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8.6.16.3 昭公通隗(公元前636年)

八 东周(春秋)- 8.6.16.3 昭公通隗(公元前636年)

《左传•僖公》:“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固贪淋,王又启之,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必为患。”王又弗听。”

“贪惏”,贪婪,不知足。正义曰:《方言》云:“杀人取财曰惏。”

周襄王感谢狄人,准备把狄君的女儿做王后。这个狄女据说就是翟叔隗,也就是下文王子带私通的“隗氏”,《史记》作“翟后”。富辰劝阻说:“不行。臣听说:‘报答的人已经厌倦了,施恩的人还没有满足。’狄人本来贪婪,而您又启发他们。女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妇人的怨恨没有终结,狄人必然成为祸患。”周襄王又不听。

《左传•僖公》:“初,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惠后将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齐,王复之,又通于隗氏。王替隗氏。颓叔、桃子曰:“我实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王曰:“先后其谓我何?宁使诸。侯图之。璲出。及坎臽,国人纳之。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适郑,处于汜。大叔以隗氏居于温。”

“甘昭公”,王子带,甘是封地,昭是谥号,甘在今河南洛阳市南。

“昭公奔齐”,公元前648年“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秋,王子带奔齐。”

“王复之”,公元前638年“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

“隗氏”,周襄王所立王后,狄君之女。《史记》作“翟后”。

“坎欿”,亦书坎臽,在今河南郑州市的巩义市西南。 “氾”,读fan2,亦书泛,此为南氾,位于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南,此处因周襄王这次出居而得名襄城。

“温”,在今河南焦作市温县西。

当初,甘昭公(王子带)受到惠后的宠爱,惠后打算立他为嗣君,没有来得及惠后就死去了。昭公逃亡到齐国,周襄王让他回来,他又和隗氏私通。周天子废了隗氏。颓叔、桃子说:“狄人这样,是我们指使的,狄人可能会怨恨我们。”就奉戴大叔(王子带)攻打周天子,周王的侍卫人员准备抵御,周王说:“如果杀死太叔,先王后(惠后)将会说我什么?宁可让诸侯来商量一下。”周王于是就离开成周,到达坎欿,都城里的人又把周王接回都城。秋季,颓叔、桃子奉事太叔领了狄人的军队进攻成周,把周军打得大败,俘虏了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国语•周语中》说狄人诛杀了谭伯,据说蹿道周襄王立魁后的就是他,所以狄人也迁怒于他。富辰说:“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怨恨)乎?”于是英勇就义。《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依《国语》,但《周语中》作“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周襄王离开成周去郑国,住在汜地。太叔和隗氏住在温地。

《春秋》:“冬,天王出居于郑。”

《公羊传•僖公》:“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鲁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诸此之谓与。””

(对于周天王来说,是没有国外的,这里说“出”是什么意思?因为不能见容于母亲。鲁子说:“这个周天王,不能见容于母亲。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人吧。”)

《谷梁传•僖公》:“天子无出,出,失天下也。居者,居其所也。虽失天下,莫敢有也。”

(天子无所谓出,说出,表明他丢了天下。居,指住在他自己的地方。天子即使失去天下,也没有谁敢享有天下。)

《左传•僖公》:“冬,王使来告难曰:“不谷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汜,敢告叔父。”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天子无出,书曰“天王出居于郑”,辟母弟之难也。天子凶服降名,礼也。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汜,而后听其私政,礼也。”

“叔父”,杜预注曰:天子谓同姓诸侯曰叔父。

冬季,周襄王的使者前来报告发生的祸难,说:“不穀缺乏德行,得罪了母亲所宠爱的儿子带,现在僻处在郑国的汜地,谨敢将这件事情报告叔父。”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边蒙受尘土,岂敢不赶紧去问候左右。” 周襄王派简师父向晋国报告,派左鄢父到秦国报告。天子无所谓出国,《春秋》记载说“天王出居于郑”,意思是由于躲避兄弟所造成的祸难。天子穿着素服,自称“不穀”,这是合于礼的。

郑文公带着三位大夫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到汜地问候天子的官员和检查供应天子的用品,然后听取关于郑国的政事,这是合于礼的。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十六年,王绌翟后,翟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吾数谏不从,如是不出,王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儆郑,郑居王于氾。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

