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公元前200年)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公元前200年)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为印度古典文学开创了光辉的典范,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学的宝贵贡献,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由蚁垤(一说为神人,一说为语法学家)编辑而成。《摩诃婆罗多》是在公元初定型并加上广博(传说中的“圣人”)的名字。但是,这两部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6-5世纪以前的事情,甚至于更早。

相传《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为古印度最早的诗人,并接受了梵天神的神力,据说他修炼苦行长期不动,以致周身堆满了蚂蚁筑窝的土,故名蚁垤。后来他得到神灵启示,作此诗,颂扬罗摩的功德。这当然不可信。不过,这部史诗除开篇和末篇外,文体统一,故事完整,显然是经过一人之手加工过的,这个人可能就是蚁蛭。而首篇和末篇有些杂乱,与整个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确有后人所加的嫌疑。

广博作为古印度的圣人,还是《吠陀广博》的作者。推断起来,这两部史诗的成书时间较晚,但内容基本上是吠陀时期,也有人把它们归之于吠陀文献,所以我们把它们看作古印度的宗教意识。

《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传”,讲的是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罗摩的故事。罗摩这个人物后来被不断神化,印度人民对他崇拜之极,因而《罗摩衍那》从古至今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成了印度人民的“圣书”。《罗摩衍那》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五六百年问,最初的仅是口头流传,增增删删,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没有定本,直到公元2世纪才最后成书。这部史诗共分7篇,原有24,000颂(一颂相当于汉语的四行诗),20世纪经过几十年的校勘,出精校本,较传统本减少约6,000颂,存18,000颂,差不多是《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的总和的两倍。

阿逾陀城的十车王有三位王后。乔萨厘雅生子罗摩,吉迦伊生子婆罗多,须弥多罗生了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

罗摩武艺高强,尚未成年就和罗什曼那一起为众友仙人翦除了妖魔,使众友仙人的祭祀圆满成功。众友仙人十分高兴,带着他们兄弟二人去到遮那竭国王的朝廷,让他们参加遮那竭国王的女儿悉多的选婿大典。悉多是遮那竭从犁沟里捡回来的,所以大地是她的母亲。遮那竭曾立下誓愿:谁能张开他家祖传的神弓,他便把悉多嫁给谁为妻。罗摩不仅张开了弓,而且把弓拉断了,赢得了天下无双的悉多。

岁月易逝,十车王已年迈体衰。他决定立罗摩为太子。而小后吉迦伊听信驼背侍女的谗言,利用国王许诺给她的两个恩典,要挟国王流放罗摩14年,并立他的亲生子婆罗多为太子。国王出于无奈,只好答应她的要求。于是庆祝罗摩为太子的喜庆场面顷刻之间变成了宫廷内部冲突和悲伤的离别场面。悉多为夫妻之情而坚决随罗摩前往,罗什曼那为兄弟之谊而紧跟不舍。三人辞别父母到森林去了。十车王悔恨悲痛之极,猝然身亡。婆罗多拒绝为王,亲率大军去到森林,恳请罗摩归国。罗摩再三不肯,仅把自己的一双鞋交给了婆罗多。婆罗多回去后把罗摩的鞋作为他的象征,供上宝座,代为摄政。

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在森林中到处漫游,过着与鸟兽为伍的艰苦生活,而且经常与恶魔交战。一天,十首王罗波那的妹妹来到罗摩面前,向他求婚。罗摩和罗什曼那取笑了她一通。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吃掉悉多,结果被罗什曼那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回到楞伽岛,煽动王兄罗波那抢劫美丽的悉多。罗波那一听悉多美貌无双,便动了心。他命一罗刹妖魔变为金鹿引开罗摩。金鹿被罗摩射中死前伪作罗摩的声音呼救。悉多大为惊恐,命罗什曼那去救他。罗什曼那识破是妖魔的诡计,但悉多骂他不怀好意,逼他去救罗摩。罗波那趁机劫走了悉多。罗摩回来后不见悉多,悲痛欲绝。他们兄弟二人在森林中东寻西找,不见踪迹。后遇到为救悉多与罗波那死命相拚的金翅鸟,方知悉多被劫走了。十首王把悉多劫到楞伽岛,求婚被拒,便把她囚禁在御花园里。罗摩兄弟二人路遇无头怪,救其性命。无头怪劝罗摩与猴王须竭哩婆结盟,以便寻找并营救悉多。

