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巻三
建置志
粤稽《禹贡》曰:「兖曰青,曰徐,在济、河、海、岱之间。盖东省实居九州之三云。顾锡土启宇,厥典尚已,即郡县肇自秦、汉,而建置隆替,亦代有不同。
皇清统一。寰区,肇域东土。为府六,为州十有五。为县八十有九鲁甸齐关卫。
神京而表列服我。
皇上绍基建极,申画郊圻,裁酌再三,至雍正十三年,乃定升府四,置县四,析县一,改卫为县者二,各増减井邑以属之。之纲之纪,规制倍加详焉。今者十郡屏环,百城星拱,疆理联络,次第可书,而复遵皇舆表以溯歴朝之沿革,俾考古征今,益见地不易民而治登熙、皥皆体国经野之良法,有以丕冒而率育之也。猗欤盛哉!作《建置志》。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山东疆域,为《禹贡》青、兖二州,兼徐之北境,与豫之东境。周初众建诸侯以屏藩王室,分茅胙土,徧于济、河、海岱之间,其遗迹另为圻封。一志,秦罢侯置守,在山东,为郡者凡七:曰东,曰齐,曰郯,曰琅琊,曰薛,曰砀、曰钜鹿。其分属之县,虽不可尽考,而有所建置于其地,必溯及之,汉兴,复行封建山东之地,为国者七:曰城阳,曰东平,曰泗水,曰甾川,曰胶东,曰高密,曰鲁,其馀地分为郡者十五:曰东,曰山阳,曰济阴,曰泰山,𨽻于兖,曰魏,曰清河,𨽻于冀,曰渤海,𨽻于幽曰平原,曰千乘,曰济南,曰齐,曰北海,曰东莱,𨽻于青,曰琅邪,曰东海,𨽻于徐与七王国犬牙相制参错,而治冀、兖、青、徐四州部刺史巡行郡国,以分察之。第所谓冀、兖、青、徐者,非复《禹贡》之旧矣。东汉承之,略同西京旧制,而更置王国者五:省城阳入琅邪,省甾川、高密、胶东入北海,分东平置任城,分泰山置济北,改千乘为乐安,其馀皆刺史领郡。然兖州治昌邑,青州治临淄,徐州治郯,治有常所,非复巡行之制矣。三国时地属曹,魏、晋为司、冀、兖、青、徐、豫六州,其间废置虽不同,而以刺史分纠郡国如故也。传不二世,青、徐之间,沦于石赵,南燕、苻秦间有更置,要与新莽同,其草窃,无足表志,惟刘宋曽经收复,又复侨置,不忘中原。北魏曽世有其地为司、冀、沧、兖、青、齐、济、光、徐、胶、南青、西兖、东徐、北徐十四州,司州领魏、阳平、顿邱、濮阳、清河五郡,冀州领渤海,沧州领乐陵,而又各领安德凡二郡。兖州领鲁、泰山、高平、任城、东平、东阳平六郡。青州领齐、北海、乐安、渤海、乐陵五郡。齐州领东魏、东平原、东清河、济南东太原五郡,济州领济北、平原、东平、南清、河东、济北五郡,光州领东莱、长广、东牟三郡,徐州领彭城蕃兰陵、北济阴四郡。西兖州领济阴一郡,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南青州领东安、东莞二郡,北徐州领东泰山、琅邪二郡,东徐州领郯郡,地不加于两汉,而州治増多,盖因仍权置,以自侈舆图之广,非体国经野,因地制宜之古制也。隋文一统,开皇初废郡为州,青齐莱密徐沂兖豫冀曹滑郓济、魏、沧、德、贝凡十七州,以统诸县。大业间废州,仍复置济阴、东东平、济北、武阳、渤海、平原、清河、魏武安、北海、齐、东莱、高密、彭城、鲁琅邪、东海、下邳十九郡刺史,巡察复如两汉,云唐置郡曰彭城,曰济阴,曰济南,曰东莱、曰濮阳、曰北海、曰鲁、曰东平、曰琅邪、曰淄川、曰高宻、曰东牟、曰乐安,凡十三郡,属河南道,曰魏、曰博平、曰清河、曰洺州、曰广平、曰景城、曰平原,凡七郡,属河北道,俱置采访使治之。其后藩臣跋扈,据地请封,乃置天平、平卢、泰宁、淄青、魏博五节度使,而唐随以敝,五代迭更,疆索靡定。宋置济南府、青、淄、潍、莱、登、密、沂七州,属京东东路,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徐、济、单、濮四州,广济一军,属京东西路,大名府、开德府、沧博棣德滨恩六州,永静一军属河北东路,皆置安抚使领之。金乃分属五路:南京路领单州,河北东路领沧、景二州,山东东路领益都、济南二府,潍、滨、沂、密、莒、棣、淄、莱、登九州,山东西路领东平一府,徐济邳滕博兖泰安德曹九州,大名府路领大名一府,恩、濮、开三州,又有泰安、渤海、泰定、安化、镇海、彰信、滕阳、崇德、宁海九军。元因金旧为直𨽻中书省,分东西道领东昌、河间、东平、济南、济宁、般阳、益都七路,并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宁海八州宣慰司治益都。肃政廉访司治济南以交察之。洪武初,置山东行中书省于益都。九年,移治济南,寻改置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六府一十五州八十九县。又置山东都指挥使司,领诸卫所明设一十九卫,熙十五所十。本朝自顺治十三年以至康 十六、二 七等年,凡无益卫所,悉皆裁并。存襄运之卫四:曰德州,曰济宁,曰东昌,曰临清所一,曰东平防。海之卫七:曰安东,曰大嵩,曰嶅山,曰灵山,曰成山,曰威海,曰靖海所二,曰浮山,曰䧺崖。雍正三年,裁都指挥使。十二年裁沿海诸卫所,止存安东一卫,而运卫如旧。今卫所俱附各州县,不另详
。
皇清定鼎,疆理二东,悉因明旧。雍正二年,分济南府之泰安、武定、滨三州,兖州府之曹、沂、济、宁三州为直𨽻州,各领县。八年,撤济宁州,仍𨽻兖州府。又分兖州府之东平州、东昌府之髙唐州、濮州,青州府之莒州为直𨽻州,各领县十。二年,升武定州为府,兼辖滨州,所属益以济南府,属二县,升沂州为府,兼辖莒州,所属撤高唐州仍𨽻东昌府,州所属县仍归济南府。十三年,又升泰安为府,兼辖东平,升曹州为府,兼辖濮州。其原领之县与兖州府就近互易,通计全省。为府十,为州县一百有七。酌古宜今,规制尽善,谨遵。
皇舆图式撰。志表如左。
右表因方格有限,不能备悉,如一县之内兼前代数县之地者,其省并因革,不能照建置罗列,惟以所理之县为主。其所属之郡,有初为国,后为郡,初为郡,后为国。及唐、宋以后,改置军州。凡前后不同者,以改后所属者为主。秦、汉置县,必书推所自也。三国、魏建置不概见,有则必书,不以魏、晋并列,一格而从其略也。南北朝惟刘、宋,曽经收复,亦多侨置,而稍略于魏,以宋客而魏久也。齐、周附魏、隋,则一统矣。唐、宋以下,倍加详焉,此则建置表之凡例云。
济南府济水合汶北折而东入于海,郡治在济水之南。《春秋说》曰:济,齐也。齐,度也,员也。
《禹贡》青、兖之域,《周春秋,齐、鲁、谭、祝、邹诸国地。战国时并入于齐,秦属齐郡,汉为济南郡。初为国,景帝时为郡。
及平原、泰山郡地,东汉因之,建武初亦为国,顺帝时改。
魏、晋略同于汉,按《晋地理志》,另置济南郡,治平寿而无歴城等县。及考《列传》有解系,济南著人。刘兆,济南、东、平陵人,则济南所领之县自在也。《北魏志注》,分晰甚明,而《晋志》阙焉。今魏、晋济南郡仍载歴城,盖本《魏志》以正之。
南宋、北魏济南郡始治歴城。详歴城县
隋初罢郡,以州统县,大业时,复改为齐郡。其平原、安德、渤海、济北诸郡,歴数代不改。唐复为齐州。济南郡,馀地分为棣州。乐安郡,淄州。淄川郡,兖州。鲁郡属河南道。德州,平原郡属河北道。宋始为济南府。淄州属京东东路。袭庆府属京东西路。济、棣、德、沧四州属河北东路。金因宋治,改𨽻山东东、西二路。元置济南、般阳、河间三路总管府,而泰、安、德二州直𨽻中书行省。明洪武初,改济南路为济南府。领州四,县二十六,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武定、滨三州为直𨽻州,以长清、新泰、莱芜属泰安州,以乐陵、阳信、海丰属武定州,以利津、沾化、蒲台属滨州。雍正八年,又分禹城、平原、临邑、陵四县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升武定为府,以滨州并所属𨽻焉。又割济南府之青城、商河二县以益之,以肥城易泰安之长清,仍𨽻于府。又撤高唐直𨽻州归东昌府属,而以禹城、平原、临邑、陵四县还属济南府。今领州一,县十五。
歴城县附郭,县在歴山之阴,春秋、战国谓之歴下
,周谭国地详《圻封志》
。春秋时属齐《左传》:「荘公十年,齐师灭」谭,杜注:「在济南平陵西南」。今县东有东平陵城。
。秦属齐郡《史记》韩信伐齐至歴下
。汉置歴城县,属济南郡初属齐国。文帝十六年,改为济南国,景帝二年,废国为郡
。东汉及魏、晋因之东汉建。武初亦为国,顺帝时改
。南宋属济南郡。北魏齐州济南郡治歴城孝建二年,移治北周,省平陵入
。隋改济南为齐郡开皇六年省泰山郡山茌县入歴城
。唐仍属齐州济南郡武德二年,于平陵置谭州,并置平陵县,寻废。贞观十七年,齐王佑反,平陵人不从,因复置,更名全节。元和十五年,省全节入歴城
。宋属济南府。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为行省,附郭首邑,编户九十八里章邱县。县南有章邱山。《尔雅》上正章邱注云:顶,平也」。
。
周春秋时齐邑《郡志》寗戚采地在此
。秦属齐郡。汉为阳邱、朝阳、菅猇四县地,并属济南郡。东汉省阳邱、朝阳猇入,东朝阳朝阳,原有二城
属济南郡。晋属乐安国,省菅县入南宋改东朝阳曰朝阳,属齐郡又侨置东魏郡,以朝阳县属复置顿邱郡,析朝阳地为卫国,县属之
。北魏朝阳属济南郡卫国县属顿邱郡
。北齐废朝阳置高唐县移县治于女郎山之南,因汉黄巾故城,即今治也。又省土鼓、肥郷二县入卫国县
。隋改高唐曰章邱,属齐郡开皇六年,改卫国曰亭山,又析亭山地置朝阳。十六年,改朝阳曰临济,别置朝阳,又置营城县。大业中省营城入章邱,省朝阳入临济,并属齐郡
。唐属济南郡初,章邱、临济、亭山并属谭州。贞观元年州废,改属济南。元和末,又省亭山入章邱
。宋属济南府初属齐州,咸平四年省临济县入。景德三年置清平军。熙宁间军废,即县治置军使。政和六年属济南府。
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里。
邹平县古邹国,《尔雅》大野曰平。
古邹国地详《圻封志》
周为齐国。秦属齐郡。汉置邹平、东邹、梁邹三县,邹平、梁邹属济南郡,东邹属千乘郡。东汉省东邹入邹平,属济南郡。晋为邹县,属乐安国,寻废。南宋置东平原郡,治梁邹齐郡西有平原郡,故此加「东」字。
于邹平地置平原县,北魏因之北齐移东平原郡治武强,移平原县于梁邹城
隋改平原曰邹平,属齐郡开皇三年,自梁邹城移治邹平,属齐州,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复汉旧名。大业初,废州为郡里。皇舆表引《寰宇记》云:邹平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 。隋改平原为邹平,即东汉省东邹所入之邹平也。
唐属淄州淄川郡。武德元年,置邹州,治临济县,领邹平二年,又置谭州于平陵。八年,邹州废,县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改属淄州。
宋、金因之,宋景德元年,移治济阳废城。济阳,本唐析高苑县地所置。
元至正二年
,改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洪武十二年,割齐东、㑹仙二郷属齐东县。十七年,又割青城乡属之。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七里。
淄川县旧名般阳,在般水之阳。隋改淄川。按淄水出原山,即《禹贡》潍、淄其道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般阳县地又为土鼓、昌国二县地。
属济南郡。东汉属齐国,晋省,入莱芜县。南宋元嘉五年
侨置清河郡贝邱县。北魏东清河郡治清河县《魏书注》:「清河即般阳也。人贝邱在县东南。宋、魏间言「戍」,言据言「治」,犹称般阳云。北齐罢清河郡,以贝邱属齐州
。隋改贝邱曰淄川县,属齐郡初属齐州。开皇十六年改置淄州,贝邱为属。十八年改贝邱为淄川县,大业二年废。
唐于县置淄州、淄川郡武德初析县置州,又析置长白县,寻省入
。宋、金因之。元为般阳路治至元二年,割孝妇、懐德二乡入益都县。
明属济南府洪武初属般阳府。九年改为淄川州,治淄川,寻省县入州,属济南府。十二年降州为县,属济南。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里。
长山县隋改今名,以境有长白山也。
周为齐于陵邑。陈仲子所居即此
。秦属齐郡,汉置于陵县,属济南郡,东汉因之。晋改于陵为乌陵县,寻废。南宋侨置广川郡及武强县,北魏因之《魏书》云:逄陵县治,故于陵城也。是北魏改曰逢陵矣。后北齐改广川郡为东平原郡,并东清河、平原二郡入焉。
隋改武强为长山县,属齐郡。开皇初,广川郡废,县属齐州,六年析置济南县,十八年改武强曰长山。大业初复省济南县入。
。唐属淄州初属邹州,武德八年州废,改属淄州。
。宋、金因之。元属般阳路。初属济南路。中统五年改属淄莱路,寻改般阳。
明改属济阳府。洪武初属般阳府,九年属淄川州,十二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三里新城县本长山之驿台镇,元太宗以人民完聚,剏置城曰新城,见元地理志
,周为齐地,邑志:县治驿台,即齐桓公戏马台也。
秦属齐郡,汉为乌陵、髙苑二县地,于陵属济南郡,高苑属千乘郡。东汉于陵属济南国,晋为髙苑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为武强、长乐二县地。隋为长山、高苑二县地,属齐郡开皇中,改武强曰长山,改长乐曰㑹城,大业初复名高苑,今高苑界有㑹城泊
。唐、宋、金因之。元始置新城县,属般阳路,至元十九年,始割长山之东北、高苑之西南置城邑,仍以田、索二镇属之。
。明改属济南府初属般阳府,洪武十二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齐河县本齐地,临大清河。初名耿济镇,耿弇讨张步济河处也
周祝国地详《圻封志》
。春秋时属齐、秦属齐郡。汉为祝阿县地,属平原郡。东汉因之。晋属济南郡。南宋改属太原郡。北魏因之。隋属齐郡。唐为禹城县地天宝初,改祝阿为禹城县
。宋于禹城县之耿济镇改置。齐河镇金大定八年
升镇为齐河县,属济南府。元改属德州。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齐东县《邑志》云:「以地在齐郡之东也」。
周属齐国,秦属齐郡。汉为梁邹县地,属济南郡。东汉因之。晋为邹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为东平原郡之平原县地。隋为邹平县,地属齐郡。唐属淄州。宋因之。金阜昌中
,于邹平之赵岩口置齐东镇宋尝于此置夹河巡检司
。元太宗七年
,升镇为齐东县,属河间路宪宗三年,改属济南路。至元二年,复属河间路
