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十三

山川闗梁附

百粤阻五岭而粤西,擅五之三:曰骑田、曰萌渚、曰越城山,皆拔地而起,峭崿玲珑,奇诡万状,寜独勾漏都峤,标名神宅耶?川之大者,厥惟三江,萦纡漩洑,击雪奔雷,顾拟诸滟滪瞿唐,则夷险殊焉。夫扶舆磅礴之气,必锺魁岸奇伟之人,树鸿业而赞皇猷,丹砂金锡、楩楠孔翠之属,谓足以扬其光气乎?乃若山之扼塞为闗闗,以诘奸水之平津,有梁梁以利济,亦为政者所不可忽也。志山川,附闗,梁桂林府。

临桂县附郭

独秀山在城东北峭立五十馀丈,端严秀整,侧视如卓笔,较诸峰为特秀。宋太守颜延之读书岩下有诗云:「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大厯中,李昌巙建学于山之麓,后为报恩寺,又名铁牛寺。宋元佑间,郡守孙览镌曰:「颜公读书,岩刻五君,咏于石构堂曰「五咏」,元顺帝以太子谪静江居寺中,明洪武二年,卜其阳为靖江藩邸。

国朝即其址建贡院。

桂山在城内东北隅,三峰连属,前拔起次,宛转,后巃嵸,相传山多桂树,故名旧号越王山,有石坛,五代时马殷所筑,有马王台,三字遗迹,宋张栻于山北置尧山、漓水二坛,岁时致祭,今遗址尚存,七星山在城东三里,七峰骈列,状如北斗,旁有小峰,若辅星然,山半曰七星岩,缘磴而上逺,近在目洞寛平,可宴数十人,顶有鹤形如画,忽隐忽现,洞中有石柱石,槛石棂石榻,其他或蹲或踞,肖物象者,未能指数,岩壁镌刻甚盛,行可数十步,为栖霞洞,唐时土人祀老子于此,宋经略李弥大更名仙李洞,有二路:一从西行,两壁石液,凝冱玊雪晶莹,顶髙数丈,阔一二丈,秉炬而入,如履通衢,顿足曵杖,铿然有声,云洞之下,又有洞焉,一从北行,蜿蜒曲折,结构天成,世传洞中有穴,通九疑山,昔有人裹粮而入还,计其所歴,已及东河河上,彷佛闻掉楫激湍之声,唐郑冠卿遇日华月华君于此,宋范成大纪其事于石,绕径二里许,即曽公岩旧名冷水岩也,山根石门涧,水流于下,宋元丰中,曽布帅桂跨涧为石桥,其左则元风洞石穴低下飕飕,袭人盛夏,凛冽宋柳开,有铭刻石,张孝祥有「应怜桂海长炎热,乞与清凉万窍风」之句,更有碧虚飞仙弹子省、春留春诸岩,朝云等洞详于栖霞寺志,兹不具述,自唐迄明,官斯土者,多构亭阁,为览胜之具,今所存者,惟栖霞寺云。

四望山在叠彩岩之右,石上刻四望山三篆字,其下乱石纵横,排突山腹,皆迳梁危磴,由西而北,有石门约三十步。唐元晦曽建销忧亭,今废。

于「越山」一作「于越在叠彩岩左石上,横列于越山」三大字,自左而右,山下有栖真阁及洞元晦记》呉遣步隲征南克有于越山」,名以此。

华景山在府城西北,一名寳华,其山中㫁,续以雉堞下,有重门为西清寳积,自南来交扼其口,山势下广上,鋭直矗云,汉、宋,李师中有诗。

寳积山与华景对峙,上有武侯祠,号卧龙山,世传马賨曽建亭于山之东南,旧有老榕树,生半崖间,虬枝密叶如垂翠幄,石坛镌「榕台」二字。宋嘉定癸酉,陈肤仲书小坡镌「桂岭」二字,宋经略吕源书下,有唐都督王晙祠废。

弹丸山在城东二里,山下有岩,出乳石,圆如弹丸,宋人名曰弹子,后曰省春。淳熙间,刘焞帅桂缮亭造梁,游宴其侧,提刑梁安世为之记。

尧山在城东北十五里,隔江与舜祠相望,髙广磅礴延袤竟百里,环桂山皆石,此独积土,天将雨则云雾四起,农民占之,上有碧桃仙馆馆,前平田曰「天子,因尧以名后,讹曰天赐」。中有石穴泉涌,曰玉泉池,其最髙处为白鹿禅师,故栖地山下有尧庙,四时奠飨不絶。唐轩辕弥明、宋张栻俱有谒庙词,刻于石元。吕思诚有诗,明靖江诸王墓在其下。伏坡山在城东北,突起千尺,西跨城中,东枕漓水上,有䝉亭遗址亭诗,与记并镌山壁,又有癸水、光月两亭,今俱废,惟汉伏波将军马援祠及羽人所栖,观宇在焉。

虞山在城北一里,又名舜山。漓水漾其左,黄潭萦其后,下有韶音洞、南薫亭。宋淳熙初,张栻所辟洞南有舜祠黄潭,一名皇泽湾,即宋王祖道,穿为长池,引潭灌注,作癸水,以达隐山之湖者。

隠山在城西三里,本名盘龙冈,中有六洞洞,皆有水。唐李渤出镇来游,乃搜剔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穷极,因名隠山六洞,各镌篆书曰:「朝阳夕阳,南华北牖,白雀嘉莲」。又引溪为湖,环浸山下亭榭,湖山之胜,具呉武陵《韦宗卿记》中。

南溪山在城南七里白龙洞下,俯瞰南溪,故名耸拔,千尺诸峰,回合烟翠,着衣如染。

雉山在城南三里,一名漓山,又名沈水,髙五百馀尺,周回二里,有洞深百馀步,内多蝙蝠。宋僧栖顒居此,有雉来集,因以名山。江畔旧有青罗亭,张南轩重建禊亭,久废。

西山在隠山西,三峰连属,曰石鱼,曰观音,曰西峰。旧有西庆林寺,后名延龄寺,今废。内有古像,旧云卢舍那佛,缘磴而上,絶顶群山如瑶簪玉笋,森然在目,唐人登髙于此。

穿山在城东五里,下枕流水,即弹丸溪,来合漓水处,山势昂耸,若与西岸斗鸡山相持状,山巅有穴通透,望之如轮月挂空,或题曰「空明」,宋胡槻号曰「月岩」。

辰山在城北,东渡三里,俗名虎山,有三岩,下岩石室幽旷中,岩多怪。石上岩有小亭髙插云表,游者谓桂林诸山之冠。宋嘉泰初,士人刘升之家,其下经略李大异谓久晦弗彰,疑为神物所居,名曰蛰龙岩。

中隠山在城西五里,一作锺隠,俗名佛子岩,广平髙敞,宋绍兴间,吕愿中来游,题曰吕公岩,后张维与张孝祥构亭于前,又题曰「张公洞」。

普安山在城南三十里,山势蜿蜒回绕,有泉涌于山顶,寺名龙泉,张孝祥请封,每岁春秋祀之,清秀山在城西北三里,唐曰清岩,一名新岩,冈连陇凑,盘纡岪郁,长可里许,下瞰塘水,清彩映发,岩有两门,东西对辟,回朗爽豁,宋吕愿中建楼阁,今废。乾道间,邑士朱元顺隠此,桂帅张孝祥勒石,象鼻山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滨,形类象,故名下有洞,上有小石塔,唐元晦改曰宜山。宋方信孺建云崖轩,明邑令邵以仁重建,因祀方公及范公成大于中,今俱废。

斗鸡山在雉山之东,两山在左,右岸腾昂,如欲斗状。

净瓶山在城南十馀里,山如颓云,西面襟江,波沦回旋,中有小洲,浮起如印,又如镜,因名镜子洲。山北有真妃庙,有亭曰梳妆亭,庙后有洞石如华葢,垂垂下覆色,绀碧,似秋池莲叶,故名莲叶洞。从下再穿一洞,坦平爽垲。又一洞曰「仙蔗」,顶垂石,笋可三丈馀,离地仅尺许。

驳鹿山在城东五十里,旧名阳龙山,髙六十丈,广四十里。山腰有小寺,寺后奇石,环列絶顶,有峰危立,俯视群山合沓,苍翠袭人二池,水色绀碧,有莲开五色,谓之「飞来莲」。旧图经唐●宗以异国所贡白鹿赐僧,元康骑归此山,故又名白鹿。后汉《地理志》,始安郡东有驳乐山,后人以乐为鹿,故亦名驳鹿。

