙七年,倂武隆县入焉。彭水县。
汉置涪陵县,属巴郡。王莽改曰巴亭。后汉复为涪陵县。建安六年,刘璋置蜀国都尉,昭烈置涪陵郡。晋永嘉后没于蛮。后周保定四年,蛮帅田思鹤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隋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始置彭水县,为黔州治所。大业三年改州为黔安郡。唐武德元年复为黔州。贞观四年置都督府。圣歴元年罢。先天二年复置都督府。开元二十年置黔州采访使,天宝初曰黔中郡。乾元初复为黔州都督府。属江南道。大顺元年置武泰军节度,天复三年罢。五代属蜀。宋亦曰黔州黔中郡。太平兴国五年复为武泰军节度使,属䕫州路。嘉佑八年以洪杜、洋水、信宁都濡四县入焉。绍兴元年升为绍庆府。元因之,属四川行省。明洪武初罢府,以县属涪州。
皇清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改隶黔彭㕔保宁府。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巴国,别都。秦为巴郡阆中县西境,汉水以西为广汉郡地。建安六年,刘璋分阆中置巴西郡。晋因之。宋元嘉十二年置北巴西郡,属梁州。梁天监八年,以北巴西置南梁州。西魏废帝三年,改曰隆州盘龙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巴西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隆州。先天二年避讳,改阆州。天宝元年改曰阆中郡。乾元初复曰阆州,属山南道。五代、后唐天成四年置保宁军节度。长兴中入蜀。宋亦曰阆州阆中郡。乾德四年改曰安德军节度。属利州路。绍兴十四年属利州东路。元初立东川路,至元十三年升为保宁府。二十年改保宁路,后复为府,属广元路。至正二十年为明玊珍所据。明洪武四年复曰保宁府,属川北道。皇清因之。今领州二,县七。
阆中县附郭古巴国别都
秦置阆中县,属巴郡。汉因之。建安中,分为巴西郡治。晋因之。刘宋为北巴西郡治。萧齐因之。梁为南梁州治。西魏为隆州治。隋改曰阆内,仍为巴西郡治。唐武德元年复曰阆中,为䦘州治。宋因之元为保宁路治。明为保宁府治。
皇清因之。
苍溪县。
汉阆中县地。永元中分置汉昌县,仍属巴郡。晋太康中又分苍溪县,皆属巴西郡。刘宋省苍溪,以汉昌属巴西郡。萧齐复置,仍属北巴西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汉昌曰苍溪,仍属巴西郡。唐属阆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奉国县入焉,属保宁路。明属保宁府皇清因之。
南部县。
汉巴郡充国县地。初平四年分置南充国晋省充国,以南充国属巴西郡。刘宋曰南国县,属北巴西郡。萧齐因之梁天监二年改曰南部县。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巴西郡。唐属阆州宋因之元省新井、新政、西水三县入焉,属保宁府。明洪武十年倂入阆中,十四年复置。
皇清因之。
广元县。
汉葭萌县地。蜀汉为汉寿县地。晋初为晋寿县地。太平中分置兴安县,属晋寿郡。刘宋因之。萧齐分为东晋寿郡。梁天监四年入。后魏侨置益州,亦曰西益州。大通六年还入梁,大同中改号曰黎州。西魏废帝三年以西益州为利州,置总管府。隋开皇初郡废,改曰智州。十八年改州治兴安,县曰绵谷,寻改州为义城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利州,二年置总管府。贞观六年府罢。天宝元年改曰益昌郡。乾元初复曰利州,属山南西道。乾宁四年置昭武军节度。五代属蜀。后唐改郡曰益州。宋初属西川路,咸平四年分置利州路,景佑四年改宁武军节度。元宪宗三年立利州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罢府,改曰广元路,属四川行省。明洪武七年曰广元府,寻改府为州,以州治绵谷县省入。十四年又降州为县,属保宁府。
皇清因之。
昭化县。
汉置葭萌县,属广汉郡。蜀汉改曰汉寿,分属梓潼郡晋太康元年又改曰晋寿。永和中置益昌县,属巴西郡。大元十五年于县置晋寿郡后魏曰京兆县,属南白水郡后周省晋寿,复改京兆曰益昌隋属义城郡唐属利州、后唐同光三年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开宝五年始改曰昭化元省葭萌县入焉,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属保宁府。皇清因之。
巴 州古巴国地
汉巴郡宕渠县地。永和中分置汉昌县,仍属巴郡。蜀汉初属宕渠郡,郡寻废,属巴西郡。晋宋因之。齐建元二年置巴州。梁曰归化郡,始置梁广县,为郡治。魏正始元年改置太谷郡,延昌三年置巴州。后周大象二年改县曰化成。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巴州,天宝初复曰清化郡。乾元初复曰巴州,属山南西道。宋亦曰巴州清化郡,省清化县入焉,属利州路。元曰巴州,属四川省。明洪武九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仍降州为巴县,属保宁府。正德十年复升为州。
皇清因之。
通江县。
汉宕渠县地。至东汉为宣汉县地。梁为始宁县地。西魏分置诺水县,属遂宁郡。隋开皇三年仍省入始宁。唐武德八年复分始宁置诺水县,仍于县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改名通江。宋熙宁五年废壁州及白石、符阳二县入焉,属巴州。南宋末分为上。通江,下通江。元至元二十年,倂上下通江入曾口县。至正四年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属保宁府皇清因之。
南江县。
汉宕渠县地。至东汉为汉昌县地。梁为难江县地。西魏为盘道县地。后周天和五年始复分置难江县,于县置集州及平桑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属汉川郡。唐武德元年复于县置集州。天宝初改曰符阳郡。乾元初复曰集州,属山南西道。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集州,以县属巴州。元至元二十年,又倂县入化成。明正德十一年复置,改曰南江,属保宁府。
皇清因之。
剑。 州
汉广汉郡梓潼县地。晋武连县地。刘宋始分置南安郡。萧齐置南安县,为郡治所。梁承圣中,武陵王纪改安州。西魏废帝三年改曰始州,改郡县俱曰普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普安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曰剑州。天宝初复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属剑南道。五代属蜀。宋亦曰剑州,普安郡。隆兴二年升普安军节度。绍兴元年以孝宗潜邸,升隆庆府,属利州东路。元至元二十年复曰剑州,省普城、剑门二县入焉,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改属保宁府。
皇清因之。
