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四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曝书亭集卷四十二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李氏《周易集解跋》

唐著作郎资州李鼎祚集子夏以来《易说》三十二家,又引张氏伦、朱氏仰之蔡氏、景君三家注及《乾凿度》,合三十六家,题曰《周易集解》。自序称一十卷,斯为完书。晁氏志惜其失七巻,盖误信《新唐书艺文志》《目録》也。或以其书宗康成排辅嗣。然绎其序有云:王氏《略例》得失相参,仍附经末,是未尝全排辅嗣,论者未之察尔。由唐以前,易义多轶不传,藉此犹存。百一宜西亭宗正获之,亟以开雕,近则流播者多,海盐胡氏、常熟毛氏皆有刋本矣。《唐史》论经学《易》,有蔡广成诗,有施士丐礼,有袁彝、仲子陵、韦彤、韦●。《春秋》有啖助、赵匡、陆淳《论语》有强蒙,独未及鼎祚。唯《宋史礼志》追赠赞皇子,而元四明袁桷集》谓资州有鼎祚《读书台》,今未审故迹尚存焉否也。

《书周易本义》后

朱子《易本义》析为十二巻,以存《汉志》篇目之旧。较之程子《易传》,依王辅嗣《本原》不相同。惟因临海董氏楷辑《周易传义附録》一书,乃强合之移易《本义》,次序以就程《传》。明初兼用以取士,故不复分。其后习举子业者,专主本义,渐置程《传》不讲。于是。乡贡进士吴人成矩叔度,署奉化儒学教谕,削去程《传》,乃不从《本义》原本,更正其义。则朱子之辞,其文则仍依程《传》次序,此何说哉?沿至于今,科举试题爻象并发,其亦悖乎朱子之㫖矣。予初求原书不得,今睹此本附《东莱吕氏音训》,末有朱子《后序》,是为完书。宜亟开雕颁诸学官第,恐下士见之,翻大笑尔。书林氏《周易经传集解》后。

福清林黄中、金华、唐与政,两人皆博通经学,而一纠朱子,一为朱子所纠,举动不慎,遂自絶于君子。苏平仲为与政乡曲,后学虽盛,称其经术,然与政之遗书,无一存者。黄中《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巻,淳熙十二年四月,经进付秘书省,有敕襃美,谓其备绎始终,兼该表里㑹稡编图之富,包罗象数之全。观其书卷帙繁重,传抄者难。昆山徐尚书原一为其弟子纳兰容若彚刻经解,黄中是书业开雕矣。客或语尚书曰:黄中获罪,朱子若刋其书,是亦朱子之罪人矣,乃斧以斯之。当日朱子既有违言,门人多言黄中文字可毁,然黄中逝后,勉斋黄氏为文祭之,其略曰:嗟哉!吾公受天劲气,为时直臣,玩羲经之爻象,究笔削于获麟,至其立朝正色,苟拂吾意,虽当世大儒,或见排斥,著书立言,苟异吾趣,虽前贤笃论,亦不乐于因循。观公之过而公之近仁者,抑可见矣。论者固不可以一眚而掩其大醇也。勉斋为文公髙弟,而推许黄中若是,殆记所云憎而知其美者与。

龙氏易集传跋》

《周易集传》十八卷元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撰。仁夫字观复,庐陵人。学者称麟洲先生。经文主朱子《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谓《杂卦》为古筮辞。《春秋传》所引《屯》、《固》、比入》」、「《坤》《安》、《震》动,皆以一字断卦义,此类是也。孔子録之,以《羽翼经》,初非剙觧。今书止存八卷尔。《通志堂集经解》以阙书未开,雕写以藏诸笥。

王氏《大易缉说跋》

《大易缉说》十卷元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邛州王申子㢲卿撰。康熙庚申,借无锡秦氏《本録》而藏之。书其末曰:《易》十二篇,为费氏所紊《经》、《传》之移易,图书之异同,纷纶乖合。王氏之说,雪楼、程氏草庐,呉氏或赏其平正稳当,或以为确然粲然成一家之言者也。易于秦火,后独完,似无可议。而欧阳永叔、王景山疑及《系辞》,张芸叟疑爻辞,窃以为非是。若夫李邦直、朱新仲,疑《序》卦传》,㢲卿亦然,斯先得吾心者矣。

