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汉-10.12.2.5 张禹传(公元前5年)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九月,以光禄勋平当为御史大夫;冬,十月,甲寅,迁为丞相;以冬月故,且赐爵关内侯。以京兆尹平陵王喜为御史大夫。”
(九月,任命光禄勋平当为御史大夫。冬季,十月,甲寅(初一),擢升平当为丞相。由于正赶上不宜封侯的冬月,因此暂时赐爵前关内侯(如淳曰:汉仪注,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赐爵关內侯也。李奇曰:以冬月非封侯时,故且先赐爵关內侯也。师古曰:李说是也)。任命京兆尹、平陵人王喜(按表、传,“喜”当作“嘉”,详见下年。及审是)为御史大夫。)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上欲令丁、傅处爪牙官,是岁,策免左将军淮阳彭宣,以关内侯归家,而以光禄勋丁望代为左将军。”
(哀帝打算让丁、傅两家族的人担任重要武官。本年,下策书罢免左将军淮阳人彭宣,以关内侯身份回家去,而任命光禄勋丁望代替彭宣为左将军(胡三省注:上策宣曰:“前有司数奏言:诸侯国人不得宿卫;将军不宜典兵马,处大位。朕惟将军任汉将之重,而子又前娶淮阳王女,婚姻不绝,非国之制,其上左将军印绶。”余按彭宣以连姻藩国而免官,丁、傅以戚党而见用,卒之夺刘氏者,非藩国,乃外戚也。丁、傅于国有大故之时,拱手授柄于王氏,而彭宣乃能辞三公位于王莽专权之初,任官惟贤材,乌得拘小嫌乎!)。)
《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至哀帝建平二年,乌孙庶子卑援疐翕侯人众入匈奴西界,寇盗牛畜,颇杀其民。单于闻之,遣左大当户乌夷泠将五千骑击乌孙,杀数百八,略千余人,驱牛畜去。卑援疐恐,遣子趋逯为质匈奴。单于受,以状闻。汉遣中郎将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使匈奴,责让单于,告令还归卑援疐质子。单于受诏,遣归。”
(到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乌孙国(治所赤谷城,今中亚伊赛克湖东南中国边境)的庶子卑援疐翕侯(小昆弥末振将弟弟,见公元前11年)的部众入侵匈奴西部边界,抢夺牛羊牲畜,杀了不少匈奴人。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栾提囊知牙斯)听说后,派左大当户乌夷泠率领五千骑兵攻击乌孙国,杀死了几百人,掳掠了一千多人,把牛羊赶回去了。卑援意害怕了,派儿子趋逯到匈奴做人质。单于接受了,把情况报告了汉朝。汉朝派中郎将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出使匈奴,责备单于,告诉他要把卑援章做人质的儿子送回去(以匈奴与乌孙同为汉朝属国,故不许其擅受质子)。单于接受了诏令,把人放回去。)
《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哀帝建平二年,定襄牡马生驹,三足,随群饮食,太守以闻。马,国之武用,三足,不任用之象也。后侍中董贤年二十二为大司马,居上公之位,天下不宗。哀帝暴崩,成帝母王太后召弟子新都侯王莽入,收贤印绶,贤恐,自杀,莽因代之,并诛外家丁、傅。又废哀帝傅皇后,令自杀,发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更以庶人葬之。辜及至尊,大臣微弱之祸也。”
(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定襄(郡名。治成乐(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市西北))牡马生驹,三足,随君饮食,太守以闻,马,国之武用,三足,不任用之象也。后侍中董贤年二十二为大司马(事在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1年)十二月庚子),居上公之位,天下不宗。哀帝暴崩,成帝母王太后(元后王政君,王莽之姑)召弟子新都侯王莽入,收贤印绶,贤恐,自杀(事在哀帝元寿二年(公元1年)六月己未廿七),莽因代之,并诛外家丁、傅。又废哀帝傅皇后,令自杀(事在哀帝元寿二年(公元1年)七月戊午廿七),发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更以庶人葬之。辜及至尊,大臣微弱之祸也。)
《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至禹父徙家莲勺。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蓄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雕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奏寝,罢归故宫。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论语》。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向)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孜孜),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至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