顺庆府: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为巴州。安汉充国宕渠县地。晋惠帝分巴西置宕渠郡。宋、齐因之,徙治安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属巴西郡。唐武德四年,始分置果州,治南充。天宝初,改南充郡。乾元初,复曰果州,属山南西道。大歴六年更名充州,十年复故。五代属蜀,置永宁军节度。宋亦曰果州,南充郡,改属梓州路。南宋宝庆三年以宁宗潜邸,升顺庆府,隶剑南东路。淳佑九年徙治青居山。元至元四年置东川路,后改东川府。十五年复曰顺庆府。二十年升为路,属四川行中书省。明洪武初,复曰顺庆府。属川北道。
皇清改属川北道。领州二、县八:南充县附郭
汉置安汉县,属巴郡。初平元年移巴郡来治。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晋因之。惠帝分属宕渠郡。刘宋改置南宕渠郡。齐以后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充,属巴西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果州。宋因之。南宋为顺庆府治。元至元二十年,省汉初县入焉。明因之。
皇清因之。
西充县。
汉安汉县地。晋置西充县,属巴西郡。梁置木兰郡。西魏废郡,改晋城县。唐武德四年分置西充县,属果州。宋因之。南渡后,属顺庆府。元至元二十年,倂流溪旧县入焉。明因之皇清因之。
蓬 州
汉巴郡安汉县地。梁置相如县,兼置梓潼郡。西魏郡废。隋属巴西郡。唐武德四年,分属果州。宋因之。宝佑六年,改属蓬州。元至元十五年,移蓬州来治。二十年立蓬州路,后复为蓬州,属顺庆府。明洪武初,以州治相如县,省入,属顺庆府。
皇清因之。
营山县
汉巴郡宕渠县地。梁置安固县。周天和中置蓬州。隋大业初州废,属清化郡。唐武德元年复于县置蓬州。四年析相如置朗池县,属果州。开元二十九年移蓬州治大寅,改安固曰良山,属之。宝应元年又以朗池县属蓬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朗池曰营山。熙宁三年以蓬山县省入。元至元二十年又省良山入焉,仍属蓬州。明因之
皇清改属顺庆府。
仪陇县
汉巴郡阆中县地。梁置仪陇县,并置隆成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西郡。唐武德三年于县置方州,八年州废,县属蓬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倂蓬池入焉,仍属蓬州。明因之皇清改属顺庆府。
广安州古賨国地
汉巴郡、宕渠、安汉、垫江三县地。梁置始安县,属北宕渠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賨城,属宕渠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始安,属渠州。天宝元年改曰渠江。宋开宝二年于县浓洄鎭置广安军,属梓州路。咸淳二年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军废,二十年升为广安府,属顺庆路。明洪武四年改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仍属顺庆府。
皇清因之。
渠 县古賨国地
汉置宕渠县,属巴郡。建安中分属巴西郡。蜀汉先主置宕渠郡,寻省。延熙中又置,九年复省。晋永兴九年,李雄复置郡。东晋郡废。刘宋属南宕渠郡。齐因之。梁置梁州及北宕渠郡。后魏改置流江县及流江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宕渠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渠州。久视元年分置大竹县。天宝元年改州为潾山郡。乾元初复曰渠州,属山南西道。五代属蜀。宋亦曰渠州潾山郡,属潼川府路。元曰渠州。至元十一年立安抚司。二十年罢司,属顺庆府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流江县省入,仍废州为渠县,属顺庆府。
皇清因之。
大竹县
汉宕渠县地。梁置邻山县,兼置邻州。后魏改曰邻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倂县入邻水。唐武德元年复置邻山县,又置邻州。八年州废,县属渠州。宋景佑三年省入流江。绍兴三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移大竹县来治,省邻山、邻水二县入焉。明洪武初改属广安州。皇清属顺庆府。
岳池县
汉南充县地。梁相如、南充二县地。唐万岁通天二年,始分其地置岳池县,属果州。开元二十年,移治今所。宋开宝二年,改属广安军。元属广安府。明属广安州。
皇清康熙七年,省入广安州。六十年复设,属顺庆府邻水县。
汉宕渠县地。梁始置邻水县,于县置邻州。后魏改邻山县,属邻山郡。隋属宕渠郡。唐武德初,属邻州,三年还属渠州。宝歴元年省州入邻水。大中初复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明成化二年复置邻水县,属顺庆府。
皇清因之。
叙州府: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西南夷地。汉建元六年,开夜郎国置犍为郡《华阳国志》,郡初治鄨。元光五年,移治南广。孝昭元年,始治僰道。属益州。王莽改曰西顺。东汉复为犍为郡地,移治武阳,晋、宋因之。萧齐复为犍为郡治。梁大同十年置戎州。隋初郡废。大业初,改州为犍为郡。唐武德初,复为戎州,移治南溪。贞观六年,还治僰道长庆中,复置南溪。会昌二年复还僰道。置都督府。天宝初,曰南溪郡。乾元初,复曰戎州,属剑南道。宋初因之。政和四年,改曰叙州,属潼川路。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寻罢司,立叙州。十八年升为叙州路。明玊珍改为军民宣抚司。明洪武六年,改为叙州府。属下南道。
皇清因之。领县十一:
宜宾县附郭古西南夷僰侯国。
汉武帝开置僰道县,为犍为郡。治王莽,改曰僰治。至东,汉复故,属犍为郡。晋宋因之。萧齐复为郡治。梁为戎州治。周保定三年改曰外江。隋大业初,复曰僰道,为犍为郡治。唐为戎州治。宋政和四年,改曰宜宾,为叙州治。明为叙州、府治。
皇清因之。
南溪县。
汉僰道县地。梁分置南广县,并置六同郡。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曰南溪,属犍为郡。唐初为戎州,治贞观。中州移僰道。长庆中复为州治。㑹昌二年复移州还僰道,南溪县属焉。宋属叙州。元因之。明属叙州府。
皇清因之。
富顺县。
汉犍为郡江阳县地。后周武帝析置富世县,幷置洛原郡。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泸州郡。唐属泸州。贞观二十二年改曰富义。宋乾德四年以县掌煎盐,升为富义监。五年县废。太平兴国元年避讳,改曰富顺监,置富顺县属焉,属潼州府路。熙宁元年县省,嘉熙元年监废,寻复置。咸淳元年徙治虎头山。元至元十二年复于旧治置冨顺监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升为冨顺州,属叙州路。明改州为县,属叙州府。
皇清因之。
长宁县。
汉犍为郡,汉阳、江阳二县地唐初置羁縻长宁、淯井二州,属泸州都督府宋熙宁八年,夷人献地,置淯井监,仍属泸州。政和四年,改监为长宁军,立安宁县,属潼州路元至元二十二年,设籙事司,后与安宁县俱省入本军,隶马湖路明洪武初,改军为县,属叙州府。
皇清因之。
隆昌县。
明隆庆元年,割泸州富顺、荣昌三县之界置隆昌县,卽古隆桥驿地,属叙州府。皇清因之。
