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三十四

城池公署仓厫附

百粤因山为城,傍江为池,虽曰人力,有天险焉。我国家声灵,赫濯荡平,正直之风,无远弗届,往者伏莽,诸蛮咸回心向化矣。昔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又曰:「众志成城,固无藉于掌,固司险欤?」然粤地边陲,四控壤接,交南崇墉,深堑设险,豫防之训,其可忽诸!若夫体统肃而后政事举,则上栋下宇,所贵职思其居也。仓廪实而后教化兴,则春租秋赋尚重,念我民力也。凡此皆与金汤并重者,故连类及之志城池。

桂林府临桂县。附郭

府城在漓江西浒,唐武德中,岭南抚慰大使李靖筑子城,周三十里有八歩,高一丈二尺。宋皇佑间,平侬智高后,经略使余靖筑为六门,南曰宁远、西曰平秩、曰利正、北曰迎恩,东曰行春,其一即子城东江门。王安石记:乾道间,经略使李浩、淳熈间提点刑狱詹仪之、绍熙间经略使朱晞颜,相继修复。元至正十六年,廉访使额尔吉纳始甃以石,谓之新城,危素为记。明洪武八年,增筑南城,九年,塞西埧开城濠,导阳江,经新城西门外,通宁远桥,分二派,一南注合雉山旧江,一东注经马王阁,后出象鼻山,与漓江合,为门十二:曰东镇,曰就日,曰癸水,曰行春,曰东江,曰武胜,曰定西,曰丽泽,曰宝贤,曰西清,曰宁远,曰安定。歴至国朝,城垣岁久,屡有修葺。雍正二年,巡抚李绂复修筑完固,其宝贤、西清二门,久经封塞,今止行春、东江、武胜、宁远、定西、丽泽、安定、东镇,就日癸水十门,东城高二丈五尺,南城高三丈,西城高二丈六尺,北城高二丈七尺,垛口一千三百四十周,围四千六百一十九,弓计一十二里八分。其池东即漓江,西与南环,阳江阔八丈二尺,深一丈五尺。北无池。

灵川县。旧治在吕仙山东,后迁大象山西。宋绍定四年,县令郑延年迁,今治所未有城池。明景泰元年,都指挥葛宗荫始植排栅。二年,知县张显初筑土城。成化元年,都御史韩雍檄县修固城池,知县曾铎始砻石砌其外。五年,构串楼九百馀覆之,未几废。十二年,复砻石砌其内,周四百二十五丈,阔一丈三尺,高一丈六尺,为门五:曰东胜,曰西化,曰镇南,曰拱北,曰小南门。

兴安县。旧城在今治南。唐武德中,析始安为临源,更名全义。宋太平兴国间,改为兴安。明景泰间,迁于今治,始筑土城。成化三年,都指挥马义请于巡抚韩雍,筑半土半砖,逾年而成。万厯三十二年,知县毛可仪易土以砖。

国朝雍正八年五月,久雨,倾颓三十馀丈,知县王勍捐资修筑,并修补各处,现今高一丈四尺,阔一丈,周围四百九十六丈四尺,垛口七百九十二。向有三门:东曰朝宗,南曰振武,西曰向化。其西北面环陡河。

阳朔县城。元至正七年,知县明安巴哈建,襟江倚山,东建敌楼,辟四门。明景泰三年,知县吴洪宇于治东沿水一带,继筑百馀丈。成化三年,巡抚韩雍于治西筑数百丈。●治四年,佥事王本俭增高东城。嘉靖四十五年,佥事张冕命知县李果修葺东城,增高四尺馀,自东城南接寿阳山,麓为门五,西城为门三,俱建楼、天鹅、都利二山之间为门一。明末,知县易正体重修。

国朝顺治四、五等年,洪水泛溢,冲塌殆尽,仅存遗址,现议建筑。

永宁州旧土城在兴新里山南村,去州八里。明成化十三年,知县陈达始迁建今所石砌城垣。万厯八年,知州尹廷俊以城卑隘,辟城北三十丈,增高数尺,周一千一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八尺,厚八尺,砖砌城垛六百三十七,窝铺一十三,间为四门。楼四:东曰东兴,南曰镇宁,西曰安定,北曰迎恩。东、西二水环抱,东际于江,虑水涨冲啮。十四年,知州颜志邦筑堤障之,堤长一百三十丈,植榆柳以为固。国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崔杰、雍正五年,知州陈镆各重修。

永福县城,明天顺间始筑系土垣。●治九年,知县罗子芳砌以砖,高一丈五尺,周二百四十九丈,垛口五百八十八。向有四门,今存三门:东曰东岭,西曰西江,南曰龙溪池,无。

义宁县城。明天顺六年,知县郑胜始筑土城。●治乙丑,叅议林璇、佥事熊祥拓其基,砌以砖石,高一丈,阔八尺,周四百二十八丈,垛口八百二十,有门五。西南以义江为池,深数丈,或数尺不等,阔八九尺,或十丈不等。

全州城,元至正间,总管王文干始筑土城,北据山麓,南瞰湘江。乙未,总管石亨祖始砌以砖。明洪武元年,千户乔用重加修筑。

国朝雍正五年,知州张学林重捐,修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五尺,周九百四十八丈,垛口八百五十九。向有五门:东曰合江,南曰镇湘,小南门曰达道,西曰广安,北曰朝京。池深一丈,阔一丈五尺。

灌阳县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守御千户所始筑,土城高一丈五尺,周四百七十丈,串房五百间,覆以茅。为门四:东德化,南镇远,西崇顺,北龙川,西北凿濠。天顺元年,千户陈铭、典史陈升撤茅易瓦,东西凿新濠门,各建楼。正德十四年,恭、荔冦毁叅政彭䕫、同知张华,按临监督砌以砖。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施一德发公帑委署县事,州同杨麟、千户陈楚雄等重修甃砌,内外易串房,改橹堞,称坚城。崇祯末,知县温厚建龙川、德化二门,月城兵燹寻毁。国朝雍正十年,知县陆炜修复建各门城楼,今城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一尺,周四百七十七丈,垛口三千三百九十有九,池深六尺,阔一丈六尺。

