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巻十四

学校志

国家崇重庠序,恢儒右文,内自京师,外至郡县,皆有学诗、书》、《礼》、乐,光被八埏而多士景从睾然,惟邹鲁是望焉岂不以?

圣域贤闗尤深向往哉我。

圣祖仁皇帝幸鲁隆仪,昭垂盛典。我皇上临雍,释奠祗奉。

先师广牖生徒,谆谆以文贵。明经学期,济世为勉励。锡封崇圣,增祀隆贤修。

庙葺林建,设书院,盖将以尼防之敎泽,为寰宇之化原,而东省泮宫,近居尤甚。则夫鼓钟弦诵,肃肃雍雍,足以启秀杏坛,扬芬藻渚者,岂四国所能颉颃也哉!作《学校志》。

庙制按庙学崇祀配享以及歴朝封号赞颂,俱详之阙里,志兹不复列,苐详庙制一二以示同,文盛而几创,建修举与官司人物各州县互有不同,故各志之

庙门 旧名㦸门,按宋太祖建隆年,闻诏用正一品礼,立十六㦸于文宣王之庙内,徽宗大观四年,诏用王者制庙,门增二十四㦸,此㦸门之名所由昉也。明嘉靖九年,改㦸门曰先师庙门,至庙门之外,又另设棂星门,以著尊崇之义,按史记封禅书曰:棂,星天田星也。苍龙左角为天田星,主榖。王者以教养为职,养先于教,故以此名门」。又「棂」字取疏通之义,凡坛壝皆用之。孔子以人鬼庙祀而亦曰棂。星门者,是神明,孔子与天神地祗并重也。

大成殿。 按宋徽宗政和四年,御书大成殿额颁孔子庙此殿名大成之始,自是郡县学俱称大成殿。

明伦堂。 按:汉章帝元和二年,帝诣阙里御讲堂此堂之见于阙里者。魏、晋以后,凡建学之地皆有讲堂。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云南行省平章赛典赤始建明伦堂,购贮经史,因下其式于诸路。明洪武十五年,诏颁卧碑置明伦堂左碑用石,广八尺,高二尺七寸,横卧而刋其文,凡八条

尊经阁 按:元仁宗皇庆二年,命建崇文阁于国子监之左。延佑二年,常州路总教史埙即郡庠建尊经阁,以储书籍,诏天下学校皆建阁。

敬一亭。 按:明世宗嘉靖五年作《敬一箴》,颁之太学,遂诏郡邑学校皆行镌石,并刋《程子》四箴、范氏《心箴》,作亭覆之,因名。

泮池 按朱子《图说》曰:「以其半于辟雍,故曰泮宫」。又曰:「诸侯之乐,半于天子,故《鲁颂》有在泮之文。今建学必有泮池者,昉此形制则一,而所在之地,或在门内,或在门外,各随所宜。《射圃》: 古者习射于泽宫,夫子射于矍相之圃,此各学均置射圃之意。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定学校射仪。今各学惟存故址尔附载射仪。充仪》曰:「前期,戒射定耦,选职事 。司正副司正、司射、司射器、请射、举爵、收矢、执旗,树鹄陈设讫。至日,执事者入就位,请射者引主射、正官及各官员子弟、士民、俊秀者各就位。司射器者以弓矢置于各正官及司射前。请射者诣正官前,圆揖毕,引诣司射器前,受弓矢,讫,复位。司正执算入,立于中后。请射者诣主射前曰:「请诱射」。引司射二人耦进,各以三矢搢于腰带之右,以一矢挟于二指间,推年齿相让,年长者为上,射年幼者为下射。上射,先诣射位,向鹄正立发矢。司正书中投算置于中,举旗者如所射应之。射毕,退立于旁。让下。射者诣位,射讫,请射者俱引复位,收矢者收矢,复于射者,司正取所中算,请射者次,请士民俊秀射,次请官员子弟射次,请品卑至,品高者射其就射位,发矢执算,书中举旗,收矢,复位,俱如前仪。既毕,司正副司正各持算,白中于主,射正官举爵者爵酒,授中者饮之,中的者三爵,中采者二爵。饮讫,请射者请属官以下仍捧弓矢纳于司射器,还诣主射正官前,相揖而退射。洪武二十五年,定每月朔望习射于射圃,树鹄置 位。初定三十歩加至九十歩,其馀俱如常仪。

名宦乡贤祠。 按:明太祖洪武四年,诏天下学校各建先贤祠左,祀贤牧、守、令,右祀乡贤此二祀建立附学之始,但郡县制各不同,或分祠,或合祠,或在庙堂之后,或列庙门两旁总之,不离宫墙左近也。从前置主入祠,皆由各省督抚学臣采访为政。雍正二年定例,嗣后名宦、乡贤除,故明以前不议外,所有 本朝应入二祠人员,皆由祠题,请经部议覆而后定。其外贤良、忠、孝等 。另详《秩祀志》, 崇圣祠详阙里志》

学田 按:宋仁宗天圣元年,诏赐兖州学田,已而旁郡多立学,赐之田如兖州此朝廷赐额学田之始。宁宗嘉定中,赵崇本知崇安军,买开平寺废田,以充学廪此有司立学田之始。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诏学田所入春秋释奠之外,以给诸生之无告者此学田赡给贫生之始。仁宗延佑二年,㑹昌州判官杨景行劝民出田赡士此义民捐助学田之始。明神宗万歴六年,诏天下学田不拘定额,皆编入全书,减其赋役,不与民田等,其岁入租息赈给贫生,岁由学政衙门报销,增减如例今依现存田数,附载各学后

社学 按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令诸路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义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其师儒或名山长近山岳林麓者,或名学録,或名掌教,并由行省及各路宣慰使等札付之。 明太祖洪武八年,诏立社学,以教民间子弟。十六年,诏民间所立社学,有司不得干预。英宗正统元年,令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社学设之于官,至民间义学,则绅衿富室随地建设。如宋建昌、洪文抚于所居雷湖北创书舍集学者,太宗闻而嘉之,飞白书「义居」二字以赐,此即义学所由昉。其后如莆田林国钧有红泉义学,苏州范仲淹于天平山建范氏义学,东阳蒋沐有阳城义学,新昌石待旦有万巻堂义学,玉山刘允廸有刘氏义学,朱文公尝为之纪略。义学之设,在宋为创举,而元明特设社学官为之区画,则民间俊秀已得社学为依归,而义学渐少。至书院之制,亦昉自石鼓、岳麓、白鹿、睢阳,厥后迨遍天下。今社学、义学各郡县所在皆有,而书院之在东省者,如闵子伏生泰山,性善弦,歌野斋,康成、东莱等皆后人踵事增华,即所谓先贤过化之地,名儒经行之所美,其名以伸景仰之情也。夫乐善不倦,教思无穷,有其举之,何可废也。故与社学义学并志之,以观其盛云。