。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割青城县之青城、正德、嘉㑹三乡益之。十二年,又割邹平县之㑹仙、齐东二乡。𢎞治六年,又割章邱县之临清乡。十六年,割章邱县之固钧乡及邹平县之梁邹乡以増广之
。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五里济阳县县在大清河之北,本漯渎也。自大清河归漯渎入海,通得济之名,故曰济阳。金所置县非唐析高苑之济阳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阳邱县地,属济南郡。东汉为东朝阳县地,晋因之。南宋为临邑县地本隰、阴蓍二县地,侨置临邑
。隋为章邱、临邑二县地,属齐郡。唐、宋因之。金天㑹七年
。始割章邱之标竿镇及临邑之故著县《寰宇记》作「蓍县」
,置济阳县,属济南府。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禹城县县故治西南有禹息古城,故名。
周初为祝国详《圻封志》
。后属齐为祝柯地《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即此
。秦属齐郡。汉置祝阿县,属平原郡,东汉因之。晋属济南郡。南宋属太原郡,北魏因之。隋属齐郡唐天宝元年
改曰禹城县,属齐州乾元二年,史思明侵河南,守将李铣于边家口决河,县遂湮没,徙治于迁善乡,即今治也
。宋属济南府。金因之。元属曹州。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南府。编户五十六里。
临邑县汉临邑,属东郡,在茌平县南。此则刘宋侨置,乃漯阴之故境也。《邑志》云:以城南之浥河得名,去水从邑,自唐始。
周为齐犁邱邑地,春秋哀公二十三年,晋荀瑶伐齐,取辕及犁,即此。
秦置著、漯阴等县,属齐郡。汉书:灌婴收著漯阴、平原、鬲卢等县。
汉漯阴县属平原郡,东汉属平原郡,晋属济北国。南宋置临邑县,属东魏郡。北齐省著县入。
隋属齐郡,唐属齐州,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谭州废,改属齐州。元和十三年,析安徳县地置归化县,太和四年省入临邑。
宋属济南府,建隆三年,河决坏城,徙治孙耿镇,即今治。
金因之,天㑹七年,析废著县置济阳县。
元属河间路,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南府。编户三十二里。
长清县《太平寰宇记》云:「隋置长清县,因清水以为名。今按清水去县十里,又县东南三十里即齐长城钜防之地,盖兼取其义云。
周为齐卢邑地《左传》隐公三年,齐、郑、寻、卢之盟即此
。秦属东郡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即此
。汉置卢县,属泰山郡初属齐国,文帝时始分为济北国治,乃改属泰山郡
。东汉属济北国,晋因之。南宋、北魏俱属济北郡。隋析卢县之长清镇置长清县,卢为济北郡,治唐卢县,属郓州,长清县属齐州武德二年复析置山茌县。天寳元年改山茌曰丰,齐元和十五年复省入
、宋长清县五代时,省卢县入
属济南府。至道二年复徙刺榆店,即今治也。
金因之,元改属泰安州。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割属泰安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南府。编户四十四里。
陵县本汉安德县,隋为德州,明移陵县治。此县以隋将陵县得名。
周春秋时为齐重邱地《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盟于重邱,即此
。秦属齐郡。汉置安德县,属平原郡。东汉改平原国。北魏太和十年
改为安德郡。隋开皇九年
改为德州,寻复改平原郡。唐置德州平原郡颜真卿守平原郡即此
。五代因之后晋移德州治长河县。后周仍治安德
。宋属德州。金因之。元属济南路。明初为德州省安德入州,以上皆德州建置
寻迁德州于陵县永乐九年迁治。
而以陵县移治德州今县即德州故城,仍割明善、崇德二乡𨽻于州。
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南府。编户三十二里。
德州本隋将陵县。元为陵州。明移德州治此州,以汉安德县得名德州卫附。
周春、秋时属。齐重邱邑。战国时为赵所并。秦属齐郡。汉置安德县地,属平原郡。东汉属安德侯国。晋析安德地置东安陵县,属渤海郡。北魏曰安陵县,仍属渤海《旧志》北魏为安德郡。海皇、舆表同郡志皆属渤 郡
隋析安陵地置将陵县,属德州,寻废开皇九年置德州,大业初复改平原郡
唐复置将陵、安陵二县,属德州平原郡五代周省安陵入将陵县
。宋属景州景佑元年
,移将陵县治长河镇即今德州治
寻属永静军。金属观州大安中,改景州为观州。
元宪宗三年
升为陵州,𨽻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将陵县。三年复为陵州,𨽻河间路。
明洪武十三年
降为县以上皆陵县建置。
寻迁陵县于德州永乐九年迁治。
而以德州迁治陵县割德州明善、崇德二乡随之。
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德平县本汉平昌县,北魏属安德郡,五代唐改德平,盖合郡县以名之也
古鬲国地详《圻封志》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平昌县,属平原郡,东汉曰西平昌,属平原郡北海郡有平昌县,故加「西」以别之
。晋因之,属平原国。南宋复曰平昌,属平原郡。寻废《魏志》云:东汉、晋曰西平昌,后罢。按《宋志》有平昌云:汉旧县,东汉曰西平昌。据此则当在南宋后废也
。北魏复置平昌县,属安德郡太和中复置,属渤海郡。熙平中,改属乐陵郡。中兴初,属安德郡,北齐以重平县省入
。隋属平原郡,唐属德州贞观十四年,省般县入。太和中,改属齐州,寻复属德州
。五代,唐避讳改曰德平,仍属德州,宋、金、元因之宋熙宁中省入安德,元符初复
。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
平原县《水经注》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又《尔雅》,广平曰原。赵封公子胜为平原君,即此。
周为齐地。《左传》:襄公十九年,齐夙沙卫奔高唐。京相璠曰:平原县也。
秦置平原县,属齐郡,汉属平原郡,东汉因之。以治西杨虚县省入。
晋为平原国,治南。宋属平原郡,北魏属安德郡。初省平原入鬲县,后复置,属渤海郡。北齐并清河郡之鄃县入迁,治于县北二十馀里,即今治。
隋属德州平原郡,唐因之。宋、金、元并属德州,直𨽻省部。明随州𨽻济南府,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属济南府,编户四十六里。
兖州府《释名》曰:「兖州取沇水以为名也。
禹贡兖、徐之域,周封家相于曲阜,是为鲁国。又为薛、宋、曹、滕、邾、小邾、任、鄫、邿、郜、逼阳、甲父、须句诸国地,至战国时,并入齐、楚。秦于兖地置郡,曰薛、曰东、曰砀,汉置东郡、泰山、山阳郡及东平国、济阴郡属兖州部,东海郡及鲁国属徐州部,东汉刺史领郡国如故,而改鲁国属豫州部,又分置济北、任城二国。魏、晋以来,大略如汉南宋克复青徐,置鲁阳平、高平等郡,属兖州,兰陵、北济阴等郡属徐州,北魏因之,又増置任城郡,隋初复置兖州,大业初,又改为鲁、彭城、济北、济阴、东平等郡,分治兖土。唐初为兖州,鲁郡治瑕邱,其馀地又为郓州东平郡、曹州济阴郡、沂州琅邪郡,皆𨽻于河南道。其后改兖州为永静军,节度使领之。五代建置军州,宋初亦仍其旧,政和八年,始置袭庆、东平、兴仁等府,济、单、沂三州属京东西路,建炎之后,皆入于金,乃改袭庆府为兖州,又増置济、曹、滕、峄等州,俱属山东西路,而改沂州属山东东路,单州属南京路,元、兖、济、单三州属济宁路,其滕、峄等州分𨽻于东平、益都二路,惟曹州直𨽻中书省。明洪武初,兖州属济宁府,十八年,封建鲁藩于兖,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而属焉。凡领州四,领县二十有三,𨽻山东布政使司,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沂、济、宁三州为直𨽻州,以曹、定陶二县属曹州,以郯城、费二县属沂州,以钜野、嘉祥二县属济宁州。雍正八年,又分东平为直𨽻州,以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属之,撤济宁直𨽻州,仍属兖州府所领钜野、嘉祥二县,増属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升泰安为府,以东平州及所属东阿、平阴二县属之,而以寿张、阳谷还属兖州府,又升曹州为府,割郡属之单城武、郓城三县属之,而以嘉祥还属兖州府。今领州一,县十三。
滋阳县附郭本。汉瑕邱县。宋改嵫阳,以城西嵫山为名。明成化间,城中多火,欲以水厌之,又改「嵫」为「滋」。
周为鲁负瑕邑,秦属薛郡。汉置瑕邱县,属山阳郡,东汉因之。晋省瑕邱入南平阳县,属高平国。南宋、北魏因之宋《皇舆表》云:「自晋省瑕邱入南平阳县」。后考南 《志》,兖州刺史治瑕邱。《北魏志》兖州亦治瑕邱,盖是县省而其名尚存也
。隋复置瑕邱为鲁郡治大业三年置
。唐为兖州鲁郡置泰宁军,使治瑕邱
。宋升兖州为袭庆府,改瑕邱曰嵫阳,仍倚郭大中祥符元年,兖州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州为府。大观四年,避 宣圣讳,改曰瑕县,寻以字为瑕疵之义,改曰嵫阳
。金为泰定军,治元仍为兖州,治属济宁路至元二年,省宁阳县入
。明洪武十八年
升兖州为府,嵫阳附郭兖州封建鲁藩,故升为府,降济宁为州以属之。成化七年,鲁藩宫中多火,请改「嵫」为「滋」以厌之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曲阜县《尔雅》,大陆曰阜。应劭曰:「鲁城东委曲长七八里,即古曲阜也」。
。古神农氏自陈徙居鲁见《图经》
。黄帝生于寿邱在鲁东门之北
。少皥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商为奄国《详圻封志》
。周为鲁国,秦属薛郡。汉置鲁县高后初
为鲁国治,东汉因之。晋为鲁郡,治南宋。北魏因之北齐鲁郡徙治瑕邱县。鲁县改属任城郡
。隋改曰曲阜,属鲁郡初曰汶阳,属兖州,后改曲阜
。唐属兖州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
。宋改曰仙源,属袭庆府大中祥符元年,以轩辕黄帝降于延恩殿,谓曲阜之地有寿邱,因名治,在今县东八里
、金天㑹中
复名曲阜,属兖州。泰定军元改军仍曰兖州,曲阜为属至元初省泗水县入
。明属兖州府正德七年,移治阙里,即春秋时旧鲁城地
。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宁阳县县北有小山,即古宁山也,县在宁山之阳,故名
。周为鲁阐,欢成三邑《春秋》桓公三年,齐人取欢及阐。定公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将,堕成
。秦属薛郡。汉置宁阳县析刚、蛇邱二县地
,属泰山郡。东汉属东平国,晋省改刚县为刚平,省宁阳入
。南宋复分故宁阳地侨置平原县,属阳平郡,北魏属东阳平郡北齐亦曰平原
。隋改平原曰龚邱,属鲁郡徙治县西北十七里,即今治
。唐属兖州。鲁郡,宋改名龚县,属袭庆府大观四年,避县宣圣讳,故曰龚
。金复曰宁阳,属兖州大定二十九年避显宗讳也
。元属兖州,𨽻济宁路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县,大德初复置
。明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邹县故驺城在峄山之阳,邾穆公改邾为「驺」是也。今文从「邹」
。周为邾国详《圻封志》
,后改为驺。秦置驺县,属薛郡。汉属鲁国,东汉因之。晋曰邹县,属鲁郡。南宋、北魏因之北齐省阳平县入邹
。隋属鲁郡。唐属兖州,宋属,袭庆府熙宁五年,省入仙源县为镇,元丰七年复置
。金属滕州。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九里。
泗水县泗水出县东陪尾山,四泉并发,故曰泗水
。古夏、殷时卞国详《封圻志》
。周为鲁国、卞邑今县境有郚、姑蔑二城,皆卞邑也。《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注》:「鲁郡卞县南有姑蔑城是也。又文公七年,城郚
。秦属薛郡。汉置卞县,属鲁国,东汉因之。晋属鲁郡。南宋因之。北魏省入邹县。隋开皇十六年
,复于其地置泗水县,属兖州。鲁郡建治于虚朾邑,即今治
。唐因之。宋属袭庆府。金属兖州。元属济宁路初省入曲阜,寻复置
。明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滕县《邑志》:滕者,取水之腾涌为义。《地理志》,县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
古为滕、薛地黄帝之子得姓于滕,薛为夏车正,奚、仲封国。俱详《圻封志》
。周为滕、薛、小邾三国地《详圻封志》
。秦属薛郡。汉分小邾为蕃县,属鲁国即今县治是也
。分滕、薛为戚、昌虑、公、邱、薛四县戚昌虑属东海郡。薛属鲁国,公邱属沛郡
。东汉因之。晋蕃县属鲁郡薛公邱属鲁郡,昌虑戚属东海郡
。南宋省戚入蕃《郡志》兼省薛所皇舆表,薛系北齐 省
。北魏置蕃郡,治蕃县北齐废郡,省薛县入
。隋改为滕县,又省昌虑入属彭城郡。唐属徐州。彭城郡,宋为滕阳军。金改滕州,以县为倚郭初为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改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改为滕州
。元属益都路。明废滕州,以滕县属兖州府洪武初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七里。
峄县邑有葛峄山,因以为名,即《禹贡》所谓峄阳孤桐也
。周初为鄫子国详《圻封志》
。春秋时属鲁《春秋》:昭公四年取鄫
。其东为鲁,次室邑,南为逼阳国地详《圻封志》
。后皆入于楚,改次室曰兰陵史荀卿适楚,以为兰陵令
。秦属薛郡。汉为氶、兰陵、缯三县地,属东海郡。东汉因之改缯属琅邪国
。晋废缯置兰陵郡,治氶县南,宋、北魏因之。隋改氶曰兰陵县,属彭城郡开皇初,兰陵郡废,分氶置缯州及兰陵县,氶仍为治。大业初又废鄫州及氶,移兰陵县于氶地
