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江淹诗:「伊昔值世乱。」②《史记》:「悲歌慷慨。」③庾信诗:「花鬟醉眼缬。」隋场帝诗:「醉眼暗相看。」
九日奉寄严大夫
赵曰:严武归朝,以御史中丞进为大夫。邵注
时严武还朝,尚在蜀栈道中。钱笺
宝应元年四月,代宗即位,召武入朝。是年,徐知道反,武阻兵,九月尚未出巴。《通鉴》载:六月,以武为西川节度使,徐知道守要害拒武。误矣。当以此诗正之。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①。不眠持汉节②,何路出巴山③。小驿香醪嫩,重岩细菊斑④。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⑤。(此梓州寄候严公也。上四,九日时事,代严写忧。下四,九日时景,谓严见忆。不眠句,承愁思。何路句,承险艰。小驿、重岩,即巴西之地。回道则驻马,而骑从皆停,故云「簇鞍马。」《杜臆》:通篇不说忆严,只写其客行之景,与恩己之情,正是深于忆者。}}
①《陌上桑》:「不知天路险艰。」
②陶潜诗:「不眠知夕永。」江淹诗:「辛苦持汉节。」师古曰: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将命者持之以为信。③《地理志》:大巴山,在保宁府南江。大巴之险,过于连云栈,下通汉中。
④张正见诗:「重岩标虎据。」沈佺期诗:「园花瑇瑁斑。」⑤顾注
停云思友,故曰「白云间。」
巴岭答杜二见忆附严武诗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①。可但步兵偏爱酒②。也知光禄最能诗③。江头赤叶枫愁客④,篱外黄花菊对谁⑤。跋马望君非一度⑥,冷猿秋雁不胜悲⑦。此严武在巴山而答诗也。梓在东,巴在西,故曰两乡。三四言情,称杜逸兴。五六言景,怜杜寂寥。未则遥望生悲,应上相思意。江头,梓州流寓。离外,草堂旧居。愁客、对谁,下两字另读。
①谢脁诗:「何况隔两乡。」《晋书》:嵇康与昌安友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谢脁诗:「归梦相思夕。」②《晋书》:阮籍闻步兵厨营善酿,有贮酒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③《宋书颜延之传》:世祖践祚,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④《尔雅翼》:「枫似白杨,甚高大,叶圆而岐,霜后丹色可爱。」⑤《南史郭世通传》:「采笋置篱外。」庾肩吾诗:「篱下黄花菊。」
蔡邕《月令章句》:「黄花者,土气之所成也。」《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日无酒,出菊花丛中,摘盈把,坐其侧。
⑥跋,草行也。⑦梁元帝诗,「寒夜猿声彻。」《尔雅翼》:「猿雄者善啼,啼数声,则众猿叫啸腾掷,如相和焉。其音凄入肝脾,韵音含宫商故也。」《淮南鸿烈》:「仲秋,鸿雁来。季秋,候雁来。」集中所载严武酬答诸诗,皆逐句相答。杜云「何路出巴山」,故有「卧向巴山」句。杜云「九日应愁思」,故有「千里梦思」句。杜云「小驿香醪嫩」,故有爱酒、能诗句。杜云「重岩细菊斑」,故有赤叶、黄花句。杜云簇马回首,故有跋马望君句。此可作唱和法也。
王嗣奭曰:读二诗,见两公交情,形骸不隔,可知欲杀之诬。
秋尽
张汸注
宝应元年七月,严武召还,公送至绵州。未几,蜀有徐知道之乱,因入梓州。《杜臆》:此诗在来迎家之前,其迎妻子,不见于诗,不知果在何时。且九日有《寄严大夫》诗,去秋尽无几,何得复有迎妻子之日耶?东行未回,谓到梓未还成都也。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①。篱边老却陶潜菊②,江上徒逢袁绍杯③。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④。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好一开。此秋尽思家而作。上四,秋日景事。下则感时而自叹也。梓属东川,斋在成都。篱边菊,指草堂之花。江上杯、盖李梓州为主也。看西日,家室远离。阻北人,寇兵断阁。此客愁所以未解。三承二,四承一,七八承五六,此见章法之连络。
①徐陵诗:「茅斋本自空。」邵注
少城,在城都大城之西,张仪所筑。洪容斋云:益州刺史,治大城。蜀郡太守,治少城。《西都赋》:「商洛缘其隈。」《说文》:「隈,水回也。」②《世说》:颜延之于篱边,闻张演与客语。陶潜菊,见前《九日登梓州城》诗注。
③谢脁诗:「萧条江上来。」杨慎曰:《郑玄传》: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旧指河朔之饮,非是。④朱瀚曰:客行向东,故居转西。梓州北望,正直剑门。全大镛曰:《草堂》诗云「群小起异图」,又云「北断剑阁隅」,此剑门犹阻之证也。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原注:时王在梓州,断酒不饮,篇中戏述。
此宝应元年往梓州时作。《旧书》:瑀,让皇帝第六子,早有才望,伟仪表,封陇西郡公。从明皇幸蜀,至汉中,封汉中王。仍加银青光禄大夫,汉中郡太守。《新书》本传:肃宗诏收群臣马助战,瑀与魏少游持不可。帝怒,贬蓬州长史。鹤曰:据此诗云「不能随皂盖」,又《奉汉中王手札》诗云「剖符来蜀道」,皆是太守事。且少游以卫尉卿贬渠州长史,而瑀以亲王,不应亦贬长吏。当是刺史,而《新史》误为长史耳。汉中,即今兴元府。瑀乃汝阳王瑀之弟。西汉亲王子.. ①,成都老客星②。百年双白鬓③,一别五秋萤..