罗摩和罗什曼那来到般波湖,见到了神猴哈奴曼。在哈奴曼的帮助下,罗摩与须竭哩婆结成联盟。猴王派遣他的猴子大军帮罗摩寻找悉多。

一群猴子来到海边,终于得知悉多被十首王劫到楞伽岛去了。但隔着大海,群猴无法渡过。神猴哈奴曼神通广大,变幻多端,力大无穷。他摇身变为一只巨猴,纵身跳过波涛汹涌的大海。然后他又变为一只猫潜入楞伽城。他钻进十首王的后宫探寻,不见悉多踪影。最后他来到御花园,发现了被囚禁的悉多,并亲眼目睹了悉多坚决抗拒魔王威逼利诱的情景,他趁看守的女妖们离开之际,与悉多相见,把罗摩的信物交给她,并要背她过海,让他们夫妻团聚,但悉多不愿接触别的异性,只托他把信物带回去交给罗摩。

罗摩听哈奴曼报告悉多的情况后,便和罗什曼那一起率领猴子大军来到海岸,造桥渡海,与十首王罗波那交战。经过反复激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胜负难定。罗摩兄弟二人身受重伤。危在旦夕。哈奴曼奉命到北方的神山吉罗娑山采摘仙草,给他们治伤。但仙草隐藏起来了。哈奴曼于是把整座山峰托到阵前,救活了罗摩兄弟和战死的猴兵猴将,然后又把神山送回原处。罗摩终于射死了罗波那,获得了大战的胜利。

哈奴曼从御花园把悉多领到罗摩面前,罗摩看到阔别的妻子,悲喜交集:他爱悉多,但更怕悉多已经失贞,他表示要遗弃悉多。悉多伤心至极,投火自焚。幸亏火神相救,把悉多从熊熊大火中托出,他们夫妻才得以重新聚首。

这时,14年流放期满,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乘十首王遗下的飞车回到阿逾陀。婆罗多愉快地让位,罗摩登基为王。阿逾陀国在罗摩和弟弟们的治理下,出现了太平盛世。

后来罗摩听说人们议论悉多算不得贞女,便将她遗弃,派罗什曼那把她送到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他的修道院,不久生下二子。

蚁垤作长诗《罗摩衍那》,颂扬罗摩,辩明悉多清白无辜,并教会这两个孩子诵唱。罗摩举行马祭,蚁垤让这两个孩子去罗摩面前诵唱这部长诗。罗摩终于明白这两个孩子就是他的儿Y。蚁垤于是又把悉多带去,证明悉多清白无瑕。但罗摩仍然坚持要悉多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悉多向地母求证,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地母收容她。大地顿时裂开,她纵身跳入了地母的怀抱。若干年后,罗摩兄弟同时升天,成了大神。

《罗摩衍那》流行传颂2000余载,在印度和邻近一些国家广泛流传,至今仍然深为印度人民所喜爱,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史诗。它获得这样的荣誉不仅在于它的故事的感人和歌颂了人们所喜爱的英雄,而且在于艺术上的成功。