。唐复改兰陵为承属。沂州、琅邪郡武德四年置缯州,仍改兰陵为氶,又别置兰陵、缯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
。宋因之。金复改为兰陵县,置峄州,治此明昌初改县,兴定中置州。
元省兰陵县入峄州,属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入。
明改为峄县,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金乡县城北有金乡山。《太平寰宇记》曰:「凿山得金,故曰金郷」。
,夏殷时为缗国帝相娶于有缗氏,即此
。又为甲父国详《圻封志》
。周属宋国,为缗防梁邱三邑地《春秋》:「隐公十年,郑人伐宋,入防」。荘公三十二年,宋公、齐侯遇于梁邱。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
。秦置缗、昌邑二县,属薛郡周勃攻缗,又沛公攻昌邑。俱见《史记》
。汉为东缗、昌邑二县,属山阳郡景帝时,以昌邑为山阳国治。武帝更为昌邑国,后国除为山阳郡治
。东汉析东缗置金乡县,属山阳郡,昌邑为兖州。刺史治晋,省东缗入金乡,改山阳郡为高平国,亦治昌邑。南宋移高平郡治高平县,省昌邑入金乡,又置金乡郡于此。北魏废郡,以县属高平郡。隋属济北郡开皇初复分置昌邑,大业初又并入
唐金乡县属兖州武德四年以金乡、方与置金州。五年州废,县属戴州,徙戴州来治,仍析金乡置昌邑。八年戴州废,仍省昌邑入金乡
,五代周显德二年
,属济州。宋、金因之,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鱼台县县北有观鱼台,鲁隐公矢鱼处也。
周为鲁棠邑重乡郎,邑兼宋之方与湖陵地《左传》:公矢鱼于棠,又使臧文仲宿于重馆,又费伯城郎。又《战国策》,春申君曰:「魏将出而攻銍、湖陵俱在县境」。
。秦置方,与湖陵二县属薛郡《史记》沛公取湖陵方与
。汉方与湖陵属山阳郡王莽改湖陵为湖陆
,东汉因之,晋属高平国。南宋省湖陆入方,与属高平郡。北魏因之北齐废方与《县邑志》云入永昌郡,即今城武县
、隋开皇中复置
,方与县属彭城郡。唐改名鱼台,属兖州武德初属金州,寻属戴州。贞观十七年,戴州废,属兖州。宝应元年改名鱼台。元和四年徙县治于黄台,属徐州,十四年仍属兖州
。宋金属单州后唐同光中改属
,元属济宁路至元二年省入金乡,三年复置
。明属兖州府初属徐州,寻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
济宁州济水南㑹泗,北㑹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济宁卫附。
周为任、邿二国地。详圻封志
。秦属东郡。汉置任城县,属东平国。东汉属任城国,晋为任城。国治南。宋任城属高平郡,后废。北魏复置任城县,又于县置任城郡北齐废任城郡,移高平郡治此。
隋属鲁郡废高平郡
。唐属兖州。宋属济州因后周之旧也。济州治钜野县。
金徙济州治任城。元𨽻济宁路至元六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治钜野,任城为属。十二年复置济州于任城,以任城县省入,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钜野行济州事。其年仍于钜野置府,济州,还治任城。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二十三年,复置任城,为济州之附郭,而济宁府仍治钜野。
明洪武元年
移济宁府治任城十八年
,省任城入济宁,降为州,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领县二。雍正八年,仍𨽻兖州府,不领县编户五十四里。
嘉祥县境有获麟堆,鲁西狩地也,故曰嘉祥。
古大野地《禹贡》大野既潴即此
。周属鲁之西鄙。秦属砀郡。汉为钜野县地,属山阳郡。东汉因之。晋、南宋俱属高平郡。北魏属任城郡。隋、唐属东平郡。宋为山口镇。金皇綂中,始析钜野山口镇置嘉祥县,属济州正隆初,圮于水,徙治横山之南。大定十五年又徙治于萌山下,即今治也。
。元𨽻济宁路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改属济州,十六年复属济宁。
。明属兖州府。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随州改𨽻。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嘉祥为属。八年,济宁仍𨽻兖州府,以嘉祥属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仍属兖州府。编户一十四里。
汶上县在鲁北境上,四汶之所迳也。
古厥国详圻,封李白任城㕔壁记北走厥国之墟
。周为鲁中都邑,后属。齐为平陆邑。秦属东郡。汉置东平陆县,属东平国。东汉、晋因之。南宋为平陆县,属东平郡。北魏因之北齐改为乐平县
。隋复曰平陆,属鲁郡开皇时属兖州。大业中属鲁郡
。唐改曰中都县,属郓州。东平郡天宝初属鲁郡。贞元十四年属郓州。
。宋属东平府。金改为汶上县,属东平府初改为汶阳,泰和八年改今名。
元属东平路。明初属东平府。后东平降为州,随州属兖州府。皇清因之。雍正八年,改东平州为直𨽻州县,仍属兖州府。编户四十八里。
阳谷县地在谷山之阳。县境有阳谷亭,《春秋》僖公三年,㑹于阳谷是也
。周春秋时为齐阳谷地。秦属东郡。汉为须昌县,属东郡。东汉、晋属东平国。南宋北魏属东平郡。隋析置阳谷县,属济北郡开皇十六年,改须昌曰宿城,而别置须昌,属东平郡
。唐改属郓州武德初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改属郓州东平郡
。宋改属东平府开宝六年,河水湮没,至太平兴国八年,徙县治于上巡镇,即今治也。初属郓州,宣和元年始改属府。
。金因之。元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初属东平府。东平、降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仍属兖州府。编户三十九里。
寿张县汉置,本春秋之良邑。又县有寿聚合之,曰寿良也。光武避讳,改曰寿张。见水经注。
周为齐良邑,战国时曰寿邑。详,古迹。
秦属东郡。汉置寿良县,属东郡。东汉改曰寿张,属东平国。晋因之。南宋改曰寿昌,北魏复曰寿张,俱属东平郡。隋属济北郡。唐属郓州武德四年于县置寿州,又析置寿良县。五年,寿州废,并省入县,仍复名寿张,属东平。
。宋属东平府。金因之。大定七年,河水坏城,乃徙县于竹口镇,十九年复还旧治。
元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元年移县于梁山之东,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四年复置于王陵店,即今治属东平州,𨽻济宁府。十八年,济宁降为州,随州改𨽻。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仍属兖州府。编户一十五里。
东昌府秦、汉之东郡也。《尔雅》云:途出其后曰昌邱。
《禹贡》兖州之域。周春秋时为齐西鄙。又晋之东境,卫之北境。秦属东郡。又钜鹿郡之东南地,汉为东魏、清河、济阴等郡地。东汉因之,惟改茌平入济北国三国。魏改属平原郡,又分东魏二郡地为阳平郡。晋置司、兖、冀三州。察九郡国:曰阳平,曰广平,曰魏,曰顿邱,曰濮阳,曰济阳,曰东平,曰平原,曰清河。北魏以阳平、顿邱及濮阳、清河、魏郡属司州,而改平原、东平、南清河属济州。隋废郡,置博州,寻废州,复为武阳、清河、武安、济北、东平、东郡。唐置魏州。魏郡濮州,濮阳郡、博州博平郡、贝州清河郡、洺州广平郡,分属于河南、河北二道。宋更置京东东路,领濮州,河北东路领大名、开德二府,博、恩二州,河北西路领洺州,金为大名府,濮、恩、开、博四州。元初𨽻东平路,复析为博州路,中统间始改为东昌路,明为东昌府。领三州,十五县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濮州为直𨽻州,以朝城、观城、范三县属之。又分高唐为直𨽻州,而于济南府割禹城、平原、临邑、陵四县为属。十二年,撒高唐直𨽻州,仍为府属禹城等四县仍归济南府
。今领州二,县十二。
聊城县附郭晏子曰:「聊摄以东」。按聊、摄,二水名也。东昌卫附。
殷为微子国详《圻封志》
。周为齐聊摄地。战国时为聊城鲁仲连射书喻燕将处
。秦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北魏属平原郡。隋属武阳郡开皇初置博州,治此,大业间改
。唐为博州博平郡治武德四年析置茌平县,又析魏州之莘置莘亭县。贞观元年皆省入。十七年又省博平县入。天佑三年改曰聊邑县为博平郡。治又以聊邑、高唐、博平、武水之河外地入郓州。五代、唐复为聊城。后晋开运二年,河决城圮,徙治巢陵。后周以武水县并入
。宋为博州治淳化三年河决,城复圮,乃移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治
。金因之。元为东昌路治至元初为博州路,十三年改为东昌路
。明为东昌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堂邑县隋置县,取县西北古堂邑故城为名。汉制公主之食邑曰邑。陈午,尚馆陶公主,食邑于此。
周为齐清邑《左传》:「高弱叛,齐侯,使国胜告晋待命于清
。秦属东郡。汉置发干、清二县,属东郡。东汉改清曰乐平,为侯邑,仍属东郡。晋属阳平郡。北魏二县仍属阳平郡北齐并省
隋开皇六年
合二县地置堂邑县,属武阳郡初属毛州,大业间改
唐属博州初属毛州。贞观时改
。宋、金因之宋熙宁初,城圯于水,徙治东十里,即今治。
元属东昌路初属东平路,寻改属博州路,又改属东昌路
。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博平县本古博陵地,汉更之曰博平。《尔雅》:大野曰平。
周为齐博陵邑。《史记》,赵伐齐至博陵,即此。
秦属东郡。汉置博平县,属东郡。又置灵县,属清河郡。
东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北魏属平原郡。北齐省灵县入。
隋属清河郡。开皇初属毛州,六年复置灵县,至大业初复省入。
唐属博州武德三年析置灵泉县,四年又省入。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嗣圣八年复析置。
宋、金因之。宋景佑四年,徙县治东南三十里寛河镇,即今治也。熙宁二年,割灵明砦𨽻清平县。
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茌平县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名茌平」
。周为齐牡邱地《春秋》僖公十五年,诸侯盟于牡邱」,即此
。秦属东郡。汉置茌平县,属东郡。东汉属济北国,晋属平原国后移治聊城县界之兴利镇
。北魏属东平原郡北齐废
、隋开皇初
复置,属清河郡初属贝州,大业时改属
。唐省茌平入聊城县,宋因之。金天㑹中
复置茌平县,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莘县县北。有古莘亭,见京相璠注。
周为卫、莘邑地,后入于晋城濮之战,晋文公观师于莘
。秦属东郡。汉置阳平县,属东郡。东汉因之。晋属阳平郡,寻省永嘉后,省入乐平县
。北魏复置,属阳平郡北齐改曰乐平。北周于此置武阳郡,又分置莘亭县
。隋改莘县属武阳郡开皇六年郡罢,仍改为阳平县。八年,又改为清邑县。十六年,置莘州于此。大业初州废,改县曰莘,省莘亭县入
。唐属魏州武德四年,析莘县置莘亭县,又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魏州,后复省莘亭县入。五代梁属魏州。后唐属兴唐府。后晋属广晋府,后汉属大名府。
宋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清平县县在清河之北。初曰清阳,又曰清平,皆取义于水也
。周为齐贝邱地。秦属钜鹿郡。汉置贝邱县,属清河郡。东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北魏属清河郡。隋改贝邱为清阳,复改曰清平,属清河郡。后废开皇六年,改曰清阳,又析置贝邱县。十六年,改清阳曰清平,寻省贝邱县入。
唐清平县,属博州五代梁、唐、晋、汉皆因之。周属大名府。
宋清平县,属大名府。熙宁二年,割博平之灵明砦来属。元丰中河决,移治灵明砦,即今治也。
金因之,元属德州。明属东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冠县本冠氏邑,《左传》哀公十五年,齐伐晋,冠氏是也
。周为晋冠氏邑。秦属东郡。汉为馆陶县,地属魏郡。东汉因之。晋属阳平郡。北魏因之。隋开皇六年
,析馆陶县地置冠氏县,属魏州,寻属武阳郡大业初州废,改属武阳
。唐属魏州初属毛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清水县入,复属魏州。魏郡
。宋属大名府仍五代之旧
。金因之元至元六年
,升为冠州,直𨽻省部。明降为县,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临清州州志》云:清河在治之西北,故名临清卫附」
,周为卫国地《详圻封志》
。后入于晋,战国时为赵之东鄙。秦属东郡。汉置清渊县,属魏郡。东汉因之。晋改属阳平郡《郡志》石赵立建兴郡,改置临清县属之
。北魏清渊县,又析置临清县,并属阳平郡北齐省临清县入清渊
。隋属清河郡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又分清渊县置贝邱县,分临清地置沙邱县。大业初省贝邱入清渊,省沙邱入临清。
。唐属贝州、清河郡武德时省清渊入临清,又复置沙邱,属毛州。贞观初省沙邱入,大厯七年改属瀛州。贞元末仍属贝州。五代、唐属兴唐府,后晋改属澶州。后汉、后周改属大名府。
宋属大名府。建炎中,河决,移治于州西南十里。
金属恩州,元属濮州。明升县为州,属东昌府。洪武二年,又移治于故县北八里。七年,割堂邑㑹通乡二里来属。景泰初,建新城于㑹通河北,卫河东移县治焉。𢎞治二年始建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馆陶县《邑志》云:「城西北七里有陶邱,赵置馆于其侧,因名《尔雅》,再成为陶邱」