平乐府平乐县。附郭

府城东跨凤凰山岭,南瞰大江,西北带乐水。唐武德八年,乐州刺史江齐贤建,后圮。宋治平元年,太守汪齐建筑,高二丈一尺,周四百一十六丈。乾道乙酉,太守葛永庆欲凿州治后山为濠,不果。元初,诏天下毁城池,郡累被冦,至正庚寅,监郡图萨敛民间墙屋砖砌以城之,功未就而去,次年,通守赵士元继完之。明洪武十三年,知府李谊与守御所千戸刘源等,以城隘不足容军,乃辟广之,增高三尺,包砌以石,高二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一丈,环以濠堑,为门三:有楼曰安定,曰宁远、曰镇夷冷铺一十七间。●治间,知府余玉复凿城北二堑,外树排栅,岁久颓坏。正德间,兵备道张宏宜复经修葺,增高三尺,共二丈八尺,城东北山岭环植以松。嘉靖间,大水西南隅城外砌砖崩,卸同知周训修复万厯。二十八年,知府欧阳东凤见南门右北门左马道,城垛逼窄,动支库银督工,增高城垛开马道四百三十四丈,重建三门城楼。其东城自钟鼓楼至凤凰楼一,带枕于山岭,马道窝铺俱低下五六尺,难以了望城外。三十五年,知府陈启孙委官于城外取土,进城填筑,加高五尺,用砖包砌完固,长计二百六十丈。

国朝康熙六年,总督卢兴祖、巡抚金光祖、左布政李迎春、右布政王原膴、按察使李月桂、兵备道胡朝宾、平乐知府王延裪、推官欧阳动生各捐俸,令知县蓝奋兴修北门城楼一座、敌楼二座。九年,霪雨弥月,城垣倾颓一十三处。知府杨荣荫、知县陈光龙捐资修凤凰楼后城垣一百一十五丈,西北一带马道九处六十馀丈。十年,修南门城楼。五十三年,知县黄大成修补颓垣数处。五十七年,知府慕国琠捐造南、北、西三门城楼及修周围城垣,现今城髙三丈,周四百八十七丈,垛口九百五十六案。城北滨河地最下,每值连雨,溪涨冲蚀,直逼市㕓,明万厯间建龙头矶堤以障之,岁久渐倾,尚须修筑守土之责也。

恭城县旧土城在凤凰山下。唐武德八年,建北倚山,三面临江,西面尤逼江浒,常有水患。明成化间,知县夏玮申请知府杨冠改迁今所。正德十六年,兵备张佑以岁久倾圮重修,并建鼓楼于东门上。万厯十年,署县通判朱应辰以城址逼近学宫与弟子员,各捐俸廪,展拓数丈。三十年,知县陈朝䇿拓西城,辟西门上,盖串楼未竟,知县陈豸续完之。国朝康熙四年,知县张泰阶重修,六年又修。八年冬九年春,雪,积雨霪,东门城楼倾圯,城垣共倒一百四十二丈。知县曹林韵于九年秋重修,髙一丈二尺,广二百七十丈,垛口五百五十四,向有三门:南曰迎薰,东曰朝阳,西曰文昌。十三年,经㓂乱兵燹,西门遂塞,今惟东南二门池深一丈。

富川县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都督韩观请设守御千户所,始筑土城,百户朱达、千户江诚、王礼、刘信相继成之。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刘钦邻修。二十四年,知县谌绍溶又修周六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八尺,阔八尺,垛口九百有九,为门四:东曰向日,南曰迎薰,西曰升平,北曰泰定。门各有楼。明末兵燹,城楼尽毁。今存三门西门,闭塞城垣。歴今年久,现议估修麦岭城,雍正八年,创设㕔营,驻辖东西北三面,环造营房一百五十间,周一百八十丈。南则补以墙垣,长六十丈,如城样为四门,有白鹭塘,绕城西如池。

贺县旧为土城,髙二丈,周七里,为门四。宋因旧址,砌以砖,增筑三尺为门,三楼四元初毁诸城,惟此独存。明洪武二十九年,设守御千户所,军民多疫,俗以甑山形势冲逼西门所致,千户王奎用土石闭塞,因废其楼,止存东南二门,角楼四,窝铺一十七间。嘉靖十一年,副使道伍箕知县王聪重修。十四年夏五月,大水渰城。隆庆四年,知县陈试修葺,仍开西门建楼。一曰瑞云寻闭现今城高二丈,阔八尺,周五百七十丈零四尺,垛口一千零七十四池,深七尺,阔七丈。

荔浦县,旧在永苏里荔江之浦,知县马宥筑土为城。景泰中,以旧城滨江背山,每贼来窥伺,率自高山而下,屡为所破。城高仅丈馀,民不可守。景泰七年,知县伍绘乃迁今城,地势最高,俯临城外,砌以砖石,覆以串楼。为门二:南曰迎薰,北曰承恩。嘉靖二年,知县雷燮重修。五年,居民失火,城楼燎焚殆尽。万厯九年,知县吕文峰于城之东西增开二门,东曰长春,西曰阜成,各有谯楼。后因贼乱,防守无人,遂塞东西二门。

国朝康熙四十七年,城垣崩坏,知县许之,豫重修周围城垛,增高一尺,沿城遍栽芙蓉,杨柳现今城高一丈八尺,阔九尺,周围二百四十八丈八尺,垛口三百二十五,池深九尺。

修仁县旧系土城,明成化十九年,总督朱英命官督砌以石,辟东、西、南三门楼三座,周围二百零九丈,高一丈八尺,阔八尺,女墙二百七十五,窝铺四间,无濠。

国朝康熙五年,巡抚金光祖委知县李子实重修。雍正二年,知县傅峻捐资修葺。五年,署知县黄锦璋捐建东城楼各三间。

昭平县旧城原在西岸,明成化间,总督朱英所筑。㓂陷,改为堡。正德三年,副使郑岳迁堡城,于东岸置守备。万厯四年复建于西岸下石上。砖高一丈七尺,广二百四十丈,垛口二百零六,为门三,楼四,窝铺八间。南临府,江东西北皆山石,砂砾,无池濠。八年城圮,知县方思贤修。四十一年,南楼坏,知县萧启贤重修。

永安州城,明成化十三年,总督朱英委副使范镛叅议谢绶、督知州关鲁,建筑周围八百九十步,高一丈六尺,厚六尺,包以砖石,垛口四百四十有九,四面无濠,惟横一沟,东西各设铁栅,引水由沟入城,名为官河,复从西出灌田,设门三:东曰宣化,西曰镇远,南曰永定。城楼、角楼各四丈,窝铺一十二间,敌楼炮台四。

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州屠德隆修葺。康熙五年,知州邓林尹重修吴逆变乱,悉行颓塌。二十二年,知州丁亮工捐资重修。