济南府:

济南府儒学,在府治西北。宋熙宁间,知府李恭建。元至元年间,济南路副逹噜噶齐喜寿,増修学垣。明成化间,巡按御史梁泽复广殿,制拓两庑,建㦸门棂、星门、明伦堂、斋舍。又于堂后増建崇制阁、环碧亭。正德间,知府章寓之建讲堂。天启间,知府樊时英于明伦堂东北引水为池,筑飞跃亭。

皇清顺治十年,巡抚都御史夏玉于梯云溪上建桥曰青云,建坊曰腾蛟起凤。康熙二十四年,布政使黄元骥重修入学,贰拾名定例:文、武童生入学名数俱同,府学各二十名,州、县学分大、中、小三等,大学各二十名,中学各十五名,小学各十二名,故各州县志入学名数,则学之大中小可见矣。间有武额不及文额之数处,则文武并志之,以别他学。又运学捌名文、武各八名,附济南府学肄业。学田贰顷㭍拾肆亩陆分。

书院在西门内大街,雍正十一年建,详公署歴城县。儒学,旧在县治东隘巷,规模狭小。明成化间,知县贾宣迁于县治东北购学前民舍,辟而广之,庙祠堂庑以及门桥、泮池之制皆备。正德八年,知府章寓之扩学。前路通南衢,立青云坊。嘉靖二年建射圃于崇圣祠后。天启二年,知县吴阿衡改敬一亭为尊经阁入学,贰拾名学。田贰顷玖拾叄亩,肆分零社学五,南门内外各一。东、西门共三义学,在济东道署西闵子书院在城东五里闵子墓前,元天歴年建

至道书院在大明湖上,明学使邹善建,今改为学院公署,歴山书院在趵突泉东。明万歴间,巡盐御史毕懋康为同年,李攀龙建 ,国朝康熙间,布政使张缙彦重修,仍构白雪楼于精一堂,后更名白雪书院。康熙二十五年,巡抚张鹏重修,仍名歴山书院

白鹤书院在城北三里,邑人周居岐建,章邱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宋嘉佑五年,邑人工部员外郎张仲宣建庙庑门堂皆备。明洪武三年,知县柳新重修,嘉靖三年,知县吕经増建号舍。五年,知县祝文冕建敬一亭。万歴二十二年,知县董复亨凿泮池。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锺运泰重修敎谕,训导宅入学,贰拾名学,田贰顷捌拾捌亩陆,分零社学在临济镇。

邹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学庙毁于火。元至元七年,县尹萧革以庙基旁公廨一所,可为春秋释奠及诸生弦诵之地,乃增筑殿宇庙门。明正綂六年,知县李昉重建明伦堂。景泰六年,知县顾瑄增建尊经阁。正德九年,知县王瀛洲拓地建观德亭。万歴十年,知县张书凿泮池入学,拾伍名学田,肆拾贰亩,㭍分社学三:一在县西,一在学前,一在东闗外。

伏生书院即墓祠旁讲堂

范公书院在县西三十五里醴泉寺南。明成化十六年,知县李兴建。长白书院。在县东十里知县李兴建。

淄川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原系州学。元至元二十九年,总管伊喇特穆尔建。至正六年,总管康庸重新大成殿,装画圣像,建两庑及棂星门、明伦堂。明洪武十二年,改州为县学,因之。景泰五年,知县杨名重修两庑及明伦堂。

皇清康熙四年,敎谕孙瑚重修大成殿两庑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壹拾亩叄。分社学在县治南。明正德中,知县顾兰改僧庵为之。

长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绍圣元年,知县翟大顺建正殿讲堂。元至正二年,县尹安惟洪创两庑棂星门、明伦堂左右建斋房。明嘉靖二十年,知县唐廷相重修创启圣祠于庙东。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县陈宪祖建树塞门。四十九年,教谕颜光浚重修名宦、乡贤二祠,入学拾伍名学。田玖拾亩社学,在县治东南,义学在西门外。

新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初,诏元帅张贵革台为城,因立县治,未建学庙。至元二年,贵施庙地一区,县尹杨温即其地构殿塑像,设两庑。大德十年,县尹张亨以庙基狭隘,迁今地,建庙庑,堂斋及门厨官署之属皆备。明洪武嘉靖间屡修。天启元年,庙复颓废,邑人王象晋捐资重修。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王崇道重建明伦堂。二十七年,知县崔𢡟重建启圣祠及圣庙门墙、乡贤、名宦二祠,俱加修葺。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㭍亩,㭍分社学在北门内,义学在县治东,义学、田肆拾肆亩。

齐河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十三年,县尹高源建后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王得成重建。成化、𢎞治间屡修。

皇清顺治三年,庙毁于火。十三年,知县赵光普修建康熙六年训导王业新修明伦堂,庙前有千年古槐一株,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捌拾壹。亩社学在县治北齐东县儒学在县治东县,本夹河镇,元初升镇为县,旧有大成殿,狭隘卑陋,大德十三年,监县特黙齐于城北隅,得隙地叄亩有奇,建立学宫,明成化、正徳间,屡修万歴。二十五年,知县白鲲建㦸门棂星门,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俞为霖増筑垣墉,彩绘榱桷立,扁于龙门,㦸门而树之以柏,入学拾伍名学,田玖拾亩社学,在儒学东。

济阳县儒学,在县治西南,金天㑹中建县,未立学庙。大定十四年,邑人赵某献地一区,创建学宫,殿庑堂斋俱备。元至正间,邑人郭英铸,祭器、尊罍、簠簋之属皆备。明正綂四年,知县孙庆拓殿庑,塑神像。万歴十一年,知县李思维凿泮池于棂星门外。二十六年,知县黄应魁以泮池洼下为积水所潴,另凿池于门内。明季,毁于兵。皇清康熙五十八年,知县司徒珍重修大成殿两庑,置教谕宅于学东北四隅头。雍正二年,知县郎作霖重建明伦堂,查北乡「寒」字约入官,地肆拾亩,岁为社,学师生膳,修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伍。拾亩义学在南门内。社学在仁风、回河、曲堤、夏口四镇。

闻韶书院在城北四十里曲堤镇,旧有闻韶䑓高十丈,广方四十丈,相传夫子闻韶之地,明洪武中,教谕王省建大成殿于其上,奉先圣及颜仲二侍像祀焉。

禹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间建学。前泮池广数亩,中建印心台,后改为乐采亭。入学拾贰名学,田捌拾叄亩零。社学在各里。

临邑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初,建入学,拾贰名学,田捌拾壹亩。社学在各里。

长清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天禧二年建。明𢎞治间,知县俞谏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岳之岭改学门于东,与奎楼相拱照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叄拾肆亩。

