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十七
山川
思恩府。
蜿蜒山在府治北,山势起,伏环抱,府治四时苍翠如画,屏中有仙岩,又名笔架山。
独秀山在旧城东,一峰特立,不与群山相连。大明山在府东,高峻绵广,界抵上林武缘。崇武山在旧府西北,高峻为一方巨镇。将军山在旧府西,远望如武士,特立两峰,峙其左右。
狮子山在旧城后,形似伏狮,前有圆阜如球仙。女山在旧府城中,前有池,其水光如镜,俗云「仙女照镜」。
蓬山在南海里,下有碧泉。安山在城北十里,郡治屏障,土人云暗山。仙迹山在南庄上,有池水。
人影山在红水江之右半山石壁上,若有人影定。武山在府东南,与教场相对。
三宝山在旧城西。
三台山在旧郡学宫后。
鹰山,在旧城西北,临江屹立玉印山,在府城东四十里,石山森列攒聚中有方平如印者,上附一小石,龟如纽然。壁间有「古刻砥柱」二大字,又「玉印」二字,乃知府吴鼎●所题,土人因以名「山达泉」出其下。
靖远峰,在府东北八仙堡。明●治中,官军讨岑浚,登峰顶以望贼氛。事平,因名。
天凤岭在府东门外,势起如凤。黄岭在府东四十里,为武缘县发龙之祖。琥珀岭在府东四十里,山顶云覆,三朝即雨。璞岭在府东四十里,形如覆钟。
滴玉岩,在旧城西。
通天岩,在旧城西。
栖霞岩,在旧城西门内岩中,虚敞烟霞,隠映白云。岩在旧城东北十馀里。有泉自岩出,流成溪涧。
狮子岩去城十里,山势蹲踞,如狮子岩洞,玲珑石乳,凝结物象,不可名状。东南絶壁,有烟霞深处四大字,笔力遒甚,不知时代南面有「清虚洞」三字,西南有别一洞天四字,稍内有「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八大字,皆苍老为明人书。又洞侧有小石岩,刻藏真石室」四字,乃莲花峰山人笔,题咏颇富,皆在悬崖,莫能探记。
牂牁江一名右江,发源云南,由剥隘流入土田州,经奉议、上林,下达南宁府,与左江合,下广东入于海。
红水江一名红江河,发源云南,由西隆州入界,经泗城、东兰等境,自罗墨渡出,流庆远府与柳江合,下浔州与左右两江㑹流。
府江自府东西二溪发源流白范村下,与武缘县、西江合流。
䭾䝉江,源出那马司界□标岭,东经鹰山,下至府北四十里,亦曰清水江,又东北入红水江。
东溪发,源自府东北流,绕城东,与西溪合。流西溪,发源府西北至城南,与东溪合流入府江。下武缘。
通津水出城中,合乔利达清水江。达泉在府东四十里玉印山,石涧直达大鸣山崖,故名达泉。
涌泉井在城东北三里,水出小阜,一日三涌,味甘可汲,名曰惠泉。
武缘县:
大明山新建伯王疏草作「大鸣山」,又名镆鎁山。一统志云:「延袤三百馀里,武缘诸山最高峻者,此为首,上有风,穴下有庙,甚灵」。
伊岭山在县南三十里,乐昌一图,有村墟上岩洞极深邃。宋嘉定间,周师庆结庵修炼,坐化岩中有古刻诗像铭赞,后人题曰望仙岩。
起凤山在县东南十五里,突起两峰,轩举如双,凤上有飞来寺,古刻石上莲花,字迹尚存。
暗山在县南三十里,两山相夹,林木深阻。昔侬智高尝结垒于此。
思邻山在县东十五里,昔有何邻,得道百馀岁,隠此山,后不知所适,人思之,故名。
黄道山在县北二十里有岩,黄道人修炼于此,乡人立观祀之,今圯。
㡌山在县南一十五里,其形如帽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状如人立。都决山在县西六十里,嶙峋高峻,登之可远望。又有房山、耳山,俱在其下。
峥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上有泉,甚清冽。榜山在县南二十里,形如挂榜。
武台山,在县东四十里,形如半月,为诸山之秀。茅山在县西三十里。
潘山在县西六十里,山顶突出二石,状如人立,中有泉不涸。
华盖山,俗名岜侃山。县西七十里有岩曰感仙岩,中甚幽敞。
剑脊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状如剑脊,中有隘路。南山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三潮水出此独秀峰,又名印笏山,在县南五十里突起,一峰如笔,高数十丈。
高峰岭在县南五十里,岭南为宣化县界,通南宁要道,高二百馀丈,周一十五里。山峰险峻,路径﨑岖。
国朝康熈年间,思南协副将王三华捐俸修平,行旅称便。
天井岭在县南二十五里,山顶有井,相传侬智髙战败,昆仑西奔,人马俱渇跑,石窝拔剑穿之,水出剑痕,马迹尚存,泉名天井泉。
紫金岭在县南二十里,有侬智高,营垒遗迹,岭傍掘井得古藏紫金,故名。
长岭在县西十里,路平如砥,韦公岩县东一百里,相传韦将军征蛮有功,终于此,乡人立庙祀之。
仙女洞在县西南五十里,乐昌四图,石岩深敞,三面皆石,壁上有古题「朝天岩」、「仙女洞」六字,墨迹犹存。
七星坡在县南三十里,形像七星。南流江源出大明山之渌黎,由欧村韦村合下沙、博涩二水,经緑布江口,下黄下洞,㑹西江,出宣化入大江。
西江源出大明山之剑江,流五百馀里,至县西门通舟楫,㑹南流江至隆安县杜柴村,分界至江口合大江。
那楞江在葛墟北紫金岭,右流出邓桥,㑹南流江。灵水在县南二里,江底平,石源泉涌沸,夏月,江涨潦浊。独此水清澈,日光薄射,五色晶莹,上有元帝庙,祈祷輙应。《一统志》云:「昔有灵犀出岸,顶有光彩,故以灵名。水口出南流江。