杜莫寨石砌城墙设有五门,门上有楼,寨中建钟鼓楼,供●帝西门内设有公署,以供官长,停骖颜曰且止堂。知州丁亮工书,南门内有井名甘露泉。公署后有宫岩东门外有城隍庙、广福庙又有狮子山,山上建●妙观。北门外有莫王灵感庙、梧州府,苍梧县附郭。

府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临桂水,南绕大江。宋开宝元年,砌以砖,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二丈五尺。皇佑四年,冦毁至和二年展筑,周三里二百三十七丈,辟四门。明洪武十二年,复展八百六十丈,为门五:有楼:东曰正东、西曰西江,北曰大云,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覆以串楼一百九十六间。濠环城东西、南三面,北因山为险。正统十年毁。十一年,知府诸忠重修,置刻漏于德政门楼上。天顺七年,大藤峡贼陷城。八年,知府袁衷重修。成化二年,总督都御史韩雍增高一丈,造串楼五百六十九间,遍覆之。城下设窝铺三十六间,宿守夜军。士浚濠,深三丈,阔一丈五尺,濠内外皆树木,栅长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东南北门、瓮城、重建五门楼钟鼓楼。正德初,都御史陈金重修。万厯五年南门楼钟鼓楼串廊复毁。知府李橡重建八年,知府陆万垓重建德政门。十三年,知府林乔楠重修串楼五百二十五间。四十六年,南门西门、德政门大楼复毁,知府陈鉴、石廷举相继重修,添设西门瓮城。天启三年,知县梁子璠改为阳城,毎城楼环设窝铺八间。崇祯八年,湖南㓂炽,知府章金●加高城雉。

国初,各门楼尽毁,顺治十五年,苍梧守道陈宏业、知府祖泽阔重建五门城楼。康熙六年,知府黄龙修西南,圮墙各十数丈,经变倾毁。二十五年,知府陈天植、苍梧县知县尹维斾重建五门城楼及北望楼。

藤县城在大江之南,绣江之东,二水合流,上有平原,创立城垣,不知所始。元至顺三年,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洪武十一年,改州为县,城渐颓废。宣德间,筑土城东北树栅。天顺四年,冦毁五年,巡抚叶盛委推官吕景融、知县熊善修筑。成化二年,㓂陷,都御史韩雍委知县谢铉用砖包砌,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辟四门,有楼,东通津,西永安,北拱辰,南迎恩。敌楼十八间,串楼三百七十五间。西南以民塘为濠,东以江为濠,环植木栅,重以闸门。隆庆五年,署县主簿卜一佩捐修。万厯四十一年大水,西门城楼坏,城圯。四十三年,知县李廷干修葺。崇祯六年,北门城楼毁。九年,知县梁昌重建易串楼为阳城,砖砌雉堞,规模壮丽。国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县宋旭修北门楼。雍正元年,知县李文炎修葺,各处倾塌。三年,重建东、西、南三门城楼。今城高二丈,阔七尺,周三百六十丈,垛口三百六十。

五屯千户所城,成化二年,都御史韩雍始建。嘉靖八年,总督王守仁增拓之。周三百有十丈,串楼二百九十间。东门二,南门、北门各一,皆有楼。濠深一丈,广如之。

容县城在绣江上游,唐容管经略使韦丹所筑,内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濠深二丈,广五丈。宋咸淳冦毁,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冦焚门楼。明洪武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其故址,修筑辟三门:东曰日新,西曰永安、南曰绣水。十年,改州为县,二十二年,设守御千户所,以城西展筑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门曰镇远,北门曰拱辰,西曰宁远。永安门在城中,更为谯楼,造串楼三百八十七间,天顺三年,毁于流贼。成化四年,同知毛赞以城广阔,请减雉堞以便伺守,都御史韩雍从之,截去东隅一角,周五百三十丈,高三丈,盖串楼一百三间。七年,又盖串楼一百一十五间,仍设门四,改永安门为东门。嘉靖十一年,知县蔡●修葺城垣,开浚城濠。万厯八年,知县伍可受重修串楼一百一十间,塞北门。三十八年,圯知县傅敏功撒为阳城外城,仅存遗址,唯旧濠如故,后皆湮塞。今城高二丈,阔一丈,周五百二十丈,垛口一千零三十。向有四门,今存三门:东曰永安,西曰宁远,南曰镇远。

岑溪县旧城在今城西五里中乡新城堡,明洪武三年,知县刘镇筑。成化十年,佥事黄篪、副使范镛见城外无水形势,非建城地,请于都御史韩雍发公帑,属知县黄凤翱卜筑,于乌峡之阳,负山临溪,筑砖城周一百六十丈,高二丈,开东北二门。●治八年,知县余敦善改阳城为阴城,架串楼一百七十间,塞东门辟南门。正德十五年,知县石希介因城褊小,筑土城于外,周三百八十馀丈,上覆以瓦,辟东西北三门。嘉靖二十六年,知县赵禴以外城东南二门随水顺出非宜,因改建之。隆庆三年,知县李果又改还北门。自是南北洞开重门,岁久瓦卸,内外,城门颓圯,不堪捍卫。万厯二十四年,猺㓂乱,饬兵讨之。兵巡副使张文耀为监督,驻节城中,见城隘陋难守,白于总督陈大科、巡抚戴耀、按院林道楠,题请宏拓属通判欧爚、知县曾莘、典史王一道董其事。下瘗盘石为基,上布钜砖,甃以石灰,辟东西南三门,外加瓮门,门上有楼,馀设六敌台,台上有楼,各因险易以为崇。卑城周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天启中,知县王用霖于城东南二门间辟东门,建城楼。崇祯间,知县马斯才改旧尖垛,尽为方垛,增高一尺五寸。明、季四门,城楼、敌楼俱毁。

国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赵纯禧捐修四门城楼,现今城高一丈八尺,阔八尺,周如旧,垛口三百七十,向有四门。今塞西北二门,存东南二门。东北附山无池,西南沿小河为池。

怀集县旧城在今城东古县营,明洪武三十年,设守御千户所,千户何本,始筑土城,高一丈二尺,周三百二十九丈,立四门:南曰定怀,北曰保集,东曰永安,西曰临江。成化四年,都御史韩雍修治,砌以砖,石高二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濠深三丈,阔称之。七年,建四门谯楼,●治七年,潦水浸颓,知县区昌重修,隆庆五年又颓。万厯九年,知县林春茂令军民合修。三十五年,南门楼塌,知县何维国葺之。四十四年,大水,冲圮城墙串楼,知县谢君惠合军民重修。崇祯十一年,知县王国冕改修阳城,筑城垛一千一十个。十四年,知县李盘增修城垛城楼,四门外各建兵房六间,又浚城濠令深。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许重华补修颓缺。康熈四年,知县邹文郁重修四门城楼。十三年,知县李云龙于城外筑土垒木栅,浚城濠。四十三年,知县桂天华塞保集门。雍正二年,大风雨,四门倾塌。知县陈廷嵩捐修今城高二丈二尺,周一百四十四丈一尺,垛口如旧,数池深三尺,阔三丈。