丽泽书院。在学宫射圃西,明嘉靖间,知县张嘉㑹建。

愿学书院在王遇岭东。明万歴间,副使邹善建陵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城外。明𢎞治十六年,知县马珩徙。今所入学,拾贰名学,田㭍拾贰。亩社学,在东门内。

德 州儒学,在州治北。旧在州治西南。元至元三十一年,知州秦正建。明洪武间,知州阎九成迁今地正綂,景泰间屡修。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州金祖、彭州人翰林侍读萧惟豫、知县李源等重修。雍正二年,知州陈留武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陆顷捌亩零。

董子书院在儒学,东旧废。明正统间,知州韦景元掘地得董子,读书䑓石刻,询其故址复焉。𢎞治十二年,巡抚熊翀鼎新之。万歴四十三年,知州马明瑞改建于卫河东浒,易其名曰醇儒书院。徳平县儒学在县治南,宋熙宁间,知县崔益建寻省县为镇,入安徳而学废。元至元间,县尹阎士安重建,明洪武、成化间屡修。隆庆三年,知县彭时中増廓殿庑,凿泮池。六年,知县袁𢎞徳于城之南隅建聚奎楼。七年,知县程沂复建一楼于城之北隅,与南楼相对,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壹拾陆亩叄分零社学在县治西新街左,平原县儒学在县治南。宋明道中,建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贰,拾亩社学在县治东。

闲道书院在东门外一里,明万厯时,知县郑金建。兖州府。

兖州府儒学,在府治北,旧在府治东南。唐兖海观察使刘莒创建,屡经更置,皆为州学。明洪武十八年,封建鲁,藩因升州为府,始徙置今所,殿庑门堂视旧加廓。成化二十三年,知府赵兰重修,增制祭器。正德十年,知府童旭辟㦸门西隙,地建名宦乡贤祠,旧泮池,原在棂星门内。万歴二十六年,鲁王改建于神路,上出百歩外。三十八年,知府吴汝显以泮池去学宫太逺,复迁池于旧址,增设乐器。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张鹏翮大为修建入学,贰拾名。

滋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元时为兖国复圣公。庙址后毁于兵。明洪武初,兖州同知徐良仁重建,十八年始设滋阳县,知县徐中让,乃即其地为学。正德十一年,知府童旭恢拓基址,迁复圣庙,居中堂庑斋舍各以次兴建。时滋庠专祀颜子,以兖国为封地故也。万歴三十八年,知府吴汝显以天下学宫皆祀孔子,而滋独祀,颜子于义不安,乃建尊经阁于后,即阁下建殿,迎复圣入祀,改前复圣殿为大成殿,以奉先师,左右列两庑,学制一如他邑。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宋文运塑先师及四配、十哲像入学,贰拾名学,田肆顷贰拾㭍亩,捌分社学,俱在各社颜子书院在县东南八里。唐开元间,加封兖国公,立祠于此。后庙移郡城,改为书院、章贤书院在府治东。明嘉靖八年,知府刘夣诗建

文在书院在少陵台下,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张鹏翮改建。曲阜县儒学在阙里西,旧在曲阜故城内。明正德九年,知府童旭改建于宣圣庙东。嘉靖五年,督漕侍郎章拯复徙于庙西矍相圃故址,其制,有学无庙,以綂于阙里也。堂斋、宅舍,泮池射圃与他邑同。入学,拾贰名学田捌顷㭍拾㭍,亩玖分零。

四氏学在县学后按察司行署东,初名孔氏家学,在庙西侧。魏黄初二年,宗圣侯孔羡为屋以居。孔氏学者,宋元佑间入颜、孟二氏子孙,其名仍旧。明洪武二年,乃改为三氏学,设敎授一员。正綂九年,衍圣公孔颜缙奏准三氏生员许应山东乡试。成化元年,衍圣公孔𢎞绪奏,准给三氏学印。万歴十年,知县孔𢎞复改迁今地。十五年,巡抚李戴奏增曽氏子孙,改为四氏学。其制有学无庙,馀皆与县学同。万歴四十二年,迁于圣庙西华门外,即今所也。入学贰,拾名详阙里。

洙泗书院在县东北八里,即孔子讲道处。元至正十年,建详阙里尼山书院在县东南六十里,尼山之上。宋庆歴间,建详阙里。宁阳县。儒学在今县治东北,旧为县治。元大德间,迁县治,以其地为学。明宣德、𢎞治、万歴间,相继增修。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大成殿圯。十年,知县刘兴汉重建,并修㦸门,泮池●星门及两斋入学,拾伍名学,田壹拾陆顷、陆亩。

邹 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县治南。元至正元年,县尹司居敬,徙建今地。明宣德间,知县房嵒拓地,改建大成殿。嘉靖四十五年,知县章时鸾增建射圃及敎谕训导。宅旧泮池,在棂星门外。万歴九年,知县许守恩改凿于棂星门内。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韩峰起修大成殿两庑,复改泮池于棂星门外。五十四年,知县娄一均重修明伦堂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玖拾伍亩,肆分零,社学四闗各一,馀在各社义学,在城西门内。

中庸书院在县城东南隅,相传子思孟子传道之所。又云即三迁处。元至正间,知县司居敬创建祀邾国公及孟母宣献夫人西有断机堂、曝书台,又名子思书院

泗水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城外东南一里。宋元丰间,知县韩祇勤建,元季毁。明洪武八年,知县潘从善移建城内,今地。成化、嘉靖后相继增修。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王明辅重修殿庑及明伦堂入学捌名学,田壹顷捌拾壹亩,社学在各里。

滕 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大观间建,金改为州学。元至正间,知州陈谌增设学田,后庙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复建,旋降州为县。景泰、成化后,相继增修。天启三年,兖州府同知李自蕃始开神道,凿泮池,入学贰,拾名社,学在东门外。

性善书院,在学宫东。元延佑元年,御史任居敬改建请于朝,赐额性善,后毁于兵。明𢎞治十年,知县马文盛重建二祠,前祀亚圣,孟子以乐正子万章配,后祀滕文公以然,友毕战配。峄 县儒学在县东门外,宋氶县令张镒创建,金改为州学。元逹噜噶齐、托罗该暨峄州知州安仲节相继修。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嘉靖十年,知县李孔㬢以旧址湫隘,拓地增修,尽撤其旧而新之。隆庆间,知县王琰复易民居广学西北隅,辟庙前为神道,改筑敬一亭于明伦堂后。天启二年,殿庑俱毁于火。兖州知府孙朝肃依故址复建入学,拾贰名学,田贰拾贰亩贰分。

金乡县。儒学在县治东,唐开元时在县治西。宋绍兴中,徙建北门内。金大定九年,知县聂天佑以学宫卑隘,再迁于今地。明万歴六年,知县杨楫重修明伦堂东西两庑,新凿泮池,于㦸门外易棂星门柱以石,环垣栽树百馀株。

