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曝书亭集卷四十四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跋三
书周髀》后
班固志《艺文》,《周髀》不著于録,商髙姓名,古今人表》无闻焉。然蔡邕谓其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则汉季已有其书。隋《经籍志》载《周髀》一卷,赵婴注又注一卷,甄鸾《重述》又图一卷。《唐志》益以李淳风《注释》一卷,《崇文院緫目》,《中兴馆阁书目》均有之。《宋志》又益李籍《音义》一卷,而厘《周髀》作二卷。此今本流传,惟《音义》别为一卷,其馀悉合为一矣。髙之言曰:笠以写天,青黒为表,丹黄为里。而陈子之告荣方曰,天象盖笠,地法覆盘主。盖天之说者也。《隋》、《唐志》均书赵婴注,而今本卷首题赵君卿字,宋嘉定中知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括苍鲍浣之作序,疑唐以前有赵婴之注,而本朝则有赵爽之本,君卿其字也。又疑赵婴、赵爽止是一人。今观君卿注,每自称其名曰爽,殆非《隋》、《唐志》之旧注矣。鸾北周司隶校尉。淳风唐太史令,籍宋承务郎秘书省钩考算经》文字。
《灵台秘苑跋》
灵台秘苑,本北周明帝诏太史中大夫新野庾季才叔奕撰。书成,凡一百二十卷,《隋志》一百十五卷,今止存十五卷,本目録》后有编修官司天监于大吉、中官正权判司天监丁洵同、看详官奉议郎轻车都尉欧阳发、看详官翰林学士承议郎提举司天监公事上骑都尉剧县开国男王安礼姓名。盖宋自太平兴国而后,私习天文者,有厉禁天文推测之术,不欲使民知之。季才完书,必多奥义,诸人奉敕芟削,而仅摘其十一。若作酒醴去其浆,而糟醨在矣。
乙巳,占跋
《乙巳占》七卷,唐太史令李淳风撰。《唐志》作十二卷。陈氏《书録解题》作十卷,则予家所藏,非完书矣。星野之说,以在天二十八宿分十二次,在地十二辰,配十二国。由是九州各有分星,言天者尚之。而是书兼引《诗》推度,灾、●、墉等十三国,各有天宿。又引《洛书》「凡《禹贡》诸山以岍为角,以岐为亢,以荆山为氐,壶口为房,雷首为心,太岳为尾,砥柱为箕,析城为斗,王屋为牛,太行为须女,恒山为虚,碣石为危,西倾为室,朱圉为壁,鸟䑕为奎,太华为娄,熊耳为胃,外方为昴,桐柏为毕,陪尾为觜,嶓冢为参,荆山为井,内方为鬼,大别为柳。岷山为星,衡山为张,九江为翼,敷浅原为轸。其义不见于歴代国史天文志》,亦足以广异闻,《书》以示门弟子。
《天文鬼料窍跋》
言天文者,有鬼料窍一册,绘昏旦中星为图,述躔次于后相,其书名有类乎毖纬,而无瑰异怪奇之说。昔者巫咸以黄燕纪星,甘徳以黒,燕纪星石,申以赤燕纪星,参差莫准,得此约而能该不难罗,二十八宿于心胸矣,书宋宝佑会天厯后。
右宋宝佑四年,㑹天歴保章正荆执礼、谭玉、灵台郎杨旗、相师尧、判太史局提㸃厯书邓宗文等算造,具注颁行。是岁在丙辰元日立春,田家谚所云「百年罕遇」者也。按会天厯初名显天,淳佑十二年,太府寺丞张湜、秘书省检阅林光世,同师尧玉等推算,略见于《宋史》、《律歴志》。既而宝佑改元,定名曰会天,于是尤学士焴被命作序,原授时之典,岁颁歴于万国,镂板印行,莫可数计,然岁既更无复存焉者。马氏经籍志》载金人大明歴正,以其不易得也,是本为昆山徐阁老公肃甫所藏,予假之编修道,积録其副。按南渡以后,自綂元至会天歴,名凡七改,惟㑹天史称阙其法试繇丙辰一岁推之,歴家可忖测而得其故已。
