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广东通志卷十三

·山川志

·廉州府

合浦县

山还珠岭。 在城东北二里,高十馀丈。旧有还珠亭,汉孟尝守郡,去珠复还,故后人慕其廉,建亭以表之,今圯。旧志未载,今查出。

蔡龙峒。 在城北二里,高一十馀丈,唐武德中,置蔡龙县于此事详古迹

龙门岭 在城东八里,旧志:八十里误。高四十丈。东十里曰东山,岭高十丈。昔为海角第一峰二十里,曰抱子岭,曰仙人岭,曰青山大岭,曰牛角岭,又名望牛岭。

冠盖山。 在城东南八里,高三十馀丈,形如纱帽。迤逦东南,又名薛屋岭。

九头岭 在城南十里,高十馀丈,丘阜有九,故名。南二十里曰独峰岭,曰阜花岭。

高登岭。 在城北二十九里,废石康县南。高二十馀丈,马鞍岭。 在城东北三十里,废石康县东,高十馀丈。废石康县,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城废,石康塔犹存。

鹦鹉岭 在城北三十里,废石康县西,高二十馀丈。又名思峒山。

黄姜岭 在城东六十里,高五十馀丈。汉董贤父㳟徙合浦,葬于岭下,今人呼董㳟岭。

白石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高三十馀丈,山石皆白,东十里为三山。苏东坡有云:清水南白石北。此地崔峨,人不识即此。

冠头岭 在城南八十里,穹窿如冠。西南临海。又南大海,中有斜阳岭。

黄稻山 在城北九十里,山下皆稻田,故名。又北十里曰箪竹山,高二十馀丈。旧志载箪竹山在城北一百三十里,误。

大廉山。 在城东北一百里,各旧志一百五十里误。高百馀丈,为廉之鎭。山东汉费贻为郡守,有廉名,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名。上有大廉洞,唐置大廉县于此郡,因此名其阴为六湖山,又名母鸡山。

北峨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高百馀丈夫人山。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

姜山。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志一百四十里误。唐姜神翊家于此故名。

糠头山。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各旧志一百四十里,误,一名狼头山,一名军头山。赵佗常驻军于此。

畵山。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峰峦秀丽如畵。又东十里为百良山、林木、葱鬰。

五黄山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高五百馀丈,绵亘数十里,相传昔有樵者迷路,遇黄衣五人指示,始得归,俗呼为五皇岭」,上有五皇庙、白鹤观。

水廉江 即合浦江,又名南流江,源出广西容县大容山,南至夲府界,至石康曰晏江,至石湾渡曰石湾江,至州江口曰州江。查旧志载自州江分而为五:曰州江,曰陈屋江,今俱呼为王屋屯。江曰白沙塘。江曰大桥江,曰新村江,环流郡西南入于海。今查自州江实分四水,其州江、新村俱从南流,江分𣲖绕城之西,即廉江也。王屋屯江即第二渡白沙塘江又名猛水江,即第三渡,大桥江即上洋渡也。以上诸水俱由三㲼港入于海。

龙门水 在城东三里,源出龙门岭,流分二支:曰源头,曰龙门,环城南,会南津水入廉江。

南津水 在城东南三里,源出薛屋岭,西流合龙门水,其上流名金银水。

钟湾 在城南七里,旧志,「城」北误。宋政和间,灵觉寺钟一夕飞去,旣明,悬空而下,钟犹湿。人言湾中夜有钟声,必与龙战,寺僧察之,凿去,顶上龙角,乃止。

清水江。 在城东十五里,源出青山大岭,相传昔有金鸡浴于水傍,故又名金鸡水,西北流,绕城入于廉江。旧志载郡城南十五里发源博峨山误。

思乡水 源出废石康县,思峒山至武利江,复回入晏江,以其去而复还故名。

武刀港。 又名大河江,在城南三十里三㲼港。 在城西南三十里。又西南二十里曰鲎港、白龙港。 在城东南四十里。

乌木江。 在城东北四十里,源出大廉山,西流合南流江。

洪潮江。 在城西北四十里,发源灵山县界,东流入新村江,南流入海。

珠场港 在城东南五十里新寮闸江。 在城东六十里,源自六湖峒,上为压马江,流至闸口塘,下为新寮闸,江南由大廉港即川江港入海。旧志载二江误。

川江港 在城东南六十里即大廉港,外有鸦洲,林木繁阴,常有鸦集。

珠母海。 在城东南八十里,旧志十里误。巨海也。旧志载海中有平江、杨梅、青婴三池,大蚌、吐珠,故名。又旁有乌泥池,断望池。按珠池之事,汉、唐无。考自刘鋹置媚川都,宋开寳以后,遂相沿袭,置场置司,民受其害。入水取珠者,人多死焉。

大观港。 在城西南八十里武利江。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发源灵山,宋泰乡流至城北八十里曰明月溪,七十里曰巢溪,南会南流江。旧志载在灵山县,以其流经灵山地方故也。

白沙江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发源广西博白县界上为香草江,流至白沙塘,下名白沙江,由榕根港入海。旧志载二江误。

张蒙溪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发源本县东堂乡,地方流,至城东北八十里,曰张沐溪,南入于南流江榕根港。 在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又二十里为英罗港,即官寨港,与石城交界,源自广西博白县。

古㰖水 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源自本县归德乡六渎村,由博白县界流入南流江,又名緑云溪。

涠洲 在城南大海中,约二百里,周围七十里,昔为冦穴,明万歴间,移雷州民耕其地。

按各旧志载廉州境有铜船湖、雁湖诸水。又载有腾达水里水、刘公涌水。今俱无考。

钦州

山双角岭 在城东五里,高三十馀丈,两峰如角。东十里曰望州,岭高五十馀丈,三十里曰大墓,山高三十丈。相传唐、寗悌原葬于此。

文笔山。 又名尖山,在城南五里,高四十馀丈,为儒学。案山稍西,为三山,高二十馀丈。宋守陶弼建三山亭于下。

望火岭。 在城北十里,高五十馀丈,其上望见城郭烟火北十里曰望海,岭高百馀丈三十里,曰风门岭,高四十馀丈,东为那怀山。旧志载风门岭在东南一百六十里,误。

十二。岭 在城东南十里,高百馀丈,又东十里曰横山,高五十馀丈。又南十里曰鸡笼山,高四十馀丈兮头岭。 在城西十五里,高十馀丈,有瀑布,自石顶㵼落深湾,灌田百亩。

百浪山 在城东北三十里,高二十丈,山形如浪,起伏天击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高五十馀丈,山巓有石,相传为雷所击。

钓鞋山 在城北五十里,高十馀丈,旧志三十里误。牙山。 在龙门外海之东海中,特起三山,形如排牙。西有马鞍山。

乌雷岭。 又名乌雷门,在城东南八十里,旧志一百六十里误。高百馀丈,突起海滨,相传黎人,每岁望岭致祭。

铜鱼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高四十丈,一名古窦山、刀鞘岭。 在城西南八十里,高五十馀丈,上生石笋,形如刀鞘。

雁芦山 在城东北八十里,高三十馀丈。安京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各旧志六十五里误,高百馀丈。隋置安京县于此,因诸峰错落,形如惠州罗浮,故又名罗浮山。

墨抹山。 在城西一百里,高百馀丈,四时云气蒙翠如墨,故名。

招远山。 在城西南一百里,旧名滩零山。明御史宋鉴招叛民黄金广勒碑于此,因改今名旧志西南一百六十里误。黄坂岭。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平堰土黄。

王光山 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高百馀丈,绵亘连十万山,接广西上思州界。旧志未载,今查出。

十万山。 在城西北二百里各旧志百里误。一峰峦重叠高,峻揷天延,长莫计,故名十万山,与广西上思州接界,分茅岭。 在城西三百里交趾界,山顶茅草,南北异向,汉马援立铜柱于此。事详古迹百各旧志俱误载在城西南三 六十里,实非钦州境地也。

按钦州西境有七峒:曰贴浪峒,曰时罗峒,曰如昔峒,又名了葛峒,曰思勒峒,曰斯凛峒,曰罗浮峒,曰古森峒,又名河洲峒。宋元以来,峒各设主,明初收印,而峒主黄金广遂叛附安南。嘉靖时,黎人纳款,设如昔司土人,今呼三都四峒者,以贴浪时罗如昔为三都,以思勒斯、凛罗、浮古森为四峒也。

水五湖。 即四面城濠标名也。宋守陶弼建五湖亭于此。

钦江 在城东二里,即灵山县之南岸江流,至州东北十里曰灵屋江,至州东二里。曰钦江,南流入海。又分一小江,绕城南,合渔洪江,由南港出龙门入海。江中有沙名鸿飞洲,上有鸿飞亭,后有水月阁,今存。

石栏水 在城西五里,无源,系小江㲼,随潮上下,水底有石栏,横生即石叠漕。

渔洪江 在城西二十里,其源自罗浮山上为罗浮水,下为渔洪江,西南流,由南港出龙门入海。

平银江。 在城东三十里,其源自灵山县博峨山、南流山、大观港入海。

凤凰江 在城西南三十里。其源自墨抹山合渔洪江,由南港入海上,有凤凰洲。

丹竹江 在城东北三十里,源自灵山县杨梅洲,地方南流合平银江。

南港 在城南六十里。

涌沦江。 在城西南六十里,发源涌沦村,合渔洪、凤凰二江,注于海。

团艮江。 在城西北六十里,其源自广西肥羊岭流会渔洪江入海。以其流经大寺地方,又名大寺江、龙门海。 在城南六十五里,群山错列,海中七十二水道,随山而转,彼此相通,故名七十二。迳东七十里,名淡水湾。