④。忍断杯中物⑤,只看座右铭⑥。不能随皂盖⑦,自醉逐流萍。首章,因王断饮而讽之,后四乃戏词。各当衰白之年,而久别方聚,正可惜酒谈心。今王复断酒看铭,将不得与之同饮矣,唯有旅中独醉而已。首联,宾主分提。次联,宾主合叙。后四,宾主对收。
①蔡邕《独断》:汉制:皇帝子封王,其实诸侯也。汉天子称皇帝,故以王号加之,总名诸侯王。封德彝曰:流所封惟帝子,若亲昆弟。其属远,非大功不立。②严光与光武同宿,史占客星犯帝座,公自喻也。③公年方逾五十,汉中王当亦在五十之时,合两人计之,故曰:「百年双白鬓。」④鹤曰:公自乾元元年出华州时,与王别,至宝应元年为五年。骆宾王《挽歌》:「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⑤陶潜诗:「且进杯中物。」伪苏注引吴衎事,乃妄撰者。⑥后汉崔瑗,铭其座右,举所当戒谨者以自警。⑦汉二千石,朱旛皂盖。其二
策杖时能出①,王门异昔游。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蜀酒浓无敌②江鱼美可求③,终思一酪酊,净扫雁池头④。此劝王无忘燕好,下四属戏词。(,) 策杖而出,己兴犹存。王门异昔,不复燕客也。嗟不起,述王自叹之词。未许留,惜王断酒之禁。蜀酒、江鱼,侭堪适口,何不净扫池头,以博一醉,乃冀王款留也。不起,用《七发》语。醉留,用陈孟公事。酩酊,用山简事。雁池,用梁孝王事。
①慈水姜氏曰:杖策者,策杖而行。萧琛少时见王俭,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王俭坐。则古人于杖,虽少年皆用之矣。曹植诗:「策杖从我游。」②《水经注》:巴乡村人善酿,俗称巴乡出美酒。
③又:嘉鱼出于丙穴。④《西京杂记》:梁孝王筑兔园,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王病不起,旧注引《谢安传》语。安寝疾,曰:「吾昔梦鸡,今岁在酉,吾殆不起乎。」但谢公所云「不起」,乃病亡之兆,岂可引比汉中乎?卢元昌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本枚乘《七发》篇中连用起字:于音,曰:
「太子能强起听之乎?」于味,曰:「太子能强起尝之乎?」于马,曰:「太子能强起乘之乎?」太子连曰:「予病未能。」此以楚太子比汉中王也。《博议》又引《殷浩传》深源不起,谓王嗟杜公不复起用。细玩三章,只是讽王断酒,并无自述潦倒意,恐亦未合。
其三
群盗无归路,衰颜会远方。尚怜诗警策①,犹记酒颠狂。鲁卫弥尊重②,徐陈略丧亡③。空馀枚叟在④,应念早升堂⑤。此望王亲厚故交,三四亦戏词。群盗,蜀有徐知道,两京有党项羌,东都有史朝义。无归路,公不能归乡。会远方,遇王于梓州。王既怜爱诗才,亦须记忆酒兴,意盖索饮也。鲁卫,比王兄弟俱贵。徐陈,比王宾客已衰。枚叟,公自谓,旧已登堂,今不当谢绝也。三首俱带索饮意,故曰戏题。
①陆机《文赋》:「立片言以居要,为一篇之警策。」②傅亮《封诸皇弟皇子奏》:「地均鲁卫,德兼庸贤。」钱笺
开元十四年十一月,明皇幸宁宪王宅,与诸皇宴,探韵赋诗曰:「鲁卫情尤重,亲贤尚转多。」瑀为宁宪王之子,故用其语。《中庸》:「尊其位,重其禄。」吴注:「梁元帝书:情深鲁卫,书信恒通。」③徐陈,谓徐干、陈琳也。魏文帝《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④《雪赋》:「召邹生,延枚叟。」《汉书》枚乘为弘农都尉。去官游梁,梁客皆善属词赋,乘尤高。⑤《诗品》:「公乾升堂,思王入室。」
玩月呈汉中王
依蔡氏编在宝应元年梓州诗内。
夜深露气情,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①,归舟应独行。关山同一照②,乌鹊自多惊③。欲得淮王术④,风吹晕已生⑤。此诗自叙呈王,皆于玩月中写出。露清、月满,夜景殊胜,乃浮客转为危坐者,为别王而独行耳。关山同照,王亦远谪也。乌鹊多惊,自叹羇孤也。二句,咏月下情景。既而风吹晕生,月光微霭,故欲得淮王术以破之。此句属谑词。
黄生注五六,即「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意。
①谢惠连诗:「眷眷浮客心。」《后汉书》:茅容避雨树下,危坐愈恭。②《记》云:日月无私照。崔日用诗:「万里照关山。」此同照所本。杨用修作一点,引东坡《洞仙歌》云:「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用其语也。《赤壁赋》云:「山高月小。」用其意也。此说涉于新巧。
③曹孟德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④《淮南子》:「画芦灰而月晕阙。」许慎注
「有军士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月,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庾肩吾诗:「圆随汉东蚌,晕逐淮王灰。」《广韵》:「晕,日月旁气。月晕则多风。」
⑤王褒《关山月》:「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
一云《严别驾相逢歌》。鹤曰:鲁师二注及梁氏编次,皆以为永泰元年梓州避乱时作。考崔旰之乱,在是年闰十月,公已次云安矣。当是宝应元年,避徐知道人梓州时作,故诗云:「成都乱罢气萧索,浣花草堂亦何有。」若在永泰元年,则决意下忠渝矣,岂复十步一首回于草堂乎。诸本题下并注云:「时方经崔旰之乱。」此皆注家妄添,而后人不察,以为公自注耳。我行入东川①,十步一回首。成都乱罢气萧索②,浣花草堂亦何有。从东川回想草堂,恐遭乱焚毁也。
①《元和郡县志》:梓州,今为东川节度使治所。
②《通鉴》:宝应元年秋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八月,知道为其将李忠厚所杀,于是剑南悉平。何逊诗:「萧索高秋暮。」
梓中豪俊大者谁①,本州从事知名久②。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乌帽拂尘青骡粟③,紫衣将炙绯衣走④。此记别驾待客之情。蛟龙吼,指舞剑言,用《晋书》剑跃延津,化为二龙事。乌帽则拂其尘,青骡则饲以粟。紫衣者进肉,绯衣者奔走,皆席中实事。
①《史记》:山东豪俊。
②师氏曰:梓州,属东川。严二为梓州别驾,如今之通判,乃梓州人为本州从事。鹤曰: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郡从事,秩六百石。又《续通典》云:唐以堂吏朱俭为华州别驾,给事郎萧佼驳曰:别驾,古为冶中从事,与刺史别乘。则别驾称从事,其来尚矣。卢谌诗:「岂谓乡曲誉,谬充本州役。」③晋《白紵歌》:「袍以光躯中拂尘。」朱注
赵云:青螺粟,帽之纹也。此说非是。盖即公诗「与奴白饭马青刍」意,当依卞氏本作青骡。④炙,脍炙也。铜盘烧蜡光吐日①,夜如何其初促膝②。黄昏始扣主人门③,谁谓俄顷胶在漆④。万事尽付形骸外⑤,百年未见欢娱毕。神倾意豁真佳士⑥,久客多优今愈疾。此叙夜来豪饮之兴。胶投漆中,喻宾主相得。此时万事俱忘,百年不计,但领此一番倾倒开豁,不觉久病顿廖矣。
①古诗:「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铜盘,烛台也。②《诗》:「夜如何其?夜未央。」梁朱异歌:「促膝兮道故,久要兮不忘。」③《淮南子》:「日薄于虞泉,是谓黄昏。」古诗:「来到主人门。
④刘孝成诗:「循江俄顷回。」《后汉书》:陈重与雷义为友,乡里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⑤《庄子》:「索我于形骸之外。」⑥《晋书司马承传》:王敦曰:「大王雅素佳士。」
高视乾坤又可愁,一体交态同悠悠①。垂老遇君未恨晚②,似君须向古人求③。未感叹别驾交谊。《杜臆》:高视二句,起伏顿挫,言乾坤之大,而交态同属悠悠,唯严君意气,能不愧于古人耳。此章,首尾各四句,第三段六句,第四段八句。
①《翟方进传》:「一贵一贱,乃见交态。」②《汉书武安侯传》:灌夫与魏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③《魏志》:刘先主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世说》:
晋武帝问王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云:「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耳。」
赠韦赞善别
黄鹤、单复俱编在室应元年梓州诗内。《唐志》:东宫官左赞善大夫五人,掌传令,讽过失,赞礼仪。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只应尽客泪,复作掩荆扉。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上四,送别之意。下四,别后之怀。通首皆属叙情。寸心违,不得遂聚首之乐也。《杜臆》:此诗语多婉转,无限感伤,真堪一字一泪。
寄高适
按:代宗即位,在宝应元年四月,此时公在成都,高在蜀州,不得云乾坤隔远。自严武还京,高适代尹成都,公则自绵入梓,故有隔远之语。此诗寄适,当在是年之秋,旧编俱未当。
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①。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北阙更新主,南星落故园②。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③。此在梓州,而寄诗于适也。一二,从高说至己。三四,从己说向高。此叙出相隔苦衷。新主初立,则故园可归,从此相见倾樽,得以谈诗论事,此豫道还京之乐也。
①《杜臆》:《招魂》乃宋玉所赋,玉本楚人,故起句用之。适本传:五十工诗,好事者辄传布,又具王霸大略,慷慨善谈论。三四正道其实。