侯山在城西十里,髙耸如公,侯端冕状,絶顶有金,钩岩攀援,曲折而上,俯视诸峰,如培塿然。

光明山在城西十里,山势峭拔,有一穴通明,下有水,可灌田。

琴潭山在城西六里,山下空洞渊,然成潭水流琮琤如琴声,因名其水,溉田数千亩,前有小岩,中有石榻,石琴,旁有荔枝岩,石门不甚髙,中则旷然,深百馀尺,多滴乳,垂缀如荔枝。

巾子山在城西十里,有巨石峙其巅,如巾冠,状驷马山在巾子山前,四山攒立如马骧首,俗呼大马山。

七寳山在城南十馀里,又名七寳岩,下有塘水,大塘山在城南十里,形如覆釡山,有滑石江绕其前。

寳髻山在城西山巅,有石如髻,旧志易名狮子山。天柱山在小东江中,突起髙峰八九丈,其形如柱,半际镌云:大宋崇寜五年丙戌岁,六月二十九日,大水泛至此二十字云」。

芦田山在城东六十里,众山聫络产铁矿。大江源山在城东一百三十里,接恭城县界,山出铅矿。

小江源山在城东一百二十八里,接恭城界,出产铅矿。

卧石山在城南六十里,山下有隙,通水即南渠源头分派处。

望夫山,在城北五里。

伏牛山,在城西二里。

铁山,在城东二十里。

镇南峰在城北朝京门外,旁有石崖,唐大厯中,刻平蛮颂,宋狄青平侬智髙勒碑岩左。

乌岭在城东二十里。按旧图志,隋有僧,携经舎止,群乌随飞,因名后僧。道铨开凿砌石磴千馀级,疏山泉,注于路隅,以便渴者,岭巅有小寺。

五岭在七星山后,五岭分峙。李白诗云:「桂水之五岭,衡山朝九」。疑此葢不同。秦之所谓五岭者,盘古岭在城东六十里,绵接灵川县界。始安岭在城西一里,图册云「秦时开五岭」,此其一也。

望城岭在城东五里,往来可望城郭,因名游江岭,在城东二十里。旧名牛冈,邑人张腾霄有诗。

铜冈岭在城东四十里,髙数百丈,长可数十里百丈。岭在城东五十里,髙险难登,又名云伏岭。半云岭在城西半塘村西北十五里。

驿岭在城东五十里,路通阳朔、平乐忆岭,接连百丈岭。

土城冈在城东一百四十里,界连恭城,县产铅矿,刘仙岩在南溪山之南,邑人刘仲逺居此,羽化故名,下则穿云岩,由穿云东北行,曰仙迹岩,相传仲逺礼斗处,今石上足迹尚存,山麓建亭阁,道观岩门,刻升真古洞四大字。

龙隠岩在城东二里,小东江绕其下,洞门踞江水中,游者鼓棹而入,仰视洞顶,龙迹夭矫,长可数丈,由洞门登岸,缘麓十数,武有大岩,或题曰「龙腾」。有滴玉泉,泉从岩顶,滴坠石穴,琤然作清响。旧有释迦寺、环翠阁,宋范成大建骖鸾亭,后改怡云。今皆废《元佑党籍碑》及崇寜奨谕。敕书尚存,游客镌题最多,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

月牙岩在龙隠岩北石巅,一峰端直峭拔,若剑状,目为剑山,半山之间,石室寛平,形如初月,故名有佛刹,题咏亦盛。

叠彩岩在桂山之东。唐元晦记云:「图经谓石文层叠如错彩,故名枕压漓水,岩扉南向。好事者就基构楼,由石磴而上,凭栏周览,万象歴歴可数中有寺,寺后有穴,直透山北,故名北牖洞。石壁皆镌佛像,故又名福真洞。旁有仙鹤岩,下有混沌岩,又有栖真洞诸岩,互经皆其辅也。岩后有越亭及拱辰、望江二亭,元晦于此多建台榭,最称胜境,今俱废㑹。仙岩在城东五里,屹立平坡,洞门北向,寛平爽垲,可容数十人。前有小塘,冬夏不涸,世传昔人曽遇吕仙于此,故名旧有亭榭,今废。

屏风岩在城东五里,深八十馀丈,地渐髙起,上有石如钟,覆地两壁,莹洁如玉屏,由石磴而上,有穴,通明透漏,山川城郭恍在玉壶,宋范成大题曰「空明建壶」,天观镌铭与序于石。明●治间,建壶天寺,今废石壁,左有李彦弼,为程邻作《建筑兑州记》,故一名程公岩。

灵秀岩在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虚明穿透,左右两旁可通,皆俯临旷野。

玉乳岩在城北五里,山坡崎峻极深,䆳石乳莹如冰玉。郡人戴秀隠于此,亦名戴秀岩。

明月,岩在城北五里一山角立,空明莹洁,又名明月洞,中有僧舍。

四字岩,在城西清塘后。

圣水岩在城东三十里,俗名潮水岩,夜半潮上,日中潮下,略不愆期。《水经注》所谓朝夕塘也。

湘水岩在城东南斗鸡山下。

雪洞在独秀山西,石壁垂乳,洁白如雪,旁有双鳯石,唐人有诗「刻今漫灭,惟存「雪洞」二字。

南潜洞在西湖中罗家山,上中空乳穗累然,地有迹如龙爪所划俗名龙田。

北潜洞在隠山之北,有石室石台,又有石果如荔桃,枣栗状,宋范成大有石刻。

水月洞在漓山之北洞门踞江透彻山,背髙数十丈,圆如满月,江流贯其中,泛舟而入,如行大桥下。《一统志》:滨江三洞,惟水月最佳。宋张孝祥改曰朝阳岩构,亭曰朝阳亭。乾道间,范成大复名曰水月有铭,并序勒于石。

虚秀洞去城差逺石室,而平野左右皆径隧数十百步,穿透两旁。

白龙洞在南溪山下,五代末,南汉谋并静江地,湖南,遣兵屯龙洞以拒之,即此石室深广可数楹。洞前,溪水澄碧,中有泉曰新泉,西北曰元岩,唐李渤命为䕃岩,后避宋太祖讳易,今名渤,多所建筑。今惟诗铭、序文石刻存焉。

还珠洞,在伏波山下,俯瞰漓水中,可容二十榻,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云马伏波试剑石上,有巨人迹,纹理如刻,复有紫白二蛟,形长数丈,蜿蜒相向,有圆晕值,其首如珠状。旧名玩珠,相传渔父得珠,故名宋。张维易曰「还珠」,张孝祥大书于石华景洞,在寳积山之北华景山下,岩扉东向,空明轩豁,有穴直通山后,由石迳循,雉堞南行,竟达武侯祠,洞内多前人遗刻。有石棋局烂柯石,前有塘深广,唐元晦建亭于此,名曰岩光,今废。

回龙洞在府城西山,顶有龙迹,蜿蜒而上。寿佛洞在栖霞寺后,洞有古寿佛石像。木龙洞在城东北,郭下瞰漓水。明天启间,督学曹学佺为木龙二,悬于洞顶,今废。

朝阳洞在地西,即隠山六洞之一,其他五洞,皆苍秀可观。

韶音洞在虞山后,石窦初入甚窄,有眠石似人状,一径虚明,达于皇泽湾,水石相激有声。

乳洞,在龙隠岩后。

烟竹岐在城东一百里,产铜矿。漓江源出兴安县海阳山,至渼潭,与众流汇,乃分湘、漓二流,南流为漓水,由灵渠经灵川县㑹众水以至桂林,绕城之东北,南流至广信入郁江,行九百八十里。又名桂江,《汉书》所谓「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是也。按《水经》云: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注》云: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汉书》于零陵县载阳朔山,湘水出。今考桂林所属阳朔县有阳朔山,并无湘、漓水源之说,且相去甚逺,何也?按呉孙皓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部立始安郡,阳朔山在始安县北,唐髙祖时,分始安县地置临源县,代宗改为全义。宋太宗又改全义为兴安县。是今之兴安即呉之始安,呉之始安即汉之零陵也。应劭云:湘出零陵山者,出零陵郡之山,即阳朔山也。阳朔、兴安二县,皆零陵地,古之山川郡邑名少,而所该之地广,后世増置既多,而古名或偏存一处,至滋疑义,如秦之桂林,该今数郡地,而后世独以名始安,皆此类也。阳朔转为阳海,今又倒为海阳矣,歴世久而异辞多,稽古之所以难也。

弹丸江在府北十里,源出尧山,西南流,经弹丸山,下合灵建江,绕七星岩,㑹小东江,经月牙龙隠,至穿山入漓江。《水经注》云:「弹丸山有涌泉,奔流冲激,注于漓江」,即此。