牙山港。 在城东南七十里大观港。 在城东南九十里水、车江。 在城北一百里,源自灵山县狼济山,南流至小董,地方名小董江,合渔洪江。

防城江。 在防城东半里许,其源自十万山南流,由渔洲坪港口入海,又名那郎江。旧志:防城湾在城南五十里,又那郎江在西北六十里,俱误。

渔洲坪港 在防城南三十里、贴浪江。 在城西二百四十里,源自十万山,南流抵南江平村入海。

灵山县。

山石六峰。 在城西一里,其峰有六,高耸云端,又名西灵山,县以此名。又西一里有独立峰,高二十丈,挺然独立。

三海岩。 与石六峰相连,一曰龟岩,一曰月岩,一曰钱岩。

穿镜岩。 与三海岩相接,翠屛耸立,中通一窍,恍若穿镜。旁有独虎岩、吕君洞,相传有仙迹。

松栢岭 在城北一里,旧志十里误。为邑主,山高二十丈,上产松栢。

花石山。 在城西二里,高十馀丈,石生有纹,故名双鹤岭。 在城西南二里,高二十馀丈,建城时有双鹤翔集,故名其岭,左如象,右如狮,为邑。水口之鎭,又名双合。

罗伞山。 在城西三里,高五十丈,山半有罗伞岩、马鞍峰。 在城东四里,高十馀丈,形如马鞍,又名天马山。

峰子岭。 在城西北五里,高五十馀丈,旧建南宾县于其下。

五湟岭。 在城南十里,高十馀丈。鹿嘶岭。 在城南十里,高十馀丈,旧志未载,今查出。射鹤岭。 在城东南十里,髙二十馀丈,相传昔有人射鹤,于此随为神,故名东旁为射猿岭。又东为射狸岭、射随岭,射齐岭。

铜鼓岭 在城东南十里,高三十馀丈,相传阴雨,有铜鼓声。

黄姜岭 在城西北十五里,高三十馀丈,昔有黄姜二姓,结姻于此,故名,又名黄楼山,俗呼为广屋岭、泗洲山。 在城东二十里,高五十馀丈,旁为凤凰山,相传昔有凤凰落此,故名

石龙峰。 在城西二十里,旧志八里误。高三十馀丈,峰形如龙,故名,内有石龙洞,相传为龙床,石下有潭,祈雨,最应梁冠山。 在城南二十里,高三十馀丈。《儒学案》:「山也。下有马迹石,俗传「仙人乘马」过此,又名大石岭。

龙牙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五十馀丈,山中有潭,曾有龙起,又名龙池山。

罗阳山 在城东三十里,高千丈,绵亘数十里,上有一十九峰,相传上有仙迹。又东十里为百零山,高五十馀丈。

辘轳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二百馀丈,四时云雾不絶。各旧志云:山多芦竹,又名緑芦山。

洪崖山 即洪牙山在城东北三十里,高一百馀丈,北与广西横州接界,其水南流者为南岸江,北流者为浮龙江,故又名分水岭,旁有大龙山,高百馀丈。

城隍岭 在城西四十里,高百馀丈,望之如城郭,故名大东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高五百馀丈,通横州地界,西为独阵岭。

天堂山。 在城东五十里,高三十馀丈。林治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百馀丈博岭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五十馀丈。又名泽岭,山流洞山。 在城西七十里,高五十馀丈,又十里为仙岩,高二十丈。

管根山。 在城西九十里,高百馀丈,六湟岭。 在城南一百里,高十馀丈。又五十里为那墓山,高百丈,山极深峻,又名博峨山。旧志载那墓山在城西南二百四十里,误。狼济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百馀丈,上有石,室有石门石,桥外有两石人夹侍,名狼济、石唐、寗悌原读书于此。旧志属钦州,误。

仙女石。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长二丈馀,相传有仙女游此,又名仙女桥。

古豆山。 在城西二百里,高六十馀丈,巓有一小池,四时泉流不竭。

那浪山。 在城西二百三十里,高百馀丈,旁有茶山,产茶。

水紫水 在县南城外,有井出紫水。 明万厯间,塡塞建儒学于其上。

南岸小江 在城南外,即乌江也,源发洪崖山,流会南岸大江。

南岸大江。 在城南一里,发源于罗阳、天堂二山,绕县南,西流,复转南流,会于钦江。

马槽江 在城西北十五里,源自广屋岭流下,又名那浪江。其西一小支曰风带江,合流入于南岸江大潮江。 在城西南二十里,其源自梁冠山西流,合南岸大江。

浮龙江 在城东北三十里,发源洪崖山,北流入横州界。

龙门江 在城西南五十里,旧志九十里误。发源博岭山西北流,合南岸大江。

旧州江 在城西七十里,旧志六十里误。发源流峒山东流,合南岸江,注于钦江。

大洸江。 即钦州平银江之源,流入大观港入海。旧志大观讹「大洸」。

黄敬江 在城西二百六十里,旧志「城」南误。源发上宁都之古先村,北流至宣化县入大江。

·雷州府

海康县。

山灵颜墩。 在城东五里,乃小阜,在东洋田中,以田近海,故曰洋田。又思云岛在东,海濵乃小沙洲,今淤没无考。

英灵冈。 在城北五里为郡治,主山相传,雷出于此,英灵显异,故名,又俗名鸟卯山。

英榜山。 在城西八里,高三丈许。初,有州民陈氏者,猎获一卵,围及尺馀,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养成名。文玉后登第,为本州刺史。在任多善化,殁后神灵显著,州人立祠祀之,乡称为雷种,故以雷名庙,即鎭海雷神祠也。宋元,累封王爵。今庙存,庙中有铜鼓,其声铿然清越。俗谓自东洋飞至外,史有雷车雷鼓及彘肉可食之说皆妄。

擎雷山。 在城南十里,旧志八里误。形如列屛,为郡之案,山郡以此名。

鹧鸪岭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十馀丈。又南三十里为五石峰。

吉斗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山大而平,形如盘斗,稍西为讨泗山,又西为雷公山,绵亘十馀里。

虎头山。 在城东南四十五里,高六丈馀旧志:城东七十里误。孔头岭。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高十馀丈,左有木棉岭,右有张牌岭鼎峙。

时礼岭 在城东南八十里,郡治拱照山也,岩穴深邃,高五十馀丈,山顶有井泉。

麻囊山。 在城东北八十里,海边,高八丈馀,博袍山。 在城西八十里,高十馀丈。

石茆岭。 在城南八十五里,高三十馀丈,有泉涌出,灌田数顷。旧志西南八十里误。

乾垄岭 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高十馀丈。又西二十里为英高岭。

徒㑹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海濵高三十馀丈,途旁岭。 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高二十馀丈,形如马鞍。

水罗湖 在城西一里,即西湖源发英、灵诸冈。宋绍兴间,郡守何庾筑堤潴水,建东西二闸,引水灌田,闸上建惠济桥。湖边有十贤堂,咸淳间建,以祀㓂凖、苏轼、苏辙、秦观、李纲、王岩叟、任伯雨、李光、赵鼎、胡铨十人。又有苏公楼事详古迹,又有平湖书院、旌忠祠,俱久废。

三水池。 在城南,今淤。又南为瑞星池,即㓂凖旧居宋天圣间,有星陨于池,又有莱泉,亦在城南,㓂凖尝饮此,因名。

大肚河 在城东五里,北接特侣塘,南流绕郡,至南渡擎雷水。 在城南八里,出擎雷山下,又名南渡,乃琼南必由之路,源出铜鼓诸村,东流绕郡,至城东南八里,曰头港,由双溪港入海,相传昔被雷震而水出焉。又有潭望水、平源、水、途旁水、安㰖溪,皆擎雷水,发源支流诸水也。旧志:离篷港查即途旁水,然非海口而云,「港」亦误。

东海 在城东二十里海中有漉洲,周围五十馀里。又旁有新𦫼岛。

双溪港。 在城东南二十里,旧志八十里误。又二十里为溪泊港。

石壁潭。 在城东南四十里,源出时礼岭下,北流三十里,石环如壁,水声如雷,由溪泊港入海。

淡水港。 即调陈港,在城东南五十里,又五十里为调岭港,即新庵港。

北揷溪 在城南六十里,源自石茆岭北流,由双溪港入海。又东一支曰曹家溪,又东一支曰后遮水,皆阻堰以灌田。其水亦俱入双溪港。旧志合潭浪水误。

博袍水。 在城西南,源出博袍山下,西流,由洪排港入海。又南一支曰博窗水,亦入洪排港。

潭浪水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源出英高岭下,西流由房叅港入海。又南一支曰婆陆水旧志城南一百三十里误。西海。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海中有卵洲,群鸟伏卵于上。又有邵洲。

洪排港: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旧志一百六十里误。海康港 即石港,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志一百二十里误。房叅港。 即石头港,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流沙港 即翁家港,在城西南二百里,与徐、闻交界。南为青铜港。

遂溪县。

山馒头岭 在城南十里,以形似名七星岭。 在城南二十五里各旧志三十五里误。,高十馀丈。岭上又起小峰拱列,形如北斗,宋苏轼题其石曰「七星拱秀乌蛇岭」。 在城东三十里,旧志:三十七里误。高五丈许,蜿蜒如蛇。

射马岭。 在城东北三十里,平康坦阜。元平章阿尔哈雅提兵过岭,试马射箭于此,故名。

都壕岭。 在城南三十里,旧志五十里误。高十馀丈为县治。案山,又名英豪岭。

斜离岭。 在城南五十里,高十馀丈,突起二峰,势皆斜列,因名。

湖母岭。 在城东南七十里,高五十馀丈,湖光岩水源发于此,故曰湖母。横亘一方,有两峰相抱如交椅,又名交椅岭。

螺冈岭 在城西南七十里,其峰盘旋如螺,形湖光岩。 在城东南八十里,旧志七十里误。旧名䧟湖,又名浄湖,古托、寗二村䧟为湖,深不可测。有二石岩,如屋宇湖,西絶壁,中有岩,名曰白云岩,人迹罕至。宋建炎中,李纲改曰湖、光、岩、镌三字于石。

