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卷十九
漕运
东南职贡,浮舟以达。
神京㑹通一河,实南北之咽喉也,创于元修于明初,则引黄以益漕,继则避黄以安运,自闸河以至卫河、巨川、资水、细涧、资泉,疏之以开其源,蓄之以节其流,防之以杜其灾,泄之以消其患,葢亦备极经营矣。我
国家愼厘漕政,而渠道则责之水衡,列圣睿思,时加指导,凡浚泉潴湖、排沙培坝之法,视前代为加密焉。云帆直溯千里通津,利涉之功,莫知所自,则志漕运者,不可不考之确而语之详也。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㑹此意而览之,斯两得矣。作《漕运志》。
漕运漕河经治之方,前人著述,各抒所见,未能协一,而旧志荒略,无可取裁。今荟萃诸家之说,择其精当者,以《类聚》之首原始,次纪程,复分疏流、蓄水、防、河、泄涨四条,以综括所言,期于义切词明,尽人可喻,庶足供后来之采证,以有禆于实用云
。
漕运原始
东省漕渠自江南入境,先泇河,次新河,次㑹通河,次卫河以达于
皇畿而歴代修防水道以资灌输者,断自卫河始,其次第可得而详焉。
卫河自临清板闸下至德州桑园,计长三百五十里
卫河,即汉之屯氏河也。汉塞宣房,后河决馆陶,东北至章武入海即天津
。恩德、清、沧之间,实为大河故渎。建安中,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隋大业中,诏开永济渠,北通涿郡渠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永济渠入临清。盖屯氏故沟,隋修之
又名御河炀帝导百门泉东北,引淇、㵚、漳、洹之水为大河,时出巡幸,因以为名
。周世宗开浚御河,为蓟、燕漕运计。宋时运道河北,卫州东北有御河达乾宁军见《食货志》
。庆厯八年,河决商胡埽,自澶州东北今开州
迳清丰、南乐至大名府,又东北合永济渠,迳冠氏今冠县
、馆陶、临宗城今威县
、清河、夏津、武城、枣强、将陵今德州
、蓚县今景州
、东光、南皮、清池今沧州
,与漳水合,东北迳乾宁军今青县
,又东北迳独流口今静海县北三十里
,又东至劈地口入于海今静海县北,又东为三叉口,即天津东北之三岔河,又东南出小直沽入海
即御河之所经也。崇宁初,诏开临清坝子口,増修御河西堤,开置斗门,决大名、恩、冀、沧州、永静军,积水入御河。金之设都,去潞水五十里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南㑹御河,以通河北山东之粟。宣宗迁汴,故道湮废,元都于燕,至元初,复加修浚江淮漕运,溯黄河而上,抵中滦城,陆转至淇门,仍以舟载,由卫河达京,跋涉维艰,公私交瘁,改就海运,又有风涛之险,于是两议开河,而㑹通河之道启矣。
㑹通河。按元之㑹通河,自安民山至临清,共二百五十里,其自任城至安民山共一百五十里,则初开之济州河也。至明时重加疏浚,始统以㑹通目之。
元至元二十年,命兵部尚书李敖拉齐等,自任城开渠达于须城、安民山今济宁至东平
,凡一百五十里,北自奉符为闸,一曰堽城,以导汶水入洸东北自兖州为闸二:曰金口、曰黑风口,以遏泗水㑹洸,合而出于任城之㑹源闸即天井闸
,分流南北,南自任城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为闸九:曰分水、曰天井、曰在城、曰赵村、曰石佛、曰新店、曰师家庄、曰枣林,曰南阳,南入于河至正间,又于新店南建黄栋林新闸
,其北流者至安民山入清济故渎,经东阿至利津入海通漕,由海道达直沽即今天津
,后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舎舟陆运,经二百里抵临清下漳,御以北道,经茌平地势卑下,夏秋霖潦,艰阻万状。至元二十六年,诏从寿张尹韩仲晖、太医院令边源之请,遣礼部尚书张孔孙等复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迳东昌以至临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絶济直属漳,御北自安民山至临清,地降九十尺为闸八,曰荆门上,曰荆门下,曰阿城上,曰阿城下,曰七级上,曰七级,下曰周家店、曰李海,务以资节蓄赐名㑹通河至正间,又于南旺建开河闸
,然当时河道初开,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每岁不过漕数十万石,故终元之世,海运弗辍。明洪武初,河决曹州,从双河口入鱼台,时方用师梁,晋命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入于泗,以通漕运。二十四年,河决原武黑羊山,由旧曹州郓城两河漫过安山湖,而㑹通河淤,乃于济宁西二十里开耐牢坡口,引漕运黄河水,由牛头河九十八里至鱼台之塌场口,出谷亭以为运道,北有忙生闸,通南旺,中有永通闸,通济宁,今谓之旧黄河是也。成祖都燕河海,兼运江淮之漕,溯黄河抵原武,陆转至卫辉,下御河达京,歴八递运所,民苦其劳。永乐九年,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遣工部尚书宋礼并都督周长、侍郎金纯,役丁夫十六万五千人,疏浚,㑹通河故道,自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礼以㑹通之源,必资汶水,乃从汶上老人白英计,于宁阳之北筑堽城坝,以遏其入洸之流,于坎河之西,筑戴村坝,以阻其入海之路,使全汶西南流,由黑马沟至汶上之南旺口,分而为二,北流抵临清者什之六,南流达济宁者什之四,南旺者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又増置各闸,自分水北至临清,歴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歴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礼又奏浚沙河入马场泊,以益于汶。又奏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二十里至寿张之沙湾,接于旧河,而㑹通河以复,又命侍郎金纯自汴城荆隆口下达鱼台塌场口,筑堤导河,经二洪入淮,漕事定,为罢海运。成化间,于分水口南建一闸,曰南旺,上于北建一闸曰南旺下,每三年大挑以疏其淤塞,又于闸之左右各建减水闸,一曰斗门,一通马踏湖,一通蜀山,湖平时则斗门尽闭,中闸常开,放水入运,遇洪水,则斗门尽启中闸下板沙泥,尽随斗门入湖,大挑,始为省力,又増建袁家口、安山靳家口、沙湾等闸,又修沙湾以北元人所建各闸,又于济宁天井闸南穿月河四里许,置三闸,曰上新、中新、下新于师家庄闸北増仲家浅闸,南増鲁桥闸又建一小闸,曰塂里,遏泗水入漕,又于济宁永通闸南建闸一,曰永通,下于南阳闸东建闸:一曰广运,又于鱼台之吉家浅建闸,一曰广运上,又于孟阳泊南建闸,一曰八里湾,水小则由天井闸而南,水大则开永通闸分流,由牛头河下广运闸而南,总由南阳湖达谷亭,经昭阳湖西岸之孟阳泊闸,又南经八里湾闸,过沛城达飞云桥。此后又从沙河横截昭阳湖,西南经沛县,东抵赤龙潭转入秦沟,出茶城以通大浮桥,今谓之旧运河是也。正德间,河决曹、单,直冲沛邑,趋飞云桥入运,工部侍郎崔岩役丁夫四万二千有奇,弗能塞,俟其自定而后,筑堤捍之。嘉靖初,沛县曹单城、武塌场口黄河屡决。自济宁至徐、沛,运道悉淤。都御史刘天和筑曹、单长堤障之,运道始通。既而河决野鸡冈,徐、吕二洪俱涸。兵部侍郎王以旗浚李景口,引水由萧县出小浮桥济洪后,曹县复决冲谷亭。迨房村之决,漕舟阻阁于邳以下者至二千馀。都御史鲁钧疏浚下流役夫数万未㡬,自新集至小浮桥悉淤,全河之水俱徙于北,从沙河至二洪,无复漕渠之迹。于是另议开河,而南阳、新河之道启矣。鱼、沛一带,本元人故道。宋礼浚治时,测量水平计,济宁平地视徐州境山顶相准,北高南下,悬至二十丈,故鲁桥闸以南稍启河立涸。自徐州至济宁,往往待水,至半月始达。河既湍泻,而复有黄水以泊之,是以旋浚旋淤而厥绩弗成也
新河按夏鎭留城李家口、鎭口等河,均谓之新河,今运道所由,南自李家口,北至南阳闸,计一百二十馀里。
明嘉靖初,河决沛县,工部侍郎胡世宁上言:「运道之塞,河流致之也,使运道不假于河,则亦易防其塞矣。莫若于昭阳湖东岸滕、沛、鱼台、邹县界,择土坚无石之地,另开一河,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就取其土,厚筑西岸,为湖之东堤,以防河流之漫,入山水之漫出,而隔出昭阳湖在外,以为河流散漫之区。下」其议总河盛应期以为可行,役丁夫九万八千开渠,自南阳经三河口薛河、沙河、赶牛沟俱㑹此口
,过夏村即夏鎭
,抵留城百四十里,阅四月,怨讟上闻,禠职停工,自是四十年无敢言改河者。至嘉靖四十五年,运道大坏,工部尚书朱衡谓黄水未消,工难措手,惟南阳至夏村,地高土坚,黄水不侵,河路径㨗,挽输更便,疏请开挖,以备运道。兼采都御史潘季驯议,请浚留城口至白洋浅旧河,属之新河,言官有狃于沽头旧运而乘雨滋水溢,以阻其成者,㑹给事何起鸣以勘议,上言旧河难复,新河宜开,得报可。时南阳口至仲家口已通舟行,惟夏村迤北十七里未与水接,乃加力开浚创利,建珠梅、夏鎭、西柳庄四闸,砌马家桥、埽口石堤,遏河之出飞云桥者入秦沟,浚复留城至赤龙潭旧河五十馀里,以接泉水。六月,工甫绩,适暴雨黄溢,啮新堤㡬尽,百中桥至白洋浅一带亦淤,言官复劾衡悞河工,而衡报粮艘已过薛河,抵南阳出口北上,得不问,迨九月,马家桥石堤成在南阳闸南
水,南趋秦沟,飞云桥之流始断,而言者终以复旧为便。衡言:黄水自西来,而旧河在昭阳湖西,横截旧河以达湖水,去沙停河,所以数年必一淤,若新河则在湖之东相距渐远,黄水淤塞旧河而不及新河有之矣,未有至新河而不淤旧河者也。隆庆元年,山水骤涨,冲塌薛河,石坝复淤三河口,粮艘多壊,议复哗然。给谏吴时来言旧河已不必议,惟新河所受上源山水,亟宜疏浚,诏仍下衡区画,乃经理沙薛上流,既开东邵支河以杀其势,即于东邵筑土坝、薛河口筑石坝以障其流,又挑王家口支河,以泄薛河之水,即于王家口、豸里沟俱各筑土坝,以拦薛水之溢引薛河水由吕孟湖出地浜沟
,挑皇甫支河以泄沙河之水,即于皇甫翟家口、宋家口各筑土坝,以捍沙河之趋引沙河水,一由尹家湖出鮕鱼口,一由独山湖出满家口
,又筑三河口石坝一座,南阳湖石堤三十馀里,凡建闸九,筑堤十三,置减水闸十四,开支河九十六里。三年,又于昭阳湖以东沙、薛二水所从入旧河处,开鸿沟废渠,达李家回,回墓而东出留城闸计六十馀里,以泄积水。自此运道俱由新河改夏村为夏鎭。然有夏鎭河有留城,河有李家口,河有鎭口河,总名之曰新河。夏镇河为尚书朱衡所开,乃循盛应期未竟之绪。其河起南阳七十八里,至王家口,由宋家集折而东,又南经夏村五十七里至留城是也。留城河乃尚书朱衡采潘季驯议,疏浚旧河属之新河者,其河北至满家桥四十里,南经境山,由茶城口四十五里出浊河是也。自李家口河开此河,遂废李家口河,则潘季驯所开以避留城一带之湖水者。其河自吕公堂迤西转东南,经龙堂至内华闸,以接镇河口,共一里镇口河,则都御史凌云翼所徙一十八里内,建三闸,随舟出入为启闭者,闸成不胜。黄水之灌,注闭日常多。诸湖泛溢,新旧两渠仍通为一。一、二十年间,屡变屡迁。总以地逼于黄,故河患不息。于是再议开河,而泇河之道启矣。泇河通计泇河二百六十里,在江南邳州境者一百里,在东省滕、峄二境者,南自黄林庄,北至李家口,计一百六十里
。
泇河以东,西两泇水得名东泇源发费县箕山,迳沂州卞庄而南。西泇出峄县北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又南合武河,至邳州入泗,谓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峄之南有中心沟,复受众水,下流东㑹氶水入泇。隆庆丁卯、庚午间,徐、邳淤,都御史翁大立屡疏请开河,自马家桥经利国监入泇口,出邳州,以避秦沟、徐、吕之险。科臣骆遵言:「河出马家桥、葛墟岭,高出河底五丈馀,侯家湾、梁城多伏石周柳诸湖,达邳州直河口,须筑堤水中,功费无算」。议遂寝。万厯癸巳,雨潦大作,河决汶上,灌徐、沛溃漕堤㡬二百里。总河舒应龙求通泄之途,于微山湖东得韩家庄,其地在性义岭东南,不经葛墟岭而可引湖水由彭河注之。泇乃疏请开支渠四十馀里,凡阅五月功成,犹未能通漕也。自黄堌口决镇口淤数年间,专用力于分黄导淮,及接引黄流出小浮桥济运,而开挑未久,淤塞随之。己亥秋,都御史刘东星来治河,与夏镇分司梅守相议,举韩庄未竟河工,浅者深之狭者广之,并凿侯家湾、梁城,通泇口使可行。舟以水溢,暂辍辛丑春,上疏请竟前工,得报可。于是不问浅狭,难易一切修浚。建钜梁桥石闸一,德胜万年、万家庄各草闸一。是年,漕艘由泇河行者十之三矣。癸卯,霖雨水涨,河决黄庄,入昭阳湖,穿李家口,逆行从镇口出。都御史李化龙复计开泇,乃议弃王市以下三十里之泇河,迳从王市取直达纪家集,南取当河深处,以避凿郗山及周柳诸湖百里之险,通计挑河建闸坝工,费二十万八千一百有奇。乃上疏言:「今之称治河难者,谓河由宿迁入运,则徐、邳涸而无以载舟,是以无水难也。河由丰、沛入运,则漕堤坏而无以维纤,是以有水难也。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有水无水,第任之耳。疏瀹决排,皆无庸矣。善一又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二洪,自险镇口自淤不相闗也。善二运,借河则河为政,河为政则河得以困我。运不借河则我为政,我为政则我得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其利害较然睹矣。善三粮艘过洪,每为河涨所阻,运入泇而安流无患。过洪之禁可弛参罚之累,可免善四」。廷议韪之。遂改挑直河之丈渠,修砌王市之石坝,平治大泛口之湍溜涝,浚彭家口之浅河,建闸筑坝,次第毕举,而运道实赖之矣。
漕运纪程。山东漕、河所经,自南而北,由兖州、曹州、泰安、东昌、济南五府境,迳四州十六县,三卫一所,此外尚歴江南一县、北直二县。
峄县兖州府属。在府东南二百六十里,在运河东北五十里。
滕县兖州府属。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在运河东六十里。
沛县江南徐州府,属在府西北五十五里,在运河西五十五里。
鱼台县兖州府属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在运河西南三十里。
