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世界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公元399年)

世界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公元399年)

《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是世界最长的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也是一部带戏剧色彩的神话传说汇编,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摩诃婆罗多》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有10万“颂”(诗节),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这部史诗本身就宣称道:“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内容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这部史诗成书后,在印度古代被奉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为“圣典”。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而《摩诃婆罗多》则是史诗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圣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传统文化。

《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印度现代学者认为它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这时的印度,小国林立、纷争并起,君臣各自为战,寻求兼并之道。“列国战争时期,往往是产生智慧的时代。”黄宝生把印度这一时期比作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的斗争产生英雄人物。通过史诗或歌,人类总结历史经验,积累智慧。”

尽管《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标注为“毗耶娑”,它却不是一部由一人写就的作品。事实上,我们甚至无法断言这位“作者”是否真实存在。他是史诗中的一个人物,作为长者目睹和参与了战争的全过程。专家设想,开始的时候,《摩诃婆罗多》只是一部描写婆罗多族大战的史诗。俱卢族与般度族为争夺国土而进行的血腥战斗,是它的主线。在漫长的800年中,历代游吟诗人的传播与增益,为其加入诸多睿智的观察,使其逐渐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战争的背景加深了诗人的痛苦和忧虑,也使这部作品焕发出别样的光芒。“殚智竭虑,对于人乃至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生存意义进行不倦的思考,是印度固有的传统。这种努力,令人佩服。”《摩诃婆罗多》译者之一葛维钧说。

如同古希腊史诗中,战斗的每一方都有神的帮助,发生在婆罗多族内部的这场争夺,同样神人交杂。战争双方的英雄都是神与罗刹的化身,以人类的方式行动。因而,这场大战在印度人的眼中,更像一场神魔大战,是神托身代表正义的般度族一方,歼灭多为恶罗刹转世的俱卢族一方。只是在现代人看来,它更像是一场意识形态的争斗,发生在神的世界里的一切,不过是人间战斗的延伸罢了。

《摩诃婆罗多》成书后,以口传和抄本的形式传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桦树皮和贝叶。十九世纪开始出现《摩诃婆罗多》的印刷文本。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认识到《摩诃婆罗多》对于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曾经计划编订《摩诃婆罗多》精校本,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工作。从1919年开始,印度本国一批梵文学者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于1966年出齐《摩诃婆罗多》全书精校本。

《摩诃婆罗多》汉语全译本依据的就是这个精校本。这项翻译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由赵国华发起。《摩诃婆罗多》全书共分十八篇。金克木先生译出全书开头四章作为示范,赵国华和席必庄于1986年译完第一篇(《初篇》)。但当时遇到出版困难,因为一般的出版社不敢轻易接纳这项旷日持久的出版计划。直到199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学术事业为重,接纳了这项出版计划。正当《摩诃婆罗多》翻译工作重新启动之时,赵国华于1991年突发心肌梗塞,英年早逝。此后,这项翻译工作由黄宝生主持,并于1996年被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前后参加翻译工作的共有八位梵文学者,历时十多年,终于在2003年完成全书的翻译。

  该书的翻译注重学术规范。全诗的篇、章和颂都标明序号。译文中添加了必要的注释。全诗十八篇,每篇前面都撰写导言,介绍每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评析,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资料或对值得研究的问题做些提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也将《摩诃婆罗多》列为重点图书,精心编辑和印制,于2005年正式出版。

史诗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种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

《摩诃婆罗多》成书过程也有一段神话故事。

大史诗说:修道士仙人广博(音译毗耶娑)完成了这部大史诗的腹稿,他考虑如何才能把它写出来传到人世。于是,他诚心祷告大神大梵天,请求帮助。大梵天受了感动,在他面前显灵了。他向大梵天顶礼膜拜,说:

“大神啊,我已经想好了一部非凡的作品,可是怎样把它记下来呢?你给想想办法吧!”

大梵天听了他的话很高兴,说:“大仙,你不是可以请湿婆大神的儿子群主帮忙吗?”说完他就隐身不见了。

于是,广博仙人又祷告群主,群主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恭敬地请求群主说:“大神之子啊,我有一件事求你的帮助。我已经想好了一部极长的诗,请你为我记下来吧!”