三潮,泉水县西一百三十里,源出南山,前有庙,相传当年水,一日潮汐者三。
咘排水在县东北十五里,由黄道山流出东桥,㑹南流江。
龙窟在县东四十里,深不可测,土官岑瑛砌石城,立庙其上,一名罗坡潭。
潘山泉在县西潘山下,泉流滑、滑,四时不涸。应众泉在六楚桥西,通县之永宁路。
楞色泉在永宁境,四时流注,清澈不竭。楞环泉在永宁七图中多鱼。
布雍泉,在葛墟北,水色清绿如锦,相传宋。治平,中下有伏龙,一日雷震石裂,龙忽飞去。
水提井在近苏村,水出石窍中,澄●如鉴,宾州。
南山,在州城南四十里,为州治。案山,马碑山,在州城南二十里,上有锺馗遗像。金鸡山在州城西二十里,相传昔有金鸡栖。此石壁山,在州东三十里。
白羊山在州东,与石壁山相对。仰婆山在州城东北约三十里。领方山在城东,领方古郡县名,因以名山。仙影山在州北,传有二仙女游此。
武渌山,在州南。
双山在州东,两山相对。
古漏山,在州西四十里,有泉如滴,漏四时不竭。镇龙山,在州东南八十里,高出群山,绵亘百里。登台山在州西南八十里,高耸为诸山之望,又名天柱山。
铜泉山在州东十七里,下有神祠罗凤山,离城十里,形势如长蛇,即州之后。屛山社。留山在城南七十里。
渌里山,在城南六十里。
马鞍山,在城西五十里,形势如马鞍圆珠岭州南门外大江环流其下。勒马岭在城北三里,又北二里为断岭。铜鼓岭在城东南三里。
青岭,在城东南四里。
相思岭,在城西北三里。
南:蛇岭,在城东北十里。
廖平岩在石壁山旁,清胜奇《絶昔传》。释氏六祖常憩岩中。
甘村岩,在州西南二十里,中极幽深,下有潭水葛公岩,与白村岩近,石壑深邃。晋葛洪曾游避暑白村岩,在州西南。旧传:岩中有道潜,通武,缘今塞。李依江在州城东三十里,源出琅琊乡。
武陵江,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武渌山。临浦江在州西二十里,北流入思览丁桥。江水一自州南渌塘山,一自西南上林界山穴,俱系细流,下至丁桥塘,汇为一江,流出简村。思览江,一名四览江,宾水即此,在州西,源出大明山,细流过邦光隘,近邹墟,小舟可入。
东恢江水,自州南马头寨小流出武陵三团,下注入江。
官桥江在州东,细流,下出陀山村,合膺埠江。膺埠江源出州东南镇龙山,细流经双山,下至龙龚团,曰龙龚江,再下至膺埠团,即曰膺埠江,东出,合邹墟大河。
古漏水在州西,源出古漏山下,流合宾水、李依江入都泥江,合大江。
宝水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上清里,北流经州东,入思览江,即宾水支流。
马潭塘在州东二十里,遇旱,祷雨于此。白鹤泉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寨泉,四时常温。
迁江县
挂榜山在县东半里,过江东岸,形如挂榜,绵亘十里,为一邑屏障。
淡竹山,在县南八里。
印山在县西,过红水江三里,形如金印,特峙为邑后峰。
鹧鸪山在县东南,过清水江十里,山形如鹧鸪岩谷险峻,树木丛杂,亦名白鹤山,下有洞曰白龙洞,相近曰佛顶山。
纱帽山在县东南,过清水江六十里,与贵县交界。内有岩,可容百人,旧为大林诸贼伏匿之薮。古党山在县西五十里。《唐书》有党州,即此。莱山,在县东南五里。
双髻山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合泊舰山,县西北三十里石笋竒特行,舟可以驻。观钟山在县北一里,下有岩。
岜梧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永昌山在县东北四十里。烟合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时有烟云变幻。虎山在县东北二里。
宝积山在县东叠石崔巍,不通道路,山顶稍平,乡人常依以避冦。
甲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朝山在县西四十里,武节水出此石牛崖在印山侧,相传有牛盗食横州永淳田稻,夜尽百亩,土人跟随至此,牛遂隠入石壁,乃募匠煮油且淋,且凿石裂,牛现碎之。今牛迹油痕尚存,遇仙岩在印山半腰,岩口仅方丈,光明再入则幽暗。传有樵者避雨,见三仙相奕,遂构亭,名曰「望仙」。土人或有灾祲,祷之輙应,今废。
瓦山岩在县西十里,即龙江县。旧址上玲珑、光彻,可容百人,下势平坦,堪居牛畜民环住山下,凡有警,即入岩避之。
黑峒岩在县西南四十里,不甚高,有路可通石笋林立傍一石盘玲珑竒巧池,一时有金色鱼。土人欲凿其盘,忽见巨蛇蟠蜛,人莫敢近。又一石磬扣之,清响可爱。凡遇蚺蛇出曝,年必旱,每以此验丰歉。
鸳鸯窝在遇仙岩内,幽处产石,有雌雄,不可以火取,伏行暗捉,或一二对回,磨如钱,厚见黑点即止。将碗贮醋,雌雄各一方,徐、徐近合,因名相传,妇女佩之,不孕。
清水江源出上林,至城东北,合红水江流下,来宾,达浔、梧东,粤由江口转江通桂林、柳庆,其鱼梁滩最险,大船难进,小舟仅可达上林、邹墟。
红水江亦曰都泥江,源出贵州穿山,㵼至城东北,㑹清水江,合流而下,秋夏水,红黄难饮。春冬水清,上有滩十五处,高险无比。
北三江在城东北五十里,一源出忻城土县板黄村,一源出北三牛蜡村,至那寺村,合流直下,其北三各村环两岸,居民多引以灌田,入红水江,下来宾。
龙降江在县南二十里,一源出自上里石叠村,一源出自中流村,至清水江合流而下,相传白龙下饮,因名。