济宁州兖州府属在府西南六十里。运河在州南门外,附济宁卫。
钜野县曹州府属。在府东一百四十里,在运河西八十里。
嘉祥县兖州府属在府西一百一十里,在运河西二十五里。
汶上县兖州府属在府西北九十里,在运河东北三十五里。
。东平州泰安府属在府西一百八十里,在运河东北十五里,附东平所兖属。
寿张县兖州府属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在运河西三十里。
东阿县。泰安府属在府西二百一十里,在运河东六十里。
阳谷县兖州府属在府西北三百里,在运河西五十里。
聊城县东昌府属附郭。运河在东。闗外附东昌卫。
堂邑县。东昌府属在府西四十里,在运河西南三十里。
博平县东昌府属在府北四十里,在运河东四十里。
清平县东昌府属在府北七十里,在运河东三十里。
临清州东昌府属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在汶河之北,卫河之东,外城跨于运河。
清河县北直广平府,属在府东北一百八十里,在运河西三十里。
夏津县东昌府属在府北一百二十里,在运河东四十里。
武城县东昌府属在府北一百八十里。运河在县西闗外。
故城县北直河间,府属在府南二百九十里,在运河西二里。
恩县东昌府属在府东北一百八十里,在运河东五十里。
德州济南府属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运河在州西门外,附德州卫。
山东运河,南自江南邳州界黄林庄起,北至直隶呉桥县界桑园镇止,共长一千一百四十三里一百二十一步六尺五寸馆陶县,卫河在内
。
兖州府泇河通判一员。驻夏镇辖。本省峄、滕二县,并江南沛县河道,共长二百零八里。
峄县县丞一员,该管河道,南自黄林、庄江、南邳州界起,北至吴家桥、滕县界,止计长一百一十里各汛交界并闸座相距里数,俱查照河道河㕔册报开载
闸座旧闸八,侯迁等闸俱明。万厯三十一年开泇河时建闸下月河各一道,六里石闸 ,国朝雍正二年建
。
台庄闸东距黄林庄五里,北岸进水,有巫山泉口 闸官一员,闸夫三十名
,侯迁闸在台庄闸西十五里,十闸务归并台庄,闸闸夫三 名
,顿庄闸在侯迁闸西十二里,北岸进水有大泛口 闸官一员,闸夫三十名
,丁家庙闸在顿庄闸西六里,北岸进水有针沟口, 闸务归并顿庄闸闸夫三十名
,万年闸在丁家庙闸西十里北岸进水有贾家沟口南岸进水,有龙王泉口 闸官一员,闸夫三十名
。
张庄闸在万年闸西八里,北岸进水有牛山泉口, 闸务归并万年闸,闸夫三十名
,六里石闸在张庄闸西六里,南岸进水有侯孟泉口, 闸务归并万年闸闸夫三十名
,德胜闸在六里闸西六里,名闸官一员,闸夫三十
。
韩庄闸在德胜闸西北二十里,北岸进水有叠路口、刘家水口闸西南邻微山湖进水,有湖口,闸闸闸务归并德胜 ,闸夫三十名。
堤坝
北岸有大泛口,在侯迁闸之西。峄县氶水由此入运,因喷沙为害。按年大小挑以导之,内有旧石闸、泥沟、土坝各一道,遏水西由针沟口入运。
西岸有临湖石堤,即韩庄湖之东堤也,长三十里,石堤以北有土堤二百六十丈,雍正十一年改建石工。
水柜
微山湖在运河西岸,北承昭阳湖,南接郗山、吕孟、韩庄、张庄四湖,计长九十二里。湖之东岸上流有坝一,水口二,桥闸各一,俱减水入湖。总由张谷山口南流,至徐境彭河入运。仍于韩庄闸南分支出湖口闸入泇河济运。雍正二年,于张谷山创筑草坝一道,以资节蓄。详蓄水条下。
浅铺额设徭夫二百一十五名,五分内协拨禹王、台工二名,又于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四十名
、峄汛王家庄子、乾石桥、家台庄、闸上浅渡口、迁公馆前、 、屠 庄、 、陈 庄 、闫家 侯、 闸下朱家沟、张家庄
。 塌发崖,针沟口
大泛口、榆树沟
山河口后龙家沟孙家庄 贾家沟月龙王泉旧万年仓上 河口 牛山泉
万年闸下渡口口万年闸、张家林 乾沟 ,张庄闸上桥口,发张庄闸上人家头牛六里石闸上月河口 大塌 崖 德胜庄北 山泉沟口 叠路口北公、广福庄渡口南岸岸 馆嘴 韩庄闸上
。 八里沟北石工、北头
滕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呉家桥、峄县界起,北至刘昌庄,江南沛县界,止计长五十里。
闸座。
滕汛无闸南自峄县韩庄闸,北至沛县夏鎭闸,计长七十里,东岸进水有渐家口、旧彭口、新支河口。修永闸西邻微山、昭阳等湖。减水有朱姬庄、西岸闸、三空桥、大水口、刘昌庄口。
堤坝
东岸有彭口、峄县、温水等泉,由此入运,因喷沙为害,按年大小挑以导之。自朱姬庄至郗山,有埽工长二千三百八十一丈,有彭口、石坝、三河大坝各支河内,有东邵、驩城、皇甫三坝。又种家海口旧三河口,有板工二叚,长二百三十丈,雍正六七等年建。
西岸即微山湖之东堤也。向有土堤,长三百六十五丈,与峄汛相接。雍正十一年,改建石工。又彭口大王庙三空桥有板工二叚,长一百四十五丈,雍正六、七等年建。
水柜
微山湖注见上
浅铺额设坝夫一百四十一名五分内协、拨禹、王台三名,又于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六十名
、滕汛朱姬庄王郄山下家、王家水口屋、渐家渡河彭口 大 庙 种 渡口 官 新支 口、大西湾 坝
。
江南沛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刘昌庄、滕县界起,北至王家口、鱼台县界,止计长四十八里。
闸座凡三,俱明嘉靖四十五年,建闸下月河各一道
夏镇闸在韩庄闸北七十里,行闸官一员,闸夫四十名。 自黄林庄起,北 一百六十里,至夏镇闸稍南,李家港口止为东省境内泇河运道
。
杨庄闸在夏镇闸北八里,名闸官一员,闸夫三十
、珠梅闸在杨庄闸北二十八里,东岸进水有三河口,鮕鱼弦 闸务,归并杨庄闸闸夫三十名,北至辛章桥交界,入运河㕔汛。鱼台县境
堤坝
东岸自夏镇闸下至戚城,有板工五叚,共长五百三十丈,雍正六七等年新修。
西岸夏镇。南临湖有满坝、吕坝,每逢彭口大小,挑开此坝,泄水入微山湖。
水柜。
昭阳湖详鱼台汛内
浅铺额设浅夫四十名
沛汛寨子迤东 百子堂
夏镇闸上常杨庄闸下鱼陶阳寺三河口 家口 鮕 弦 草庙口王家
兖州府运河同知一员驻济宁,辖济宁州、济宁、钜嘉、汶等处河道共长
。 鱼百七十五里零
鱼台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自王家口、沛县界起,北至四里湾济宁州界,止计长八十五里。
闸座凡三:南阳闸。元至顺二年建利建闸,明嘉靖四十五年建邢庄闸,隆庆元年建闸下月河各一道
。
邢庄闸在珠梅闸北四十八里,东岸进水有王家口,又北,东邻独山湖,进水有十四口: 傅家水口家、徐家南水口南徐家北水口,北满家南水口,北满 水口 王家 水口 满家 水口 王家水口水口
。 张家水口、石家水口
马家、水口口、孟家水口、阳尤家、邱家坝水 ,西邻昭 湖减水有七,闸一,桥三,徐家下单闸单徐家,上单闸闸满家单闸 满家 空桥 ,王家 闸 ,邵家单石家单闸四,邱家坝单闸三闸官一员,闸夫二十, 名溜夫二十 名五分
。
利建闸在邢庄闸北十二里,东邻独山湖,进水有三口, 邢庄闸水口 姚家水口 利建闸水口家,西邻昭阳湖减水有三闸:一桥、桥、头店、单闸、并田 单闸 ,马家三空桥, 利建单闸, 闸务归邢庄闸闸夫二十七名,堤夫三名,溜夫二十三名
。
南阳闸在利建闸北十八里,东邻独山湖,进水有二口, 赵家水口 马家水口 ,西邻昭阳湖,减水有二闸三,赵家单闸、李五里单闸,北闸务归并邢庄闸闸夫 十二名。自 家港口起, 行一百二十里至南阳闸,止为新河运道
堤坝
东岸有独山湖隔堤,长九千六十二丈四尺,雍正二年加修。又有土堤,长二百二十二丈五尺,雍正六、七等年加修
。
西岸有南阳大堤,康熙三十年,县令马得正创修,今名马公桥。
水柜
独山湖在运河东岸,周回一百九十六里,东接山坡,北受泉河诸水西南二面,即运河东岸。雍正元年,建束湖土堤一道,留水口十九处,各筑草坝,以时蓄泄。
昭阳湖在运河西岸,居鱼、沛之间,鱼台为南阳湖,沛为昭阳湖,共长九十馀里,东岸湖堤六十四里。雍正二年建石闸十二,座三空桥二座。运河水大,则开泄入湖。
浅铺额设浅夫九十一名五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五十名
鱼台汛尤家口昌桥头、南阳利建闸下 文 阁 正觉寺
、济宁州州判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四里湾鱼台县界起,北至五里营之东济宁卫界止,计长七十五里闸座凡九师庄,新店在城三闸。元大德中建枣林、石佛二闸。延佑中,建新闸、赵村二闸,至正中建天井闸。至治初,建仲家浅闸,明宣德五年,建闸下月河各一道, 又在城天井二,闸月河绕南门桥草桥而北,由济安桥上接运河,中建三闸:南曰下新,中曰中新,北曰上新
。
枣林闸在南阳闸北十二里,东岸进水有新挑河口,西邻南阳湖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四名
师庄闸在枣林闸北十二里,东岸进水,有鲁桥、泗河口,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四名,溜夫十二名,五分
。
仲家浅闸在师庄闸北六里,名闸务归并师庄闸闸夫二十四, ,溜夫四名
,新闸即黄拣林闸,在仲家浅闸北五里,四闸务归并师庄,闸闸夫二十五名,溜夫二十 名五分
,新店闸在新闸北八里,二闸官一员,闸夫二十五名。溜夫 十四名五分
。
石佛闸在新店闸北十八里十,闸官一员,闸夫二十五名,溜夫二 四名五分
,赵村闸在石佛闸北八里,夫闸官一员,闸夫二十五名,溜 二十五名
,在城闸在赵村闸西北三里东岸有通心桥名闸官一员,闸夫二十九名,溜夫二十六
,天井闸在在城闸西北一里,本名㑹源闸,洸、泗交流,元人于此分水,故名。 闸官一员,闸夫三十三名。闸上有二桥:曰南门,桥设夫十四,名曰草桥,设夫十名,溜夫二十七名
。
堤坝
东岸自高家胡同至大王庙,有板工四叚,共长二百七十九丈四尺。雍正六年建,有土工三十九叚,共长六千一百四十九丈五尺。雍正七年加修。又州城东有杨家坝,泗水分入府河,由此出天井闸入运。今筑坝堵截,引水入马场湖
。
西岸自仁和巷至打绳巷五叚,有板工,共长五百四十六丈。雍正六年建,有土工四十八叚,长五千六百一十五丈五尺。雍正七年加修。又有土工十七叚,共长二千三百八十四丈。雍正九年加修。又赵村闸有月河石坝
。
浅铺额设浅夫一百三十三名,五分
济宁汛济宁塘河、乔枣林闸上鲁桥 家门首
济宁卫千总二员。递年轮管河道,南自五里营济宁州界起,北至曹井桥、钜野县界,止长一十七里八分闸座。
济宁卫汛无闸,南自济宁卫天井闸起,北至钜野县通济闸,计长三十里,西岸有济安桥,每遇南旺闭坝挑河,即于桥南堵筑土坝,使水自济安桥月河内,由在城闸入运,东邻马场。湖进水有十里斗门,安居斗门。
堤坝
西岸自五里营至曹井桥,有土工九叚,共长六百七十六丈二尺,雍正七年加修,自五里营至曹井桥月堤,有土工十一叚,共长一千三百一丈八尺。雍正九年加修
。
水柜
马场湖在运河北岸,周回四十里,有十里,安居二斗门,放水济运。雍正九年,加修湖堤,长三千三百九十二丈,又增修长七百八十六丈。
浅铺额设浅夫六十五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四十名
,济宁卫汛安居、东家安居、北曹赵家口 汪 路口 井桥
、钜嘉主簿一员,该管钜野县河道,南自曹井桥济宁卫界起,北至小长沟嘉祥县界,止计长二十五里闸座。闸一,明万厯十六年,建闸下月河一道
。
通济闸在天井闸北三十里,十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溜夫二 三名,五分
堤坝
东岸自牛所铺对过至黄沙浅,有土工六叚,共长七百八十六丈,雍正九年加修
西岸有蓬子山坝。按大薛湖在运河西岸,北接南旺湖,南接晋阳湖。明成化间,南旺湖水涨入,大薛漫流,晋阳水退,漕涸。佥事陈善筑此坝以障之。自通济闸南至宋家坑,有土工七叚,共长九百四十五丈,雍正七年加修。
浅铺额设浅夫八十三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十七名
,钜野汛小桥口、羊牛所铺沙梁家浅 石 铺 黄 浅
,又兼管嘉祥县河道,南自小长沟、钜野县界起,北至孙村、汶上县界,止计长一十六里。
闸座闸一:明正德元年,建闸下月河一道
。
寺前闸在通济闸北三十五里,东邻蜀山,湖放水有金线闸,西邻南旺湖。放水有十字,河斗门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六名,溜夫二十一名
。
堤坝
东岸自观音嘴至金线闸北有板工五叚,共长一千九百一十四丈,雍正六年修。又蜀山湖堤有土工一千九百五十六丈,雍正九年修。又蜀山湖内有冯家滚水坝,向引蜀山湖水滚入马场湖,收蓄济运,今废。
西岸自大长沟大王庙北至太平庄对过,有土工四叚,共长二百二十二丈。又南旺堤有土工三千三百七十六丈,俱雍正九年修。
浅铺额设浅夫四十八,名五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二十三名
、嘉祥汛大长沟北太金线闸利傅家祠、元大王庙三寺前铺 平庄 运闸 帝庙官庙嘴丁家嘴界观音 孙村
。
汶上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孙村、嘉祥县界起,北至靳口闸东平州界,止计长五十六里一百八十步。
闸座凡四开河闸,元至正中建柳林十里,二闸俱明,成化六年建。袁口闸,正德元年建开河、袁口二闸,下各有月河一道。
柳林闸即南旺上闸,在寺前闸北十五里,东邻蜀山,湖放水有利运闸西邻南旺湖,泄水有三斗门,曰焦鸾盛进。张全夫闸官一员,闸夫十八名。溜, 九名
。
南旺分水口,汶河上源㑹纳诸泉,由此出口,分济运道,四分,南流出柳林闸至济宁一百里,合于泗沂,六分北流,出十里闸,至临清三百五十里,合于漳御分水之法。柳林闸石底高三尺许,十里闸石底低三尺许,以此作准,故南少而北多也。水口积沙为患,按年大小挑以导之。
十里闸即南旺下闸,在柳林闸北十里,自分水口北,东邻马踏湖,西邻南旺湖泄水,有五斗门,曰刘贤孙,强彭石、邢通常鸣夫闸务,归并柳林闸闸夫十八名溜, 九名
开河闸在十里闸北十五里,东邻马踏湖放水,有新河头闸,西邻南旺湖放水有闗家闸五里,闸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六名
袁口闸在开河闸北十二里,东邻马踏湖放水,有𢎞仁桥闸西岸进水,有兼济闸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六名,北至靳口闸,交界入捕河㕔汛。东平州境。
堤坝