皇清康熙五年,邑人张士表重修启圣祠,入学拾贰名学,田肆顷捌拾肆亩,叄分零义。学二:一在儒学门东,一在启圣祠。

鱼台县儒学,在县治西北。元季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谢荣祖重建。嘉靖九年,河决倾圮。十七年敎谕宋希文重建庙庑。四十二年,县丞张仕大为修建规制乃备。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县马得徵重修两庑及名宦、乡贤祠,入学贰,拾名学田贰顷伍。拾亩义学在城西北隅济宁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元至元间,建明、洪武、正、綂间,相济重修。

皇清康熙十七年,总河靳辅清学宫旧基,大成殿㦸,门棂星门,悉撤而新之。其启圣祠、明伦堂及名宦、乡贤祠,则因旧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贰顷玖拾陆亩,捌分零。社学三:一在儒学后,一在草桥东,一在工部分司东。

正学书院在州治南,明嘉靖间,主事杨抚建嘉祥县儒学在县治南金皇綂间,随县建于山口鎭,后濒河水圯,邑人翟三俊倡建于独坐山右,又圯。大定间,知县窦廸迁于萌山之阳,金末又毁于兵。元至元三年,县尹刘荣祖始迁今地,后复圯。明洪武三年,知县刘敬复建。天顺八年,知县张庆鼎建明伦堂东西斋房。嘉靖三十四年,知县周儒仍迁故址。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张泰升重建明伦堂。十一年,敎谕侯大武复修启圣祠,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贰,拾㭍亩,伍分社学,每社各一所。

汶上县。儒学在县治东。唐长庆四年,知县郉审容建明、万歴二年,知县张惟诚尽撤其旧而新之。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敎谕丛徵。五十五年,知县闻元炅相继增修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㭍拾玖、亩社学在城二区,东西两闗各一,馀俱在各社。

圣泽书院旧在县城西南二十五里,开河之东,故名讲堂,建于后魏孝昌年间,相传孔子宰中都与群弟子讲道之所有二碑:一唐吴道子画宣圣兖公小像,徐浩题其额一,唐颜鲁公真卿撰。夫子庙堂记》,宋元佑四年,都水少监马之贞,于前建大成殿中肃圣容,旁列十哲,堂室门庑俱备。明嘉靖二年,知县吴瀛移建城中。万歴元年,知县张惟诚改名复古书院。

阳谷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崇宁四年,知县蔡蕃建,后毁于兵。元至元十二年,典史解中渊重建明正綂间,知县杨茂重修殿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东西斋,绘饰圣贤像,增设祭器。成化十年,知县刘洪增拓故址,尽撤其旧而新之。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天壁重修堂斋及敬一亭。五十五年,知县王时来复修明伦堂入学,拾伍名学田捌拾玖亩叄分零。

寿,张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县治在梁山之东。明洪武十四年,以水患迁今地。知县谭道新随建学于此。正綂间知县李徵如以旧址甚隘,复辟而广之,入学拾贰名。

东昌府:

东昌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元丰间,博州知州徐爽建,后改为聊城县署。金天眷间,学正祁彪即旧都监廨址建学宫。元至正间,兵毁。明洪武三年,同知魏忠建大成殿。天顺间,知府徐垠增建两庑,㦸门、名宦、乡贤二祠,泮池棂星门。成化间,知府李举建奎光楼,置书籍。万歴间,知府李士登建明伦堂,并四斋入学,贰拾名学,田陆拾叄,亩贰分零。

聊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在东闗铁塔寺旁。明永乐初,知县齐博徙南门外。正綂间,知府郁文盛更徙东门外。成化间,知府沈譓、知县毛深复徙于城内布政分司东首,即今所凡三徙而后定。建明伦堂敬一亭、名宦、乡贤二祠,独大成殿未建,以附郭綂于府学。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府程鲲化增建殿庑,规制悉备。入学贰拾名学,田㭍拾叄亩,壹分社学,在各里。

东林书院在县东。明叅政耿明建。

堂邑县儒学在县治东北隅,旧在西南隅。金大定间,太子洗马赵松石徙今所。前后古柏四十株,皆千馀年物也。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贰拾㭍亩。义学在儒学西南。

博平县,儒学在县东北。旧在县治东。宋时建金末毁。元至元间重建,元末复毁。明洪武初,知县练,宗政重建。成化初,知县祝文华徙于县东南隅。未几,知县文林以其地卑湿相地,得布政分司旧址,复徙建焉,即今所也。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㭍,拾伍亩零。义学在县西街。

茌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时在县治南。金正隆间,知县孟醇徙县治西北承安间,县丞翟焕然以其地湫隘,徙于东南,即今所元初县尹张荣重建大殿两庑。至元二十二年,县尹姜居正建讲堂。三十一年,县尹侯永祚、逹噜噶齐玛固备祭器,兼储书五千巻。明景泰元年,教谕朱信移学门南向入学,拾伍名学。田叄拾陆亩,社学在各里。

莘 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季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汪惟善徙今所。成化十七年,知县贾克中修大成殿明伦堂。𢎞治元年,知县顾岩置敎谕住宅。十二年,知县孟隆以旧殿狭隘,改建而恢拓之。正德四年,知县诸忠建文昌祠,置训导住宅入学,拾贰,名学田伍。拾亩社学在县治东北大成街。

先觉书院在儒学西,以祀伊尹知县刘萧建,清平县儒学在县治东北。金大定十三年建。明嘉靖十八年,知县周臣以琉璃瓦新之。万歴十年,知县郭廷训建奎楼一座,学中有金。大定时古柏五株,大数十围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㭍亩。社学在各里冠。 县儒学在县治东,金贞元间建元。至元七年,升为州学。知州赵文辉重修,明复为县。万歴间,知县谈自省于学。之巽方建奎楼,高数十尺,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伍,拾伍亩,陆分社学在各里。

崇文书院在县南崇文乡,因冉子寓此,后人建书院祀之。临清州儒学在州治东南,旧在州治西。元季兵毁,明正綂间,平江侯陈豫徙今所。后𢎞治间,升为州学副使。陈壁知州。冯杰重修入学,拾伍名学,田贰拾叄顷零。社学在州治西。

清源书院在州城西南。明嘉靖十一年,副使齐之鸾改镇守府为之馆陶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金皇綂中知县孔渊建,后圮于水。明洪武初,县丞欧阳源重建,乂圮于水。永乐间,知县邳宣复建。正德间,知县孟正也。以其面城开城一门,名文明门,门外立万仭宫墙坊。

皇清顺治十二年,敎谕阎应震重建大殿。康熙三年,知县王躬赞建奎楼于东南城上,与学宫遥映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伍拾贰亩伍分零,社学在府馆东陶山书院在城隍庙东,明正綂七年建