贺水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岜梧山。又武绳水在其北,源出黑洞岩,皆东入清水江。
武节水在县西南八里,源出朝山,东流入都泥江。黄牛滩去文辉塔下水七里,红水江中突出一石,如黄牛沸浪,泼天舟行稍不慎,辄坏。
日瀑滩,去文辉塔二里,源出北四感旧村,至剥峡山,㑹红水江合流江口,滩高丈许,水势飞奔,惊涛虐浪,形如瀑布。
铜鼓滩即黄牛滩,尾也,水甚险,右岸一石水涸撃之如铜鼓声。
北府渊附城东北隅,即清红水分界之处,上有滩颇险,下即深渊滩上,每年水涨,堆沙成坡,如傍城岸,则来岁主丰。或傍榜山岸,则来岁主旱,土人常以此占验。
上林县。
镆鎁山在县西南,《传》云:「昔有樵者入山,得古剑」,因名」。
罗艾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突兀巉岩。昔传罗艾入山采茶,遇仙于此,遂移妻子家焉。
八角山在县北五里,一名扶岚。八山分矗。云陵山在县东,唐邑人卢六修道处。罗勾山在县西六里,山势盘曲如勾思邻山在县西十二里,道者何邻尝隠,此详前武缘。
双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狮山在县东,与螺山隔水并峙。螺山在县东五十里,平地特起,旁有狮。螺江,古渌山,一名古麓,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石坛,号仙殿。宋雍熈中,有卢氏登山采药,遇仙于此,下有古渌水。
磨山,在城东四十里。
石光山在县北十里,日照山石。有光茶山,在上林乡,产茶,味佳,寰宇记》谓之「都茗山」。马陂山在县东四里,北江径其下。
金鸡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罗宻山,在城东四十里。
文梁山,在城东四十里。
旗山在八寨。
鸡笼山在城东南。
止辇山在县东,平地突起圆阜,形如辇。高眼山在城东南,其山最高林,木深郁大。明山,旧志作天明。山在县治之西,延接武缘,层峦插霄,青翠夺目,飞瀑悬崖,人迹罕到,为邑之灵境。卢、莫二仙化身其上。
石篷山在城东南,中有岩洞,容数百人。小江穿石罅水,清碧多鱼。
鱼峰岭在县东。
争光岭在县东,一名章光岭,俗称岭,夜有光,与大明山相映,故名。南北二江合流其下。
莫山岩,去县四十里,内有潭。
罗洪峒,在县治东北,为前贤罗洪隠,居修炼地峒内石台、石床,古迹犹存,距城八十馀里,接迁江之毛峒。
智城峒在县东二十里,唐韦厥隠居处。白云峒在县北三十里,宋白云先生韦旻居此巷,贤峒城南四十里。
南江自大明山发源而来,至章光岭,与北江合流,东注于澄江。
北江距城四里,自古零土司发源,歴十五里,与南江合而东注。其水潆洄曲折,由邹墟达迁江里。仁江在县北十五里,周江之水,下流与合入马陂。
周江在县北二十里,源出茶山。黄龙江在县北,源出罗勾山、马陂江、黄龙江水,下流经马坡,山阴曰马陂江。案旧图志皆北江。
澄江在县南二里,源出大明山,入马陂,唐澄州以此名。
樊庙江源出渌七隘,东北流,至县东三十里,汇流入大江。
龙母江亦名龙马江,在县南三里,源出高眼山。化龙江在县南八里,源出淡竹山,亦曰淡竹水,亦曰单竹江,㑹流马陂。
周利江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县西南界,与化龙江合流入马陂。案旧图志皆南江。
明镜湖在县南,其水清澈,亦入马陂江、田州土州。
云瓶山在州西北,其形若瓶、八面山,在州西,周围多树木。万山在州西,峰峦层峙,溪壑连绵数百里。屛风山在州西,峰峦,排列若屛。
巩山在州东北,群山对峙若门俗,称门为巩,故名巩山。
隆山在州治东北百里,田之髙山,惟此为最。岜马山在州北,峭壁上一㣲径有石,穴十二清泉涌出。
横山,在州东南十里,山势蜿蜒横亘,故名乌龙山,在州治东北二百五十里。
岜野山,一名岜社,在州西北,曼衍而东,连亘百馀里。
飘岚山在州北九十里,其上有泉县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里定之水穿其中,以出剥㳍山,在州东南四十里,剥㳍之水出焉。
那兔山,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那兔水出其下。卜峒在州东北一百八十里,卜水出焉,合篆溪而注入红水河。
扶头峒,在州治西南二百里。其中有泉罕●坡,在城西二十里。明岑绍建嘉乐亭于其巅,今废。
岩长坡,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上有泉右江,由云南富州东流入州境,至百色市,合泗城水,又东合砦欧溪,又东经州治西,绕南,又东合练溪,又东入上林界。
红水河源自滇中,由泗城、那地东兰绕州东北界。万洞溪在城西二十里,其水深阔居,民常渔于此。若溪一名䭾命水,源出镇安府,由奉议州流入州东南界,注于右江。
砦欧溪,源出万山,西南流,注于右江、都阳、安定诸土司,下迁江。又泗城水,源自泗城府流入州界,至百色注右江。
那兔溪源出那兔山,西流注于右江。剥㳍溪源出剥㳍山,北流注右江。练溪源出武龙山,绕州治西北注于右江。冷水溪源出隆里山,西流百馀里,转南合练水,注于右江。