《罗摩衍那》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数以百计,重点刻划的人物有十几个。这些人物各有特色,性格各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男主人公罗摩具备做国王的各种美德、智慧和治国安邦的才能,是一个理想化的贤君形象。可是在宫廷争权斗争中他成了牺牲品:父亲流放他虽不合法又无道理,但他二话没说,为维护父亲的诺言心甘情愿去森林中居住14年,严守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封建道德信条,是一个典型的孝子。而作为武士,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不畏艰险,不惧强暴,敢于同恶魔斗争。一次,他一个人就消灭了一万多罗刹。后来,他又率领猴子大军战胜了作恶多端的十首王,不愧享有英雄的荣誉。他的这些特点,无疑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但是作为丈夫,他前后却不一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本来十分爱恋悉多,住在森林里的时候对她关怀备至;悉多被劫以后,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泪湿衣衫。表现出了对悉多无限的爱,的确是一个好丈夫。但是到他战胜十首王以后,尤其是在后来窜入的第7篇里,他完全变了。只因别人议论悉多曾被十首王劫去,算不得贞女,他就将她放逐。罗摩虽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可他的性格还是多层次的,发展变化的,喜怒哀乐,疑惧憎恨在他身上都现现出来了。

女主人公悉多是作者成功的创造。从总体上看,她是一个贤妻良母,是忠贞的化身。对丈夫的忠贞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她与丈夫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罗摩被流放,她本来可以留在宫中享福,不必去林中吃苦,可她非要跟罗摩一起去森林共尝辛酸和欢乐。这既表现出了她对丈夫深厚的爱,又表现出了她不畏艰苦的性格特征。悉多虽然是个弱女子,但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她被十首王罗波那劫到楞伽岛上,十首王威逼利诱,要她作他的妻子。她与十首王进行坚决的斗争,宁死不从,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更可贵的是,她还是一个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罗摩战胜十首王以后责备她不贞而不肯收留她时,她一点也不示弱,在据理力争后,投火自焚。若干年后,罗摩再次要求她在大庭广众面前证明自己是贞洁的。这激起了她更大的愤怒,投入了地母的怀抱,与罗摩彻底决裂了。这种反抗精神也表现出了她对相亲相爱的平等的一夫一妻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哈奴曼是史诗中仅次于主人公的重要人物。他像孙悟空极为中国人民喜爱一样为印度人民所喜爱。据说孙悟空与他还有血缘关系,对这一点我们不敢肯定。不过他们确有许多相同之处,脾气性格颇有些相似。哈奴曼跟孙悟空一样骁勇、坚定、忠诚、机敏,而又具有猴子所固有的本性――调皮。他始终忠于自己的主子须竭哩婆。须竭里婆与罗摩结盟以后,他又忠心耿耿地为罗摩效劳。为了寻找悉多,他上天入地,奋不顾身,独自一人跳过大海,机敏地潜入楞伽城,终于找到了悉多。高兴之下,他的猴子本性又表现出来了,只身一人向罗刹开战,结果被俘,险些丧命。后来在罗摩与十首王交战之中,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罗摩、罗什曼那和许多猴兵猴将受了重伤,奄奄待毙,他从千里之外把长有仙草的吉罗娑山托到阵前,起死回生,扭转战局,为罗摩消灭罗刹大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印度,崇拜猴子之风盛行,这与哈奴曼无疑有关。在戏剧、舞蹈、绘画、雕塑等领域至今尚可看到哈奴曼的形象。在每个比较大的村子里都可以看到哈奴曼的画像。不难看出,哈奴曼是史诗的作者塑造的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

罗什曼那是一个只忠于一个人的封建武夫形象。他崇尚武士精神,敢于批判命运,声称要用武力“压倒命运”。在宿命论猖獗的古代,这无疑是可贵的。他只忠于罗摩,在宫廷矛盾中他扬言要推翻他的父亲,为罗摩把王位抢到手。不过,他和罗摩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大于兄弟关系,他对待罗摩俨然像对待君王。他心甘情愿做罗摩夫妇的奴仆,去森林为他们服务,可是罗摩和悉多有时对他却很粗暴,而他总是忍气吞声,从不反抗。总的看来,罗什曼那具有勇士和奴仆的双重性格。

