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汉-10.10.6.3(公元前43年)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天子甚悼恨之,乃擢周堪为光禄勋,勘弟子张猛光禄大夫给事中,大见信任。恭、显惮之,数槽毁焉。更生见堪、猛在位,几(冀)己得复进,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曰: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徵表为国。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畎亩,犹不忘君,惓之义也。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萧《韶》九成,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言四方皆以和来也。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贻)我釐(来)”。鳌(来),麦也,始自天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俱)是违:谋之不臧,则具(俱)是依!”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嗷嗷!”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日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猝)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叛)而不朝,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阤二,彗星三见(现),夜常星不见(现),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退飞,多糜,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现)。昼冥晦。雨木冰。李梅冬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杀菽。大雨雹。雨雪雷霆失序相乘。水、旱、饥、蝝、螽、螟蜂午并起。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伐其郊;郑伤桓王;戎执其使;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遂至陵夷不能复兴。
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今贤不肖浑殽(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章交公车,人满北军。朝臣舛午,胶戾乖刺,更相谗诉,转相是非。传授增加,文书纷纠,前后错缪,毁誉浑(混)乱,所以营或(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现),此臣所以寒心者也。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是以日月无光,雪霜夏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致也。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在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泰者,通而治也。《诗》又云“雨雪麃麃,见聿消”,与《易》同义。昔者鲧、共工、欢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是时,迭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孟偕仕于鲁,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言守善笃也。《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今二府奏佞诌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于民间。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昔孔子与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何则?忠于为国,无邪心也。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訿訿,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观之诛,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陂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臣幸得托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救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
恭、显见其书,愈与许、史比怨更生等。堪性公方,自见孤立,遂直道而不曲。是岁夏寒,日青无光,恭、显及许、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上内重堪,又患众口之浸润,无所取信。时长安令杨兴以材能幸,常称誉堪。上欲以为助,乃见问兴:“朝臣龂龂不可光禄勋,何邪?”兴者倾巧士,谓上疑堪,因顺指曰:“堪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臣见众人闻堪前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当诛,故臣前言堪不可诛伤,为国养恩也。”上曰:“然此何罪而诛?今宜奈何?”兴曰:“臣愚以为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勿令典事。明主不失师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上于是疑。会城门校尉诸葛丰亦言堪、猛短,上因发怒免丰。语在其传。又曰:“丰言堪、猛贞信不立,朕闵(悯)而不治,又借其材能未有所效,其左迁堪为河东太守,猛槐里令。”
((公元前47年萧望之自杀后)天子很悔恨,便提升周堪做光禄勋(其职掌一方面宿卫门户,另一方面侍从左右,为皇帝顾问参议,又任宫内总管,其地位十分重要),周堪的弟子张猛(张骞孙子)做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给事中(加官名。在朝中顾问应对。事在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很受信任。弘恭、石显害怕,数次毁谤;更生见周堪、张猛在位,希望自己能再进用,害怕他们倾覆,便上封事谏说(事在公元前43年):