②以南星对北阙,是借喻语。公与适将自南而回,故曰落故园。公诗「南极一星朝北斗」,意正相似。按:《史记天官书》:东井之西,曲星曰钺,钺北北河,钺南南河。《正义》曰:钺乃秦之分野,南河三星,北河三星,分夹东井南北,置而为戒。南星不见,则南道不通,北亦如之。此云「南星落故园」,是南星见,而南北道通矣。且于长安分野,亦有取义。③烂漫,醉貌。此诗诸家聚讼,多疑赝本。顾注疑高适还京在广德二年,不得称新主。不知送高还朝,别有一诗,此则喜代宗初立而作,不必牵合同时。朱注疑成都为蜀地,不得言楚。考七国时,蜀本属楚,前《送李校书》诗亦云「已见楚山碧」,则高在成都,亦何不可言楚乎?《杜臆》疑适家沧州,不得言故园。按:公本杜陵人,故以长安为故园,原未尝专指适也。诸说纷纷,今并正之。
野望
鹤注
此诗宝应元年十一月在射洪县作。程氏曰:射洪县,在梓州东六十里。
金华山北涪水西①,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隽蟠三蜀②,水散巴渝下五溪③。独鹤不知何事舞④,饥乌似欲向人啼⑤。射洪春酒寒仍绿⑥,极目伤神谁为携⑦?此在射洪而野望也。山北水西,野望之地。仲冬风日,野望之时。次联远望,承上山水。三联近望,起下伤神。仍在上下四句分截。山发南荒,水通楚界,数千里脉络,包在二句。曰连、曰蟠,山形长而曲也。曰散、曰下,水势分而合也。独鹤有似羇栖,故见舞而讶。饥鸟有感旅食,故闻啼而怜。触目伤情,因思携酒销愁耳。
顾注酒暖则绿,射洪寒轻,故冬酒仍绿,应上始凄凄。极目二字,明点望字。
①金华山,在射洪县北,县又在涪水之西。《方舆胜览》:金华山,在梓州射洪县。《一统志》:在潼川州射洪县北二里。钱笺
《元和郡县志》:涪江水,西自郪县界流入,在射洪县东一百步,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衰字记》:涪江,自涪城县东南,台中江东流入射洪县。屈曲二十里,北通遂州。②《汉书》:越隽郡,本益州西南外夷,武帝初开置。《唐书》:隽州越隽郡,属剑南道。《御览》:《永昌郡传》云:越隽郡,在建宁西北千七百里,自建宁高山相连,至川中平地,东西南北,八百馀里。《一统志》:今为四川行都司。常璩《蜀志》:秦置蜀郡,汉高祖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后人谓之三蜀。三蜀:蜀郡、汉郡,健为郡也。
③《寰宇记》:巴州北水,一名巴岭水,一名渝州水,一名宕渠水。渝州,今隶巴县。《三巴记》云: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四如巴字,故称
三巴。《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力溪、溪、西溪也。辰
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右所居,故谓五溪蛮也。郭棐《酉阳正俎》云:五溪皆盘瓠子孙所居,其后为巴。春秋时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秦昭王伐楚,取其地,因谓之五溪蛮。《寰宇记》:黔州涪陵水,西北注涪州,入蜀江。黔州,今辰州地,即五溪水也。涪水至渝州,与岷江合,至忠涪以下,五溪水来入焉。此云下五溪,盖约略大势言之。
④谢脁诗:「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⑤张正见诗:「饥乌落箭锋。」⑥《元和郡县志》: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为洪,因名射洪。《豳风》「十月获稻,」而云「为此春酒」,盖冬酿而春成也。此诗「春酒寒仍绿」,亦言冬酒。
⑦极目、伤神,四字对举,据成都《野望》诗,甲出郊极目。从朱本为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鹤曰:宝应元年秋,公自梓归成都迎家,再至梓州。十一月,往射洪,乃是时作。广德元年,虽亦在梓,而冬已往阆州矣。《舆地纪胜》:陈拾遗书堂,在射洪县北金华山。大历中,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为立施德碑于金华山读书堂,今在玉京观之后。地志:金华山,上拂云霄,上瞰涪江。有玉京观在本山上。东晋陈勋学道山中,白日仙去。梁天监中建观。《唐书》: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常读书于金华山。
涪右众山内①,金华紫崔嵬②。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③。首记金华山观。上二,山之高。下二,观之丽。
①黄希曰:《水经》云:涪水东南合射江,故梓州云涪右。朱往
涪右,在涪江之右也。 谢灵运诗:「众山亦当空。」②《尔雅》:「石戴土谓之崔嵬。」《诗》:「陟彼崔嵬。」
③吴论:山色上映,若天光下垂而回抱于丹台。琼,赤玉也,与上紫字相应。师氏曰:蔚蓝,乃洞天之名,金华山有观。故云。杜田曰:《度人经》:三十二天,三十二帝。诸天皆有隐名,第一太黄皇曾天,郁玉明。,音蓝。蔚蓝,即郁也。赵曰:蔚蓝,谓茂蔚之蓝,天之青色如此。若如社说,
郁作蔚、作蓝,岂有两字俱改易之理,今诗人言水曰挼蓝水,则天之青曰蔚蓝。陆放翁曰:蔚蓝,乃隐语天名,非可以义理解也。杜诗用之,犹未有害。韩子苍乃云:「水色天光共蔚蓝。」直谓天水之色俱如蓝耳,恐又因仕而失之者也。《天台赋》:琼台中天而悬居。《金根经》:天阙上有琼楼玉台,主众仙出入之所也。《太平经》:太空琼台,洞门列真之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之所处。
系舟接绝壑①,杖策穷萦回②。四顾俯层巅③,淡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④,雾里仙人来。此记登山瞻眺,乃观中冬景。从水而来,故系舟。陟山之上,故杖策。层巅川谷,遍览山水也。玉女,谓烧香者。仙人,谓访道者。
①骆宾王诗:「薄烟横绝壑。」②陆士衡诗:「杖策将远寻。」应瑒《驰射赋》:「尔乃萦回盘厉。」③谢灵运诗:「筑台基层巅。」④曹植诗:「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①。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②。此叹学堂遗迹也。柱仄苔青,见其荒凉。临风激烈,吊古精深矣。此章中间八句,前后各四句。
①江淹诗:「青苔日夜黄。」②古诗:「长歌正激烈。」
陈拾遗故宅
杨德周曰:陈拾遗故宅,在射洪县东武山下,去县北里许。本集云:子昂四世祖陈方庆,好道,隐于此。有唐朝道观址,而真谛寺在其左。《碑目》云:陈拾遗故宅,有赵彦昭、郭元振题壁。钱谦益曰:《旧书》:陈子昂家世豪富,子昂独苦节读书。为《感遇》诗三十首,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高宗崩,诣阙上书,自称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子昂。则天召见,拜麟台正字,再转右抬遗。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①。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②。首记拾遗故宅。
①《易林》:「大屋之下,朝多君子。」
②何逊诗:「独守故园扉。」位下曷足伤①,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②,哲匠不比肩③。公生扬马后..
④,名与日月悬⑤。此赞其才名过人。上追骚雅,下踵扬马,六朝不足道矣。
①子昂为麟台正字,其位卑下。②赵曰:江左之诗,至子昂而初变,盖本乎《离骚》、二《雅》也。③殷仲文诗:「哲匠感萧辰。」④卢藏用《子昂别传》: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风骨。按:扬马皆蜀人,故比之陈公。⑤《易》:「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①。彦昭超玉价,郭震起通泉。到今素壁滑②,洒翰银钩连③。此志其交游遗迹。公见壁上题笔,因知赵郭同游。胡震亨曰:赵有美玉,故比彦昭。郭为县尉,起自通泉也。
①鹤注
彦昭与元振,同业太学,故宜同游。《唐书》:先天二年,元振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彦昭相同。故云「多秉辅佐权」也。
②湛方生云:素壁流光。③索靖《草书状》:「婉若银钧,飘若惊鸿。」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①。未从故宅感慨,言盛事已往,堂字终湮,但诗留忠义,自足传之不朽耳。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六句。
①皎然曰: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朱注
《感遇》诗多感叹武后革命,时寓旨神仙,故公以忠义称之。王嗣奭曰:拾遗《感遇》诗,著名已久。然阅其本传及集中所上书疏,多侃侃忠直语。此诗前提圣贤,后结忠义,盖能立忠义,乃是圣贤之徒,而终古不朽矣。公特阐其幽,见其文章有本领也。
谒文公上方
黄鹤编在宝应元年梓州内。《维摩经》:汝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前汉翼奉传》云:上方之情乐也。
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石门日色异,绛气横扶疏①。窈窕入风磴②长萝纷卷舒。庭前猛虎卧③,遂得文公庐。首记上方景象。野寺二句,遥(,) 望寺前。石门二句,近至山门。风磴二句,入寺之路。庭前二句,直造寺中矣。高下居,僧房层叠。绛气横,日映霞光。风磴,石梯凌风。卷舒,风动藤萝也。猛虎卧庭,比其法力神通。
①江淹诗:「绛气下萦薄。」注:「绛气,赤霞气也。」《洞萧赋》:「标敷纷以扶疏。」
②《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
③《史记》:「不避猛虎之害。」《高僧传》:惠永住庐山西林寺,屋
中常有一虎,人或畏之,辄驱出令上山。人去后,还复驯伏。又潭州善觉禅师,以二虎为侍者。
俯视万家邑,烟尘对阶除①。吾师雨花外②,不下十年馀③。长者自布金..