邱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大德间,逹噜噶齐按逹拉县尹王琦建。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张挺徙奎文阁于城东南隅。二十八年,知县徐德武复徙于学宫内旧地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肆拾叄亩零,社学一在旧府。馆前一在县治南,馀在各里义学,一在县前,一在城东门内恩。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七年移城新建。嘉靖中,知县赵可旦开拓其制。后殿址移西丈馀,学路拓而南者数十尺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社学,一在西门,一在迎熏门,馀在各里。

㑹斋书院在恩县故城,元张汝卿读书处。青莲书院。在县治西南隅大沼中,上有小洲,明万歴四十五年,知县周淳建为书院,植柳种莲,驾桥其南,名曰歩瀛。

近圣书院在儒学西南,雍正元年,知县陈学海建。高,唐州儒学在州治西。元至元二十四年,知州郑德邻建,内有《宋大观八行碑》。

皇清康熙十年,邑人总督朱昌祚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叄顷陆,拾肆亩零。社学在州治东义学,一在州南街,一在东门外。

夏津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金、大定间,建元季毁于兵。明洪武初,县丞陈荣重建。天顺五年,知县薛正广学,后地数十亩。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敎谕牛嵩大扩前制,撤旧重修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社学。一在城隍庙东,一在城西北范家庄一,在城北七里屯。

武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大观年建。元季毁于兵。明永乐二年,知县奚瑛重建,后圮于水。天顺间,知县伍善重修。万歴。四十五年,敎谕高凯,创凿泮池,左右植桃李。又建奎楼于东南,入学拾伍名学,田玖拾亩㭍分零。义学在县治东,社学在各里。

学道书院在县治南,旧有弦歌书院,金大定间,建本在城西四十里,以邑名同。子游为宰处,故建祠以祀之。明隆庆元年,知县金守谅移今所改以学道,且为记以正其误

青州府:

青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旧在府治西北。明洪武五年,知府李仁迁于今地。𢎞治十四年,知府杜源建号舍于庙之西南。嘉靖四十三年,知府杜思重建启圣祠。万歴三十年,知府赵乔年尽撤其旧而新之。

皇清、康熙五十四、五、十八等年,知府陶锦重修入学,贰拾名。

益都县儒学,在府治东,旧在城内西南。明洪武十年,知县黄正德迁今地。万歴三十三年,知县郑继芳建奎楼于大成坊之左。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倾圮。十年,分巡青州道郑牧民大为修建。五十六年,知府陶锦重修奎楼及敬一亭,建云路坊,入学拾伍,名武学,拾贰名学,田壹顷陆,拾肆亩零。义学在县治南。

松林书院在府城西南隅,明成化间,知府李昻建祀。宋青州守寇范诸贤、崇义书院在府治西,左讲堂右射圃,明正德九年,佥事牛鸾建白龙洞书院在县西五十里。邑人曹凯建

临淄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南。元至元间,逹噜噶齐实讷建。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龙垓迁于县治东北。万歴年间,知县李长春又迁于县治前,为今学宫。皇清顺治三年,知县毛永龄増修门池堂舍,规制悉备。入学,拾伍名学。田玖拾亩义学,在学西北,社学在各里。

博兴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初建。元、至元间,监州和尔齐置东西序,后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王暹重建殿庑堂斋,以及㦸门棂星门射圃敎谕训导宅。嘉靖间,知县张集易民地增建乡贤祠。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训导钱大受重修大成殿。庙东为城之水门,于门上建楼,颜曰「迎秀」,入学,拾贰名。社学在各里。

高苑县。儒学在县治东。宋至和三年,知县李允中建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孔忠重建殿庑堂斋,以及门池署舍之制皆备时学宫巽方向属隙地。万歴中,邑人张修吉捐建杰阁为文峰。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朱翰春重修学宫,内外入学,拾贰名学,田伍拾贰,亩伍分零。义学在城东北隅,社学在各里。

高节书院在县西三里,即鲁仲连祠墓也乐安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元年,知县黄铎建。金末,毁于兵。元至元十三年,县尹綦泰重建。明万歴十三年,知县孟楠以学宫地势左洼,乃于东南隅筑台,构亭其上,巍若龙首。

皇清康熙年间,知县鲍凤仭重修。雍正八年,知县李方膺增建礼门、义路二坊,于明伦堂之前东西出入处。又高筑四围垣墙,建文昌阁于巽隅,入学拾,贰名学田、陆顷、社学。城内外各一。

明诚书院在县西一里,元邑人程鹏建寿光县儒学在县治东。宋靖康间毁。元至元十年,知县陈惟良重建入学,贰拾名学,田叄顷壹拾伍亩叄分。

昌乐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城东北。元至元中,省县入北海,学废。明洪武初,复置县,密州同知李益改建,今所入学。拾伍名学,田肆拾亩。义学在文庙西临朐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县治西南。宋绍圣五年,知县李敬迁今地。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李瑀复加增拓。

皇清顺治三年,知县童本、胡重建明伦堂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壹拾亩。社学三:一在文曲巷南,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五井集,一在县南二十五里。冶源集李靖书院在县治西南,相传靖微时读书处

朐山书院在县治南。嘉靖十一年,知县褚宝建列养正、景贤二斋、安邱县儒学在县治东,金季毁于兵,时学宫地多为民侵占,元至元八年,有老生梁安仁呈所绘故庙图,乃复旁诸侵地。二十八年,县尹梁世英重建大殿。三十一年,县尹董士良建两庑㦸门。明洪武二年,县丞郑原泽筑堂斋于殿东隙地。景泰五年,敎谕许伦复正官民地址,移讲堂于殿后。嘉靖十三年,知县宋儒于学门外买民地,开甬道,直扺南城,以为神路。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倾圮,知县王懋建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伍拾亩社学五,一在城隍庙东,馀分在四闗公冶书院在县西南八十里,即先贤公冶长故里

诸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金贞元间,副枢密张晖,建明嘉靖间,知县郑坤拓东南隅,大为修葺。万歴间,知县王之臣凿石建棂星门。明伦堂前有一太湖,石高一丈许,玲珑奇丽背,𨽻刻禹功传。道明叔子瞻逰」,九字相传。宋苏轼守密州时,所立之石也。入学贰,拾名学田,壹顷贰拾亩。

沧浪书院在县治西,成化十一年知县阎鼎建东武书院在县治南。嘉靖二十七年,知县祝天保建博山县。儒学在县治南。宋时建旧为颜神镇,元设山长以主守之。明嘉靖间,通判罗贤増修镇学,止有殿宇,而堂庑未备。春秋祭祀,通判率诸生行礼。