《太平寰宇记跋》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目録》二卷,宋朝奉郎太常博士乐史撰。康熙癸亥抄自济南王祭酒池北书库阙七十馀卷。后二年复借昆山徐学士传是楼本,缮写补之,尚阙河南道第四巻,江南西道第十一至十七卷。闻黄冈王少詹购得上元焦氏所藏足本,及询之,则巻数残阙同焉。是编稽之国史,多有不合,殆取诸稗官小说者居多,不若《九域志》、《舆地记》之简而有要也。
宋本《舆地广记跋
亡友仁和、呉志伊以经史教授乡里,束修所入,就市阅书,善价购而藏之。欧阳忞《舆地广记》其一也。志伊既卒于官,书多㪚失,是书偶归予,插架顾阙首二卷,徐尚书緫裁一统志,请权发文渊阁故书,以资考验。是编首二卷存焉。予亟传写,遂成完书,重是亡友,物不轻假,人每一展读,尚如手新触也。忞为庐陵族孙书,成于政和中,先之以《禹贡》九州而秦,而汉而三,国而晋,而唐而五,代首举其大纲,序之曰:「以今之州县而求于汉则为郡,以汉之郡县而求于三代,则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为汉之六十馀郡。汉之六十馀郡,分而为今之三百馀州,虽其间或离或合,不可讨究,而吾胸中盖已了然矣。故其沿革有条,有理胜于乐史。《太平寰宇记》实多后。此志舆地者,中原不入职方,残山剰水,仅述偏安州郡。至于元始修《大一统志》,而其书罕传,益以徵是编之当宝惜也。《桂林风土记跋》。
《桂林风土记》,唐光化二年,融州刺史莫休符撰。《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巻,今祗存一卷。闽谢在杭《小草斋所録旧藏徐惟起家卷尾》,称获诸钱塘沈氏是洪武十五年抄传,虽非足本,中载张固、卢顺之、张丛、元晦、路单、韦瓘、欧阳膑、李渤诸人,诗采唐音者,均未著于録。洽闻之君子,亟当发其幽光者也。
《续锦里耆旧传》跋
予年来思注,欧阳子《五代史记》求野史于蜀,若毛文锡《前蜀记事》二卷,董淳《后蜀记事》三卷,李昊《蜀书》二十卷,张●《锦里耆旧传》一卷,俱佚不传。仅存者张唐英《蜀梼杌》十卷,今止二卷。若勾延庆《续锦里耆旧传》三卷,恐亦非完书也。延庆字昌裔,成都人,官应灵县令。书成于开宝二年,起咸通九年,迄乾徳三年,一名《成都理乱记》。卷中载李昊降表及从降三十二人,入除目者二十六人。李顺、王均、刘旰作乱,亦略载之。可以资采获者,惜太常博士张约《序》已亡之矣。
《书梦华録》后
《东京梦华録》十卷幽兰居士孟元老撰。绍兴丁卯自为之序。琴川毛氏曽刋入《津逮秘书》,然失去淳熙丁未浚仪赵师侠介之后《序》。是编为弘治癸亥雕本,亚中大夫汴人贾宗仲原,兼有跋尾,盖周藩仪宾也。
书成都文类后。
安吉袁说友起岩中木待问榜进士,除秘书丞,歴宝文阁学士、通议大夫、四川安抚制度使兼知成都军府事。辑汉以下迄宋淳熙蜀人诗文,厘为五十卷,目曰《成都文类》。书成于庆元五年,自为之序,分门十一,颇为详整。杨文宪、公慎全《蜀艺文志》所由本也。自杨氏志行,而袁氏之文类》庋之髙阁矣。予从海盐陈氏得刋本重装而藏之。说友官于蜀,后入为吏部尚书。嘉泰二年八月,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正月,参知政事。九月罢相,见《宰辅编年录》。
书熙寜长安志后。
韦述东《西京记》世无完书,宋敏求本之撰。《河南》、《长安》二志,世称其该洽。《长安志》旧有雕本字画,麁恶斯编借录于汪,编修文升善本也。惜乎《河南志》不复可得,为之怃然。《金风亭长彛尊识。
跋《元丰九域志》