④,禅龛只宴如⑤。大珠脱玷翳⑥,白月当空虚⑦。此赞文公道法。登堂俯视,烟尘即在目前,文公说法之外,久不下接尘世矣。施金者至,而禅心不动,外忘物也。中无所翳,而虚明常在,定生慧也。
①《杜臆》:俯视二句,便知上方所由名。《国策》: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王粲《登楼赋》:「循阶除而下降兮。」
②《续高僧传》:法云讲《法华经》,忽感天花,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坠。又胜光寺道宗讲大论,大雨众花,旋绕讲堂,飞流户内。
③一说以不下为不减十年,恐于上文外字、本句馀字,俱未安耳。④《西域记》:昔善施长者,拯乏济贫,哀孤惜老,时号给孤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惟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即出藏金,随言布地,建立精舍。
⑤陈何处士诗:「禅龛八想净,义窟四尘轻。」《广韵》:「龛,塔下室。」嵇康诗:「与世无营,神气晏如。」⑥《唐书》:天竺国王尸罗逸多,献火珠、郁金、菩提树。洙曰:佛书有牟尼珠及水月之说,言其性之圆明也。⑦《楞严经》:白月则光,黑月则暗,《法苑珠林》:西方,一同分为黑白,初月一日至十五日名为白月。十六日已去至于月尽,名为黑月。
甫也南北人①,芜蔓少耘锄。久遭诗酒污②,何事忝簪裾③。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④。愿闻第一义⑤,回向心地初⑥。金篦刮眼膜⑦,价重百车渠.. ⑧。无生有汲引⑨,兹理傥吹嘘⑩。末叙来谒之意。上六作悔语,下六作悟语。诗酒为障,簪裾系情,则此中芜蔓矣。既知贵贱同归于尽,须向心地用功。刮膜,去外来之蔽。汲引,开本性之觉。咏僧家诗,全用释典,乃杜公独步处。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十二句收。
①《檀弓》:「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②王勃诗:「诗酒间长筵。」③孔鱼诗:「吾子盛簪裾。」④鲍照诗:「同尽无贵贱。」《李斯传》:「国为丘墟。」⑤《楞严经》:「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涅盘经》: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为世谛。《广弘明集》:昭明太子答问二谛:一真谛,曰第一义谛。二俗谛,亦曰世谛。
⑥《华严经》:菩萨摩诃萨,有址种回向。《华严论》:有心地法门。钱笺
佛说心地者,以心有能生可依止义喻之。如地佛菩萨,发心修行,最重初心。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故曰心地初。旧引《楞严》初地,不切。
⑦《涅盘经》:如盲目人为治目,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膜。⑧《法华经》: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珍珠、车渠、玛瑙。《广雅》:「车渠,石之次玉。」《广志》:车渠,出大秦及西域诸国。⑨《楞严经》:是人即获无生法忍。《疏》云: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为忍。江总《栖霞寺碑》:「汲引之常。⑩《老子》:「嘘之吹之。」
《东坡志林》云:子美诗:「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又「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知子美诗外,别有事在也。
王嗣奭曰:「王候与蝼蚁,同尽随丘墟」,不过袭庄、列语。「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亦禅门恒谈。东坡以此四句,许公得道,此窥公之浅者。余读公诗,见道语未易屈指,而公亦不自知也。非以学佛得之。平生饥饿、穷愁,无所不有,天若有意煅炼之,而动心思性,天机自露。如铁以百炼成钢,所存者铁之筋也,千古不磨矣。《西铭》云:「富贵福泽以厚生,生无不死。贫贱忧戚以玉成,成者不坏。」君子不以此易彼也。
宋张表臣曰:予读「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功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叹其含蓄如此。及云「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则又骇其奋迅也。「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爱其清旷如此。及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君随丞相后,我住日华东」,则又怪其华艳也。「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嗟其穷愁如此。及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笑时花近靥,舞罢锦缠头」,则又疑其侈丽也。至读「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则又见其发扬而蹈厉矣。「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则又得其雄深而雅健矣。「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则又知其许国而爱君也。「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则知其伤时而忧民也。「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斯则隐恶扬善,而《春秋》之义耳。「巡非瑶水远,迹是雕墙后」,「天王守太白,仁立更搔首」,斯则忧深思远,乃诗人之旨耳。至于「上有郁蓝天,垂光抱琼台」,「风帆倚翠盖,暮把东王衣」,乃神仙之致耶?「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乃佛来之义耶?呜呼!有能窥其一二者,便可名家,况深造而具体者乎。此予所以稚齿服膺,华颠未至也。
奉赠射洪孪四丈明甫
黄氏编在宝应元年梓州诗内。又注:后魏置射洪县,唐属梓州,县东有射江,县在梓州东南六十里。
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①。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②。此叙李交谊。
①刘向《说苑》:太史谓武王曰:「爱其人,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储胥。」《孔丛子》亦云:「爱屋及乌。」②《北史李延寿序传》载阎信谓其祖李晓之言曰:「古人相知,未必在早。」
南京乱初定①,所向色枯槁②。游子无根株③,茅斋付秋草。东征下月峡..