。周为晋冠氏邑详冠县
,后属赵。秦属东郡。汉置馆陶县,属魏郡。东汉因之明帝以其地为馆陶公,主食邑
。晋属阳平郡,北魏因之。隋属武阳郡开皇初废郡,误以屯氏河为毛氏,置毛州,县为州治。大业初废毛州,县改属
。唐属魏州唐初复置毛州,后废,以县属魏州
。宋属大名府仍五代之旧
。金因之,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初属临清州,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邱县即古斥邱也。其地斥卤,故名。今城中仍有长垄如邱《见邑志》
周为晋乾侯邑春秋昭公如晋,次于乾侯。杜注在斥邱县。
后为赵之东鄙地,秦属东郡,汉为平恩县,属魏郡。《旧志》俱作斥邱县。「 」,《皇舆表》作「平恩县」。今考前后两汉书,魏郡兼有斥邱、平恩二县,而平恩为侯国。及考《地理志》,斥邱在平恩境内,今遵 皇舆表
。东汉因之。晋属广平郡,北魏省天平初,改曲安县属广平郡,寻省入斥漳
隋复置平恩县,属武安郡魏置曲安,移治斥漳城,隋复移治于平恩州
。唐属洺州广平郡,宋因之。金废县为镇并入曲周县
、元至正十六年
,于故平恩县地置邱县,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𢎞治二年属临清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恩县宋庆厯八年,文彦博平王则之乱,表请改贝州为恩州是也
。周为齐里邱地。战国时为赵平原君封邑。秦属钜鹿郡。汉为东武城县地,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北魏属东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
析置歴亭县,属清河郡。唐因之初改郡曰贝州,武德六年,移治歴亭。八年复治清河。天宝元年,改贝州为清河郡。县仍为属
。宋改清河郡为恩州,歴亭为属。金徙恩州治歴,亭属大名府。元至正二年
省歴亭入恩州,属东平路。明降恩州为县,属东昌府洪武七年徙治于县东四十里许。官镇即今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高唐州州《志》,高唐山在州东北。《国语》,齐威王使盻子守高唐,即此。
周为齐西鄙地。秦属东郡。汉置高唐县。在禹城县境内。
属平原郡,东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南宋侨置高唐县于邹平,属平原郡。北魏属南清河郡。北齐废郡,移高唐于朝阳属清河郡,在今章邱县境内。
。隋属清河郡。开皇十六年改高唐曰章邱,复置高唐于禹息城西,古高唐县地,即今治。
唐属博州博平郡。长寿二年改曰崇武,神龙元年复曰高唐,五代梁改曰鱼邱,后唐复曰高唐,后晋改曰齐城,后汉复曰高唐,俱属博州。
宋、金因之。元至元九年
置高唐州,仍领县直𨽻省部。初属大名路,寻改属东平路,又以为驸马汤沐邑。至元九年,始置为州。
明省县入州,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割济南府之禹城、临邑陵、平原四县来属。十二年,撤直𨽻州,仍𨽻东昌府禹城等四县仍归济南府
,编户四十里。
夏津县县为黄河,故道志云齐、赵㑹盟之要津也。《水经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
周战国时为赵齐边界,秦属钜鹿郡。汉置鄃县,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北魏属东清河郡初为平原郡治,后改北齐废。
隋鄃县属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复置,初属贝州,后改属清河郡,又析置夏津县。大业初废,省入清河县。
唐天宝元年
,改鄃曰夏津县,属贝州天宝元年,改鄃为夏津,时即移县于新县店,金移今治。
宋属大名府。仍五代之旧。
金因之,元属高唐州直𨽻初属东昌路,至元七年改。
明属东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武城县隋《寰宇图》云夏后启封子武于此,武城所由名也。战国时为赵公子胜平原君封邑
周战国属赵,秦属钜鹿郡。汉置东武城县左冯翊有武城县,故加「东」以别之
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太康中,去「东」字
。北魏属东清河郡又于阳平郡并置一武城。北齐于清河郡置贝邱县,以武城省入,而移清河郡治于阳平郡之武城
。隋武城县,属清河郡开皇六年,废武城曰清河县,仍于贝邱县析东武城旧地置武城县,属贝州。大业初州废,仍置清河郡,以武城属之
。唐属贝州调露元年移治永济渠北
。宋属恩州大观中,卫河水决,移治城东十里,即今治
。金因之。元属高唐州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改
。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青州府释名》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
《禹贡》「青州之域,古爽鸠、季萴、逄伯、薄姑、莒、纪诸国地。周封太公于营邱,是为齐国。秦置齐郡,又为琅邪郡之东境。汉为北海、齐、琅邪、千乘四郡地,又为济南、泰山二郡之东境,及高密、胶东、城阳、甾川四国,而察以青、徐、兖三州刺史。东汉青州部治临淄,领齐、北海、乐安三国。其琅邪国又属徐州三国。魏置青州于益都,晋青州部治东阳,领齐、乐安二国。城阳一郡,其琅邪国东莞郡亦属徐州,永嘉之末,为南燕慕容超所据永嘉之后,陷于石勒,继以段龛苻氏平燕,尽有其地。慕容德据广固,是为南燕。慕容超乂移青州治于东莱
。南宋平燕,以东阳、齐、北海、乐安、高密、平昌五郡属青州,东莞、南济阴二郡属徐州。元魏青州部略同于宋,増置南青州,部领东莞、东安二郡,置胶州部,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隋为北海、齐、高密三郡𨽻青州,琅邪一郡𨽻徐州,唐置青州北海郡、淄州淄川郡、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皆属河南道。宋初因之,继改为镇海军,后复为青州,其馀为淄、潍、沂、密四州,属京东东路。金曰益都府,仍淄、潍、密三州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而潍、密、莒、博兴诸州皆直𨽻中书省。明洪武初年,并密州入诸城,并胶西、莒县入莒州,降博兴州为县,改益都路为青州府,领州三,县十六。九年,又割胶、潍二州,高密、即墨、昌邑三县属莱州府。领州一,县十三,属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莒州为直𨽻州,以沂水、䝉阴、日照三县属之。十二年,升沂州为府,以莒州并所属𨽻焉。十三年,又析置博山县。今领县十一。
益都县附郭,汉武帝封甾川懿王子为益都侯,县名所由昉也。旧封在寿光境内,北齐移治于此,仍沿其名。
周为齐临淄地。秦属齐郡。汉置广县,属齐郡。复置益县为侯国详《圻封志》
属北海郡。东汉益县,属乐安国三国魏改益县为益都县,属齐国。见 皇舆表
。晋改益都县为利县,属乐安国。南宋复曰益都县,属齐郡永初间为青州刺史治。晋永嘉末,前赵将曹嶷于县西尧山之阳筑广固城以自守。刘裕堙其城,改筑东阳城为刺史治
。北魏因之齐天保七年,移县治东阳城为齐郡,治
。隋益都县为北海郡治开皇初废齐郡,置青州,仍治益都。大业初,废州治郡
。唐为青州北海郡治。宋因之。金为益都府大定八年,于益都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
元移益都县于南阳城为益都路。治明。改益都路为青州,府县为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六十里。
临淄县《水经注》,城临淄水,故曰临淄。
周为齐国详《圻封志
即营邱地《史记》:太公始居营邱。五世胡公迁薄姑子献公又徙临淄似营邱,距临淄甚远。先皇舆表》引《汉志》临淄城中有邱即营邱」,晏子曰:「吾 君太公筑邑于此」。或五世胡公迁他处,而献公复徙故都,如商家之五徙厥居而盘庚复迁于殷云
。秦置临淄县,属齐郡项羽封田都为齐王,都临淄即此
。汉为齐郡治。东汉为齐国治,晋因之。南宋为齐郡治,北魏因之北齐省入益都
。隋复置,属北海郡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省高阳、时水二县入
。唐属青州武德初复置时水县,寻省入
,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至元三年省入益都,十五年复置
。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一里博兴县汉博昌县《十三州记》云:因境有昌水,其势平博,故名。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五代,唐避讳改博兴云。
殷为蒲姑氏,国北境,周为齐地史太公五世,胡公徙都薄姑,即蒲姑
。秦属齐郡。汉置博昌县,属千乘郡。东汉属乐安国,晋因之。南宋属乐安郡。北魏因之北齐改博昌为乐安县
。隋博昌县,属北海郡开皇十六年复改曰博昌。十八年改置新河县,大业初省入
。唐博昌移治乐安县,属青州武德初复分置乐安县,八年省乐安县入
。五代唐改曰博兴县,宋因之,仍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属益都路。明洪武初
仍降为县,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六里。
高苑县《郡志》:齐桓公置苑于此,故名。
古苑墙地古文《宛苑通用邑志》云:「殷武丁子封于宛」。
。周为齐地,战国时为狄邑《战国策》,田单攻狄,三月不下
。秦属齐郡。汉析置狄、高苑二县,属千乘郡又为被阳、建信二县地。建信,乃娄敬侯邑
。东汉高苑属乐安国永初中,改狄为临济,后省入高苑
。晋初属乐安国,后省。南宋于故高苑城西二里置长乐县,属渤海郡。北魏因之。隋改长乐为高苑,属齐郡开皇十八年初改长乐为㑹城县,大业初复名高苑
。唐属淄州武德初改属邹州,八年州废,改属淄州。景隆初析置济阳县,元和末复省入
。宋因之景德二年以县置宣化军。熙宁三年废复为县,即县治置军使
。金属淄州。元改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乃汉乐安县注也。按太公下略四民足用,国乃安乐,凡齐郡邑曰安、曰乐者,多本于此。
周为齐青邱地。《太平寰宇记》云: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邱之上,汉千乘郡名昉此。
秦属齐郡。汉置千乘县为千乘郡,治东汉属乐安国。晋改置广饶县,属齐国。南宋复改为千乘县为乐安郡,治北。魏因之。隋属北海郡开皇初罢郡,属青州,又移千乘县于广饶故城,大业二年改属。
唐属青州武德二年于县置乘州,并置新河县,寻省。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青州。
宋因之。金改为乐安县,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五里寿光县,《高士传》:齐宣王猎于杜山,闾邱先生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愿得寿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也」。闾邱曰:「非也。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汉置寿光县,又有平寿县,皆取于此。隋析置闾邱,可并证也。
周为纪国地,又为牟子国地《详圻封志》
。秦属齐郡。汉置寿光县,属北海郡。东汉属乐安国,晋因之。南宋省。隋复置寿光县,属北海郡开皇初复置,又分置闾邱县。大业初省闾邱入
。唐属青州初属乘州。贞观时州废,改属青。
。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二里,昌乐县县在都昌、乐望之间,皆汉县也,遂合以命名欤
。周为齐縁陵地春秋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縁陵即此
。秦属齐郡。汉置营陵县为北海郡,治东汉属北海国。晋属髙密国初属城阳郡,太康中割属东莞郡,后又改属高密国
南宋属高密郡。北魏属平昌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于营陵故地置营邱县,属北海郡初属潍州。大业初州废,改属北海。
唐复省武德初权置为杞州,寻复为营邱县,属潍州。八年省入北海县
。宋置昌乐县,属潍州初于营邱县地置安仁县,寻改为昌乐
。金因之。元省至元三年,省入北海县,改为镇。
明复置昌乐县,属青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九十八里。
临朐县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川见《水经注》。
周为纪国郱邑详《圻封志》
后属齐《春秋》「庄公三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预注,「郱在临朐县东南,郚在朱虚县东南」。按「郱」亦作「骈」,后为齐大夫伯氏邑
。秦属齐郡。汉为临朐、昌邑二县,属齐郡,东汉二县并属齐国。晋临朐属东莞郡,又改属高密国。昌国县属齐国。南宋临朐县,省入昌国,属齐郡,北魏因之。隋复置临朐县,属北海郡开皇六年改昌国曰蓬山,又析置般阳县。大业初改蓬山,复曰临朐,省般阳县入
。唐、宋并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初分置穆陵县,寻省入
。元属益都路初省入益都县,寻复置。
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里。安邱县本州国即淳于国也。《左传:桓公六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后为杞人所有。汉名以安邱,岂有鉴于此欤!