群主是司智慧的人身象头神,他乐于替广博作记录。广博不停地朗诵他的长诗,群主不停地记录。就这样,一部分为18篇号称10万颂(一颂相当汉语四行)的大史诗创作出来了,并辗转流传到了人间。

其实,创作这部“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经过了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许多民间艺人加工、整理、补充而成的。如今,那些创作者的名字都湮没无闻了,只剩下这个还存在着疑问的作者广博仙人。

这部大史诗像一部极长的连续剧,它的正式序幕是如何开始的呢?

大史诗说:一个美丽非凡的姑娘站在恒河边,答应一个年轻的国王的求婚,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她的行为举止不能受到任何非议和干涉,否则,她就要离开他。入迷的年轻国王把这个条件看得很简单,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他们成亲了,过着幸福的日子。一年之后,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是,孩子一生下来,王后就把他扔到恒河里,说:“我解脱你了,你回去吧!”这使国王目瞪口呆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她是什么人呢?

这个女子是有来历的,她不是凡人。她本是天上的银河女神,下凡为恒河女神。她为什么充当这样一个残酷无情的母亲呢?原来她是在履行她的诺言啊!

从前有一天,女神在天上遇见了垂头丧气的七兄弟瓦苏神。恒河女神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苦恼。原来他们受了一个名叫极裕的修道士仙人的诅咒,要他们下凡到人间受苦。先前,他们七兄弟偕同他们的妻子在极裕仙人的净修林里游玩时,看见了一头好看的母牛,这头如意神牛的奶,凡人喝了可以长寿万年。一个瓦苏神的妻子说,人间有一个公主是她的好朋友,她要把这头牛当作礼物送给她,要求丈夫偷走这头牛。丈夫说服不了妻子,只好在六兄弟的协助下把牛偷走了。极裕仙人知道后,诅咒偷牛人下凡受苦一辈子。这时,七兄弟悔悟了,向极裕仙人求情。仙人减轻了处罚,说其他六兄弟下凡投生后可以立即返回天堂,而那个“主犯”要在人世生活一辈子,他不会有后代,不过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所以,他们才垂头丧气地走向人间。当他们看到恒河女神深怀同情之心,就请求她充当他们的母亲,以便他们一生下来就可以由她扔进恒河里。恒河女神答应充当这样一个难堪的角色。

她还问他们,谁来充当他们的父亲呢?他们说,已经选定有名的国王伯勒蒂伯的儿子福身。于是,恒河女神去见伯勒蒂伯,伯勒蒂伯不愿接受她为妻子,要求她做他的儿媳。恒河女神高兴地答应了,并提了一个条件,即他的儿子不能干涉或非议她的任何行动。

可是,这时国王连儿子也还没有呢!恒河女神走后,国王和他的王后作求子的祈祷。过了一年,王后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来历不凡。

原来他的前生是一个威震四方的国王,天上的神王因陀罗都把他奉为上宾,经常请他到天堂作客。有一天,他和诸天神、修道士仙人在一起聆听大梵天讲经说法,这时恒河女神来了。忽然一阵大风揭起了她穿的纱裙,露出了下体。诸天神和众仙人都扭过头去,只有这个国王目不转睛地望着。大梵天大为不悦,诅咒他再投生到凡问去:既然恒河女神摄走了你的心,那么就让她折磨你的心好了。于是他转世成了福身。

当福身长成一个少年时,他父亲把王位交给了他,并告诉他,已经为他订好了亲事,如果那个女子来了,就和她结婚,也不必多问,更不能干涉她的行为举止。所以,当福身王在恒河边听到那个美貌绝伦的女子提出的条件时,他就明白了这是父亲给他订的亲,他喜出望外地把她迎进后宫。

现在当他看到王后把亲生的婴儿扔进恒河时,他大为震惊,内心非常难过,又说不出口,怕失掉这美丽的妻子,只好忍受着。他这样忍受了六年,失掉了六个儿子。当第七个儿子生下来,王后又准备把婴儿扔进恒河时,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于是制止了她这种野蛮行为,并谴责她的残忍。恒河女神笑着说:“你现在重视你的儿子胜过我了。好吧,我走了。我给你留下这个儿子,若干年后我把他送还给你。”说完她就和婴儿一起不见了。

13年后,恒河女神在恒河边把一个少年交给福身王。这少年自幼就由太白仙人和极裕仙人抚养,他们教给他知识以及十八般武艺。于是,这个名叫天约的少年作为《摩诃婆罗多》中最主要的英雄人物之一出场了。至此,这部伟大戏剧的序幕结束,更加惊心动魄而又波澜壮阔的场面开始了。