④,挂席穷海岛⑤。万里须十金⑥,妻孥未相保。此自叙行踪。上四,叹成都乱后,草堂不可复居。下四,伤出峡无资,室家未有归处。《杜臆》:十金不可得,而至妻孥莫保,穷途之困可知。
①南京,注见十卷。乱定,徐知道已平。②枯槁,谓景色萧条。《楚辞》:「形容枯槁。」③谢脁诗:「根株久离别。」④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槌石谷,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因以为名。《十道志》:渝州有明月峡,三峡之始。《寰宇记》明月峡,在渝州巴县东八十里。⑤《海赋》:「维长绡,挂帆席。」⑥《扬雄传》:家产不过十金。旧注:古者一两金,直十千。今曰十金,则为百千。
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驎老。志士怀感伤,心胸已倾倒。未仍称其意气。骐驎自喻,志士谓李。此章,中段八句,首尾各四句。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鹤注
此是宝应元年十一月南之通泉时作。
将老忧贫窭①,筋力岂能及②。征途乃侵星③,得使诸病入。从早行叙起,有贫病交侵之感。
①蔡邕《古歌》:「不获已,人将老。」《诗》:」终窭且贫。」《诗传》:「窭者,贫不能为礼也。」②沈庆之诗:「朽老筋力尽。」③鲍照诗,「侵星赴早路。」鄙人寡道气①,在困无独立②。俶装逐徒旅③,达曙凌险涩④。寒日出雾迟,清江转山急⑤。仆夫行不进⑥,驽马若维絷⑦。此纪早行景事。穷难自立,逐队依人,此早行之故。日蒙雾,承达曙。江流急,承凌险。仆倦、马疲,言征途况瘁。在困无独立,说出饥馁依人,英雄气短,真是无可如何耳。《杜臆》:寒日、清江二句,写途间早景入妙。
①徐陵《夭台山馆碑》:「萧然道气,卓矣仙才。」②庾云:「处众人中,居然独立。」③《思玄赋》:「简元辰而俶装。」《注》:「俶,始也。」颜延之诗:「改服饰徒旅。」
④潘尼诗:「世故尚未夷,崤函方险涩。」⑤宋袭芥隐《笔记》:阴铿诗:「野日烧中昏,山路入江穷。」此寒日、清江二句所本。黄希曰:清江指射洪水。唐曰:江为山所激也。
⑥《楚辞》:「仆夫悲余马怀兮。」
⑦《列子》:「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潘尼诗:「翔凤婴笼槛,骐
骥见维絷。」
汀洲稍疏散①,风景开怏慢。空慰所尚怀②,终非曩游集。衰颜偶一破,胜事难屡挹③。茫然阮籍途④,更洒杨朱泣⑤。此述途中情绪。雾释路平,乃见疏散风景,此处差堪慰怀,惜非曩时游兴耳。且衰颜暂破,前往恐无胜境,穷途之哭,岐路之悲,终不免矣。仍应年老困穷意。此章四句起,后两段各八句。
①《楚辞》:「搴汀洲兮杜若。」
②所尚怀,谓意所好尚。③《梁景陵王传》:「善立胜事。」④阮籍途穷,注别见。⑤《淮南子》:杨朱见岐路而泣之,谓其可以南,可以北。申涵光曰:少时谋生颇易,然正尔负气,岂屑及此。至老方忧,已无可奈何矣。起语怅然。「鄙人寡道气,在困无独立。」他人不肯自言,然正是高处。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此自射洪之通泉而作也。鲁訔曰:《地理志》:通泉县,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去县十五里有佳山水,俗号沈家坑,公至此眺览山水而作。《旧唐书》:通泉,汉广汉县地,隋县也。《寰宇记》: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十馀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江。《新书》:大历二年属遂州一月。按:唐通泉县,今并入射洪县。
溪行衣自湿①,亭午气始散②。冬温蚊蚋集③,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
④,敬倾出高岸⑤。此记山行之迹。晓行沾雾,至午方收。蚊蚋集,见地暖。凫鸭乱,见境幽。登顿、欹倾,来路崎驱也。
①刘孝威诗:「溪行暗难开。」庾信诗:「山深云湿衣。」②《天台赋》:「羲和亭午,游气高褰。」③刘伶诗:「蚊蚋归丰草。」④登顿,登而且顿。谢灵运诗:「山行穷登顿。」江淹诗:「曾阴万里生。」⑤《诗》:「高岸为谷。」
驿楼衰柳侧①,县郭轻烟畔②。一川何绮丽③,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此记驿前之景。从驿望郭,通泉已近也。川自山而注江,故见其骑丽。远寂寞,遥望悠然。夕滋漫,晚照增辉。
①谢脁诗:「衰柳尚沉沉。」②何逊诗:「轻烟淡柳色。」③刘桢诗:「绮丽不可忘。」伤时愧孔父①,去国同王粲②。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未叙己情,见山水不足以舒忧也。此章,前二段各六句,末段四句收。
①杜修可曰:孔子叹凤、泣麟,皆伤时之意。②赵次公曰:汉献帝西迁,王粲之荆州依刘表。其《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过郭代公故宅
鹤注
郭公,魏州贵乡人,宅在京师宣阳里。今云故宅,当是尉通泉时所居。此自射洪之通泉时作。钱笺
张说撰行状云: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十六人太学,与薛稷、赵彦昭同业。十八擢进士第,其年判入高等。请外官,授梓州通泉尉。落拓不拘小节,常铸钱,掠良人财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有至千万者。则天闻其名,驿徵引见,语至夜,甚奇之。问蜀川之迹,对而不隐。令录旧文,乃上《古剑歌》,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先天二年,知政事。太平公主、窦怀贞潜结凶党,谋废皇帝。睿宗犹豫不决,诸相皆阿谀顺旨,惟公廷争不受诏。乃举兵诛怀贞等,宫城大乱,睿宗步肃章门观变,诸相皆窜外省,公独登奉天门楼躬恃。睿宗闻东官兵至,将欲投于楼下,公亲扶圣躬,敦劝乃止。及上即位,宿中书十四日,独知政事。下诏封代国公。
豪俊初未遇①,其迹或脱略②。代公尉通泉③,放意何自若④。及夫登衮冕⑤,直气森喷薄⑥。磊落见异人⑦,岂伊常情度徒角切。此言其才品不凡。疏于作尉而长于立朝,正见大受不可小知。
①汉武帝制策:「广延天下之豪俊。」②江淹赋:「脱略公卿,跌宕文史。」③《唐书郭元振传》:郭震,字元振,以字显。授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
④陶潜诗:「放意乐馀年。」⑤《通典注》:三公八命,复加一命,则服衮龙。《周礼》:诸公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唐书》:先天二年,元振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⑥《吴都赋》:「喷薄沸腾。」
⑦崔瑗《张衡碑文》:「磊落焕炳,与神合契。」定策神龙后①,宫中翕清廓。俄顷辩尊亲,指挥存顾托②。群公有惭色,王室无削弱③,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④。此言其功在社稷。赵次公曰:代公定策,在睿宗先天二年,去中宗神龙改元,凡八年。今诗云:「定策神龙后。」盖太平擅宠,始中宗朝,则祸胎在神龙而下也。俄顷二句,谓太平既诛,则尊位有归,亲传不失,所以成睿宗付托之意。
①《前汉宣帝纪》:论定策功,益封霍光等。
②任昉表:「寄深同气,遂荷顾托。」③《通鉴晋纪》:司马国璠曰:「刘裕削弱王室。」④《唐会要》:元振配飨玄宗庙。《古诗为焦仲卿妻》:「仕宦于台阁。」我行得遗迹①,池馆皆疏凿②。壮公临事断③,顾步涕横落④。精魄凛如在⑤,所历终萧索⑥。高咏宝剑篇⑦,神交付冥漠⑧。此经过故宅,以吊古意收。吴论:前作先故宅而后拾遗,此作先代公而后故宅,各见作法。此章三段备八句。
①杨泉《五湖赋》:「有大禹之遗迹。」②谢脁《后园赋》:「清阴起兮池馆凉。」《江赋》:「夏后疏凿。」
③《礼记》:师乙曰:「临事而屡断,勇也。」
④陆机诗:「顾步咸可欢。」⑤曹植表:「精魄飞散。」⑥庾信诗:「萧索无真气。」⑦王俭《褚渊碑》:「仰南风之高咏。」⑧潘岳《夏侯湛讳》:「心照神交,唯我与子。」谢惠连《祭古冢文》:「号为冥汉君。」「俄顷辩尊亲」,推其决几之明。「壮公临事断」,服其应变之敏。二语能写出英雄手段。荀或之失身,误于不能辩。陈窦之偾事,失于不能断。杜诗论人,必具特识,推此可见。
元振《宝剑歌》:「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作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相逢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鹤注