周为根牟州。国后入于齐,又为齐雍廪邑俱详圻封古迹
。秦属琅邪郡。汉置安邱县,属北海郡乂县西南有昌安、平安、郚城、淳于四县地,皆汉所置
东汉属北海国。晋属东莞郡,寻改属高密国。南宋属平昌郡,北魏因之。北齐郡废省入昌安县
。隋复置安邱县,属高密郡开皇十六年,析昌安之年乡城置牟山县,属密州。大业二年复,改曰安邱,并省昌安县入,属高密郡
。唐改辅唐县,属密州。高密郡省郚城县人。乾元初,移治昌安故城
。宋复曰安邱县,仍属密州按《宋史》,五代,梁改辅,唐复曰安邱。后唐复改曰辅唐。石晋以避嫌,改曰胶西。后汉、后周因之,至宋又改胶西为安邱
。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七十四里,诸城县诸古邑名,春秋季孙行父城诸,即此安东卫附
。周为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为琅邪郡治。汉置东武诸二县,东武为琅邪郡,治诸为属,东汉并属琅邪国。晋属城阳郡,寻属东莞郡。南宋东武属平昌郡,诸属东莞郡。北魏诸属东莞郡,东武属高密郡北齐省诸县入东武
。隋改东武为诸城县,为高密郡治开皇三年,罢高密郡,县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即今治。大业三年,升密州为高密郡
。唐属密州武德三年,罢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以密州为密郡。乾元元年,复为州
宋因之开宝五年,升州为安化军节度使。元佑元年,改为临海军,移理胶西县诸城县为属。后军废,仍为密州
。金属密州。元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八十一。里博山县县东南博山孝妇乡之博山,社以此得名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莱芜县地,属泰山郡。又为般阳县地,属济南郡。东汉般阳,属齐国。晋省入莱芜县。南宋元嘉五年
侨置清河郡贝邱县。北魏东清河郡,治般阳北齐罢清河郡,以贝邱属齐州。馀详淄川县
。隋改贝邱曰淄川县,属齐郡初属齐州。开皇十六年,改置淄川,贝邱为属。十八年,改贝邱为淄川县。大业二年,废淄川县,仍属齐郡
。唐复析淄川置淄州武德元年,析县置州。又析置长白县,寻省入
。宋、金因之。元改为淄莱路,寻改为般阳路至元二年,割孝妇、怀德二乡属益都县
。明淄川县,属济南府。县地改属青州府洪武初,属般阳府,九年改为淄川州,省县入。十二年,降为县,而孝妇、怀德二乡仍属青州府益都县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于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交界,析置一县。
赐名博山编户二十一里,登州府本牟子国,唐置登州,取文登山立名
。《禹贡》:青州之域,嵎夷之地,周春秋时为牟子国,战国时尽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东莱郡,胶东国属青州,其馀地又为琅邪、东海二郡,属徐州。东汉因之,惟改胶东入北海国三国。魏因之。晋分为东莱国。长广、泰山二郡𨽻青州,南宋并为东莱、长广二郡。北魏分青州置光州,始析东莱之牟平、黄㡉、观阳四县地置东牟郡,与长广郡俱属光州。北齐省东牟入长广郡。隋开皇初,废郡,置牟州。至大业二年又废州,仍置东莱郡。唐复置牟州,治牟平县,又置登州,治文登县。贞观元年,二州俱废,如意元年复置登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徙治黄县之蓬莱镇,遂置蓬莱县。天宝初更为东牟郡,治。乾元初复改登州,属河南道。宋因之,属京东东路。金析、牟平、文登置宁海州,以登州所属两水、阳疃二镇,増置福山、栖霞二县,俱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后改分般阳路为山东东西道。明洪武元年省蓬莱县入州,统𨽻莱州府。六年改登州为直𨽻州。九年升为登州府,复置蓬莱县,附郭。又割莱之招远、莱阳及宁海州文登县来属。领州一,县七,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析莱阳置海阳县,又析文登置荣成县。今领州一,县九
蓬莱县附郭寰宇记》云:「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周春秋时为莱国地详《圻封志》
。秦属齐郡,汉为黄县地《汉书》注,黄县有莱山
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北魏属东牟郡北齐省㡉县入黄属长广郡
。隋仍属东莱郡。唐置蓬莱县为登州,东牟郡治贞观八年,初置蓬莱镇。神龙三年,于镇南改置蓬莱县
。宋因之,金登州治蓬莱县阜昌中,东牟,移治牟平,寻改为宁海军
。元属般阳路。明升登州为府洪武元年,省县入州,属莱州府。九年,升登州为府,复置县
县为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六里黄县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又十二年,楚灭,黄传云:恃睦于齐,故不设备,齐桓公徙封二国于此,故为黄子之国矣,今县界有㡉城,又邑西南有黄山,东有黄水河,俱见邑志
。周为莱国地,秦属齐郡,汉为㡉县及黄县地二县故城在今县界
,属东莱郡,东汉因之省徐乡县入黄㡉为侯邑
。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北魏改属东牟郡北齐废东牟入长广郡,乃省㡉入黄
。隋属东莱郡初属牟州,大业初改
,唐别置黄县,属登州东牟郡神龙三年徙治蓬莱镇,改县曰蓬莱,为登州治。先天元年,析蓬莱之黄冠村别置黄县,即今治
。宋、金因之。元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里。
福山县县北有福山,因名。
周为齐地。秦为腄县,地属齐郡。《史记》:秦北伐,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即此。
汉腄县属东莱郡,东汉省入牟平县。魏《地形志》,牟平县有之罘山。牟城,今县境有之,或谓省入黄县者,非也。
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北魏属东牟郡,隋复属东莱郡。唐以其地为两水镇,至金阜昌中
,始于两水镇置福山县,属登州,元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里栖霞县。邑志云:旭日将升,每有霞光盘旋。齐乘曰:本以山得名,环县皆山,重岩叠嶂,不可名状。
古牟子国地东夷之国根牟种类
春秋入齐。秦属齐郡见福山注
汉为腄县地,属东莱郡。东汉省入黄县,属东莱郡。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北魏改属东牟郡。隋复属东莱郡。唐为蓬莱县地地名阳疃镇,盖唐之蓬莱县,即汉之黄县,今之黄县,又析蓬莱所置
。宋因之。金阜昌中
始于阳疃镇置栖霞县,属登州。元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招远县本掖县地。金析置招远县,取招携怀远之义也
。周为齐地古莱子国,春秋时,齐侯迁莱子于郳地始属齐
。秦属齐郡。汉为曲成掖县地,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属东莱国。南宋属东莱郡,北魏属东牟郡又分置东曲成县。北齐省曲成县入掖县,属东牟郡
。隋因之。唐属莱州东莱郡曲成旧地为罗锋镇
。宋因之金天㑹中
始于罗锋镇置招远县,仍属莱州。元属般阳路初属益都
。明属登州府初属莱州府。洪武九年升登州为府,割招远属之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八里。
莱阳县县北有莱阳山。邑志》初名昌阳,以地在昌水之阳也
周,莱国地,后属齐。秦属齐郡。汉为昌阳县地,属东莱郡。东汉因之东汉观阳、长广挺三县废,城俱在县境内,详古迹
。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北齐长广郡废,县仍属东莱,又省卢乡、挺二县入昌阳
。隋属东莱郡开皇初复置卢乡县,大业初并属东莱。
。唐、宋、金因之贞观初,省卢县入水。徽中城圮于水,移今治。五代唐讳昌,改莱阳。
元属般阳路。明属登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里。
宁海州金于牟平县置宁海军,取海不扬波之义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牟平县,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属东莱国省东牟县入
南宋属东莱郡。北魏属东牟郡北齐移治于黄县,东北属长广郡
。隋属东莱郡开皇初移治于东牟,旧地属牟州。大业初州废,改属
。唐属登州武德四年,于黄县之中郎城置牟州,领牟平、黄县。贞观元年,州县俱省入文登县。麟德元年,析文登仍置牟平县。如意元年,又于县置登州。神龙三年,徙登州治于蓬莱县,而以牟平县属之
。宋因之。金阜昌中
于牟平县置宁海军,后改军为州,领牟平县。元属益都路。明省牟平县入州,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里。
文登县县有文山。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
。周为莱子国地,后属齐。秦属齐郡。汉为不夜县地,属东莱郡。东汉省入牟平县。北齐天保七年
于故不夜县地置文登县,属长广郡。隋属东莱郡。唐改属登州武德四年于县置登州,六年又析置清阳、廓定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二县入文登,属莱州。如意元年复置登州,以文登属焉
。宋因之。金属宁海州。元因之。属益都路。明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里。
海阳县原大嵩卫也。卫设海阳所地,在海之北,故名
。周为莱子国地,后属齐。秦属齐郡。汉为昌阳县地。歴隋至五代,唐始改名莱阳。宋、金因之建置,同莱阳县
。明于县西南置大嵩卫,并海阳所属登州府
皇清因之。顺治十二年,省海阳所入卫。雍正十二年,改卫为县。
赐名海阳编户三十一里。荣成县原,成山卫也。成山本名荣成山,见《史记》
。周为莱子国地。秦属齐郡,汉为不夜县地。北齐置文登县。歴隋至元皆因之建置同文登县
。明始于县东置成山卫,并寻山所县,南置靖海卫,并宁津所县北置威海卫,俱𨽻登州府。
皇清因之。顺治十二年,省寻山所入成山卫,省宁津所入靖海卫。雍正十二年,省靖海、威海二卫入文登,而改成山卫为县。
赐名荣成编户一十九里。莱州府本东莱地,齐侯迁莱子于郳,在国之东,故称东莱。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夷地。殷时为莱侯国,周春秋为莱子。介州,诸国地。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东境汉为东莱郡,𨽻青州,其馀地分属北海、胶东、高密诸郡国及徐州之琅邪郡。东汉因之,惟省胶东、高密入北海国,而以琅邪之黔陬,不其改属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及济南、城阳、长广诸郡,皆𨽻青州,南宋因之。北魏分青州置胶、光二州,以北海郡𨽻于青,东莱、长广、平昌三郡𨽻于光,高密一郡𨽻于胶。隋初罢郡,改光州为莱州。大业初,废州为郡,曰北海,曰东莱,曰高密,仍𨽻于青州。唐因之为莱州东莱郡。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郡,总属河南道。宋为莱、潍、密三州,属京东东路。金属益都府。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后分属般阳、益都二路。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六年,割登州直𨽻行省,留胶水属莱。九年,升登州为府,割莱阳招远宁,海州文登以属登。乃割青州之昌邑、潍州、胶州、高密、即墨以益、莱降潍州为县。十九年,又升胶水为平度州,属莱州府,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领州二县五
掖县附郭《郡志》,以掖水出县东南寒同山,故名。
周春秋时为莱子国详《圻封志》
后属齐。秦为齐郡。汉置夜县按古作「夜」字。齐襄王封田单于夜邑。《汉高帝功臣表》有「夜侯」
为东莱郡治。东汉徙郡治于黄,夜为属。晋复以夜为东莱国,治南。宋属东莱郡。北魏复为东莱郡治北齐省曲成、当利二县入
。隋因之。唐为莱州、东莱郡治改夜从掖
。宋、金因之。元属般阳路。明洪武元年
,升莱州为府,县为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三里,平度州闾邱先生告齐宣王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平度之名义盖取此。
。周春秋时为莱子国,后为齐,即墨邑。秦属齐郡。汉为平度、长广二县地,平度属东莱郡,长广属琅邪郡《魏地形志》,长广县注有即墨城
,东汉平度县废改置胶东县,今州西北有平度县废城
,长广属东莱郡。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隋改县曰胶水,属莱州,寻属东莱郡开皇初改县属州,大业初废州为郡
。唐胶水县属莱州武德初复置胶东县,贞观元年复省入
。宋、金因之。元属般阳路。明始升为平度州,属莱州府洪武初仍名胶水,属登州。九年改属莱,二十一年升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六里,潍县《水经注》: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东北入海,经县环绕三面县,盖以水得名也。
古寒国地《详圻封志》
。周属齐,秦属齐郡,汉为平寿、下密二县,下密属胶东国,平寿属北海郡,东汉二县俱属北海国,晋属济南郡平寿为治
,南宋属北海郡。北魏北海郡治平寿,下密为属北齐改郡曰高阳,亦治平寿
、隋开皇初
省平寿入下密,又置潍水县十六年,于下密置潍州