庆符县。
汉犍为郡。僰道、汉阳二县地。唐为开边县地。宋初为叙州徼外地。政和三年建祥州及庆符、来附二县。宣和二年州废,省来附入庆符县,属叙州。元属叙州路。明属叙州府。皇清因之。
高 县
汉犍为郡南广县地唐置羁縻高州,隶泸州都督府宋初因之。熙宁后废,属长宁军。元复为高州,属叙州路明洪武初,改州为县,属叙州府。
皇清因之。
筠连县
汉犍为郡南广县地唐高祖置筠州,武氏置为定州,俱为羁縻,属戎州都督府。宋为羁縻、筠连二县。、元初置筠连州,属永宁路,幷置定川县为治,属永宁宣抚司,寻废,县存州。明改州为筠连县,属叙州府。
皇清因之。
珙 县
汉置南广县,属犍为郡。蜀汉延熙中置南广郡。晋、宋、齐因之,后没于蛮。唐仪鳯二年,开山洞置巩州。先天二年,降为羁縻州。天宝初改曰忠郡。乾元初复曰巩州,属泸州都督府。宋初因之。熙宁后废,属长宁军。其后分姓他居,有上下罗计之名。元至元十三年归附,改属上、下罗计长官司,属叙南宣抚司。明玊珍复改珙州。明初降州为县,属叙州府。
皇清因之。
兴文县
汉犍为郡汉阳县地,后没于蛮獠。唐仪鳯二年,开山洞置晏州。先天二年,降为羁縻州。天宝初,改罗阳郡。乾元初复曰晏州,属泸州都督府。宋初因之。熙宁后废,属长宁军,后为大坝都掌蛮地。元至元十七年,立大坝都总管,二十二年升为戎州,隶马湖路、明初降州为戎县,万歴四年改曰兴文县,隶叙州府
皇清因之。
屛山县。
汉犍为郡。僰道、朱提二县地。蜀汉时尝置马湖县。晋省县。唐、宋皆为羁縻蛮州地。元至元十二年,置马湖路于郭下,统泥溪等六长官司。明洪武四年为马湖土府治。𢎞治九年改土。万歴十七年始置屛山县,为马湖府治。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裁府,以县属叙州府,直隶叙永厅辖永宁县。
周秦为蜀郡地。汉属益州。晋置永宁县,属云南郡。刘宋、周、隋因之。唐元和元年置简州。宋革州为江安、合江二县之境,后设永宁路,迁治马口崖、鱼漕溪侧。元置腾川县,隶筠连州,寻改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改设永宁鎭边都元帅府,仍设宣抚司。明洪武十三年设永宁卫,隶云南,改宣抚司为永宁长官司,隶四川。永乐十一年,改卫隶贵州都司,后升长官司为宣抚司,隶四川布政司,属川南领长官司。天启初,土官奢寅叛,讨平之。崇禛三年改土设叙永同知属叙州府。川贵同城
皇清康熙四年,分西城隶四川,叙永同知东城隶贵州威宁府。二十六年,改永宁卫为县,仍隶贵州。雍正五年,倂归四川为永宁县,属叙州府。雍正八年,改隶叙永㕔。
直隶雷波卫辖黄螂所。
汉、唐以下为马湖郡,属夷地、元至元十三年内附,置雷波等六长官司,创设马湖路以统之明洪武二十六年,以民少省为雷波乡,属屏山县
皇清康熙初年,土酋投诚纳土,仍置长官司。雍正六年,以土官杨明义助逆,剿平,改土,置雷波卫,隶叙州府。
䕫州府: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庸国地,后属巴国,战国时属楚。旧志:周初为鱼复国,春秋为䕫子国。僖公三十六年秋,楚人灭䕫地倂于楚,为楚九县之一。。秦属巴郡,汉因之。初平元年,刘璋分立固陵郡。建安六年,改为巴东郡,仍属益州,晋仍曰巴东郡。太康中,属梁州,太安二年,属益州,永和初,属荆州。刘宋泰始五年,置三巴校尉《寰宇记》,宋末废。萧齐建元二年,置巴州,永明元年省。梁普通四年,改置信州,后周置总管府。《寰宇记》:后魏废帝三年,移巴东郡于阳口县。周明帝二年,于州置永安郡,其巴东郡唯领云安一县。宣政元年,于州置总管府。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元年府废,复为巴东郡。唐武德元年,复曰信州。二年,改曰䕫州,仍置总管府。管十九郡。贞观十四年,改都督府督七州后置府。天宝元年,改云安郡。乾元元年,复曰䕫州,属山南东道。二年,复为都督府,寻又罢。天佑三年,升鎭江军节度使。五代属蜀,后唐天成二年,改曰宁江军,孟蜀仍为䕫州。宋亦曰䕫州云安郡,改宁江军节度为都督府。开宝六年,分置峡西路,咸平四年,改䕫州路。元至元十五年,立䕫州路总管府,隶四川。明洪武四年,改䕫州府,九年改州隶重庆府,十四年,复升为府,属川东道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分梁山隶直隶忠州,分新宁,隶直隶达州。今领县七奉节县附郭。
周庸国之鱼邑。秦为鱼复县。汉置鱼复县,为江关。都尉治,属巴郡。建安中为巴东郡治。蜀汉章武二年改曰永安。晋太康元年复曰鱼复。宋齐因之梁置信州,治此。西魏改县,曰入复。隋因之,仍为巴东郡治。唐初为䕫州治,贞观二十三年改曰奉节。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县入州。十四年复置,属䕫州府。
皇清因之。
大宁县古永安郡
晋泰昌县地后周置始安郡,天和二年,废入永昌郡、隋属巴东郡、唐属䕫州、宋开宝六年,置大宁监,隶䕫州路、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大宁州,隶䕫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九年,改州为大宁县,隶䕫州府。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省入奉节。雍正七年,复设巫山县。
周楚巫郡。秦改为巫县,属南郡。汉因之。建安中,先主改属宜都郡。晋初置建平都尉,治此。咸宁元年,改都尉为建平郡。宋齐因之隋开皇初废郡,改县曰巫山,属巴东郡。唐属䕫州。宋元因之明属夔州府
皇清因之,康熙九年,省大昌县入焉。云阳县。
汉置𦚧䏰县,属巴郡。晋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武帝改为云安县隋仍属巴东郡唐属䕫州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属山南东道。宋末军废。元至元十五年复置军,二十年升为云阳州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属䕫州府
皇清因之。
梁山县
汉𦚧䏰县地,后为南浦县地西魏置梁山县隋属巴东郡唐属万州宋开宝三年,置梁山军,属䕫州路,拨梁山县隶万州,寻复故元至元二十年,改军为梁山州,县属州明洪武七年,废州为县,属䕫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新宁县。
汉宕渠县地。至东汉为宣汉县地。西魏置新宁县,属新宁郡。隋废郡,以县省入通川县。唐武德二年,析通川复置,属通州。太和三年属开州,四年仍属通州。宋以三冈县省入,属达州。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十四年复置。
皇清因之。康熙七年,又省入梁山。雍正七年复设,隶䕫州府。雍正十二年,改隶达州。
万县
汉𦚧䏰县地蜀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因之。后魏改曰鱼泉。后周置安乡郡,寻改县曰安乡,改郡曰万川。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浦,属巴东郡。唐武德二年,析信州于县置南浦州。八年州废,县属䕫州。九年复置浦州,贞观八年改曰万州,天宝初改曰南浦郡,乾元初复为万州,属山南东道。宋仍曰万州,南浦郡属䕫州路,县并为州郡治所。元至元十二年,省南浦县入万州。明洪武七年,废州为县,属䕫州府。
皇清因之。
开。 县