东岸自孙村至分水口北有板工四叚,共长五百二十七丈,雍正六年修,又有石岸工,长四十九尺。又茶棚五里闸有土工,长三十七丈六尺,俱雍正九年修。又分水口有束水大坝,两坝南北对峙,积沙如山,易于坍卸。雍正六年,百题准于两岸沙山之下各筑束沙坝一道,共长一 三十一丈,以资挡䕶,仍定例歳修
。
西岸老鹳巷等有土工三叚,共长三百四十一丈,雍正七年修。
水柜
南旺湖在运河西岸,周回九十三里,圏堤长一万五千六百馀丈,湖之东堤当分水口,有斗门八座,减水入湖,以时放水,南北济运。北有闗家坝、五里铺坝二口,南有十字河闸,雍正四年加修湖堤,添设八斗门闸板,将闗家坝、五里坝改建石闸。
蜀山湖在运河东岸分水口之南,周回六十里,湖堤自冯家坝起至苏鲁桥止,共长三千五百一十丈。嘉祥、汶上分属汶水上流,有收水三口,东徐家坝口 田家楼口 ,南月河口 湖之西堤, 临运河。有放水二。闸堤、金线闸改利运闸,雍正四年修堤筑堰,并将徐家 等三口 建石闸,名曰永定永安、永泰。
马踏湖在运河东岸分水口之北,周回三十四里,圏堤长五千九百六十三丈,汶水上流有収水二口二口
。 徐建口,李家口湖之西堤,东临运河有放水新河头。 𢎞仁桥,雍正四年修堤筑堰将徐建等二口并新河等二口改建石闸。
浅铺额设浅夫一百五十二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八十名
汶上汛南旺塘、河里、柳林闸、下腐、南月河闸闸、邢通闸北 十 闸下 豆 营 𢎞仁 、刘老口、下侯家口口、袁口闸、上口闸 防河 石头口
。 袁
兖州府捕河通判一员驻张秋,辖东平州、东平所、寿东阳等处河道,共长一百五十五里
。
东平州,州判一员,该管河道。南自靳家口汶上县界起,北至戴家庙闸下三空桥、寿张县界,止计长六十里内有东平所河道十二里
闸座凡三戴家庙闸。明景泰五年建。安山闸,成化十八年建靳家口闸,正德十二年建闸下月河各一道
。
靳家口闸在袁口闸北十八里,名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八
,安山闸在靳口闸北三十里,西邻安山湖减水,有通湖闸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
,戴家庙闸在安山闸北三十里,西邻安山湖,旧有进水二口,曰安济,似蛇沟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
。
堤坝
东岸自八里湾至戴家庙,闸下有土工十四叚,共长三百九十六丈二尺
西岸、自八里湾至裕国台,有土工五叚,共长二百二十四丈五尺,俱雍正七年修。
附戴村坝在汶河北岸,明永乐九年建坝,长五里十三步,遏汶西流出南旺,分水口济运坎河口坝,用万厯中建河口,两旁用石褁头,各长十丈,高一丈二尺,中间用滚水坝二十二丈二尺,仍留石滩四十九丈一尺,名乱石坝,遇汶河涨溢,由此泄水北入大清河归海。
水柜
安山湖在运河西㟁,雍正四年修复水柜,因水无来源,底土疏漏,不能收蓄,济运 ,题准停修。遇运河水涨,由通湖闸泄水入湖,以保堤岸。
浅铺额设浅夫七十八名,雍正五年,新改河兵四十名
东平汛靳家口上 营门口
杨家桥十里铺
大坝头内瓦碴湾庙戴家庙 元武罗汉庙家小坝头空娘娘庙 吴 口 三 桥
东平所管河千总一员,该管河道,南自田家铺起,北至安山铺止,计长一十二里,在东平州河道之内堤坝。
东岸有王家洼等,土工三叚,共长一百七十九丈六尺,雍正九年修
浅铺额设浅夫二十名
东平所汛老堤头、陈家园
邢家浅五里墩
、寿东主簿一员,该管寿张县河道,南自三空桥东平州界起,北至沙湾铺东阿县界,止计长二十里闸座。
寿东汛无闸座,南自戴家庙闸北至荆门上闸四十里,东岸减水,有三空桥、五空桥西岸进水,有积水闸、道人桥、水口。
堤坝
东岸有三空桥,明正统十三年建,遇运河暴涨,由此泄水入大清河归海。此外有马家、单、薄、陆家、单薄、张家单薄、曹家单薄,歴年歳修。又有曹家单薄月堤,长二百八十九丈,柳圏头格堤,长五十六丈,沙湾子堤长一百三十九丈,又有沙湾大坝,原缺口长十六丈,雍正四年,新修铁心坝长六十一丈,中心镶垫二十八丈
西岸有旧黄河口土工三叚,共长八十九丈一尺,雍正七年加修。又有沙湾积水闸北小坝三,官庙南土工二叚,共长二百四十五丈,雍正九年修。又有沙河土坝,长四十三丈,雍正四年建。又于沙河、赵王河之北筑小草坝一道。
浅铺额设浅夫三十名,七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二十七名七分
寿东汛旧黄河口、十龙王庙前家毕家湾闗帝庙, 里铺 曹 单薄
大王庙
兼管东阿县河道,南自沙湾铺寿张县界起,北至五里铺阳谷县界,止计长一十五里。
堤坝
东岸有五空桥,明𢎞治七年建,遇运河暴涨,由此泄水入大清河归海。张秋城内旧有石坡岸一道,自南水门里缸市至北水门三叚,共长一百九十二丈五尺,年久倾圮。雍正九年加筑马鞍工
西岸自南水门至田𤓰口,西岸有土工四叚,共长一百五十三丈八尺,雍正七年修
浅铺额设浅夫五十八,名五分。雍正五年,新改河兵二十二名
。
东阿汛引河口昌三官庙、三大王庙 文 阁后 里铺
、阳谷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五里铺东阿县界起,北至官窑口铺、聊城县界,止计长六十里。
闸座凡六。荆门,上下并阿城、上、下等闸,俱元大德中建七级。上闸,元贞二年建。下闸,大德元年建。
荆门上闸在戴家庙闸北四十五里,闸官一员,闸夫四十七名
荆门下闸在上闸北三里,闸务归并上闸
。
阿城上闸在荆门下闸北八里,名闸官一员,闸夫四十六
,阿城下闸在上闸北三里,闸务归并上闸
。
七级:上闸在阿城下闸北十三里,夫闸官一员,闸夫四十七名,桥 八名
,七级下闸在上闸北三里,入闸务,归并上闸县,北至官□口交界 上河㕔汛,聊城 境
堤坝。
东岸有阿城上闸,义渡口埽工二叚,共长二百三十六丈。又皮家嘴等处有土工二叚,共长三百五十丈,俱雍正九年修。
浅铺额设浅夫一百二十一名,五分
阳榖汛五里铺、八里庙
徐家单薄姚洞桥
韩家渡口秦家坑白果树 郎家湾刘家湾
东昌府上河通判一员。驻东昌府,辖聊城、博清临等处河道,共长二百七十七里,又馆临卫河,长一百八十里
聊城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官窑口铺阳榖县界起西岸,北至梭堤堂邑县界东岸,北至吕家湾铺、博平县界,止计长六十三里。
闸座凡四周家店闸,元大德四年建李海务闸,元贞二年建通济、永通二闸俱明,永乐十六年建闸下、月河各一道
。
周家店闸在七级下闸北十二里,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
。 闸
,李海务闸在周家店北十二里,十闸务归并周家店闸,闸夫二 八名
,通济桥闸在李海务闸北十八里,西岸进水有新建涵洞,破闸口涵洞龙湾闸。东岸减水有二,空桥一,空桥十,闸官一员,闸夫三 七名
。
永通闸在通济闸北十八里,西岸进水有大寺东涵洞十里,铺闸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
堤坝
东岸自官窑口至双堤铺,北有土工四十五叚,共长二千三百九十四丈二尺,雍正七年修,自张家道口至八里铺,有土工四叚,共长五百三十丈。又曾家口有子堤一叚,长八十一丈,俱雍正九年修。又有减水闸一座,即二空桥,雍正九年重建,又北有滚水坝,一座即一空桥,雍正三年重建,遇运河暴涨,由此泄水入徒骇河归海。
西岸自新河头至吕家湾,有土工四十五叚,长二千七十八丈五尺,雍正七年修。又有元武庙等土工三叚,共长六百七十五丈五尺。又有张家堂等子堤三叚,共长二百七十四丈。又有破闸口、吕家湾、二涵洞,俱雍正九年修。又有李海务闸旁涵洞一座,雍正十二年建。
浅铺额设浅夫九十七名
聊城汛戚家堂、养生堂
于家口房家口
顾家坟吕家湾
、东昌卫,裁并平山卫。
千总一员。该管河道在东昌府东南隅南龙湾西岸,长三里,坐落聊城县河道内。
堤坝
西岸有大寺东等,土工四叚,共长一百八丈四尺,雍正七年修。又有大寺东涵洞,雍正九年建。
浅铺额设浅夫七名,五分
。
东昌卫汛任家花园、吕家堂。
堂邑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梭堤聊城县界起,北至函谷洞清平县界,止计长三十五里运河西岸
闸座凡二梁家乡闸,明宣徳四年建土桥闸,成化七年建闸下月河各一道
,梁家乡闸在永通闸北二十里,西岸进水,有大梭堤、三官庙、前梁家浅各涵洞 闸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
。
土桥闸在梁家乡闸北十二里,西岸进水,有中闸口闸、皮狐涵洞、函谷涵洞、 闸务,归并梁乡闸闸夫二十八名
。
堤坝
西岸自大梭堤南至函谷洞,有土工九叚,共长一千一百一十三丈五尺,雍正七年修,又大梭新堤六十五丈。自朱家湾至函谷洞北,有土工七叚,共长六百八十五丈,俱雍正九年修。又大梭堤、三官庙、梁家浅、北皮狐等涵洞四座,俱雍正九年建。
浅铺额,设浅夫五十一名
堂邑汛南交界武梭堤,白北梁家乡 正 庙 堤儿
,博平县县丞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吕家湾铺、聊城县界起北至魏家湾迤南田家口清平县界,止计长三十五里。运河东岸。
闸座。
梁乡、土桥二闸与堂邑汛同土桥闸北东岸减水,有四空闸、滚水、灞
堤坝。
东岸自吕家圏至陶户口,有土工九叚,共长一千二百七十五丈二尺,雍正七年修,自吕家圏至田家口,月堤有土工九叚,共长四百丈,又小朱家湾子堰长一百三十二丈七尺,俱雍正九年修。又有滚水坝一座即五空闸,雍正三年重建,上设板桥,下开引河,又北有减水闸一,座即四空闸,雍正元年重建闸下开引河一道,遇运河暴涨,由此泄水入马颊河归海。
浅铺额设浅夫四十名,五分
博平汛马家湾陶减水闸坝三,敎堂家贾立庄 户口 下 田 口
清平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田家口博平县界起,北至二十里铺,临清州界,止计长三十九里。内有德州左卫河道六里二百六十一步。
闸座闸一。明成化元年,建闸下月河一道
。
戴家湾闸在土桥闸北三十五里,官一员,闸夫二十八名
。 闸
浅铺。额设浅夫四十七名,又左卫浅夫二十名。
清平汛魏家湾营房桥摆渡口口李家圏 左家 刘家
又左卫汛张官营县赵官营,李官营营陈官营,地在清平 界内,仍系德州 千总兼防。
临清州州判一员,该管河道,南自二十里铺清平县界起,北至盐店北半壁店,直隶清河县界止,东岸有夏津县境。
计长四十里。卫河西南来,自尖冢铺馆陶县界,起东至南板闸下止,计长六十里。
闸座凡二,俱明永乐十五年建。
砖闸在戴家坝闸北四十里,十闸官一员,闸夫七十七名,桥夫 八名
。南板闸在砖闸北二里闸外西岸,卫河自西南来㑹,汶水东北流,合为运河, 闸务,归并砖闸,自南阳闸起,北行四百里至南板闸,止为㑹通河运道。 北至半壁店交界入下河㕔汛,直隶清河县境。
浅铺额设浅夫七十四名。
临清汛临清塘河、 浮桥下。
二十里铺石月河口王三官庙、苗家铺 佛寺 家浅
附卫河 馆陶县主簿一员,该管卫河西南,自直隶元城县界迁堤,起东北至尖冢铺临清州界止,计长一百二十里。
浅铺额设浅夫三十名,五分
卫河汛黄花台,称钩湾
东昌府下河通判一员驻武城,辖夏、武、恩、并、德州、德州卫河道,共长三百二十七里零
。
直隶清河县县丞一员,该管河道,南自盐店、临清州界起,北至孙家口铺,夏津县界止计长二十里。清河、故城二县河道,向隶东省,至雍正四年改归直隶河㕔管辖。
夏津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孙家口铺直隶清河县界,起北至横河口武城县界,止计长二十七里。西岸系清河县,境内有十里,南自渡口驿起,北至横河口,止属夏津。
浅铺额设浅夫二十五名,五分
夏津汛孙家口、潘家口
郝家园横河口
武城县县丞一员,巡检一员,分管河道,南自横河口夏津县界起,北至冷家坟,直隶故城县界,止计长一百四十六里。
浅铺额设浅夫七十三名
武城汛梁家庄夏五里墩浅周家楼河、石人湾 庄澜泥 五股
,直隶故城县。县丞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冷家坟、武城县界起,北至孟家湾恩县界,止计长一十六里雍正四年,改归直隶河㕔管辖
恩县主簿一员,该管河道,南自孟家湾直隶故城县界,起北至曹家口铺、德州界,止计长十二里三百二步。
堤坝
东岸四女树镇有减水坝一座。雍正四年重建,九年开浚引河十二里,遇卫汶暴涨,由此泄水,迳九龙口入老黄河归海。
浅铺额设浅夫二十六名,五分
恩县汛白马庙、曹家口
德州州同一员,该管河道,南自曹家口铺恩县界起,北至下八里堂铺,德州卫界,止计长一十五里五十四步。
堤坝
东岸德州城西䕶堤屡圯于水,雍正十二年,百题准改河,自马家回溜北至旧月河头长二, 六十五丈,仍于回溜筑拦水坝一道。
浅铺额设浅夫二十九名,五分又桥夫三名,短役四名
、德州汛卢家圈、増张家嘴、马三皇庙里屯,今 旧河口 家回溜
。 四
、德州卫千总一员,该管河道南,自下八里堂铺德州界起,北至桑园鎭地名降民口。
直隶吴桥县界,止计长八十九里二百八十四步五尺,德州左卫北河河道,计长一里二十步。裁并德卫管辖,至自南板闸起,北行三百五十里 桑园镇出界,止为东省卫河运道。
堤坝
东岸德州城北哨马营有滚水坝一座,雍正十二年创建坝,下开引河一道,遇卫汶暴涨,由此泄水,迳曹家堤口,入老黄河归海。
浅铺额设浅夫五十名,又左卫浅夫十名。
德左三卫汛第十屯浅杨家坟、马第三,屯蹄浮桥口。又左卫 铺 哨 营 马 湾 第三店园镇
桑
。
自德州卫桑园镇出山东境,北行七十里至吴桥县之连儿窝驿德州东岸,北至吴桥县境西岸,北至景州境
。又七十里至沧州之砖河驿交河西岸,北至青县境
。又七十里至兴济镇之乾宁驿沧州东岸,北至天津县
又七十里,至青流之流河驿青县西岸北至静海县境
。又七十里至静海县之奉新驿,又一百里至武清县之杨青驿,是为天津直沽口入于海。其漕河又北行二百里,迳香河、通州,由普济、平津上下庆丰四闸以达于
京师
疏流济运。
治漕之法,裕源为先导,水浚泉所以裕其源也。昔称五水济运,曰济水,曰汶水,曰洸水,曰沂水,曰泗水。自堽城筑坝,遏止洸流,枯渎无源,不足济运。而当时泇河未闻邳州运道,惟沂水是赖,则所谓沂水,亦指沂山所出之沂,而言非曲阜城南之沂水也。规制既易,川渎亦分。在今时济运之水统南北而纪之,当以济水、泗水、汶水、卫水、漳水为五水巨津,所注皆有支渠佐之。择其要者,以次附书。至于五派出泉,向有分水、天井、鲁桥、沙河、邳州之目。迨新、泇开而沙河宜改新河,邳州宜改泇河、泗、洸遏入马场湖,而天井宜改马场,按津验脉,五派可陈。合之诸川,钜细毕举。有水事之责者,循其源委而溯洄之,疏瀹之功,何可缓哉济水!