小东江即漓水,支流也,自木龙洞东南流,至穿山复注于漓江。

相思江源出卧石山下阔十丈。《唐地理志》,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以分水名曰南渠,今为分水塘,一东流,注漓江。一西流湾,折引入鲢鱼。陡下大湾,经蘓桥,㑹白石水,入永福。

阳江源出灵川县之维罗岭,经分界山,出马公岭,环绕五十馀里,沿府城之西南,复东流,至雉山合漓江。

灵建江自尧山发源,经弹子岩,与小东江合入漓江。

绕江在城西古安里,发源至安田西,入铜鼓墟,与永福江合。

浪石江在城南七十里,歴凉风,合南渠水,入相思江,至漓江。

癸水即漓水,以从北方来,故名古䜟云:「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宋德佑二年,水忽转城南,未㡬果受兵。

白石水在城西六十里,发源于义寜丁岭下,㑹众水,南流至永福,东流合漓江。

丁秉水在城东三十里,南流合漓江。驿水在城西二十里,东南流入漓江。黄源水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永寜州涌石山,下经临桂界,合白石水而东。

南溪在白龙洞前,源出琴潭山下,东流入漓江,又名曰金莲港。夏秋间,其花盛发揺漾,水面金色粲然。

䝉溪在隠山下,李渤辟隠山,名其水曰䝉泉,疏泉出山,名曰䝉溪,引溪为湖,成巨浸,名曰西湖,环汇隐山,六洞阔七百馀亩,后废宋乾道间,张维筑斗门,复旧观,淳熙间,张栻用为放生池,元季改为田,今仅馀线水,出注阳江。

马溪在城东四十里,东流合漓江。临溪在城东南五十里,南流合漓江。金●潭在城西隠山下。

龙潭在漓山下之水月洞西,相传龙朔中天使投金龙于此,今岁旱请雨多应。

贵枫潭在城南一里,漓水之最深者。曲斗潭在白龙洞西,回旋数曲,东合南溪,因名雉山潭,在雉山下。

訾家洲在城东南,先是,訾氏所居,因以名之。水大不能浸古,以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轩其上,柳宗元为之记。

北亭洲在城北。旧有游江庙、春涛池在宣成书院。

寳贤池在桂林书院。

圣母池在城西,明孝穆后入京曽盥,此后封,因名月明池。在府城北。

洗马池在府城北隅,水车巷流。杯池在府东北叠彩山,前有泉,出其麓。唐元晦于此建流杯亭,因以为名。

龙池在府东北,岁旱,祷●屡应,宋张维重浚甃以石。

科甲泉,旧在府学西隅,膳堂前有两井,东西相望。明永乐时,西井堙塞,科第久乏。成化元年,布政胡拱辰疏之。明年,刘策兄弟同登进士。

国朝巡抚马雄镇建学,开泮池,掘得科甲。泉旧石碑,因甃于泮池中。

独秀泉在独秀山下,明靖江王因其泉为月牙池。冷水泉在府城东。

龙泉在府城西。

揭帝塘在府城北伏波岩,独秀峰对峙其傍。宋时有八桂堂、泛绿阁、熙春台,今废。李彦弼有《八桂堂记》。

阳桥塘在郡廨前,东西薄城中。带丽谯,有纡馀婉委之态。夏月荷花甚盛,香风满城。

西湖塘在郡廨西,与隠山湖同名。朝宗渠在安定门外,宋王祖道于城北当道穿渠为长池,引潭灌注,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于阳江。大观二年,桂士得举者众,范成大又复修之。方信孺更加缮筑,闸二石堰,一今堙塞殆尽,半为廛庐,回涛堤在府城东南桂江西岸。唐贞元中,刺史王拱筑堤长五百五十四步,以捍水势。

黄泥井在府治北。

义井,一在坝头巷下,一在军需库前,水皆甘冽。灵川县。

双葢山县西北十里,两峰圆峙如张,葢然,俗名凉伞山。山下有岩,内供雷神,遇又旱,乡人窃以祷,屡应。

挂榜山县西北十里髙耸,与西峰相埒,列双葢山,前如张榜状。

东屏山,县东五里,与西峰山对峙。西峰山在县西三里,髙数百丈,四面峭拔,中坦夷,有威灵显震庙。石龙长数十丈,从山腰盘旋直至庙后,傍有龙泉,方广二尺许,深不满丈,每日三涨,三落亦名潮泉。

吕仙山县西四里,世传吕仙曽游于此,故名舜山。县西南六里,山多峰岫,如冠如笏,俨若朝拜,象南与尧山相望,故名舜山。下有池曰舜池。金瓶山,县西十五里,状类金瓶,傍有小峦,形类覆杯,故名。

马鞍山,县东三十五里,与香炉山并矗香炉。山县东北四十里髙千仞,旁分一小山,状类香炉,故名产银,又名银矿山。

鳯凰山县北五十里,唐初有鳯来巢北障山,又名百丈山,在县北十五里,县倚此山为屏障,故名北障山,山极髙,与尧山相望而峙,严冬盛寒时,山峰先雪,土人以此预卜。丰年,水泉四出,皆资溉田亩,昔人凿石得泉,以龙首注之,山之西麓五里许即如佛岭,僧全用诚受仙术结庵,于此化去。

文笔:山县东北十里,髙数百丈,兀峙银江之上,其气清淑如秋,故又名千秋峡。

龙岩山一作灵岩县西三十里,髙数十丈,突起平地。唐龙朔二年,山忽晦冥者,六七日大雷雨,龙升而晴,山腹遂空,髙离水二丈许,寛倍之,深不可测,遥望山根横光一线迫之,乃知岩在山底,舟入仰视,正中平如华葢,声发山水,皆应东西流风,三江合从此出。

月华山县西十五里山,素无知名,因明进士全赐,未第时,搬土为基,置小轩读书其中,交游往来山,遂名焉。有岩如月窟,洁白如玊,中有石柱,长丈许,石蟾伏其下,每月出则虚受其光莹,故名月华尧山县东南三十五里与临桂接界,详前髙镇山在县西南二里,古名大象峰,一名大藏,宋寳佑间,胡頴更名髙镇,元至正间,大藏山崩,复名其崖为赤壁岩,下有潭,横浸山腹,名象潭,其形三折,又名之潭山,巅有诸葛祠,水滨有周瑜庙,今俱废。

狮子山县东南四里昂立如狮,古志云:黄冈、狮拱即此。

千佛楼山在县西三十里,山内有庵,庵内有楼,楼上下有大小佛像,㡬四百馀尊,故名千佛楼。金山县西三十五里上有无量寿佛道场,四山环抱,竹木参天。每年二月初八日,土人朝参者不下万人,絶顶有泉,僧人通竹,引水以饮。

笔架山县东南四十里,山峰平耸,中峰独髙,状如笔架,秀拔可爱。

石矶山在城东十五里。

五圈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盘古岭,县西三十里,岭巅有盘古祠,如遇灾祲,逺近之人,咸接其神以禳之。

仙隠岩县西五里西峰山后洞门髙广,内通明垂石乳累累,旁有石堰,滴以垂乳,俗名仙人堰,堰下田数亩,俗名仙人田田。有石米、形体、百状,游人取之不竭。俗名仙人米,过数十步,烛火方可入,有深潭投之石,声若鸣钟,俗传神仙栖隠之所,故名龙田岩县西南三里,岩内深曲,白昼如暝,烧炬乃可入,中有石田。

真仙岩县西南四里,路径﨑岖,婉转而上。内有石楼,文采可玩,登楼逺瞩无际。

栖鳯岩县东一百里,峻拔可爱,水泉环绕,唐初传鳯栖于此。宋建炎间,秦氏、昆仲以进士次第举者,秦方、秦言、秦时立辈,皆读书岩中。

飞水岩县东四十里。岩有小庵岩,顶田数亩,可供僧耕泉水下,葢洞口如晶帘,长垂四时不涸。旁有石窦,庵僧由此出入。

布岩县西三十里,岩内有庵,士人喜其幽僻,尝读书于中。

龙泉岩,在城东一里。

甘棠江在县南十里,与小融江同源,分流为东带融,西带融、厯、龙岩,又东南经甘棠墟,出白石湫,合漓江。

海阳江在县东四十里,水源发于兴安海阳山,出田心寺,下流至白龙桥,出分水塘,即湘、漓之源也。银江在县东北千秋峰,侧有峡,通漓水。

灵江在县东北二十里,发源兴安之海,阳入三里陡下灵渠,折旋而流,至灵江口,与黄柏六峒川江合,是为大融江。复有小融江,与灵江左右相望合流,故曰漓江。

大融江在县东北,即古沩水。《水经注》:「沩水自越城又东南注漓水」。

小融江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兴、灵界之阳髙山,东过焦林塘,由小黄田、白茅至山口,㑹漓水,于大埠头歴窑门、小心二滩,再过千秋峡,至邑之东北㑹路江。