汉𦚧䏰县地。建安二十一年析置汉丰县,属巴东郡。晋初废郡,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西魏改曰永宁。隋开皇末,又改曰盛山,属巴东郡。义宁二年,于县置万州。唐武德初,改曰开州。天宝元年改曰盛山郡。乾元初复曰开州,广德元年改县曰开江。宋仍曰开州,盛山郡,属䕫州路。元省县入州明洪武四年仍为开州。七年改州为县,属䕫州府。皇清因之。
建始县。
汉巫县地。晋泰始初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太康五年省,寻复置。刘宋元嘉中废后周建德三年复置,倂置业州及军屯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复置业州。唐贞观八年,州废,县属施州。宋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属䕫州府。
皇清因之。
龙安府:
《禹贡》梁州之域。周、秦、氐羌地。汉为广汉郡。刚氐道,东汉置。广汉属国都尉。蜀、汉为江油戍,兼置广武县,属阴平郡。晋因之。宋、齐属北阴平郡。梁大通初,为杨杰、李龙迁所据。后魏武帝置江油郡。西魏置江油县为江油郡,治。废帝二年置龙州。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改州为平武郡。义宁二年,改龙门郡,寻曰西龙门郡。唐武德初曰西龙门州。贞观元年为龙门州。初为羁縻,属茂州。垂拱中为正州。天宝元年复曰江油郡。至德二载改灵应郡。乾元元年,复曰龙州,属剑南道。中和初改为圣县。宋仍曰龙州江油郡。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绍兴元年复曰龙州,属利州西路。端平三年,兵乱。宝佑六年徙治雍村在今江油县西南二十里元曰龙州,属广元路。至元二十二年,省江油县入州。至正中,徙州治武都今江油县升为元帅府。明洪武七年徙治青川,仍曰龙州,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三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寻复为龙州。永乐十年迁州治乐平鎭卽今府治,《旧志》作明洪武初移于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宣德七年《旧志作九年改为宣抚司,属保宁府。嘉靖四十五年改土为龙安府,属川西道。皇清因之。今领县四,卫一。
平武县附郭
汉置刚氐道,至东汉为广汉属国都尉。蜀汉分立广武县,属阴平郡。晋太康元年更名曰平武。宋齐属北阴平郡。西魏复改为平武县。隋因之,属平武郡。唐贞观八年,省县入江油。宋为龙州治。元为龙州宣慰司治。明洪武二十三年复移州于今治。嘉靖中,改州为府。万歴十九年始改置,今县为附郭。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省青川守御千户所入焉。江油县。
汉刚氐道地。蜀汉置江油戍。晋为平武县地。西魏为龙州江油县地。唐为彰明县地。宋为江油县地。元至正中,始置江油县于武都兴教鎭。明洪武初,倂入梓潼。十四年复置江油县,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
皇清因之。
石泉县。
汉蜀郡广柔县地晋为汝山郡地、后周为汶州北川县地。唐贞观八年分置石泉县,属茂州。永徽二年,省北川县入焉宋初因之。熙宁九年,改属绵州。政和七年,于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废军,仍属绵州。七年,复置军。宝佑中,移军治龙安。元中统五年置安州,以石泉属之。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
皇清因之。
彰明县。
汉广汉郡涪县地晋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汉昌县,侨治于此,仍属巴西郡梁大同四年移治让水乡后魏移孟津里,废帝改为昌隆县隋属金山郡唐先天元年改曰昌明,属绵州。天宝中,江水圮城,建中元年仍移旧县后唐改曰彰明宋元隶绵州明隶成都府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省入绵州。雍正六年复设,隶绵州。九年,改隶龙安府。
松潘卫。《禹贡》梁州之域,后为氐羌地。
汉置湔氐道,属蜀郡。晋改置,升迁县,属汶山郡,后废。后魏为吐谷浑地后周天和元年始置扶州总管及龙洞郡,治嘉诚县。隋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州废,以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复于嘉诚县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五州,其后多至一百有四州,皆生羌部落,属陇右道。永徽后改属剑南道。天宝初改交川郡。乾元初复曰松州。广德初陷于吐蕃。、宋亦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倂为松潘卫。二十年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行都司。嘉靖四十二年复改松潘䘙。皇清属成都府。雍正八年改设抚民厅。属龙安府宁远府。
《禹贡》梁州南裔。汉初为卭都国。元鼎六年,开置越巂郡,属灵关。道或作零关」王莽改郡曰集巂,东汉复故,晋亦曰越巂郡,徙治会无县卽今会川废卫大安二年,改属宁州。咸康八年,仍属益州。刘宋还治卭都。齐时县废,止曰越巂獠郡。梁时尝开置巂州。后周天和二年,置西宁州《隋志》作。「周置严州,开皇三年始改西宁州」。。隋开皇十八年置巂州,大业初复曰越巂郡,治越巂县。唐武德元年,复曰巂州。三年置总管府,寻改为中都督府。属剑南道。至德二载,没于吐蕃,贞元十三年收复,太和五年复为蛮寇所陷移治台登。咸通三年,为䝉诏所据,改城曰建昌府。宋时羁縻,属于大理。元宪宗时内附。至元十二年,置建昌路,分其地置总管府府治建安州。设罗罗斯宣慰司以统之,属四川行省。寻改属云南行省。明洪武二十五年罢宣慰司,置建昌府,属四川布政司。寻改为卫,置行都司领之,并増至前卫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成化二年设建昌兵备道。万歴三年省前卫。
皇清康熙八年仍曰建昌卫,属建昌。监理厅仍设建昌道,并置总鎭府。雍正六年裁卫,置宁远府。领州一、县三,卫一。
西昌县附郭
汉越巂郡治。隋开皇六年置,越巂县为巂州,越巂郡治。唐初为巂州,治后废。元为建昌路治。明为建昌卫。
皇清初年因之。雍正六年,改卫曰西昌县,为宁远府治所。
会理州
汉置会无县,属越巂郡。晋移越巂郡来治。宋仍为属县。齐省县。唐前上元二年,改置会川县,属巂州。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宋属大理为会川府。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四年置会川路。十七年置武安州为治,属罗罗斯宣慰司。明洪武中,仍曰会川府,属四川布政使司。后改为守御千戸所,属建昌。䘙二十七年改置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行都司。
皇清仍曰会川卫,属建昌监理厅。康熙二十九年,分卫地置会理州于苦竹坝。雍正六年裁卫,移州治会川卫。治属宁远府。
冕宁县古西南徼外旄牛夷地