《九域志》十巻元丰中丹阳王存正仲被㫖,与曽肇、李德刍共撰。曩见宋椠本于昆山徐氏失四京第一巻,次巻亦多阙文。特府、州、军、监、县均有《古迹》一门,盖民间流行之书,而此则经进本也。故晁公武《读书后志》有《新旧九域志》之目,其进表上陈,文直笔核,洵不愧乎其言者。宋椠字小而密,斯则格纸轩朗,便于老眼览观,极为可喜抄而插诸架。德刍别有《元丰郡国志》三十巻,图三巻载《宋艺文志》。小长芦八十一老人,彛尊手识。
淳熙三山志跋
闽中多藏书家,康熙壬子过福州,访梁丞相三山,志无有也。后三十年,睹武进《庄氏书目》有之,借观不可得。又六年,而昆山徐学使章仲以白金一镒购之,予遂假归録焉。书凡四十二卷,丞相自为之序。志闽地者,晋有陶䕫,唐有林諝、宋有林世程诸书均佚。是编亦罕流传。以三山士夫未著録者,一旦有之,足以豪矣。特其体例附山川,于寺观之末,未免失伦。然十国之事,可徵信者多,有出于黄氏《八闽通志》、王氏《闽大纪》、何氏《闽书》之外,学者所当博稽也。
书《新安志》后
古文至南宋日趋于冗长,独罗鄂州小集所存无多,极其醇雅。所撰《新安志》,简而有要篁墩。程氏取其材作《文献志》,此地志之最善者。予年八十,始抄得是书,每劝新安富家开雕,终鲜应者甚矣。今人之不好古也。
《景定建康志跋》
《建康志》五十卷宋景定中,承直郎宣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武宁周应合撰。岁在戊午春,予留白下亡友周雪客」语,予曽睹是书阙本,访之,三十年未得也。今年秋九月过曹通政,子清真州使院,则插架存焉,亟借《归録》之应合。淳佑间举进士,尝为实録院修撰官,以上章劾贾似道,谪通判饶州。自号「溪园先生。康熙丁亥十一月,竹垞七十九翁彝尊书。
《咸淳临安志跋》
南宋咸淳四年,中奉大夫、权戸部尚书、知临安军府事、缙云县开国男处州潜说友君髙葺正府志,増益旧闻,凡一百卷,予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后得宋椠本八十卷,又借抄一十三卷,其七卷终阙焉。宋人地志幸存者,若宋次道之志长安,梁叔子之志三山,范致能之志吴郡,施武子之志㑹稽,罗端良之志新安,陈寿老之志赤城,每患其太简,惟潜氏此志,独详合以《呉越备史》、《中兴馆阁録》、《续録》、《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梦粱録》、《大涤洞天志》,庶几文献足徵,惜后之作通志》者,目未睹此,以致旧闻,放失可叹也夫。
梦粱録跋。
曩从古林曹氏借抄《梦粱録》,系杨礼部《南峰节文》,止得十卷。后留京师,闻棠村梁氏有足本,其卷倍之,亟録而藏诸笥。岁辛巳,寓居昭庆僧楼,取而卒读之,嫌其用笔拖沓,不知所裁,未若泗水潜夫武林旧事之简而有要也。虽然自曽端伯编《类说》、朱藏一编《绀珠集》、陶九成编、《说郛》,皆千百而取一说部之完书,存焉者寡矣,因赞徐舍人镂板于呉下小长芦彛尊书。
至元嘉禾志跋》
《嘉禾志》三十有二卷至元中,经歴单庆延郡博士徐硕纂辑成书。序之者,郡人郭晦、唐天麟也。嘉禾之有志肇,自宋淳熙间郡守张元成、延闻人伯纪修之。既而岳珂来守郡,复延乡先辈,关栻表卿续修,因珂改调中辍,仅存五卷。是书盖踵栻旧本而増益之者。栻分门二十五硕,广之凡四十三,而官师治迹、《经籍目録》俱阙焉。又呉越钱氏建国,曽改秀州为开元府,乃是编不载,未免失之踈略。然所采碑碣、题咏,居全书之半,旧章藉以考证,足快于心矣。硕他无表,见晦举宋淳佑十年方逢辰榜进士。天麟字景仁,宝佑四年文天祥榜第四甲进士。自称纳轩叟居嘉禾轩。
《寰宇通志》跋