路江在县西十里,发源阳髙山之南,出密岭,绕蘓村西下流之南堰,至邑东北,㑹漓江,为东带融,下皇亭门滩,绕赤壁,㑹淦江。

淦江在县东五里,源发于县香炉山之麓,由莫家庄下流至曲潭,㑹漓江,厯脚盆、鲢子二滩,至老墟村,合湴湴水。

神江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发县一都之林江,出董家村,下流至秦田,㑹灵岩水。

流风江在县西南六十里,水源发于县龙潭山,出流风洞,由黄田村下流至清水潭,㑹东西二江。东江在县东南四十里,水源发于柘寨之梅田,由汀江下流至梭子田,合西江。

西江在县西南五十里,水源发于县瓮江,由垒底下流至梭子田,㑹东江,出唐田尾,与流风江合流,由前宅至陶家村㑹漓江,是为西带融。

社江在县西三十里,水源发密岭,出龙潜潭,由田尾洲下流至粟家村,㑹龙岩水。

五圈桥江在县南五十里,水源发于县悋峒堡,出岩山,由板屋经青眉山下流,至五圈桥逹㑹城,合南门水。

秋陂江在县东五十里,发源县之大界岭出沙田,至丑陂,经临桂大墟,㑹漓江。

秋田江在县东四十里,水源发于县。螳螂山出路底,至秋田过列村背,合秋陂、江水。

道堰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水源发于县。香炉山之西,出为阳堰,为道堰,至大埠,头㑹漓江而下。湴湴水在县东南十五里,水源发于县东。岭之南,出矮岭,至老墟村,㑹漓水,下杨洲滩至鸬鹚洲,合三百源。

白石湫在县南三十五里,又名白石潭。龙隠泉在县北十五里,上有岩,斫为龙首,引注其水,旧名滑石泉。

三百源,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水源发于县尧山之北,由崔家墟至鸬鹚洲㑹漓江,出甘尾洲合甘棠江。

兴安县。

全义山在县东三里,秦史》:「禄通渠开此岭。黄华山在县东五里,中有泉。

龙山在县东四十里,唐质肃公先坟在焉。九星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群峰耸秀,连缀如珠。宋侍郎唐则家于其旁,乡人以则父子相继登科,因名状元峰。

龙蟠山在县东十五里,有洞门数重,中潭产魶鱼,四足有角,今无。

海阳山在县南九十里。汉志,零陵县有阳海山,即此冈,峦连亘,东北接灌阳,西南界灵川,湘、漓二水所自出也,下有岩幽深,行数百丈,至水泉处,阔不盈尺,其深叵测。

点灯山,在县西三里,有岩,昔传陶处士读书于此,夜有灯光因名。

鳯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宋淳熙间,邑人蒋来叟登甲科,县令罗震以蒋所居近此山,故名马鞍山,在县西二十里。

黄柏山,在县西六十里。

六峒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始安岭,在县治前百馀步,民多居其上。东岭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锦水岭,有二峰如卓笔。越城岭在县北三里。《水经注》云:「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路史谓即桂阳岭。

龙鳯岩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乳石凝结如龙鳯状,有泉出岩中,即龙鳯水。

吕岩在县东二十五里,石成吕字,故名石门岩,在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如幕,扣之有声。盐砂岩在县南六里,有砂,与盐相似,入汤复化,鬻盐者或取以杂之。

草圣岩,在县西十五里月山之西。前有寺唐僧云峤习草书,有云峤书堂,并涤砚池。

寳峰岩在县西北二十里,与石门岩接。白石洞在县东南五十里,石色朗,耀如玊乳洞,在县西南十里上、中、下三洞,宋李邦彦名其洞下,曰喷雷中,曰「驻云」,上曰「飞霞下洞有泉,流石壁间,田垄沟塍如凿,中洞有三石柱及石室石床,左盘至上洞,行八十步,得平地,有五色石,横亘其上。乾道间,张孝祥书曰:「上清山洞范成大有诗刻洞,前有明真寺、藏塔院李邦彦书玉溪桥三字。鸣玊洞在县西南十里,距岸不逺,内有石床、石笋、石盘诸状,泉声清潺,旧名梵,因县令罗震易今名金鸡洞,在县西南四里,周围有山,延袤前江中江,湘、漓二水之中,即海阳之旧江。铧觜虽分其派,馀波流而成江,至学前,北折合于湘水。

黄柏江在县西北,源出西延眠羊寨山,由彭家寨茶园约七十里至六峒巡司,与川江合。

六峒江在县西北,源出城步白洞界,经三地、三殿、三江、龙湾,约百馀里至六峒,与川江、黄柏合。川江源出鳯凰山,经七十馀里,至六峒、三江,总㑹舟楫不通。

融江,源出黄龙山义寜界,经带云山中峒堰。田鳯源水在县南半里,合于南渠,为漓江。

零水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郁金山下,南流合漓水。

饵潭,又名饵江,在县东十五里石壁上,下有犀牛迹。又有二石穴,遇旱,乡民具舟作乐,驱水牛百数,下潭搅之,投虎头骨及朱书●泽立应。

渼潭在铧觜之上,葢海阳与众流汇而为潭,湘、漓之分始此。

桃花源亦名沩源,在县南六十里,水并出南乡,合海阳江。

灵渠在县西十里,秦将戍五岭,命史禄凿之,汉马援讨征,侧复治以通饷。唐寳厯初,观察使李渤浚斗门十八。咸通九年,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宋初,漕臣边珝、嘉佑宪臣李师中、乾道帅臣李浩相继修浚,绍熙甲寅,帅朱晞颜等重修。绍兴二十九年,臣僚言广西灵渠接全州大江,其渠仅百馀里,诏漕臣修复,以通漕运。

双女井在县南七里,其源不竭,流出南渠,合漓江。廖家井在县南门外百馀步,其水清浊中分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数百口饮之,多寿至百岁者。

阳朔县

龙头山在县治东北,有石,似龙头,故名。唐曹祠部。邺读书于此。山下有岩,名读书岩,碑碣尚存。都利山在县治西北隅,与天鹅山脉络相连。三峰排闼,为县诸山之总。

阳朔山在县北门外,隋时以此名县,俗呼解元峰。西郎山在县西半里许,有石,似人形,西向拱立。唐曹邺有诗。

白鹤山在县南三里,江滨如鸟舒翼,相传有白鹤翔集,因名。旧有白鹤观。

东郎山在县东南十里,有石似人,东向拱立,山下平广,可容数百家。旧有东人村,宋时进士莫知微等寓此。

天马山在县西十五里,山形如马,前有二小山,状如执御者,下有甘将军祠,今废。

威南山在县西十五里,以下有呉威南将军薛翊墓,故名。

金泉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腹有泉,秋冬不涸。中有寿圣祠,今废。

古罗山,在县南三十里,又名都乐山,髙数百丈,山顶有池十八。

石银山在县北四十里左右层峦叠巘,峭拔不可名状,独此山居中,光荣如银,故名。

寳山在县北四十里,有飞泉瀑布,下注桂江。画山在县北五十里,桂江之滨,九峰屹立千仭,丹崖翠壁,望之如画。

寳峰山在县东北七十里,聨接湖广道州界,兴平、零陵二水出焉,即《水经注》所谓龙山」也。

白面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明府江道佥事茅坤石刻。

明月,山在县南二十里,其形崆峒,宛如蛾眉。月折山在县,东接恭城界,岩岫崚嶒,绵亘数百里,猺人多聚居山中,山腰直裂似折,故名其髙崖,阴风袭面,盛暑,必挟纩振衣而上,衡岳、湘江可俯视焉。塘山在县西十六里。

浮㘬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尤为髙絶。云源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灵源山,一名源头山,广数百里。县境群山发派处。