寻改下密曰北海,改潍水为下密大业初改
俱属北海郡潍州废
唐下密县,省入北海,属青州武德二年于北海县故地置潍州,贞观时州废。
宋升北海县为潍州建隆三年于县置北海军。乾德三年废军,升县为州。
金北海县为潍州,治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初
省北海县入潍州,属青州府。九年,降潍州为县,改属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升胶水为平度州,县属之。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六里昌邑县《太平寰宇记》:昌邑,古都昌地,齐七十二城之一也」。
。周春秋时为齐都昌邑及纪之鄑密二邑《晏子春秋》,齐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而不受。《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注》:「都昌有訾城。「鄑」,亦作「訾」。隐公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
秦属齐郡,汉为都昌县及密乡县地二县皆在境内
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省密乡县入都昌。晋初属齐国,寻废。北魏复置都昌县,属北海郡按《南宋志》亦有都昌,寄治不实
。隋属北海郡开皇初属潍州,大业初改属郡
,唐省宋建隆三年
,于故都昌县地置昌邑县,属潍州。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四里胶州以境内胶水为名
。
周春秋时介国详《圻封志》
及莒之介根邑地,后属于齐《汉书》黔陬县注,古介国也。计斤县,注《左传》所谓「介根也」
。秦属齐郡。汉为黔陬县地,属琅邪郡并置计斤祓、祝兹三县,今三城在境
。东汉属东莱郡,晋属城阳郡。南宋为高密郡治,改属北海郡。北魏始置胶州,领高密郡黔陬为属。隋废胶州,析置胶西县大业初
,又以黔陬省入,属高密郡。唐武德六年
,省胶西入高密县,以故黔陬地为板桥镇。宋元佑二年
,于板桥镇复置胶西县,属密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
,复置胶州治胶西县,属益都路。明省胶西县入胶州,属青州府洪武九年
改属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十三里高密县《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按《后汉郡国志》,北海郡有高密县,有下密县。知高密者,在密水上,流对下密而为言耳。
周为莱国夷维邑,后属。齐、秦属齐郡。汉置高密县,属高密国。东汉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寻属高密国。南宋属高密郡,寻属北海郡。北魏复属高密郡,隋因之。唐属密州武德六年,省胶西县入,移治于故夷安城,寻迁今治
。宋、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胶州,随州𨽻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八里。
即墨县即近也。城临墨水,故名。
周为夷国地详圻封志、春秋隐公元年纪》「伐夷」即此。《旧志》引田单守即「墨」者,误也,在平度州
。秦属齐郡。汉置即墨县,属胶东国文帝时置境内,并有壮武,不其皋、虞三县地
。东汉属北海国省皋,虞入
。晋属济南郡。南宋属北海郡废不其县
。北魏属长广郡。北齐县废,隋开皇十六年
复置即墨县,属东莱郡初属莱州,大业时改州为郡
。唐属莱州。宋、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莱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五里武定府。本唐之棣州,明避成祖讳,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又改武定,以平汉庶人,故名。
《禹贡》:兖州之域,周为齐之北境,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今海丰县境即古无棣也。
秦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郡,东汉因之。和帝时,改千乘为乐安国,后为郡。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南宋为乐陵郡。北魏为乐安、乐陵、渤海、平原诸郡。隋为渤海郡,唐为棣州,乐安郡属河南道,沧州景城郡属河北道平原诸郡𨽻于德州
。五代周显德间,于渤海县析置滨州。宋分沧、棣、滨与德、博、恩六州并为河北东路,置安抚使以治之。金以河北东路领沧州,山东东路领沧、棣二州。元分山东为东、西二道,属以七路总管,而沧州改𨽻河间路,滨、棣二州属济南路。明分济南为府,滨、棣𨽻焉。改河间为府,分属北直,𨽻以海丰、乐陵二县,改属山东之棣州,随州𨽻济南府。永乐初,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德初,又改为武定州,以阳信、海丰、乐陵三县属武定,以利津、沾化、蒲台属滨州,辖以济南府,统以承宣布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滨、武二州为直𨽻州,领县如故。十二年,升武定州为府,设惠民县为附郭,以滨州并所属𨽻焉。又割济南府之青城、商河二县以益之。共领州一、县九。
惠民县附郭,古惠民沟,在县东南二十里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置厌次县《史记》: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之。次舍于此,故名其地为厌次县。其地甚辽阔,今陵县以东尽邑境,皆古厌次县之地也
。汉为平原、渤海二郡地县西南为平原郡,东北为渤海郡
。东汉属乐安国献帝建安中,又分置乐陵郡
。晋为乐陵国地冀州刺史治厌次。其故城在今阳信县东南,今县之徒骇河南岸也
。南宋属乐陵郡。北魏又为乐安国分置乐陵国于县之西北,齐因之
、隋开皇十七年
改置棣州,属渤海郡治阳信县,初属沧州,大业三年改属。
唐属棣州乐安郡武德六年,省入沧州。贞观十七年复置,自阳信移郡治于厌次。
宋属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厌次县于西北阳信界之八方寺,而移置阳信县于厌次故城。
金因之。元改棣州属济南路。明改名乐安州,洪武元年,省厌次县入棣州。永乐元年,因避讳改曰乐安州,封其子高煦为汉王。
又改为武定州。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自将平之,改曰武定州。
●,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
赐名惠民编户九十八里青城县金所置县,盖取唐青城镇之旧名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梁邹县地,属济南郡。东汉因之。晋为邹县,地属乐安国。南宋、北魏俱为平原县地南宋侨置平原县
。隋为邹平县地,唐为青城镇,宋因之。金始置青城县天兴二年置
,属济南府,寻废。元太宗七年
复置,属河间路皇舆表载元太宗时,始以邹平县之清平镇,又分临邑、宁津二县地置清平县,寻改为青城县。其说本之旧通志,按临邑去青城三百馀里,中隔济阳、齐东二县焉,能分地及此?而青城四:正东为高苑,西为齐,东南为邹平,北为阳信,其四隅则东南为长山,东北为滨州,西南为章邱,西北为惠民。自汉、唐以至金、元,亦无所谓宁津者。旧志未知何据存以备考
。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名清池店,十四年复置。十七年,割邹平县之青城乡、武定州之亲仁乡以增广之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编户三十三里。阳信县信水之阳也。邑志:钩盘河经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
。
周为齐地。秦置厌次县,属齐郡。汉置阳信县,属渤海郡初改厌次为富平,属平原郡。又析置阳信县,在河曲之中
。东汉置,属如故王莽时,省信阳入富平。光武复,改富平为厌次。延光元年,复置阳信
。晋厌次、阳信俱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因之。隋开皇十七年
置棣州,治阳信,属渤海郡。唐棣州治厌次,属乐安郡。宋属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厌次于阳信界内,而移阳信于厌次故城
。金因之,元随州𨽻济南路。明改棣州为乐安,又改为武定,阳信随州,𨽻济南府。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阳信为属,编户七十里。
海丰县史称齐地负海,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义应取此
。周为齐,无棣邑《左传管子》云:「北至无棣」
。秦属齐郡。汉为阳信县地,属渤海郡。东汉因之。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皆为阳信县地
隋开皇六年
析阳信、北鄙置无棣县,属渤海郡。唐属沧州景城郡贞观元年省,太和二年复置,属棣州,寻改属沧州
。宋属沧州保顺军保顺军系五代周所置,在无棣县东南二十里。治平中,移治于保顺军,仍曰无棣县
。金因之,元分其地属沧、棣二州,沧属河间路。棣属济南路明洪武八年
改为海丰县,属济南府洪武初,属乐安州。宣德元年改乐安为武定州,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海丰为属,编户四十三里。
乐陵县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邑志》引汉桓帝追尊祖父名乐成县为乐陵者误。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乐陵县,属平原郡。东汉因之建安中,又分置乐陵郡,县为属
。晋属乐陵国。南宋属乐陵郡,治乐陵。北魏因之永平中,徙治于县东五十里
。隋乐陵郡废,属渤海郡开皇十六年析置鬲津县。大业初复省入
。唐属沧州景城郡。宋属沧州熙宁二年,徙治延平镇
。金因之。元属河间路。明属济南府洪武二年,徙治富平镇南,去旧乐陵五十里,即今治也。属棣州。后棣州改乐安,又改武定随州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乐陵为属,编户五十六里。
商河县《太平寰宇记》云:汉鸿嘉四年,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以纾水患,民怀其德,故曰「商河」。《唐书》作「滳」字。至宋去「水」从「商」。
周为齐麦邱邑《史记》,赵文王十九年,赵奢将兵攻齐麦邱城,取之
。秦属齐郡。汉置朸、隰、沃二县按「隰」字本音席入切,古文与漯、湿、□、漯通。用皆音托合切
朸属平原郡。隰沃属千乘郡。东汉废三国。魏复置隰沃县,属乐陵郡。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北齐又废
。隋置滳河县,属渤海郡开皇十六年,于朸故地置滳河县,兼有隰沃县地,属棣州。大业初改属渤海郡
。唐属棣州武德八年,棣州废,改属沧州。贞观元年改属德州,十七年复置棣州于厌次,滳河属焉
。宋、金、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编户六十八里,滨州《太平寰宇记》云:盖以其在渤海之滨,故云。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省。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隋为蒲台县地开皇十六年,置蒲台县
属北海郡。唐置渤海县,属棣州垂拱四年,析蒲台、厌次置渤海县。天寳中迁于李邱村,即今治后。唐于县置𣙜盐务。后汉改瞻国军
。后周显德三年
,始置滨州以渤海、蒲台二县为属,治渤海
。宋、金因之,元属济南路初合棣州置滨棣路。至元二年,始分滨州𨽻济南路
。明省渤海县入州,属济南府。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为直𨽻州仍辖所属三县
。十二年,撤直𨽻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七十八里。
利津县本隋永利镇地。乂邑有东津,合以名之。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省。晋为乐陵国地。南宋、北魏皆为乐陵郡地。隋于废县地置永利镇。唐析蒲台置渤海县,属棣州,以永利镇𨽻焉。宋改属滨州金明昌三年
,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明随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武定府。编户四十里。
沾化县汉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县,取此以立名也。见齐乘。
。周为齐地,秦为齐郡。汉为湿沃县地,属千乘郡。东汉省。晋为乐陵国地。南宋、北魏为乐陵郡地。隋为渤海郡地。唐于其地置渤海县,属棣州。宋析置招安县,属滨州庆厯三年,升渤海之招安镇为县。熙宁六年,复省县为镇。元丰二年,复置为县。
金明昌六年
改为沾化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明随州𨽻济南府。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二十四里。
蒲台县《水经注》: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乃古贞女蒲氏所筑。三台并峙,故隋以之名。县云《详邑志》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为湿沃县地湿沃故城在县东南