汉武帝置西部都慰,治旄牛,主外羌,后为苏示县西境。唐为月边。月乱二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䝉诏时属建昌府。元至元中置苏州,属建昌路。明洪武二十二年立苏州卫。二十七年改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行都司。
皇清仍曰宁番卫,属建昌监理厅。雍正六年裁卫,置冕宁县,属宁远府。
盐源县。
汉置定筰县,属越巂郡,为都慰治。晋曰定筰。宋仍曰定筰。齐省县。后周武帝置定筰鎭。唐武德二年置昆明县,属巂州。南诏䝉氏为香城都郡。元至元十二年内附,十四年立盐井千户。十七年改为闰盐州。二十七年废州为闰盐县,仍于县立柏兴府,属罗罗斯宣慰司。明洪武二十五年改为柏兴千户所,属建昌。䘙二十七年改置盐井䘙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行都司。皇清仍曰盐井卫,属建昌监理厅。雍正六年改卫为盐源县,属宁远府。
越巂卫。
汉置兰县,属越巂郡晋省县刘宋复置兰县,属沈黎郡。萧齐复废。周武帝改卭部县,置卭部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越巂郡唐属巂州。咸通中陷于蛮宋为卭部王国元宪宗时内附。中统五年,立卭部川安抚招讨使司,属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割属罗罗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曰卭部州明洪武中,改卭部军民州,寻废州,改置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行都司
皇清仍曰越巂卫,属建昌监理厅。雍正六年,属宁远府雅州府。
《禹贡》梁州之域,商为氐、羌地。秦立严道县,汉増置青衣县。天汉四年,分置蜀郡,西部治青衣。东汉延光三年,改置属国都尉。阳嘉二年,改青衣县曰汉嘉。蜀汉章武元年,立为汉嘉郡。晋亦曰汉嘉郡。汉嘉县李雄时郡废,宋属晋原郡。齐属晋康郡旧志宋、齐、梁无郡县,惟推土豪一人为堡主,仍羁縻于益州。西魏废帝二年,始置始阳县,兼置䝉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三年,改县曰䝉山。仁寿四年置雅州元和志》以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初改县曰严道,废州为临卭郡。唐武德元年复置雅州。开元三年置都督府。天宝初改芦山郡。乾元初复曰雅州,属剑南道。五代属蜀,置永平军节度使王建时置。宋仍曰雅州、芦山郡领羁縻州四十有四。属成都路。元初曰雅州,属嘉定路。至元九年属土番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改为直隶雅州,省州治严道县入州。属上南道。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升为雅州府。领州一、县五:雅安县附郭。
秦汉严道县地后汉曰汉嘉隋初为䝉山,后为严道。唐、宋因之,俱为雅州治所。明洪武初,省县入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设雅安县,属雅州。府名山县。
汉青衣县地西魏始分置䝉山县,属䝉山郡、隋开皇十三年,改曰名山,属卭州。仁寿四年,改属雅州唐、宋、元俱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复置,省百丈县入焉,属雅州。皇清因之。
荣经县
汉置严道县,属蜀郡。延光初属属国都尉。晋属汉嘉郡。永嘉后荒废。隋为严道县地。唐武德三年,始改置荣经县,属雅州。宋因之元省入严道,设巡司。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仍属雅州。
皇清因之。
芦山县
汉青衣县地西魏为始阳县地。隋仁寿三年,始分置芦山县,属临卭郡。唐属雅州宋元省入严道明洪武初复置芦山县,属雅州。
皇清因之。
天全州古西夷,徙都地。
汉置徙县,属蜀郡。至东汉属属国都尉。晋曰徙阳,属汉嘉郡。宋属晋原郡。齐梁、隋并废。唐置始阳鎭兵为羁縻州,属雅州。五代蜀时,土人高曩、阁藏、杨夹失多尔济率众归附,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属雅州。宋改曰碉门砦、元初置碉门,黎雅等为宣抚司,属图沙玛路。至元二年,授高保四为安抚使,复置六安宣抚司,属土番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招讨司明洪武初,土酋高国英来归,合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六番,曰马苏、金杨、陇东、西碉。凡六村,属四川行都司。
皇清顺治九年,土官高跻泰来归,仍授前职,属雅州。雍正七年废司,改置天全州,治碉门,属雅州府。
清溪县。
秦为蜀郡西南丹犁戎地。汉初为西夷筰都侯国。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夷,分筰都为沈黎郡,兼置旄牛县。天汉四年省沈黎,以旄牛属蜀郡,为西部都尉。至东汉属蜀郡属国都尉。蜀汉属汉嘉郡。晋初因之。永嘉后,李雄据蜀,复置沈黎郡,分置汉源郡。永和中蜀平郡并废。刘宋复置沈黎郡。萧齐曰沈黎獠郡、后周天和三年开越巂置黎州,寻并县废。隋开皇中置沈黎县。仁寿末置登州。大业初州废,分置汉源县,以县属临卭郡。唐武德元年复置登州。九年罢州为沈黎鎭,后置黎州,并徙汉源县为州附郭。神龙三年,州废,开元三年复置。天宝初为黎州洪源郡,寻改汉源郡。乾元初复曰黎州,属剑南道,设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三州,后増至五十五州,皆徼外生獠。宋曰黎州,汉源郡属成都府路,仍领羁縻五十四州。元曰黎州,属吐番宣慰司。明洪武八年省州治汉源县入焉,改为黎州长官司。十一年以土官马芍德征讨有功,袭授黎州安抚司,属四川布政使司。万歴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隶四川行都司。
皇清倂黎州大渡河二所为,一曰黎大所,属雅州。雍正八年,改置清溪县,属雅州府。
嘉定府旧设,直隶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升为嘉定府,设乐山县为附郭。《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为犍为郡南安县地。《旧志》:武帝置犍为郡,永初六年改嘉定,光武改。汉嘉,晋复为犍为郡。梁普通中改置青州。西魏改眉州。后周复为青州,置县曰峨眉元和志作隋开皇三年改」。属平羌郡。宣帝二年改嘉州。隋开皇九年,改为青衣县别置峨眉县于峨眉山下。十年,又改为龙游县。大业二年复曰眉州,置眉山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嘉州。天宝元年改犍为郡。乾元初复曰嘉州,属剑南道。宋宣和元年改为嘉祥,后复故。熙宁五年省平羌入焉。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嘉定府。开禧元年又置嘉庆军节度使,属成都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嘉定路总管府。明洪武四年仍为嘉定府。九年以府治龙游县省入,降为嘉定州,隶四川布政司。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升为嘉定府。领县七:峨眉县。