跋鲁斋王氏《书疑》:

鲁斋王氏《书疑》九卷,《宋史艺文志》著于録。按汉儒于经文遇有错简斤斤,守其师传,不敢更易次第。至宋二程子始更定《大学》篇,而朱子遂分为经、传。又取《孝经考定》,继是有更定杂卦传者,有更定、《武成》《洪范》者,馀亦不数见也。鲁斋王氏于《诗》、《书》皆疑之,多有更易书,则于《舜典》「舜让于徳、弗嗣」下补,入《论语》尧作帝曰:「咨尔舜,天之歴,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二十四字于敬敷五教在寛下补入,孟子「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徳之」二十二字,馀若皋陶谟益稷武成洪范》多方,多士立政,皆更易经文,先后而次第之,观者叹其用心之巧,然亦知者之过也。

尚书纂言跋。

草庐先生《今文尚书纂言》四卷,嘉靖中长兴顾少保应祥官云南布政使,镂板以传万里遗书》海盐郑端简公以草庐序文,商●端简为疏,其是非识之简端,其来书犹置巻中未及报也。公以《尚书义名家,然夙疑古文非孔壁书与草庐意合,特伏生所授二十八篇,核其实二十九篇。此则公本诸司马、班氏之说尔。草庐心非古文,所云晋世晩出之书,别见于后考》四卷而外不闻别有所撰,殆出于权辞。其后梅鷟、郑瑗、郝敬、罗敦仁诸家纷纶辨驳,学者终莫之信,是则草庐之识髙矣。

《书传㑹选跋》

《书传㑹选》六巻明孝陵命儒臣考正《九峰蔡氏《集传》成书,稽今所存《实録》,纪载不详。按其本末,自洪武十年春,帝与翰林应奉傅藻、典籍黄邻、考功监丞郭传论,及天体左旋,日月五星右旋,邻传,咸主蔡氏之说,帝乃作七曜天体,循环论喻之。二十四年冬,礼部右侍郎张智,奉命同学士刘三吾等会议改定蔡《传》,二十七年夏四月,诏徵致仕编修张美和、国子监博士钱宰等二十七人,既至开局翰林院,命三吾緫其事,朝士偕入书局者,国子祭酒胡季安、左右赞善门克新、王俊华、修撰许观、张信,编修马京、卢原质、齐麟、张显宗景清、戴徳彝、国子助教髙耀、王英、定公静,次年春正月书成,以予所传闻,若是实録书法,凡著书开局,必具书纂修官姓名,以垂后世,而《明祖实録》其初修自建文即位之初,领其事者,太常少卿髙逊志、佥都御史程本立等,假是编在,则开国之政治必粲然可观。迨永乐中,再修三修,要不外杨士竒一手所改削,避祸益巧,逢君愈工,而是非之心无复存焉矣,迹其于考正书传,诸儒仅先期书徵召姓名,若朝士入选者,概从削去,原其故,则许卢景戴四公,先后咸死于难,去之惟恐不尽,遂并入局之朝士悉削之也。呜呼!为之君者,革除建文四年之事,置天下于无何有之乡,而其臣乃并洪武三十一年之治迹变易,其白黒挠乱,其浊清《实録》既没其实,由是志詹事府太学者,题名多所阙遗,文献不足,伊谁之咎,与若夫胡广等修《五经四书大全》,专攘宋元人成书以欺其主,顾髙皇帝考正之书传,反不采择,以颁诸学官,广等不足责,然洪武君臣之用心,固读书,论世者所深取也。

读武成篇》书后。

召诰、顾命,皆今文也。其书日之法同。《召诰》三月丙午朏,越三日戊申,越三日庚戌,越五日甲寅,若翼日乙卯,越三日丁巳,越翼日戊午,越七日甲子,顾命丁卯,命作册度》,越七日癸酉,其云越三日者,中止间一日,越五日者止间三日,越七日者止间五日,若武成则不然。「丁未祀于周庙之下,乃云「越三日庚戌律以召诰顾命书法」,则当云越四日矣。史臣系日一代,不应互异若此,吾不能不疑于武成也。