济水水经注云:济水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北济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㑹。其一水东流,过乘氏县南,又东过昌邑县北,又东过金乡县南,又东过东缗县北,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按曹州郡城西有双河口,北流为北清河,东流为南清河,即南济北济之所分也。北济北流为雷泽,为灉河,为瓠子河,为洪河,为魏河。凡由张秋入运者,即东北㑹濮之故津也。南济东流有数支:一由钜野县之安兴墓河,东北迳郓城县南嘉祥县北,承忙生闸故道入牛头河。一由菏泽县之清河,东北迳钜野县北嘉祥县南,又东由澹台河入苜蓿河,㑹于牛头河。一由钜野县南金乡山东南入嘉祥县,由蔡河迳满家硐,东入济宁州之顾儿河,㑹苜蓿河入牛头河,又南至鱼台县之柳沟口,是为一派。一由定陶县古河,迳宝乘塔入钜野县之柳林河,迳城武县境至金乡县之三家湾河,一由曹县大行堤东入单县,南为涞河,东北㑹城武县之南堤、北堤二河,又东北入金乡县之八里河,㑹于三家湾河,东迳鱼台县之北田寺,至柳沟口,是为一派,两派俱㑹,南入鱼台县之谷亭鎭,由旧运河至李家口入微山湖。西南一支由张谷山口入江南徐郡东南,一支由峄县之湖口闸入运河北济见少洑多,无源可指,是以济运之功不显。南济则自湖口闸南灌泇河,实东运咽喉之所赖也。其自湖口闸以南助济以资运者,则有氶水。
氶水,齐乘云:氶水出峄州北沧浪渊,其水南流㑹许池泉,又南迳州城西门,又南纳金注河,又南入于泗,氶水溉田千馀顷。按氶水来源以许池泉为最盛,在未开。泇河之先,资以溉田,今则悉引入运,本由大泛口出水,嗣筑泥沟坝遏之,改至针沟口,又至贾家沟口,过北三十馀里以资上流,在泇河道中为益甚钜。
泗水。
泗水水经注:泗水出汴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墟有泽泽,方一十五里泽,西际阜阜,侧有三石穴,穴有通透,水有盈漏。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馀里,冈之西际,便得泗水,各迳尺馀,泗水西迳其县故城南,自卞而㑹于洙水。按泗水之源,出泗水县东五十里泉林寺㑹三十馀泉,出卞桥,与洙水㑹,西迳泗水县曲阜县,又南至滋阳县金口坝,分支入府河,其经流则南㑹沂水,又南至两川桥,受白马诸泉,出鲁桥口入运。循运河而南,有南梁水入之入,南有漷水入之,至湖口闸与济水㑹。
洙水水经注: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西北流,注于洙水。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泗水乱流,又西南过鲁县东北。水经云: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郦道元亦沿其说。今按故盖县城在沂水县西北八十里,距卞不下三百里,重山相间,无由达此。今洙水出泗水县东北。闗山乃费县䝉山之麓,费北境有汉华县故址。窃意「盖」字乃「华」字之误也。泗水县志云:泗源在南,洙源在北,此为得之。汉时泗水迳卞县故城南,洙水经其城,北㑹于卞城之西。今则泗水北出卞桥,即与洙㑹,盖在卞城之东也。细按水经注,洙、泗各有经流,未知何时㑹成一渠,而洙苞于泗无可分析,惟卞桥以北之河流,汤汤不匮,此则洙水之所表见,为不容终泯者耳。
南梁水,水经注水出蕃县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北流,分为二水。北:枝水,西出迳蕃县东北,西迳滕县北。南枝水,西南迳蕃县故城东,俗以南邻于漷,亦谓之漷水。
又屈迳城南,西流注于沛。沛在湖陆县西而左注泗。 漷水出东海合乡县,又迳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又西南迳蕃县故城南,又西迳薛县故城北,又西迳仲虺城,又西至湖陆县,入于泗。按南梁水源出滕县东趵突、荆沟等泉,西南迳跻云桥,循故滕城北,与南沙河㑹。南沙河即漷水,源发滕县述山,迳华盖山,又迳沧沟沙河店,本由三河口入运,嗣遏以皇甫坝,折而北,㑹南梁水,至满家口入运。又漷水,南有薛河水,合西江、东江二水,迳薛县故城,谓之薛水。又分一支,一由修永闸入运,一由彭口新支河入运。齐乘以为薛水,即漷水也,附见于此。 泗水之分入府河者,北㑹洸水入马场湖,洸既乏源,不复赘叙。
汶水
汶水水经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嬴县南,又南过奉高县北,屈从西南流有牟汶西南注之。又西南有北汶入之。
过博县西北有柴汶注之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又西南过冈县北,有蛇水注之
。又西南过平章县南,有泌水注之。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水经注云:汶水自桃乡四汶口西南入茂都淀,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按汶水源发莱芜县北之原山,谓之大汶,西南流,右㑹泰山之仙台岭水,俗谓之紫汶,又西南,左㑹莱芜县之牟汶。嬴汶郦注统,谓之牟汶也。又西南右㑹泰安县之泮河,即郦注之北汶。又西南至大汶口与新泰县之小汶水㑹。郦注之柴汶在焉。又西南受㑹河之水,并沙河之水,即郦注之蛇水沟水也。又西南至东平州,㑹衡鱼河之水,即郦注之泌水也。又西南迳坎河坝,即汶水西南过无盐入海之路也。汶为坝所遏,西流入南旺之分水口,即郦注之茂都淀、巨野沟也。原山、大汶实为经流。其牟、汶、北汶、柴、汶虽皆以汶称实,别为一流也。今与蛇水、泌水均附见于后云。
牟汶水经注云: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胡卢堆,俗谓之牟汶,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而西南流,注于汶。按牟汶在莱芜县东南,㑹海眼、鹏山诸泉,谓之牟汶,东南㑹滤马诸泉,东北㑹龙湾诸泉,谓之嬴汶,合而西流,入于大汶。
北汶,水经注云:北汶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迳泰山,东㑹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㑹环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歴中阶两庙间,屈而东流,又东南迳南明堂下,世谓之石汶。按北汶即今之泮河,自中州水分其半流,故曰泮水。东南㑹泰山、西溪、中溪、东溪诸水,东南入于大汶。西溪今名㴎河,中溪今名梳妆河。东溪今名十里河,明堂泉之所经也。
柴汶水经注云:汶水西南迳阳闗故城西,又南,左㑹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莬裘城北,又迳梁父县故城南,又西南迳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迳城北,又西迳阳闗城南,西流注于汶水。按新泰县有小汶水,源出县东北龙堂山,迳䝉阴境,入县界,㑹平阳诸河水,循徂徕山之阳,西南至大汶口,与大汶㑹。郦注未载所谓淄水者,则今泰安东南百里浊河等泉是也。
蛇水,水经注云:蛇水出故蛇丘县东北泰山,西南经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俗谓之浊须水。
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按泰安西南有㑹河,一名浊河,又西有沙河,俱㑹众泉,入于汶。
泌水水经注:泌水出肥城县东北,自源西南流,迳肥城县故城南,又西南迳富城县故城西,又西南流,注于汶。按肥城县南有肥水故迹,其西南则有咸河等十一泉,㑹为衡鱼河,葢取衡门食鱼之义以隠其名,实泌水也。西南迳平阴,㑹一泉至东平州,㑹三十五泉为席桥河,通计河长一百里,分东西口,出水注汶。
卫水
卫水,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之百门泉,一名搠刀泉。汉时惟淇水有经流。至隋大业中,导百门泉入淇,遂以为源,至今有御河之目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又北过广川县东,又东过蓚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南皮,至漂榆邑入于海。今卫河自百门泉汇水南流辉县境内行二十五里
至新乡县折而东,受小丹河水新乡县境内行九十二里
,又东迳汲县,其对岸则淇县淇县境内行十五里
,复受腊胫,河水㑹而合于淇水汲县境内行一百四十五里
,又东北迳汲县浚县境内行一百七十五里
。滑县滑县境内行十三里,内有汤阴县河道二叚,共十七里
至内黄县,有汤河水入之,又东北有洹河水入之内黄县境内行九十里内有汤阴县河道二十七里
又东北至大名县大名县境内行九十六里
,又东北至元城县元城县境内行七十里
,又东至东省馆陶县,按小丹河源出山西高平县,流至河南河内县丹谷口,自大丹河石斗门分流为小丹河,迳河内。武陟、修武、获嘉至新乡县,共行一百九十二里,至岔河尖入卫 斫胫河,源出河南淇县太和泉,东流三十里,至西沿村入卫河。淇水源出河南林县,南临淇集,东流二十里,至合 口,又一百里至薛村口入卫汤河。水本名荡水,出汤阴县西牟山,东流一百十五里,至内黄县境内入卫。 洹水即安阳河,源出河南林县,伏流至安阳县,西出善应山下东流一百五十三里,至内黄县境入卫东省卫河自迁堤铺直隶元城县界,起东行一百二十里至尖冢集,入临清州界。又由州境东北行六十里至南板闸,入㑹通河,与汶水合漕东运。自临清板闸以外,惟赖卫河济运,春夏之间, 船盛行,而小丹百门之上源,民间分引灌田,以致漕渠,每患浅涩。岁国朝康熙二十九年定例,丹河口有支渠九道,每 三月,初用竹络装石横塞入河渠,使水归小丹河入卫,而留涓涓之水与民间灌地。至五月间,重运过毕,则开八河渠用竹络装石,塞小丹河,以防山水漫溢,倘逢亢旱,则每三日放水济漕,一日塞口灌田,五月十五日以后,听民便用,中有浅阻,责令地方官量浚。又卫水」五字五闸,洹水有万金渠,皆蓄水灌田,著各用竹络装石,量渠口之高下堵塞,使各渠之水常盈,则正流可以济运,馀水亦得以灌田民漕两便。
漳水
漳水水经浊漳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又东过武安县。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黾谷,东过涉县,又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漳水又东过邺县西,又东过列人县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水经注曰:「汉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按漳有二源,自山西长子县出者为浊漳,自乐平县出者为清、漳二水,各流至河南彰德府临漳县之合漳村,始㑹为一。考其故道。明初由临漳县入成安县,注魏县,至元城县之西店,东入山东馆陶县,达于卫河。正德初,徙于元城之闫家渡入卫河。又十馀年,自魏县双井村入卫河,嘉靖初,自回龙村入卫河,后复自内黄县石村入卫河。万厯二年,漳河北溢,由魏县成安、肥乡入曲周县之湰阳河,而馆陶之流絶。 国朝顺治九年,漳水又自广平县之杜村经元城县贾家庄后,绕至广平之平固店,直注邱县,分为两道,一从县西迳直隶广宗县下,达于滹沱河。一从县东迳直隶清河县,北至青县入于运河。其自成安县柏寺营至馆陶县杨家圏庄,有通漳遗迹。漳水不经者,自万厯二年始歴一百二十四载至 国朝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九日,漳水骤至馆陶,与卫河合。此后北流渐微。至康熙四十七年,入邱之上流尽塞,而全漳入于馆陶,即今南馆陶鎭所出之漳河也。卫、合、淇、洹诸水,仅成带川,益以二漳,乃见浩瀚双流交注,所益岂在汶、济下哉?至㑹通一津,全以各闸节蓄,而临清以北,则环曲而行,不复置闸。世遂有三湾抵一闸之说,而不知前人用曲之意全为漳水而设也。漳水之浊,虽减于黄河,而易淤亦与黄河等。然而治漳之法,与治河又有不同。黄河来源甚高,建瓴而下,彻底翻掀,顺其所趋,则沙随水滚,絶无壅阻,遇曲则势逆,势逆则脉滞,水过之处,馀沙易留,渐留渐长,路愈曲而势愈,逆脉愈滞,迫之使怒,横决随之,故以逢湾取直为上策,盖循其性而行所无事也。漳水浊滓稍轻,而来源平坦,无奔激振荡之力,若津道径直,缓缓而行,则水浮沙沈,随路淀积,疏之不胜疏矣。今多用湾曲,使之左撞右击,自生波澜,鼔动其水而不使之稍宁,则沙亦带之而去,无复停顿,是纡折之正以排瀹之耳,岂仅以此为节蓄之方哉?若知其防淤,而概以黄河逢湾取直之义施之,则求通反滞,大失曩贤规画之精思矣。谨详述之以贻来者。
引沁入卫议。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由太行山麓至河南原武县黑阳山㑹汴入河。按明㑹典云:「前代甞引沁以通卫,正统以前,其支流犹自武陟原村东北由红荆口经卫辉,凡六十里,与卫河通。景泰四年,佥事王晏请于武陟县开冈头置闸,分沁水,使南入黄河,北入卫河,水涨则闭闸,如此则漕运可永无患。
天顺七年,河趋陈、颖入淮,乃开沁以达,徐复引河以合泗,而运道遂湮。又按元史,至元十四年,漕司议通沁水自北而东,合流御河以便漕,卫辉路总管董文用曰:卫郡地最下,大雨时行,沁水辄溢,出百十里间,雨更甚,水不得达于河,即漫淫入卫,今又引之使来,岂惟无卫,将无大名长芦矣?㑹朝廷遣使相地形,使者上言卫州城中浮屠最高者,才与沁水平,势不可开也,事遂寝。又明万厯中,沁水决木栾店、莲花口而东,督河杨一魁谓沁水势悍,塞之固难,请导沁入卫以助运。科臣常居敬往勘,檄郡守议言卫小沁大,则其势难容。沁寛一里,馀卫不过寛三四丈
卫清沁浊,则末流必淤。如先年沁河一决,而临清、东昌等处遂至淤塞,征之往事,窃恐不减黄河之害,而又增运道之梗。且沁、卫地势高下悬殊,必须创开河身沿河筑堤,此其费地费工固为不赀,而伏秋水涨,横流滔天,生灵城池,不可不为之计也」。居敬上其议,遂止。见常居敬奏疏。
改丹入卫议。
丹水入沁归黄,其由丹河口分流以济卫河者,仅小丹河一支而已。明万厯中,议者欲改导丹河,杜其入沁之路,以全流注卫委勘而不果行。松江周洽曰:「丹河源出山西,穿太行屹坦坡、狄家岭,南注而下,中间分散有十八道小沟渠,民间引以灌田,总流南经张店,至刘村入沁水,首尾三十馀里,与卫河相通者,系上下沟渠内东流第二道,由清化鎭南有金枪、狗跑等泉水相聚,迤逦而东,经修武治南,北转城东门外,又东经获嘉县北,又东名蒋河,至新乡县西北名河店,入小清河,而因以入于卫,相沿凡百馀里,名为丹之支流,而实非丹水矣。若欲将丹水全身由张店改折而东,过狗跑泉达卫,则丹水至张店地势倾下,入沁甚易,势不能挽。若欲从上面东流第二道小沟渠决河达卫,则丹水正向山岭而下奔溃,倾跌横截不住,何由东流?且其水势之迅急,泥沙之淤塞,与沁水同引之适为卫害,奚可哉!」按引沁引丹前人屡有议及,但两河地处高源,性悍质浊,既有冲<div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max-width: 24px; max-height: 24px; min-width: 24px; min-height: 24px; vertical-align:middle;"><img src="https://ctext.org/getrarecharimg.pl?group=8962"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max-width: 24px; max-height: 24px;" alt="ctextchar:8962" /></div>之患,复有淤淀之虞,引之易而驭之难,是以屡议而未行也,附识于此。
五派泉源
一自山东交界黄林庄起,北至韩庄闸,皆泇河所经,凡运河南北两岸,㑹峄县诸泉济运者为泇河,派峄县南北七泉西北三泉入滕县,出彭口支河,合计共十泉,泉夫二十名
巫山泉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南流至侯迁闸东入运沧浪泉在县北六十里