汉南安县地后周为平羌县地隋开皇初,为青衣县地,十三年,始别置峨眉县,属眉山郡。唐属嘉州。宋属嘉定府元属嘉定路明属嘉定州
皇清因之。
洪雅县。
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始分置洪雅县,属眉山郡。唐武德九年于县置犍州。贞观元年州废,属眉州。开元七年复于县置义州。八年州废,仍属眉州。宋初因之。淳化四年改属嘉州。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复置,属嘉定州。
皇清因之。
夹江县
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晋、宋、齐皆因之、后周为峨眉、平羌二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始分置夹江县,属眉山郡。唐属嘉州宋属嘉定府元属嘉定路明属嘉定州皇清因之。
犍为县
汉犍为郡南安县地后周置沈犀郡,幷置武阳县。隋开皇三年郡废,改县曰犍为,属犍为郡。唐初属戎州。前上元二年,割属嘉州、宋属嘉定府元属嘉定路明属嘉定州皇清因之。
荣 县
汉犍为郡。南安、江阳二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始分置太牢县,属资州。唐武德元年析资州置荣州,并置公井县,为州治。六年徙治太牢。贞观元年又分置旭川县。永徽二年移荣州治之。天宝初改和义郡。乾元初复曰荣州,属剑南道。宋改属潼川路。治平四年改州治旭川,县曰荣德。熙宁四年省公井县入焉。绍熙中升为绍熙府。端平三年择地侨治,宝佑后废。元复为荣州,属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为荣县,属嘉定州。
皇清因之。
威远县。
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二年于此置威远戍。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阳郡。唐武德元年改属荣州。宋因之。元省县,后复置。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属嘉定州。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倂入荣县。雍正六年复设,仍隶嘉定州。
直隶眉州。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为犍为郡武阳县地。萧齐建武三年,始析置齐通郡。梁太清二年,置青州。西魏为眉州,周复曰青州,寻又改嘉州。隋开皇初,改齐通为县,曰广通。仁寿元年,改曰通义。大业二年,复曰眉州,寻废,以县属眉山郡。唐武德二年,析嘉州始于通义县置眉州。天宝初,改通义郡。乾元初,复曰眉州,属剑南道。宋亦曰眉州通义郡,属成都路。太平兴国初,改县为眉山。元曰眉州。至元十四年,属嘉定路。二十年,以州治眉山县省入。明洪武九年,降为眉县。十三年,升为直隶眉州,属上南道
皇清因之,今领县三。
丹棱县。
汉犍为郡南安县地后周明帝始分置齐乐县,武帝改曰洪雅隋开皇十二年又改曰丹棱,属眉山郡唐属眉州宋因之元省入州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仍属眉州。皇清因之。
青神县
汉犍为郡南安县地。西魏置青衣县,取蚕丛氏青衣,劝农桑为名。后周置青神县,幷置青神郡。隋开皇初罢郡,以县属嘉州。唐武德八年,移今治,属眉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倂入眉州。十三年复置,隶眉州。
皇清康熙六年,倂县入州。雍正六年复设,仍隶眉州彭山县。
汉晋犍为郡武阳县地。梁置灵石县。西魏置江州。周置隆山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属陵州。唐贞观元年省入通义。二年复置,割属眉州。先天元年,避讳改曰彭山。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仍属眉州。
皇清康熙元年,倂县入州。雍正六年复设,仍隶眉州,直隶卭州。
《禹贡》梁州之域。秦置临卭县,属蜀郡。汉因之。晋初因之。穆帝时,改属晋原郡。宋因之。齐属晋康郡。梁置卭州。魏置临卭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属临卭郡。时移郡治严道,卽今雅州。唐武德元年,复置卭州。治依政县,显庆二年,始置临卭县。天宝初曰临卭郡,乾元初,复曰卭州,属剑南道。宝应元年,置鎭南军。大歴元年置防御使,寻升为节度使,未几废。咸通八年,置定边军节度使,十一年罢。文德元年又置永平节度使,大顺二年废。五代蜀置永平军。宋亦曰卭州临卭郡,属成都路。元曰卭州,至元十四年立安抚司,兼行州事,寻罢。二十一年,以州治临卭县省入,属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卭县,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升为直隶卭州,属上南道。
皇清因之。领县二
大邑县
汉蜀郡江原县地晋以后为晋原县地。唐咸亨二年,析置大邑县,属卭州。宋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蒲江县
汉临卭县地。魏改蒲口鎭。西魏置广安县,又置蒲原郡。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县曰蒲江,属临卭郡。唐属卭州,太和四年改属巂州,后复故。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一年,倂入卭州。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仍属卭州。
皇清因之。
直隶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升为府,设三台县为附郭《禹贡》梁州之域,春秋蜀国地。秦,蜀郡地。汉为广汉郡。郪县,晋因之。刘宋初,郪县仍属广汉郡,后分广汉置新城郡。齐废郡,梁末置新州。西魏改县曰昌城《隋志》: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昌城置昌城郡。隋开皇初郡废,后改州曰梓州。大业初,复改县曰郪,改州曰新城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梓州,属剑南道。天宝元年,改曰梓潼郡。至德二年,于郡置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元二年复曰梓州广德二年废节度,属西川。大歴元年又置。二年又废,寻复置。五代属蜀王建改曰武德军节度。宋亦曰梓州,梓潼郡剑南东川节度乾德四年改静戎军。太平兴国三年,又改安静军。端拱二年,复曰剑南东川节度。咸平四年,分置梓州路。重和元年,升为潼川府。元因之,属四川行省。明洪武九年,降府为州,以州治郪县省入为直,隶潼川州。属川北道。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升为潼川府。领县八:射洪县。
汉郪县及广汉二县地。西魏置射江县。周改曰射洪,属新城郡。唐属梓州。宋属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省通泉县入焉。明属潼川州。