隆溪源出隆里山,东流注于红水河。里定溪源出里定山,东流,合隆溪,注红水河。篆溪源出东兰州,由篆里东流注红水。那霸泉在州西五十里,四时不竭。㳍澜泉一名皮澜泉,在州东一百里,其味甘、冽嚣、坡泉,一名大笃泉,在州治东八十里。
罕●泉,在州治西二十里。
那冰泉,在州西北十里。
上林土县
那造山在县南,山势层层,茂林丛棘,鸟兽所居,人迹罕至。
笔架山。正东离县,署二里局。丰山在县东七里。
陇坡山,在县东十里。
岜暗山在县东十里。
琴地山,在县东南十五里。感钱山,在县南二十里,接果化州界。枯陋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小池,水清如镜,四时不竭,与佶伦土州接界。
莲花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巉岩峭壁,远望如莲花雷矮。岭在城西,山峦高耸,东西穿径皆黄茅青草,行人无所安憩,与向武分界。
质利岭在县西南,山中无树木。怀喜岭在县东南,无树木平葛岭在城西北。又表割岭在东北,与土田州分界。
右江自百色田州流下,经县前歴果化、隆安至南宁,是为左江右派,故曰右江。
大含溪在县北,源自向武州,流入境,东注于右江。大罗溪在县南,源自向武州,流入境,注右江白山土司。
九儿山在司治西,远望如婴儿排列。独秀山在旧司治之,东接武缘界,详前笔。架山亦在旧司治东,起伏三峰,如笔架形。九娘江在司东南,相传昔有九女渡江,骤水冲去,因名。
小溪在司治东,源自下旺,地方流,至秋冬浅涸,春夏泛涨。
兴隆土司:
挂榜山在司治北二十里,平远苍翠,状如悬榜旗。山在司东三十五里石壁上,传有罗隠,题刻「旗山带水」四字。
暗山,在司南六十里,林木深郁。旧传虽昼行必以炬炬,灭则暗如黑室。
鸡笼山在司治西南三十里。昔人见有鸡栖岭上天,将晓辄鸣。
七首山在司西二十里,高岭峭壁,起伏七峰,似七人首,相传古姊妹七人,学仙于此,冲举而去。凤凰山在司西五十里,山势翩翩,宛如凤翥黄旛山。在司西二十五里,一望黄色如树帜。然清水江在司治东北,自安定刁河隘流下合红水江,一线澄清,水色不杂。
七首水在司西南,从七首山下流入红水江。鸡笼水在司治南,水自鸡笼山下流入府城河,那马土司。
岜旦山,在司西北十里,峭壁插天,中有石洞幽迥。俗祀真武于内。
文胡山在司南五里,尖峰突兀连接武缘岜顿村。峨山在司西北十五里。
苏㙔山,在司西南五十里□标岭,在司南四十里。与武缘之永宁地接岭,势高峻。
六部岭在司南十五里,接白山思黎城,山势高大,超出群峰。
砦崇岭,在司北一里,山势嵳峨如屛障。秾企岭在西城十五里。
秾企水自石穴涌出,由上下马安城头流入旧城岜橙村。春夏泛滥田畦,多资灌溉。
峨山水发源石穴,逶迤而下,至渌都城头,与苏㙔水合流。
苏㙔水水从坑堑仰出,流至渌都城头,与峨山水合绕周鹿城头,东出兴隆界,入红水江,四时不涸。田无旱虞。
定罗土司:
感土山,在司东北五十里,秀丽清幽,中有岩穴,若有风雨,其顶先出云气,遇旱岁,人皆仰占。
独凤山在司治北三十里,形如●凤将军山,在司北三十里一峰,高出怪石巉岩,与那马交界。
三架山在司南,三峰尖耸,形如笔架,故名大成山。峰峦秀拔,峭立云表,树木蓊郁,司治建其下。
罗汉山,在司治北,屹然耸峙。石壁间刻有「罗汉山」三字,内有罗汉洞及大士岩,诗刻甚多。
玉屏山,在司北二十五里,四面削立,高可百仞。中天岭在司西南二十五里,高约百仞,顶上有泉。桥傍水源出中天岭,北经损城头,东出巩桥,又经傲城头之东,与架溪合。
架溪在司北三十里,自旧城司流入,经架城头南,又东经傲城头,北折绕出那马司界,入红水江。产溪自旧城司流入,经铁锁桥,折而北,经凌城头,又西至傲城头,与架溪合。
旧城土司。
八峰山又名元武山,在司城内朱雀山,在司治前,尖峰独耸明岑瑛书「悦服」二字刻石。
岽嵝山在司东北层●磊石下。有泉源䭾感山,在司西南,石巉岩有涌泉。岽藏山在司西。
岽嵝水,源自岽嵝山下一石池仰穿而出,秋冬稍浅,春夏涨溢,漫流入䭾感山。
䭾感水源从䭾感山下,石穴涌㵼,四时不竭,流出都阳土司界。
下旺土司。
蓬山在司后,与城相连。屏翰司治崖半。有观音阁。大王山在司治左,层峰插霄。
波岌山在司西南,有泉涌出,日每三潮三汐。垒石山在司治左石壁巉岩。
鬼山在司北,深林岑郁,有泉涌出于下。崇峻岭在司治前,山势高拔。
秾穰岭在司治北,出磨刀石。渌劳水在旧司治,源出渌多山。波岌水源出司西南波岌山,下流入旧城土司。秾穰水在司北,源出鬼山,经司治左,与波岌水合流。
安定土司。
砦油山在司治西北二十五里,山势崔嵬,干霄傍有石磴,嵚﨑可梯而上,好事者登其巅,往往见署宇台榭,城门启闭,在依稀间内,金银器具辉煌,心目稍萌觊觎之念,则阴霾四起,雷雨交作,凛然不敢仰视,匍匐而下,天气清爽如初歴,传此山为昔蛮王岑顺屯驻之地,殁而为神,故有此异。
陇茶山在夷江洞内。
夷江洞,在司东一百五十里,由匹夫关险仄,盘旋始达。其地洞形条直如巷,中㵼小水,前横大江。夷江水自东兰发源入司境,由山根涌出,流入大河。
红水江距西四十里,横于司治之南,冬涸阔仅十数丈,霔雨则泛滥汪洋不可度,拟通河皆赤,上下俱名红水江,惟司之刁河隘地透出一线,清流不混,为清水渡一河两名亦可异也。江水来自田州,多从山窍潜透,难通舟楫,其源有云:自黔南铁锁桥来者,去则由庆远之罗墨渡,经忻城,迁江来宾而归右江。
韦太村水在司北五十里,一水●然仰出,莫测其源。
都阳土司。