福身王自从有了天约后,宠爱无比,立他为太子。天约为了让父亲娶第二个妻子,他发誓不作国王而让后母将来生的孩子继承父亲的王位;并发誓不结婚,以免留下后代威胁异母弟的继承权。由于他发出了这么可怕的誓言,从此他的名字叫怖誓或毗湿摩。

福身王的第二个妻子贞信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花钏,小的叫奇武。福身王死后,花钏即位,早死。奇武即位,亦无嗣而终;他的两个王后和一个宫女按当时“借种生子”的规定为奇武生了三个儿子,即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持国是天生盲人,维杜罗是宫女所生,都不宜作国王,于是王位由般度继承。般度在位期间,有一次在森林打猎,误杀了修道士仙人,受到不能生子的诅咒,于是他让持国当王,自己带两个妻子贡蒂和玛德利到森林去修行。在森林中,贡蒂求神生了三个儿子,即坚战、怖军和阿周那。玛德利生了两个儿子,即偕天和无种。这五兄弟称作般度五子。般度和玛德利后来都死在森林里,五子由贡蒂抚养。持国的妻子名甘陀利,生了i00个儿子。坚战长大到16岁时,贡蒂将他们五兄弟带回京城象城交给了他们的伯祖父毗湿摩。

毗湿摩请了德罗纳大师和慈悯大师来教般度五子和持国的100个儿子习武。般度五子中的老二怖军力大无穷。经常对堂兄弟恶作剧,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特别是由于般度五子武艺高强,引起了持国百子、尤其是老大难敌的忌恨。难敌想法谋害他们,没有成功。矛盾愈演愈烈。后来维杜罗与德罗纳提议,由毗湿摩出面调停,持国王分了一半国土让五兄弟去治理,以求得相安无事。五兄弟分到国土后,定都天帝城,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坚战举行称霸的王祭,更使难敌妒火中烧。难敌设计骗坚战赌博,坚战接连失败。第一次失败后受到持国王的宽恕;第二次失败后,坚战不仅失去了国土,而且和四兄弟一起被流放森林12年,此后的一年内要隐姓埋名。

五兄弟和他们的共同妻子黑公主到森林后,有过种种冒险的经历。流放期满,他们向难敌索取原来属他们的国土,难敌不肯,于是一场大战就不可避免了。双方纠合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盟国,带领无数的军队在“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摆开了战场。大战打了18天,难敌一方全军覆没,只剩下难敌和三员大将。这三员大将连夜偷营劫寨,使对方也几乎被斩尽杀绝,只剩下般度五兄弟和另外两个人。最后难敌战死。战争结束,坚战取代持国即王位。坚战在位数十年,他把王位传给了阿周那的孙子继绝王后,和四个弟弟并黑公主到喜马拉雅山去修行;四个弟弟和黑公主相继死去,他肉身升入天堂。在天堂里,坚战见到了他的弟弟和堂弟等亲人。

在整个大史诗中,有人物数千个,重要人物有数百个,最重要的人物有数十个,核心人物有十多个。有很多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毗湿摩是最着重刻画的人物之一。他作出了最大的牺牲,然而又承担了最大的义务。他是印度古代人民的理想的英雄。他不当国王,从而放弃了荣华富贵;他发誓不结婚,从而放弃了享受爱情的幸福和子嗣的天伦之乐。可是他又承担了国王和抚育王室后代的全部职责。他作为摄政者治理国家,并将两个异母幼弟抚育成人;他作为监护人管理着王室,忠诚于自己的义务而不索取任何利益。在王室的内部矛盾中,他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忠告,并采取多种办法抑制难敌等的邪恶,从而一度缓和了两房堂侄孙之间的冲突。当矛盾深化而自己的警告被置之不理时,他又像一个普通战士服从王室的命令并担任统帅指挥战斗。他深信他宠爱的般度五子是正义的,并且最终将取得胜利,可还是尽己所能参加战斗。他的阵亡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也是大史诗写得最细致最动情的死亡,他满身中箭倒下了。这时,战斗的喧嚣声骤然止息,太阳黯淡无光,大地在悲泣,战斗双方的将领都放下武器,卸下盔甲,忘记了仇恨,毕恭毕敬地走到他身边向他致敬;而他也真诚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在他弥留之际,许多天神、修道士仙人来看望他,恒河女神他的母亲,含着热泪来到这个年迈的儿子身边致哀。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是大史诗卓越的艺术成就之一。