、许池泉在县西北十里
石室泉在县西北八里
以上三泉会为氶水,东南流,至针沟口入运。
牛山泉在县西三十里
,南流至张庄闸,东入运龙王泉在县西南二十里
东北流至万年闸,东入运侯。孟泉在县西南五十里。
东北流,至德胜闸东入运滕县。运河西岸二泉。
三界湾泉在县南一百九十里
,吕䝉泉在县南一百八十里
。以上二泉俱入微山,湖西南由湖口闸入运。
一自韩庄闸北至枣林闸,皆新河所经,凡运河东岸,㑹滕县、鱼台二县诸泉济运者,为新河派。
峄县西北三泉
许由泉在县北四十里
温水泉,在县西北五十里
,扳倒井泉。在县西北六十里。
以上三泉㑹流,西南入滕县,至彭口新支河入运。滕县运河东岸三十泉西岸二泉入微山湖,合计共三十二泉,泉夫四十名。
灿星泉在县南九十里。
西流至张阿村入运。
三山泉 大胜泉。 蕊珠泉 双胜泉并在县东南四十里。
温水泉在县南七十里。
龙湾泉在县南七十里。
黄家泉在县东南七十里。
以上七泉,由薛河㑹流,至彭口新支河入运。
玉花泉 魏庄泉并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黄沟泉在县东南七十里。
白山泉 马蹄泉并在县南七十里。
以上五泉,由薛河㑹流,南至修永闸入运。
南:石桥泉在县东南四十里
双泉。在县南四十里。
以上二泉㑹流,西至鲇鱼,弦口入运。
荆沟泉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豹
并在县东十五里
,大沸泉。 小沸泉并在县东十二里。
绞沟泉。 西荆沟泉并在县南二十五里
、刘沟泉在县南六里
、赵沟泉在县南八里
以上九泉,㑹注南梁河西流,由满家口入运。
三里桥泉在县北三里
七里。桥泉在县北十里
凉水泉 峄、庄泉并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大乌泉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北石桥泉,在县北二十里。
以上六泉㑹,注北沙河西流,由王家口入运。
鱼台县二十泉泉夫二十名
廉家沟泉 东龙泉。 平山泉 仿石泉。 何家湾泉并在县东北九十里至集泉桥㑹流
以上五泉,西注独山湖,由张家口入运。
西龙泉。 圣裔泉圣。 母池泉。 小龙泉。 有本泉、六小泉并在县东北六十里,至张家桥㑹流
以上六泉,西注独山湖,由赵家口入运。
胜水泉 滕家泉。 庙前泉 河头泉。 黄良泉高家东泉 高家西泉。 陈家泉,中。 溢泉并在县东北四十里,至八里岔河会流
以上九泉,西注新河,至枣林闸入运。一自滋阳之金口坝上承泗水、曲阜诸泉,详马场派下
。又于坝南左承沂水㑹曲阜、南境诸泉,南流至两川桥,受白马河,㑹邹县诸泉,出鲁桥济运者为鲁桥。派曲阜县东南二十一泉沂河南一泉入邹县,白马河北境六泉入泗,合计共二十八泉。泉夫,四十名。
青泥泉在县东南十里
,西南流入沂柳青泉。 双泉 近逵泉。 逵泉。 两观泉。 车辋泉 茶泉并在县东南三里许。
以上七泉㑹流,西南入沂。曲沟泉在县东南二里。
南流入沂。
濯缨泉 洙泗泉 新泉 曲水咏《归泉》 浴沂泉并在县东南三里许。
以上五泉㑹流,西南入沂。
文献泉在县城东二步
城南新泉在县南一里
以上二泉㑹流,西南入沂。
连珠泉。 温泉 近温泉。 黑虎泉并在县东南八里许。
以上四泉㑹流,西北入沂。
通沂泉在县西南四里
,西北流入沂。邹县十四泉。泉夫三十名。
陈家沟泉 白马泉并在县北二十里
马山泉在县北三十里。
孟母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以上四泉为白马河上源。
鳝眼泉在县北三十里
程家庄泉 新泉并在县西北三十里。三泉在白马河西岸。
屯头泉。 冈山泉并在县北二十里。
黄家港泉在县西十八里。
白庄泉在县南三十里。
渊源泉在县西南七十里。
柳青泉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七泉在白马河东岸。
以上九泉㑹流,由白马河西南注泗,出鲁桥口入运。
三角湾泉在县西南八十里
,西流至两川桥入泗。曲阜县南境一泉。
蜈蚣泉在县南二十
,㑹邹县鳝眼泉,南入白马河。济宁州东南三泉城东一泉入运合计,共四泉。泉夫九名
芦沟泉在州东南七十里
,南流至南阳闸入运。拓基泉在州东南五十里
、马陵泉在州东南六十里。
以上二泉㑹流,西至鲁桥入运。
一自泗水、曲阜二县㑹诸泉入泗,至金口坝遏流入府河,复受滋阳县诸泉至济宁州境,㑹洸河,受宁阳县南境诸泉,西北入马场湖,蓄水济运者为马场派。泗水由金口坝南下为正派,今于上游遏注府河,是以归入马场派,仍互见鲁桥派下。
泗水县七十九泉泉夫六十名
珍珠泉。 豹
五泉俱在泉林寺内。
四源并出,是为泗水之源。泉在陪尾山下,陪尾之左为漏泽湖,石穴相逼,灌输不匮,眞灵源也。
繁星泉 白石泉 莲花泉 双晴泉四泉在寺东龙王庙前。
甘露泉 甘露新泉。 西甘露泉三泉在龙王庙西南
淘米泉。 三水泉。 响水泉即柳音泉
醴桥泉涓涓泉红 石泉 新开泉。 琵琶泉 天井泉奎聚泉。 西奎聚泉。 涌珠泉十二泉统名寺前泉在寺南
卞庄泉 三台泉二泉在寺西南
潘坡泉即骊珠泉
膏涌泉 瑀泉留思泉。 石窦泉。 石液泉。 双石缝泉。 潘坡、新泉即石露泉
、石壑泉九泉在寺西南。
、卞桥泉在寺西卞桥南。十各泉并在县东五 里。
以上三十六泉㑹,流由卞桥出,为泗河上承洙水合流。
吴家泉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大黄沟泉。 小黄沟泉。 变巧泉并在县东北三十八里,三泉为一支
以上四泉,西南流入泗。
岳陵泉在县东北十七里。
石河泉在县北五里。
壁沟泉在县西十五里。
以上三泉各流,西南入泗。
马庄泉在县西北三十里
马跑泉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魏庄泉在县西北二十七里。
以上三泉㑹流,南入沙河,转入泗。
激雪泉。 大黄䕃泉。 小黄䕃泉并在县东五十里,三泉为一支
以上三泉㑹流,北入泗。
石井泉在县东二十里
杜家泉在县东十九里
里老沟泉在县东十八里。
蒋家泉在县东十七里
曹家泉在县东十五里
以上五泉各流,西北入泗。
赵家泉。 黄花泉合。 德泉 四胜泉并在县西十四里。
泰来泉 东岩,石缝泉并在县东十二里,旁有地震、天津二小泉。
以上六泉㑹,流北入泗。
龟眼泉。 龟阴泉 龟尾泉。 大鲍村泉。 小鲍村泉龙 泽泉 东䕃小泉。 西䕃小泉并在县东十里,八泉为一支
。以上八泉㑹流,西北入泗。
南珍珠泉。 醴泉 醴前泉并在县东南四里,三泉为一支
以上三泉㑹流,北入泗。
七里沟泉在县西三里
,北流入泗。 大玉沟泉。 小玉沟泉。 西䕃小泉。 珠泽泉并在县西二里,五泉为一支。
以上五泉㑹流,东北入泗。
西岩石缝泉。 卢城泉并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以上二泉㑹流,北入泗。
三角湾泉在县西三十五里
,北流入泗。曲阜县北境六泉。
横沟泉在县东北十六里
埠下泉在县东北十五里。
映安泉 新安泉并在县西北三十里。
变巧泉在县西北十八里。
城北新泉在县北三十里。
以上六泉,俱南流入泗,至金口坝分入府河。
滋阳县十四泉泉,夫三十六名
三义泉 东北新泉。 阙党泉。 元对泉。 照星泉、惠、泉。 既济泉。 古沟泉并在县北一里,八泉为一支
。 负瑕泉。 上蒋诩泉。 下蒋诩泉。 西北新泉。 纸房泉。 驿后新泉并在县西北半里许,六泉为一支
以上十四泉㑹,流至郡城西门平政桥,西南入府河。
宁阳县南境十一泉北境四泉入汶合计,共十五泉,泉夫六十名
、古泉在县北一里
、日渊泉在县城北门外
、蛇眼泉在县城北门外
、三里沟泉在县东北一里
、新电泉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罗星泉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井泉在县城东门外
、张家泉在县东十五里
、金马庄泉在县东十五里
、柳泉在县西十里
,以上十泉㑹流为]河,南注滋阳之漕水,又西流㑹于洸。 古城泉在县南十二里
南流入漕水,转入洸济。宁州城东一泉。
浣笔泉在州东闗外
,西流,至通济桥入运。一自新泰䝉阴、西境莱芜、泰安、肥城、平阴、东平、宁阳、北境、汶上各州县,㑹泉入汶,至南旺,出分水口济运者为分水派。
新泰县三十六泉泉夫,七十五名
太公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南陈泉在县东南十五里
北陈泉。 北:鲍泉并在县东南十里。
以上四泉㑹流,由嶅山河南入小汶路。踏泉在县东北四十里。
魏家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高峪泉在县北三十里。
南师泉在县东北十五里。
名公泉。在县东南三里。
啸泉在县南三里。
张家沟泉在县南十里。
以上七泉㑹流,由南师河南入小汶。西:周泉在县西北八里。
新西:周泉在县西北十五里
杏山泉。 金沟泉并在县西北十里。
公家庄泉在县西南八里
贾周泉在县西南十里。
以上六泉㑹流,由西周河南入小汶。 刘都泉在县西二十里。
南入小汶。
周家泉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崖头泉在县西北三十里
构沟泉在县西三十里。
以上三泉㑹流,由崖头河南入小汶。 和庄泉在县西北五十里。
由羊流东河南入小汶。
红河泉在县西南五十里。
名湾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钓鱼台泉。在县西南五十里。
以上三泉㑹流,由羊流河南入小汶。
大峪泉在县东南二十里。
柳沟泉在县南二十里
孙村泉在县西南十五里
西都泉在县南二十里
古河泉在县西南二十里
北流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以上六泉各流,北入小汶。
涝陂泉即里桥,泉在县西南二十里
万歳泉即万松泉,在县西南三十里
刘杜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以上三泉㑹流,由广明河北入小汶。黄水、湾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灵查泉在县西南七十里
以上二泉,俱各流北入小汶。
䝉阴县西境一泉县北三泉,迳莱芜县境入牟汶,合计共四泉。泉,夫十六名。
官桥泉在县西七十里
,西流经新泰县南,师河入于小汶。莱芜县四十九泉。泉夫,九十名。
李家湾泉在县西北五十八里
凉坡泉 薛家庄泉并在县北六十里。
黑龙泉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老龙泉在县西北六十二里。
鱼池泉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星坡泉在县西北六十里。
大龙泉在县西北五十里 八泉,南流入汶。
北夹沟泉。 水河泉并在县北三十三里。
沙湾泉在县西北三十四里。
助沙泉、新兴泉并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五泉,北流入汶。
以上十三泉㑹水,西南流为大汶。
海眼泉。 连珠泉并在县东南六十里。
青泥沟泉在县东四十里
湖眼泉在县东南三十里
莲花泉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赵家庄泉。 双龙泉。 斜里泉并在县东二十五里。
鹏山泉在县东北二十一里 九泉,南流入汶
坡里泉在县东南五十里
朱家湾泉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张家湾泉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泉北流入汶
。 三
以上十二泉会水西流为牟汶、滤马、河泉在县东三里
、小龙湾泉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大龙湾泉在县东北四十里
垂杨泉在县北二十七里
,北海眼泉。 乌江岸泉广润泉并在县北二十五里。
西碧泉。 青桥泉并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鎭里泉在县西北二十八里。
龙兴泉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一泉,南流入汶。
坡草泉在县西南五里
片锦泉。 郭娘锦泉 灵泉 樱桃、园泉并在县南十四里。
韩家港泉在县西南十五里, 六泉,北流入汶。
以上十七泉㑹水,西流为嬴汶,合于牟汶。
王家沟泉在县西二十八里
西夹沟泉在县西十四里。
三半壁店泉在县西三十五里 三泉,南流入汶。
卢家庄泉 牛王山泉并在县西南二十里。
青杨港泉在县西南三十里。
贺家湾泉在城西南四十里 四泉,北流入汶。
以上七泉㑹水,西南流,合牟嬴二汶。
䝉阴县三泉泉,夫十六名
卞桥泉在县北一百五里
海眼泉在县北一百一十里,与莱芜海、眼泉同源
葛沟泉在县北一百一十五里
。以上三泉各流,西迳莱芜县,东入牟汶。
泰安县六十六泉泉夫一百二十名
板桥湾泉在县东六十里
范家湾泉。 鲤鱼沟泉并在县东五十里。
大兴桥泉在县东六十里。
云潭泉在县东五十里。
皂泥沟泉在县东十五里。
凤皇泉在县东四十里
清泉 鐡佛堂泉并在县东三十里。
周家湾泉在县东二十五里
风雨泉在县东三十里一泉,南流入汶。
十
坡里泉在县东北六十里
北滚泉。 顺河泉。 㑹泉一作「惠泉」
扳倒井泉并在县东六十里,泉北流入汶。
五
以上十六泉㑹水,西南流为堑,汶合大汶、牟、汶、嬴、汶、统,谓之大汶。
马儿沟泉在县东南三十里
明堂泉在县东北十五里
梁子沟泉在县南三十里
木头沟泉在县南十二里
金星泉在县西南一里,由㴎河转入泮
广生泉在县西北二里,由㴎河转入,泮 六泉,南流入泮
龙湾泉在县南二十五里
张家泉在县南八里,泉北流入泮
。 二
,以上八泉㑹水,东南流为泮河,转入汶。
梁家庄泉在县南三十里 ,南流入汶
呉山、沟泉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沧浪沟泉在县南五十里。
白土崖泉在县南七十里三泉,北流入汶。
以上四泉,左右㑹注入汶。
斜沟泉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二里。
力沟泉 羊舍泉并在县东南一百里。
水泉在县东南八十里。
新兴泉 皮狐泉并在县东南九十里。
良甫泉在县南八十里。
香城泉 龙堂泉并在县南七十里九泉,南流入小汶。
浊河泉、眞沟泉 斗泉并在县东南一百里。
小柳泉。 东柳泉。 神泉 西流泉 黑虎泉。 海旺泉。 海润泉。 石缝泉并在县东南一百里
水坡泉一作「水波泉」,在县东一百里
韩家庄泉在县南一百里,入十二泉,北流 小汶
以上二十二泉,左右㑹水,入新泰县之小汶河,转入大汶。
水磨泉在县西南六十里。
新查出泉。 灵应泉。 上泉 马蹄泉。 臭泉并在县西南五十里。
溯港沟泉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狗跑泉报恩泉。 陷湾泉并在县西南六十里。
胡家港泉在县南六十里
以上十一泉,俱南入浊河,转入汶。
马黄沟泉。 泰应泉并在县西南九十里。
以上二泉,南流入汶龙王泉。 坤温泉。 凉泉并在县西南一百里
以上三泉,俱东入沙河,转入汶。
肥城县十二泉泉夫三十五名
清泉在县东南四十里
,南流入汶咸河泉在县西南五十里。
董家泉 臧家泉。 吴家泉 王家泉并在县西南六十里
开河泉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拖车泉。 马房泉并在县西南五十里。
圣惠泉一作「圣会」。
震泽泉。 引兑泉并在县西南四十里。
以上十一泉㑹,流为衡鱼河,经平阴境,由东平州官桥河西南入汶。
平阴县一泉泉,夫十名
柳沟泉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由衡鱼河西南转入汶。东平州三十五泉。泉夫,七十八名。
吴家泉 孙泉。 游龙泉 神瀵泉 涌泉并在州东五十五里
以上五泉,左右入衡鱼河,西南达于汶。
小王泉。 净泉 郝家泉 源泉 杷头泉。 烈泉并在州东四十里。
独山泉 王老沟泉。 大黄泉。 二黄泉席、桥泉并在州东五十里
以上十一泉,在席桥之右㑹,流东南入席桥河上接衡鱼河
,转入汶。
冷河泉一作「冷和泉」,在州东五十里
,西南入席桥河口头泉。 浮汶泉 大成泉。 张货郎泉 徐家泉并在州东五十里。
三眼泉 胜水泉 卷耳泉。 餴饎泉安宅泉。 半亩泉。 安圏泉。并在州东北五十里。