寿阳山,在县正南嵯峨,拔起东瞰大江,旧名鉴山,有观音阁八、景鉴寺僧钟即此。「布政洪公书,「碧莲峰」三字于石壁。崇祯间,兵备陈起龙篆,江山锁钥,今更名寿阳山。

鹿山在县治正北,与龙头山聫络山畔,有北宸观为儒学,主山。

都峨山在县治北,比诸峰独耸,林木润秀,为县主山,一名天鹅山。

独秀山在县西门外,平地突兀独立,故名其形似笏,又呼为「顿笏山」。

屏风山在县西门外,西北聫西郎独秀诸峰,西南聨膏泽、马山诸峰,形如屏风,色如碧玊,日暮樵牧,由此而归。八景西山晚照即此。

笔架山在县东八里,三峰卓立,中峰独髙。展诰山在县东南十里伏荔市前,又名香炉山。龙母山在县西十六里,山半有龙母祠,下有涌泉,山巅之气与威南相接则雨。

东华山在东岭后,一峰杰峙,漓江环流为邑。《钜观书:童山在县南三里田家渡对面两水㑹处,孤峰壁立,秀色可观。

玊栏山在县东北三里,两山连络,状如栏干,故名挂榜山。在县治东四里广化村。

九龙山在仁兴里,山势最髙,上有泉水倾注,冬夏不涸。

麒麟山在九龙山旁,形似麟,下立村寨。甑山在思明、仁兴界上,有龙岩,乡人遇旱祷雨輙应。

丫髻山在铅寳塘前,形如髻,故名一字山,去县五十里。大冲村后,山势最髙,而巅平面阔,土人名为一字文星云。

金寳山在县治西六十里,径路深险,林木蓊蔚,獞人恃为巢穴,古称要害。

云翁峰,在县南,峰峦秀耸,群峰环绕,若子孙列侍然。

卓笔峰在县东三里,一峰秀耸如卓笔,又名文笔峰。

膏泽峰在县西南隅,天将雨则云碧。莲峰在县西十五里,山峰丛立如莲,旧县治在其下,云收雨霁,望之一碧,又名连碧峰。唐沈彬有诗。

秀峰在县治南,群峰罗立,此峰翠耸,故名芙蓉峰。在县治,万山环列,奇崛苍郁,宛如朵朵芙蓉。

东岭在县东对江,其岭迢逦数里,至白沙湾,一带皆鱼船所泊,水色山光,一日数变,故八景曰东岭朝霞、白沙渔火」。

神龛岭,在县北五十里,万岫骈罗,一峰耸峙,巉岩刺天,超出物表。

棋盘岩即棋子岩,旧名豹隠,洞世传为夏相公宅基窍,开三洞,扪萝而上,洞有石,似棋盘,下洞平坦,列坐可二十馀人,有小窍通于后,洞光朗,别是一境。明进士胡鳯有诗。

东:明岩在县东十五里桂江旁,旧有栈道,通平乐独秀岩在县南十里,南北二岩,南岩屈曲转折北岩。面江流水昔传云:内有魑魅,狄宣抚驻师山下,因驱逐之。

广福岩在县南二十里,一名罗汉洞,石门天成,其中虚朗,可容百馀人。岩中创观音阁两旁石壁层龛,列五百罗汉阁前岩澑滴成石乳,其形如狮,象如鹦鹉,天然竒特为八桂岩洞之伟。观宋邑令周志行重修唐,曹邺有诗。

翠屏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后立翠屏堡,石门三五,俯若图画。

冠岩在县北七十里,漓江之濵,形如戴冠,故名,又名甘岩石穴,泉甘流溢不竭,可掉小艇。明提学佥事王宗沐有诗。

腾蛟岩在县北兴平墟,下近水旧名螺蛳岩邑,令童大成所开,改今名。

龙隠岩在县西四十里,旁有三石盘,其水●然粉岩,在县西北六十里,深十馀丈,乳石如粉龙岩,在县西闗外里许,岩内有石龙鳞甲,水流不竭,岁旱,祷此祈●,汲泉而去輙应,故八景曰:「龙洞仙泉」。

龙跃岩在龙岩左,邑人莫之先。有诗穿山岩,在县西南十五里,山腰有洞,屈曲透出,山背望之,嵌空玲珑,葢异境也。

来鹤洞县令王之臣有诗十六洞,南北纵广三十里。龙鳞洞在县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石如龙鳞,又曰白龙洞,又曰金鸡洞。

小有洞在韩山渡南,里许嵌空玲珑,四面望之,隙光穿透。

乳洞在县西十五里,岩穴渗滴,结为乳石,大者髙丈许,空灵可玩。

锣鼓,石在思明里古罗山,下有石鼓山,髙数百丈,中少纡,又有石锣山,壁立云中,每阴●则闻山中有锣鼓声云。

桂江源出兴安,自桂林而下,由南亭驿经县城至平乐,入苍梧为两,粤左右江,水路通衢。《山海经》云:「灵渠以南,缭绕于桂名漓江,又名桂江。

西湖在县西,闗内四山之水汇而为湖,引入城濠,因名西湖。

兴平水在县北三十里,源出寳峰,南流者与漓江合。北流者为零陵水,出道州。

归义水在县西二里,发源古归义县,由田家渡合桂水东注。

东晖水在县西北五里,发源东晖村,逹于桂江。安乐水在县西南二里。

双月溪在县南三十步,中建长桥,县民居集贸易,立桥视之,左右皆月也。八景市桥双月即此。西溪在县西一里,源出云源山,曲折流逹珠明洞。前唐曹邺有诗。

观源溪在县西十五里,出乳洞下。龙潭在县治东南五十步双月桥,旁阔四十馀丈,深●莫测,内出金鱼。或云有窍通海,时或潮溢,朱鸾有诗。

碧峰潭在县东南,碧莲峰下,幽深可爱,秋月光耀,澄清万顷。

犀潭在县南三十里,龙跻松江,二水合处。有石穴,父老传云,有犀藏焉。岸旁细草茸碧,俗呼为犀草」。五龙潭在县北十里,悠长而深。昔传有五龙居之,故名。

●潭在县西北五十里,有●群出,则其年大稔。东洲在县城对江平广百馀丈,江水分流。芙蓉池在县西双柏书院后,约数十丈,周围皆芙蓉。邑令沈文旻有诗。

龙母池在县南。

清泉在县治西南二十步,涌出石渠之崖,冬温,夏、凉通邑,皆汲以煎茶。

金泉在县西二十里。

飞泉在县西五十里,泉涌出山,腰百级,飞注而下,如㵼银河。

赵源泉在县北二十里,昔传乡民夜见金鸡灯于林莽间,祷以禳之,复有幢幡出厓患水,逺再祷,忽一夕飞泉涌出,至今名焉。

蜻蚨泉在北极宫旁,明万、厯间,蜻蚨涌出,流于溪石之上,父老以卜丰登,其后果应。

圣水泉在县北十五里杨梅庄、金龙山,古庙前泉从石眼浸溢,秋冬则涸。民或祀庙无泉,祷之輙涌出,盈坎而止,祀事毕仍涸,人呼为「圣水」。

异鱼塘在县西十五里,内产五色杂鳞鱼,投以饵则出,然不可食,禁民勿网。

清白塘在县西四十里翠屛山之西麓,两湫相去尺许,清浊自分,遇春涨流溢,亦分二色,故云。石渠在县城外,髙数仞,下有洞泉深百尺。东石渠在县狮子山下,有两石瓮,注水●、深珠。明井在县治西百馀步道旁,其源清洁,自然而溢,不由浚凿,行人多饮之。

报恩井在县治北报恩寺前,泉源清洁,从石窍而出。

六井在县西十五里,有石数级,下有六窍,溢水四时不竭。

翠屏石井在崇教寺,后传闻井中,或有巨响如鼓,乡民遇旱汲水,祈祷即●。

犀牛井在县西十里犀牛嵅山下,有岩。古传内有犀牛,天将●岩,内水涌出,其声如雷。

潮水井在屈家村,其水日輙三潮,或云有窍通海、永寜州。

禾仓山在州西一里,山顶有云生雨,即随至可兆,丰稔。又云,旧人民筑仓其上,故名。

银瓶山在州东北三里,髙耸秀峻,江流经其下,㑹仙山在州西北三里,昔有仙㑹于此。

覆釡山在州南门外,象形而名。又曰,矮山旁有小洞可入,今人家环住其下。

偃月山,在州南半里新墟,对面形斜倚如半月马鞍山,在州桐木镇东南,隔五里,两头隆起中,低下村落,人民聚居。

鳯凰山在州南五十里,﨑岖险隘,昔巨冦韦银豹据为巢。

穿岩山在城南,俗传杨文广妹征柳救兄,所开有碑记。

黄源山在城北五十里,亦名黄源岭,黄源水出焉。天马山在州堂左侧,形如天马,回头。

潮水山去城一百里,髙百馀丈,明时獞贼据为险要。

翠眉峰,在州北三里。

文笔峰在州东一里,髙耸插天,有石屹然,在峰絶顶,尖耸秀颖,望如笔端,群山环拱,或名观音山。天柱峰在州西南八里。

都狼岭在城东北五十里,险峻陡絶,旧称天险,巡道郭宗磐稍凿平之。上有小庵,距庵数步,清泉出焉。

三隘岭,城北二十里,崎岖阻险,逾岭脊凡三,故曰三厄,副总兵马俊被袭于此。又曰落马岭一线孔道,左壁髙岗,右临深涧,见者色变,郭宗磐凿平之。鸡冠岭在新兴里古满村。

火岭在新兴里底塘村,峰如火熖。总甫岭在新兴里永福交界。大晏岭在州北三里,有水入大江。龙坑岭在新安里。

古望岭,在新安里。

大博岭在新安里。

百寿岩,在州东百步,许旧名夫子岩,宋绍定己丑,知县史渭刻百寿于后壁,今尚存,俗呼寿字岩将军。岩在州西五里,入洞若将军,踞坐秉炬行,可半里许,上下如砥,洞口悬溜,若金芝挂网,天成景象。