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许。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止。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价)。它财物称是。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管弦。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悌)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
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徒坏旧亭,重非所宜。孔子称‘赐爱其羊,我爱其礼,’宜更赐禹它地。”根虽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根由是害禹宠,数毁恶之。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归诚,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又禹小子未有官,上临候禹,禹数视其小子,上即禹床下拜为黄门郎,给事中。
禹虽家居,以特进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永始、元延之间,日食地震尤数,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上惧变异数见,意颇然之,未有以明见,乃车驾至禹弟(第),辟(避)左右,亲问禹以天变,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平,恐为所怨,禹则谓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或为诸侯相杀,或夷狄侵中国。灾变之异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喜,此经义意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上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后曲阳侯根及诸王子弟闻知禹言,皆喜说(悦),遂亲就禹。禹见时有变异,若上体不安,择日洁斋露蓍,正衣冠立筮,得吉卦则献其占,如有不吉,禹为感动忧色。
成帝崩,禹及事哀帝,建平二年薨,谥曰节侯。禹四子,长子宏嗣侯,官至太常,列于九卿。三弟皆为校尉散骑诸曹。
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己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浸微。”
(张禹,字子文(敦煌残卷本作“字文子”),河内郡(郡名。治怀县(在今河南武涉西南))轵县人(县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南),到他父亲时,迁到莲勺县(县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南)。张禹在儿童时代经常跟随家人到市上去,喜欢观看那些占卜、看相的人。时间长了,就非常懂得识别蓍草、八卦的吉凶含义,而且常常从旁说出他的意思。占卜的人很喜欢他,认为他长相不凡,于是对张禹的父亲说:“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可以让他学习经文。”张禹长大之后,就到京都长安求学,跟沛郡人(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施雠(字长卿,沛人)学习《周易》,又向琅邪人(郡名。治东武(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王阳、胶东人(王国名。治即墨(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西北))庸生求教《论语》,直到他对这些经书都很精通时,他就聚徒传经,后被推荐为郡文学。汉宣帝甘露年间(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3——前50)),诸儒生推荐张禹,皇上命令太子太傅萧望之负责考察张禹的学识。张禹回答有关《周易》和《论语》的大义,萧望之非常赞赏,报告皇帝说张禹对经学很精通,又有师法,建议皇上可试用张禹当官。但这个报告未批下来,张禹仍回去担任原来的官职。很久以后,皇上才试用张禹为博士。元帝初元年(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丁巳),立皇太子,当时博士郑宽中教太子《尚书》,他推荐说张禹擅长《论语》,于是皇上诏令张禹教太子学《论语》。因此提升张禹任光禄大夫。几年后,他又出任东平(王国名。其治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北)内史(王国官名。掌治民)。