以上十二泉,在席桥之左㑹,流西南入席桥河,转入汶。
双明泉。 单眼泉。 高家、庄泉并在州东五十里
以上三泉西流入席桥河,分支东出口入汶。
铁钩嘴泉。 坎河泉。 高嘉泉并在州东五十里。
以上三泉各流入席桥河,分支西出口入汶。
宁阳县北境四泉。
龙鱼泉在县东北六十里
龙港泉在县东北五十里
以上二泉㑹流,北入汶。
泺澢泉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鲁姑泉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以上二泉㑹流,西至汶上县㑹龙斗泉,北流入汶。
汶上县七泉泉夫四十三名
龙斗泉 老源头泉。 薛家沟泉 鸡爪泉。 赵家桥泉旁有铃铛泉二,并在县东北五十里
泺澢泉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以上六泉,㑹宁阳二泉,西流,由鲁沟至崔家桥入汶。
马庄泉在县东南十八里
,西北流入蜀,山湖济运。按河防志曰:浚泉虽易,治汶实难。盖河、广沙深,屈曲之流,不足以润久渴之吻。各泉虽源源而来,至汶则一吸而尽,犹无泉也。必督令捞浅等夫,择其积沙淤漫者,浚为河泓,俾深五尺、阔一丈,则水得所归,而趋壑亦易矣。又按汶上草桥积沙易淤,疏水至此,多被渗涸,宜先饬挖除,庶下流无阻,而上流得以迅注矣。并志之。
㑹通之源,汶、泗也。汶、泗之源泉也,细流不择,巨川斯通,而山下有泉,疏之愈出,若任其湮滞,则日就消减矣。东省有泉济运者十七州县。谨按:
大清会典》所载统计四百二十五泉,分派析纪,其有新疏而得未入㑹典者,则附载于小注,以俟补载。伏读圣祖仁皇帝谕曰:朕于河务,留心最切,经歴最深。往年屡次阅河时,各处周览,凡水泉原委皆知之甚悉。山东运河全赖众泉,蓄泄微山诸湖,以济漕运。今山东多开稻田,截湖水上流之泉以资灌溉,上流既截,湖水自然无所蓄潴,安能济运?水在地中?如人身之有血气,血气有馀,方可用渗泄之药,若血气不足,正需滋养,安可再加渗泄乎?地方官未知水之源流,一任民间放水灌田,以为爱惜百姓不知漕运,实因此而悞也。若不许民间偷截泉水,则湖水易足,湖水既足,自能济运矣。
圣明洞鉴,昭示至殷,雍正四年,増设管泉通判一员,事有专司,督疏匪懈,连年运道,不虞浅阻则。
睿谟之所垂裕者远矣。
蓄水济运
运道有源,疏瀹是亟,顾水之为物,恒雨则溢,恒旸则乾,伏秋常有馀,春夏常不足,蓄盈济绌,此水柜之所由设也。盗决有诛,占种有禁,非时之耗减有罚出纳之谨,盖如管库然矣。明尚书宋公既疏会通河,乃以昭阳、马场、南旺、安山为四大水柜,自后河济㫁流,新泇载辟,津移渎改,今昔较殊。夫昭阳昔在运左则为柜,今在运右则为壑,韩庄一脉,仅涓流濗注耳,马场纳汶易而纳泗南旺,潴济易而潴汶安山一湖,源竭土疏,至不可柜,安得泥旧迹而求之哉?独山本非故柜,而泉流蓄聚,足资灌输,所谓无柜之名,有柜之实也。今备举而列之:曰昭阳,曰独山,曰马场,曰南旺,曰蜀山,曰马踏,而安山之废潴,谨附见于后,而不敢强名以柜者,志信也。至于汇泉成流,截流济运,闸坝之设,各有所宜,既已列之津程,而仍举最要者以申明之,庶㡬节防之功与贮蓄同其慎重云。
昭阳湖一名刁阳湖,即南济之所汇也。上承曹县、荷泽、城武、单县、定陶、钜野、嘉祥、济宁、金乡等九州县坡水及鱼滕等县泉水积为大潴,自北而南,曰南阳、曰昭阳、曰枣庄、曰李家、曰郗山、曰微山、曰吕孟、曰张庄、曰韩庄。随地异名,而以昭阳为要领。湖水一支,西南出张谷山口,迳荆山桥入邳济。运一支,由湖口闸入泇济运。按昭阳湖为四大水柜之一。昔时运道在湖之西诸湖悉资济运。自新河既开,运道东徙,汶、泗、沂、漷载之高地而行,西岸诸湖止以减水,而不以进水,直至微山以南始分流入泇,仅存一线。然众水恃为尾闾,要津资其喉吻,盖三洑三见之济,实溥美利而不言其功也。
独山湖即鱼台南阳湖之东北岸也,上受邹、滕、沙河及鱼台各泉水口十九处,各筑草坝,每遇伏秋水大,则开坝蓄水,春夏水小,则放水入漕。按南阳之东有独山,山下有坡,厥地卑衍,旧为滕、鱼诸泉所汇,归于南阳湖。自开凿新河始,蓄之为柜,积潴不及昭阳什之二三,而灌注过之,则居上游之功矣。
马场湖一名任湖,泗水自金口坝分支入河,河西北㑹洸水,由夏家桥入湖,每年冬月挑河,将鲁桥泗水口内横筑土坝,并金口坝严闭闸板,遏泗水,悉注黑风口入府河,收蓄湖内春夏需用之时,由安居十里铺两斗门出水济运,按马场湖本受汶河之水,由蜀山湖东冯家坝滚入,旧设三斗门,放水入运,五里营、十里铺、安居铺是也。自泗水㑹洸入湖,堵筑冯家坝,汶水不复滚入五里,营闸已废,仅留十里,安居两斗门,此湖在南运之上流,蓄水在湖,一勺俱为有用,非甚旱涩,两闸不可轻开也。
南旺湖本钜野泽,北济之所经也详济水下
。明永乐中,宋礼引汶絶济区湖为三:一南旺,一蜀山,一马踏蜀山,马踏为东湖,南旺为西湖。漕河贯于南北,汶水从东来注之,东西湖各为长堤,西岸设焦鸾等斗门入。每遇汶河水盛,斗门尽启收水入湖,水小则闭斗门,将所蓄之水分济南北二运,南则由十字河闸放水入运,北则由闗家大闸、五里铺闸放水入运。按南旺一湖,昔年运道由牛头河行舟系蓄水之区,后漕河改迁,此湖渐废。至康熙二十三年,总河靳辅仍修砌十字河斗门,加筑湖堤,储水以济长沟。济宁以南,运道可省,分蜀山湖水一半。雍正四年,内阁学士何国宗勘议,南旺湖地居水脊,固可引以南流,亦可导以北注。南运湖泉资济不至,如北运之易于浅涸。请将南旺湖堤加高培厚,分水口之八斗门添设闸板,夏秋汶水盛长,尽启八斗门减水入湖。其分水口南之十字河闸,即行堵塞。将分水口北之闗家坝、五里铺坝改建石闸,仍开通闸内支河,使之畅流入漕,专济北运。
蜀山湖在汶水南岸上,自永定、永安、永泰三闸收水入湖,由金线、利运二闸放水济运。
马踏湖在汶水北岸,上自徐建口、李家口二闸收水入湖,由新河头、𢎞仁桥二闸放水济运。每年南旺挑河在分水上源建筑大坝,将汶水收蓄,两湖分济南北二运。
按南旺分水用轮番法,如粮艘浅于南,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以注济宁,更发滨南湖水佐之,如粮艘浅于北,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以注东昌,更发滨北湖水佐之。但北运自马踏湖以北,并无湖渠,可以资运。宜于蜀山湖之金线利运二闸坚闭,导水由田家楼、邢家林河口出分水口,并水北注,以裕其流。此又当权其盈缩以施之也。
附安山湖,明永乐间建四大水柜,此其一也。嗣后修废不常。正统三年,知州傅霖置减水闸,于河岸湖周围六十八里,规其中三十八里,复修水柜。歳久滇淤,万厯十七年,给事中常居敬复规以潴水修筑土堤四千三百馀丈,又于湖之南北口各置一闸,蓄水济运,旋亦浅涸至。 国朝顺治七年,黄水漫湖,淤为平陆。雍正四年,内阁学士何国宗勘议修复河之西岸,建泄水闸。一曰通湖闸,建进水闸二,曰安济闸,曰似蛇沟闸圏湖,筑堤堤。南六口,各建石闸,并开柳长河,引鱼营积水入湖。伏秋水大,则由通湖闸及六口纳水入湖。春夏水小,则由安济似蛇沟二闸放水入运,规制甚详。但此湖在黄陵冈未塞以前,原为济水故渎,水来有源,可资为柜。自筑断黄陵冈济水,不至祗藉堤南坡水并运河馀涨,此外无源,而地在安民山前对岸即亭子泊为济水入大清河旧道,底土疏漏,洑流潜行,伏秋则积潦涨盈,春夏则彻底乾涸,虽经修复,仍于济运无益,止可留为运河泄涨之区。明总河万㳟著治水筌蹄,有曰安山湖不可柜,诚有见于此也。雍正六年,圏堤复圯,巡抚岳浚㑹同总河朱藻勘视。 题准停止再筑。
附闸坝。
六里石闸,按泇河之德胜、张庄二闸,相去十二里,地峻水驶,易致浅阻。雍正二年。
诏于两闸之中増建一闸,以节其流名。六里石闸仍恐三闸相近,水涨难支较,上下闸顶低六尺,水小则收蓄济运,水大则漫坝通流,诚斟酌尽善之制也。南旺上闸即柳林闸,此为分水口南流第一闸漕船南自台庄入闸河,至此四百二十里,共歴二十七闸,皆逆流而北,每上一闸,先闭下闸以积水,候满方进过。此便上水脊逾分水口,顺流北行,出南旺下闸,至临清约四百里,歴二十一闸,始出闸河入于卫河。其南旺下闸,在分水口之北,一召十里闸,乃分水口北流第一闸漕舡回空,逆溯至此,逾分水口,则逢顺流矣。两闸对峙,实南北全河之枢轴也。闸下并有月河各长二十里,旧设斗门,南曰石口,北曰界首。定例每年一小挑,三年一大挑。凡遇大挑汶河及上下二闸,各筑上坝,往来舟楫皆由月河。
分水口按泰山之脉,自东北而西南,南旺分水口,又泰山分支之所经也。得其脊而注之,决诸南则南流,决诸北则北流。当粮运盛行之时,正汶水微弱之际,分流则不足,合流则有馀。南北两渠,轮番并灌以智役,水力不劳而功倍矣。我
圣祖仁皇帝尝曰: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汶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开浚之妙,考河渠通漕诸书,初元人遏汶水,北出阳谷以通卫水,南出济宁以通泗水,其分水之处为㑹源闸,即今济宁之天井闸也。然按其地势,南自沽头以达河淮,洵为便利,而北由安居至南旺,南旺,地高于天井,安能激水逆流而使之分乎?故当时虽多设闸坝,而尝患漏竭,即水盈满,亦仅可胜小舟而已。至明永乐时,总督河道宋礼,用老人白英之策,筑戴村坝以遏汶,导之出鹅河口入南旺湖,然后分流南北,以分水口为水脊,因势均导,南得四分,北得四分,増修水闸,以时启闭,漕运遂通。今南北流,惟吾所用,如浅于南则闭南旺北闸,浅于北则闭南旺、南闸,湖泉并注南北合流,虽有旱暵,靡不克济,每岁东南漕艘,无或滞留,此皆白英遏汶分水之功也。相传英当日每徘徊汶、济之间,积数十年精思,一旦确有所见,决为此议,三百馀年,行之无弊,所谓因地之宜,顺水之性也。
梁乡闸至土桥闸长十二里,土桥闸至戴家湾闸长三十五里,每遇汶水微弱,用十二里之水灌三十五里之长塘,水势散漫,减去什之六七,难免浅阻。宜于土桥以北,戴坝以南,建筑草坝一道,设立排椿,似活闸之式,蓄束水势,接济启闭,甚为有益,或议于土桥、戴坝二闸之中,添置一闸,则又不可,盖汶水入卫,高下相悬,若此地闸𦂳,则水势倍増陡急,粮艘更难于上下矣!伏读。
圣祖仁皇帝谕曰:「古人置闸,其逺近疏密,皆因地势高下、水势缓急,以为蓄泄,或一地二闸,或一二十里,一闸确有一定丈尺,不可更易」。
圣谟直指,诚百世之标准也。临清南板闸,按汶水地亢,卫水地洼,临清板闸口,正汶、卫两水交㑹之处,每岁三四月间,雨少泉涩,汶水既浅,卫水又消,高下陡峻,势若建瓴,每一启板,放舡无㡬,水即尽耗,漕舟多阻,宜于闸口百丈之外,用椿草设筑土坝一座,中留金门,安置活板如闸制,然将启板闸先闭活板,则外有所障,水势稍缓,而于运艘出口易于打放,卫水大发,即从拆卸,亦权宜之要术也。
张谷山草坝按:微山湖上承昭阳诸湖之水,由张谷山出荆山口而南,其经流也,分支出湖口闸济运,强之就高,则必湖水盈满,方得畅注。雍正二年。
诏于张谷山前筑草坝一道,节蓄诸湖,以裕济泇之脉。若遇湖水涨盛,仍开坝放水,以保运道,责在河官之时其启闭云。
金口坝按:隋文帝时,沂、泗同流,泛滥大野,兖州刺史薛胄于二水之交,积石为堰,决令西注陂泽,以溉良田,号曰「薛公丰,兖渠,唐李白诗中所谓鲁东门石堤是也。元人开㑹通河,访其遗制,修为滚水石坝坝之西偏有闸,世谓之黑风口,引泗入天井闸济运。延佑中,都水太监阔阔仍于石坝疏为三洞,以泄水势,明初堰坝以土,成化间,改筑石堰,东西长五十丈,下阔三丈六尺,上阔二丈八尺,高七尺,湫口三处,横石为梁,堰北复作分水二雁翅,以杀水势,后歳久堰低泗不入,洸每春筑土坝于堰上,高一尺七寸以障之。嘉靖三十七年,主事陈南金易以石高亦如之,仍为金口三,置板启闭,功同于闸,亦谓之金口闸,云沂水自东来㑹泗,于金口闸南,仍于上流作支河泄之闸北,如遇乾旱,则并沂入泗,以益其流,故各志亦谓沂水㑹泗于闸北也。泗水分资两派,实以此为枢钥,云济宁杨家坝按泗水分支入府河西流,合洸,同经此口,南入运河,明正德间,因防冦,始筑坝,引水绕城为外䕶,事平即开,明季复筑,嗣因遏泗㑹洸,转由夏家桥入马场湖,蓄水济运,节宣甚便。
国朝顺治中,总河杨方兴题准堵,不复再撤。至康熙三十四年,因水患开通杨家坝,泄水入天井闸,寻复塞之河道。张伯行曰:杨家坝一开,则西湖之水立涸矣,此必不可开者也。荟蕞云:坝则民田受害,不坝则马场立涸,惟有改坝为闸,相机启闭之法得矣。
堽城坝,按水经,汶水南过冈县北,郦注洸水出焉冈,故阐也。尔雅释汶出为阐,则洸即阐之别名矣。洸由汶出,南㑹于泗,其口在堽城石濑之上,元人置闸于此,仍于闸左作土坝以遏汶水,使入洸㑹泗,出㑹源闸以济运。都水少监马之贞刻石垂戒曰:后人毋兴石堰,壅遏涨水,大为民害。延祜中改作石堰,屡坏屡修。明永乐中,尚书宋礼导汶出南旺分水,遂废元人旧闸筑坝,以阻汶水之入。洸者曰堽城坝,自是汶水不复通洸矣。汶水趋南,渐啮坝根,雍正七年。
诏于坝下筑土堤一道䕶之。堤长二百九十丈。
明时故闸既塞,石堰尚存。𢎞治中,巡抚徐源请拆毁石堰,仍作土堰,以复旧规,遣工部侍郎李鐩㑹勘,议云:「堽城石坝湫口七处,水小则从各口顺流,水大则从坝上漫出,一可以阻隔淤沙,不为南旺之害,一可以减杀水势,不虑戴村坝之冲难以拆毁,仍宜加葺」。从之,至今谓之石梁口。然宁阳卒有水患,桑家诸口岸薄易决,一溃则全汶侧注,渰没田庐,而南旺亦有就涸之虑,汶南诸堨诚防之不可不谨也。
戴村坝坎河口按:汶水自堽城而西至东平州之戴村坎河口,西北㑹济,由大清河入海。明尚书宋礼分水南旺,先于堽城筑坝,阻汶入洸。又于戴村筑坝,阻汶㑹济戴村之坝,长五里一十三步,仍留坎河口不坝,以备分泄。每重运过时,用刮沙板作一沙坝于坎河口,涓滴尽归南旺,若水涨则连沙冲,出坎河后,河身渐移,近坎河口汶水直灌坝不能支,且全流散衍而入大清河,南旺每至胶舟。万厯初,侍郎万恭叠石为滩,以防其溢,然汶水每高于滩。十七年,总河潘季驯筑玲珑石坝五十五丈五尺,高三尺,厚一丈,两翼翼长,视坝减五之二,其高倍之,左右为土堤各二百三十丈。石坝之法,用丈许大石夹砌,如墉实细石,其中水高于坝,则溢而入海。至二十一年,汶大溢。尚书舒应龙又于河口之下开渠泄水,因于两旁建石褁头,各长十丈,高一丈二尺,中间用滚水坝二十二丈二尺,仍留石滩四十九丈一尺,名乱石坝。
国朝雍正四年,内阁学士何国宗勘:河恐戴村坎河坝日久坍塌。 题明将三坝増修,统建滚水石坝一道,延袤一百二十六丈八尺,视旧坝加高二尺。雍正八年,汶水骤涨,为石堰所阻,不能滚泄,既南泛汶上县,复北溃于白英,嗣后力塞乃安。九年,署总河田文镜奏请拆堰修堤,仍复旧制。
诏从之。旧志云:坎河一口始于宋公之不坝,继而石滩,继而石堤复继而开渠筑堰。然宋公之不坝,恐汶水涨溢,汶邑民田多罹淹没,阻以石滩,不能大泄,势必溃裂。且滩能走,水不能走沙,淤沙日积,更加障阻,滚水之坝能减水而不能冲沙,弊与石滩等,宜仍歳筑土坝涨时决去,庶汶邑、王堂诸口不致横决被渰。观今者石堰增修即致贻,则此论为有征矣。
何家口坝,按汶河自草桥以南西岸有何家口坝滚水入鱼营陂,至袁家闸入运。有出水二口:一曰刘老口,在闸以南,一曰石头口,在闸以北,此汶水上流北出之一支也。议者谓汶河西注分水口,水带沙行,特开常鸣等八斗门,掣沙入南旺湖,俾入运之清水南北分流。今刘老口、石头口从上流分注入运,遂与北流之水两相抵,聚河身易于淤淀,并令汶河正流,势缓不能挟沙逺行。且汶河中饱,更不掣沙入湖,分水口亦虞壅塞。雍正十二年,总河朱藻 题准堵塞刘老等二口,并高筑堤坝以杜旁泄。
沙河大坝,明之广济渠口也。景㤗中,徐有贞治沙湾决口,先为疏水之渠,起张秋金堤,通寿张之沙河,西南至于竹口,又西南至大潴潭,逾范、暨、濮,上接河、沁之水,出通源闸济运,盖导上流有源之水以潴之为渠也。自筑黄陵冈塞断河流,祇藉各坡水汇注,运长则长,运消则消,水所经由,类皆沙石俱下,无滋灌之益,而有淤淀之虞。成化中,于沙河口建筑土坝,引入支河,由道人桥入运。今循厥旧制,修筑勿坠,避其沙而防其决,保运者固以逺害为先也。
潘季驯曰:汶、泗涓流,其患在涸湖以蓄之,使其不匮,闸以节之,使其可续,此治涸之法也。五湖堤界既明,则汶泗停涵,而不时之需可待,斗门、闸坝既设,则蓄泄有所,而湖河之利相须,汶水南趋而泉河易竭,故坎河、大坝之闗,系匪轻汶水北注,而南旺之东流必少,故何家一坝之利赖不小?至如卷筑楗埽,加帮卑薄,虽非一劳永逸之计,然亦每岁修防之必不可已者也。
防河保运。
尚书之序,贡道也,曰兖,浮济、漯、青、浮汶、徐浮,淮、泗皆达于河,则山东之国,固循河以通运者也。盖冀州之域,控河上游,逆溯而行,罔非利涉。今则大河屡徙,合于汴、淮。