覆盂山。 在城东南一百里,高十馀丈,突起一峰如覆盂,故名。

蔚葎岭 在城东海中,距县约一百馀里,旧志:城东一里误。地名东海岛,又北曰东头山,东曰调鸡门,南曰调洲。旧志载调洲在海康县东,误。

调楼山。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旧志东北误。海濵高十丈,昔曾有五色光,见若楼台,故名。

涠洲山 在城西南二百里海中,周围七十里,古名大蓬莱,稍南为蛇洋山,形如走蛇,与涠洲山对峙,古名小蓬莱。其地名蛇洋洲。

水海堤 县属东境一带濒海,平畴筑堤捍卫,始于宋绍兴间,今多倾废。

傍塘水 在城南一里,源自石城界,绕县东流,合东溪、三鸦小水,又名两家滩,会石城之东桥。西桥水由石门港入海。

海头港。 在城东三十里,即吴川石门港西,为本县界横山江。 在城西十里,源自石城县之横山,西南流入于文体港。

文体港 即抱泉港在城西南四十四里又六里,为羊脚港。

下落港。 在城西南五十五里。又十五里为马蹄港。北月港。 在城东南六十里,又十里为旧县港,二十里为石头港。

铁杷水 在城东南七十里,源出于湖母岭,南流复东,由旧县港入于海。隋开皇间,于东岸建铁杷县,城月水。 在城西南七十里,源发螺冈岭下,东流合武乐水,由库竹港入于海。

武乐水 在城西南七十里,源亦出螺冈岭下。昔伏波将军路博德驻师北岸,水声潮涌,与军中笳鼓之声互答因名。

草潭湾。 在城西南九十里库竹港。 即木丹港,在城东南一百里,又二十里为北品港。

曾家河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一名乾零水,源出博格村,又名博格港,东流一十馀里,由通明港入海通明港。 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旧志一百里误。又二十里为北家港,即麻𤂈港。

乐民港 即蚕村港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特侣塘。 在城南一百八十里,广四十八顷,即在府城外。东北二十里有戴公渠。

调神港。 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旧志二百里误。又二十里为博里港,三十里为官场港,四十里为调建港。

徐闻县。

山石门岭 在城西八里,高十馀丈,二石对峙,若门岭有塘,水常不竭。上有正女台。事详古迹。

观涛岭。 在城东南十里,高三丈馀,稍南为梁童山、高山岭。 在城东北二十里,高五十馀丈,绵亘十馀里,冠头岭。 在城南二十里,旧志三十里误。高十馀丈,远望如冠,故名。

小遂山。 在城南二十里,突起海濵,高十馀丈,石神山。 在城东三十里,高四丈,稍北为耳聋。山高十馀丈,极寛广,树木丛茂,樵者呼不相闻,故名。

孤超岭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三丈馀,上有眞武庙,乡人于此祷雨。

双髻岭。 在城北五十里,高十六丈,两峰并峙如髻,又名马鞍山。

石界岭 在城东北七十里,有石壁如碑,高一丈馀,左为佛屠岭,高二十丈,山圆平,俗以为如摩尼佛首,故名石湾岭。 在城北七十里,石壁巉岩,形势屈曲,其旁为龙床岭。

屯云山。 在城东八十里,状如屯云。又南十里为三源山,高十馀丈,山麓有三源泉。

尖山岭 在城北八十里,旧志九十里误。高三十丈,其顶尖秀,有泉极清。

兜鍪岭。 在城东北一百里,高十馀丈,相传明嘉靖,凤来于兹」。逾旬而去。

水海 县东南、西三面皆大海,南通琼州大水溪。 在城东十里,源出龙床岭东麓,南流七十里,西合葫芦溪、小水,东合盖色溪、小水,由博涨港入海。北山溪。 在城北二十里,旧志:十里误。源出高山岭,西流十里,曰顿吞水,又十里曰那冷滩,由青铜港入海那黄港。 在城西南二十里,上为古源水,左为西卯港,又十里为三墩港。

麻仑港 在城南二十里,上为博爱水。又有踏磊港,亦在城南二十里。

海安港 在城南稍东二十里,又名博涨港,系渡琼津渡。

白沙港 在城东南三十里,左为青湾、廉宾水。 在城西北四十里,源出双髻岭之南,西流入海。

讨网港。 在城西南四十里。右为麻丰港、新地湾、博赊港。 在城东南四十里,上为迈胜溪,左为赤坎港、东场港。 在城西南五十里。左为包西港。

遇贤溪。 在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双髻岭之北,西流合南包水,入青铜港。

鹅豆港。 在城西南六十里,左为八登湾。南包溪。 在城北七十里,源出龙床岭西麓,合遇贤水,入青铜港。

青铜港。    十里旧志三十里,误

·琼州府

琼山县

山苍屹山 在城南二里,高十馀丈,山之阴有仙人洞,明嘉靖时,改名紫霞洞。

雁塔峰 在城南三里,一峰尖秀如笔。宋姜唐佐始登第,因名元至正间,筑雁塔亭于上。明万歴时,竖三元碑于中峰,故又名雁塔三元峰。

赤石冈。 在城西南五里,石多赤色灵山。 在城东南一十五里,高二十馀丈,旧名黑山,又名圣山,上有灵山祠,所祀之神有六详《礼乐志》

琼崖岭 在城南二十里,平地起峰,高十丈馀,即古珠崖郡地。

潭龙岭 在城东北二十里,高五十馀丈,登絶顶可望黎母诸山,其下有卓锡泉,乃景泰禅师卓锡之地,铺锦岩。 在城南三十里,元蔡九娘死节于此,今又名铺锦谷。

顺村岭。 在城东南三十里,平坡起峰,高十馀丈。元僧无我,建塔于上,右为龙卢峒。

西石山 一名马鞍山,在城西四十里,高三十馀丈,下有递莲洞,径窦委曲相通,有石磴如榻,可容数十人。旧志城西六十里误。

虎村岭。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二十丈,一名雷虎山,一名波秋岭,下有溪流为西南湖。又南有鸦卜峒扶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左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碌,五曰居林。递相拥䕶,故名扶山道。书谓天下七十二福地,此为第二十四福地。陶公开之,得道而去,故又名陶公山。山下有巨潭。西有苍巡洞,斜入二十馀丈,内有二井。

琼山 在城南六十里,下有琼山、白石二村,石白而润,以其似琼瑶也,故名。

云露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高百馀丈,中有三潭,岁旱于此祷雨。

东石山 在城东南七十里平原中,突起一峰,又十里为丫髻岭,高二十馀丈,形如丫髻。

龙堆山。 在城东南八十里,山下有石,初甚小,岁久渐大,乡人祀以为神,以其在那射都,又名那射山各旧志作二山,误。

石鼓岭 一名南岐岭,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西黎都,高二十馀丈。岭中有大石,盘围十丈许,扣之,其声如鼓,稍南为盘塔,岭上有十三峰,下有温泉,高约五十馀丈,山顶有湼盘塔。

大五指山。 在郡城南五百馀里详定安县水双泉 在城外北隅,苏轼于此凿井得二泉,相去咫尺而异味。上有临清亭、濯缨亭、泂酌亭。

金粟泉。 一名浮粟井,在城东北里,馀即双泉之一,上有粟泉亭、金粟庵。

第一水: 在城西三里,系山涧水流,绕下田村入海,次一涧,亦流入海,谓之第二水。

清惠泉。 在城北五里,即旧莲塘井。各旧志云:「其泉味甘冽,环城人汲之上。有五里亭,明万歴时建。

琼海 在城北十里。

南渡大江。 在城东南十里,发源自五指山,经临高、澄迈、定安三县地界,流至城南六十里曰白石河。旧志:东南三十里误。至城东南十里,曰南渡江,五里曰博冲河口,北流入海。自博冲口分一支绕城东,曰河口河。旧志载黎母水即此。

海口港 在城北十里,即在旧海口所北。又十里为牛始港,二十里为白沙港。

湳渭溪。 在城南十六里,水源有二:一自谢潭,在城南十五里。一自荫潭,在城南二十里,合流,东入南渡江,水清如渭,故名。

东湖 在城东二十里,相传昔有巨室居此,一夕陷为湖。

西湖 在城西二十里,漑田最广,上有龙庙,祈雨輙应。其水东流为学前水,绕县前入于南。渡江有洗马桥,有南桥即虹桥。

小英港。 在城西北三十里。又十五里为盐灶港,二十里为烈楼港。

麻锡港 在城东北四十里,又十里为芒𦫼港,二十里为东营港,三十里为博茂港,四十里为北洋港,西南湖。 在城西南五十里,乃虎村岭溪水流潴为湖,东南流,归南渡江,即各旧志所载南湖。

惠通泉。 在城东五十里三山庵下。宋苏轼经此饮之,味类惠山,因名曰惠通,今又名东坡井。

铜铫溪 在城东南八十里,源出那射山,中有巨石如铜铫水,注其中,其声如雷,流入南渡江。

澄迈县。

山迈山 在城东十里,高三丈,县以此名,下有泉,名七里泉,久旱不涸。县以迈山、澄江,故名。澄、迈各旧志载澄迈山误。

独珠山。 在城东十里,高二丈,县之主山也,下有滴珠泉。

大胜岭。 在城西十里,高二十丈,汉伏波将军屯兵于此,征蛮获胜,故名下有万岁,冈高十丈,有怪石如列屛,将雨则云雾笼罩,又号圣石,下有清泉。

佛社岭 在城南十五里,高三丈,上有神祠,下有清泉,虽旱不竭。又五里为社仁岭,高五丈。乡人立五土神祠于上。

夏社岭 在城西南十五里,两峰连翠。季夏祭社于此,因名。

石龟仑 在城西三十里,竒石如龟,形润则旱,乾则雨,文裔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二十馀丈,连峙三峰,又名三峰,岭下有泉五穴,昔人琢石为五,龙头水从龙口喷出,名龙泉。

