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东周(春秋)- 8.1.1.3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春秋》:“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杜预注曰:宰,官;咺,名也。咺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故贬而名之。此天子大夫称字之例。仲子者,桓公之母。妇人无谥,故以字配姓。来者,自外之文;归者,不反之辞。
《左传·隐公》:“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秋季,七月,周平王(姬宜臼)派遣宰咺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吊丧礼品(杜预注曰:惠公葬在春秋前,故曰“缓”也。子氏,仲子也,薨在二年。)。惠公已经下葬,这是迟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接写了宰咺的名字。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下葬,诸侯都来参加葬礼(杜预注曰: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诸侯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参加葬礼(杜预注曰:同在方岳之盟。);大夫三个月后下葬,官位相同的来参加葬礼(杜预注曰:古者,行役不逾时。);士一个月以后下葬,亲戚参加葬礼(杜预注曰:逾月,度月也。姻犹亲也。此言赴吊各以远近为差,因为葬节。)。向死者赠送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杜预注曰:诸侯巳上,既葬则縗麻除,无哭位,谅闇终丧。),预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于礼(杜预注曰:仲子在而来赠,故曰:“豫凶事”。)。)
“赗”,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惠公”,鲁惠公姬弗湟,亦书姬弗皇,姬弗生。
“仲子”,子氏,宋武公之女,鲁惠公正妻,鲁桓公姬允之母。
《公羊传·隐公》议论道:“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宰咺”来鲁国赠送惠公、仲子的“赗”。“宰”是什么意思?是官吏的通称。“咺”是什么意思?是人名。为什么要以官称为姓氏?因为宰是周天子的士。惠公是什么人?是鲁隐公死去的父亲。仲子是谁?鲁桓公的母亲。为什么不称她为夫人?因为桓公还未立为国君。“赗”是什么意思?办丧事都有赗,赗一般是用马,用四匹马和五匹帛。助葬赠送的车马和帛就叫“赗”。助葬赠送的财物叫“赙”。助葬赠送的衣被叫“禭”。桓公还未做国君,诸侯为什么来赠送助葬物品呢?隐公为桓公做国君,所以把桓公母亲的丧事通知了各诸侯国。但为何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好意。为什么要用“来”字呢?因为宰喧没有赶上惠公的葬礼。将惠公、仲子连在一起说是什么意思呢?是要兼顾二人。兼顾二人是不合于礼的。为什么不说鲁惠公及仲子呢?因为仲子的地位卑微。)
《谷梁》:“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君子以其可辞。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
(母亲以儿子的谥号为氏,仲子是何人。是惠公的母亲,孝公的妾,按礼,国君的母亲死了,送助丧物品是可以的,国君的妾死了,送助丧物品是不可以的,君子可以辞谢不受,记载它,因为不是寻常事,。是什么。是送给死者的助丧物,车马一类的叫赗,衣被一类的叫襚,,珠玉一类的叫含,钱财一类的叫赙。)
秋七月,天王(周平王,名宜臼)派宰咺(读xuan1)来鲁国馈赠鲁惠公(姬弗湟,亦书姬弗皇,姬弗生)和夫人仲子的丧仪,古语叫赗(读feng4),无非是车马束帛。惠公已经下葬,这是礼品送迟了;而仲子还活着,哪有先送的道理?都不合礼。《春秋》体例,天子的卿大夫本不留名。《春秋》特地记下咺这个大名,是说这个人不会办事。宰是官名,分三级,太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这位宰咺不知是哪一级,想来大概是低级别的。