《读蔡仲之命篇书》后

成王之命蔡仲、王若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见于《春秋左氏传》,而梅赜书増益,其文云:「率乃祖文王之遗训」。异哉斯言也。《盘庚》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又曰「我先后绥,乃祖乃父」。此诰臣民之辞则然。若武王命康叔则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又曰:「乃穆考文王、周公告成王,则曰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若是其庄重也。而成王命仲曰:「率乃祖文王,乃祖者,伊谁之祖?」与吾不能不疑于蔡仲之命也。

跋王氏《诗疑》

《诗疑》二卷一作《诗辨说》,亦鲁斋王氏书。按《诗》有南、有风,有雅有颂,用之乡人。邦国秩然,一定而不可紊。故一《豳》也,有《豳诗》有《豳雅》,有《豳颂》。《鼓钟》之诗曰:「以雅以南」,《论语》、《雅》、《颂》各得其所南之不可移于风,犹《风》之不可杂于《雅》、《颂》也。自朱子专主去《序》言《诗》,而《郑》、《卫》之《风》皆指为淫奔之作,数传而鲁斋王氏遂删去其三十二篇。且于《二南》删去野有死麕》一篇,而退《何彼》、《秾矣》、《甘棠》于王风夫以孔子之所不敢删者,鲁斋毅然削之,孔子之所不敢变易者,鲁斋毅然移之,噫亦甚矣!丗之儒者,以其渊源出于朱子而不敢议,则亦无是非之心者也。

跋《毛诗》李氏句解

《毛诗句解》二十卷,宜春李公凯仲容撰。宋自淳熙而后,说《诗》者率遵朱子之《传》,去《序》言《经》,仲容独取吕氏之书,櫽括以淑后进,其亦异乎剿说雷同者矣。是编购之呉兴书贾舟中,原序失去。稽诸《袁州府志》,竟没而不书,无从。考其官阀,门世惜也。

丰氏《鲁诗丗学跋》

丰氏《坊鲁诗世学》三十六卷列伪子贡《诗传》于前,而更《小雅》为小正,《大雅》为大正,尽反子夏之序。谓之「世学者,以正音归之逺祖稷,以《续音》「归之庆」以补音,归之耘以正说归之其父熙而已,为之考补,其实皆坊一手所制也。坊恃其能书,以篆、隶体伪为《正始石经》。一时钜公若、泰和郭子章、京山李维桢軰皆信之,而又为此书以欺世。不知《鲁诗》亡于西晋,自晋以后孰得见之?其仅存可证者,洪丞相适《隶释》所载蔡邕残碑数版,如「河水清且涟漪作兮不稼不穑作啬,坎坎伐轮兮」作「欿欿」,「三岁贯女作宦,女山有枢作蓲。此外素衣朱薄」作「绡」,见《仪礼》注「伤如之何」作「阳」,见《尔雅》注艳妻煽方处作阎妻,中冓之言作中㝤」,见《汉书注》。而丰氏本则仍同《毛传》之文,是未睹《鲁诗》之文也。楚元王受《诗》于浮丘伯,刘向元王之后,故《新序》、《说苑》、《列女传》说《诗》皆依鲁,故其义与毛《传》不同。而丰氏本无与诸书合,是未详《鲁诗》之义也。至于定之方中为楚宫,移入《鲁颂》,又《移逸诗》「唐棣之华」四句于「东门」之「墠」二章之前,而更篇名为唐棣,又増益渐。渐之石之辞曰:「马鸣萧萧,陟彼崖矣,月丽于箕,风扬沙矣。武人东征,不遑家矣。肆逞其臆见,狎侮圣人之言,且虑己之作伪未能取信于人,则又假托黄文裕佐作《序》。中间欲申鲁说而改易毛、郑者,皆托诸文裕之言,排斥先儒,不遗馀力。其如文裕自有《诗传通解》行世,其《自序》略云:「汉兴,鲁、齐、韩三家列于学官,史称鲁最为近之。其后三家废,而《毛诗》独行世,或泥于鲁最为近一语,必欲宗之。然《鲁诗》今可考者,有曰佩玉晏鸣,《关雎》叹之,以为刺康王而作,固已异于孔子之言矣。又曰:驺虞掌鸟兽官,古有梁驺,天子之田也。文王事殷,岂可以天子言哉?其为《周南、召南》首尾,已谬至此。以是观之,则文裕言诗不主于鲁明矣。又四明杨文懿著《诗私抄》,改编诗之定,次文裕罪其师心僭妄,是岂肯尽弃其学而甘心助丰氏之邪说乎?至于党丰氏者,不知石经为坊伪撰,乃诬文裕得之中秘。今文渊阁之《书目録》具在,使果有魏时《石经目中,岂不登载洵无稽之言,稍有知识者,当不为所惑也。读《豳诗》书后。