臣以前有幸因骨肉之亲官为九卿,执法不谨慎,于是又蒙受恩典。私下见灾异叠起,天地失常,表象是因为国家。想最终不讲,又想到忠臣即使在家务农,仍不忘国君,是忠谨的大义。况且又加上骨肉亲情,再加上未报旧恩!想竭尽愚诚,又怕超越职守,然而想到两重恩情未报,忠臣大义,引发愚意,退身到农田,死了也没有悔恨了。
臣听说舜任命九官(《尚书》云,舜时,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虁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众官互相推让,和睦之至。众贤人在朝廷和睦,那么万物便在原野上和睦。所以箫管九次奏《韶》(传说是舜时之乐名),凤凰飞来;击钟鸣磬,百兽相率来舞。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宁的。到了周文,在西郊开辟基础,众贤聚集,没有不肃敬和谐的,崇尚推让的风气,消除纷争诉讼。文王去世,周公怀念他,歌咏文王的德行,《诗》中说:“美好的清庙肃敬和谐,有名望的公卿大夫都来参加助祭;众多的士人,执行文王的美德(引诗见《诗经•周颂•清庙》)。”此时,武王、周公继承政事,在内朝臣和睦,在外万国欢乐,所以能都得到他们的欢心,来事奉先祖。《诗》说:“宾客以和而来,至而肃敬助祭,诸侯相连不断,天子端庄盛美(引诗见《诗经•周颂•雍》)。”说四方都以和而来。诸侯在下和睦,天在上应报,所以《周颂》说“降福很多(见《诗经•周颂•执竞》)”,又说“给我(见《诗经•周颂•思文》)。” ,就是麦子,开始是从天上降下的。这都是用和达到和,获得了天的佑助。
往后到幽、厉之际,朝廷不和,互相非怨,诗人痛心并担忧地说:“人们不做善事,自守一方,互相怨恨(引诗见《诗经•小雅•角弓》。诗言民各为不善,以致相怨)。”众小人在位顺从邪议,朋比为奸,背离君子,所以《诗》说:“朋比为奸,互相诋毁,多么悲哀!谋划善事,便违背它,谋划不善的事,就依从它(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曼》)!”君子独处坚守正义,不为众曲而自屈,勉力从事王事却被憎恨诬谄,所以《诗》说:“醒勉行事,不敢自告劳苦,没有罪过,却被众人诬谄!”此时, 日月相掩蚀而无光,《诗》说:“朔日辛卯,发生日食,多么丑恶!”又说:“那月亮微暗了,这太阳微暗了,现在这些百姓,多么悲哀!”又说:“月告凶,不行常道;四方之国政治举措失当,是因为不能用善人!”天的变异显现在上,地的变异运行在下,水泉沸腾,山谷变位。《诗》说:“百川沸腾,山顶崩裂,高岸成为低谷,深谷成为山陵。哀痛现在的人,何曾不受惩戒(以上引诗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霜降失去节制,不按时节,《诗》说:“正月多霜,我心忧伤;人们的假话,也太厉害了(引诗见《诗经•小雅•正月》。正月:当作“四月”,形似而误)!”说人们以对为错,为数众多。这都是不和,贤人在下,不肖者居上所导致的。
从此以后,天下大乱,篡位谋杀之祸一起发生,厉王逃亡彘(地名。在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县,事在公元前851年),幽王被杀(事在公元前771年),到了平王末年,鲁隐刚即位,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到鲁(事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而《春秋》为他避讳,不说来奔,这是伤心祸患从此开始了。此后尹氏(周天子之卿。《诗经•小雅•节南山》有“尹氏太师,赫赫师尹”句)世代公卿专权恣肆,诸侯背叛周而不朝拜,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自惠公四十六年至哀公十四年(前723年-前482年)),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倒两次,彗星出现三次,夜里恒星没有出现,夜中星星陨落如雨一次,火灾十四次。长狄进入三个国家(指齐、鲁、晋),五块陨石坠落,六只鵾倒飞,麋很多,有蜮、蜚,鸲鹆来筑巢,都出现了一次。白天天黑,冰封树木。李、梅冬天结果。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冻死豆子。下大雹子。雨雪雷霆交加没有次序。水、旱、饥、蟓、螽、螟等灾害杂沓纷起。此时,祸乱便相应出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逃亡,不能保住社稷的,不能尽数。周室多有灾祸:晋在贸戎(即茅戎,在今山西运城市平陆县西)打败它的军队(事在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秋));郑攻打它的郊城(地名,在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西南);郑伤害了桓王(事在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正月);戎拘捕它的使者(《春秋》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冬,“大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卫侯朔征召不来,齐违背王命帮助朔(事在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五大夫争权,三个国君轮换登位(周景王崩,单穆公、刘文公、巩简公、甘平公、召庄公等五大夫相互争权。更立王子猛、子朝、敬王等三君),没人能够整治。便至于衰落不能复兴。
由此看来,和气导致吉祥;乖气导致灾异;吉祥多的国家安宁,灾异多的国家危难,是天地的常理,古今的通义。现在陛下开创三代的业绩,招揽文学之士,宽容待人,使他们能一起进用。现在贤和不肖混淆,黑白不分,正邪杂糅,忠言谗言一起进用。章奏交呈公车(汉代官署名。设公车令,掌管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工作,并接待上书的臣民),犯人充满北军(有说臣民上书,诣北军待报)。朝臣志意不和,各相违背,互相诬陷非难。传授增加,文书纠纷,前后错缪,毁誉混杂。用来迷惑耳目,转移心意之事,不可胜数。分班结党,处处依附结为党与,要同心陷害止直之臣。正臣得到进用,是治理的表现;正臣遭受陷害,是败乱的征兆。趁此治乱之时,不知任用谁,而灾异多次出现,这是臣所寒心的。倚权仗势的人,子弟像鱼鳞一样列于朝廷,左右攀附的人很多,聚集在跟前,毁誉一定会被采用,最后因背离产生灾祸。所以日月无光,霜雪夏天降落,海水沸腾而出,山谷变位,众星运行失常,都是怨气导致的。沿着衰亡的周朝的轨迹,按照诗人所讥刺的来行事,却想成就太平,达到雅颂,这就好似退着走却想走在别人前面。初元(元帝年号(前48年-前44年))以来六年了,考察《春秋》六年之中,没有像现在灾异这样稠密的。有《春秋》的灾异,没有孔子的救助,还不能解难,何况更甚于《春秋》呢?