(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废黜翟后,翟人来讨伐,杀死谭伯。富辰说:“我屡次劝谏都不听,如果碰上这种情况还不出战,王以为我是在怨恨吧?”竟率其族众殉难。当初,惠后打算立王子带为王,因此派其党羽充当翟人的内应,翟人因而攻入周。襄王逃亡到郑,郑把王安顿在氾。子带即位为王,带上襄王所废黜的翟后一起住在温。

司马公是将周襄王娶后与废后分别放在公元前637年和公元前636年,与《左传》有别)

《左传•僖公》:“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诗》曰,‘自诒伊戚’,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臧出奔宋”,这应该是在子华被杀当时的事,即发生于公元前644年。子臧与已故郑世子子华一母所生,母亲是陈妫,陈妫原是郑子仪的夫人,也就是郑文公的婶婶,被郑文公奸淫。郑文公以子华私自勾结诸侯为名杀了他,子臧也受牵连逃亡。

“鹬冠”,鹬是候鸟,冬季南飞,古人以为鹬知天文,所以鹬冠为知天文者所戴,子臧不知天文,而收集鹬冠,是一种与身份不符的行为。

郑国子华的兄弟子臧逃亡到宋国,喜欢收集鹬毛帽子。郑文公听说后很讨厌他,指使杀手骗他出来。八月,杀手将子臧杀死在陈国和宋国交界的地方。这是典型的“欲加其罪”吧?君子说:“衣服的不合适,这是身体的灾祸。《诗》说:‘那一个人啊,和他的服饰不能相称。’(《诗经•国风•候人》)子臧的服饰,就是不相称啊!《诗》说:‘自己给自己找来祸害。’(《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小明》)子臧就是这样。《夏书》说:‘大地平静,上天成全。’(《尚书•大禹谟》)这就是上下相称了。”

《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左氏传》曰,郑子臧好聚鹬冠,郑文公恶之,使盗杀之。刘向以为近服妖者也。一曰,非独为子臧之身,亦文公之戒也。初,文公不礼晋文,又犯天子命而伐滑,不尊尊敬上。其后晋文伐郑,几亡国。”

(《左氏传》上说,郑子臧喜好收集一种用鹬乌羽毛装饰的术士冠,郑文公厌恶他,派人暗杀了他。刘向认为这件事类似奇装异服的例子。另…种说法认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不仅在于郑子臧本人,也是对郑文公的警戒。起初,郑文公对晋文公不礼貌,还违犯周天子的命令去攻打滑国,不尊敬至尊的天子,以下犯上。到后来晋文公讨伐郑国,郑国几乎灭亡。)

《左传•僖公》:“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郑伯从之,享宋公有加,礼也。”

“宋及楚平”,公元前638年,宋楚泓之战,雄心勃勃又拘泥陈腐的宋襄公送了命,宋成公继位,看来是入楚讲和了。

“膰”,古代祭祀用的熟肉。

“先代之后”,宋国是殷商后裔。

宋国和楚国讲和,宋成公到楚国。回国时,进入郑国。郑文公准备设宴招待他,向皇武子询问礼仪。皇武子回答说:“宋国是先朝的后代,在周朝来说是客人。周天子祭祀宗庙,要送给他祭肉;有了丧事,宋国国君来吊唁,周天子是要答拜的。丰盛地招待他是可以的。”郑文公听从皇武子的话,设享礼招待宋公,比常礼有所增加。这是合于礼的。

《左传•僖公》:“卫人将伐邢,礼至曰:“不得其守,国不可得也。我请昆弟仕焉。”乃往,得仕。”

卫国人准备攻打邢国,卫大夫礼至说:“不和他们的大官接近,是难以得到他们的国家的。我请求让我的兄弟去邢国做官。”他们就前去邢国,并做了官。这是要从内部攻破敌人的堡垒啊!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

(前651年)毕万受封后十一年,晋献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公子奚齐、卓子、惠公夷吾、文公重耳)互相争夺君位,晋国内乱。而毕万的子孙越来越多,随他们的国名称为魏氏。毕万生了武子(魏犨)。魏武子以魏氏诸子的身份侍奉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的时候,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前636年)之后回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让魏武子承袭魏氏后代的封爵,升到了大夫的地位,他的官府设在魏邑。魏武子生了悼子(魏悼子,吕锜)。)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