此亦在通泉作。王洙曰:稷,字嗣通,收之从子,好古博雅。贞观、永徽间,虞世南、褚遂良以书颛家,后莫能继。外祖魏徵家,多藏虞褚旧迹,稷锐精模仿,结体遒丽,遂以书名天下,画又绝品。睿宗在藩,留意文学,尝喜之。及即位,迁黄门侍郎,历太子少保。会窦怀贞以附太平公主伏诛,稷坐知谋,赐死万年狱。
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借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我游梓州东,遗迹涪水边,画藏青莲界①,书入金榜悬。首将诗篇引起书画。古风,谓诗体。《陕郊篇》,稷所作。
①《翻译名义集》:优钵罗,此云青莲花。
仰看垂露姿①,不崩亦不骞②。郁郁三大字③,蛟龙岌相缠④。又挥西方变⑤,发地扶屋椽⑥。惨澹壁飞动,到今色未填。此记书画遗迹。垂露四句,言书。西方四句,言画。
①王愔《文字志》:「悬针,小篆体也。」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如浓露之垂,故名。」
②《诗》:「不骞不崩。」注:「骞,亏也。」
③《舆地纪胜》:薛稷书慧普寺三字,径三已许,在通泉县庆善寺聚古
堂。赵曰:稷书慧普寺三字,乃真书,傍有贔质缠捧,此其蛟龙岌相缠也。稷所画西方变相则亡。④《法书要录》: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拿攫之势,心手随变,不知所如,是谓达节。
⑤西方变,言所画西方诸佛变相。《西阳杂俎》:唐人谓画亦曰变。⑥沈约诗:「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远注:「发地扶屋椽」,谓西方之像,起自地面,直至屋椽。此行叠壮观①,郭薛俱才贤②。不知百载后,谁复来通泉。从题外推开作结。郭薛题留,皆成壮观矣,将来谁复到此,而继其韵事乎?语含自负意。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四句收。
①《两都赋》:「娱游之壮观。」
②蔡曰:《赵彦昭传》云:与郭元振、薛稷善。《元振传》云:与薛稷、赵彦昭同游太学。盖郭与薛旧为同舍,后又会于通泉也。稷有《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此行见乡邑,秋风水增波。西望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向换,人生知几何。」
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
钱笺
《名画记》:稷尤善花鸟人物杂画,画鹤知名,屏风六扇鹤样,自稷始也。《名画录》:今秘书省有稷画鹤,时号一绝。又蜀郡亦有鹤并佛像菩萨等传于世,并称神品。《封氏闻见录》:今尚书省考功员外郎厅,有稷画鹤,宋之问为赞。东京尚书坊岐王宅,亦有稷画鹤,皆称绝品。
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①。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②。首提薛公画鹤。
①《晋永嘉郡记》:沐溪野,去青田九里,此中有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馀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梁元帝《鸳鸯赋》:「青山之鹤,昼夜俱飞。」
②《北山移文》:「潇洒出尘之想。」《北史》:刘歊矫然出生,如云中白鹤。
低昂各有意①,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岂惟粉墨新②。万里不以力,群游森会神③。威迟白凤态④,非是仓鶊邻⑤。此详写画笔神妙。低昂二句,摹其形体。万里二句,想其精神。低昂,飞伏之致。磊落,英奇之状。势可万里,正见志气之远。森然会神,不在粉墨之迹矣。白凤、仓鶊,乃借外象以相形。
①挚虞《..赋》:「一低一昂,乍浮乍没。」②黄琼疏:「朱紫共色,粉墨杂糅。」③崔豹《古今注》:.. 「《雉朝飞操》:雌雄群游于山阿。」王褒颂:「聚精会神,相得益彰。」④颜延之诗:「威迟良马烦。」扬雄《甘泉赋》:「吐白凤。」《禽经》:「白凤谓之鷫。」⑤《诗》:「有鸣仓庚。」《尔雅疏》:「黄鹂留,一名仓庚,一名商庚。」
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①。曝露墙壁外②,终嗟风雨频。赤霄有真骨③耻饮污池津④。冥冥任所往⑤,脱略谁能驯⑥。此从画壁生慨。壁经风雨,(,) 在画鹤终当灭迹。然看赤霄冥举,即真鹤有时遁形。凡物皆当嗾观矣。朱云:本咏画鹤,以真鹤结之,犹之咏画鹰而及真鹰,咏画鹘而及真鹘,咏画马而及真马也。公诗格往往如是。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诗》:「我有嘉宾。」
②暴露,昼则暴日,夜则露湿也。《左传》: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下时。③《七命》:「挂归翮于赤霄之表。」《诗品》:「真骨凌霜。」
④江淹赋:「夕饮玉池津。」⑤洙曰:有遗支遁鹤者,遁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遂放之,任所往。⑥颜延之诗:「龙性谁能驯。」
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鹤注
此宝应元年十一月往通泉时作。《全蜀总志》:野亭,在射洪县治东北,杜诗「亭景临山水」,即此地。
江水东流去,清樽日复斜①。异方同宴赏②,何处是京华。亭景临山水③村烟对浦沙④。狂歌遇形胜⑤,得醉即为家。上四,写景言情,乃感伤语。(,) 下四,逐句分应,作自解语。亭临山水,承江流。烟对浦沙,承日斜。遇此形胜,则异地相忘。醉即为家,故旧京莫问耳。
①谢脁诗:「春夜别清樽,江潭复为客。叹息东流水。何如故乡陌。」北齐卢询诗:「别人心已怨,愁空日复斜。」②曹植诗:「离别各异方。」③刘孝威诗:「为贪止山水。」④鲍照诗:「漠漠村烟起。」李百药诗:「前阶枕浦沙。」⑤徐干《中论》:「被发而狂歌。」徐悱诗:「表里穷形胜。」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一统志》:东山在潼川州东四里,隔涪江,层岩修阜,势若长城,杜甫有诗。
姚公美政谁与俦①,不减昔时陈太丘②。邑中上客有柱史③,多暇日陪骢马游④。首叙设宴之由。东山之宴,侍御为主,而曰姚日陪游者,盖前此已迭为宾主矣。
①豫章王嶷笺:「庾亮以来,荆州无复此美政。」②《后汉书》:陈寔补闻喜长,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地理志》:太丘属沛国。③《曲礼》:「上客起。」《史记》:老子为柱下史。
④吴论:「多暇方游,见不以耽酒而废政。」《夏侯湛传》:政清务闲,优游多暇。桓典为骢马御史,注别见。东山高顶罗珍羞①,下顾城郭销我忧②。清江白日落欲尽③,复携美人登彩舟。笛声愤怨哀中流④,妙舞透迤夜未休⑤。灯前往往大鱼出⑥,听曲低昂如有求⑦。自登山而泛江,曲尽主人豪兴。一韵分为两段,故一句五句,连拈韵脚。
①张衡《酒赋》:「错时膳之珍馐。」《南都赋》:「珍羞琅玕。」②王粲《登楼赋》:「聊假日以销忧。」③何逊诗:「分手清江上。」《楚辞》:「白日晼晚其将入。」④美人,官妓也。汉武帝《秋风词》:「怀佳人兮不能忘,横中流兮扬素波。」梁简文帝诗:「澄江骛彩舟。」《汉书叙传》:「战士愤怨。」⑤梁武陵王纪诗:「燕姬奏妙舞。」《楚辞》:「载云旗之逶迤。」注:「逶迤,长貌。」⑥庾信《对烛赋》:「灯前桁衣疑不亮。」曹植诗:「大鱼若曲陵。」《荀子》:「昔者瓠巴鼓瑟,而游鱼出听。」⑦蔡邕《弹琴赋》:「感激弦歌,一低一昂。」《记》:「如有求而弗得。」三更风起寒浪涌①,取乐喧呼觉船重②。满空星河光破碎③,四座宾客色不动④。请公临深莫相违⑤,回船罢酒上马归⑥。人生欢会岂有极⑦,无使霜露沾人衣⑧。从乐极悲生,结出规讽之意。船重,浪涌不行。破碎,星河影荡。色不动,敛容知惧。莫相违,毋忘警戒也。请公,指在座宾主。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晋乐府《子夜变歌》:「三更开门去。」《晋书》:谢安尝泛海,风起浪涌,诸人皆惧,安吟啸自若。②张衡《西京赋》:「取乐今日,遑恤我后。」《尉缭子》:「焉有喧呼酖酒以败善类乎?」③沈约诗:「惟星河犹可识。贾谊《旱云赋》:「相击冲而破碎。」④古诗:「四座且莫喧。」《史记信陵君传》:「宾客皆惊。」⑤《记》:「孝子不登高,不临深。」⑥王浚书:「回船过军。」《留侯世家》:上起去罢酒。《史记廉颇
传》:披甲上马。