峒层山,在司治北十五里,山势髙大,起伏如虎,下有峒岩逺,望重峦层叠,因名。
旦山在司西北十五里,山下有洞虚敞,清幽怪,石林立,有石笋石座等异,相传昔有樵者,遇绿衣,神人于此端拱对语,须㬰不见,至今遗迹尚在,远望婷婷,独立如人。
强山在司南一百二十里,峰峦髙耸,下有石岩,相传罗隠,曾居此题,刻「顺山隠岩」四字,故又名顺山。岜造山在司治后,山势如屏。
六娄山,在司南一百二十里,一峰矗起。红水江在司治南二十里,水急山狭,土民常用独木小舟,架渡极险。
咘岜水在司治西南一百二十里,平地有穴阔数丈,水由地出,初视极,澄清可鉴,眉发移时,混浊如血。久之,渐变如米色,一日色,凡三变,流数武汇,入咘敬潭。
咘敬潭在司西南一百二十里,潭阔过于咘岜,渊深莫测,水从潭底,仰出清澈多鱼,观者必诚心默祝,一时浮跃,水面如梭,歴歴可数。水由顺山东注,武缘县河潭侧田畴,赖其灌溉。
古零土司。
龙角双峰山在司治东北二里,两山峙,立尖峰突兀,状如龙角。山下有古零堡土官岑瑛垒,石为垣,基址存焉。
虎头山在司南三里,山高耸,起伏蹲踞,俨若虎形。山顶有寨,名曰金刚,亦岑瑛建。
纱㡌山在司北三里,独立无附势,干云霄后髙前低,有类纱㡌,故名。
下劳山,在司治左。
敦旺岩,在司治后,偏西四里荔水岩,在司治左偏北二里。司前水自上林界山下涌出,迂绕司左,由纱㡌山后下注入下远潭,溪涧盈尺,亢旱则涸。土民常于溪内掘地,聚水汲之。
下远潭在司治后,潭阔数丈,其水碧澄清澈,合司前之水,穿入刁律隘山根。
泗城府:
凌云山在府治北,极高峻。迎晖山在府西北,山势朝阳,故名饯旸山,在府西山,形端雅,如饯纳日莲花峰在府北,群峰团簇、登高逺望诸山,皆培塿灵洞。在府北,崖谷深广,溪出洞中,夏可避暑。红水江自西隆流入府界,又东北经那地、东兰二州,入都阳、安定司界。
澄碧水在府西,绕南流,注于汾州桥。龙渊水在府北。旧图志: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有神物踞之。
西隆州
三台山州署倚之三峰,蝉联耸峙,因名大雅山,文庙倚之。
砦,雄山守备署倚之。
埧达山,在州治西二百五十里,浑河绕其下。埧楼山在本州甲西南,高耸矗天,上下三十馀里。风箱岭在古障甲,距州三百五十里。岭上一石,形似风箱,故名。
浑水河即红水,源自云南陆凉州来,西南入州境,逶迤而东,北经巴结甲,南绕那贡寨,北至埧达山,下板埧塘,入剥弼甲,流出府界百乐寨。
清水河源自云南维摩州至本州埧达山之北,灌入浑水河。
同舍河源自云南广南马别山流出,至本州土黄甲同舍寨之,东南流入西林县界,即䭾娘江上流。陇高水源自革长甲内山中流出,绕扁牙寨,东北合浑水河。
西林县
交椅山,在县治后三里。
独旺山在县南四十里,中峰尖耸,石壁,峭絶。木龙山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广南交界界。亭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西隆州分界。大山,在县东北二百三十里,与府分界。晩架山,在县南二十里。
潺岜山,在县东南二百里,群峰叠耸,茂林幽蔚,石岩有泉。
累峰山在县东二百里,平布二十馀里。样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与府界夹山,在县东南二百四十里,与田州及广南府连界。
端峰山,在县治前五里秀峰端拱邑之丽山●猫岭,县西北八十里巉岩峭壁,行半日始抵其巅,俯览群峰,皆如小阜,烟雾常蔽,片云即雨。高处一石穴,流泉有声,曲折㵼落,居民耕食咸赖之。苍岭在县东二百里,旧日土官曾筑土寨,今遗址犹存。
黄坭坡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少木石,土色皆黄,府及西隆俱分界。
䭾娘江在县西北,发源西隆流入境内,与渌䭾河合流而东,至瓦村隘转南,直至田州百色,两岸俱悬崖,峭壁中流二大石屹然相峙,名曰「钳牙」,石缝仅二三尺,独木小舟从中穿过,水势絶险,阴雨江涨,即不可渡。
䭾闷江源自广南与渌䭾河合流。渌䭾河源自广南出,绕县侧,至●角墟,与䭾娘江合。
直●郁,林州
寒山,在城西北三十里。《九域志》云:「越王佗夏月遣人入山采橘,十日方回,问之曰:山中大寒,不得归」。因名山顶建庙,有飞来石,上书「感应龙王」四字。神姓张能兴云雨旱祷,辄应歴代,皆赐封号。
大容山,在城东北五十里,峰峦层叠高耸,接天界容、浔诸境。州治发龙于此。
榜山,在城东北三十里。
信石山在城南二里,一名牢石坡,上有夹石,形如侧钟。每岁候此石若云,气覆之,岁丰稔。
绿鸭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厥土青黄冶者,取以炼铁。
西山在城西四十里,其形如楼台,鼓角,壤接博白及广东之廉州。
罗㜑山在城西三十里,石上有巨人迹,铜鼓山在城西六十里,近南流,江有铜鼔声闻于下。
天门山,在城东三十里,即天门关。荔枝山在城东南二十里,为州治屏障。凤凰山在城东十里。
登高山,在城北五十里。
青南山在城西北五十里凌烟峰,在城东二十里,独耸诸峰,两岩中通,一望寥廓。
豸堂岭在城北一里,其形如豸,上建真武庙。伏牛岭在城西五十里,状如牛。
狮子岭在城东十五里。又东北十五里有龟岭,推来岭在城西二十里。