皇清雍正十二年,改镇为县,即为县学,增建两庑及明伦堂、崇圣、名宦、乡贤等祠,入学捌名原义学在北街,社学在各里。

安东卫儒学在卫治西。明成化中建入学捌名登州府。

登州府儒学在府治南,宋大观间建。有大成殿、明伦堂。明天顺三年,知府韩敏清学宫旧址建斋庑,增祭器,妆塑圣贤像,创㦸门棂,星泮池。又于庙前买民地,以通神道。嘉靖十年,知府赵佑建启圣祠及敬一亭。万歴三十九年,知府黄体仁增建尊经阁。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府李经国重修入学,贰拾名蓬莱县。儒学,旧在府治西。明洪武九年,知县张谦徙于县治北。正德五年圯于水,知府房瑄迁置府学东。嘉靖九年,巡按御史熊荣以地甚狭隘,乃迁于春生门,因旧普照寺为学宫。万歴。十九年,知县董守绪复迁于治北旧址。时左右卫有废圃各一区,悉捐入以增拓之。建庙庑、堂斋、㦸门棂星门及敎谕训导宅。三十五年,知县邢琦开泮池,建尊经阁。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张延基增建启圣祠入学,贰拾名学田拾壹顷肆,拾玖亩,叄分社学二,俱在西闗外道东书院在察院东

资政书院在府堂后

蓬莱书院在府治北

黄 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德三年,县尹王英建明,正綂中,知府杨铎增建两庑。万歴二十二年,知县张彚选建启圣祠,尊经阁,修殿庑及㦸门棂、星门乡贤名宦祠。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崔万仭复修圣殿时,启圣祠倾圮无存,邑人范复粹重建。康熙二年,圣殿毁于火,知县王作重建。十二年,知县李蕃重修㦸门及尊经阁入学,拾贰名学,田㭍顷叄拾伍亩叄分零社学在县治西北。

河滨书院在黄水河西。明嘉靖间,知县贾璋改慧灯庵,增置号舍,福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金天、㑹年间置县,时创建。明洪武初,知县王谅增厨库堂斋。天顺间,知县段坚尽撤旧址而重新之规。模𢎞厂时门西地犹隘,千户王钰捐地一区,乃建棂星门于外。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张大本复修殿庑入学,拾贰名学田捌拾叄亩捌分社学在各社。

栖霞县。儒学在县治东。金大安元年,知县李景道建。后毁于兵。明洪武三年,主簿牟敬祖重建。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金国儒重修明伦堂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贰拾亩。社学七:一在县北门内,一在天齐庙,一在桃村,一在蛇窝泊,一在臧家庄,一在寨里,一在赵家庄。

招逺县儒学,在县治西南,金季毁。元至正中,知县王信、郅绍忠相继修。明洪武初,知县丁廷举重建大成殿两庑明伦堂斋房入学,拾贰名学。田肆拾叄亩,㭍分义学在县治西。

莱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治西南,倾圯无存。元至元四年,敎谕王择善于古柳亭隙地建大成殿,即今地。大德十年,县尹程圭建讲堂斋房。明成化四年,署县事程礼市学旁隙地增置号舍馔堂。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牛山木悉为更新,规制大备。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邹知新重修敬一亭泮池大成门儒学门。康熙三十年及三十六年、四十年,知县赵光荣三次修葺入学,贰拾名学,田叄顷伍,拾壹亩贰,分零义学,在儒学前。

宁、海州儒学,在州治东金皇綂间。建明、嘉靖间,巡海道李易重修,增购学基,时南邻指挥李若璇又捐家园一区以广云路。

皇清顺治间,知州王之仪重建启圣祠及东西两庑。康熙七年,学正蒋士萃重建明伦堂。十一年,又建乡贤名宦祠,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肆拾贰亩,玖分零社学,在东西南三闗。

文登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东南。宋靖康间,毁于兵。金大定九年,知县李大成迁建今地。明嘉靖间,知县辛三畏凿泮池,竖棂星门,建乡贤名宦祠。万歴间,知县李需光辟云路,建坊直逹南城。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张文炳重修明伦堂。雍正二年,知县王一䕫重修启圣祠及内外墙垣,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陆拾伍亩,又拨入肆亩。玖分社学五:一在西门内隅头,馀在四乡各一。又奉文卫学祠宇改作义学,在靖海司。

长学书院在县西五十里,相传汉郑康成设敎处。海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原系大嵩卫学,明永乐年建旧附莱阳县,另设敎授一员,主行学事。

皇清雍正十三年,改卫为县,因旧学增修为县学,设敎谕一员,不设训导,入学拾陆名,因归并靖海一卫生童,在海阳新县考试,故仍照卫额每卫八名之数。而靖海原卫之耤田改为学田、乡贤名宦等祠,改为义学,綂归文登县。

荣成县儒学,在县治东,原系成山卫学。明宣德二年,建万歴间,修旧附文登县,另设教授一员,主行学事。皇清雍正十三年,改卫为县,因旧学增修为县学,设教谕一员,不设训导,入学拾陆名,因归并威海一卫生童。在荣成新县考试,故仍照卫额每卫八名之数。又拨威海卫原额,耤田为学田,共玖亩捌分。

莱州府:

莱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宋明道间建。明天顺元年,知府熊瓒开拓之。成化三年,知府张谏增修,改建学门于庙东南。万歴三十六年,知府陈亮采建尊经阁入学,贰拾名学田伍顷陆亩,叄分零,与掖县学公置掖。 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城南。明成化三年,圮于河。知县郭昻迁今所入学贰,拾名学田与府学公置详府学。社学在各里。

东莱书院在府学东,旧在府治西南,明正德间,迁今所祀宋儒吕祖谦、韩信书院在府城东四十里圣水头,周围山势峻拔,有「丹霞壁」三字,相传即韩信手书,又有试剑石

平度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元元綂间建。明洪武十六年,知县王奉先修。后升为州学。崇祯十三年,知州杜志攀移泮池于棂星门内,入学拾贰名学,田伍顷陆拾亩玖分零。社学有四:东门、外二所,西门外二所,状元书院在州学东。明正德十五年,知州刘景为宋、蔡、齐、建

太泉书院在州北三里,泉名莲花池,拔一州之胜。书院在池之南,邑人官贤建。两山书院在州东北八里。两髻山,前邑人李慧建。

潍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延佑间,逹噜噶齐和尔齐建。明洪武三年,知州周通修原系州学,后改为县学,入学拾伍名学田,拾贰顷捌拾贰,亩玖分零。社学在各里,义学在城内。

麓台书院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公孙𢎞读书处,明尚书刘应节建昌邑县。儒学在县治东,金时建后毁明,县丞程福山重建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拾陆亩社学,一在县治东南,馀在各里。