吾读豳《诗》于《东山》之四章,见作者之深思焉。《诗》以美周公,何难铺扬其出师之盛,奏凯之容,顾慺慺及于室家儿女子之思若是乎?言之近于䙝者何与?盖师不以律,往往恣其淫掠,而在行间者,室家之思反缓,室家之思旣缓,则其妇子自分其身,为夫之所弃置,不复切于懐思即归矣,而男女之相恱,其情终未必挚。若东山之归士,当其勿士行枚,可谓暇矣。而独宿甘在车下,迨三年之久,初无子女动其心比,及还而男女始有及时之乐,则师行之秋毫无犯可信已。然则大夫之作是诗,其思深,其情婉而至,洵善于美周公者也。

呉氏周礼经传跋》

草庐吴氏诸经,皆有纂言,惟《诗》及《周礼》未就,《周礼》则其孙当伯尚补之。今世所传《三礼考注》非公书,盖晏壁所为也。康熙丁丑五月,《西呉书贾以抄本《周礼》经传十卷求售,纸墨甚旧,题曰「呉澄著。中间多有改削,又有黏签。其议论、序次均不同于《考注》,疑是其孙伯尚之书。然无先公字样,但有「闻之师曰」之文,不审为谁所撰也。钱氏《冬官补亡跋》

《冬官补亡》三巻,钱氏●所撰。按说《周礼》者言:冬官不亡,散见五官中。故自临川俞氏而后,多以意取五官之属,强补《冬官》。独钱氏据《尚书》大小戴记》、《春秋内外传》补亡凡二十有一:曰司空,曰后稷,曰农正,曰农师,曰司商,曰甸人,曰火师,曰水师,曰舌人,曰工人,曰舟虞,曰匠师,则本诸国语,曰寄,曰象,曰狄鞮,曰译,则本诸王制,曰野虞,曰工师,曰舟牧。则本诸月令》,曰工正,曰圬人。则本诸《左氏传》不袭前人之言,可谓温故知新者矣。●初名士馨,字稚拙,平湖人。

跋陆氏《仪礼释文》

陆氏《释文序録》载《注解传述人,于《仪礼》有郑康成注。此外马融、王肃、孔伦、陈铨、裴松之、雷次宗、蔡超、田俊之、刘道拔、周续之凡十家,云自马融以下,并注丧服》。考《隋经籍志》,十家之中,惟载王肃《仪礼注》十七巻,其馀未尝有全书注也」。《旧唐书经籍志》于马融《丧服纪》下云:「又一巻郑●注,又一巻,袁准注。又一卷陈铨注,又二卷蔡超宗注。又二巻田僧绍注,亦未载诸家有全书注。至《新唐书艺文志》始载袁准注《仪礼》一巻,孔伦注一巻,陈铨注一巻,蔡超宗《注》二卷,田僧绍注二卷,并不著其注。《丧服》则误以《丧服注》为《仪礼全书注》也。下至郑氏《通志略》,既于《仪礼》全书注载袁准、孔伦、陈铨、蔡超宗、田僧绍姓名,而又于《丧服》传注》五家复出。由是西亭王孙授经图》、焦氏《经籍志》皆沿其误,当以陆氏《序録》为正也。

《仪礼逸经跋》

临川草庐呉氏所辑《仪礼逸经》八篇,投壶也,奔丧也。公,冠也。诸侯,迁庙也。诸侯,衅庙也,中溜也,禘于太庙也。王居明堂也。传十篇,《冠义、昏义》、《士相见义》,《乡饮酒》、《义乡射义》、《燕义》。《大射义》。《聘义》。公食大夫义》。朝士义,元时太学虽有刋本,而流传者少。杨东里搜访十馀年无所得,后乃得之传闻。沅州刘有年,洪武中为监察御史,忤㫖去官。建文初,起知太平府事。曽上《仪礼逸经》十八篇,或云是永乐间事。成都杨用修、上元焦弱侯,惜当日庙堂诸公,未加表章,旋就湮没。吾意有年,所进即草庐本尔,故八经、十传,适合其数。彼时东里诸公知为草庐书,无足表章者,窃笑经生之少见多怪也。