皇清因之。
盐亭县。
汉广汉县地。梁置北宕渠郡及县。西魏恭帝改郡、县俱曰盐亭。隋开皇初郡废,属新城郡。唐属梓州。宋属潼川府。元至元间,省永泰、东关二县入焉。明属潼川州。皇清因之。
中江县。
汉郪县地。晋咸宁四年,分置五城县,属广汉郡。太康六年省,七年复置。宋曰五城县。齐因之。周于县置元武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元武。仁寿初于县置凯州。大业初州废,属蜀郡。唐武德初属益州,三年改属梓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中江,寻属潼川府。元至元间,省飞乌、铜山入焉。明属潼川州。
皇清因之。
遂宁县。
汉高帝置广汉郡及广汉县。蜀汉延熙中置。东广汉郡。魏景元中省郡。晋初复为郡治,元初二年移郡治涪。隆安二年于德阳县东南七十里置遂宁郡。刘宋因之。齐为东遂宁郡,县曰小汉。梁改县曰小溪。西魏改县曰方义。周闵帝元年置遂州,治方义,改郡曰石山,废德阳县。大象二年置信州总管府。隋开皇初郡废,仁寿二年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复改州曰遂宁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遂州。二年置总管府,贞观初府罢。十三年复置都督府,十七年又罢。景龙元年置遂宁县,天宝元年复曰遂宁郡。乾元二年复曰遂州,属剑南东道。大歴二年置静戎军,治遂州。乾宁四年置武信军节度。五代属蜀。宋太平兴国初复改县曰小溪。政和五年以徽宗潜邸升遂宁府,属潼川州路。宣和五年又升为都督府。元至元二十年改置遂宁州。明洪武初,以州治小溪县省入。九年降为遂宁县,仍属潼川州。
皇清因之。
蓬溪县
汉广汉、德阳三县地。隋方义县地。唐永淳元年,分置唐兴县,属遂州。长寿二年,改曰武丰。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改曰蓬溪。宋属遂宁府,端平三年尝为府治。元至元十九年省长江入焉,属遂宁州。明洪武初,改属潼川州。
皇清因之。
安岳县。
汉资中、牛鞞、德阳三县地。后周建德四年置安岳县,并置普州。隋大业初州废,以县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复于县置普州。天宝初改曰安岳郡。乾元初复曰普州,属建南东道。五代属蜀。宋亦曰普州,安岳郡。开宝四年移铁门山旧县于今治。宝佑后,州县俱废。元复置安岳县,属遂宁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九年州废,以县属潼川州。
皇清顺治十五年,倂入蓬溪。康熙五年,倂入遂宁。十年,改倂乐。至雍正六年复设,仍隶潼川州。
乐至县
汉资中、牛鞞二县地。周为车免鎭。建德三年,于鎭东南置郡曰普慈,县曰多业。隋开皇初郡废,十三年改县曰普慈,属资阳郡。唐武德三年始于鎭置乐至县,属普州。宋乾德五年废普慈为鎭入焉。宝佑后县废。元为安岳县地。明成化二年复置乐至县,属潼川州。正德十年改属简州。嘉靖九年还属潼川州。
皇清因之。
直隶泸州。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巴国地。汉置江阳县,属犍为郡。建安十八年,置江阳郡《晋志》作「蜀置。。晋因之。安帝初,刘裕旣克谯,纵复旧土,置东江阳郡时改置江阳于武阳,故加「东」。齐因之。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隋开皇初,郡废,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改曰泸川郡,又改治县曰泸川。唐武德元年,复曰泸川。三年,置总管府,寻曰都督府,督羁縻十州,后増至十四州。天宝初,曰泸川郡。乾元初,复曰泸州,属剑南道。宋亦曰泸州泸川郡。宣和元年,置泸州军节度领羁縻州十八,乾道六年,移潼川路安抚司于此。景定二年,没于䝉古,寻收复,改曰江安州,属潼川路。元亦曰泸州,至元二十年,倂州治泸川县入焉。二十二年,割属重庆府。明玊珍立泸州路军民府,明洪武初,改为直隶泸州,属下南道。
皇清因之。领县三
江安县。
汉江阳县地。至东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晋改属江阳郡。刘宋为东江阳郡治。齐因之梁属泸州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江安,属泸川郡。唐仍属泸州宋元明不改皇清因之。
合江县
秦巴郡地。汉置符县,属犍为郡。至东汉改曰符节。建安中分属江阳郡。晋仍曰符县,永嘉后废。萧齐始置安乐县,属东江阳郡。梁改置安乐戍。周保定四年始改置合江县,属泸州。隋属泸川郡。唐仍属泸州。宋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纳溪县。
汉江阳县地隋为泸川、江安二县地宋皇佑二年,置纳溪砦,属江安县。绍定五年,升为县,属泸州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直隶资州。
汉资中县地。后周保定中,始分置盘石县。隋开皇七年,自资阳县移资州来治。大业初,改州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复曰资州。天宝元年,复曰资阳郡。乾元元年,复曰资州。咸通二年,徙治内江。七年,复故,属建南道。宋亦曰资州资阳郡,属潼川路。宣和二年,改龙水为资州,后复故。淳佑三年废。元至正末,明玊珍复置资州。明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升为直,隶资州。属松茂道。领县四:资阳县。
汉置资中县,属犍为郡。晋、宋、齐因之后周武成二年,改为资阳县。又自阳安移资州来治,幷置资中郡隋开皇初郡废。七年复移州于盘石,以资阳为属县。大业初属资阳郡唐属资州宋因之元省入简州、明成化二年复置资阳县,属成都府。正德中,改属简州。皇清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改隶资州。
内江县。
汉犍为郡资中县地。至东汉置汉安县,仍属犍为郡晋初因之,永嘉后,没于夷獠后周天和二年,置安戍,寻改置中江县,属资中郡隋避讳,改曰内江,属资阳郡唐咸通六年,移资州来治。七年,还治盘石、宋亦曰内江县。元省县、明洪武初复置,属成都府。皇清因之。雍正五年,改隶资州。
仁寿县。
汉犍为郡武阳县东境。晋置西城戍。梁置怀仁郡。西魏置陵州,改县曰普宁。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仁寿。大业初改隆山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陵州。天宝元年改仁寿郡。乾元元年复曰陵州。属剑南道。五代属蜀。宋熙宁五年废州为陵井监。宣和四年改仙井监。隆兴五年又改曰隆州,属成都府。元至元二十年倂州为仁寿县,属成都路。明属成都府。皇清因之。雍正五年改隶资州。
井硏县
汉犍为郡武阳县地为井研鎭。晋安帝侨置江阳郡,亦曰西江阳郡。宋齐因之。西魏置蒲城县,后废。隋大业元年置井研县,属隆山郡。唐属陵州。宋属仙井监。南渡后,属隆州。元至元二十年,倂入仁寿县,明玊珍复置。明洪武十年又省入仁寿,后复置井研县,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改隶资州,直隶绵州。