浔州府桂平县。附郭

府城在思灵山东,当左、右二江之㑹,旧城踞思灵山,半﨑岖险厄,宋嘉佑间,始改建于平地,立土垣。嘉泰元年,知州周禧、知县廖德明继筑。元至元庚辰,推官范野撤而新之。明洪武六年,百户吴胜复广旧城,周三百七十四丈。十五年,千户陶成西展百馀丈。十九年,知府沈忠复东展数百丈,东西开濠立栅,南北际江。立门六:南二曰迎恩、宁远北,二曰宣武、威武、东拱、辰、西、安远。成化三年,知府孙暲因砌以砖,高二丈,阔一丈二尺,楼六座,角楼、悬楼共五座,炮台窝铺共二十二。改拱辰门曰浔阳。今城髙二丈,阔一丈二尺,周围一千三百二十丈七尺,垛口一千九百九十五。

平南县城,明洪武初,知县齐逊始筑土城,辟通济一门,景、泰间㓂毁。天顺间,主簿阎鼐请发公帑,始筑砖城,周三百一十二丈,高一丈四尺,辟南北二门,立鼓楼、串楼、月城、浚濠。●治七年,巡抚委推官戴纲、知县谭圭,因旧筑立罗城墙八尺,阔四尺,计五百丈,盖以土茅,今罗城颓圮,砖城仍旧,计垛口三百零六,城楼二:南曰通济,北曰拱辰,北门常塞,南面大江,为池城北池,深八尺,阔二丈。

贵县城,唐元和间,刺史谢鹏始筑。宋绍熙间,摄郡事谭景先修之。元至正间,城池颓圯,峒贼出掠。十三年,摄州事吏目侯文卿捐资修筑,设窝铺二十四,间为五门,东西、北门各一,南门二面江为池。明万厯癸帽,知县谷大德捐修,增高三尺。

国朝康熙五十九年,大水城坏,自东门至西门,颓塌无算。知县林兆惠捐修三十馀丈,北门因明末兵燹闭塞未启。现今城高一丈五尺,阔八尺,周围五百九十丈,垛口一千二百二十五,东、西、北三面无池。

武宣县城,明洪武三年始筑土城,三十年又展拓之。成化间,易砌以砖,现今城高一丈八尺,阔一丈,周二百九十三丈,垛口七百五十八。东西南北四门,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

南宁府宣化县。附郭

府城宋皇佑间,建筑州守刘初梦神告以依蛇形乃可成,翌日见一大乌蛇如龙状,盘绕于地,遂依其形筑之,周一千五十步,高一丈九尺。辟五门,有楼曰东门,曰迎恩,曰镇江,曰仓西,曰安塞。明万厯三十年,知府薛藩增开南门,并前共城楼六座。崇祯九年,知府吴绍志增高三尺。

国朝雍正二年,知府慕国琠、知县赵成章、七年,知府黑天池知县黄其炳,各捐修:现今城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周一千五丈,向有门七,其烟花门久已闭塞。今存六门:曰东门,曰南门,曰仓西,曰北门,曰安塞,曰水闸。垛口一千零九十六,池深一丈五尺。城垣滨江土薄经岁,即多颓塌处。九年,方议修安塞门东,为水涨所激,倾圯左江道阎纯玺、知府张汉,以筑城必先固岸,用原恩城土州吏目施敏政规画,兴修完固。

横州旧土城,元至正丙戌,州判倪思敬始筑砖城,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挥徐复扩大之,周围方十里,一千二百一十歩,高二丈,阔一丈二尺,串楼二百一十间,南距大江,东西北有濠,深八尺,阔一丈二尺,长九百九十五丈。城门六:东涵春,西肃清,南镇夷,北清逺,东北迎宣,西南月江,俱有楼窝铺三十一间。景泰二年,分巡道萧銮、指挥邓敳增建登髙岭敌楼一座。嘉靖三十一年,府判韩绍易串楼砌砖垛。三十八年,西城圯,知州高士楠修复。四十一年,知州陈垣、指挥王嘉言,详请尽撤串楼,增髙雉堞,计垛口三千零六十五。

国朝康熈五十九年,大水,淹城崩塌数十处。六十一年,知州刘斌捐修重建东门南门,迎宣门城楼。七月,大水,城复圯,知州刘斌、吏目沈嘉征重修葺,今肃清门塞。

上思州旧土城,在溪南。明●治十八年,州同知曾昺经始知州罗环襄其工,徙置溪北。正德十二年,知州黎磐迁学入城,增拓数十丈。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周璞拓东南陬百丈,增置四门,甃以砖。三十三年,知州詹世龙修议,改砖城未竟,署知州罗汝泾、三十五年,知州李时芳相继修建,周围五百三十八丈,高一丈三尺。为敌楼五横,直各一丈二尺,四面濠环,俱广一丈,深七尺,西北二楼,日久颓圯,墙垣亦多倒塌。

国朝康熙三年,知州朱士毅修复。九年,知州梅朗中重修。二十三年,知州戴梦熊申劝各堡士民循旧制,广袤用砖石修筑焕然一,新改四门额:东曰迎恩」,南曰薰风,西曰万成,北曰「文象。

新宁州旧土城,明隆庆六年,巡道霍与瑕委知州邓林材建筑辟四门,有楼东宾旸、南和薰,西含辉、北拱辰。万厯五年,知州赵宗凤用砖包砌,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六尺,周围七百六十七丈,垛高五尺,垛口一千四百一十八,设警铺一十七间。十三年,知州张思中四角建烟楼四座,以备了望。又每城门左右各建兵房二十间,以居守御兵丁。

国朝雍正四年,西半城倒塌二百馀丈,知州徐德秩捐赀修建,环城有濠。

隆安县。明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题准始置县,筑城未竟。十四年,分巡道邬阅委府判林凤、鸣知县杨君池继筑,甃以砖。石高一丈四尺,阔八尺,周围二百九十丈,垛口五百四十七。建四门有楼,东曰隆兴,西曰望仙,南曰观泉,北曰潮江。今南门闭塞。