读《聘礼书》后。

《记》曰:久无事则聘焉。盖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为之宾介者,亦得私面私觌于君卿大夫,其于币,宰书之,宰夫具之,史展之于玉,贾人启之,宰执之使者受之,张旜于竟迎者士。郊劳者,大夫、贾人拭圭,有司展币,觌用束锦,贿用束纺,无不以告诸人者。近丗讳赂之名相问者,惟恐人知有闻,则法吏必按以法,岂今之禁令固有善于古者?与夫无事而不相问,此有事之所以载宝而求也。呜呼!聘礼之废,苞苴所由行乎?

跋《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本无甚蹖驳,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髙阁。丗儒明知《月令》为吕不韦作,乃甘弃夏《小正篇》不用,殊不可解。学斋史氏绳祖其论说亦不取大戴。然由其说推之,则《大戴记》在宋日曽列之于《经》,故有《十四经》之目。此亦学者所当知也。

石经月令跋》

诸经垂世,《礼记》间杂秦、汉之文,然一入小戴记中群儒恪守其说。虽以天子之尊,大㑹讲殿,议有异同,文无更易。《月令》自汉以来,篇居第五,本在王制之后。唐明皇乃命李林甫等刊定,冠诸四十九篇之首,既乱其篇,次又増益。其文每月节分中气,当不韦作《吕览》时悬之国,门人莫敢増损一字。岂意数百年后有弄獐杖,杜不识字之李,哥奴逢君之恶,肆行改窜,可谓无忌惮之尤者也。至十月中,气分小雪后,天气上腾,地气下降为一候,以闭塞而成,冬为一候,更属可笑。沿及宋、元,说经者逞其私智。移易《尚书》离析、《大学》笔削、《孝经》变置《周官》,出入《风》《雅》,皆唐之君臣为之作俑已。

吕氏春秋集解跋》

《春秋集解》三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第云东莱先生所著,长沙陈邕和父为之序,而不书其名。盖吕氏自右丞好问徙金华成公述家传称为东莱公,而居仁为右丞,子学山谷为诗,作《西江宗派图》,学者亦称为东莱先生」。然则吕氏三世,皆以「东」「莱」为目,成公特最著者耳。陈氏《书録解题》撮居仁《集解》。大㫖谓自三《传》而下,集诸儒之说,不过陆氏、两孙氏、两刘氏、苏氏、程氏、许氏、胡氏数家合之。今书良然,而《宋史艺文志》于《春秋集解》三十卷,直书成公姓名,世遂因之。考成公《年谱》,凡有著述必书,独《春秋集解》不书,疑世所传三十卷即居仁所撰,惟因陈和父之《序》无存,此学者之疑未能释尔。同里徐亭从《予学春秋》书以示之。

严氏春秋传注跋

《春秋传注》三十六卷乌程县学生严启隆尔泰撰,尔泰名注复社甲申后,遁迹自称巅軨子,始为是书示生,徒以胡氏为非,不敢尽纠其缪。或劝其改作,乃复㸃窜旧稾成之,绎其辞,庶几针膏肓而起废疾矣。康熙戊子二月,竹垞老人书,时年八十。

《六经奥论跋》

世传六经奥论六卷,成化中盱江危邦辅藏本,黎温序而行之,云是郑渔仲所著,荆川唐氏辑稗编从之。今观其书,议论与《通志》略不合。渔仲尝上书曰:「十年为经㫖之学,以其所得者作书考,作书辨讹,作诗传,作诗辨妄,作春秋考,作诸经序,作刋谬正俗跋。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所得者,作《春秋列国图,作尔雅注,作诗名物志,而奥论曽未之及,则非渔仲所著审矣。石药尔雅跋

唐元和中,西蜀人梅彪撰《石药尔雅》,医方以药石并称《尔雅》,止释草木石不及焉,宜彪取其隐名而显著之也。自序言众石异名象《尔雅》辞句凡六篇,勒为一卷。而白云霁《道藏目録》作二卷,疑后人附益之。唐代遗书,传世者罕矣,乃抄而入诸经部。

曝书亭集巻四十二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