四知书院在县南门外,本汉杨震祠,明副使王良臣改建,养志书院在县西二里西岩山前。明隆庆二年,学道邹善建,即汉逢萌故祠也胶 州儒学,在州治东南,金承安间。建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州赵礼重建。𢎞治间,知州曹皓因规制狭小,又以材料曲直相杂,非所以崇庠序,乃市巨木于江、淮间,撤而重新之,巍焕改观。嘉靖二十五年,知州杨中启又尽复民间所侵学地,改学门由右。皇清康熙四十八年,知州龚大良又开拓其垣牖馀地表四隅址界,以石原额入学贰拾名。雍正十三年,裁并灵山卫生童附州应试照增卫额,捌名共贰,拾捌名学田拾陆顷㭍拾亩,玖分零。又增灵山卫耤田,改作学田,肆亩玖分义学。在城内,东西南北各一社,学在各里。

高密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间,县尹秦裕伯建。明𢎞治间,知县刘凤仪新辟育贤街于学东。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邑人任玥重修入学拾伍名学,田、陆顷拾亩社学,城内东西南北各一所,馀在各里义学,在县东北隅。

即墨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间建。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杨明善辟学前云路抵南城原额入学拾伍名。

皇清雍正十三年,裁并鳌山卫生童附县考试,照增卫额捌名,共贰拾叄名学田壹,顷陆拾捌亩玖分零。又增鳌山卫耤田,改作学田,肆亩玖分义学在县治东南,社学在各里。

郑公书院。在县东南二十里,不其山下。汉郑康成读书处原有祠庙,明正德七年,知县髙允中重修。

武定府:

武定府儒学,在府治东南。本武定州学。宋祥符间,建金、元,代有修举。至明嘉靖十年,御史熊案以学后地势洼下,每为众水所潴,乃筑土为堤,长四丈,阔半之,因名御史堤。

皇清雍正十二年,升州为府,因改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恵民县祭祀肄业共之原额入学贰拾名。今遵府学定,例仍旧额,原学田贰顷㭍拾亩。

恵民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拾伍名。社学一在西门内,馀俱在各里。

青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间,县尹万居中建。明、景泰间圯于水。天顺元年,知县张显重修。万歴四年,知县李继英以启圣祠在庠门,东逼近㕓市,乃移于敬一亭东。又于青云坊前买民基,辟云路,建坊凿池。三十三年,知县张养正重修入学,拾贰名社学,在县治西南,馀俱在各里。

阳信县儒学在县治,南元时建。明嘉靖十年,知县徐有皋重修,改建学门于东方,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捌亩。社学在城隍庙西,馀俱在各里。

海丰县儒学在县治东,元时建后毁。明洪武三年重建入学,拾伍名学。田叄顷玖拾亩社学,在府馆旁。乐陵县儒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二年始建。万歴五年,邑人史邦直徙于城外。十五年,知县赵永禄复移于城中,即今所入学。拾伍名学,田㭍、拾肆,亩玖分社学在各里。商河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四年,建明、洪武、天顺间,相继増修。成化十年,知县才寛拓地,建明伦堂。嘉靖二十八年,知县潘徳元改棂星门于外,凿泮池,辟云路。崇祯末年,毁于兵。

皇清康熙六年,邑人王永熙倡捐重修入学,拾伍名学,田㭍顷贰。亩社学在县治南。

滨 州儒学,在州治东南。元至元间,逹噜噶齐奉训特哩同知州。范蓍。建明、天顺间,知州何淡増拓基址。嘉靖十六年,知州彭杲建文鸣台于学宫巽方构楼,置浮来、古钟于其内,入学贰,拾名学,田叄顷肆拾捌亩零。社学在州治东北。

利津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至元间,县尹高谦亨建入学,拾伍名学。田叄拾肆亩零。社学在县治南,馀俱在各里。

沾化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初,知县李子文建入学,拾伍名学。田玖拾伍亩社学,在县治东南,馀俱在各里。

蒲台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徳六年建。明成化十五年,知县刘瓉改建规制,扩新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义学在儒学。南社学在县治西,馀俱在各里沂州府。

沂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本沂州学。金皇綂间,知州高名徙建于城西北。贞佑间,节度使胡义复徙于旧址。皇清雍正十二年,升州为府,因改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兰山县肄业,祭祀共之。原额入学贰拾名,今照府学定例,仍旧额,原学田肆,顷贰拾亩。

兰山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拾伍名义学,在佑德宫之左,社学在东西二闗厢内。

荀子书院在县西一百四十里神峰山南,祀战国兰陵令荀卿、鲁公书院在县西北五十里朱满村,唐颜真卿故居郯城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县西闗外。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徙建城内西北。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冯可参复徙于今所入学拾贰名义学,一在城南,一在城北,社学在各里。

一贯书院旧在县西磨山下,即曾子读书处名琴声书院,明成化间,移建县北门内费 县儒学在县南门外。金皇统间建入学,拾贰名学,田贰拾捌亩零。社学在各里。

思圣书院在县西九十里东阳村。元至正间,隐士王谦建莒 州儒学,在州治东。宋熙宁间,建金末,毁于兵。元至元间,知州孔源重建。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州冯兰重修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㭍拾伍亩社学,在州治东南。

文学书院在州治西南,以祀卜子夏,明𢎞治六年,副使赵鹤龄建,䝉阴县儒学,在县西门外,元延佑间建入学,拾贰名学田,拾伍,顷社学在东门内。

北麓书院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张子垫隐居敎授处沂水县儒学在县东门外东皋山之麓,旧在县治,东元大歴间建。明洪武十六年,知县陈廷逺徙建今所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肆,拾贰亩零。社学在县治东北。

闵子书院在县西北八十里闵公山下,祀先贤闵子骞,明正德八年,知县江渊建。沂水书院明副使杨光溥读书处

日照县儒学,在县城外。河东旧在县治西南,为日照镇学,后升为县学。元至正间修。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张执中徙建今所入学拾伍名学,田陆拾叄顷拾陆亩零。社学在县治南义学,在县治西北。

状元书院。在县南十五里,金状元张行简所建,见《金史》

泰安府:

泰安府儒学,在府治东,本泰安州学,宋开宝间建。明成化十五年,学正任式移学路于庙东。二十二年,知州胡宣开拓其制。隆庆六年,知州杨山筑山于学,后建屛于学前。

皇清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因改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泰安县祭祀肄业共之。入学,贰拾名原学,田玖拾亩。

泰安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贰,拾名武学拾伍名社学,在府治东南。

泰山书院在府城北五里,宋孙明复讲学处。明𢎞治年建肥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十二年,县尹赵圭建。二十八年,县尹张纲重修殿庑,增设祭器。明伦堂匾曰「君子」,盖取乐正子春所谓「肥有君子」之义也。明洪武正綂、成化、嘉靖等年,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尹任重修入学,拾贰名社学,在县治西,馀俱在各里。

大成书院在县南三十里,旧为晒书城,相传孔子经逰处。明嘉靖二十年,知县刘赞建大成殿,因号大成书院

牛山书院在县西八里。元状元张起岩读书处新泰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间,建明天顺𢎞治万歴间,相继重修入学,拾贰名学,田叄顷、陆拾贰亩零。社学一在县治东,一在城外西南。义学在县东莱芜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崇宁中建。明隆庆六年,知县傅国壁更置云路,与城南门相映。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锺国义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壹顷叄拾贰亩,社学在各里。