国朝康熙九年,知县查继甲修葺。西门外有池塘二口,深六尺,阔三丈八尺。

永淳县城,明正统十四年,知县萧棋始筑土城。成化八年,知县曾鼐包砌以砖开濠环之。嘉靖三年,知县潘文明修筑周围四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阔八尺。门四:有楼,东朝阳,西永宁,南迎恩,北拱辰,三面环江。惟西一门向陆,旧有濠以当来脉处,浚不甚深。后东南二门城楼圮。

国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凌森美重修。雍正七年,知县朱肇基、周围补修。今北门闭塞,惟开东、西南三门。

忠州土州旧立土垣,髙八尺,周四百丈,今多颓塌,无池。

果化土州旧筑土垣无池。归德土州旧有土垣无池。迁隆峒旧有土垣无池。 案土司例不设城,并秪土垣设门,以司启闭稽出入。

太平府崇善县。附郭

府城。明洪武五年,知府赵鉴委千户程良督屯军,筑高二丈一尺,广一丈二尺,周六百二十四丈。城门五:东曰长春,南曰镇安,西南曰安远,西曰镇边,北曰拱辰。各建楼于上。永乐六年七月,江水泛涨,淹塌城垣四百馀丈。千户王宣府、通判王俊文督令军民及行各州县助修,易之以石。正德十四年,知府邓炳以门多,难于防守,塞安远门。隆庆五年,水泛复圯,知府林廷显补葺。万厯三年,知府蔡迎恩通行修砌,其各流土与千户所俱有应修定界。扁南楼曰「南薰,明末冦乱,倾圯大半。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府迟焞、推官唐敬一及知府马正午相继修复。康熈七年四月,洪潦泛涨,倾圯四十四丈。知府高不矜捐俸倡流土各属,修复南楼一座,知县连起文捐修东楼一座,知县张京鍷捐修小西门楼一座,日久倾圯。五十八年,知府王●倡率流土,各属修复。

左州城。明正德十五年,知州李钦承迁州治于古榄村,即今州治。筑土城,高一丈六尺,周六百七十四丈。立四门,门皆用木架楼于上。嘉靖中,知州周墨修筑城垣。崇祯十一年,知州李之清以不便防守,捐建瓮门四座,设敌楼于上。

国朝顺治六年,交址高平莫酋攻城敌楼,尽毁后,乃弃城南一带,改筑土墙于内,以便居守。康熙四年,知州王敬祖仍照旧基,修复完固。

养利州旧土城,明●治十四年,知州罗爵建。万厯十一年,知州叶朝荣始作石城。十七年,知州龎一夔以城内空旷,改建北楼,减旧十之三,周三百七十九丈,高一丈三尺,垛口六百四十。东西南北并小西门、水闸门,共六门。敌楼五座。城内有泉,即石岩泉,遇春夏涌流,泛溢通江。

国朝顺治五年,遭兵燹,颓塌大半。十八年,知州傅天宠修复。康熙七年四月,江水暴涨,与城中泉水交泛,城垣、庙宇、官舍、民房崩塌殆尽。知州王乾德捐修。二十四年,知州章泰重修。时值霖、●随修随坏,迄无成功。三十年,知州汪溶日修建完固。

永康州旧土城,明万厯三十年建。崇祯十一年,知州李乔春以地连土蛮,丑●不时窃发,易甃以砖城,周三百馀丈,高一丈五尺,东、西、南北四门,敌楼四座。

国朝康熙四十三年,知州徐树庸重修宁、明州新改流官,旧筑土垣,周一百三十丈,开东西南北四门,大半倾圯。雍正十一年议另建明江城,即思明旧土府城。明成化间,土官黄道建筑土城,周八百九十四丈,高九尺,厚六尺。城门六:东曰东旭,南曰镇南,西曰柔远、曰拱极,西南曰怀安,北曰承恩。城外濠隍,环植以竹。

太平土州旧建土垣,周四百二十二丈,高一丈。东、西、南、北四门。

安平土州旧立土垣,周七十五丈,有竒髙一丈,无池。

万承土州旧建土垣,周八十丈三尺,高七尺,无池茗盈。土州旧筑土垣,周八十五丈,高一丈二尺,无池。

全茗土州旧筑土垣无池。龙、英土州旧建土垣,周六十五丈,高八尺,无池。结安土州旧有土垣无池。

佶伦土州旧立土垣无池。镇远土州旧建土垣,无池都结土州旧筑土垣无池。思陵土州旧筑土垣,周二百一十八丈,高五尺,东、西、南北四门。

江州土州旧筑土城后,更甃以石,周八百六十四丈,高七尺,为门五,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

下石西土州旧建土垣,周二百一十八丈,高五尺,东、西、南、北四门。

上下冻土州,旧止官署,周以土垣无池。凭祥土州旧有土垣无池。

恩城土州,旧筑土垣无池。思州土州,雍正十一年,改治伯江哨。土官先以事革城未建。

罗白土县旧筑土垣无池。罗阳土县旧建土垣,无池。下龙司今为流官通判,治旧筑土垣,周八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各一门,东南各二门。东、西南距河。北倚山无池。

上龙土司与民杂居,并无城垣。镇安府。

镇安府土城建。自宋时高一丈五尺,阔三尺,马道五尺,周围二百二十四丈。有东、南、西三门。门有楼,北面以山为城,无门城外两水夹流,即以为池。归顺州旧州治,在今州治南十里。明●治年间筑,建周围一里,开四门,无雉堞濠堑。天启七年,被莫夷攻破,日久颓塌,移计甲作州治,筑土为墙,仅围衙署,非同城制。今改设流官,现估兴建。

奉议州旧有土垣东面,沿江被水冲塌。康熙九年,州判刁玉于南西北三面依旧址筑垣,髙五尺,长三百五十丈,其东面竖立木栅,四面有门楼,皆茅盖。

、向武土州,旧有土城,宋皇佑间,建筑在州,甲明万厯四十五年,被土田州侵劫残破,始迁州治于乃甲,复筑土城,周围一百五十丈,高七尺,无雉,堞濠堑正北开,一门有楼,用茅盖之。

都康土州,旧有土垣,在把部村,宋乾兴间,遭龙英向武侵踞州境,始迁于隆满村以避劫,掳垒砌乱石为城,高八尺,周围二百一十三丈。有东、西、南三门,门旧皆有楼,今圯无濠堑,有小溪曲流于南、北两门。