五冈岭在城西三十五里,五峰并峙,为文笔两道。岭在州南十里,其峰峭削,路分博陆。流山岭在州北五十里,为一州险要。东门岭在城东一里,岭旁建东岳庙,水月岩,州东南三十里,虚明爽豁,如琅玕倒垂涧水出,岩中漰湃,有声循涧入洞,游必列炬,跨木渡水,石势益竒,联络二十八洞,最为佳胜。
张道岩在城西北三十里,又西南为隠仙岩,白石洞在城东三十里,周围七十里。道书二十一洞天。
天马洞在州南二十里,两首昻然对峙,石多马蹄,迹深入二三寸许。
钧天洞与天马相连,分上下二界,上界轩豁,可布十筵,下界临潭水,有石垂垂扣之,铿然清越。钟磬、龙头石在州前宣化坊内。
南流江在州左,源出大容山,㑹绿鸭水,西南流十馀里,经罗望入定川,歴博白合、马头江,至廉州入海。
罗望江又作西望江,在州右,源出大容山,绕州北,西流十馀里,㑹南流入海。
鸭桥江,州西北三十里,源出绿鸭山,入南流江。定川江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兴业葵山入,南流江。
桥丽江,源出陆川马坡,入南流江。沙田,江州南四十里,源出博白绿澄峒,入南流江。五龙潭,在州南三里,水深如靛。石壁镌有「佛龙神」三字。
游鱼洲在南流江中,近紫泉,俗䜟曰:「游鱼到瑞泉,郁林出状元」。
西瓯池在州治西,晨晓多烟气,上升相传,旧有蛟出池中。
紫泉在州南,南流之滨,旧名濯缨,有巨石,伏群石间,水从石窍涌出,四时不竭。宋嘉定间,忽涌紫水,因改紫泉,又名瑞泉。明洪武、永乐间,紫水再出宾兴,岁以水出红泉之数为验,合若符契。
七星,井形如北斗。
博白县
凝雾山在城东二十五里,山势屹立,晨夕云雾兴顶。
宴石山在城西南六十里,山背盘石峭立,下临大江,中有流泉,相传南越王宴游处。
八将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八峰攒立,有飒爽之状。
凤飞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与八将山隔江而峙,形如飞凤。
卫公山在城东十里,崔嵬耸立为一邑镇。旧有灵应侯坛,岁旱祈祷地,今惟址存焉。
凤凰山在县北九十里。旧志传,宋时有凤见此,飞云山在县西六十里,山峰峻耸,时见云彩流结,有扶禄王坛。
伏割山在县城西四十里,旧尝产鹦鹉、孔雀近山有伏割村,因名。
万禄山在城西二十里,有显应侯坛。蟠龙山在县南八十里,山峰绵亘层次,蟠矫如龙。乳石山在县城南三十里,岩中石乳,垂如华盖,下有流泉。
九岐山,在县南七十里,回峦叠嶂,分为九峰。绿罗山在城西二十里,下有绿珠井并祠,相传即梁氏故宅。
双角山,县西十五里,二峰角立高,峻秀丽,上有富林侯坛,下有金谷园,相传晋石崇曾经。其地一水流合容江,人呼为「绿珠江」。
射寮山在县南二十五里,高出云表。有应天侯坛,旱祷輙应。
洞房山在县东十五里,下有石洞玲珑,深邃如室,宋刘子羽寓此。
天马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邑南镇山。大荒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周围四十五里。上有池,相传有鱼。曰婢妾如人,形生两翼脐,下垂练带,长三四尺,揺动有光。
木朴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势险峻。凌青山在县城东南五十里。射丰山在城南五里,又八十里为射孚山,皆高峻云流。山在城东三十里,有泉穴,为小白江源。金鱼山,在县城南四十里。
陵山在县南三十里,下有井,水常温登。高岭在城东二里九日,士民登高之地,下有井泉。春时官长,常于此劝农,故又名劝农岭。
将军岭在城西北二里,宋狄青讨侬智高,曾驻军岭畔,故名。
绿秀岭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势高广,下有龙潭。旧建龙母庙,旱祷輙应。
紫阳岩,在县南六十里,岩洞清虚,上连碧落,下瞰清泉。南汉刘崇远所铸铁佛像、铜钟,古碑存焉。石钟岩在县东二十五里,岩如室,上圆下方,悬乳若钟状,扣之有声。
将军峒在县南三十里,石门三,重入峒数。武有石室石,田一石,如伏龙状二泉温,凉分两●石壁,刻南州太守,领将军龎孝泰十字。
绿澄峒在县城北四十里。狮子石在县南六十里,平地拔起如狮子,鸡距石在县城东南三十里。山皆石,板上有迹如鸡距。
马踏石在县西七十里,石上多马蹄,迹南流。江在县城西二里,详前郁林州南。立江在县北三十里,源出绿澄峒,流经县北四十里,至南流江合流。
绿淇江在城东十里,源出洞房山,入南流江。绿珠江在城西北七里,源出绿罗山,归南流江合流。
鸦山江在城南十五里,源出凌青山水,归南流,江合流。
小白江在城东十里,源出云流山,与南流江合。浪马江在县城西二十里,源出木朴山,流合顿榖江。
饮马江在城南一里,源出登高岭,流经县治西南,略塘江五里,入南流江。汉马援南征,于此饮马,故名。
环玉江在县南一里,西流入,南流江浪。醴江在县西六十里,源出尚流、乡汇诸水。洗马江在城东一里,源出白鸽埇,西流入南流江。顿榖江在县城西三十里,源出飞云山水,归南流江合流。
铜鼓潭在县北二十里,深十馀丈,西岸石壁峭立。旧志:汉时铜鼓浮水,面响声远,闻乡人来观,久之复沈。明●治乙未,邑人获其一,解送制府。正德乙亥,又得其一送县。今俱失。
龙潭在绿秀岭下,有石穴,北戍滩,在县西南一百里马门滩下。唐咸通二年,安南都䕶高骈平,南诏师旋,经此舟不可行,命海门防遏使疏浚,至今赖之。