⑦曹植诗:「观会难再遇。」《秋风词》:「欢乐极兮哀情多。」⑧魏文帝乐府:「溪谷多悲风,霜露沾人衣。」谢庄《月赋》:「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渔阳
此当是宝应元年冬晚在梓州作。赵傁曰:公在梓州,闻雍王授钺,作此诗以讽诸将也。
渔阳突骑犹精锐①,赫赫雍王都节制②。猛将翻然恐后时③,本朝不入非高计。禄山北筑雄武城④,旧防败走归其营。系书请问燕耆旧⑤,今日何须十万兵。上四,讽贼党之归顺。下四,慰燕人之向化。官军精锐,节制得人,彼河北诸将,翻然而来,犹恐后时,若不入本朝,真失计矣。又为慰论燕人之词曰:当时禄山猖獗,尚筑垒以防退走,今王师破竹,思明旦夕奔窜,诸耆老当亦知之否耶。
①《后汉书》:吴汉亡命在渔阳,说太守彭宠曰:「渔阳突骑,天下所闻也。」《晁错传》:「轻车突骑。」师古注:「言其骁锐,可用冲突敌陈也。」
②《诗》:「赫赫厥灵。」《唐书》:宝应元年九月,鲁王适改封雍王。冬十月,以雍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统河北、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兵十馀万,进讨史朝义,会军于陕州。王,即德宗也。《荀子》:「桓文之节制。」
③猛将,指河北降将,时薛嵩以四州来降,张忠志以五州来降。④《旧书》:禄山反时,筑垒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聚粮。⑤系书,用鲁仲连约矢射聊城事。
花底
鹤注
花柳两章,当是广德元年春梓州作,宜在《遣忧》之前。
紫萼扶千蕊①,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②。恐是潘安县③堪留卫玠车④。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此诗咏花,有妍华易谢之感。(,) 上四句,对花惊喜,下则意在惜花也。紫萼包乎蕊外,黄须映自花中,花之内外俱丽矣。行暮雨,见花润。入朝霞,见花鲜。潘安县,见花多。留卫玠,见花美。莫委泥沙,不忍睹其零落耳。此咏梅花也,在下章点明。《晚出左掖》诗亦言花底,乃指桃花,有春色醉仙桃可证。
①顾注
萼,花蒂也。蕊,须头之点也,花须多是黄色。
②周弘正诗:「带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③晋潘安仁为河阳令,具皆树花。④卫玠,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
柳边
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①。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②。汉南应老尽③,霸上远愁人④。顾注此诗咏柳,有时光迅速之感。首二,初春之柳。枝嫩叶青,正见其新。五六,暮春之柳。汉南、灞上,借柳寄慨。枝动,故翻燕。叶密,故藏鹂。汉南之柳,应且老尽,自况淹留。灞上之柳,远亦愁人,遥忆长安也。
顾注两句用柳事,调稳而味长。
①古诗:「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苕溪渔隐句云:「话尽春愁双紫燕,唤回午梦一黄鹂。」用燕鹂而语更逸。
③《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
④《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手折柳赠别,名曰销
魂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广德元年春在梓州作。《唐书》:宝应元年冬十月,仆固怀恩等屡破史朝义兵,进克东京,其将薛嵩以相、卫等州降,张志忠以恒、赵等州降。次年春正月,朝义走至广阳自缢,其将田承嗣以莫州降,李怀仙以幽州降。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①,便下襄阳向洛阳②。原注:「馀田园在东京。」上四,闻收复而喜。下思急还故乡也。初闻而涕,痛忆乱离。破愁而喜,归家有日也。纵酒,承狂喜。还乡,承妻子。未乃还乡所经之路。
顾注忽传二字,惊喜欲绝。愁何在,不复愁矣。漫卷者,抛书而起也。
黄生注此通首叙事之体。剑外见地,青春见时。曰作伴者,风和景明,能助行色也。
①旧注
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襄阳属楚,洛阳属河南。
②顾注
公先世为襄阳人,祖依艺,为巩令,徙河南。父闲,为奉天令,徙杜陵,而田园尚在洛阳。
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王嗣奭日: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朱瀚曰: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黄生曰: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远游
此诗乃广德元年春作。宝应元年,史朝义战败,北渡河,帅卫兵来战,又败走,所谓胡骑走也。
贱子何人记,迷方著处家①。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②。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③。首联,远游之迹。三四,言景。五六,远游之事。末二,言情。何人记,言旧交已疏。著处家,谓行踪无定。风竹江沙,自况飘摇流荡。即景寓情,善于变化。传言未确,故云似闻。不觉失喜,犹云失声失笑。
顾注著一失字,从前之揣摩忧虑,当日之惊疑踊跃,种种如画。
①鲍照诗:「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杜臆》:迷方,本《论语》游必有方意。②沫,流水之浡。《庄子》:「流沫四十里。」③宋之问诗:「失喜先临镜。」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黄鹤编在广德元年春在梓州时作。诗云「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盖是年春史朝义初灭也。
行路难如此①,登楼望欲迷②。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人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③。此间登楼而兴羁旅之感。首联,情景并提。次联,承行路。下四,承登楼。《杜臆》:行路之难不一,故用如此二字该之,起语无限悲凉。衰年流落,此身却无少壮,而浪迹但有羁栖,两句各倒转一字,便语新而声协矣。水流城下,登楼所见。风送鼓声,登楼所闻。新燕巢搂,而旅人无定,对景伤情,语意双关。数句中,有梓、有春、有楼,写景言情,相融入化。
①古乐府题有《行路难》。②王粲有《登楼赋》。③古诗:「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室。」杜律首句,有语似承上,却是突起者。如「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既飘忽,又陡健,此皆化境语也。
其二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①,移柳更能存②。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③。次章,登楼而动去蜀之怀。上四,遥望故园。下四,追思吴会。盖恐北归未能,转作东游之想也。《杜臆》:心之所至,目亦随之,故登楼一望,而天畔之眼,遥入故园。朝义既平,战场定矣。洛阳园柳,能复存乎?公少游吴越,故思胜事,自蜀江至吴,必取道荆门也。
①苏武诗:「行役在战场。」②《哀江南赋》:「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③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岸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有象门然。赵汸曰;五言近体,句中用一壶字斡旋,诗家以为难。若一句中用两虚字,抑扬见意,惟老杜能之,而陈后山妙得其法。
有感五首
鹤注
此广德元年逐时有感而作,非止成于一时。卢注
五章乃收京后追述当年时事。盖痛其前,又勉其后也。
将帅蒙恩泽①,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②,何以报皇天③。白骨新交战..