青山岭 在城东南三十里,高十丈,上有巨石云宾谷。 在城西稍北三十里,山幽木茂。昔有处士吴璇隐此。

石□岭。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三丈。那羊岭。 在城西六十里,连澄迈,临高界。旧志未载,今查出。麻山岭。 在城南六十里,高十丈,又连亘,有牵牛岭,高五丈。

合岭。 在城南六十里,峰峦拱合,故名北畔岭。 在城西南六十里,高三丈,石鼓岭。 在城东南七十里,高三丈,上有二石并峙,扣之若鼓,声闻数里。

眠床岭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平冈如床,故名。旧志未载,今查出。

南黎岭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高二十丈,绵亘数十里,与官茍岭相接,皆黎人所居故名。旧志未载,今查出。

官茍岭。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高二十丈,石势危险,中有石峒可容千人,名大坡峒。明洪熙间,定安黎王官茍聚众于此,土人因以为名。

居托岭。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五丈,旁有笔架岭,高十丈,形如笔架。旧志未载,今查出。

白石岭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上多白石,故名顶有深潭,泉自石峰而下,岁旱石黑必雨连接佃当岭上有二石,一挺一伏,又旁有群佃岭通临高界,下有外峒中峒内峒,俱熟黎所居。旧志未载,今查出。

水澄江 在城南里许,其水澄彻,隋以名县。其源有二:一自琼山县之西石山至县治东,为九曲水,过南门,转至西门为里滩,回绕二十五里,北至东水港,此谓内澄江。又一支自琼山之虎村岭,西流绕县南,过西门为外滩,围抱三十里,北至东水港,此谓外澄江里滩外滩,合流入大海,俱系小溪,不通舟楫。

博龙潭。 在城南十里,相传昔有龙起于潭水,合澄江。又南二十里为鲤鱼潭,涌出山穴,潴为潭,通新安江、东水港。 在城西北十里。

湳滚泉。 在城西南三十里,泉涌若沸,其水流入石□港,名稍阳水,又西旁小水,名那黎水。

石□港。 在城西北三十里有石□台,旁有材防港、泉凿港。 在城西北五十里,又十里为麻颜港,又西为玊抱港。

龙安江 一名新安江,在城南六十里,源发于五指山,至定安县,曰建江,至琼山县曰南渡江。

龙塘 在城南七十里,相传有龙起于此定安县。

山金鸡岭 在城西一十五里,高三十丈,三岭: 在城西南四十三里,三峰相连。又西南十里为石峡岭,高六十馀丈。旧志四十里误。

文笔峰。 一名尖岭,一名李家岭,在城南四十里旧志二十五里误,高二百丈。又南二十里为那危岭,高百馀丈,乌盖岭。 一名居腰岭,旧志误作「二山」。在城东南六十里,高三百丈。

清宁岭。 在城西南七十里,亦名九曲岭,高五百馀丈。旧志城西四十里误。

白旗岭。 旧名白石岭,亦名高山。岭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高百丈《旧志》二里误。

双灶岭 一名新寨岭,一名丫髻岭,在城南稍西一百三十里旧志一百里误,高百馀丈。东为坡塘岭,亦名钟垂岭、纱帽岭。 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高千丈,俱萝藤荆棘。又南为石塘岭,高三百馀丈。

南牛岭 在城南一百八十里,旧志一百三十里误。高三百馀丈,与纱帽岭山势相连。

南闾岭 亦名三尖岭,在城西南二百里,高千馀丈,连绵十馀里,熟黎环居其下。

思河岭。 在县西南,属生黎地。距城三百三十里,极高峻,黎人恃以为险。

黎母山。 即光螺岭,旧志误作「二山」。在县西南,属生黎地,距城三百八十里。山极高,常在云雾中,相传婺女星常降此,又名黎婺。旧志以为即五指山非。

大五指山。 在县正南、思河都界,外属生黎。地距县城四百三十馀里。其高际天,其广莫测,五峰如指,屹立琼、崖。儋、万之间,生黎居之。郡之诸山皆其脉络也。

水桥头溪。 在城西一里,乃南珠、田泉小水,北流入于建江。旧志西南十馀里误。

东溪 即东江在城东十二里,源自乌盖岭,北流,经长涡渡入建江。

湳白溪。 一名湳白江,又名禄运河,在城西七里,源发南闾岭,屈曲北流入建江《旧志二里误。

巡崖溪。 在城东八里,源发自文笔峰,经县南,转东北入建江。

清潭 在城北建江中,相传县令清则沙开成潭,有五泥,人出若贪污,则潭淤泥人没。

建江 源发自大五,指山江,多大石,不通舟楫,流经临高、澄迈二县之境,入县界,绕县西北郭,转东北至琼山县为南渡江,流至海口所入海。

多河江 又名思河,在城东南二百里,旧志一百五十里误。源发自大五指山东流,经乐会之黎峒至夲县多河,都名多河江,流经会同县,合嘉积溪至乐会县,名万泉河,由博敖港入海。

文昌县。

山紫贝山 在城南一里《旧志「城」北误,高不及七丈,上有紫云庵,庵前有紫贝泉。

鸠坡山 在城西南五里,高十馀丈,迈豆山。 在城南十里,高十馀丈,山上有泉,祷雨輙应奇岭。 在城南十里,旧志十五里误。与迈豆山对峙,形如覆钟玊阳山。 又名青山岭,在城西北十里各旧志二十里误。,高二十馀丈,林木青翠。其西有苍锡山。

飞鱼岭。 在城南十五里,山势连属,状如贯鱼鼔楼岭。 在城南三十里,高十馀丈,上有二石,左似牛,右似龟,乡民祷雨輙应。又南十里为迈南岭,又名沙鱼岭。

禁山岭。 在城西南五十里,山有神灵草木,四时青茂,民禁不取。

铜鼓山 在城东六十里各旧志一百里误。,高五十馀丈半,在岸半在海。昔有人挖地得铜鼓,因名上有龙神,春秋祀之。

浮山 在城东一百里,屹立海中,分潮水东西流,俗呼为分洲洋。

白檀岭 在城西南一百里,高六丈馀,又十里为八角岭,高二十馀丈。

抱虎山。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高百馀丈。山石状如虎,左右环抱,北为虎村,山南为东猺山,旧多猺人盘踞其中。

天塘岭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三百馀丈,有瀑布飞泉,流下成塘,稍东为红石岭。

焚艛山。 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近大海,周围三里。汉楼船将军杨仆征黎至此焚船登岸,故名。

七星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各旧志「城东」误。临海高五百丈,七峰如七星,连珠,亦名七洲洋山,明天启时,建塔于上。

水文昌江 在城南一里,一名南桥水,其源有二:一自龙塘即龙潭,一自迈南岭,各流至县南相合,歴清澜入海。

龙湾 在城西八里,又十二里为黄棠湾,水清产鱼清澜江。 在城东南二十里,即清澜港之上流也。纳文昌、藤桥诸水,东南流入于海。

藤桥溪 在城北二十五里,发源自潭布村,东南流入清澜港。

龙潭 在城西三十里,大旱不涸。南为石牛潭、长岐港。 在城南五十里。

分水江 在城西北五十里,源自琼山界,分两溪东流至县西十五里,曰湴塘溪。十里曰白芒溪,绕县北,复南流入文昌江。

鱼爷井。 在城西五十里,水极清,相传泉与海通。中有巨鱼头白,俗呼「鱼爷」。

汤泉盐水池 在城南五十里,周百馀步,冬夏常温,其水出长岐港入海。

白延溪 在城西南五十里,发源自白檀岭流合南桥水。

陈村港 在城东六十里。

抱凌港。 在城东北七十里。又三十里为赤水港、郭婆港,四十里为抱虎港。

清澜港。 在城东南九十里三江水。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其源一出冯银坡,一出水北都,一出高墩会,流六十馀里,由铺前港入海石栏港。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旧志城北一百二十里误。

铺前港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纳三江水入海,会同县。

山端山。 在县治北,高丈馀,北城跨其上南塘山。 在城南一里,高三丈许,丈庙向之,明改曰「玉几案。

瀚塘山 在城西北五里,高二丈许,马岭。 在城东十里,高二十馀丈,山势如马大奇石。 在城西南十里,高三丈,周围六丈。白鹤山。 在城北十五里,旧志:城北七里误。高十馀丈,西连西村岭。

叨甲山 在城东二十里,高二丈馀,山下有塘深数丈,广一里,泉涌澄清。

何鲁岭 在城东二十里,高五丈许,突起高峰。东有石岩,登之可望沧海,名曰山海奇观峒。

多异岭 在城东二十里,高百馀丈,数山相连,中多怪石奇,岩上有井,遇旱祈雨多应。

水尾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十馀丈,连、抱七山,又名七星岭。

文嚣岭。 在城东北二十里,高二十馀丈。旧志:城东北三十里误山鸡山。 在城东三十里,高十馀丈。

钟禄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十馀丈,与定安接壤,又名小禄山。

西崖岭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十馀丈。佛子岭。 在城东南四十里,临海高五丈馀,水大塘水。 在县南门外无源。旧志载源出黎山,无考,漓盆溪。 在城北五里,发源自定安县乌盖岭,屈曲而流,至县北,由西转南流入乐会县河。

水头溪 在城西北十里,自白鹤山发源,南流入漓盆溪。

嘉积溪 亦名南翰溪,在城西北十五里,源自定安石塘岭,东南流,至嘉积都,入乐会县。万泉河水。

天塘水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源出文昌天塘岭,流入漓盆溪。

港门港 在城东南三十里,旧名调懒港、何鲁岭。有水从港出。

欧村港。 在城东稍北四十里山鸡山,有水从港出冯家港。 在城东北七十里。

乐会县

山阴阳山 平坡周围七里,土石相半,万泉流马,二水环抱,即在县治。《寰宇记》云:在县境内,时未迁县故也。雷扑山。 在城东一里小阜,高不及一丈,俗传曾为雷击故名《旧志》「城东二里」误。