反面人物的总头目罗波那,似乎是奴隶主的典型。他傲慢无礼,作恶多端,杀人成性;他花天酒地,淫荡下流,后宫粉黛三千,还抢别人的老婆。这些都写得笔酣墨饱,兴致淋漓。罗波那猛将如云,骄兵似雨,武器精良。但交战结果他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葬身沙场。罗波那的失败是邪恶的失败,他是邪恶的化身。

印度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山青水秀,草木繁茂,四季如春,鲜花常开。印度人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大自然往往像他们的兄弟姐妹,情意绵绵。因此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成了印度一些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而《罗摩衍那》中的绝大部分场面是在大自然中展开的,所以这一特色更加突出,犹如巨幅壁画,山川、平原、森林、海岸尽收眼底。《罗摩衍那》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森林篇》和《猴国篇》顾名思义是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森林的,《童年篇》和其它各篇也有不少自然景色的描写。大自然绚丽多彩,各处的风光都不相同;各处的景色也随着光照的不同而变化。罗摩对这种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色从不厌烦,为使悉多高兴,每到一处就给她指点新的绮丽景色。

诗人对大自然是熟诸的,描写自然景色的本领是超人的。他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上表现出了完美的客观性。诗人在作品中描写了各地的不同景色,一天之内的晨昏变化和不同季节的美景。春天般波湖的画景是令人难忘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清澈的湖水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茂密深绿的草地上落英缤纷,像美丽的地毯;而蜜蜂大声嗡嗡,似乎在欢乐地歌唱。雨季终于到来,受到热烈的欢迎:孔雀在翩翩起舞,青蛙的呱呱声似乎是乐队奏出的轻快的乐调。秋季和冬季,作者也有同样的细腻描写,表现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同凡响的描写才能。

优美的画面始终是史诗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加强了故事的感情色彩。景为情服务,情由景而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仿佛对人类怀有同情,人喜她亦喜,人悲她亦悲。春天般波湖的令人陶醉的画景更使失去爱妻的罗摩伤感:“大树开着各样的花,花朵像展开的被单,蓝色、黄色和绿色,都发出了亮光闪闪。”“各种各样的鸟纵声歌唱。我却是已经丢掉了悉多,愁思煎熬,焦忧难忘。我被忧愁所侵袭,爱情折磨得我难受。”

蚁垤是善于写矛盾冲突的。他总是通过矛盾斗争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把作品不断引向深入。十车王要立罗摩为太子,全城喜气洋洋,张灯结彩,但谁知半路杀出个驼背侍女,进谗言。小后吉迦伊听信谗言,要挟十车王,要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王,流放罗摩14年。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像十车王与吉伽伊的矛盾、十首王与乔萨厘雅的矛盾、乔萨厘雅与吉伽伊的矛盾、十车王与罗摩的矛盾等。罗摩到森林以后又出现了各种矛盾,如须竭哩婆与其兄波林的矛盾,罗摩与十首王的矛盾。消灭十首王以后,又出现了罗摩与悉多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最后,是悉多与罗摩决裂,全书以悲剧结束。所有这些矛盾都写得生动活泼,饱满突出,层次分明,有缓有急,疏密相间,真实可信。没有这些矛盾,故事就无法展开,情节就无法发展。这些矛盾,有的如微风习习吹来,而有的又如轩然大波,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把作品写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曲折生动,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作者还善于在矛盾斗争中来刻划人物性格,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更加真实感人,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罗摩衍那》的艺术是多方面的,远不止如上所说。总之,它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作为“最初的诗”对印度文学文体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000年来,《罗摩衍那》的影响经久不衰,而且越过印度的国界传到了我国和东南亚不少国家,在有的国家至今还常常被搬上舞台,受到观众的欢迎。这完全证明了史诗作者的天才预言:“只要在这大地上,青山常在水常流,《罗摩衍那》这传奇,流传人间永不休。”《罗摩衍那》这部著名的史诗,是世界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它一定会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永放光辉。

上一篇“古印度”:印度国徽与阿育王石柱(公元前245年)

下一篇“古印度”: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187年)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