究其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因为谗邪一起进用。谗邪之所以一起进用,是因皇上多疑心,已用贤人执行善政,如有人诬告,则贤人斥退善政收还。有狐疑之心,便招徕谗贼之意;有不果断的意志,便开启群邪之门。谗邪进用众贤斥退,群邪增加正直之士便消减。所以《易》有《否》《泰》(《易》两卦名。旧时于命运之好坏、事情之顺逆,皆曰否泰)。小人之道滋长,君子之道消减,君子之道消减,政治便曰益混乱,所以是否。否,是闭塞而混乱。君子之道滋长,小人之道消减,政治便日益安定,所以是泰。泰,是通达而安定。《诗》又说“雨雪纷纷,到了无云日出之时,便都消释了(引诗见《诗经•小雅•角弓》)”,和《易》同义。从前、共工、骥兜和舜、禹共同处于尧的朝廷,周公和管、蔡一起在周供职,此时,轮番进言互相诋毁,流言诽谤,哪里可以说得完?帝尧、成王能进用舜、禹、周公而排斥共工、管、蔡,所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和季(季孙氏)、孟(孟孙氏)都在鲁做官,李斯和叔孙(叔孙通)都在秦做官,定公、始皇任用季、孟、李斯而排斥孔子、叔孙,所以大乱,至今蒙受耻辱。所以治乱荣辱的开端,在于所信任的人;信任的既已是贤才,就在于坚固不移。《诗》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任人转移(引诗见《诗经•邶风•柏舟》。言意志坚定而不易)”。是说守善笃诚。《易》说“像出汗一样涣然大发号令(引文见《易•涣卦》。言号令大发而不变)”。是说号令像汗,汗出而不能返回。现在发出了善令,没过三个月又收回了,这是收回已出之汗;用贤臣不到三旬便斥退,这是转动石头。《论语》说:“看到不善如同试探沸水(引文见《论语•季氏》。言除难而不避)。”现在二府(指丞相、御史大夫)上奏谄佞之人不应在位,历经几年而不排斥。因此发布命令就像收回汗水,任用贤人便像转动石头,排斥奸佞就像拔除大山,像这样而希望阴阳调顺,不是很难吗!
所以众小人窥见间隙,修饰文字,巧言诋毁,制造流言,做匿名文书诬谤他人,喧哗于民间。所以《诗》说:“心中担忧,恼恨众多的小人(引诗见《诗经•邶风•柏舟》)。”小人成群,确实可恨。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誉,不结成朋党;禹、稷和皋陶互相引荐,不结伙营私。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心。所以贤人在上位,便引荐他的同类聚于朝廷,《易》说“飞龙在天,大人聚集(引文见《易•乾卦》。言圣王君临天下,贤人君子皆来聚合)”;在下位,便想着和他的同类一起进用, 《易》说“拔茅牵连着它的同类,做事吉利(引文见《易•泰卦》。此喻君臣类聚)”。在上便引荐其同类,在下便推举他的同类,所以汤任用伊尹,不仁者远离,而众贤人来到,这是因为同类而互相招致。现在佞邪和贤臣同在宫廷之内,聚党共谋,违善依恶,结党诋毁,多次危言耸听,想促使主上俯从其意愿,如果不经意地任用他们,造就是天地所以先行告诫,灾异所以迭相到来的原因。
自古的明圣之君,没有不杀好人而达安定的,所以舜有放逐四凶的刑罚(相传舜流共工于幽州,流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孔子有在两观施行的诛杀(有说孔子摄司寇,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然后圣德教化得以施行。现在依靠陛下的明智,诚恳地深思天地之心,循两观之杀的余迹而考察它,看《否》《泰》之卦,察雨雪之诗,选择周、唐如何进用人才作为成法,思考秦、鲁如何槟弃人才作为警戒,考察吉兆之福,反思灾异之祸,来测度当今的变故,放逐佞邪之党,拆散险僻之聚,闭塞群邪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辨犹豫,让是非明白可知,便可消除诸多灾异,而各种祥瑞一起到来,这是太平的基础,万代的福利。臣有幸能托身于皇上之亲,确实见到阴阳不调顺,不敢不把听到的通报皇上。私下推察《春秋》灾异,来救助现今之事的十之一二,分条列举原因,不适于泄露。臣谨密封冒死呈上。
弘恭、石显见了他的上书,更加和许、史勾结而怨恨更生等。周堪性情公正方直,看到自己孤立,便按照正道行事而不曲迎。这年夏天寒冷,太阳青色无光,弘恭、石显和许、史都说周堪、张猛执政的过失。皇上内心器重周堪,又苦于众口渗透,无所适从。当时长安令杨兴因才能受宠,常称赞周堪。皇上想让他帮助,便召见杨兴间道:“朝臣忿忿不容光禄勋(指周堪),为什么呢?”杨兴是个狡诈的人,认为皇上怀疑周堪,于是顺随旨意道:“周堪不只不容于朝廷,从州里也不容他。臣看见众人听说周堪以前和刘更生等谋陷骨肉,认为该杀,所以臣以前说周堪不可以诛杀,是为国家养恩。”皇上说:“然而这是犯了什么罪而要诛杀?现在该怎么办?”杨兴说:“臣愚认为可以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不让他管事。明主不丧失师傅的恩情,这是最合适的计策。”皇上于是有了疑心。赶上城门校尉诸葛丰也说周堪、张猛的坏话,皇上于是发怒免了诸葛丰的官。事在他的传里。又说:“诸葛丰说周堪、张没有正直诚实的表现,朕怜恤不究,又可惜他们的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周堪降职为河东太守(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张猛为槐里令(槐里:县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