印山。 又名应山,在城西北二里万泉河之旁,高不及一丈,水涨若浮印然。旧志:城西北二十五里误。

香炉峰。 亦名南山,在城南三里,高二十丈,峰状如炉,秀耸特异,县治学宫皆向之。迤东为挂榜山,高三十丈,离城五里。又东为虬潭岭,高如挂榜山。离城八里汀洲岭。 在城东八里大河中,高五丈,旁有莲花峰,亦在水中,相为对峙。

迈州岭 在城西八里,高二十五丈,岭有五峰,俗谓之五雷。案其下有庙山,岭高六丈馀。

如峰岭 在城北八里,高十馀丈,三山神岭。 在城东南十二里,高四十馀丈,上有泉曰金牛井,四时不竭,旱祷輙应。旧志:城东南十里误。

金牛岭 在城东南十五里,山峰耸峻,揷空海中,舟人望之,以定方隅。此山北属乐会,南属万州,故万州亦载金牛岭,即此也。

博敖岭。 在城东北十五里,高十馀丈。圣石峰。 在博敖港,屹峙港门,高十馀丈。相传宋天圣中,其石突见,故名圣石。

北偏岭。 在城西北十八里,旧志:十五里误。高十五丈,状如龙首,山脊半里,皆黑石崚嶒,若龙鳞然,又名龙,见石石门岭。 在城西三十五里,高十馀丈,两石夹峙,望之如门。

白石岭 在城西四十里,高千丈,上有巨石,色苍白。又西二十里为油麻岭。

西岸岭 在城西北四十二里,高二十馀丈,林木阴森。又西北八里为三道岭,突起三峰,如盘龙状。

风门岭 在城西南七十里,高百馀丈,上有瀑布悬流诸黎出入咽喉之地,南属万州,北属乐会,故二处并载双髻岭。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两峰揷,天如双髻然,一名黎母岭。

纵横岭 在城西二百四十五里,高揷云霄,横亘甚广,黎人所居。

水嘉濂、小河。 在城南十五里岸侧有温泉,又名温泉河,其源自西境黎峒中东流至金牛岭下,合万州龙滚水,由博敖港入海。

博敖港。 在城东十五里旧志「城南」误,纳万泉、流马诸水,出海岸。有三江庙,宋时建。

万泉河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源出五指山,北接定安多河江及会同,漓盆嘉、积溪诸水,流至县西,分为南、北二支,一支绕县北者,仍名万泉河。一支绕县南者,名流马河,至县东复合流,由博敖港入海。

临高县

山落云、岭。 在城西南十里,一名寳墩,高二十馀丈,毗耶山。 在城西北十里,一名高山,高五十馀丈,相传山顶,有兽,里人呼为毗耶」,故名上有吞人石山神,灵显县岁祀之。《寰宇记云:兽似天蛇,各旧志云兽似犬,俱无可考。

郎伦山 在城南十六里,高十馀丈。滩神峒。 在城东南十九里,透滩水中耸一巨石,高广二丈,旁有穴。昔人于上砌坛祈祷,久旱,滩响必雨,久雨,滩响必晴。

峨香岭 在城北二十里,高十馀丈。那盆岭。 在城南三十里,高四十丈,一峰高耸,而圆状如覆盆,下有买愁村。宋胡铨谪崖过此。

罗喝山。 在城南六十里,高二十馀丈。卜姓岭。 在城南八十里,下有卜姓村,故名林司峒。 在城南八十里。

马鞍岭。 在城东南八十里,高五十馀丈,上有冈峦,形若马鞍,绵亘十馀里,界接澄迈,又名秋阳岭。

背腰岭。 在城南一百四十里,黎峒中高百馀丈,周四十馀里,生黎俱背山腰而居,故名。

大江岭。 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黎地大江经其下,故名。

水县前江 旧名抱甲江,发源背腰岭,绕县从西南转,东北合透滩水,由百人头滩达博铺港入海。

美泷滩。 在城东十里,水自透滩来,至此合流泻下,水高数丈,形如曵练,下有潭,深不可测,滩流合县前江。旧志误「泷」作「陇」。

百人头滩。 在城东北十里滩中巨石嵯峨水自县前江至此,盘石激流,声闻数里,北流会于博铺港,入海霖泉。 在城南十里,泉自石孔涌出,灌田千馀顷,常有海蚌上浮,乡人树木立石,为祷雨之处。

乌石港。 在城北十五里。

透滩水 在城东南二十里,源自那盆山来,出美泷潭,合县前江达博铺港入海。

朱碌湾 在城东二十里。

博铺港 在城东北二十里,纳县前江透滩诸水,至港口入海。

博述港。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大海。 在城北三十里。

龙潭 在城西稍北三十里,相传曾有龙出其中,旁有龙潭庙,宋时建立,为祈雨之所,又名龙塘,水溢流,达博白港入海。

澹庵泉。 在城西四十里,宋胡铨谪此得「泉味甘美,里人立石书「澹」「庵泉」三字。

石牌港。 在城东北四十里,旧名三家港、黄龙港。 在城西北四十里。

博顿港。 在城西五十里。水自儋州至此入海,西岸属儋州,东属临高。

吕湾港 在城西五十里。

博泊港。 在城西北五十里,源自龙潭,溢流入港新安港。 在城西北五十里。

东黎江 在城东南六十里,源出澄迈白石岭,流经武陇等村,复出澄迈五闗村,合大江。

马袅港。 在城东北六十里,水自那虞都来,经下水,歴临机长村,逹此入海。

冷热泉 在城西南一百里,相传源发黎峒中分冷热、大江。 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源自五指山,由夲县界流入。澄迈曰龙安江,至定安曰建江。琼山曰南渡江,儋州。

山南皋山。 在城南十里,高三丈,平冈、苍翠、可挹蚂蝗山。 在城东二十里,高二丈,平冈、蜿蜒,形如蚂蝗,黎粉山。 在城东二十里,高十丈,山石腻白如粉,故名凌霄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五丈。旧志:城西三十里误。宋高僧和靖,蜕化处今为凌霄福地。

松林山 在城东北二十里,一名儋耳山,又名藤山一统志三十里误,高八十丈为州主。山旧多松树,峰顶圆耸,土石五色,上有博望。台下有石岩,宋高僧和靖、仙人白玉蟾俱修炼于此。

黎毗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九丈,与松林山斜峙,古有黎、毗二姓居此,故名。土人因。下有那细村,又名那细山。各旧志四十里误。

德义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以其山势向阳,又名黎晓山。各旧志作「二山」,误。

龙门山 在城北四十里,高二十丈,海傍两峰屹峙,其状如门。旧志西北三十里误。

双峰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高五丈,冈上两峰相峙,狮子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海濵,一名神尖山,高二十丈,状如狮子,上有正利侯祠,有一石在海中,名狮子唇,舟过,有祷必应。

那骞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高二十丈,旧志未载,今查出。辅龙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高二十丈。宋赵鼎南迁,经此称为松林之辅山,故名俗呼「抱社岭」。

落基山。 在城东六十里,高二十馀丈。熟黎居之冯墟峒。 在城南八十里崇山、峻岭。熟黎所居笔架山。 在城南一百里生黎界,三峰连耸,常起云雾透暮山。 在城东一百里,高一百馀丈,熟黎居之外界,即生黎地方。旧志未载,今查出。

沙锅山。 在城东南一百里生黎界,状如覆釜,极高峻,七坊峒。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崇山峻岭,熟黎所居水清水池。 在城南隅,向植荷花,四时不絶。宋苏轼有诗,胡铨、李光皆常游之。

乳泉 在城东南隅,苏轼有乳泉赋大江。 在北门外一里,发源黎母山,至那骞山分流,一支名榕桥江,西北流,由顿积港入海。一支西流至黎粉山,分而为二,流绕城北,至潭龙地方复合。又会东坡塘、小水,由洋浦港入海。有大江桥。桥北有问汉亭,宋时建。

新昌江 在城南十里,自黎峒发源,由城南至新英港入海。

相泉 在城西十五里,宋丞相赵鼎谪儋州,过此遇旱,凿井得泉,因名。

徐浦江 在城南二十里,发源黎峒流,合新昌江入海天角潭。 在城东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相传有龙起于此。

白马井 在城西南三十里,世传伏波乘白马过此,跑地得泉,因为井。乡人建庙于侧祀之。

顿积港。 在城东北三十里。

新英港 在城西三十五里。其处又有洋浦港、莪蔓港。 在城北四十里。

禾田港。 在城北四十里。

田头港 在城西南四十里,又十里为沙沟港,又四十里为大村港、煎茶港。

黄沙港 在城西北四十里。又有南滩港、昌化县。

山小豸岭 在城东五里,高六十馀丈,其形如豸大陈山。 在城北十里,状如华盖,高五十馀丈,东连三板山,高四十丈,有石船、石龙,形甚奇险。

象石。 在城东南十里,高十馀丈,石如牛形,鹰嘴象鼻击之,其声如磬。旁又有石名石鼓。

峻灵山。 在城东北十里,各旧志十五里误。旧名神山,高百馀丈,上有石若㡌,黎人呼为「落膊石」。五代末,望气者言此山有寳,黎人𫇢舟其下,斫石求之,夜半大风碎其舟。南汉封山神为鎭海广德王,宋改为峻灵王,下建峻灵祠。