元帝驾崩,成帝即位,征调张禹和郑宽中到长安,他们都因曾是太子的教师而赐爵关内侯,郑宽中食邑八百户,张禹食邑六百户。张禹任诸吏(加官。得举法)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属光禄勋),官秩为中二千石,给事中(加官名。在朝中顾问应对),领尚书事(又称录尚书事,西汉后期始置,汉代尚书职典枢机,凡诸曹文书众事皆由之)。这时,汉成帝的舅舅阳平侯王凤任大将军,名为辅政,实为专权,皇帝很年轻,为人谦让,爱好经学,敬重教师。当时张禹与王凤一起兼任尚书,内心感到很不安,几次托病上书请求辞职回乡,想回避与王凤共事。皇帝答覆说:“我年幼即皇位,很担心失误,你因道德高尚而成为我的教师,所以我把国政委托给你。你有什么可疑虑的,以致屡次请求辞职,是忘记了我们的师徒关系,还是回避什么流言蜚语?我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你的传闻。你还是安心工作,仍总管政事,拿出孜孜不倦的精神,不要违背我的心意。”接着又加赏张禹黄金百斤、养食肉牛及上等好酒,令太官(官名。掌官皇帝饮食)为张禹供给饮食,令侍医替他看病,还常派使者去慰问他。张禹深感不安,于是他又开始上朝。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张禹继王商任丞相(王商自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三月甲申初八至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四月壬寅二十任丞相),封安昌侯(恩泽侯表,安昌侯食邑于汝南)。
张禹担任丞相六年(张禹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六月丙戍初五为丞相),在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辛丑三月庚戍廿七)托言年老多病,请求辞官,皇上对他称赞再三,才特许他辞官。同时还赐给张禹安车驷马,黄金百斤,张禹辞官后回到他的住宅,每当初一、十五时就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见,皇上还给他加封了特进的官衔(官名。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按丞相的礼仪召见张禹,允许他选任从事史五人,又增加四百户的食邑。皇上先后赏给张禹数千万的财物。
张禹为人拘谨厚道,家里以经商和农耕为业。张禹在官场上飞黄腾达,就在泾水、渭水流域买了四百顷良田,都是灌溉方便的膏腴之地。其他财物也都相当多。张禹本人精通和偏爱音乐,生活比较奢侈婬逸,他辞官回家后,经常到后堂拨弄丝、竹、管、弦等乐器。
张禹的学生中,比较有成就的是淮阳人(王国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彭宣,官至大司空(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元寿二年(公元1年)五月甲子初二“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另一个是沛郡人戴崇,官至少府九卿。彭宣待人恭敬卑谦,讲究法度,而戴崇则和乐简易,聪明多才,两人的品行各不相同。
张禹内心比较喜欢戴崇,对彭宣则敬而远之。戴崇每次拜访张禹时,常要求教师置酒设宴,与自己共享拨弦弄琴的乐趣。因此张禹每次都将戴崇带到后堂共同进餐,让妇女陪酒,令优人唱歌跳舞来助兴,直至深夜才散席。每当彭宣来拜访,张禹则在便坐接待他,与他谈今论古,用餐也非常简单,只不过是一豆之肉,一卮行酒,从来不邀请彭宣到后堂。待到彭宣、戴崇得知老师以不同的方式接待自己时,都认为这是适合自己个性的(戴崇以禹为亲之,彭宣以禹为敬之,故各自得(顾炎武说))。
张禹年老时,替自己建冢茔,修祠庙,他喜欢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肥牛亭这块靠近延陵(汉成帝陵,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的地方,于是向皇上请赐该地,皇上特许张禹在此建冢茔和祠庙,并诏令平陵郡太守将肥牛亭迁到其它地方。曲阳侯王根(元后王政君庶弟)听闻此事后,向皇上谏争道:“肥牛亭是皇室在平陵寝庙祭祖的地方,张禹身为老师,不以谦让为重,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徙坏旧亭而索求建墓之地,很不适宜。孔子曾对子贡说:‘你爱其羊,我爱其礼(见《论语•八俏篇》,师古曰:论语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故引之)’,皇上应赐给张禹另外一块地方。”王根虽然是皇上的舅舅,但皇上对他不如对张禹敬重,尽管王根说得非常恳切,可是皇上并没有听从他的劝阻,最终还是把肥牛亭赐给张禹。王根因此嫉妒张禹得宠,于是多次上书诋毁张禹。而皇上却更加敬重、厚待张禹。张禹每次生病,皇上都要过问他的起居,甚至亲自去探望张禹。皇上驾到,使张禹感激不尽,叩首谢恩,并藉此机会向皇上禀报道:“我有四儿一女,对女儿比较偏爱,可是她远嫁张掖太守(郡名。治觻得(在今甘肃张掖西北))萧咸,我非常想念她,希望她离自己近一些。”皇上立即下令调萧咸任弘农太守(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另外张禹的小儿子当时还没有官衔,皇上看望他时,他多次看他的小儿子,皇上领会他的意思之后,就在他的床前任命他的小儿子为黄门郎(官名。秦汉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给事中(加官名。在朝中顾问应对)。