坚战也是大史诗着重刻画的人物。他名义上是般度的长子,其实是法王(阎王)之子,在大史诗中,他是道德的化身。他的父亲法王曾化为药叉来试探他,那是在他们五兄弟流浪在森林的时候。他的四个弟弟因误饮了魔池的水,相继倒下死去。坚战来到魔池边,魔池的主人药叉向他提出种种有关道德的问题,他的答复使药叉很满意,说他可以选择一个弟弟复活。他请药叉让偕天或无种复活。药叉不解,问他为什么不让怖军或阿周那活过来,这两个弟弟武艺高强,是他的左膀右臂,是将来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依靠,而偕天和无种不过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坚战说他父亲有两个妻子,一是贡蒂,一是玛德利,贡蒂生了他、怖军和阿周那,玛利德生了偕天和无种,有他在,贡蒂总算有一个儿子,如果偕天或无种不活过来,那玛德利就一个儿子也没有了。药叉为他的话感动,让他的四个弟弟都复活了。由于他的道德高尚,在大战中,他的战车从不落地,总是离开地面,不染一点尘土。然而,在置德罗纳于死地的紧急关头他撒了一句谎,于是他的战车的车轮就落地了,也就是说他并不那么超凡入圣,不是一个完人。纵观大史诗可以认为,坚战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成功的。

迦尔纳也是大史诗中一个重要的英雄人物。他名义上是太阳神之子(他母亲贡蒂未出嫁时轻率地使用咒语召来太阳神后生下了他)实际上他是一个被遗弃的私生子。他的养父是车夫,他来到人世间后就一直未受到公正的待遇。所以,他对社会,特别是对上层贵族产生反感,一有机会他就要进行报复。他之所以要和阿周那比武,是因为自己的出身不能与阿周那相提并论而被人轻蔑和不理睬,使他恨之入骨。他自卑而又自负,他心胸狭窄而又要表现得慷慨大度。因陀罗利用他所作的不拒绝任何婆罗门的要求的诺言,化妆成一个婆罗门来向他讨取他从胎中带来的盔甲和耳环,而这正是他战无不胜的保证。结果,他不听从父亲太阳神的劝告,竞把盔甲和耳环给了因陀罗,使自己终被阿周那置于死地。他是一个既被人同情又被人憎恶的人物:人们同情他受到的轻蔑和不公正的对待,人们憎恶他助纣为虐。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黑天也许是大史诗中最核心的人物,与其他核心人物相比,他的性格更具多样性。他是毗湿奴大神下凡,因而更具有鲜明的神性特征;他出身于贵族,但生下来后却在牧民地区成长,所以他又有平民的身份。他既是降魔除暴的英雄,又是一个深谋远虑、出谋划策的军事战略家;他既是一个倡导行动哲学的大师,又是一个颇为狡诈的政治家;他是雅度族的领袖,也是般度族的精神支柱和庇护者。在战场上,他还是阿周那的驭者。在大史诗中,黑天主要是以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为了让“法”或“正法”取得胜利(即为了让合乎正义的政治取得胜利),他是不择手段的,即使自己的行为背离了道德准则也罢。在大战中,俱卢族的几任统帅,几乎都是他采取狡诈的手段被置于死地的。他是灵活掌握策略的政治家,不屑于计较手段是否合乎“法”或“道义”,他要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要使手段服从目的的需要这正是政治家的特点,带有普遍的意义。

阿周那也许是大史诗最着力刻画的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他是因陀罗的儿子,受到因陀罗的宠爱,曾被引到天宫里,也受到大神湿婆的赏识,湿婆给了他“兽主之宝”的最厉害的武器。大史诗总把他和黑天联系在一起,黑天甚至宣称他本人就是阿周那。在大战中,他发挥了最大的作用。难敌则是一个反面角色,以他为代表的许多人物都是邪神的化身,正如正面人物都是正神下凡一样。大史诗的作者们没有把这个人物简单化,既写了他的贪欲、残忍和嫉忌之心,也写了他用人的策略和英雄气概,甚至写他死时天神从天上洒下了阵阵花雨。

大史诗中除了有与核心情节有关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与核心情节没有关系的插话、传奇、寓言故事、譬喻故事和道德故事,这些故事像镶嵌在大史诗中的颗颗明珠,放着灿烂的异彩。