《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景泰中奉敕撰。緫裁五人文渊阁大学士泰和、陈循,东阁大学士扬州髙榖,束鹿王文,翰林院学士泰和、萧鎡,左春坊大学士淳安商辂纂修。四十有二人:左春坊,大学士安福、彭时,右春坊大学士吉水刘俨,翰林侍讲学士上元倪谦,秀水吕原,左春坊左谕徳莆田林文,司经局洗马永新刘定之,安福李绍,右春坊右中允莆田柯潜,翰林院修撰杞县孙贤,左春坊左赞善长宁周洪谟,右春坊右赞善华亭钱溥,左司直郎睂州,万安香河李泰,翰林院编修兰县黄谏,长洲陈鉴,博野刘吉,寿光、刘珝阙
曹恩仁和王献卢龙刘宣钱塘童縁检讨曹县李本阙
马升,巴县江朝宗、中书舍人兼司经局正字顺天赵昂、庶吉士琼、山丘浚、卢氏耿裕、安福彭华、刘釪,涿州牛纶、沧州孟勲、仁和何琮,潜山吴祯,兴化严洤,泰和尹直,番禺陈政顺、天●珍、冯定上元、金绅寿光、黄甄馀姚夏时,长寿王寛,书成。以景泰七年五月具表进,景陵亲序之,镂板内府,颁示中外。先是,洪武三年,命儒士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郑思克、郑权六人编类《大明志》书。迨二十八年,复命廷臣修饰刋行,此《通志》之权舆也。裕陵复辟,以其书泛滥,敕儒臣约为《一统志》。天顺五年,帝亦为之序。自一统志》颁行,而《通志》不复流布,民间储藏者寡矣。緫裁纂修诸员,虽得附书于郕、戾、王纪,独曹恩、马升二人,香山黄才伯,《翰林记》题名遗之,因具书姓氏,冀洽闻之,君子补书其籍贯焉。
跋虎丘诗集
《虎丘诗集》一卷明初吴人王宾所録,吾乡项氏万卷,楼藏书也。集中载邾经诗云:「虎丘山前新筑城,虎丘寺里断人行」。《吕敏诗云:「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曽朴诗云:「阖闾冢上见新城,无复行人载酒行」。考其岁在至正丁酉,淮张用兵日也。董其役者,为周南老,故其诗云:「白髪趋公役,驱驰上虎丘」。又云:「四叠新城绕涧隈,剑池池上碧崔巍」。而柳贯诗亦云:「半山青处作崇墉」,其后志呉地者多未之及。由是虎丘筑城,呉人鲜有知之者。己予尝步山后,见遗址尚存,特未悉山南何以为界?大都鹤涧以南,即城外地也。又山本晋司徒王珣宅,隋时舍利记珣宅有琴台释道宣,载于广《弘明集》,而《府县志俱遗之,古迹之芜没者,盖已多矣。宾字仲光经,字仲谊,敏字志学,朴字彦鲁。南老字正道,贯字道传。
正徳重修金山寺志跋》
《葬师》言祸福,多本于郭景纯之《葬经》,然试与百人分谋之无一人同者,所云龙穴沙水向背,如枘凿龃龉之不相入,其说业已难择,加以日者配以年神方煞吉神祇百二十,凶神倍之,规避实难,以是不克葬者多矣。世传景纯墓在金山,足过于诡奇。沈启南诗气散风冲岂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日中数莫逃兵解丗,上人犹信葬书,如叩晨钟寐者,可以发深省矣。日本中「心叟墓前无地拜儿孙」一语,亦足发笑。诗载庐陵胡经用甫《金山志》,志成于正徳辛巳,文待诏徵仲序之。
书土官砥簿后。
土官砥簿二册,未详撰人姓氏。海盐,郑氏藏书也。按禹贡,三百里蛮书旅獒、周官礼职方氏戴记明堂位称八蛮」。《尔雅》称六蛮,其种曰黎,曰犵,曰狑、曰獠、曰猺、曰獞,各有大姓,为之雄长。明制,仿元旧事,分设官吏,立宣慰、招讨、安抚、长官四司,云南百五十一员,广西百六十七员,四川二十四员,贵州一十五员,湖广五员,广东一员。初隶验封,后以其半隶武选。嘉靖中,申、明旧典,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使领之。文武相维,羁縻有术,虽间有不靖,旋即削平,濊泽沾濡,久而渐知向学。若黔之宋氏昆友,滇之木氏祖孙,各著诗文,刊有私集,以雅以南,昧任侏离,明之声教逺矣。予在史馆,劝立《土司传》,以补前史所未有,毛检讨大可是予言,撰蛮司合志,因以是编资其采择焉。
