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8.18.14 墨翟之《墨经》(公元前388年)

八 东周(战国)- 8.18.14 墨翟之《墨经》(公元前388年)

公元前388年,癸巳,周安王十四年,鲁穆公十九年,齐康公十七年(齐太公四年),晋桓公五年(晋桓公元年,晋孝公五年,晋孝公元年),赵烈侯二十一年(赵武公十二年),魏武侯八年(魏文侯三十七年),韩列侯十二年,秦惠公十二年,楚悼王十四年,宋休公八年,卫慎公二十七年,郑康公八年(郑君乙八年),燕釐公十五年(燕简公二十七年,燕僖公),越王翳二十四年,中山桓公十九年

是年史无所记,但据说墨翟的《墨经》约完成于此时。

《墨子》是一部记载墨家学派哲学观点和人物活动、言行的著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记录为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代表了墨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些文章是弟子们记录的创始人墨翟当年在“百家争鸣”中的讲学辞。由于墨家在墨子死后分为三派(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他们对墨子的学说各有记录,后来合编成书,故以上十篇文字都分上、中、下三篇,而其内容大同小异。《墨经》,又称《墨辩》,是《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指今本《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也有人认为《经》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主持编写成自著,《经说》则是其弟子们所著录。《墨经》的内容,逻辑学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学次之,其中几何学的10余条,专论物理方面的约20余条,主要包括力学和几何光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伦理、心理、政法、经济、建筑等方面的条文。

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山人,一说商丘人,一说滕国人。鲁山尧山镇平民的后代,曾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是一个制造机械的手工业者,精通木工。墨子一派人中多数是直接参加劳动的,接近自然,热心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他们把自己的科学知识、言论、主张、活动等集中起来,汇编成《墨子》。

中国古人很早就利用凹面镜聚太阳之热取火。《周礼•司寇》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庄子》也有“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的记载。夫燧、阳燧皆指凹面镜。中国古人还知道了光线穿过透明体的折射现象。《管子.侈靡》中记载:“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这里所说的“珠”,大约是石英一类透明体经流水冲刷成卵形,类似凸透镜,可向日取火。《淮南万毕术》记载公元前2世纪已有人用冰制成透镜向日取火:“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墨经》中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记载了精彩的实验,并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文曰:“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的实验的论述。“景”为“像”,“午”指“交午”,“端”为“点”,指屏中的小孔。这条经文说明,从人体各个部位射出的光线,直线射过小孔(端)并在此相交,从人体下部射来的光线射到高处,从上部来的则射到低处;如足部射出的光被低部的屏所遮蔽,因而只能成像于高处;首部的光线只能成像于低处。因而屏后的幕上就得到一个倒立的像;像的大小则与交点(小孔)的位置有关。文中的“照若射”,用“射”字形容光线的径直疾进,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墨家还利用光的直线前进的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和投影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光源的照射时出现的重影现象和半影现象等。

《墨经》中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成像问题,作出了非常深入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在这一研究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关于平面镜成像,《墨经》中有如下一个实验及其光学解释的记载:“临■而立,景到(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临:正■,景寡,貌能(态)、白黑、远近、杝正、异(映)于光。■(者),景当俱就;去亦当俱,俱用背。■者之臭(糗),于■无所不■;景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估)同处。其体俱然,■分”。对这一条文的解释,目前还有不同的意见。谭戒甫、钱临照先去作平面镜成像解。经文指出,一物(如人)俯视一平放于地的平面镜,在镜中得一倒像。由于镜面较小(“寡区”),观察者从一个方位只能从镜中看到不大范围内的景像。

任何物体在镜内只能有一个像;物的形态、明暗、距离、斜正都由光线映于镜。当人(物)走近或远离镜子时,其像也同时走近或远离。人(物)朝向镜子的表面上的一切点(“糗”),在镜中无一不被映出,人(物)体表面之点无数,其像的点也无数。像与人(物)分处于镜面二侧,相对应的点估计与镜面的距离相等。

墨家对凹面镜成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墨经》中记载了一个凹面镜成像的实验及其光学解释:“鉴位(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鉴:分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燧)正而长其直(置)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易。合于中而长其直(置)也”。“鉴洼”即指凹面反射镜。经文说凹面镜所成之像有两种,一种是物在镜面球心之外时形成的比物小的、倒立的像;一种是物在镜面球心之内时形成的比物体放大的、正立的像。在后期墨家所作的更准确的进一步说明中,把这一实验分为“中之内”、“中之外”两种情形(“分鉴”)。“中”指“中燧(焦点)”到“合于中(镜面球心,物与像重合之处)”之间的这一段。如果物体在“中之内”,即焦点之内,就得正立的像,其大小随物离焦点的远近变化;如果物体在“中之外”,即在球心之外,就得倒立的像,其大小随物离球心的远近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个实验的记述中,墨家已经明确地区分了“球心”和“焦点”,而且还知道了物体和他的像在球心处重合(“合于中”)。这种准确的描述是与他们所进行的多次周密精确的实验分不开的。

此外,墨家还对凸面镜成像作了实验研究,作出了基本正确的描述。

《墨经》中关于光的直进性以及各种面镜成像现象的叙述,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几何光学问题的实验记录和理论说明;其内容和近代光学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墨经》的论述比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的《光学》早约一个世纪,在世界光学史上应占有崇高的地位。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