金钗岩在州西三里,其形似钗中,可坐数十人,俯瞷州城,了然在目。

道姑岩,地名古满,旧有寺基尚存,铜掌岩在州南六十里,寛敞可容数百人,居民多于此祷雨。

石盆岩在州南七十里,中多石,如盆状,虎踞岩。在州东。

金竹岩,去州六里许,深邃寛敞,有水一●凝碧,其上滴乳成物,象环竒列怪两,洞口相通。

狮子岩去州半里东南隅,石乳溜结,竒怪万状,非多炬不可入,旧名老虎岩。

鹧鸪岩。在州南四十里。

双瑞岩,在州南八十里,形如伏狮,而岩在其口,乃六祖修炼之所。环山拱伏岩内,直入深数十丈,有石佛像为石乳。凝结在宋为永福县所辖。至明隆庆六年,改县升州,因割●永寜。

钟鼓岩在金竹岩,对面内有石●石瓶石狮,又有石钟石鼓,叩之则响中空洞,可容数百人,通后山约数百步。

东江在州城东,源出大晏岭,合上流四源之水而汇,为大江,渟●于此。

大岩江、鳯凰山更进十馀里曰大岩,其下有穴出泉,经行数十里,至旧县而㑹于大江。

回龙江在新兴里旧县村,㑹三江之流,直至州东城下。

白马江在州西一里白马村旁,山下有一潭,转东流㑹于江。

大长江源出州北都狼岭下,约三里,㑹大江,循北而东,流入永福,名曰太和江,而总漓江以逹于海。黄源江在州西二十里,发源于黄源岭下。

洞源江在州南二十里,从洞源山中流出,渐于江,与黄源江合。

茫洞江在州北,自茫洞村出,东流㑹于大江。小江在州东北一里,从文笔山隘下流出,经九顶村逹大江。

西江在州北,源出沙牛隘,流径安息营前入大江。施龙江在州北三隘营之前,两峰巉削,岩中水涌,横出冲入大江,深不可测。

里旺江在州东北,牛河营之五里里旺村,流出入大江。

富河江源在桐木镇西一二里外,流为大江,经镇前行十里入地伏流。又十里至融县界始出山。旱潭在州南二里山旱村前,其水深碧,中有大鱼罟网,不能得。

水头泉在州西三十里水头村,从山下石穴流出口,大于瓮,声向若雷奔流,迅疾,可溉田数百亩。府前井在叅府照壁前,甘冽可食。

永福县。

鳯巢山在县城后,即邑之主山亭亭,如华葢旧名华葢山崛起,独秀上圆,下广而县治,建其下。隋大业间,双鳯来巢,百鸟环集,宋建隆间,复来巢于其巅,因改名鳯巢山,事闻于朝,遣使凿石,得玊窟巨成池,池水,四季不涸,澄清如鉴,名曰玊液池,上有涌珠祠,祀宋忠州防御使,邑人李珙祠,左有澄心寺,僧人居之,以奉李公香火。

永福山,在县南五里,又名福子山。隋大业间建县,「永福」之名因此。

灵寿山在县东三十里,昔有灵寿寺在其麓。神山即罗秀山。县东北三十五里有池不竭,山髙数百仞,挺出众山之表,又名独秀山。

登云山在县西十五里,重冈叠巘,云雾常兴于上,冬月天寒雨雪,众山未雪,而此山先白可兆年丰,俗传:昔有明觉祖师结庵,焚修遗址尚存,土人就庵奉香,火号青苖。和尚,水旱,祷之则应,山最髙尽,日力始登,其巅,风气严冽,虽暑亦寒。

太和山在县南六十里,废理定城。后崖谷盘纡,有水自古田出,流经山麓。

金山在县西南七里,髙百馀丈,上鋭下广,状如金字,故名汇。三江六源水,滀为重渊,与马芒山夹大江对峙,驿路盘山脚而行山,半有金山祠,土人祀此山之神。

螺山在金山之西,离县十八里,峨然右顾,萦纡盘折,迥若螺状,悬崖絶壁,上有地步。武建有飞来祠,土人祀所为广福神者,凡有旱疠,祷之屡多灵验。兰麻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峭絶险隘。旧有兰麻驿,明一綂志即名兰蛮山,宋陶弼有诗。

茅彚山,在县北十五里茅彚村后。独秀山在县东三十里,髙百馀丈,因名马芒山,在螺山之南,群峰列如屏障,当大江有堵,截势山麓,昔有秧清书舍,遗址尚存。

七星界山在县西十二里车元村后天马山,离县十里,状若天马形,故名。席㡌山在县南,与天马山不逺,状若席㡌。瑶山在县西南十二里,与金山隔江对峙,山足临水,有文明塔以镇去流。

云头山在县东十三里,形如云,头上有一石,上青,下赤,逺望絶,似人形,衣裙飘展,倚石而立,傍有石盆,贮水若盥沐状,俗名红裙女石。

莲花峰在县东南,俗呼为荣山界,峰峦攅集,形似芙渠,傍有一峰,插天学宫逺,对此峰,据形家,以为文笔之象。

东岭在县东郊外二里,山有甘泉,每春涨水恶,即汲饮此泉。

狮子岭在县东十里,俯临大江,石形如狮。灵岩在山尾村后,俗谓秀才岩岩内有三秀才像,不知何代人,亦不知其姓氏。石壁有朱书,「吾本象州人」,五字土人祷雨甚验,岩口有灵泉流出,可溉田数十亩。

月山岩,在锦桥里罗锦墟,离县东南四十里,空洞明敞,如月之明。土人塑佛像于内祀之。

太平岩在星冈村后,幽深广豁,邑人多游焉。有题咏,刻于石。

河陂岩在板塘里,河陂村洞内,深邃相传,有六十馀岔。

龙岩在理定里南乡龙岩村,后离县百馀里。冈陵独秀,突出一峰,广敞如楼,台上可容百馀人。蛟龙岩在县东六七里,岩近大江,石窟滀,有深潭。相传有蛟龙腾伏于内,烟雾常兴。

西江发源永寜州石山下,西南流,至县西北,㑹银峒江水,合流,经鳯巢山后,至县城西,合大江水,西南下雒容。

木皮江源出永寜州古底,东流绕兰麻,入大江。丹竹江源出下边山。

大江乃湘、漓分流至临桂苏桥,与义寜珠江合流,经县城南,又与西江水㑹,西南下雒容。

毛江,发源毛峒里黄源中,下六阧,西出,至县治东汇大江水经县治,右㑹西江水,合流下雒容。石流江在县南,乡源出荔浦县,由瓦窑、大湖、葛塘入大江。

䕶火水在县西北十里,自豸岭东流,合白石水,逹柳江。

银峒水在县西北,自登云山发源石壁崆峒水自洞中流出,飞扬澎湃,其色如银,奔流而下,溉民田无算,㑹䕶火水,直抵县西江,每春波江涨,此水㑹流清而不浊。

白石水在县东北四十五里,经县东,又西南入理定。

常寜水在县东三十里,西流合白石水。大荣水在县西北,合白石水。

金山水县西十里,合白石水、桐古水,一出源头,一出亮底,至松明塘,合流,北至桐古鹅江入大江。

太和水在县南六十里,出太和山,流逹理定,入大江。

张峡水在县东,源出含丹岭下,西流至张峡村入大江。

都济江水在县西,一名亭子门水,一出大蛤,一出车元,一出大茅至大叚平岭,合流入大江。

马芒水源自白崖,古栗,北流入大江。下陋水源自兰麻入大江。

舟渡水由䥥刀滩入大江。古桑水在县南,乡源自官江绕沙滩,古罗入大江。洛容水出古田上宋,绕江口入大江。

龙溪在县西南十里,源自小江头陂,来渟滀十馀里,螺峰环于右金山,列于左溪上,村烟稠密,夕阳西下,江水娟媚鱼舟,出没于芦荻烟水间,为永一景。

天井潭在县东十里潘村门,口深数十馀丈,●鱼者每得大鱼。

白鹤池又名鹤沼县城西郊外,相传当年池中忽产并蒂金色莲数本时有双鹤集于池上建有仙鹤坊,今址尚存。

鳯凰池在鳯巢山西北,山腰有池二,四季澄●,一名鳯池,一名凰池山,僧汲饮于此,并以灌山田,虽大旱亦不竭。

甘泉在县之东岭。

玊泉在鳯巢山顶,即玊液池义寜县。

灵鹫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峭㧞髙耸,上有瀑泉如练山,半有白马寺。

登髙山在县东南里许,山势平旷,登之可以望逺。智惠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万山中,特出蜿蜒秀丽下,有广福王祠,岁旱祷雨,逺近皆应。