《安南志略》跋
《安南志略》二十卷国人奉议大夫佥归化路宣抚司事爱州黎崱景髙撰。序之者十有一人,广平程钜夫、魏郡元明善、安阳许有壬、庐陵龙仁夫欧阳原功与焉,崱亦自为之序。汉自设交州、日南、九真三郡,歴代沿革不同。崱参考史传,能详其山川风土人物及书命之往复,军旅之出入,篇章之酬和,一一悉之。盖自内附后,闲居汉阳,得以优游著述,宜为诸公合辞赞美也。崱于泰定中游庐山,著《游记》三卷,惜乎吾不得而见之矣。天歴中,修《经世大典》,大学士何荣曽以《志略》上进,诏付书局,乃作《安南録》一卷附入。今《经世大典》已无存,予从海盐郑氏抄是书,恨讹字太多豕,三虎六疑难尽释,安得更求善本是正之。
越峤书跋
《越峤书》二十卷宜山李文凤廷仪撰。安南自元黎崱辑《志略》,后又百馀年建置沿革废兴之由,末有成书纪载。文凤特为诠次,有伦有要外史邦国之志,斯称善矣。《序》言其国主有二名,正名以祀天地神祇,伪名以通中国,示邦人以不臣。文凤因具书之,或讶其君臣之黠。虽然,人可欺乎?适足形其至愚而已。文凤,中嘉靖壬辰进士,歴官云南按察司佥事。
书髙丽史后。
《髙丽史世家》四十六卷,志三十九卷、表二卷,列传五十卷,目録二卷,合计一百三十九卷。国人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郑麟趾等三十二人,编纂以明景泰二年八月表进,并镂板行于国。观其体例有条,不紊王氏一代之文,献有足徵者。卷中乐志歌辞,率本宋佑陵所赐《大晟府乐谱》。若《舆服志》载䝉古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开剃。忠烈王四年二月,令境内皆服上国衣冠开剃。十六年九月,百官始著笠朝谒。此《元史》所不载。至若庚申君遁走沙漠之后,君臣事迹不得而详,髙丽间犹通使称为北元,北元主奔应昌以洪武三年庚戌四月殂,落国人,追谥曰惠宗,即顺帝也。其子嗣立,以馀兵走和林。十年丁巳,遣使至髙丽,行宣光年号,国人不允。后二年,又遣佥院甫非告纪年天元辛禑遣永宁君王彬往贺。相传立十一年而殂,北元谥为昭宗者也。凡此明之载籍,皆隐而不书,藉其史略存事迹,后之论世纪年者所当述也。
又
靖难君臣改修《明太祖实録》,因方孝孺,而其父克勤循吏也,乃没其实黄观景清修,书传㑹选而削其名,且诬方先生叩头乞哀,观于郑麟趾、髙丽、史梦周图、李成桂,不克为芳逺所杀,芳逺犹知赠官,易名、麟趾等,亦直书其事,是篡窃之芳逺贤于长陵,而下国之史官胜于杨士奇辈多矣,可叹也夫!
书《海东诸国纪》后
属国惟髙丽,有史,有《通鉴,有史略。其次则安南国人,有志略,若日本之东鉴即吾妻镜
、鸟言侏离,辞不能达,往时亡友锺广汉撰《歴代建元考》,自生民以来,迄于明,外极重译,凡有僭号,靡不书之。旣获东鉴喜剧,著之于録。然东鉴止纪其国八十七年事,中间阙漏尚多。予晩得朝鲜人申叔舟,海东诸国纪虽非完书,而此邦君长授受改元,由周,至于明初,珠连绳贯,因取以补《广汉遗书》。至其分壤之广八道六十六州,若聚米于前,山川在目,比于张洪、薛俊、侯继髙、李言恭、郑若曽所述,尤了如指掌矣。叔舟字泛翁,仕朝鲜官,至议政封髙灵君,书成于成化七年十二月。
跋吾妻镜。
吾妻镜五十二卷,亦名东鉴,撰人姓氏未详。前有庆长十年序。后有寛永三年国人林道春后序,则镂版之岁也。编中所载始安徳天皇治承四年庚子,讫龟山院天皇文永三年七月,凡八十有七年,岁月日阴晴,必书馀纪将军执权次第及㑹射之节。其文义郁轖,又㸃倭训于旁绎之不易,而国之大事反略之。所谓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外藩惟髙丽人著述,往往流入中土。若郑麟趾《髙丽史》、申叔舟《海东诸国纪》,以及东国《通鉴、史略》诸书,多可考证。日本职贡不修,故其君长授受次第,自奝然所纪外,相传颇有异同。临淮侯李言恭撰《日本考》,纪其国书土俗颇详,而国王世传未明晰。合是编以勘海东诸国纪,则不若叔舟之得其要矣。康熙甲辰,获睹是书于郭东髙氏之稽古堂,后四十三年乃归插架。惜第六、第七二卷失去庆长十年者,明万厯三十二年寛永三年者,明天启四年也。