马岭 在城南三十里,高五十馀丈,笔架山。 在城东北三十里,三峰并峙,如笔架,高百馀丈。

九峰山 在城东南六十里,高百馀丈,九峰峻耸,盘旋百馀里。昔传有黎妇,生九子,皆为峒长,故俗名峨娘九峰山。

水昌水 在城南十里,源自五指山,西北流,会古鎭洲水及九峰溪,至县东南,分二支:一绕县南,曰北江,一经县南四十五里曰南江。

沙洲港。 在城西二十里,纳北江水、乌泥港。 在城西北二十馀里,大潮可入舟楫英潮港。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棋子湾。 在城西北海岸三十里内有小石圆肖棋子,湾上有淡泉,自沙中涌出,海舟,常泊汲之。

南港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纳南江水、万州。

山东山岭 在城东二里许。各旧志五里及七里,俱误,岭上有华封岩宋人,刻三字在上。又有灵照岩、维石岩七曲洞,有盘石,周围数十丈,名补天石,有石笋、高三丈,元监郡大都书「攀鳯」二字。山门外刻「珠崖第一山」五字,近大路,两石如壁,内有大巫峡、小巫峡、度仙桥诸名,胜高数十丈,周六里馀。

赤陇山 在城东南六里各旧志西南三十里误。,高十馀丈,又名赤龙山。

铜鼓岭 在城西南八里。旧志:城南五里误。昔有人掘得铜鼓,故名。

铜盘岭。 在城西十里,峰势雄壮,岭上有路往来。旧志未载,今查出。

剑门岭 在城西南十里,峰峙如剑,有石凿凌云山」三字。

把抱山。 在城东十五里,高十馀丈,形如狮子,牛标岭。 在城南二十里,形如覆釜,为州学案山,今改为龙标岭。又南五里曰小南山,上有普光岩,内刻同云洞」三字。稍东为保安小岭。

南陵山 在城西二十里,高十馀丈。又西南十里为青藤山,上产青藤。

高山岭 一名横栅岭,在城西北二十里,高百馀丈,顶上大石有泉,旱祷之,水滴即雨。

樟树岭。 一名新潭,在城东南三十里半枕海中,峰势陡峻,前后有两澳可以泊舟。

独洲山。 一名独珠山,在城东南海中五十里。峰势揷天,又名榜山,又名独洲洋。

马鞍山。 在城西六十里,两峰互峙,高揷云表为州主。《山相传》,上有彩云见,则州出科甲,今改为双华山、六连岭。 在城北六十里,六峰连续如旗。为州后障,内有荒田,麋鹿聚之,名为鹿市。

连枝岭。 在城东北七十里。南:万岭。 在城西南八十里,高峰突起,逺接黎峒诸山,上产南椰。

风门岭 在城西北八十里,两旁石壁如门,路经其中,空谷深邃,与乐会县分界。

金牛岭 在城东北一百里,昔传有金牛夜放光,上有井泉,与乐会交界。

尖岭 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接连有香根黎峒,加小黎峒、禁山屯,俱熟黎所居。旧志未载,今查出。

鹧鸪啼山 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旧志二百一十里误,熟黎居之,外界即生黎地。方山中多鹧鸪,故名。

喃唠峒。 在城西北二百里,生黎居之,水金仙河。 源出黎山,旧志载金仙水,流至州境西北十里曰陂塘,溪支分为四:一支由城北三里曰金仙河,河畔石上有人马迹、葫芦痕,相传交趾道士炼丹于此,流绕城,环东山入周村港。一支由城北十里曰石狗涧,又名冯吴溪,旁有石,形如狗,又名高丘,登望山海朗然,因名坦朗塔,其水流入周村港,一支由城北二十里曰白石溪,东流亦入周村港。一支由城北三十里曰莲塘溪,又名小渡港,亦入周村港,归于海。

周村港 在城东十五里,亦名小海,受金仙、踼容诸水,入港门港。

南陵水 在城西南二十里,旧志二里误。源发南陵山,东北流入踢容河。

小海港 一名港门港,在城东二十五里,总纳周村所受诸水入海。港门二石峙起,上有石神小庙虽通舟楫,极险难泊。

前后澳。 在城东南海濵樟树岭,下岭之南为前澳,岭之北为后澳。

南港 在城东南三十里,旧志东一百五十里误。踢容河。 在城西,源出南万岭东流,距城西南三十里曰都封水,至城西南十里,分为二支,一支从铜鼓岭下,经城南七里,曰大溪水,一名南渡溪,又名三曲水,东流会金仙水,入周村港。一支流经小南山,名小南山河,东流,由小海港入海。

石龟河 源出南万岭,即踢容河之上流也,水中有石如龟形,水流冲激,声响如鸣鼔。

龙滚河 在城北八十里,源出六连山,东北流,经乐会县地界,入乐会博敖港。

长沙海石塘海 俱在城东海外。《洋古志》云: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然俱在外海,莫稽其实。

陵水县。

山独秀山。 在城西南半里各旧志三里误。,高八丈馀,又名文笔山。

笔架山。 在城南一里,高一十馀丈。南山。 在城南一里,高一十馀丈,旧志二十里误。博吉山。 在城东二里,即大河岭,高约三十馀丈。旧志二十里误。

木绵墩。 在城东五里,大河分流,墩峙其中,为县水口之鎭。

黎苖岭。 在城南五里,高十馀丈。灵山。 在城南十里,一名多云岭,旱祷多应,高二十馀丈。

周録岭 在城东北十里为水口港,闗捍上有神庙,祷雨多应,高一十馀丈。

双女屿。 在城东港外大洋中,两山对峙如人,南迈岭。 在城北二十里,高二十馀丈。

声山 在城东三十里,入其山,有声如人言,高五十馀丈。

大小牛头岭。 在城东北三十里临海,两山对峙如牛,高三十馀丈。

加摄屿。 在城东,加摄涧,外大海中,高三十馀丈,后落岭。 在城东南五十里。临海,高三十馀丈。杨梅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多产杨梅,高二十馀丈,小五指山。 在城西,生黎峒中。

多碌山 在城东北八十里,崎岖多石,高三十馀丈,水大河水。 在城北一里,发源大五指山,东流绕,县经博吉山,下至木绵墩,由水口港入海。又北一支曰小河水。

龙潭 在城北一里馀大河、小河之间,旧传有龙起,因名。

陵楠水 即大寨沟,又名陵栅水,在城北十里,旧志十五里误。发,源自南迈岭东流,出至港坡港入海,北十里曰田头涧,又北十里曰杨梅涧,南十里曰南峒涧,又南十里曰巡司涧,俱发源于黎峒。

水口港 在城东十里有神庙,祷雨多应港坡港。 在城东十五里,又东十五里为黎庵港,浅隘多石,船不能行。

加摄涧。 在城东北三十馀里,发源自黎山,东南流通大海,与潮相为消长。

桐栖港 在城南三十里,旧志十五里误。乌石涧。 在城北五十里,又名都笼水,发源黎山,流通大海。

旧陵水港 在城东北九十里,与万州交界崖州。

山马鞍山。 在城北三里,高二十丈,又二里为豺狼岭,高十馀丈。又相连为迁拖岭。

即蛮岭。 在城西八里,高十馀丈,又西二里为大横岭,高二十馀丈。

方山 在城东十里,高八丈。南山岭。 在城南十里,亦名南山,高二十丈。元王士熙名曰鳌山,上有万仞泉,泉出石穴,清冷可掬吊靴岭。 在城西南十里,高十五丈,又五里为澄岛,山高十馀丈。

逸贤洞。 在城西北千里。

石版山。 在城东南十五里,高十馀丈,㫄有横石,其平如版。

符敲岭。 在城西二十里,高二十丈。又西三十里为龙栖岭,高三十馀丈。

试剑峰。 在城南二十里海濵山有巨石,高二丈馀。宋毛奎题「小洞天」三字,刻石上。南有石临海,题曰钓台。又东为大洞,天有石室,题曰海山。奇观㫄有石,题曰「仙梯落神岭。 在城东南三十里,高十八丈。

郎凤岭。 在城东五十里,高峻如凤翼,稍东相连为黎义山、为湳漏岭。俱高十馀丈。

长山 在城东五十里,高八丈馀,相连为馒头岭,亦高八丈馀。

双洲门。 在城东八十里,双洲对峙,状如两扉。和尚石。 在城西八十里有石,雨后苔藓,青緑,如袈裟,报福岭。 在城北八十里,高七十馀丈,遇旱,土人望有白云便雨,又名灵山。

落笔峰。 在城东一百里,又名落笔,洞高三十馀丈,巉岏峻削,中有石洞,又有悬石,击之如磬,髙处一石,门有二石,形如悬笔。

湳西岭。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高八丈馀,又东十里为多民岭,高五十馀丈。

回风岭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高五十馀丈,下有温水池。

鹿回头山 在城东一百四十里,高二十馀丈。东连鹦𪃿嘴山。

大小玳瑁洲。 大洲在东海中,小洲在西海中,北到岭。 在城西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十馀丈。水南:蛇塘。 在城东三里相近。有望夫塘、大河水。 在城北三里,一名大江,一名水,南河发源五指山流,至城东北分流,一由东绕近南门,至西南保平港入海。一由北绕城至城西三里,曰新地港,又名抱漾水,直抵蕃坊港入海。其深莫测,传有龙潜云。

热水塘 在城北三里,周围可二十步,深可二尺许,水四时常热。

乌石塘 在城南四里。

蕃坊港。 在城西五里。

侯塘 在城西北十里。

保平港。 在城西南十五里,受大河之水入海。又五里为大蛋港。

龙栖港 在城西五十里内有龙栖湾,广二里,昔传有龙栖于此。又西三十里为罗马港,抱岁港、乐罗港西四十里为望楼港。

抱横塘 在城西八十里。

龙塘 在城东一百里,流入大河,水入海毕潭港。 在城东一百里。

淡水湾 在城东一百一十里,上为多银水畨人塘。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相传外国畨人船覆,故名。