据说等级不同赗的规模也不同。天子乘马六匹,乘车,车的字形是四轮二轴;诸侯乘马四匹,乘舆,舆比车小些,字形是两轮一轴;大夫三匹,参舆(就是三匹马拉的舆);元士(士分上中下三等,天子之士称元士,以区别于诸侯之士)二匹,下士一匹,无舆。天子束帛(绢)五匹,玄(黑色)三纁(浅红色)二,各五十尺;诸侯玄二纁二,各三十尺;大夫玄一纁二,各三十尺;元士玄一纁一,各二丈;下士綵(彩色)、缦(无色丝织品)各一匹,庶人布、帛各一匹。不同级别有不同的待遇。
《左传》还解释,天子死了过七个月下葬,让诸侯都能来或派使者来参加葬礼,就是“同轨毕至”,轨就是车轨。不同等级贵族乘车车轨宽度不同,但同等级车轨宽度是一样的(秦朝的车同轨并非原创);诸侯死了过五个月下葬,让结盟的诸侯能派使者来参加葬礼;大夫死了过三个月下葬,让别的大夫能参加葬礼;士死了过一个月下葬,让姻亲能参加葬礼。赠死不及尸(赠送丧仪赶不上死者下葬),吊生不及哀(前来吊丧赶不上致哀),预先赠送丧仪,都是不合于礼的。“尸”本为未葬之通称,即灵柩;“哀”是自死亡至出殡、下葬、反哭(古礼,葬后返庙而哭),生者所进行的致哀活动。
《左传·隐公》:“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纪国人讨伐夷国。夷国没有前来报告鲁国,所以《春秋》不加记载。发现蜚盘虫。没有造成灾害,《春秋》也不加记载(杜预注曰:隐十一年传例曰“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史不书於策,故夫子亦不书于经。传见其事,以明《春秋》例也。他皆仿此。)。)
“纪”,姜姓,国都纪,在今山东潍坊市的寿光市南部纪台镇,在商朝就是诸侯国。
“夷国”,妘姓,夷之踪迹遍及中国,此夷在今山东青岛市的即墨市西边蓝村镇古城村,那里有个壮武故城,是其都城,位于纪国西稍南230里,再向西南50里即胶州湾。壮武故城四周各长500米,呈正方形。杜预注曰:夷国在城阳庄武县,纪国在东莞剧县。此后史书再不见夷国,当于是年为纪所灭。
“蜚”,一种有害的小飞虫。
《春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杜预注曰:客主无名,皆微者也。凡盟以国地者,国主亦与盟,例在僖十九年。宋,今梁国雎阳县。
《公羊传·隐公》:“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谁和宋国人结盟呢?鲁国地位较低的一位官员。)
《谷梁传·隐公》:“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用“及”字是什么意思?表示鲁国参加会盟的是个地位低的人。称宋人,说明它的参加者也是地位低的。这次是卑者之会盟,不记载日期,宿是邑名。)
《左传·隐公》:“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庄公姬寤生)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鲁惠公的晚年,在黄地打败了宋国。鲁隐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讲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结盟,两国开始友好起来(杜预注曰:经无义例,故传直言其归宿而已。他皆仿此。)。)
“鲁惠公”,姬弗湟,鲁国第十三任君主。前768年至前723年在位。
“黄”,宋邑,在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东;有说为今山东省龙口市东黄城集。杜预注曰:黄,宋邑。陈留外黄县东有黄城。
“宿”,风姓,为太昊后代,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一带。杜预注曰:宿,小国,东平无盐县也。
《感知春秋》:鲁隐公一如既往地与周边邻国维系睦邻友好关系,九月,与宋国在宿会盟。宿是一古国,风姓,为太昊后代,后来宿被宋国占领,宿人被迫南迁到今安徽宿州市境,春秋晚期时宿为齐邑(无盐邑)。去年,鲁惠公还在位的时候,鲁和宋在黄打了一仗,鲁国赢了。鲁隐公上台后主动与宋媾和,开始与宋通好。
《左传·隐公》:“十月,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新建南门,《春秋》不加记载,也由于不是出于隐公(隐公姬息姑)的命令(杜预注曰:非公命,不书,三见者,皆兴作大事,各举以备文。。)
《左传·隐公》:“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冬季,十月庚申(十四日),改葬鲁惠公(姬弗涅)。隐公(姬息姑)不敢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泣,所以《春秋》不加记载(杜预注曰:以桓为大子,故隐公让而不敢为丧主。隐摄君政,故据隐而言。)。惠公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和宋国打仗,太子(姬允)又年幼,葬礼不完备,所以改葬。卫桓公来鲁国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春秋》也不加记载。)