张禹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以特进之官做皇帝的老师(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三月庚戌(二十七日),“张禹以老病罢,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每当国家有重大决策,皇上一定要询问张禹。成帝永始(永始共四年(前16年-前13年))、元延(元延共四年(前12年-前9年))之间,多次发生日食、地震,官吏和百姓纷纷上书说这是灾异感应,讥讽这是因王氏专权所造成的。皇上害怕灾异会多次出现,心里惶恐不安,对大臣和百姓的上书没有明确表态,于是乘车到张禹府第,斥退左右侍卫,然后询问张禹对日食、地震的看法,并陈述了吏民对王氏的议论。张禹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后代势力弱小,自己平素与曲阳侯王根关系平淡,害怕被他所怨恨。于是对皇上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出现三十余次日食(师古曰:谓隱三年二月己巳;桓三年七月壬辰朔,十七年十月朔;庄十八年三月,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三十年九月庚午朔;僖五年九月戊申朔,十二年三月庚午,十五年五月;文元年二月癸亥朔,十五年六月辛丑朔;宣八年七月甲子,十年四月丙辰,十七年六月癸卯;成十六年六月丙寅朔,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襄十四年二月乙未朔,十五年秋八月丁巳,二十年冬十月丙辰朔,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冬十月庚辰朔,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二十四年秋七月甲子朔,八月癸巳朔,二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朔;昭七年夏四月甲辰朔,十五年六月丁巳朔,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定五年正月辛亥朔,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十五年八月庚辰朔:凡三十六也。),五次地震(鲁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九月癸酉,鲁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五月甲子(十三),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五月己卯(十六),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八月乙未(二十七),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四月甲午(初一)),其间有时发生诸侯相互残杀,有时是夷狄侵扰中原地区,灾变之异难以预见。因此古代圣人很少谈论天命,也不说怪神(《论语•子罕篇》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又《述而篇》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从子贡之辈起就不再探讨性命与天道的关系(《论语·公冶长篇》云: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何况浅见鄙儒所说的话!陛下应修整治国政策以适应时局,与百姓同享福祉,这才是天经地义的。新学小生误人子弟,不应信任重用他们,应用经术去判断他们所说的话。”因为皇上平时就很信任、宠爱张禹,所以张禹一席之言打消了皇上对王氏的疑虑之心(胡三省注:元帝师萧望之,成帝师张禹,皆敬重之矣。元帝不能听望之言疏许、史而去恭、显,成帝则听禹言而不疑王氏;望之以此杀身,禹以此苟富贵。汉祚中衰,实由此也。又,成帝之时,吏民犹讥切王氏;平帝之末,吏民以王莽不受新野田,上书者至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何元、成之时吏民犹忠于汉,平帝之时吏民则附王氏也﹖政自之出久矣,人心能无从之乎!有国家者,尚监茲哉!)。事后,曲阳侯王根及各诸侯王的子弟风闻张禹的言论,都喜形于色,开始接近张禹(胡三省注:张氏安矣,刘氏危矣)。张禹看到当时常发生异常现象,而且皇上又身体欠佳,于是他择吉曰洁身斋戒、露蓍草于星宿下,以接天之气,端正衣冠而立筮占卜,如果得到吉卦,就禀告皇上,如果得到凶卦,他就感到忧虑(通鉴记其事在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成帝驾崩后,张禹又侍奉哀帝。他在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去世,谥号节侯(谥法云“好廉自克曰节”)。张禹有四个儿子,长子张宏继承父亲的爵位为安昌侯(字子夏,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为太常),宫至太常,属九卿之列。其余三个儿子都任校尉散骑各从官。
当初张禹做成帝的老师时,将皇上在学习经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记载下来,并加以注释,汇编成《论语章句》献给皇上。当时鲁扶卿和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都传授《论语》,并著书立说,观点各异。张禹先拜王阳为师,后投庸生门下学习《论语》,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最后脱颖而出,身份更尊贵。众儒生因此说:“如果想要融会贯通《论语》,就要学习张禹的文章。”此后,许多儒生都争相学习张禹的文章,其余各家学说渐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