马门滩南流,江中势如奔马,二石峙立,有汉伏波庙。
温井即汤井,在城南三十里陵山下。文石井在县治。前相传,昔年邑市火,井泉涌沸,髙数尺,邑人藉以灭火,官司以闻,封曰文石泉。大王绿珠井在县西十五里绿罗村,旧志饮此水,产女多丽色,里人以美色无益,遂以巨石填之,邹文仲有诗。
北流县
大容山,在县城北二十里。详前容县笔架山在东南二厢,离城十里,三峰耸峙,状如笔架,因名。
绿蓝山在西北,吉京里,离城三十里,乃大容山之东一支山也。
双威山,在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思贺江源出其下。铜石山在县东十五里,层峦秀丽,上有灵池,中有石如鲤泉,从鱼口流出,冬夏不竭。旧产水银、朱砂、金龟山在南。二厢离城一里许,高数仞,山丰隆如龟形,因名。
花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其岭有石散布如花。印岩山在县东,去城一里许,四畔皆平,中突一埠,有纹如印。
勾漏山县东北十五里石峰千百皆矗立,特起其岩穴,勾曲穿漏,故以名山。又尝以名县道书为二十二洞天葛洪求为勾漏,令修炼于此。
㑹灵台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台高百馀丈,嵳峨峻险,由絶壁攀援而上。元至元四年,县尹陈楠建亭于山巅,有飞泉贯崖而下,东有龙井,遇旱,祈雨多应。
望夫山在东坡地,离城十里。天门山在西二厢,离城十里。白云岩在县东北十五里,岩中有佛像,题咏普照岩,在勾漏山如覆釜,登岩,却顾黄坡翠巘与石峰相间,灿若幡幢,交错翻,翻欲动。
独秀岩在普照岩,西洞宏邃,石室广高六丈,乳石挂壁。有弥陀大士像。
通津岩在县南,埧乡有清溪自南而入,从北流出石山,对峙如门,故曰通津。
㑹仙岩在东小二里,离城二十里。勾漏洞勾漏山洞有十所:曰灵宝,曰宝圭,曰白沙,曰玉虚,曰韬真,曰普照,曰独秀,曰玉田,曰金龟。或断或连,皆幽竒怪异。迥出人寰洞,前有小亭,俯瞰横塘,倚栏四顾,列峰回环,秉烛而入。有丹灶、床、几、盘瓮、碾臼,皆石乳,天然凝结,塘前水草,间产葛仙米,夏月可采而食。
白沙洞勾漏山秉烛从窦入,凡经六七窦,行里馀,乃至勾漏竒甲天下,此为第一。
玉虚洞在勾漏山洞中,物象皆莹洁如玉。每云从洞出则雨,风从洞入则霁。旧名念经窟,观冲洞,吴元美改今名。
玉田洞在韬真观西,洞辟三门,中门明广可入。其中田数亩,有石花,如玉色,田后二石。池中有小屿,水潜通江。
景星石在宝圭洞山巅,孔穿,望之如星。双女石在县东二十里铜石山旁。旧志:宋初,有县民生二女,性孝谨,春月养蚕,尝以一女奴相随采桑里,有来议亲者则愠怒,既而父母以其年长,宻以许聘里人。二女知之,诘朝沐浴更衣,托采桑为名,登山立化,为二石人。其母往观之,女奴犹立二石傍云。
穿镜石在县西十里,空圆如镜,故名鹅公石,又名峨石山,在县南八十里,近水北。一山对峙为鹅母石,形皆类鹅,因名
绿蓝江在县城东,源出绿蓝山,分二●、西●至冲龙里,由平安江达廉州入海,东南●经落桑桥入绣江。
思贺江发源双威山,下流合香墟,经县西南入绣江。
圭江源出大云岭,经罗皂,出大坐坪,至定良村,㑹思贺水,合香墟水香墟。有三源:一自石鼓岭经安乐垌出鸡儿坡,一自那楼山出南绿,一自天塘山出,充隆三水,合流至县城西南,是为圭江之水。又登龙桥水在黄岭山,发源顺至城西,绕城北,经通仙桥,出广济桥,合圭江水。又落桑桥水,由乌巢山发源,乃大容山之东流,经冲龙里中村至大里村,合都陇里水,俱出落桑江,㑹圭江,由容藤而至大江。又有平安桥水,去县西北三十里,乃大容山之西,流入平安江,经茂林桥,合郁林、博白诸水,达合浦县,入大海。
葛洪井在勾漏山,相传葛洪。于此洗药久湮,惟石盘石。
圣水井在灵宝观内,其水甘冽,一名文石井,陆川县。
鸣石山在县西十里,一名石鼓山,一名天马山,山形耸峻,如马半山,一石击之,其声清越。《寰宇记》载董奉仙后,有人见于陆川鸣石山中,即此。
白羊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多白石,四面孤悬,上有飞泉,下产勾芒木。土人取木皮绩为布。
大这山,在城东南三十里,高峻通化州。石湖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石袍山,髙数十丈,巉岩峭壁,上有一池,澄清而深。雨后山色晶莹,望似积雪。
文龙山在城东十里,下有小溪水,流绕城市。石羊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小石棋布,伏如群羊荔枝山。城北四里有荔枝林,芳翠袭人,夏月可避暑。
三台山,在县南一里,峰列如三台向学宫。金坑山在县东南十里,下有溪流,不絶沙黄,如金山顶,建金华寺。
文黎山,在县南五十里。
后阳山在城北一里,绵亘起伏,为一邑之胜。山下有报恩寺、元妙观,今废。
分水山在县北五里山下,有二水,一顺流十里,至县城东,一返流十里,合米场河,流入郁林州界。凤凰山在城西十里,似凤凰翔舞,故名山,顶有石盘泉出其中。
谢仙山在县东三十里,分列八峰,山顶一潭,鲤鱼盈尺。山中多产,四时果实,世传谢仙得道于此。双流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六穿山,在城北十里,一石壁立如碑,上穿六孔,故名。