上映土州土城,宋皇佑间,土知州许公顺筑。明崇祯十二年,土知州许桂芳修。

国朝康熙六十年,土知州许文运重修,高一丈一尺,阔五尺,周围二百二十二丈五尺,开南门一门,垛口无池,深五尺,阔七尺。

小镇安,旧治在音峒,明●治间,被莫夷攻占,遂移治于麽窑甲,以土为垣。

下雷土州城,宋皇佑中建。旧系石砌,内外二城,内城周一百七丈,外城周一百一十三丈,髙七尺,内外南北各二门,东门一,东北一,西则依山为障,池无。

湖润寨原无城池。

柳州府马平县。附郭

府城宋元佑间,知柳州毕君卿始建筑土城。明洪武二年,指挥苏铨等拓之,易以砖。东西三里,南北二里,高二丈,周围七百四十八丈,●铺三十五间。为门五:曰东门、西门、镇南门、靖南门、北门。城外水环如带。又有外罗城,起西环,北至南首尾皆际江,长五百九十丈,高一丈四尺。明末圯。

国朝康熙五年,守道戴玑、知府刘永清、知县阎兴邦修内城,岁久倒塌。雍正三年,总督孔毓珣捐俸,委官监督修筑。

雒容县,旧土城在洛清乡。明景泰间,为贼攻陷。成化间,佥事何汉宗改砌以石,上覆串楼。嘉靖二年,巡按御史汪渊重修。万厯三年迁今地砌以砖。国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县王符震、雍正六年,知县马朴俱重修现今周围二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一丈二尺,垛口五百九十七。向有东、西、南、北四门,后东北二门塞。雍正五年,知县马朴以东为生气所来,开东门,其北门仍塞。

罗城县城,明成化十七年,府同知刘頖、知县艾俊始砌石城。在凤凰山之阳,高一丈二尺,阔四尺馀,周围三百六十丈。正德七年,知县黄裳建东、西、南三门,并各建楼,东览辉,西永安,南迎薰,因地多石,未凿池。嘉靖三十六年,推官周宾兴、知县徐铿重修。明季兵燹倾颓。

国朝康熙三年,知县于成龙重修城楼,城东一面砌石立砖垛馀三面,方议修补,㑹升去任。三十三年,知县王永清重修。

柳城县。城在龙江西。明洪武二年,县丞陈祖政始建。成化间,都御史韩雍委知府何楚英筑砖城。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张冕、康熙十年,知县翟廉,三十年,知县彭士檟、五十五年,知县周祖武、雍正七年,知县周之瑚俱各重修,现今髙一丈五尺,阔一丈二尺,周围三百五十丈二尺,垛口八百二十。为门三:南曰石城,西曰西江,北曰北镇。

融县城建,自唐时至宋安抚使谭寿昌,废旧城,拓东南北三面,创外城,周围九里,为门三,曰通济、镇逺、威武为楼三,曰朝阳、清逺、雄边。元至正间,㓂陷,权本州同知刘士学重修之。明初,于城西拓广二十五丈,复加营建,周四百八十五丈,环之以濠,增建城门曰广润。

国朝康熙十九年,知县熊飞渭捐资重新西南二门,城楼●铺九间。四十八年,知县吴从龙重修广润门。五十年,知县牛天宿募民修筑。后因霪雨,雉堞谯楼,半就倾塌。雍正八年,知县陆嘉谟详请估修今城高二丈五尺,垛口六百七十,周四百八十五丈。门有四大:东、小东、南门、西门。池深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

怀远县。明洪武十四年,始建城于大容、江口、老堡地。嘉靖、隆庆中,猺贼陷城者再,论者以县城孤悬贼巢,非形胜制驭久安之所。万厯十九年,知县苏朝阳始迁于今。丹阳镇地甃石奠基,上砌以砖,髙一丈七尺,周围二百六十丈。四门皆有楼。东门曰观雷楼,曰就日南门,曰丹阳楼,曰薰风。西门曰新良楼,曰太白。北门曰治定楼,曰向宸。南北筑月城二座,马道上盖瓦铺。八座。铳台四座,皆有楼屋。城外筑土城六百丈。开四门,上盖了望楼,环城四面皆水,不为池濠。今城周三百三十九丈,垛口五百六十六。

象州旧土城,明洪武间始筑开东、西、南、北四门。又小南门,寻塞。成化十四年,守御都指挥杨观于西北门上各建楼一座。嘉靖九年,知州林益请于总制林富发公帑,撤旧串楼改砌砖石。万厯十三年,知州李维岳重开小南门,改曰进贤,建楼一座,后圯。

国朝康熙六十年,知州江莪重建,迨后城垣城楼各处崩坏,知州陆廷光捐资重修,今城高一丈八尺,阔一丈,周围五千九百五十丈,垛口一千六百四十五。城门五:东曰宾阳,南曰镇南,西曰朝江,北曰象台,小南门曰进贤池,阔二丈五尺,深一丈。来宾县城,明洪武间始筑永乐间,县丞孙仕安改筑砖城西南,滨河东北依山,为门四:东曰东安,西曰西宁,南曰镇南,北曰迎恩。各建谯楼,并串楼。景泰间,废于贼,天顺四年,巡抚叶盛修复之。万厯六年,又修现今城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五尺,周围五百一十丈,垛口七百四十,池深一丈五尺,阔如之。庆远府宜山县附郭

府城,汉时筑土城。唐天宝元年,刺史吴怀忠易以砖石,周四百五十三,步为门四,是谓旧城。明洪武二十九年,开设庆远卫,拓东门外地,筑城以广之,是谓新城共周围一千二百二十九丈。因黄山谷居旧城小南门,卒于南楼,民不忍行。塞之门共有六:东曰永安,西曰永定,旧南曰镇安,新曰武定,旧北曰拱辰,新曰泰和。●治元年,知府汪溥以北城附江,其险可恃,独东、西、南三关平旷受敌,乃佣工凿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延袤凡三十丈,引官陂水注之。正德十四年,祲灾,民多殍亡,楼焚城圮,卫指挥王璇中修复。丁亥,贼覃明珂变乱后多倾圯。国朝甲寅两遭,滇、黔逆变,益复颓塌,新城閴无人居。康熙二十三年,知府白启明捐资修筑。二十五年,同协镇江杨淮倡率文武各属,捐建西北两门,城楼、西门月城塞二门仍四门●铺一十二间,池深二丈,阔四丈五尺。