汉置涪县,属广汉郡,王莽改曰统睦。东汉复为涪县。元初二年,徙郡治此《水经注》作「永初」。后还治雒,蜀汉属梓潼郡。晋永嘉后,移梓潼郡来治按《晋志》有涪城县,今在州南六十里潼川州界为涪城坝。孝武帝仍移郡治梓潼《旧志》作西魏移」。宋、齐皆曰涪县。西魏置潼州。废帝二年,改县曰巴西《隋志》:巴西旧曰涪,置巴西郡」。。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曰绵州。大业初改金山郡。唐武德元年复曰绵州。天宝元年改郡亦曰巴西。乾元元年复曰绵州,属剑南东道。宋亦曰绵州,巴西郡属成都府路,绍兴三年以知州兼绵茂威州、石泉军沿边安抚使。五年移川、陜宣抚副使司于此。六年罢。二十一年罢沿边安抚使。嘉熙元年为四川制置副使,治所。元至元二十年,省州治巴西县及魏城县入本州,改隶潼川路。明亦曰绵州,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升为直,隶绵州,属松茂道。雍正九年,改属川北道。领县五:
德阳县。
汉广汉郡、绵、雒二县地。五代因之唐武德三年始析雒置德阳县,属益州。埀拱二年,属汉州。宋因之元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复为县,属成都路。十八年,还属汉州。明因之皇清属成都府。雍正五年,改隶绵州。
罗江县
汉涪县。地之潺亭晋置万安县,于梓潼水尾属梓潼郡。后移县治于此。宋齐因之西魏置万安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天宝元年改曰罗江县。宋元因之明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倂入德阳。雍正五年复设,改隶绵州。
安 县
汉广汉郡、绵、竹、涪二县地。晋为绵竹、万安、苌阳三县地。隋为绵竹、神泉、石泉三县地。唐为龙安、西昌、神泉三县地,属绵州。宋政和七年,以龙安、神泉二县属石泉军。宣和三年军废,县还故属。七年,复属军。宝佑中,移石泉军治于龙安。元中统五年,升军为安州,属成都路,以龙安、神泉二县省入。明洪武七年,䧏州为安县,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改隶绵州绵竹县。
汉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为都尉治。中平五年刘焉,徙益州治此。晋初属新都郡。隆安二年以秦州流民分置晋熙郡及晋熙县,并置长阳、南武都二县。刘宋属南阴平郡。齐因之。永元初废晋熙郡,以县属南新巴郡。梁复置晋熙郡。周省长阳。南武都入。晋熙后又省晋熙入阳泉。隋开皇三年郡废,徙绵竹治晋熙城,改曰晋熙县。十八年改雒县为绵竹,改晋熙为孝水,以县境姜诗孝泉得名。大业三年复曰绵竹,属蜀郡。唐武德三年属蒙州。贞观二年州废,始属汉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省县入州,置巡司。二十九年废司,复改县。明因之。皇清属成都府。雍正五年,改隶绵州。
梓潼县
汉置梓潼县,寻为广汉郡。治王莾,改县曰子,同郡曰就都。至东汉初复故。寻以郡治雒,以梓潼属之。建安二十二年,蜀昭烈帝以县置梓潼郡。晋初因之。孝武帝又移郡治涪,梓潼属焉宋齐因之西魏改县曰安寿,又于县置潼川郡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三年复,改曰梓潼,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宋元明不改
皇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改隶绵州,直隶茂州。
古冉駹国地。汉元鼎六年,开置汶山郡治汶江县。地节三年,省幷蜀郡为北部都尉夷人以立郡赋重,宣帝乃省。后汉为汶江道。永初三年,为广汉属国都尉。延光三年,复立为郡见《后汉志》,又冉駹夷传作灵帝时立。《宋志》以为蜀汉立。晋时移郡治汶山县,改县曰广阳,属之。东晋后废。宋齐仍为汶山郡。梁普通三年,改为北部都尉,置绳州北部郡,仍置广阳县为治。周保定四年,置汶州。隋开皇初郡废,改曰蜀州,寻为会州,置总管府。仁寿元年,改县曰汶山。大业初府罢,复为汶山郡。唐武德元年复曰会州。三年置总管府。四年改南会州。贞观八年始改茂州。天宝元年改郡曰通化,属剑南道。五代属蜀。宋亦曰茂州通化郡。属成都府。元至元九年属土番宣慰司。明洪武十七年仍设茂州,兼设茂州卫,以汶山县地入焉。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升为直隶茂州,属松茂道。领县二:保。 县古冉駹,国地
隋置薛城戍唐置薛城县,属维州。宋保宁地,属威州。元至元十九年,倂县入州。明洪武六年,始置保县,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改隶茂州,倂威州入焉汶川县。
汉置绵虒县,属蜀郡。东汉后曰绵虒道蜀汉置汶山郡于此晋改县曰汶山。至东晋后,郡徙都安县废。周后置汶川县,仍于县置汶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唐属茂州宋熙宁九年卽县,置威戎军使。政和六年,改名延宁。宣和三年,废军为砦。南渡后,复为汶川县,仍属茂州。元至元十九年,以户口稀少,止设巡检司,后复置明属成都府
皇清因之。雍正五年,改隶茂州,直隶达州。
《禹贡》梁州之域。汉巴郡宕渠县之东境。和帝分置宣汉县,仍属巴郡。刘璋分属巴西郡。蜀昭烈帝分属宕渠郡,寻还属巴西。晋初省,惠帝复置,属宕渠郡《晋志》分巴西郡置。。桓温平蜀后,以巴汉流人立晋昌郡,县属晋昌。刘宋分置巴渠郡。齐因之《宋志》,宣汉属南宕渠郡,《齐志》属西宕渠郡。梁曰石城,置东闗郡《元和志》作后魏废帝二年,改宣汉为石城。及置万州《寰宇记》:「大同二年置。《通典》,以州境有万顷池为名」。。西魏改通州《寰宇记》以居四达之路,故名」。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通川。大业初,改州曰通川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通州。三年,置总管府。贞观五年府废。天宝初,复曰通川郡,乾元初复曰通州,属山南西道。宋乾德三年,改曰达州,通川郡属䕫州路。五年六年,以宣汉等县省入。元曰达州。至元十五年,属四川东道。二十年,改属四川南道。二十二年,属䕫州路。明洪武九年,改州为县,以通川县省入。正德九年复升为州,仍属䕫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六年,升为直隶达州。属川东道。领县三:东乡县。
汉宕渠县地。东汉后为宣汉县地。刘宋分置巴渠、下蒲二县,属巴渠郡。西魏分置东乡县,幷置石州。后周废州,置三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并废巴渠、下蒲二县入东乡,属通川郡。唐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八年州废,属通州。宋属达州。元至元二十年,废入达州。明成化三年复置,仍属达州。
皇清初,属䕫州府。雍正六年,改隶达州太平县。
汉宕渠县地。东汉后为宣汉县地。刘宋分置东关县,属巴渠郡。齐因之。梁置南晋郡及幷州。后周改永昌郡。隋开皇初郡废,五年州废,仍改县曰宣汉,属通川郡。唐武德元年,复置南幷州。贞观元年,州废,入通州。宋乾德五年,省入东乡。明正德十年,复割东乡之太平里置县,属达州。
皇清初,属䕫州府。雍正六年,改隶达州。
四川通志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