正率书院在县城西。康熙十二年,知县叶方恒建。东平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宋景佑间,沂国公王曾创建于城内西南。元皇庆中,总管严忠济以学基狭隘,改建今地,规模闳敞,汉、宋碑碣皆移置其中。至正间,知州刘修德复加修葺。明正綂间,知州傅霖增建辨志》堂于殿后。嘉靖间,知州裴中即堂前土山改为杏坛。

皇清康熙十年,礼生杨文斗妆修圣贤像,入学贰,拾名学田,肆顷伍拾叄亩。社学在各里。

东阿县儒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八年,知县朱徵因迁邑创建。嘉靖十四年,知县米廷宝增建启圣祠于庙东南。万歴七年,知县朱应毂移庙后明伦堂于庙西,增建文昌阁于庙。后复迁启圣祠于庙东北万歴。三十三年,知县王以旌复修大成殿。

皇清康熙四十九年,知县张楷重修庙庑㦸门明伦堂及敎谕宅。五十五年,知县郑廷瑾复修东西斋房,入学,拾伍名学,田壹顷伍,亩陆分零。

野斋书院在旧县尚徳乡,即今堂子。社元李谦,号野斋,故居。谦卒,诏立书院,设山长,以掌其祀。

柯亭书院在县城内东北隅,知县白栋建东流书院在县南十五里,东流泉上,即故洪福寺。嘉靖中,改为书院平阴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治西北。宋元符间,知县虞芹因潴水,改迁今地,元季毁。明洪武三年,知县黄溥复建。嘉靖四十三年,知县于子英重修两庑㦸门、明伦堂及乡贤名宦祠。万歴二年,知县樊思诚复修殿及棂星门。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刘升祚重修明伦堂东西斋及敎谕训导宅入学捌名学,田叄顷捌拾伍亩。

曹州府:

曹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本曹州学。明正綂中,知州范希正建。初希正为曹县令,多惠政,县民德之。因事改迁,民户醵金以助赆,希正辞不受,因谋建祠,庀材而未果。及巡抚张骥奏复设曹州,相地于曹县之东北,即以希正为知州,首建学宫,民复为请,因其材而用之。嗣后成化、正德、嘉靖、万歴间,相继修葺,规模大备。皇清、顺治间,知州许昌荣重修,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即为府学,与新设之附郭荷泽县,祭祀肄业共之。入学,贰拾名原学田,壹顷贰拾亩。

菏泽县儒学暂同府学,肄业入学贰,拾名武学拾伍名。社学三:一在府治东南,一在新集,一在流河镇重华书院在县南,中有精一堂后有文明楼内祀虞帝舜,明万歴间知州李天植建单。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为州学,在旧城内东南。明洪武二年,改为县学。嘉靖二年,城坏于水。五年叅议侯位,改迁新城,建学今址。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韩第悉为修葺规制,大备入学,贰拾名学,田贰顷捌拾贰亩。

鸣琴书院即单父琴台故址,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金天定建,并立庙以祀先贤。宓子贱,并巫马期。

城武县儒学在县治东,系宋时遗址。元初毁于兵,至元间,县尹马伯琦始修复。明永乐间,河决倾圮,知县刘恕、张盘相继修复。嘉靖间,又圮于水,知县林嘉谟、重修郑汉相继之。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杨宫建重修殿庑堂斋及启圣祠㦸门棂星门泮池入学拾伍名学田肆,顷捌拾壹亩贰分。

钜野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北,屡经河患,建废不一。明洪武四年,县丞陶友仁因旧址重建,旋复圯于水。县丞吕让移建今地。永乐间,敎谕韩文兴,悉为修建正綂。成化、正德间,屡次增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县章𢎞重建庙庑及启圣、名宦、乡贤祠,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陆拾贰亩,义学在学宫、西社学在各里。

郓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元佑间,建元、至元间,县尹刘彧增建两庑,画圣贤像。明成化间,知县任昶拓地增修。万歴三十二年,知县王逺宜增建文昌阁入学,拾伍名学,田贰顷叄,拾肆亩贰,分社学,在县治西南。

养正书院在县衙内,明嘉靖间知县赵若唐建。曹。 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县,在元时为磐石镇。知州郑自厚于其地建乡学,即今址也。明徙州于此,改为州学,旋以为县,乃改县学正綂。七年,知州范希正大加修葺。嘉靖二十六年,河决倾圯,邑人王衮重修入学,贰拾名学田拾肆顷捌拾亩捌分零,外长垣县拨归学田陆亩,玖分社学,一在城内县治西,馀俱在各集。

定陶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因河患,迁徙不一。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孙宾始迁今地。嘉靖十六年,知县胡来贡重修。万歴三年,移建敬一亭于㦸门东。二十六年,知县杨克顺以棂星门,逼近㕓市,创建栅栏二围。皇清顺治六年,兖州府同知金有选复将棂星门徙北二歩。十二年,知县赵国琳重修正殿及两庑㦸门入学拾伍名。

养正书院。在县署西知县刘伦建

濮 州儒学,在州治东南,旧在城东二十里,旧州治西北,为金时州人史仲谦所建。元至元间,知州黄甫琰聚书八千巻于学中。明洪武初,知州刘徵重修,正綂间,圮于水。知州毛晟徙城王村,遂建儒学于今所。𢎞治初,知州施德修泮池,阔十八丈池,南建五峰山下,起聚秀亭入学贰,拾名学,田壹顷贰。拾亩社学在各里。

歴山书院在州东南,歴山下,元歴山公千奴建。崇义书院在故鄄城。元至正十三年,唐几崇喜奉敕建。丹陵书院在州治西北,明知州薛孟建。

范 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城东南二十里旧县城。元元綂间,县尹郭梦起建。至元间,圮于水。县尹莫世荣重建。明洪武十三年,河决冲没旧城,知县张允徙建。今所入学,拾贰名学田,贰顷拾捌亩。社学在各里观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西南。金太和三年迁。今所元至元间,县尹张巨川修。明隆庆四年,知县方维藩建尊经阁,于阁之南建登云桥入学,拾贰名学,田壹顷玖,拾肆亩零。社学一在县东,馀俱在各里松盘书院在儒学北明知县马允升建

朝城县。儒学在县治南,宋庆歴间建。明𢎞治初,知县刘璋重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惠光先重建明伦堂入学,拾贰名学。田㭍顷,贰拾亩社学在各里。

雪林书院在县治北丹霄观后。元楚惟善读书处,中有五车楼、南泉书院。在武阳门外,明御史王应初授生徒于此,后宦成延师,敎贫士肄业其中。

山东通志巻十四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