,属千乘郡。东汉省。晋属乐陵国。南宋、北魏属乐陵郡。隋开皇十六年
,始置蒲台县,属渤海郡。唐属棣州武德初,属淄州。贞观六年,省入高苑县。十七年复置县,属棣州。垂拱四年,又析置渤海县。五代周始改属滨州
。宋省蒲台入渤海县,属滨州。金复置蒲台,属滨州。元属般阳路。明随州𨽻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属滨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武定府。编户五十九里。
沂州府沂水在城东二里,南入于淮,《禹贡》所谓「淮沂其乂」也。
。《禹贡》徐州之域。周为齐、鲁、莒三国地。秦属琅邪郡。汉为东海郡治郯县
、城阳国文帝改齐国曰城阳
。东汉曰琅邪国。三国,魏因之。晋置东莞郡。南宋属琅邪郡,又别置南琅邪郡。北魏又置北徐州、琅邪郡。隋仍为琅邪郡开皇初,以沂州统郡。沂州之名,自北周宣政元年始,隋因之。大业三年,仍改州为郡,南徐州与北徐州之名皆废
。唐为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属河南道。宋、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兖青二府。沂州属兖州府,莒州属青州府。各县俱随州。
●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𨽻州,领郯城、费二县。八年,分莒州为直𨽻州,领沂水、䝉阴、日照三县。十二年,升沂州为府,设兰山县为附郭,以莒州并所属之三县𨽻焉。共领州一、县六。
兰山县附郭兰山,在县南八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兰山县。六年,省入临沂
周为鲁地春秋隐公七年,城中邱在县北三十里
。秦属琅邪郡。汉为即邱、临沂二县地,属东海郡。东汉属琅邪国,晋因之。南宋属琅邪郡,领即邱,又别置南琅邪郡,领临沂、北魏永安二年
置北徐州、琅邪郡临沂另属郯郡
北周宣政元年
改为沂州。隋置临沂县开皇十六年置,治郈城。大业二年,移今治
复立琅邪郡大业三年立
,省即邱入临沂县属之。唐属沂州、琅邪郡。宋为沂州。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初,省临沂县入州,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属兖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沂州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
赐名兰山编户一百五十里。郯城县古郯子国,《春秋襄公七年,郯子来朝是也
。周郯子国,为鲁附庸。战国时并于楚。秦属郯郡。汉置郯县为东海郡治。东汉因之徐州刺史治此
。晋亦为东海郡,治南宋省。北魏改东海郡为郯郡,治郯县。隋属下邳郡初废东海郡,郯属泗州。大业初,改属下邳
。唐省入临沂县武德四年,郯县属邳州,下邳郡。贞观元年,省郯入下邳县,属徐州,寻复置,又复省入临沂
。宋、金俱属沂州。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元年
,置郯城县,属兖州府洪武初,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复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郯城为属,编户六十二里。
费县本鄪伯国,后为鲁季氏邑
周为费国兼颛臾国详《圻封志》
及鲁祊、武城、东阳、防舆诸邑地详古迹
。秦属琅邪郡。汉置费县,属东海郡又析置南城、南武阳二县
。东汉属泰山郡。晋改属琅邪国改南城曰武城,与南武阳仍属泰山郡
。南宋为琅邪郡治。北魏因之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复徙薛洞南城。武阳属东泰山郡。北齐废南城县,北周复徙治阳山口
。隋属琅邪郡开皇十四年复徙治故祊城,又改南武阳为颛臾县,废东泰山郡俱属琅邪
。唐属沂州贞观元年省颛臾入废县
。宋、金皆属沂州。元属益都路。明属兖州府。洪武初,随州𨽻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复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为直𨽻州。十二年,升为府费,为属编户七十五里。
莒州春秋鲁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后入于齐,即燕乐毅破齐未下,三城之一也
殷蒲姑国、周、莒、向鄟诸国地俱详圻封
战国时属齐。秦属琅邪郡,置莒县。汉属齐国文帝置城阳国
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徙城阳郡于东武,莒仍属焉
晋太康十年
割莒县属东莞郡。北魏因之北齐郡废,以东莞、莒二县属东安郡。
隋莒县,属琅邪郡初,北齐于县置义唐郡。开皇三年废郡,升莒县为州。大业二年州废
。唐属密州高密郡武德初仍置莒州,贞观时复废
宋因之。金置莒州,治莒县初置城阳军,大定二十三年,升为城阳州。明年更为莒州
元因之,属益都路。明省莒县入州,属青州府。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领䝉、阴沂水、日照三县。
十二年,撤直𨽻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一百七十里。
䝉阴县县在䝉山之阴,故名。
夏为䝉山,有施氏地,周为鲁附庸、颛臾国详圻封志》
。秦属琅邪郡,汉置䝉阴县,属泰山郡,东汉省入东莞县,属琅邪郡,晋复置䝉阴,属琅邪郡,北魏省入新泰县,属东安郡《魏书》:孝武析沂水置新泰县,北齐复置䝉阴,寻复省
,隋属琅邪郡,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年
,省新泰入沂水县,以其地置新寨镇皇庆二年
,寻复于新寨镇置䝉阴县,属莒州,𨽻益都路按新泰县沿革志云: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莱芜,置巡检司,三十一年复置。此云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置新寨镇。以二志言之,则新泰似有两处,十皇舆表亦以为疑。今按蒙阴县境接新泰,东界四 五里,接莱芜东南界一百里,接沂水,西界四十里。至元二年,因李璮猖獗,近莱芜者并入莱芜,置巡检司,近沂水者省入沂水,置新寨镇。至元三十一年,复置新泰,皇庆二年复置䝉阴,并省分合,各从其便,实非两新泰也。
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五十里。
沂水县沂水出沂山,东迳盖县故城,又南迳东安县故城,皆县境也
。周为鲁、郓邑地此东郓也
后入于齐。秦属琅邪郡。汉置东安县,属城阳郡。东汉属琅邪国,晋为东莞郡。南宋、北魏因之北齐改入新泰县,属东安郡。北周又改曰莒州
、隋开皇四年
改新泰曰东安十六年
,又改东安曰沂水,属琅邪郡别置东安于古盖城,属莒州
。唐属沂州初属莒州。贞观八年,莒州废,属沂州
。宋因之。金置莒州,以县属之。元随州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沂州府。编户一百四十三里。
日照县汉盐官地,宋置日照镇,盖取海隅日出之义。
古东吕乡。元和志》云东吕乡,太公望所出也」。
周为淮夷地,后入于鲁。秦为琅邪郡地。汉为海曲县置盐官于此。
属东海郡。东汉属琅邪国。晋废海曲县,以其地入莒县,属城阳郡。南宋北魏属东莞郡。隋属琅邪郡。唐属密州。宋元佑二年
置日照镇,属密州。金置日照县,属莒州。元因之,随州𨽻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随州改属沂州府。编户八十三里。
泰安府府治在泰山之南,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维之名盖取诸此。
《禹贡》兖州之域,周为齐之南境,鲁之北境。史记》: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又宿、鄣二国,秦属东齐二郡地。汉泰山郡治奉高、东平置国,治须昌。东汉、魏、晋及南宋皆因之。北魏于泰山郡析置东泰山郡,改东平为济北郡,又析置东济北郡。隋改泰山为鲁郡,并东济、北郡入琅邪,而济北郡仍旧。唐改为鲁郡,东平郡属河南道。宋为袭庆、东平二府,属京东西路。金分山东为五路,东平为府,泰安兖为州,俱属山东东路。元仍金旧置东平路以綂之,而泰安一州直𨽻行省。明以泰安州属济南府,东平州属兖州,府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𨽻州,领长清、新泰、莱芜三县。八年,分东平为直𨽻州,领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十二年,以济南府之肥城易泰安之长清。十三年,升泰安为府,设泰安附郭县,以东平州并所领之东阿、平阴𨽻焉。其原领之阳谷、寿张仍归属兖州府,共领州一、县六。
泰安县附郭从郡之名,乃安愈求安之义也
。周为齐地为嬴博二邑。《左传》哀公十一年,会呉伐齐,克博及嬴」是也
又为鲁北境《左传》:「昭公八年,大搜于红」。成公二年,齐围龙,皆鲁邑,今县境有红亭、龙乡是也
。秦属齐郡。汉为博嬴、奉高三县地,属泰山郡治奉高
。东汉及晋、南宋皆因之。北魏改博县曰博平,为泰山郡,治奉高为属,嬴县废。隋改博平曰博城,属鲁郡开皇三年,改奉高为岱山县。十六年,又改博平曰汶阳,寻又改曰博城县。大业二年,省岱山县入焉,属鲁郡。
。唐改博城曰乾封,属兖州鲁郡武德五年于县置东泰州,又析置梁父、肥城、嬴岱四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四县入博城。乾封元年改博城曰乾封,总章元年复改曰博城,神龙元年复曰乾封。
宋改乾封曰奉符,属袭庆府。开宝四年移县治于岱岳镇,即今治也。大中祥符元年,改县曰奉符。又筑新城于县东三里为岱岳镇。
金初为泰安军,寻改为泰安州,仍治奉符。元因之,直𨽻省部。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改直𨽻。
明省县入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泰安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
赐名泰安编户九十七里。肥城县古肥邑,以肥水得名。《水经注》: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即此也。
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置肥城县,属泰山郡。东汉属济北国,寻省入卢县今长清县
。晋因之。南宋为济北郡,治北魏孝昌三年
,复置肥城县为东济,北郡治。北周改属肥城郡。隋开皇元年
废肥城郡,以县仍属济北郡。唐初属东泰州贞观元年
州废,省肥城入乾封县,属兖州鲁郡。宋又省乾封入平阴县,属东平府。金于平阴县地立辛寨,镇元至元十二年
,仍于镇置肥城县,属济宁路。明改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泰安,直𨽻州。十三年,升泰安为府,县仍属之。编户三十里。
新泰县《邑志》:西瞻泰岱北枕新甫县之命,名以此
周为鲁平阳邑《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即此
。秦属泗水郡。汉置东平阳县因河东有平阳县,故此加东
属泰山郡。东汉省入郡之南城县。晋太始间,以东平阳县故地置新泰县,属泰山郡。南宋属东安郡。北魏属东泰山郡。隋属琅邪郡。唐属沂州。琅邪郡武德五年以新泰属莒州。贞观八年州废,以新泰属沂州之琅邪郡
。宋因之。金属泰安州。元因之至元二年,省入莱芜县,改巡检司。三十一年复置。
明改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新泰为属,编户二十一里。
莱芜县《水经注》:「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曰:泰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按此,则莱芜之名乃合两山而言,旧志引莱氏流播此谷者误。
周为齐平州地,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平州。杜注在泰山郡牟县西,今县境有平州、牟二城。
秦属泗水郡,汉置莱芜县。牟县属泰山郡,东汉、晋因之。南宋省莱芜县入牟县,北魏因之,仍置嬴县于莱芜故地,北齐并牟县省入于嬴。
隋嬴县属鲁郡。开皇十六年,分嬴置牟城县,大业初复废。
唐复置莱芜县,属兖州。贞观元年,省嬴县入博城。长安四年,以废嬴县复置莱芜。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太和元年复置。
宋属袭庆府,金属泰安州,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莱芜为属,编户四十二里。
东平州盖取《禹贡》东原底平之义。
周为鲁附庸,须句国,后属鲁《春秋》文公七年,公伐邾,取须句,即此
。战国时属齐今州境有无盐城。本齐邑,汉置为县。又有阳州城。杜预曰阳州,齐鲁境上邑」
。秦属东郡,置须昌县。汉为东平国,治无盐初属东郡。元鼎初改为大河郡。甘露二年为东平国
。东汉因之。晋东平国,治须昌南。宋为东平郡,北魏因之北周置鲁州,寻废。
隋东平郡治郓城开皇十六年析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改为县。
。唐须昌为郓州东平郡治。贞观八年自郓城徙须昌。天宝时,始称东平郡
。宋为东平府庆厯初置西路安抚使。咸平中,河决,城圮,迁今治。大观九年升为大都督府。宣和九年改为东平府
。金谓之东京,元改为东平路治须城,即须昌。
明洪武八年
降为州,省须城县入,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领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