黄箭山在县城东北六十里,东山在城东三里,乔木蓊郁,邑人龎頴曾构亭其上。
大水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势延袤,直接平南藤县界。
伏波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马旭山在县城东南三十五里。鹤垌山,在县城南三十里。石山,在县城北四十里。
箫韶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路峒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大挟山在县西南七十里。繁龙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双角峰在县南三十里,又名双峰山,奎岭在。阙
龎姓建书楼于半山,号聚奎斋,因以名岭。
黄岭,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登高岭在县东北四十里,有泉出其下,合回龙、黄箭诸水。
甶子岭,在县北五十三里妙洞岩,城东八里,一名东山岩,又名瀑布山,高三十丈,中有一线,南流合妙洞水。
水车江在县南二十里,源出金坑山,合县前河入海。
回龙江在城北十五里,合黄箭、登高二水,流经米场,出马坡入郁林,下廉州入海。
下浪江在县西四十里,源出甶子岭,流入博白县界。
龙化江在县南五十里,合平南水,通伏波滩下石城县入海。
妙洞江在县南一里,源出妙洞岩路。峒江,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出郁林州。昆仑水在县城东三十里,源出谢仙山,合六潭水,入北流江。水中有石似昆仑,故名之。
六潭水在城东二十五里,源出谢仙山,合昆仑水,入北流江。
平南水在县南三十五里。黄箭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黄箭山,流合回龙、登高二水,入郁林州。
分水出分水山,仙灵宅窟也。伏波滩在县城南四十里,岸左有伏波庙,即乌江下流。
灵泉在城西南五十里,石窦午时出泉,时过即止。温泉井在妙洞水旁,泉自石窍中出四时温热,冬亦可浴,旧构有亭,为邑士夫游观之所,今废兴业县。
葵山在县北十里,峰峦秀拔,山半有岩,杂树交翳,烟云恒集。其上有龙井,世传邑人萧某者,于此修炼得道,后为洞庭湖主云。
三台山,在县西五里,三峰联属,秀拔莫伦。北斗山在县北十里,七峰缀峙,形似北斗,故名。东斗山,在县东十里,与北斗山相对。
铁城山,在县南十里,其色如铁,中平衍。外石壁险固如城,上多石窦,泉流不涸。三面无路,惟东有路可通人行。门前石上有二牛迹宛然,南有基约四丈,名敌楼,传古避兵处。
绿阴山又名甑山,在县南二十里,乔木凌空下绕清泉。
文笔山在县西南二里,山势挺出,如卓笔状。万石山在城西南,峰峦错落,如累石然。茍蓊山在县东二十里,树木丛䝉翻。车岭在县北二十五里,羊肠径折,险峻难行。白马岭在城北一里。
黄岭,在城东南十里,高数万丈。白马岩在县西二十里。常有白云覆顶,远望若马,形内深广,有小洞隙,光透天如窗牖,下有泉出太上岩,在县南十里。层崖邃穴,有水可汲。内供老君像,有石笋,若人形一石臼,无凿痕,岩上多古木,参差类屏障,青翠不雕。
古州岩在县南二十里,岩半有潭,四时不竭。东折一洞有石,悬下如钟,扣之铿然。
石掩岩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岩石,状若浮屠,前有石掩之若扉阖不可入。世传藏仙丹图籙之所,人欲启之,石动欲堕,遂止。
吐华岩在县西南三十里内外二洞相通,深潭清澈,鱼游如织。洞有石,鼓击之,响应。
牛咙岩在县南十里中,可容百牛。居民冬时,常驱牛入岩,以避寒气。
黄桑峡在县西三十里。岭嶂,辽远界。广东灵山县。龙穿江在县西十里,源出葵山,东南流二十里,由山下石穴中,过传有龙,穿其山,水因通焉,流经县东,入郁林定川江。
上鸣水江在县北十里横石滩,源出葵山,合流龙母江,共二十里。
下鸣水江在县东二十里,县境诸水汇流,巨石突起,横距西岸,滩濑飞激,声若雷。世传科试之年,中有沙屿浮起,即有中式者。
龙母江自上鸣水渐折而西,绕县北翻车岭下,两崖森翳,一水流旋,西北经九十里入贵县。将军江通津江在南门外,即新江明知县吴日乙开。通济江在东门外,源出葵山,合流于鸣水江。马山江在县南八里,自龙穿江分流而来,与下鸣水合。
慕思江在县东北五里,南流入通济江。岑江亦作清江,发源葵山,东流,经县东,曰通济江。汇慕思江水,绕县东南,分二流,一经城南,西入龙穿江,曰通津江。一西南流,经县南八里,曰岑江,亦流截龙穿江,西南入广东廉州府界。
古州潭在县南八里石岩下,澄澈可鉴。蛟龙潭在县西三十里,相传石岩中。有蛟龙、盘蛰,四时阴霭。
博泉在县南二十里,南汉封其神曰龙母夫人。宋熙宁中,封济惠夫人,有庙。
龙湾在县东十里,深澄不测,汇下鸣水。石井在城西井泉清甘石涧,屈曲中,可流觞玉井。县北十里塘山村,前水清冽。昔传晋葛洪为勾漏令,望井中紫气知有丹砂,采之而去。
广西通志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