《莎维德丽插话》就是这些优美故事中的一个。莎维德丽是一个失去了国土的国王的女儿,她出门去挑选夫婿,选中了一个青年萨谛梵。仙人预言萨谛梵一年后就要死去,劝她改变主意。可是,她执意坚持自己的选择与萨谛梵成亲了。一年以后,当她陪同丈夫到森林里砍柴时,丈夫倒下了,死神阎摩用绳索拴走了他的灵魂。莎维德丽为了捍卫丈夫的生命,勇敢地跟随死神;她的机智善辩,终于感动了死神,使丈夫得以复活。这个故事歌颂了莎维德丽的忠贞、善良和智慧,歌颂了她征服命运和死神的胜利。

《关于鱼的插话》也是很有名的插话故事。故事说大梵天的曾孙人主摩奴修苦行,一天,一条小鱼口吐人言,请求他保护。他把小鱼带回家放在小罐里,鱼长得很快,他就将其从小罐中转到大罐里,又转到大缸和恒河里,最后放进了大海。这时,鱼对摩奴说:“世界快毁灭了,你赶快造一只船,带上七个修道士仙人和各种生物的种子,我会用角把船拖到安全的地方去。”摩奴照办了。当世界被大水毁灭时,一条大鱼用角把船拉到未被洪水淹没的喜马拉雅山顶尖。摩奴后来就在被洪水毁灭过的大地上重新创造并繁殖了万物。这是一个世界再创造的故事。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可能与《圣经》中的洪水传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有某种关系。

《鹿角仙人的传说》是一个很有风趣的故事。鹿角仙人自幼在森林里长大,除了父亲外,没有见过任何人,更没有见过女人。有一次毛足国王的国家发生了大旱灾。人们认为只有把鹿角仙人请来,天才会降雨。国王的平和公主来到森林,趁鹿角的父亲不在时接近这个年轻的修行人,她给他带来果子和酒,在他面前卖弄风情,并和他拥抱接吻。这使得这位青年人如醉如痴。她走后,鹿角告诉父亲他情愿和那个少年苦行者永远在一起。尽管父亲警告他说那个少年是魔鬼变的,也不能使他忘情。平和公主终于把鹿角带回国,天也下了大雨,两人也成了亲。这个故事说明人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种天性。

《河与海的对话》是一个譬喻故事。故事说,大海向大大小小的河流设问:为什么把粗壮的大树连根拔起,冲进大海,却从来没有把芦苇冲到大海里来?恒河回答说,大树坚实地在一个地方,阻挡着潮流,所以才被连根拔起,冲进大海。而芦苇则不然,只要看到汹涌的激流一来,它便立刻弯下身子,等待激流一过,它又重新立了起来,这就是没有把芦苇冲进大海的原因。这个故事既告诉人们晋升求荣的“秘诀”,说明屈尊折腰的“好处”;同时也教谕人们如何识别随风转舵者的丑行。

大史诗中著名的插话故事还有《那罗插话》、《沙恭达罗插话》、《湿毗插话》、《罗摩插话》、《淑媛插话》、《投山仙人插话》等等。

大史诗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作品。它的作者们曾经自诩地说,凡是大史诗里面有的,其它地方也会有;而大史诗中所没有的,其它任何地方也不能找到;以此说明它包括了一切。所以,在它的18篇中,有些篇章不属于文学作品,比如第12篇《和平篇》和第13篇《教诫篇》。这两篇中主要讨论的是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等问题,甚至还有医药卫生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属文学范畴,但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大史诗中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宗教诗歌《薄伽梵歌》(《神之歌》)成了后世印度教的主要经典。这篇诗歌是在战场上黑天动员阿周那参战的一篇讲话,入世的行动哲学被认为是它的核心。

人们说,一个外国人,如果他到印度走遍了全国,只要他不了解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那他仍然不能了解印度。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印度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文学史家认为,在古代的印度文学史上,如果把受这两部史诗影响的作品排除,那么所剩的作品就寥寥无几了。这说明古代取材于这两部史诗的作品很多。而近现代的许多作家也从中摘取人物和故事改写成新的作品。

上一篇“印度”:古印度笈多王朝摩揭陀国王沙摩陀罗•笈多(公元380年)

下一篇“印度”:婆罗门教弥曼差派(公元400年)

分享: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