宜山县。旧有土城,在江北岸宜山下,后以渡江不便,改附郭。

德胜镇城在河池所内,明永乐间,建垒石为城,高一丈二尺,阔九尺,周围三百二十八丈,开东、西、南、北四门。

河、池州旧惟土垣,明嘉靖五年,知州周钺迁州,于四一山增筑,土垣高一丈五尺,阔七尺,周围三百八十丈,为门四:曰迎恩、定远、镇远、归仁,后塞北门、建楼三座,明季冦毁。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州李若璘劝里民修筑高一丈。后遭逆乱倾塌。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刘安国捐修增高二尺,并同在城叅将石锺华、中军钱来凤建造城楼●铺瓮,城后多颓塌。雍正四年,知州陈舜明捐资修筑,六年、七年,又加修葺。四面皆山,无城濠。

天河县城东南,依山为固,西北筑土垣。唐天宝元年,刺史吴怀忠建有濠,为门三。明正德十二年,知县尚汝弼补筑土垣,增高三尺,掘濠增深一丈,又增筑外垣以䕶之。万厯十九年,知县杨继显迁县治于西乡原,筑土城,周围竖木栅䕶城。明季荒颓,国朝顺治十五年,仍照旧基暂竖木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黄湂捐资取石砌基筑墙周三百六十丈,高六尺,开四门,后歴任修增。

思恩县:治原立于环江洲,未建城后,因水涨为害,移欧家山,筑土墙,屡被㓂害。

国朝顺治中,土贼攻劫,遂迁治于谭村,衙署民居悉遭毁败。十五年,复因欧家山旧址筑土垣,周二百丈,高一丈二尺。康熙五年,知县翁世庸辟东、西、南、北四门,其上有楼。二十四年,知县鲍复相捐俸修筑七丈五尺,建城楼一座、●铺四间。

东兰州原系土州,旧无城池。

国朝雍正八年,改土设流治东院,地逼山麓,城基难建。十年,知州沈志荣详议免筑,列造营房二百间,环文武署。

荔波县,今改●黔,省土城。明嘉靖中,知县尹东表建于穹来里喇轸村。万厯丁未,知县刘邦征续修为西、南、北三门。后圯。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县王家正详请迁于方村莪岭去旧城五十里,筑土垣一百八十二丈,高五尺,厚一尺五寸。开西南北三门,南北门建有草楼,后经孙逆,变乱颓废。康熙二十年,知县刘棻捐赀重建南北城楼,后又倾圯。雍正七年,知县沈志荣重修。那地土州旧筑土垣环署,周九十六丈,无池。南丹土州旧止土垣,环署无池。

忻城土县旧止土墙,环署周四十五丈。国朝康熙二十一年,土知县莫宗诏修建石砌围墙高五尺,阔一尺五寸,周围一百六十五丈。开东、西北三门,无池。

永定土司旧止垒石,环署为垣,周二十丈,髙五尺,无池。

永顺正土司,旧止官署,环以土垣无池。永顺副土司旧止官署,无城池。

思恩府。

府城明以前在寨城山内,距今城西南八十里四面倚山,刻削如城,缺处垒石砌,补开四门门外濠堑,今为旧城土司城。明正统间,知府岑瑛迁于乔利,垒石为城,距今城北四十里。嘉靖六年,新建伯王守仁迁建。今所荒田驿:四郊、广衍、江山环拱,髙二丈二尺,阔一丈一尺,周围三百一十二丈,垛口六百八十六,为门三:东鸣凤,西恱化、南思、正城楼四座、四隅角楼四座,东西两河,至南门交合,俨然濠堑,北倚山麓,无濠池,九土司立丈尺,起止界石,遇有颓坏,各依界修理。

武缘县城,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嘉靖十二年,知县马汝颐修。万厯八年,知县黄约重修。

国朝康熙三年,知县庄振徽重修周围五百九十丈,高一丈二尺,垛口一千一百九十四,为门四。东阳、和西、丽泽、南阜民北威武楼四座,窝铺一十七间,周围濠六百七十丈,广一丈,深七尺。

宾州城,宋开宝中,知州杨居政筑,后废。明洪武初修筑,未几复废。成化间,巡抚张鹏令所官重修。正德八年,副使陈锡重新之。嘉靖十三年,知州李伯鸿、万厯十五年,知州彭士远各修一次。现今砖城高一丈五尺,周围五百一十七丈,垛口九百七十有五,向有四门。其文昌门,因妨宫墙,封塞西门,明末时塞。

国朝康熙十二年,摄州事张一祥重开州,民便之。其池东南深一丈八尺,西与北接,山麓高阜,池无。安城镇城在宾州城东七十里,砖砌东西三里,南北二里馀,开东西二门。内驻安城镇巡检司一员,分防千总一员,战守兵三十名。

迁江县旧城在今城北岸,宋嘉定三年,知州蒋来叟建后,毁明洪武二十年,复筑城成,兵士灾疠,牛马渡河践食二十三年,依形家言,迁于南岸,即今城明季兵乱,人民离散,雉堞城楼,悉皆圮毁。国朝康熙初年,知县高际运、魏球、李如华相继修筑完固。二十一年,知县曹云鹏招徕居民,渐复其旧,现今城髙一丈,周围六百六十七丈三尺,垛口一千五百八十六,向有五门,后将小南门北门封闭,今存东西南三门,东与北临河,南与西开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

上林县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户所,始筑土垣,仅容县治仓库。天顺元年,镇抚委官复筑为土城三百馀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挥岑瑛重修易砌,以砖外环以濠,覆以串楼,为二门,东迎恩,南广惠,皆有楼后毁。隆庆三年,知县罗嘉修复明末㓂毁。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毛浑修复三里。营城在上林县城东北五十里,砖砌广袤各三里,开东西南三门内驻上林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二百名。

田州土州,旧有土城。明洪武五年,土知府岑伯颜建高五尺,阔四尺,周围五百二十丈,开东西南北四门各有楼,无雉堞濠堑。成化间,土知府岑镛修,后因兵燹尽圮,东西二面基址仅存。

国朝康熙四十七年,土知州岑应祺迁治于北一里。城池未修。

百色城在田州西,雍正八年,移右江镇总兵及思恩同知驻辖。现在创建城垣,周围六百零一丈,为门三,上各有楼,间设炮台十二座,垛口一千一百八十四。

上林土县,旧有土城。宋皇佑间,建明末,兵荒倾颓殆尽。

国朝顺治十八年,迁县治于那料村,筑土垣,高六尺,周围二百零五丈。东南二门,无城楼,雉堞垣外有濠,广四尺,深三尺。

白山土司旧有城池,在乔利,凭山垒石城一座,周围六十丈五尺。自明末叠遭兵燹,城池颓废,移住陇兔村,后因吴逆变乱,复移博结村为司治,官民杂居。康熈五十五年,始垒土为围墙。