国家设都燕京,在渤海碣石之右,运道自南而北,河流自西而东,一从一横,脉非同贯,论者谓漕渠水涩,宜分河之支流以助灌输,然而河处高,原经疏壤,性悍易决,质浊易淤,分引微涓,颇资其利,而节宣稍失,则全河奔注,运不能容,势必冲溃东堤,挟众流以趋海,即使旋加塞治,而沙停土壅,故道悉湮,是获利无㡬而滋害实多也。即如卫河本屯氏故道,而泉流汇注,别为一渠,宋庆厯中河决,商胡北流与御河为一,及分二股河东流,而御河淤淀,运路艰阻,程昉为河北都监,力浚治之,此河之有害于卫可征矣。㑹通河虽以汶水为源,而明永乐中金纯分导河流,与㑹通河合。景泰中,徐有贞开广济渠,上溯澶渊以接河沁之水,则犹借力于河耳,乃一决再决,贻患不休,至𢎞治间,刘大夏始筑黄陵冈以断其流,而张秋获宁,则河之有害于㑹通河可征矣。济宁以南,菏泗所㑹,明初运道在昭阳湖以西,因地与黄逼,引流入运,所在有之,自郓城入者,由牛头河至鱼台之塌场口,自曹州入者,由双河口至沛县之飞云桥,然而迁徙不常,随处淤淀,甚至鱼沛,沦为泽国,无复漕渠之迹。朱衡之开新河,李化龙之开泇河,引避浊流,惟恐不逺,则河之有害,于新泇二河亦可征矣。方今河不侵漕,往来甚易,似乎无烦顾虑,第河自武陟以下,地势倾于东北,汲胙、滑澶之间,皆故渎之所经也,鼓浪吹涛,駸駸欲赴,所赖以障遏之者,止此一线之长堤耳,蚁孔偶漏,决溢随之,左右奔趋,悉为漕梗。夫曹、单二堤,犹在邦域之中也,河南之武陟、荥泽、原武、阳武、封邱、祥符、陈留、兰阳、仪封,直隶之长垣、东明,工多险要,地属殊疆,我之畏津,藉彼捍御,而曰恃以无恐,不亦难乎?稍有弗虞,方以我二东为壑也。雍正七年。
诏设河东河道总督,兼综兖、豫,专事修防,睿智如神,经营备至,庶㡬共庆安澜焉,然而未雨绸缪,不敢不凛,谨博稽往迹,备述如左,俾溯流者有所考镜,则亦保运之一助也。
黄河入卫河故道。
宋大中祥符四年,河决通利军,合御河。淳化四年,河决澶州,东北流入御河。庆厯八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在开州东北三十里
,东北流,与御河为一。
熙宁四年八月,河溢澶州曹村,又于新堤决口,下属恩、冀,灌御河。
元丰四年,河决小吴埽,自澶州徐曲口注于御河。按黄河,禹迹在今阳武北新乡西南,又东北径延津、汲县、胙城至大名府浚县,径大伾山而北。自周定王时河徙宿胥口,由元城、冠县、馆陶东北,合于漳水。今馆陶县西南六十里迁堤村南,有大河故渎,自元城县黄金堤、包儿头迤逦,北至盘堤,又至孙店及炉里,又至徐家庄入于卫河。 直隶开州北永固铺有旧河一道,北达于卫。 河南武陟县东北有莲花池,在沁河东岸,名木栾店,去卫河百里。明万厯中,沁河从此决口,经□城、汲县入于卫。
黄河入㑹通河故道。
汉文帝十二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五代、晋开运元年,河决滑州,浸注曹、单、濮、郓诸州之境。
宋开宝四年,河决澶州,东汇于濮、郓。景德元年,河决澶州横陇埽,东北流,经濮、郓,合北清河入海。
熙宁十年,河决澶州。曹州北流断絶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合于泗水
,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合于济水
,灌郡县四十五,而濮、济、郓、徐尤甚。
元丰五年,河决原武埽,溢入阳武沟、刁马河,归于梁山泺。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汴渠将溢,募人决下流,由都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泺,乃平。
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阳武而东,歴延津、封丘、兰阳、长垣、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至寿张,注梁山泺,分流南北清河。
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黑羊山,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入安山湖,㑹通河淤。
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开封经曹、濮、直冲张秋,溃沙湾东堤以达于海。
𢎞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淮。一自金龙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
五年,河决金龙口,由黄陵冈北趋张秋,絶运河而东,挟汶水入海。
崇祯四年,河决金龙口,趋张秋皇。清顺治九年,河决封邱大王庙,水从长垣趋东昌,壊安平堤,东北入海,为漕渠梗。
康熙六十年,武陟黄、沁河决,由开州入濮、范,趋张秋,溃东堤,注大清河入海。
按:济水自乘氏今曹州
分而为二,其一为济渎,入于钜野。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经濮阳,与济水㑹,入于钜野,同注大清河归海,则自曹、濮以至寿张、东阿、正济、濮之所经,而河流之所贯也。今故渎虽湮,而支渠互见,自曹县入者则为贾鲁河,为济河、为灉河、为瓠子河,自濮州入者则为小流河,洪河、魏河悉属黄河决口故道,况济多洑、流濮亦时有隠见、微涓、隠溜皆足以牵大河之脉,而使之东注也。至于开州东北,歴观莘以至聊城者,又有古漯河,并唐马颊河,本与博平、高唐相通,而截于运道,考其遗迹,皆有受河之上源,虽障以古堤,而类多残缺,倘决河分派,歴濮范而注莘阳,势亦甚易,灌入运道,即不能无溃决东岸之虞,此亦要害所闗,不可慢视者也。
黄河入南运故道。
汉元光三年,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宋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之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东南流,至彭城入于淮。
咸平三年,河决郓州,浮钜野入淮、泗。天禧三年,河决滑州,泛澶、濮、曹、郓,注梁山泺,合清水、汴渠南入于淮。
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阳武而东,经曹、濮至梁山泺,分为二派,南派由南清河合泗入淮。
元至正四年五月,河决曹县白茅堤。六月,又决金堤。自定陶至鱼沛,泛州邑十八。
明洪武元年,河决曹州双河口,流入鱼台。正德四年,河决曹县杨家口,奔流曹、单,直扺丰、沛。嘉靖六年,河决徐州及曹、单、城武等县杨家口、梁靖口等处,冲入鸡鸣台,沛北皆为巨浸,东溢,逾漕入昭阳湖,运道大阻。 八年,河决沛县飞云桥,北徙鱼台谷亭,舟行闸面。 九年,河由单县侯家林决入塌场口,冲谷亭。歴三年,水不下泄。 二十六年,河决曹县东冲谷亭,运道复淤。 二十七年,河决段家口,分为六支,俱入运河,至徐州入洪。 三十六年,河决原武,东流,湮曹县决北大堤,由城武金乡入运。 四十四年,河决曹县。自棠林集以下,分为二支:南支绕沛县戚山,流入秦沟,北支绕丰县。华山出飞云桥,至湖陵城口,漫入昭阳湖。沽头、留城一带,运河湮塞乃兴新河之役
。万厯四年,河决鲁家口,曹单,金鱼被淹。 三十一年,河决单县苏家庄,冲入沛县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乃兴泇河之役
。四十四年,河决狼矢沟,水由蛤蟃、周柳等湖入泇河,出直口,复与黄㑹运船入口,迎溜称艰。
按《水经》,济水自乘氏分而为二,其一为荷水,即南济也。东过昌邑、金乡,东缗至方,与县北湖陵县南入于泗水。宋乾德中,东疏荷水,转漕兵饷于定陶故地,置发运务。明洪武初,河决曹州双河口,流入鱼台,命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引水由牛头河至塌场口出谷亭以通漕运。永乐中,遣侍郎金纯从汴城金龙口下达塌场口,筑堤,导河南入淮漕,以接运道。后河经屡决,迁变靡常,各志所载故道,自曹郡双河口分水,东南流,由钜野、嘉祥二县入济宁境者曰牛头河,由定陶城、武单县入金乡境者,曰涞河,曰三家湾河,㑹入鱼台之塌场口,入于旧运。自新河、泇河次第开凿,运道左避,不假分流于黄千里长堤足以力制湍悍。然而原武以下,曹单以上书决书,溢者不一而足脱。塞治稍后,弥漫无涯,虽委之以昭阳湖,未必不泛堤而东也。修防孔固,永永无虞,职水之君子念之哉!张秋治河纪事。
汉文帝十二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兴卒塞之金堤今在濮州南,迤东北抵张秋镇
。
建始四年,河决溃金堤,凡灌四郡。杜钦荐王延世为河堤使者,延世以竹络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堤成,改元河平堤在今张秋镇之南,延亘郓、濮
。
明宣德五年,平江伯陈瑄言:「自临清至安山漕河,夏月水浅,舟涩,张秋西南旧有汊河通汴,尝遣官修治于荆隆口即金龙口
,堰水入河,下注临清,以便漕运,比年缺官,遂失水次,漕运实难,乞仍其旧」。从之。十年,廷臣㑹议漕运事宜言:「沙湾张秋运道,旧引黄河支流,今歳久沙聚,河水壅塞,而运河㡬絶,宜加疏凿」。从之。正统元年,漕臣㑹议,复言金龙口水决张秋,是引水通运之处,宜令工部委官一员巡视提督,遇有淤塞,㑹同河南三司鸠工疏浚之。上命允行。十三年七月,河决八柳,树口漫流,曹濮冲张,秋溃沙湾之东堤,决大洪口诸水从之,以达于海,事闻,上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往理其事。十二月,永和修沙湾等堤未成,以冬寒停工,且奏河决自卫辉八柳树口,宜敕河南巡河及三司官修塞,上敕责之曰:「八柳树河决,不由金龙口故道,东流徐州吕梁,以溢运河,致妨漕运,患及山东,特简命尔往董其事,冀在急恤其患,预定其谋,躬询其源,以副朕意,乃辄以天寒罢工,且以筑塞之工诿之,他人不知朝廷所以委任,尔之所以尽职何在?且治水有术,当先其源,先治八柳树口,然后及沙湾,则易成功,茍治其末,不事其源,朕知春冬水小,暂能闭塞,夏秋水涨,必仍决溢,今正用工之时,其令山东三司筑沙湾尔,即往河南督同三司等官,措置八柳树上流,如何修塞金龙口等处,如何疏通,务在河由故道,不为民害,仍先以尔等经画方略,及合用军夫物料之数以闻」。十四年三月,永和奏:「黑羊山西湾已通,其水由泰黄寺资运河、东昌之水复置分水闸,设三空放水,自大清河入海,其八柳树未宜用工,沙湾堤宜常启分水闸二空,以泄上流之水,则不为后患」。上从之。
景泰二年二月,敕山东左参政王骢、按察司佥事王琬督工浚沙湾运河,以河决水浅故也。三年正月,山东参议刘整、佥事王琬塞沙湾决河,乆绩弗成,为都御史王竑所劾,诏宥其罪,立功自效。自河决沙湾,水径趋海,运河胶浅,或言沙湾以南地高,水不得南入运河,或言引耐牢坡水可灌运河,但不免复径沙湾,宜别开河以避其冲决之势,或言引耐牢坡水南去,则自此以北枯涩矣,命工部尚书石璞治之。璞至以决口未易,筑浚水自黑羊山至徐州,以通漕舟,而沙湾之决如故,乃遣内官黎贤、阮落,御史彭谊往协璞等于沙湾筑石堤以御决河,开月河二,引水以益运河,且杀其势,至是水流渐细,始克筑塞之。五月,堤成。六月,大雨浃旬,河复决沙湾北马头七十馀丈,掣运河之水以东,旁近田地悉皆渰没。十二月,以沙湾河决久未成功,而闸河胶浅,有阻漕运,复敕内官武艮、工部侍郎赵荣往理之。四年正月,河复决沙湾新塞口之南。二月,赵荣言:「黄河之趋运河,势甚峻急,而沙湾之抵张秋旧岸低薄,故此方筑完,彼复决溢,不为长计,恐其患终不息也。臣等议,请于新筑之处用石置减水坝以杀其势,使东入盐河,则运河之水可蓄,然后高厚其堤岸,填实其缺口,庶无后患」。从之。五月,沙湾大雷雨,复决北马头河岸四十馀丈,运河水掣入盐河,漕运之舟悉阻。七月,漕运总兵官徐恭奏:「沙湾河决,水皆东注,以致运河无水,舟不得进者过半。虽设法,令漕运军民挑浚月河筑坝,遏水北流,然北高东下,时遇东南风,则水暂北上,舟可通行。设遇西北风,则水仍东注,舟不得动。况秋气已深,西北风日竞行,舟更难,诚恐天寒水冻,不敢必其得达京师,乞早为定计」。事下戸部议,宜敕恭与石璞、王竑计议,如舟可前进,则令运赴通州上纳。如不得进,则令沙湾以北者于临清,上纳以南者于东昌及济宁上纳漕挽军民,令回本处运次年粮储。从之。九月,沙湾复决,尚书石璞等凿一新河,长三里,以避决口,上下与运河通,其决口亦筑截,令新河、运河俱可行船。至是工毕,工部欲取璞回,上恐不能经久,令璞且留处置。十月,命都御史徐有贞往治沙湾。五年十一月,有贞言:「沙湾治河三策:一,置造水门。臣闻水之性可使之通流,不可使湮塞者。禹凿龙门,辟伊阙,无非为疏导计。故汉武之堙瓠子,终勿成功。汉明之疏,汴渠逾年著绩,此其明验也。世之言治水者虽多,然用之沙湾,独乐浪王景所述制水门之法可取。盖沙湾地土皆沙,易于塌决,故作坝作闸,皆非善计。臣请依景法为之,而加损益于其间,置门于水而实其底,令水常五尺为准,水小则可拘之以济运,水大则疏之使趋于海。如是则有流通之利,无堙塞之患矣。一开分水河,凡水势大者宜分,小者宜合分以去其害合,以取其利。今黄河之势大,故恒冲决。运河之势小,故恒乾浅,必分黄河合运河,则可去其害而取其利。请相黄河地形水势于可分之处,开成广济河一道,下穿濮阳、博陵二泊及旧沙河二十馀里,上连东西影塘及白岭等地又数十馀里,其内则有古大金堤可倚以为固,其外则有八百里梁山泊可恃以为泄。至于新置二闸,亦坚牢可以宣节之,使黄河水大,不至泛滥为害,小亦不至乾浅以阻漕运。一、挑深运河,臣惟水行地中,避高趋卑,势不能遏,故河道深则能蓄,水浅则勿能。今运河自永乐间,尚书宋礼即㑹通河浚之,其深三丈,但以流沙恒多淤塞。后平江伯陈瑄为设浅铺,又督军丁兼挑,故常疏通,久乃废弛,而河沙益淤不已,渐至浅狭。今之河底乃与昔之岸平,其视盐河上下固相悬絶,上比黄河来处亦差丈馀,下比卫河,接处亦差数丈,所以取水则难,走水则易,宜浚之如旧」。疏上,诏从之。有贞于是度地行水,浚渠建闸,渠起张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而至濮阳泺,又九里而至博陵陂,又六里而至寿张之沙河,又八里而至,东西影塘又十有五里而至白岭湾,又三里而至李𡺾涯又二十里而至竹口莲花池,又三十里而至大潴湾,乃逾范、暨、濮又上而西北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沁之水,过则害,微则利,故遏其过而导其微,用平水势。既成,名其渠曰广济,闸曰通源。渠有分合,而闸有上下。凡河流之旁,出而不顺者,则堰之堰有九,长袤皆至万丈。九堰既设,其水遂不东冲沙湾,乃更北出通源闸,以济漕渠之涸。又作大堰即戴家庙三空桥又名金线闸
,杀以水门,泄其溢入大清河。又浚漕河四百馀里,作减水闸于东昌之龙湾、魏湾,泄之古河以入海今之徒骇、马颊二河
。有贞先后临治,凡四载,工始成。
𢎞治二年秋,河决荆隆口,横流于封丘之于家,集决孙家口,漫长垣、曹濮、郓城、阳谷、寿张,歴临清以北,延患于德州、沧州至天津,始入于海,遣都御史白昻治之。次年春,甫举其役而河倏北徙,去汴城者三十里,荆隆决口日自淤塞,人力可施,乃修筑北堤,自阳武、封丘、祥符、兰阳至仪封,亘三百馀里,以防张秋之冲激,卫诸郡之泛溢,导河自原武、中牟以南,一由南顿、颍州入淮,一由睢宁、宿迁入运,复浚东平张秋之里河入大清河,浚东昌博平之里河,入古河故渎,又于德州之南四女树凿里河,至九龙口入古黄河,分流达于海,张秋获宁。𢎞治五年七月,河复决金龙口,溃黄陵冈东北入漕河,遣工部侍郎陈政治之政,行视水势,奏言:河入淮故道淤塞,因致上流冲激,势尽北趋,自孙家口、杨家口、车船口、铜瓦箱决为数道,俱入运河,以致张秋一带,势甚危急,自堂邑至济宁堤岸多崩圯,而戴家庙、减水闸即三空桥
,浅隘不能泄水,亦有冲决,今欲浚旧河以杀上流之势,泄决口以防下流之患,修筑堤岸,増广闸座,集夫兴工,分官督役,未㡬政卒。