三亚港 又名临川港,在城东一百六十里,受三亚水入海。

高沙港。 在城东北二百里合口港。 在城东北二百里,受藤桥水入海。藤桥水。 在城东北二百里,源出黎峒,至合口港,入海三亚水。 在城东北,源出黎峒,又名临川水,东南流,由临川港入海。

感恩县。

山九龙山。 在城西北八里,旧志:城南一里误。西沈海濵,高二十丈。汉初建县治于此,遗址尚存。

大雅山 在城东十里,高百馀丈,仙槎石。 在城东十五里,长百馀丈,阔数丈,横亘水面,望之若浮槎然。

息风山 一名风峒,在城东二十五里各旧志十里误,高百馀丈,中有巨穴最深,春夏之月,穴中常发,南风猛烈如飓风,晨起暮息发即数日,禾稼多伤。

天马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二十馀丈,形如奔马透道岭。 在城东北四十里,高四十馀丈。相传昔有人于岭上修炼得道,故名。

黎虞山。 在城东五十里,高百馀丈,黎人常猎于此,故名。

抱透岩。 在城东北五十里,高一十馀丈,感劳山。 在城东北七十里,各旧志城北一十里误。,高百馀丈。昔传大军平黎驻此,土人感其德而劳之,故名。

虞山石鼓 在城东北七十里,古鎭州废城之东河中,鼓圆六尺,傍五大石,有马蹄人迹。

鱼鳞洲峒。 在城西北七十里,海濵突起一峰,高三十丈,石峒高下重叠,状如鱼鳞,故名。

落缨岭。 在城东北九十里,高百丈,极险峻,小黎母山。 即峨茶岭在城东二百里生黎地,崖石崎岖,人迹罕到。

水南龙江 源自小黎母山西流,绕县至城西北五里,曰感恩水,隋以名县,今又名县门港,西入于海。温泠池。 在城东十里许,池方周三丈馀,中分两派,一温一泠。

板桥港。 在城西南十五里水中,有巨石横列,旧志石排港即此。

南湘江 即南港在城南二十里,旧志三十里误。发源自黎峒西流入海。

小南港 在城西北三十里延澄港。 一名白沙河,在城东南四十里,源发黎峒细流,易于淤塞,暴雨水涨,西奔入海。

白龙塘 在城东七十里,相传昔有白龙起此感劳浦。 在城东七十里,寛广二十馀丈,在感劳山下温汤泉。 在城北七十里。其东即宋时鎭州地,今为黎人杂处。㫄有石城遗址,名杨文广坝事详古迹大南港。 在城西北七十里,今沙涌淤塞北黎港。 在城北九十里,即昌化县之南,江北为本县界。

罗定州

山双龙冈。 在城南十里,各旧志二十里误。两冈对峙,状若双龙,前有石,横亘高二丈,有瀑泉泻下,响震如雷,名黄楴喉。

龙脑山。 在城北,隔河十里,与西宁县接境,高二十馀丈,山势旋若回龙,乃本州之䕶龙也。

石牛山。 在城南二十里,高五十丈,状如牛尖冈。 在城南二十里,旧志四十里误。高五十馀丈,一石崔嵬,可容数百人。

石镜岭。 在城东南二十里即八片岭,高五十馀丈,上有圎石,大数尺,中有小水,流过石面,水映日光,远望若镜。又名八片岩泉。

天马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高五十馀丈,形如奔马云、贵山。 在城南三十里,一山,特峻高六十馀丈。南岭。 在城东南三十里,《旧志》南六十里误。高十八丈,形如半月。

鹅抱石。 在城东南三十里,旧志五十里误。高七十馀丈,以形名。

迳山 在城南四十里,旧志七十里误。高五十馀丈,群峰并列,横亘州南,若屛中有一迳,故名。

勒寳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高十六丈。旧志未载,今查出。云致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四十馀丈。旧志未载,今查出。石人岭。 在城南五十里,旧志九十里误。高十丈,平冈漫坡,上有二石对峙,俨若人形,又名二童山。旧志作「二山」,误。

笔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一峰尖,秀如卓,笔然洞清岩。 在城东稍南五十里,旧志七十里误。高二十馀丈,岩深十丈,中有石柱如塔。相传昔有岑洞,清隐化于此,故名。

龙龛岩。 在城东南五十里,各旧志东北误。高十馀丈,危壁秀丽,深广二丈,中有石笋,百馀相传,有龙蜕骨岩中,故名企阳石。 在城东南五十里,平冈突起,高三十馀丈,状若玉屏。

右归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高十二丈,旧志未载,今查出。天黄山。 在城西五十里,高百馀丈,其左有凤凰山,四山并出,若凤飞翔,又名四凤冈。

五老山。 在城东南六十里,五峰相聚耸峙,云表高百馀丈。

龙清岩。 在城东。 六十里,高十馀丈,其岩中有石塔悬乳,若大士像。又有韦䭾诸像,顶有石碗,载水清洁不涸,曲径通幽,为州之胜。

寳峰岩 在城南。 十五里,高十馀丈,相传石乳滴成布袋,和尚像。后人置佛像其间,为乡人祷雨之所花楼顶山。 在城南七十二里,高百馀丈。

思贺山。 在城南七十里,高六十丈,双轮山。 在城南七十里,旧志:西南一百里误。高一百七十丈,两山对峙,形若双轮。

石龙岩 在旧罗镜所,前高十六丈,其岩内石外土深不可测。

云草峒。 在城南八十里,高五十馀丈,菁岭。 一名石岭,在城南九十里,高三百馀丈,特出诸山之上。山多蒲竹。

独石岭。 在城南九十里,高百馀丈,上有飞来庙,傍冈之巅有池名灯盏池,相连为三台山。

云际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旧志一百里误。高二百馀丈,四时常有云滃其上,下有温泉,又名云沙。

水榕潭。 在城东南四十里,广五丈许,大泉。 在城南五十里。

坎底水 源出天黄山,流七十里,经云致山,名连洲河,入于泷水。

泷水 在城西南八十里,源出西宁大水诸猺山,东北流,绕州城北,至南江口入西江。旧泷水,县以此得名。又发源处有支流,曰抱水。

南江口 即泷水从此出西江处上乌水。 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源出三台山,东北流,至州东,曰东水,会泷水,由南江口入西江。

东安县。

山天柱峰。 在城东北,突起平畴高可千丈,尖圎秀特,屹立如柱,故名。

九星岩 在城东北距天,柱峰数武,高九丈馀,上有石室,又有观音洞,岩前有又爱亭,环植荷花石,磴上有北辰宫,东旁为下岩。

伏犀山。 在城西北半里,横伏若犀,大牛石。 在城西北,与伏犀山隔半里许,峭壁如削,中有岩窍呼之响,答如人应声。

锦鲤峰。 一名麒麟石,在城东半里,峰势近拱学宫,奇特异,常形如麟鬛,上盘危磴,下环清沼。有梅花岩。藕心井在林木中,上建归一庵。

笏山 在城西北一里,高二十馀丈,方正尖秀如笏翠屏山。 一名芙蓉屛,在城西一里许,嶙峋积翠,方正如屏,旁数峰,或如莲瓣,或如笔,或如兽,皆天然点缀也天马山。 在城南二里许,高百馀丈,势如群马,腾骧为邑,治屏拱又南八里为南山,高五十馀丈。

文昌山。 在城东南三里,高五十馀丈,建梓潼阁为邑,治文明鎭星。

碧虚岩 在城东五里,岩内高十馀丈,一窍透光如星,下照中有石,俨如佛座,右旁缘壁,上通石室,一石幽洁,土人呼为仙床云。

太空岩 在城西十里,幽深𢎞敞,左为罗石,右为硼石,俱高四十馀丈。

大绀山。 在城北十五里,高七百馀丈,世传曾有神仙炼药于此山之西,有水名龙头湾,遇旱为祈雨之所稍。西为大绛岭,高百馀丈。

大台山 在城东北二十里,高百馀丈。进五里有鐡山、魁岩。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岩甚峻峭,前有疏林曲沼,胜概不让九星。

甘通岩。 在城东南三十里,高二丈,幽敞如室,上悬石钟扣之,声震山谷。又有石池,水清不竭,即甘峰泉也。罗汉岩。 在城东南三十里,近甘通岩,高丈馀。旧志云:「内有十八罗,汉后移置九星岩。

蒲竹迳。 在城西三十里,高五十馀丈。旧志未载,今查出。白云洞。 在城东北三十里,中有悬石若柱,狮子石。 在城东北四十里,形如狮蹲踞,路旁寳峰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旧志,「城」西误。高八十馀仞,峰峦秀丽,上有寳峰寺。

圣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高千丈,上建神祠,祷雨輙应,因以圣名相连为书,山亦高千丈。

崖牢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上有崩崖如欲坠状,向有求福寺。

思药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高百馀丈,即各《旧志》所载石英石斛山,今以二药絶少,故名思药山。

鐡岭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高七十馀丈,石色如鐡,故名。

云雾山 在城西南五十馀里,高可千丈,周六十馀里,四时云雾不散。向为猺蛮聚处,遗础尚存。

青旗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开展若旗山、多林木、灵阳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高百馀丈今讹云洋山虎岩。 在城西北七十里,地属连滩,石室高邃,背山面河,如虎蹲踞,滩水一大砥柱也。