。十三年,撤直𨽻州,改属泰安府领东阿、平阴二县,属泰安,以阳谷、寿张二县归属兖州府
,编户三十三里。
东阿县《尔雅》,大陵曰阿。《旧志》云:「并谷城于东阿」。自北齐始移东阿治谷城自明始。
周春秋时为齐阿邑本作「柯」
,又为小谷邑。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东汉析置谷城县于旧小谷邑地
,与东阿并属东郡。晋并属济北国。南宋、北魏并属济北郡宋孝武时,东阿县省,北魏复置,以榖城属东济、北郡。北齐废谷城入东阿
。隋东阿属济北郡,唐属郓州武德四年置济州,以县属之。天宝元年,济州废,改属郓州。旧志》,济阳郡误。
。宋属东平府开宝二年,徙治南谷镇。太平兴国二年,徙治利仁镇。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县仍为属
。金因之天㑹中,徙治于新桥镇
。元属东平。路明洪武八年
徙治谷城县故城即今治,𨽻兖州府初属东平府。东平降州,复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泰安府。编户二十四里。
平阴县邑志》:《禹贡》东原底平,而邑乃东原之阴也。
周春秋时齐地,春秋》:襄公十八年,公㑹诸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即此。
泰属东郡,汉为肥城县地,属泰山郡,东汉为卢县,地属济北国,晋因之。南宋属济北郡,北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
,于其地置榆山县,属济州,大业二年
,改曰平阴县,属济北郡,唐属郓州武德四年属济州,贞观元年改属郓州,后济州废。至太和六年,省入卢、东阿二县,开成二年复置。
宋改属东平府,金因之,元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初属东平府。东平、降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东平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泰安府。编户一十九里。
曹州府周文王子振铎封于曹。汉书》云:「济阴,定陶,诗风曹国」也。
《禹贡》兖、豫之域为古三:朡,韦、顾,昆吾之地。秦为砀东二郡地。汉置济阴郡,治定陶。东郡治濮阳,东汉因之。晋改济阴为济阳,置濮阳国。南宋为济阴、濮阳二郡。隋改濮阳为东郡。唐、曹、濮、宋、郓等州皆属河南道,澶州属河北道。宋于曹州置广济军,濮州仍旧属京东西路。金以曹州𨽻山东西路,濮州𨽻大名路。元曹、濮二州俱直𨽻行省。明曹州𨽻兖州府,濮州𨽻东昌府,统𨽻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领曹、定陶二县。八年,益以钜野、嘉祥二县原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以二县属之。八年,撤济宁,仍𨽻兖州府,而以二县改属曹州,直𨽻州。
又分濮州为直𨽻州原,领范观城、朝城三县。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设荷泽、附郭县,以濮州并所领之县𨽻焉,归嘉祥属兖州府,仍割兖州府之单城武郓城以益之,共领州一、县十、荷泽县附郭邑有荷水,《禹贡》导荷泽,即此也
古三朡国地书大传》,汤伐三朡,即此。
周为曹国北境,春秋时属宋,战国属齐,秦属砀郡原州志兼东郡地
,汉为济阴郡初属梁国,景帝中六年,分置济阴国,建元三年为济阴郡,甘露二年为定陶国,三年复为济阴郡,河平二年又为定陶国,建平二年仍为济阴郡
。东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南宋因之。北魏置乘氏县,属济阴郡,北周始置曹州,隋乘氏县属济阴郡又析置济阴县为曹州治
,唐省县五代晋天福三年,改为防御州。开运二年,升威胜军节度使,天福十二年降为刺史。州,周广顺二年升彰信军
。宋升为兴仁府建中靖国二年,改为兴仁军,崇宁元年,改为兴仁府,大观二年,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元年罢
、金明昌六年
,复为曹州,直𨽻省部大定末,河决,徙治于东北七十里,旧乘氏城仍置济阴县附郭
。元因之,明改属兖州府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镇,二年又徙治磐石镇,四年降为县,属济宁府。正统十一年,乃于乘氏县古曹国故城复置曹州,改𨽻于兖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
。
赐名荷泽编户七十四里。单县。即古单父邑也。
周为鲁单父邑宓不齐巫马,期为宰处
。秦属砀郡。汉置单父县,属山阳郡为都尉治
。东汉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后废。南宋置离狐县为北济阴郡治《地形志》曰「治单父城,盖改单父为离狐也。 皇舆表曰:「宋魏之离狐,即从前之单父」。
。北魏因之北齐郡县俱废
、隋开皇六年
复置单父县,属济阴郡。唐属宋州睢阳郡初武德四年,以县属戴州,贞观中,改属宋州。至光化二年,朱全忠以砀山乃所生之地,表置辉州,单父属之。三年,又于砀山置崇德军,乃移辉州治于单父
。宋于县置单州五代,唐所置,宋因之
。金属归德府贞佑四年,升单州为防御所
。元属济宁路初属济州,又改属东平府。至元五年,仍为单州治,属济宁路
。明改单州为单县,属兖州府洪武元年省县入州。二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嘉靖二年以河决迁治城北,即今治也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编户四十二里城武县汉髙祖过鲁驻县文亭,以武功告成,改楚邱曰成武。明洪武初,铸印局误增土旁,遂沿之见《邑志》
周为郜国地。详圻封志。
又为楚邱地。秦属砀郡,汉置成武县,属山阳郡。并置郜城、秺二县,郜城属山阳郡,秺属济阴郡。
东汉属济阴郡。省郜城秺,入城武县
晋属济阳郡,南宋属北济阴郡,北魏因之。徙治古郜城,北齐于此置永昌郡。
隋属济阴郡。开皇初罢郡,即于县置戴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济阴。
唐属曹州,寻属辉州。武德四年,复置戴州,以县属之。贞观十七年,改属曹州。光化二年,朱全忠表𨽻辉州。
。宋属单州,因后唐所置也。
金因之,元属曹州。明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三里,钜野县县境周大野泽,故名。何承天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
。
古大野地。周属鲁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
。秦属砀郡。汉置钜野县,属山阳郡,东汉、晋因之。南宋俱属高平郡。北魏属任城郡北齐废县
隋钜野县,属东平郡开皇二年,复置县
。唐属郓州东平郡武德四年置麟州,复置乘邱县为属。五年,州废,乘邱属郓州。贞观元年,省乘邱入,后𨽻戴州。十七年州废,仍属郓州。五代周置济州于此
。宋曰济州。金徙济州治任城县,省钜野入州。元至元六年
复置为济宁路,治明属兖州府洪武初,改济宁为府,治任城、钜野为属。十八年,降济宁为州,随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济宁为直𨽻州,钜野为属。八年,济宁仍𨽻兖州府,以钜野属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升曹州为府县,仍为属编户三十五里。
郓城县《春秋》「成公十六年,公还待于郓」。杜预《注》,「鲁西邑也」。
。周为鲁郓邑《春秋》书郓事者六:惟城郓与公还待于郓,乃西郓也。东郓即今沂水县
。秦属砀郡。汉为廪邱县地,属东郡,东汉属济阴郡,晋属濮阳国,北魏属濮阳郡北周分廪邱置清泽县,又于县置髙平郡
。隋改曰郓城,属东平郡开皇初,废高平郡,改清泽曰万安县,于县置郓州,以廪邱为属。十八年改万安曰郓城,为郓州治。大业初,省廪邱入郓城县,改郓州为东平郡治
。唐复置郓州,郓城为属初为州治。贞观八年郓州徙治须昌。五代、唐复改为郓城,属郓州。周割属济州
。宋属济州,金因之以水患徙盘沟村
,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四里,曹县邑有曹南山,即春秋盟于曹南地也
。
周为曹国详圻封志。
及宋楚、邱贯二邑地。二城皆在县境。
战国时属齐、秦,属砀郡,本境内有秦安阳城。邑志云:即宋楚邱。
汉为定陶县西南境地,境内有济阳城。
属济阴郡,东汉因之。晋改属济阳郡,南宋属南济阴郡,北魏初,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皆徙左城。隋开皇六年
析定陶置济阴县为曹州治,唐因之。武德四年,又析置蒙泽县。贞观元年,䝉泽、定陶俱省入济阴县。
宋、金、元因之,皆为曹州治。明初,省济阴,入曹州,寻改为县。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
后又别置曹州县,仍属之随州,𨽻兖州府,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县,仍为属编户四十八里。
定陶县尚书所谓「导济东出于陶邱北」,即此。《尔雅》,再成曰陶邱。
古为陶邱。尧初所都,故曰陶唐。
周、曹国地。详前曹县。
战国属齐。秦置定陶县,属砀郡。《史记》,沛公项羽攻定陶。
汉为济阴郡治,初为梁国,甘露二年,又为定陶国。
东汉因之。晋为济阳郡,治南宋。北魏仍属济阴郡。北魏置西兖州,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定陶属焉。
隋属曹州,寻改济阴郡。唐贞观元年
,省入济阴县,名定陶镇。宋复置,属广济军。乾德初,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镇,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广济军。四年,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定陶县,属广济军。熙宁四年军废,以县属曹州,元佑元年复为军,领定陶。
金废军县,属曹州,元因之,明随州𨽻兖州府。洪武元年,省入曹州。四年,改曹州为县,复置定陶县,属济宁府。十八年,降济宁为州,属兖州府。正统十一年,复置曹州,定陶属焉。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为直𨽻州。十三年,升为府,定陶为属,编户一十九里。
濮州汉之濮阳县也。濮,水名,上承济水,迳流于州之南,故曰濮阳。见《水经注》。
周为卫地。《春秋》:荘公十四年,诸侯㑹于鄄。杜《注》:鄄,卫地,今东郡鄄城也。又《国语》云:卫灵公之晋,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即此。
战国时属齐,后又属赵。秦属东郡。汉置濮阳县,为东郡治,东汉因之。晋为濮阳国又析置鄄城县
。北魏为濮阳郡。隋属东郡开皇初废濮阳郡,十六年改为濮州,又析置昆吾县。大业初州废,省昆吾县入,属东郡
。唐为濮州、濮阳郡武德四年,复置濮州。天宝元年,改为濮阳郡,乾元初为濮州濮阳郡
,鄄城县倚郭汉鄄城县属济阴郡。濮阳县属东郡。武德初,始以鄄城为濮阳郡之倚郭
。宋濮州仍治鄄城县,金改属大名府路。元为濮州,直𨽻省部。明初省鄄城县入州,属东昌府景泰三年,以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治也。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为直𨽻州领范观城、朝城三县
。十三年,撤直𨽻州,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八里。
范县齐人,谓水之潴曰《泛邑志》。范水在县城东,大潴潭之别泛也。
古颛顼氏之墟。夏商时为顾国详《圻封志》
。周时属齐《左传》哀公五年,晋范昭子奔齐,封于此。又孟子自范之齐即此
。秦属东郡。汉置范县,属东郡。东汉因之。晋属东平国。南宋属东平郡,北魏为东平郡治北齐废
。隋属济北郡开皇十六年复置
。唐属濮州。濮阳郡武德初,于县置范州。五年州废,属济州。贞观八年,改属濮州
。宋、金、元因之,随州𨽻省部,明属东昌府洪武二十三年,因河决,徙今治
。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曹州府。编户一十三里。
观城县,本古观国。应劭曰:即观城也。左传》,夏有灌扈。
古为灌国。「亦」作「观」。
周战国时属魏,后属齐。秦属东郡。汉置畔观县,属东郡,东汉改曰卫国县。晋及北魏皆属顿邱郡。初省临黄县入,太和中,复置临黄县。
隋开皇十六年
,改曰观城县,属武阳郡。初,北齐又省临黄县入,至是又复置临黄,并析置河上县。大业初,又省河上入临黄,并属武阳。
唐属澶州。贞观十七年,省观城入昌乐、临黄二县,大业七年复置。
宋属开德府。皇佑元年,省入濮阳、顿邱二县,四年复置,省临黄入。
金属开州,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曹州府,编户一十里。
朝城县境有古朝城,齐桓公㑹诸侯,朝周处也,故名。
古颛顼地。周为卫之东鄙,秦属东郡。汉置东武阳县,属东郡县在武水之阳
,东汉因之。晋属阳平郡。北魏改曰武阳县,仍属阳平郡北齐废。北周复置,属魏郡。
隋属武阳郡开皇十六年,改属莘州,又属魏州。大业初州废,属武阳郡。
唐开元七年
,改曰朝城县,属魏州。魏郡贞观十七年,省武阳县入临黄莘县。永昌元年复置,为武圣县。开元七年,改曰朝城。元和中属澶州,寻又属魏州。天佑三年又改曰武阳,寻复为朝城。五代唐同光元年伐梁,屯兵于朝城,属兴唐府。石晋属广晋府。后汉、后周并属大名府。
宋属开德府。明道二年以河决移治于杜婆镇,即今治。
金属大明府。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属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随州改属曹州府。编户二十九里。
山东通志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