六年二月,升浙江布政使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往治决河。时大夏议筑黄陵冈及设减水石坝,疏曰:「臣等议得河南、山东两直隶地方,西南高阜东北低下,黄河大势,日渐东注,究其下流,俱妨运道。虽该上源分杀,终是势力浩大,较之漕渠数十馀倍,总有堤防,岂能容受?若不早图,恐难善后。其河南所决孙家口、杨家口等处,势若建瓴,皆无筑塞之理,欲于下流修治。缘水势已迫,尤难为力。惟看得山东、河南与直隶、大名府交界地方,黄陵冈南北古堤十存七八,贾鲁旧河尚可泄水,必须修整前项堤防,筑塞东注河口,尽将河流疏导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所经州县御捍堤防,俱令随处整理,庶㡬漕河可保无虞,民患亦皆有备。仍于张秋鎭南北各造滚水石坝一,俱长三四十丈,砌石堤一,拟长四五十里,虽有小费可图经久若黄陵冈等处堤防,委任得人,可以长逺,仍照旧疏导汶水接济运河,万一河流东决坝可以泄河流之涨堤,可以御河流之冲。倘或夏秋水涨之时,南边石坝逼近上流河口船只不便往来,则于贾鲁河或双河口径达张秋北上,以免济宁一带闸河,尤为便利」。疏上,报可。七年二月,工方兴河复决张秋,从沙湾之下十里溃东堤入海,运河水涸,尽入决口,漕舟不通。四月,复遣内官李兴、平江伯陈鋭协同大夏督治。河南巡抚徐恪言:「黄河旧在汴城北四十里,东经虞城,下达济宁。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县黑羊山,东经汴城北五里,又南至项城入淮,而故道遂淤。正统十三年,决于张秋之沙湾,东流入海。又决荥泽县,东经汴城,歴睢阳,自亳入淮,景泰七年始塞沙湾之决,而张秋运道复完。以后河势南趋,而汴城之新河又淤。𢎞治二年以来,渐徙而北,又决金龙口诸处,直趋张秋,横冲㑹通河,长奔入海,而汴南之新河又淤,百馀年间,迁徙数四,千里之内,散逸弥漫,特命都御史刘大夏经理,而伏秋横溢,工力未竟。议者以黄陵冈之塞口不合,张秋之䕶堤复坏,遂谓河不可治,非也。顾以修筑堤防之工,多疏浚分杀之工少,故湍悍之势不可遽回。今自荥泽县孙家渡口旧河,东经朱仙镇,下至项城县南顿,犹有涓涓之流,计其浅淤,仅有二百馀年,若疏而浚之,使之由泗入淮,以杀上流之势。又黄陵冈贾鲁旧河,南经曹县梁靖口,下通归德丁家道口,亦可以分水势。今梁靖口以南则滔滔无阻,以北则淤塞将平,计其功力之施,仅八十馀里,若疏而浚之,使之由徐入淮,以杀下流之势,水势既杀,则决口可塞,运道可完,万世之利也。命下部议行之。大夏发夫数万,于缺口上游西岸,凿月河三里许,属之旧运河,以通漕舟,不与河争,道乃治河上游,导之南行,一浚孙家渡口,别开新河一道,由中牟至颖州,东入于淮,一浚祥符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归德,分为二道,一由宿迁小河口,一由亳州涡河㑹于淮,又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旧河,四十里至曹县出徐州,支流既分,水势渐杀,于是沿张秋两崖东西筑台立表,联巨舰,实以土石,穴而沈之,压以大埽,复于决口迤南建减水石坝,以备宣泄,仍筑黄陵冈新堤,起自河南胙城,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单,尽徐州,长三百六十里,又筑荆隆口等处新堤,起于家店及铜瓦厢陈桥抵小宋集,凡一百六十里,于是上流河势复归兰阳、考城分流迳归德、徐州、宿迁,南入运河,㑹淮入海,不复达于㑹通,张秋河患以息。八年二月,工成,赐鎭名曰安平。
皇清顺治九年,河决封邱金龙口,冲毁封邱县城,水从长垣趋张秋,坏安平堤北入海,大为漕渠梗。总河杨方兴豫抚亢,得时亲驻决口,役丁夫数万治之,旋筑旋决。乃于丁家寨凿渠引河,杀其势于祥符县时和驿筑堤,又筑常家寨堤、商邱王家坝堤、考城王家道口堤。至顺治十二年,决口始塞河之趋张秋也,一时泛决,南则城闉之马星海,又东岸之田𤓰口,西岸之解家庄、道人桥,又南十里至沙湾,又三十里至戴家庙闸,湖河相连,堤岸湮没,北则浸及东昌郡城,漫堂邑、博平、临清各堤闸。时上流方悍,猝难堵塞,惟于入海故道宣泄之。十年、十一年,河再决。至十二年,金龙决口塞成,乃于张秋各决口次第修治,皆杨方兴董其役。
康熙六十年七月,河决钉船帮口,直趋张秋溃东岸之曹家单薄下大清河入海。钉船帮堤在河南武陟县,时则黄、沁交涨,漫溢二十五里,由魏家庄河内飞流北注,直下詹家店决口七十丈,马营口决口一百一十丈,泛及直隶之滑县长垣、东明,经开州习城村入山东境,分灌濮州之魏河、洪河,至范县之宋明口,并入清河。又合寿张之沙河,漫过大坝,与赵王河合。出运河激曹家,单簿决口八十一丈,南至东平之靳家口闸,北至聊城之周家店闸,皆遭渰没。巡抚李树德疏状以闻。
圣祖仁皇帝谕大学士马齐等曰:朕思此冲决之处,只可略加修防,使漕船无阻,如竟行堵塞,水无归泄之地,他处又被冲决,断乎不可」。时树德亲驻沙湾,疏导下流,以杀旁溢,仍趣备工料,相机修治。十一月,河南报决口已塞,亟筑曹家单簿,浃旬而成。明年正月,马营口再决,漫开二十馀里,水骤下,复灌张秋曹家单簿。方新筑甚固,水不得泄,树德驰视,量度利便,掘苇河头放之,奔注大清河,水势以平。三月,河南筑马营口,旋合旋决,至十二月告成。乃筑苇河口,仍大修堤岸,以严保障云。
黄、沁北以堤要工
武陟县沁河北岸官堤长二十七里,民堤长六十九里。
詹家口 马营口。 木栾店荥泽县河自荥泽以下始有堤工,自武陟界起至原武界止,计长八里五分零
甄家庄 郭家潭。
原武县自荥泽界起,至阳武界止,计长四十里。
胡村铺 庙王口
阳武县自原武界起,至封界止,计长三十里。
脾沙堽
封丘县自阳武界起,至祥符界,止计长三十四里。
于家店。 中滦城 荆隆口、祥符县自封丘界起,至陈留界,止计长五十里
黄陵冈。 陈桥 贯台 马家口。 陈留寨陈留县自祥符县界至兰阳界止,计长一百一十丈
。
兰阳县自陈留界起,至长垣界止,计长四十一里,直隶长垣县。旧系临河,今河徙兰阳、仪封境内长垣,仍㑹同二邑,共筑月堤二十一丈。
铜瓦厢。 板厂。 樊家庄。 张村集》 马坊营仪封县自长垣界起,至山东曹县界,止计长二十七里。
挖泥河。 炼城口。 荣华树。 三家庄以上各县河道俱载有要工,多系向时决口,或恐洪流迁转,今昔殊观,据此可以彷佛一二也。 按总河靳辅治河书云:河决之害,北岸为大,何也?南亢而北下也。且开封南岸,从汴河可以达淮归德,徐、邳而下,其地山陵其堤,归仁其湖,灵芝、孟山、洪泽其去无路,久之而亦必复其故,又于运道无系也。然同一北岸,而其害又有不同,若上自阌乡,下迄荥泽六百里,大抵山多而土坚,不甚溃决,不具论曹单溃,决由鱼台上下以入运,或汇金山、彭家河以入运,尚不至有夺河之患,惟开封北岸一有溃决,则延津、长垣、东明、曹州、三直省附近各邑胥溺,近则注张秋由盐河而入海,逺则直趋东昌、德州以赴溟渤,而济宁上下无运道矣。且开封之境,地皆浮沙,河流迅驶,一经溃决,如奔马掣电,瞬息数百,丈工必大,而下埽更难,故前代河决之患,此地常居七八,自明刘大夏筑太行堤,起自黑羊山,东至曹州,以及丰、沛,高厚坚固,北岸恃以无恐,歳久不修,残缺过半。
国初,封邱荆隆口大王庙,决总河,杨方兴塞之工,六七年而始,竣费帑者八十万,故曰北岸之害,莫大于开封也。附载以为后鉴。
泄涨保运:
治运有经,要在均调水势而已,绌不可盈亦不可,而盈之害更甚,于绌之害绌则浅阻害止此矣。至于盈百川灌河,茫无津岸,洪波奔荡,圯闸溃堤不泄,而归之尾闾,害可胜言哉!南旺,地脊也。南则左亢以右为减,北则右亢以左为减。昭阳等湖之泄南运,大清等河之泄北运,前人筹之详矣。盖有以益为益者,有以损为益者,损之又损,持盈之道则然也。考其旧制,次第复之,事未至而为之备,虽不言功,厥功钜哉?微山湖在运河之西岸,自朱姬庄北至夏鎭,设减水坝闸,凡汶、泗涨溢,泄入湖内,经徐、沛入运,东南归海。昭阳湖在运河之西,微山湖之北,自夏、镇北至南阳,设减水闸十四明隆庆二年,建朝雍正二年修
。 国
,凡汶、泗涨溢,泄入湖内,下注微山湖。
南阳湖在运河之西,昭阳湖之北。汶水自分水口南流,遇有骤涨天井闸水急,粮艘不得上,亟于上流开永通闸,泄水入耐牢坡,由牛头河下注南阳湖。大清河在运河之东,一由东平之坎河口,泄汶水入之。一由寿张之三空桥,泄汶水入之。一由东阿之五空桥泄汶水,并灉河、土河水入之。东北经东阿、平阴、肥城、长清、齐河、歴城、济阳、齐东、青城、惠民、滨州、蒲台,至利津之牡蛎口入海。 坎河口本汶水经流入海之道。明永乐中,尚书宋礼筑戴村坝,遏汶絶济,仍留坎河口,以泄汶水之溢
。三空桥一名金线闸,本济水入安民亭会汶之道。明景泰中,徐有贞治张秋决河,作土坝,杀以水门,泄其溢入大清河,即此也
、五空桥本济水支津入汶之道,《水经》所谓「马颊水入之」是也。𢎞治中,刘大夏治张秋决河,于决口迤南建减水石坝以备宣泄,俗谓之五空桥
。
徒骇河在运河之东,由聊城东岸龙湾、减水闸、滚水坝,泄汶水,并阳谷、莘县积水入之,东北迳博平、高唐、茌平、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州至沾化之久山口入海。 龙湾减水闸徐有贞所作,有一空、二空、三空、四空、五空等桥,第五空桥分攴南入小盐河,转入大盐河,故道已湮,其馀四桥俱泄入土河,即俗所谓徒骇河也。今用第一空桥为滚水坝,用第二空桥为减水闸。
马颊河在运河之东,由博平东岸减水闸滚水坝,泄汶水,并马颊上源之水入之,东北迳清平、高唐、夏津、恩县、平原、德州、德平、乐陵、庆云,至海丰之沙土河口入海。 魏湾减水闸。徐有贞作减水闸于魏湾,旧制有六闸,今用第四空为减水闸,用第五空为滚水坝。
老黄河在运河之东,一由恩县四女树减水闸,泄汶、卫诸水入之,一由德州哨王营,泄汶、卫诸水入之,东北迳德州吴桥、宁津、南皮、乐陵、庆云盐山,至海丰之大沽河口入海。 四女树减水闸。明𢎞治中,都御史白昂治张秋决河,于德州之南四女树凿里河至九龙口,入古黄河归海。嘉靖十五年,工部郎中杨旦建闸,今节次修建,循其旧制。
,哨马营滚水坝。前明通纪云:永乐十年,尚书宋礼治会通河毕,旋于德州西北开一小河,自卫河东岸东北至旧黄河十三里,泄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大沽口入海,凡四百五十七里。是德州以北本有泄水之支河也,湮废已久。前此漳不归卫、卫,河本恒患微弱,既有四女树减水闸,无藉再泄,今自溢。国朝康熙四十七年,全漳归卫以来,卫河屡患涨, 德州岸决,辄渰直隶吴桥、沧州等五六州县。至雍正十一年,卫河复溢,巡抚岳浚循勘决道,请于德州城北哨马营开河,东行十里至陈公堤下,由曹村堤口泄入钩盘河,东北流至直隶呉桥县之玉泉庄,入老黄河,即于哨马营建滚水坝一座水涨,则泄之归海,以免壑邻之患。
诏从之坝工既竣,仍坚筑新河两堤以东其溜,疏浚黄 河故道以畅其流,自是宣泄有资,长河、永翕四国并受其福矣。又按德州城西垣当卫河顶,冲振河阁堤工,屡修屡壊,今哨马营既设滚水坝,则宣泄甚近,旁引有途。雍正十一年,总河朱藻题准于州城西南上游马家回溜起,至旧月河头底,止挑引河一道,长二百六十丈,其旧河建拦水坝一道,长二十六丈,水势全归引河,迳趋哨马营,而德城得以巩固矣,附识之。
元杨文郁云:「漕运流通国之大计,舟车致逺,功利悬絶,所宜讲而行之,虽费而不可省,劳而不可已者。元史河渠志云:自立国引漕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后人笃守成规,举其废坠,实万世无穷之利也。盖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壊,虽有智者不能善后,两味所言,实经漕之体要矣。东省漕运,歴经修治,大约循成法,维谨而稍有损益,则因时制宜之理也。兴工歳月,分见各条,未能详悉,谨遵。
大清会典所开备録如左㑹典云:自台庄至李家庄为山东运道,计长九百馀里,乃东南重运,经由要地,中间建设闸坝,每年挑浚,以蓄水济运。康熙二十八年,因沐河入骆马湖,泛涨为运河患,于禹王台建土石两堤沐水由郯城县马陵山穿山口池,迳禹王台,分支绕郯城北,西会沂水入骆马湖,屡经泛涨,冲入邳州运河。至是于禹王台建坝遏之,使水由江南沐阳县入海,设沂、郯、海赣同知郯城县县丞管辖坝工,仍于黄、运、泇、捕四㕔协夫二十名看守,嗣因坝为水圯。雍正九年,重建竹络石坝六百四十丈,新土堤三百丈,幚修旧土堤三百六十五丈
。四十二年,挑浚戴村坝淤塞旧河筑和尚林月堤。四十四年,重建恩县四女寺减水闸一座。四十七年,修丁家顿庄、侯迁、台庄等闸。四十八年,修韩庄、德胜等闸。六十年,因黄水泛溢,修筑东平、寿张、东阿、阳谷、滕县、峄县、聊城、堂邑、博平、临清各处堤岸桥道,以卫运河。又修筑南旺、马踏、蜀山诸湖堤工,蓄水济运。又修袁口、南旺、上闸寺前等闸,并兴修戴村坝。六十一年,又筑寿张、东阿、聊城博平堤工。雍正元年,因山东运道阻浅奉。
㫖动用工项钱粮,雇募民夫挑浚,并浚治各湖泉源,又于南阳闸下之独山湖,筑束水土堤一道,留水口十九座。二年,于南阳湖建石坝十二座、三空桥二座,又于昭阳湖之张榖山口创筑草坝一道,以防耗泄。三年得胜张庄两闸适中之处,六里石地方建筑石闸一座。四年,疏浚徒骇、马颊二河,修筑两岸堤堰,又修筑马踏湖堤岸,以时蓄水。是年并修安山湖圏堤,旋以湖底踈漏,不能贮水, 题准停止作柜
又修戴村坝于恩县四女寺建滚水坝一座,博平县西岸修进水闸二座,东岸建滚水闸一座,濮州修筑土坝并开浚引河,又于武城县运河北岸恩县运河西岸,各挑引河一道,挑去沙嘴。又修建闗家坝、五里铺闸,并引河二道,李家口、徐建口,𢎞仁桥兼济闸、南旺湖、八斗门等闸。
以上皆雍正四年以前所修举者,此后増修増建诸工,各详本条下,以俟史臣之彚辑云。
官司。
元至正二十六年,㑹通河成,始建都,分分监于东阿,掌河渠坝闸之政,明永乐中,重浚㑹通河,尢重漕政,黄、运两河设河道总督,复差主事一员疏泉源,分汶水以利漕,其后或以通政少卿及监察御史巡视运河闸泉。宣德中,以山东参政副使管理河漕。成化初,改令通政驻札,张秋掌卫河,会通河漕政,北至天津,南至鱼台一带,凡泉湖闸坝堤浅之事皆隶焉。寻改都水郎中,又除都水司主事二员:一驻宁阳,管泉源,一驻济宁管闸座。其南阳以南沛县所辖,命主事一员驻上沽头。𢎞治十八年,以南旺南北二闸系水泉总㑹,分派之所,最为要害,闸官职卑,任小启闭,不得专主,别设分司,以宁阳管泉主事兼摄之。正德间,专差主事一员,管理临清闸座。隆庆初,议并济宁闸务,遂以都水主事一员管理泉源,兼管济宁闸座,改称南旺分司。
本朝河道总督总理黄、运两河事务,驻札济宁州,雍正元年,特设河南、山东河道副总河。七年,分设南北二总河北总河,仍驻济宁。总理黄运并设副总河驻札河南仪封县。其南旺分司,国初移驻济宁,临清闸务归并张秋郎中。康熙十五年,以总河王光裕议,裁南旺、夏镇二分司,将南旺事归并济宁道。夏镇所管河道闸座在江南沛县者,归并淮徐道在山东滕、峄二县者,归并东兖道。康熙十七年,又以总河靳辅议,将东兖所管滕、峄二县河道闸座,及张秋郎中所管,亦归济宁道。于是南自黄林庄、北至桑园驿一千二百里之运道,以济宁道为专责其官始设于前。明隆庆年间,谓之管河兵巡道。康熙六年,以省官裁去,至九年复设,专管通省河道。十五年,并管泉务。十七年,并管南北闸务,谓之分巡济宁河道。凡黄、运之在山东者,悉归统辖。五十九年,改为兖宁道。雍正九年,改为曹东道。雍正十一年,裁去兼辖地方,改为管河兵备道,专管河务凡建设裁并,分详《职官志》
。今河道官司定制。
河东河道总督一员。 副总河一员。 管河兵备道一员。
兖州府黄河同知一员。 曹县主簿一员康熙二十五年,定曹县县丞、巡检分管河道
,单县主簿一员。
兖州府运河同知一员。 汶上县主簿一员。 钜野县主簿一员。 济宁州。州判一员。 鱼台县主簿一员。
沂郯海赣同知一员康熙二十九年,以捕盗同知兼河务
。郯城县县丞一员。
兖州府张秋河捕通判一员。 东平州。州判一员,寿张县主簿一员。 阳谷县主簿一员。
兖州府泇河通判一员。 滕县主簿一员。 峄县县丞一员。 江南沛县县丞一员康熙三十一年,定江南沛县河道归泇河,通判管辖
,管泉通判一员顺治间设南旺分司,掌管泉源后裁。雍正四年改设
,东昌府上河通判一员。 聊城县主簿一员。 堂邑县。主簿一员。 博平县。县丞一员。 清平县主簿一员。 临清州。州判一员。 馆陶县主簿一员。
东昌府下河通判一员康熙三十一年设
清河县县丞一员康熙三十三年,以清丰县县丞改设
,夏津县主簿一员。 武城县县丞一员康熙二十六年,派甲马营巡检分管北截河道
故城县县丞一员。 恩县主簿一员,德州,州同一员旧设州判一员,康熈三十一年,截归州同管理
。分司旧制。
北河分司驻札张秋,顺治初,差汉司官一员。三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满司官一员、笔帖式二员。十年,裁笔帖式。十七年裁,分司归并济宁、天津二道,管理南旺分司,驻札济宁州。顺治初,差汉司官一员。三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满司官一员、笔帖式二员。十年,裁笔帖式。十五年裁,分司归并济东道管理。
夏镇分司驻札:夏镇,顺治初,差汉司官一员。三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满司官一员、笔帖式二员。十年,裁笔帖式。十五年裁,分司原管滕、峄二县河道闸座归东兖道,管理沛县河道闸座,归淮徐道管理。十七年,滕、峄河务改归济宁道管理。
卫河分司驻札辉县。顺治十三年,差汉司官一员。本年裁归卫辉府同知兼理。十四年复差。三年更代。康熙四年,裁归分守河北道及卫辉府通判管理。六年,裁河北道令通判专理。九年,复设河北道。
山东通志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