兴隆土司初卜筑乔利,惟石砌墙垣,周围七十丈,高仅六尺。墙北一门曰顺义。自明末兵燹,衙门焚毁,墙垣倾颓,移入芦何城头、□何村为司治,无城垣。

那马土司石城,名曰周丽,周围七十丈,高五尺。南北二门,无雉堞、城楼、濠堑。后倚砦崇高岭,前绕小川。明正统间,思恩土官岑瑛建筑。

定罗土司,旧有石城一座,相传岑瑛所筑,即名岑瑛城,周围二百馀丈,东西二门至今如故。但城外荒芜,无人居住。移住朗城头为司治,与民杂居,去旧城二十里。

旧城土司,以山为城,南北东西各径一里,垒石筑垣,四山口开四门,无城楼雉堞。明永乐间,土官岑瑛所筑东南闗口,石墙长二十丈,高一丈二尺。西闗口石墙长八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闗口石墙长五丈,高一丈三尺,背深堑广长各如墙势。下旺土司石城。明正统间,思恩土官岑瑛筑正南依山为翰,惟筑东西北三面,共一百五十丈,高六尺,无垛子。城楼开三门:东曰古丽,西曰律门,北曰绍兴。今西门封塞池无。

安定土司,原无城郭。司治先卜筑于旧洲,因兵燹废颓已久,今移地六村为司治,诛茅结屋,官民杂居。

都阳土司以岜皂村为司,治原无城,惟土筑墙,周围六十丈,髙五尺,自明末兵燹倾颓,今即其旧基官民杂居。

古零土司,自建置以来,未筑城池,惟于纱帽山前建立司治,敞其籓篱,与民同居。今移思恩通判驻压」。

泗城府:

泗城府原系土司。

国朝雍正六年,改土设流。旧无城郭,四面皆山,城基难立,即山形势为保障,资其南北,设上下两关,以讥出入。

西隆州为滇、黔孔道,改流以来,未建城池。雍正九年,知州李文炯详议,起造于州之扁牙。

西林县。向无城垣。

国朝康熙六年,知县王●创筑土城,高九尺,阔二尺五寸,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开四门,各置楼,无雉堞濠堑。

直●郁,林州

郁林州城,宋至道二年,始筑子城,周二里八十步,淳熙六年,陆川冦变,郡守黄龄筑外城,冦又攻毁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盖串楼三百二十七间,敌楼四、谯楼一,又缮水城,增筑瓮门。元至正三年,州判买木丁复修子城,明洪武十九年,设守御所,知州邓文俊、千户费忠,创筑新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盖楼六百间,辟四门:曰近阳,曰西镇、曰永宁、曰武安。二十九年,千户姚寿始浚濠池。天顺四年,千户施威修浚,七年,连被㓂毁。成化二年,都御史韩雍委官重修,筑栏马墙,立了望楼十、鼓楼一。嘉靖四十一年,知州李一德请发帑金一千两重修,增高七尺,砌四门,月城加敌楼二十一间。万厯十四年,大水,城垣多坏,知州江龙请发帑金四百两重修。

国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贾有福率同城文武官捐修城楼、●铺。

博白县,唐武德五年始创土城。宋淳熈六年,㓂毁十一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以砖包砌周二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立东南二门。明洪武五年,冦毁六年修筑。天顺六年,冦陷成化。二年,都御史韩雍撤新之为门楼二百一十间,濠广二丈,深三丈,外设拦马垣。正德元年,知县张璧光塞南门,启东门曰平政门。万厯四年,知县林瑄扩城西南一百八十丈,复辟南门曰广化。敌楼三间,串楼三百六十间。三十五年,地震崩圯,知县谭岳重修。四十四年,知县陈上策又修。

国朝康熙二年,知县史缙、七年,知县王运昌相继修葺。十八年,知县刘灿重修撤新南门,更名兴文门。四十九年,知县程镳增埤城东北各一十五丈。雍正二年,知县萧烜光重修东南二门。今城高一丈五尺,阔九尺,周三百六十二丈,串楼三百六十,窝铺七,城门二,楼二,雉堞三百六十二,池堑深广。北流县旧有土城久毁,明景泰元年,知县林懋修城浚池立门。天顺四年,㓂毁成化。三年,都御史韩雍委县丞孔舒修筑。七年,以县西旧学地高旷可城,委梧州府照磨林野迁筑,砌以砖为门三,有城楼串楼二百八十间。城濠外置木栅,筑栏马垣。嘉靖四十一年,贼逾城劫库,同知施宗谊增筑三尺,设敌楼五。崇祯十年,知县赵当玑拆串楼为阳城。十五年,知县张问士筑西门瓮城。

国朝康熙三十五年,知县颜正色,三十七年,知县涂遇俱经修葺。今城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周四百三十九丈,垛口三百四十,池深五尺,阔一丈。陆川县,明永乐间始筑土城。景泰三年,重修辟东、西、南三门。正统十四年,都指挥葛宗荫修筑。成化十一年,都御史朱英发公帑委知县庄概拓之,砌以砖石,建四楼,辟二门,曰长安,曰拱辰。盖串楼三百六十间。●治十八年,知县郎珍增修月城,甃以砖石,又盖串楼二十四间。正德七年,妖贼李通宝纵火焚毁城楼。十五年,都御史萧翀委知县贺节重修。嘉靖四十年,东北串楼城楼毁。四十二年,知县张子翼重修,增建敌楼八。隆庆四年,知县周文尽除串楼为阳城,创敌楼四●铺二十五座。万厯二年,城东南倾圮,知县何子通复建串楼二百四十五间。明末,城垣城门雉堞俱圯。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周士选重修。康熙四年,知县方鼎重整南北两城门,包以铁。五十七年,知县顾鹏重修:今城髙二丈一尺,周围二百六十丈,垛口四百八十,向有三门,今封东门存南北二门,池深一丈,阔一丈四尺。

兴业县旧树木栅为城,明洪武二年,㓂毁三年,县丞邬马儿、主簿颜真始筑土城。宣德五年,知县胡纲增筑设东、北、南三门。正统十年,知县丁芹增雉堞盖串楼三百间。天顺三年,知县向珍筑拦马垣,浚濠堑,立敌楼二十一间。正德二年,典史黄杰请易土以砖,增髙三尺。嘉靖六年,知县何炯去串楼留南北二城门,现今城髙一丈五尺,阔一丈一尺,周一百六十三丈五尺,垛口三百二十七,城门三:东曰文明,南曰平政,北曰拱辰。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二尺。

广西通志卷三十四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