龙岩 在虎岩之右,隔河对峙,宋有盘古庙,至今遗址尚存。

止戈岩。 在旧富霖所旁高二丈馀。旧志未载,今查出。云扶山。 在城南一百里,高百馀丈,绵亘丛菁,势甚险峻。

西山 在城西南一百里,高二百馀丈,径路﨑岖峒落之民,恒聚于此,内有铜窝、鐡顶、十二鸡头诸峰半,山有泉甚热,可以烹鲜。

水南山河 在城南二里,其源有二:一发大绀山,一出蒲竹,迳东流绕县城北入西江,又名为大绛水,水口一大石,横亘中流,难通舟楫。

蓬远水 在城东北三十里,源发大台、思药诸山,东流三十里,由黄湾塘入西江。

小河 在城东南六十里,旧志九十里误。源发芙蓉都地方,即新兴容朗水之上流也,流会卢溪。

躭峒水。 在城西北六十里,旧志:城西南九十里误。源发歌村、伏峒等处,合州水,至南江口入西江。

罗银水 在城西南八十里,旧志百馀里误。源自富霖,所地方流通阳春县界。

西宁县:

山玉枕山 在城北半里,高十五丈,山势延绵,宛如玉枕,为县主山。

文德山。 在城东一里,高六十馀丈,峰峦秀丽,为邑左辅。

武功山。 在城西一里,高二十馀丈,山形雄壮,为县右弼。

笔架山。 在城南四里,高二百八十馀丈,三峰卓立,形如笔架,为学宫、案山。

马鞍山。 在城西五里,旧志三里误。高二百丈,形如马鞍鞍头,一尖峰峻,削揷天。

书案山。 在城东南十里,高二十馀丈,即鸡骨岭、大力山。 在城东二十六里,高六百馀丈,山势雄伟。南为下城峒。

灯心岭。 在城南四十里,高十馀丈,岭半有甘泉井,其水甘冽。

仙人峒。 在城南五十里。

文笔山。 在城东南六十里,高百馀丈,孤峰峭㧞,故名鸡暴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高一百四十丈。旧志未载,今查出。马鞍岭。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定康都,亦名马鞍山、黄坡岭。 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与筶杯岭相望。贵子岭。 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旧志一百八十里误。高百馀丈,筶杯岭。 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近函口所地方。查信宜县东二十里有龙山,山南北有风雨、雨窖。今筶杯岭南接信,宜在两窖之北,当是筶北岭。查「筶」字,竹部无有。又筶「杯」字无所取义,姑阙疑焉。

白马山。 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高二百六十丈。相连有大水山、云卓山,俱系猺人所居。旧志未载,今查出。

水文昌水 在城东一里,源自广西,经封门所流,入县郊之南,复从东北由罗旁口出会大江。

武仓水 在城东十里,源出大力山南下城峒,北流合文昌水,由罗旁出大江,又名下城水。

桂河 在城北十里,源自广西岑溪,经十四都,东流合文昌水,出罗旁。

罗旁口。 在城东北十五里,县诸水皆汇,此出大江,有石在水口,平铺约二亩,名锦被石,谓之锦江」,又名罗镜石」。查各旧志,载德庆州江有鼎石,随波出没。州志谓之「浮沉石,总一石而多其名耳。

龙池 在城东北都城乡水深二丈馀,其清彻底,岁旱于此祷雨。

双床水 即罗定州泷水源,发本县大水、云卓诸山流入州,绕州城北,由南江口入江。旧志载源自新乐、思虑诸山查无。连州。

山北山 在城东北一里,其阳有燕喜亭。亭之左有振鹭,右有卧龙,前有天池,石北去为天庆观、天泽泉、流杯亭、流杯池、君子池、北山寺、六鳌桥、寒居洞、诸胜概。旧志未载,今查出。

巾山 在城东三里各旧志五里及四里俱误,一名顺山各旧志分作二山误,高二百馀丈,周围二里许,平地耸峙,俯瞰一州,为郡之望山,形如巾帻,亦名翠巾峰,下有甘泉。宋周敦颐过此饮之,刻「濂泉之源」四字于石。

寳华山 在城东南四里,常有云霞起其上白罗山。 在城南四里,峭㧞壁立,青白相间龙头峡。 亦名龙涎峡,在城南五里,有石室,上悬石钟扣之,其声铿铿。有水泉,发源九陂,流二十里,或隐不见,乃自峡面山腰吐一小乳,喷流而出,因曰「龙涎」。其西二十里为合望峰。

大云岩。 在城西五里,平地突兀,形若负龟,周二里许,上有垂石如滴翠。

楞伽峡。 在城南六里,两崖峭絶奇石,倒垂四更,月出光涵山面。

圭峰 在城西北十里,高百丈,周三里,众山环回,俨然端立,薄暮烟横,苍翠袭人。

昆湖山 在城西十五里,一名天际岭,高千丈,周百里,下有二水,夹山而流。春夏暴涨,汇聚成湖,其间苍崖峭壁,森然罗列,上有集灵庙。

䁁纱峡。 在城南二十里,转一曲为同官口口,有洞曰冷然洞,洞中若广厦数间,上皆绮石,结成华盖,而钟乳悬垂,俨如梵刹。旧志未载,今查出。

梅花岭。 在城西二十里。其上旧多梅花、白鹤山。 在城西四十里,高五十丈,周二里许,石壁卓立,四面如掌。

邓公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山不甚高,其状如蟹,相传有僧舍邓鲁家,留经出门,曰:「吾暂上此山」。遂乘云而去,因又名腾空山。

静福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旧志:城北三十里误。,峰峦环抱,松桧葱鬰,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后有虎跑泉,旧建御书阁洪音楼,今圯。

廖仙岩 在静福山之北八里,三峰尖秀,高一百三十丈,周二里。巓有石穴,轩豁玲珑,俨如台阁。前有炼丹池,四时不竭。后有石床、玉柱,丹灶遗址,左有白云洞,右有西台,皆为奇胜。

冠峰 在城北五十里,其形如冠桂阳山。 在城西五十馀里,旧名灵山山下有泉,东流入于韶,北有石洞,广三百二十歩,状若堂宇,内有神庙,每风雨如闻鼓角,乡人祈祷輙应。

桄榔山。 在城北六十里,上多桄榔,故名芙蓉山。 在城北六十里,五峰列峙,状若芙蓉方山。 在城北九十五里,与九疑对峙。

水莲花潭。 在城南二里,下为横潭、石鼓潭、龙湫潭。 在城南十五里,潭内有三穴,甚深,而寒水源出穴中,悬流飞瀑,经乆不竭,上有龙庙雩祷,輙应潮泉。 在城南十五里,其泉昼夜消长,与海潮相应湟水: 在城南二十里。东:注阳山,出洸口,合正水,入于海。双溪水。 在湟水西南三里,一出潭源,会诸乡水入于湟。一出连山,独流入于湟,至城西南,合为江。

卢溪水 在双溪西北二十里,源于蓝山,即朱冈水会。高良水歴楞伽峡,南出为洭水。

阳山县

山贤令山。 在城北二里,昔韩愈为令日读书于此,故名中有游息洞,即东石岩,岩背有朝阳洞。

石崖山 在城东北二里,有石壁、如屏、苍龙岭。 在城北二里,亦名蜈蚣岭、骑田岭。 在城北二里,一名黄岑山,即古湟溪闗阳岩山。 在城西五里,两峰并起。晓先得日,亦名丫髻山。

香山 在城东十里,一名香冈,上多蕙草西岭。 在城西二十里。

龟峰。 在城东二十五里。

寳源山。 在城东三十里。

分水岭 在城西三十里。

锺唐山 在城东五十里,相传锺、唐二人学道于此大东山。 在城西五十里,当连州之东,故名。

狮子山。 在城西五十里,以形名。

芙蓉山 在城北六十里,有石室可栖明月冈。 在城南六十五里,山有白石,圆如白璧,月夜有光。

七星冈。 在明月冈之前,七冈相连,宛如七星铜砂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

同冠峡。 在城西北七十里,其下有水,源于黄莲山峡,今平为同冠村。

水阳溪 在城南,其水经同冠,与湟水合流,其源出于星子之红岩山,下经连州至县城。

斟水 在城北二里,其水流至东岩西,循鼓道与洭水东南合阳溪,入于海。

龙阪滩。 在城南十里,旁有温泉、龙宫滩。 在城南十五里。

洭水。 在城南十五里。其水自韶之乳源,东南流,合香山泉,至莲塘入于斟溪,为青莲水,其下为凤凰滩,清霜滩,复流十里,为三峡。

同冠水 在同冠峡之下,东流与湟水合。连山县。

山文笔山。 在城北,其峰峻峭,视之如笔架象山。 在城南二里,状若象然。

巍峨山。 在城东四里,各旧志城南四十九里误。以高峻得名,长迳山。 在城东四里,下有长迳水至湟川,合流悭山。 在长迳山,当道而立,行者至是必回头,俯身而入,俗呼回头石」。旧志未载,今查出。

天堂岭 在城西北三十里钟留山。 在城北三十里,高数百丈,周百馀里,状如钟。旧志作「中留山」。

大龙山。 在城南四十里,旧志:城北八十里误。高数百丈,周围五十馀里,冈峦回盘,其状如龙。

黄莲山 在城南四十里,旧因产野黄莲,得名锦坑山。 在城北四十里。旧志未载,今查出。

天梯山。 在城北五十里,高数百丈,周约一百里,山势高耸,中有石梯,故名。

大雾山。 在城西北七十馀里,高凌霄,汉常有雾气,因名。

大帽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以形名,高约数百丈,周围一百馀里。

巾子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高数百丈,周约百馀里,形如巾子。

钟山 在城西九十里。旧志未载,今查出。长叶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岩洞盘鬰,猺獞居之,下有长叶水。

水白沙水 在城东五里,源自本乡,山出湟川合流。旧志末载,今查出。

上吉水 源自良溪山室黄南出贺县合流,旧志未载,今查出。横水。 源自本山坑水至县出湟川。旧志未载,今查出。

大龙水 在城西北九十里,流出湟川。

小龙水 在城西北九十里,源自湖广江华县,合青、梅二水,至北为韶陂水,又东南合上吉水,入漓水。梁峒水。 在城西北一百里,至黄南,合流出贺县。旧志未载,今查出。

广东通志卷十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