《感知春秋》:去年正在打仗,而且鲁惠公的太子还小(可见立允为太子是鲁惠公在世时已经确定了的),鲁惠公下葬之事办得较为粗糙。古人重视厚葬,今年与宋国和好了,于是到了十月十四日,就重新安葬鲁惠公。但鲁隐公没有主持重新安葬仪式,所以《春秋》未作记载。鲁隐公作为父亲的庶子,尽管是摄政,这种正式、隆重的国葬典礼还是必须由父亲的嫡子主持的。另外,卫桓公也来参加葬礼(会葬),但没有见鲁隐公,《春秋》也不作记载。也许当时诸侯也不怎么待见鲁隐公,不过也可能那时会葬礼仪另有规定。
《春秋》:“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左传·隐公》:“祭伯来,非王命也。”
(祭伯来,并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
《谷梁传·隐公》:“来者,来朝也。其弗谓朝何也?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束修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贰之也。公子益师卒。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恶也。”
(来是来朝拜的意思。不说朝拜是为什么?因为祭伯是周王畿内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祭伯的做法是不正当的外交行动,所以不记他朝拜鲁侯。聘问用的弓矢一类的礼物,不能随便拿出边境,干肉之类的礼物是私人间交往用的,国之间交往不能用。有天子在上,一切要听命,不能存有二心。)
《公羊传·隐公》:“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祭伯是什么人?周天子的大夫。为什么不说“派遣”呢?因为他是私自逃奔来的。是逃奔那为啥不说“奔”呢?周王朝是大一统的天下,是没有“国外”之说的,说逃奔,那就表示周王朝有“国外”之意了。)
《感知春秋》:冬十二月,祭伯来,并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祭伯乃周朝卿士,祭(读zhai4)是其食邑,位于河南郑州市东北,那里有古祭亭。在郑国进入中原地区前,在郑州市东北郊与中牟县一带有一个祭国。这个祭国最早是商王朝的一个邦国,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到西周初年时,周成王把周公旦的儿子分封到这里,仍称为祭国或祭伯城。据文献记载,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祭城村就是祭国的都城,2004年祭城村拆迁,祭国故城遗址露出真容。2006年祭城镇撤销,改设祭城路和凤凰台两个街道。祭氏世代为周王朝卿士,周穆王时有祭公名谋父,曾劝阻穆王征伐犬戎。东周时祭入于郑,祭伯“食采于王畿”(唐•孔颖达语)。
《春秋》:“公子益师卒。”
《左传·隐公》:“十二月,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众父去世,隐公没有参加以衣衾加于死者之身的小敛,所以《春秋》不记载死亡的日子(杜预注曰:礼,卿佐之丧,小敛大敛君皆亲临之,崇恩厚也。始死,情之所笃,礼之所崇,故以小敛为文。至於但临大敛及不临丧,亦同不书日。)。)
《公羊传·隐公》:“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为什么不记载他死的日子呢?因为太久远了。在孔子和他父亲的时代已有不同的说法,在孔子听说的文、宣、成、襄时代说法也不相同,更何况是在孔子听到传说的隐、桓、庄、闵、禧时代呢,那更有不同的说法了。)
《谷梁传·隐公》:“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恶也。”
(大夫死了记载死的日期是对的,不记载益师死的日期。是因为他坏。)
“众父”,姬姓,名益师,字众父;鲁孝公的儿子,与鲁惠公弗皇和臧僖伯彄是兄弟,鲁隐公的叔叔。其后为众氏,其子是众仲。
鲁隐公(姬息姑)的叔叔(众父)公子益师去世(官称卒),大夫卒,国君按礼应参加小敛(就是给死者穿衣盖被,大敛就是入棺),但鲁隐公没有去。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他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