跋洪遵《翰苑群书》:
翰苑初入供事吏,手持张阁老位、词林典故、翰苑须知二编,以见卷中引书五品不逊之语,览者以为笑端。予旣为史官,思别撰一书,自分职以来,讫于明崇祯之季,恒囊书入直,晓夜抄撮,积一十四册,拟删其重复,补其阙遗,题曰《瀛洲道古録》。㑹遭院长,弹事未果,会稡成书,然归田后每扁舟近游,未尝不携之藤笈也。晩得孙逢吉《职官分纪》,陈騤《中兴馆阁録、续録》,元王士㸃《元秘书志》,颇快于心近,又得洪遵《翰苑群书足本,于是词臣之典故略备。惜乎老矣,目眊耳聋,无能甄综,叹有愿之不吾遂也。爰记忆所録书目,授之门弟子溧阳黄梦麟、海宁查升、杨中讷、髙邮呉丗焘、娄县姚●绪、长洲汪士鋐,武进钱名世宝、应乔崇烈,俟有志者辑成之。康熙丙戌,阳月竹垞老人书。
崇文书目跋
《崇文》緫目六十六卷,予求之四十年不获归田之后,闻四明范氏天一阁有藏本以语黄冈张学使按部之日传抄,寄予展卷读之,祗有其目。当日之叙,释无一存焉。乐平马氏《经籍考》述郑渔仲之言,以排比诸儒,每书之下,必出新意著说,嫌其文繁无用。然则是书因渔仲之言,绍兴中从而去其序释也。书籍自刘略、荀簿、王志、阮録以来,不仅条其篇目而已,必稍述作者之㫖,以诏后学故赞七略者或美。其剖判艺文,或称其略序洪烈,其后殷淳则有序録,李肇则有释题必如是,而大纲麁举若尽去之,是犹存虎豹之鞟,与羊犬何别欤?《唐志》十九家,《宋志》六十八部,今存者几希,赖有是书学者获睹典籍之旧。观《欧阳子集收緫目叙释》一卷,馀则马氏志间引之辞不费,而每书之本末具见法至善矣。渔仲徒恃已长,不为下学后觉之地,此谓君子一言以为不知者也。
跋《中兴馆阁録续録》
《中兴馆阁録》十卷分九门,一沿革,二省舍,三储藏,四修纂,五撰述,六故实,七官聨,八廪禄九职掌。淳熙四年秋,秘书监天台陈騤叔进所撰。序之者,丹棱,李焘仁父也。《续録》亦十卷,则嘉定三年馆阁重行编次,后人次第补録,迄于咸淳者。二録。予抄自上元焦氏,惜非完书。然官聮尚存,以之续洪氏群书,下及王氏、商氏之《秘书志》、黄氏之《翰林记》,先正入官之《伦序》,麁可纪述,无忧文献之不足徵矣。
书元秘书监志后
《元秘书监志》十一卷,著作郎东平王士㸃继志、著作佐郎曹州商企翁继伯同撰。所载诏㫖、公移,多用国书文,以是流传者罕然,一代之典故存焉。卷中题名有张应珍以至元三十年十二月由从事郎歴秘书监丞大徳,八年六月迁秘书少监,九年十月乃更姓名曰呉鄹。而《吉安府志》称:鄹永新人,宋末兵乱避仇,转徙山西。元驸马都尉髙唐郡王库哩济斯尝从之。质疑刋其书于《平阳路志》,遂附之宋遗民之列。不知其仕于元革命之初,士之出处殊涂,不可以紊有是编,足以证《府志》之误矣。《文渊阁书目》跋。
《文渊阁书目》编自正统六年六月著録者,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翰林院侍讲学士马愉、侍讲曹鼐也。其目不详撰人姓氏,又不分卷,俾观者漫无考稽,此牵率之甚者巳。按宋靖康二年,金人索秘书监文籍,节次解发见丁特起孤臣《泣血録》。而《洪容斋随笔》亦云: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所储书籍,靖康荡析之馀,尽归于燕元之平金也。杨中书惟中于军前收伊洛诸书,载送燕都及平宋王承㫖,构首,请辇送三馆图籍。