欧山在县西五里。

九十九厄山在县北六十里,髙大深䆳,树木丛密,不通大道。

灵秀山在县东五里,山势髙峻,云起即●,岁旱,祷之輙应。

鸡笼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与灵川县接界,㴩江发源于此。

华岩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下有华岩庵,泉绕洞前。世传有桃花片,从洞中流出石壁。有吕纯阳诗二絶,字迹剥落,不可尽识。

青梅山在城东五里。

牛路山,在县西五十二里,近开铅矿。大玉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亦有矿可开,未见成效。

桑山在县南五里。

鳯凰山即在对岭前,隔岭望之如鳯凰飞舞。观风岭在县东北二里,髙耸独立为县主。山丁岭在县北七十里,峻峭秀拔,诸山莫及,义江水源出其下。

对岭在县西北十五里,自西山下田十里,突起秀峰,蹲峙于田中,上有盘古庙。

古东岩在县西十五里,民间采石,烧灰壅田,农民赖之。

义江在县西门外寛处十馀丈,发源县北丁岭下,南流,曲折至临桂蘓桥,分为二,一入永福江,一东流合相思水,入漓江。涨涸不常,难通舟楫。

石濠江在县东南三里,寛三四丈,源出毛皮界,流合义江,不通舟楫。

智惠江在县西北二十里,发源牛路山,流经智惠山下,合义江。

桑江在县北七十里,发源丁岭山下西流,合石门江逹怀逺县,不通舟揖。

山末江在县西,南流逹蘓桥,㑹永福而合大江。㴩江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发源鸡笼山,下流合义江。

石门江,在县西北二百一十里,发源贝子岭、汇桑江诸水合流,直达怀逺县,不通舟楫。

义江洲,一名浮洲洲,上有塔寺,唐郡倅为卢道者建。

全州

湘山在城西二里,有飞来石,东镇泉。又东为玊虹泉,下为无量寿佛光孝寺。其巅有甲亭,眺览如在,图画宋林岊诗「江入甲亭幽」是也。

三华山在州治南山,峰形如华葢,柳山在城北二里。宋刺史柳开筑室读书,又名书堂山,山半有泉,穴地而出,味甚甘冽,名曰达泉,一曰应泉。林岊建清湘书院。

覆釡山在城西八十里七十二峰,森插霄汉,絶顶石如覆釡,有岩,名圣水,水出岩下,有石盘承之。完山在州治合江门外,旧名钵盂山,明州守顾璘状,山形完整,易今名。

隆城山,在城东一里。

黄华山在城东六十里,横亘道左,晚霞岚气流,映若翠屏。按《郡国志》,州有黄山,即此。迤西一岭亦曰黄华,相传昔有仙人骑鹿至焉。

倚石山,在城南六十里。

石人山在城东南五十里。一罗氏山在城西一百里,有泉涌泉山,在城西南八十里,岩泉涌地而出。锺石山在城西一百里,锺乐之水出焉。文山在城北三十里。昔有文家村,故名山穴,出泉注为洮水。

笔山在州北五十里,一峰峭削,卓立江浔、宋陶学士,有诗。

五山在州西六十里,五峰髙低环峙,相聫如五指,故名。

六山:在州之东七十里,山列六峰,吞吐烟云,变态时异。

飞山在城北七十五里,俗传西域飞来礼山在城西七十里,髙耸数千仞,横亘数十里,罗列如屏障于大江以南。

盘石山在城西三里,两峡壁立千寻,下临寒潭,澄澈无底,壁上有泉数道:一曰盘石,一曰玊●,跳玊溅珠,飞流注江。

圣禅山在湘山,对岸中有石像,跏趺,俨然如生灵家。山在覆釡东上,髙四十里,重冈叠嶂,游者下舆马,缓步以入,仰视七十二峰,如在天半。

八十里山,在城西北八十里。

九十里,山在州北九十里。新寜界船山,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状如楼船,故名将军山,在州北五十里,形如大将,冠带巍峨,倚剑天外。

玊屏山,在州西十五里,发脉八十里,山盘礴蜿蜒,绵亘而下,横出一枝,苍碧绣错,环列如屏。

仙奕山在玊屏之后,平衍曼延,突起一冈,袤广寻丈,中横方石,旁簇八小峰,四面拱峙如对奕,因名鳯凰山,由柳山蝘蜒而南,起伏竒秀,形如鳯飞,山阳今为学宫。

五台山,大舆之北五里,五峰秀峙,参差如莲,瓣然蜿蜒十馀里。有五台庵,湘山佛尝飞锡其顶,旁耸一峰,髙插天表,其下有岩,日照之,红黄灿然,曰朝阳洞。

仙马山即三举案山也,石壁峭拔,横亘当道,相传有许罗、邓三仙常䇿,陟其岭,至今磴道,蹄迹犹存,旗山在州北五十里,山势髙峻,四面壁立,万仞不可攀,缘其东则微低,望之如展旗然。

鼓山在州北五十里,山形甚圆,髙数百丈,上广下小,悬梯以登,扳藤盘旋而上,昔有隠于此者,题首阳二字诗于壁,今诗字灭没,其题宛然在焉。马鞍山形似马鞍,下有一岩,外敞内狭,流泉环绕,常有云气,往来为雷神出没之所,因祀雷帝谢花峰,层峦竒矗髙,出众山登絶顶,则祝融九疑,覆釡诸峰,隐然在目,岁旱祷雨,以此峰为验,谚云:「谢花顶上云阴阴,旱风作怪农人嗔,谢花顶上明净净,三日即雨农人庆」。

马家岭在城南五里,凿山为径,下逼深溪,宋人蒋用卿兄弟始开之。

金峰岭,在州北五十里,即西黄华山。峰顶三小峰鼎峙,直矗云端。父老相传。此山常有金光烛天,或数十年一见,因名。

牛压岭在州西北十五里,有泉,下涌以资灌,溉西岭,去治三十里,形势清,竒与黄华相对。石壁岭在州西北五十里,有泉自虎岩流出,可灌溉。

屋柱岭在州西五十里,由覆釡山迢递北来,迥出天表。

鸡子岭在州西五十里,有泉,溉田五十亩,南流与江合。

白水岭在州南五十里,泉流出白鹤庵山,田多頼之。

紫草岭在州西五十里,有泉,北流与江合。潮水岭在州四,都下有寒泉,四时不涸,时涨时消如潮信然。

丫头岭,在州西七十里,山形峻险,不可攀陟,望之如螺髻。

双亚岭,去州治八十里,源泉北流二十里,溉田百馀亩,复流一里许,至兰村庙,与圣水、岩江相合。大茅岭去州九十里,下有江流四合,资溉甚多。阿白岭在州四:都通万乡岭三里许。有阿白庵、佛步岭在州一都,俗传「无量寿佛,回衡阳、雁峰,五百年一度」,徒步过此,留遗迹焉。

石燕冈,玊屏之左腋也,产石燕,遇●则飞龙隐岩,在城西十五里,接石燕冈,髙敞空阔,石笋下垂,状如璎络,石床回环,宛印鳞甲。

神仙岩在城北六十里崖,有古刻,「幽径」二字相传,神仙尝奏乐于此。

波斯岩,在城南四十里,前后有龙潭二。龙潜岩在城西南六十里,左右有石龙,头角宛然。读书岩在城南四十里罗隠士读书处。有大清、小清二水。

青田岩在城南三十五里,深数十丈。狮子岩在城西四里,岩内石田数叠如阶磴然。观音岩,在狮子岩西大石巉,岩形如屋,覆望母岩,在城东南为孝子,唐俨名也。回龙岩在城北二十里。

龙云岩在城西隔岸,传有渔人入,见一人兀坐须鬓,皤然再入,化为骨持,出视之,乃龙骨也,故名。礲岩在州北十五里,泉从中来广如大厦,深数百丈,内有石田石米石乳石果莲花,台旁有小洞,秉烛可入。宋州守黄伸改名「漱日,林岊有诗。