至元中,又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且括江西诸郡书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书籍板刻至大都。明永乐间敕翰林院,凡南内所储书,各取一部。于时修撰陈循督舟十艘,载书百椟送北京。又尝命礼部尚书郑赐择通知典籍者四出,购求遗书,皆储之文渊阁内相传,雕本十三,抄本十七。盖合宋、金、元之所储,而汇于一缥缃之富,古未有也。考唐、宋、元藏书皆极其慎重。献书有赉储书,有库勘书,有人曝书,有会至明,以百万卷秘书顾责之典籍。一官守视其人,皆赀生不知爱重。而又设科专尚帖括四子书、易诗,第宗朱子书,遵蔡氏春秋,用胡氏礼,主陈氏爱博者窥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诸家秘省所藏土苴,视之盗窃,听之百年之后,无完书矣。迨万歴乙巳,辅臣谕内阁敕房办事大理寺左寺副孙能传、中书舍人张萱、秦焜、郭安民、吴大山校理遗籍。惟地志仅存,亦皆嘉隆后书,初非旧本,经典散失,寥寥无几。萱等稍述作者之㫖,较《正统书目》大为过之,惜已无足观,徒为有识者叹惜而已。
跋重编内阁书目》
《内阁重编书目》八卷,万歴三十三年,大理寺副孙能传、中书舍人张萱、秦焜、郭安民、呉大山奉内阁谕令校理。能传等稍疏诸书,大略合乎晁氏、陈氏之㫖。今以正统六年目録》对勘四部之书,十亡其九,惟地志差详。然宋元图经旧本并不登载,著于録者悉成●以后所编。是则内阁藏书,至万歴年已不可问。重编之目,殆取诸刑部行人司所储録之,以塞责尔。呜呼,设一典籍,掌十万册之书,立法苟且已甚。以杨士奇之得君,且奉诏编《书目》,可以言而不言,其罪尚可逭哉。
南京太常寺志跋
曩海宁谈迁孺木馆于胶州髙阁老●图邸,舍阁老导之借,故册府书纵观,因成国●一部,掇其遗为枣林杂俎》中,述孝慈髙皇后无子,不独长陵为髙丽碽妃所出,而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淑妃产也,闻者争以为骇,史局初设,彝尊尝以是质诸緫裁,前辈緫裁,谓宜仍实録》之旧。今观天启三年,《南京太常寺志:大书孝陵殿宇中设髙皇帝后主左配生子妃五人,右祗碽妃一人,事足徵信,然则实録》出于史臣之曲笔,不足从也。汉之文帝自言:「朕髙皇帝侧室之子,于义何伤!」而奉天靖难记每载长陵上阙下书及宣谕臣民曰:朕太祖髙皇帝、孝慈髙皇后、嫡子考妣,必并举壶浆,欲掩而迹反露矣。志凡四十卷。嘉善沈若霖编。
书冯尚书元飙题首善书院诗。后万歴二十九年二月庚午朔,天津河御用监少监马堂,进大西洋利玛窦所贡土物。时先文恪公以礼部侍郎掌本部尚书事,疏言:「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所谓大西洋,其真伪不可知,又寄住二十年方行进贡,与逺方慕义献琛者不同。且所贡天主天主母图,旣属不经而行李中有神仙骨夫,旣称神仙,自能翀举,安得遗骨?此韩愈所云凶秽之馀,不宜令入宫禁者也。乞速勒归国,勿许潜居两京,与内监交往,以致别生支节,●惑愚民」。疏进,不报。迨天启初元,邹忠介、冯恭定同官都察院都人建首善书院于大时雍坊,为讲学之所。二年,御史倪文焕诋为伪学。是岁,毁先圣栗主,燔经籍于堂中,踣其碑。西洋人汤若望以其国中推步之法,证大统歴之差,徐宫保光启笃信之。借书院作歴局,遂踞其中,更名天主堂,书院废而逆祠建矣。诵冯公诗,足当诗史。
曝书亭集巻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