圣水岩在覆釡峰顶,水出岩穴,下有石为盘以潴之州。守章复镌圣水字于石。

圣柴岩在城西四十里石山大寨之西中,有崕壑竒胜。

虎岭岩在城西七十里,中有清泉,流石盘上,淙淙如漱玉声。

泰山岩在城西南七十里,气象岩岩,如泰山然,故名。

浮山岩在州治三都下,有水,北出㑹舜河,可以溉田。

大岩在州二,都洞台,髙、广、深、䆳、莫测、傅岩。在州治四都:竒、葩、茂树、翠错。岩前旧亦名虎岩。

梅子岩在州西南九十里,有石台石仙石果游者,秉炬乃入。

丰玊岩在州西南九十里礼山之右,有石台奇迹,苦竹岩,在州北五十里马鞍山下,洞门深小,曲折以入,江流清浅,秋冬不涸。

虎潜岩,在玊屏山之北三里许,石壁蹲踞如虎洞。门在半山之上,瀑水奔注,有水帘洞天,四大篆字,石版撃之,作磬声其内曲折幽䆳,伏流为潭者三,相距各半,里潭皆湛湛如墨,深不可测。每旱,祷取水出,雷雨随至。

虎岩在州北五十里大路岩前,髙敞,入内数十步,则寛平如数间屋,石田石床,宛然布列。

龙岩与虎岩相近,外险中空,可容数千人,下有深潭,凉风飕飕,自水面扑人,里人曽避兵其中,名「小桃源。

元通洞在露胜亭西洞口,虚明内深,旧名隠岩州守顾璘易今名。

合江在完山下,湘水、灌水、罗水至此汇流入楚,故名合江。

湘水源出兴安县海阳山罗、灌二江,经州境达荆州。

洮水在城北五十里,源出文山,南流入湘北,曰洮阳。旧尝置县,以洮阳名。

灌水源出灌阳县,北流抵城东,㑹入湘江。罗水出罗氏山,经飞鸾桥,东流入湘江。锺乐水在城西一百里,源出锺石山,东流入湘水。建安水发源,城西南九十里倚石山,西北流入湘江。

宜湘水源出州北九十里山,东流三十里,入湘江。《方舆记》云:「湘源、湘乡、湘潭,谓之三湘」。

冻清水出州西南八十里清泉山,西北流二十里入湘江。

东溪出莱子岭,西溪出湾山岭,又竹溪出湘山源钴鉧潭,在州西七里。唐柳宗元有记。

雷潭在湘山之滨,深不可测,潭心月印皎若冰壶,相传雷隠翁得道,飞升后乘槎游此,故名。

卷烟阁泉。在州西三里兴善寺。

义泉在善果寺,泉甘冽四时不竭,应泉在柳山之半,峰穴地而出,味甚甘冽。旧名逹。泉州守顾璘兴复书院,以泉久涸,即日浚得之,故名曰应泉。

东镇泉在飞来岩下,有石如盘,潴水,冬夏不竭。法华泉在寺西平地,淫雨不盈,天旱不涸。玊虹泉在湘山之东,岩泉出岩穴。昔人因石凿渠道,流入寺厨,旧名涌泉。州守顾璘易今名。

盘泉在盘石山之下,岩泉寒冽不涸,因石凿盘以潴之,又名玊髓》。

卓锡泉在仙奕之前,玊屏之后,相传湘山佛卓锡于此趺坐,遗迹犹存。泉眼之小者一石如蟹,大者一石如马鞍。

湋井去州六十里,井有石,台中起泉窦,波泛为岩下龙潭,不竭不溢,有祷輙应。

灌阳县

麒麟山。县东离城一里。

马鞍山。县北三里。

峡山县北峡口去城十里,两峰夹峙,一水贯注其中。

连珠山,县北二十里赤板堡,峰峦聫缀,故名抱子山。在县北五十里,峰势重叠如褓抱然。石子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查塘髙出众山台山,县西北一里有真武●蛇迹。

海山在县西,复顺里一峰,直立四围涵水,故名华山,在县西南七里,县志入景华山。雪霁,峰峦秀迥,下临灌水,明顾璘有诗。

狮子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俊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峰从平田突起如笔。干霄旧名橹山。

栀子山,峭拔,秀丽去县东南二十五里。王楼山在县西三里,有望风岩,下为王楼渡。有小磐石栈道。

三峰山,在县南二十里,秀削芙蓉,最宜烟●,为八景之一。

风吹罗带山,在县西一百里,一复顺里。牙笏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县虽与湖广、永明接界南去,皆青山絶险,无路可通。

文峰山在县西二十里。旧学址前白面山,县北离城三里。

牛山,在县北十二里峡内。帽儿山在县北五十里望月岭,有岩曰白竹岩。县志岩内,温暖时。有巨人迹。

印山县北塘文堡。离城六十里。七星山在县北,相接抱子山上有犁陂洞,挂榜山。县北官庄离城五十里。

大人山,县北望月岭。离城六十里。马头山,在县北七十里。交、全州界火星山,县东仁寿里。离城三十里。蓟鱼山。县北七里。

判官山县西南二十五里。爬子山。县城西八十里。

马山,一在县西南二十里,状如二马骧首并驰。一在县北五十里五家湾。

凉伞山县西猺山离城三十里,飞空俨如鹤葢、狮山即狮山寨,离城四十五里。

五马山,县西猺山离城五十里。观音山。县北三十里。沙罗源髙椅山。县西三里罗家坪、迥头山。县西八十里。盐塘,寳顶山。县西猺山。北江离城八十里。香炉山。县南五十五里老史巢。平顶山在县西十五里。

葛背岭,县北七十里。㑹湘桥侧。雷岭,县北四十五里。下坪田虎尾岭。县北五家湾,离城五十里。龙冈县西十里。

通真岩县西二里岩洞深敞,上有通真岩,三篆字,又名灵岩涵贮,秋月景色最佳。

九龙岩,县西十五里,中有沙河,水通别涧石圻九条,盘屈如龙状。

师姑岩在县北十五里蒋家村。玉珠岩在县北二十里,中有泉穴,喷白如珠花石岩,在县北六十里。昭义闗有仙迹,柳子厚曽游此有诗。

桂岩在县北五十五里,即巨岩一水,穿岩石而出,有石龙洞甚深䆳,可容数百人。

波斯岩。县南五十里。

赉予岩县西大茶源,离城五十里,兴安县交界岩特壮耸,俗呼为「赉子岩。

飞鼠岩。县西三里。

莲花岩。县西二十里。

柳子岩,县北十里仙源洞中。有蒋道人,故栖石鸡公岩,县西半里。

寜江岩,一作寜家,县西十五里仙人岩,在县北二十里。

赤岩县北五十五里

小水岩,即秀江岩,离城五十八里。莲花石在县北六十里。

印石。县西八十里。

潢潭磐石,在县北五十五里。石卓立潭,左深处,体方顶平,望若印,浮水面,有级可登。

马渡江县,北自大源猺山、兴安界发,源由赤岩流入灌江。

澥江一名头道水,源出县西南判官山,绕经三峰,流入灌江。

东江县西八十里,自兴安界流入灌江。灌水县南源,自兴安界流经全州入湘水。呉川水。县南自水明界流入灌江。

盐川水县西自兴安界出泉,接连盐田,源流入灌江。

安乐源水县,南自永明界流入灌江。大溪水,县西南六十里永明界,发源接溪,流入灌江。

龙川水,县北沙罗源猺山自兴安界发,源由三里桥,流入灌江。

峡水县东自道州界流入灌江。锺家水县东南,自道州界流入灌江。飞江水。县东南自永明界发,源由秀江堡入,灌江岩浄水。县西鸡公岩,流入灌江。

文峰水自县北出寜江桥流入灌江。石塘水自县西丁塘流入灌江。烈溪水,县西自兴安界发源,通邓家桥,流入灌江。牛江水县西自恭城界古子岭出,源流入灌江。清溪水县南,自大荆源流入灌江。

泡江水县,东自猺山小水流入灌江朋江水县东,其水自道州界发源,由大营开徳岭出,水车流入灌江。

宾家水县。东水流秀水岩,出宾家桥,通五家湾,流入灌江。

三企。牛岩水县,北自小河通五家湾,马山,流入灌江。

●溪水县,东自桂岩出,源由●溪桥,流入灌江。唐安水自县东水催村岩内出,水由唐安桥流入灌江。

小富水自县北立,安发源由响水岩至登瀛桥流入灌江。

㑹湘水县北七十里,自全州猺山通流入灌江而㑹于湘,故名。

市溪县。南自永明界经狮子寨入灌江。瑞溪县南自永明界发源入灌江。九龙泉在县西十五里,旁有九龙圣水庙,有祷即应。

黒石源县,南自永明界发源,接连灌江、沙罗源县,北自兴安界发,源接连龙川水,入灌江。马山源,县南自永明界流入灌江。

广西通志卷十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