④,云台旧拓边⑤。乘搓断消息,无处觅张骞⑥。首章,叹节镇不能御寇。当时将帅负恩,不知尽心报国,以致边土争战,而敕使不归。后四句,乃战和两意。劳圣主,承兵戈。报皇天,承恩泽。新战之地,即旧拓之边,伤今思昔也。时李之芳使吐蕃,被留经年,故用张骞乘搓为喻。
①《前汉黄霸传》:「左右之官,皆将帅也。」又「数下恩泽。」
②吴质书:「念蒙圣主恩。」③皇天,比君。《楚辞》:「皇天无私阿兮。」《北史》:高琳为后周名将,周文帝宴群公,仍赋诗。琳诗曰:「寄言窦车骑,多谢霍将军。保以报天子,沙漠净妖氛。」何以报天句,本此。④魏许昌碑表:「白骨既交于旷野。」温子升《为高敖曹谢表》:「群龙交战。」⑤钱笺
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等处节度使以统之。禄山反后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尽取河西、陇右之地,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曰云台,思开国功臣也。《通鉴》:汉武帝曰:「轮台西于车师千馀里。」杜佑曰:轮台,渠犁地,今在交河北庭界中,其地相连。温子升《答齐神武敕》:「开拓边境,为国立功。」
⑥《汉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留骞十馀载,后亡归汉。朱注
张骞穷河源,无乘搓之说。张华《博物志》:海上有人,每年八月,乘槎到天河,未尝指言张骞。宗懔《岁时记》乃云:武帝令张骞寻河源,乘槎而去。赵蔡俱疑懔为讹。或云:张骞乘槎,出《东方朔内传》,今此书失传。庾肩吾《奉使江州》诗:」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正用此事也。
洪容斋《续笔》云:前辈谓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不忘君,故诗有云:「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天子亦应厌奔走,诸公固合思升平。」皆是心也。
其二
幽蓟馀蛇豕①,乾坤尚虎狼②。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③。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④。大君先息战⑤,归马华山阳⑥。此章,叹镇将之拥兵。上二分提,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末二总结。蛇豕,指河北降将。虎狼,指吐蕃羌夷。诸侯不修职贡,致烦朝使谕旨,近在内地,尚有隐忧,况青海越裳,能勤远略乎。盖由人君急于息战,以致国威不振也。
①《左传》:「吴为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②贾山《至言》:「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
③《董仲舒传》:使者冠盖相望。
④朱注
天宝后,南诏叛唐归吐蕃,屡为边患。此诗青海指吐蕃,越裳指南诏也。《南史》:林邑国,本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界也。杜氏《通典》:交址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越裳重译而献白雉。
⑤《易师》上爻:「大君有命。」宋之问诗:」汉皇未息战。」
⑥《书武成篇》:「归马于华山之阳。」
此诗末二句,向有三说。旧注谓:戒当时生事外夷者,其说迂而不切。观吐蕃入寇,郭子仪仅以二千骑从事,亦何暇生事乎?《杜臆》谓:推原祸本,因玄宗大开边衅,致贻患至今,若早能息战归马,焉有此祸乎?玩诗语意,亦不相合。《钱笺》谓:息战归马,惜代宗不复能用兵,而婉其辞以讥之。此说近是。但此时民苦兵革,亦岂可劝之用兵乎。愚按广德元年,史朝义既诛,河北诸将皆降。仆固怀恩奏留降将,分帅河北。唐世藩镇之祸,实自此始。诗言息战归马,盖欲收镇兵以实关内。时子仪在京,可为统领。一以销北顾之忧,一以备西侵之患。此最当时大计,唯此计不行,而后有吐蕃之陷京。怀恩之犯阙,不胜纷纷多事矣。考大历八年,子仪入对,谓河南等镇,殚屈禀给,未始搜择,请追赴关中,勒步队,示金鼓,则攻必破,守必全,久长之策也。公之熟筹时事,正与汾阳意同。
其三
洛下舟车入①,天中贡赋均②。日闻红粟腐③,寒待翠华春④。莫取金汤固⑤,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⑥,盗贼本王臣⑦。此章,叹都洛之非计。上四述时议,下四讽时事。议者谓帝幸东都,其地舟车咸集,贡赋道均,且传仓多积粟,春待驾临,此特进言者之侈谈耳。岂知国家欲固金汤而新宇宙,实不系乎此。若能行俭德以爱人,则盗贼本吾王臣耳,何必为此迁都之役耶?
单复注盗贼本王臣,即「抚我则后,虐我则仇」之谓也。
顾注是年天兴圣节,诸道节度使献金饰器用、珍玩骏马,其值缗钱二十四万。常衮上言请却之,不听。代宗渐有奢侈之志,故以俭德规之。
①《世说》:晋元帝问洛下消息。
②《史记》: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
③《汉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而不可食。」
④《上林赋》:「建翠华之旗。」
⑤贾谊曰:金城汤池,帝王万世之业。⑥《书》:「慎乃俭德。」⑦《诗》:「莫非王臣。」杨德周曰:「盗贼本王臣」,驾驭抚绥,俱在其中。
钱谦益曰:自吐蕃入寇,车驾东幸,程元振劝帝都洛阳以避蕃乱。郭子仪附章论奏,其略曰:「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矧其土地狭隘,才数百里间,东有成皋,南有二室,险不足恃,适为战场。明明天子,躬俭节用,苟能抑竖刁、易牙之权,任蘧瑗、史.之直,则黎元自理,寇盗自息。」公此意,正概括汾阳论奏大意。
朱鹤龄曰:唐江淮之粟,皆输洛阳,转运京师。时刘晏主漕,疏浚汴渠,故言洛下舟车无阻,贡赋大集,当急布春和。散储粟以赡穷民。
王道俊《博议》曰:《伤春》诗有「近传王在雒」及「沧海欲东巡」之句,则此诗为传闻代宗将幸东都而作也。史称丧乱以来,汴水湮废,漕运自江汉抵梁洋,迂险劳费。广德二年三月,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晏乃疏汴水,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公之意,唐建东都,本备巡幸。今汴洛之间,贡赋道均,且漕渠已通,仓粟不乏,只待翠华之临耳。勿谓洛阳陿厄,无金汤可守。乘此时而赫然东巡,号令天下,则宇宙长新矣。盖能行恭俭之德,则率土皆臣,盗贼岂足虑哉。王导论迁都云:「能弘卫文大帛之冠,无往不可。若不绩其麻,则乐土为墟。」公意正此意也。
按:已上两说不同,今主钱氏,有子仪筹策可据也。
其四
丹桂风霜急①,青梧日夜凋②。由来强干地③,未有不臣朝④。授钺亲贤往⑤,卑宫制诏遥⑥。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⑦。此章,讽朝廷建宗藩以慑叛臣。上二,即景托兴,引起强干。下文,亲贤封建,即申明此意。桂,比王室。梧,比宗藩。曰急、曰调,见其侵陵削弱矣。惟国家本干强固,则节镇自然臣服。昔上皇在蜀,一命亲贤往镇,而制诏遂至遥传,此当时已行之成验也。今若依古封建之制,可以坐销乱萌,何待听箫韶而始见太来哉。
黄生注卑宫,承前俭德来。
①《汉五行志》:成帝时童谣:「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注:桂,赤色,汉家象。张正见诗:「丹桂有藂香。」
②鲍照诗:「青梧叶方稀。」③后汉丁恭议:「古者封建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④宋意疏:「春秋之义,诸父昆弟,无所不臣。」《六韬》:「凡国有难,君召将,授以斧钺。」⑤《左传》:「分茅列土,亲贤并建。」注:「亲贤,同姓也。」晋武帝诏:益州素号难治,宜以重镇亲贤抚之。按:天宝十五载七月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此即亲贤授钺之制诏也。时上皇初幸蜀中,行宫草创,故曰卑宫。钱笺
上皇分封诸王,如禹之与子,故以卑宫言之。《壮游》诗云「禹功亦命子」,此其证也。
⑥《魏都赋》:「察卑宫于夏禹。」刘勰曰:「古者王言,同称为命,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肃宗乾元二年,以赵王系为兵马元帅。诏曰:靖难平凶,必资于金革。总戎授律,实仗于亲贤。宝应元年,代宗即位,以雍王适为元帅。诏曰:「国之大事,兵马为先。朝有旧章,亲贤是属。」此肃、代两朝,授钺亲贤,相沿为定制矣。
⑦《虞书》:「箫韶九成。」
钱谦益曰:天宝十五载七月,房管建分镇讨贼之议,上皇诏曰:「令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诏下,远近相庆,咸思效忠于兴复。禄山抚膺曰:「吾不得天下矣。」肃宗即位,虽用诸子统师,然皆不出京师,遥
制而已。宗支削弱,藩镇不臣。公追叹朝廷不甩管议,失强干弱支之义也。
卢元昌曰:公是年,为阆州《进论巴蜀安危表》一则曰:原陛下度长计大,速以亲贤出镇。再则曰:必以亲贤委之节钺,此古维城磐石之义。终曰:臣特望以亲贤为总戎者,意在根固流长,国家万代之利。与引诗相表里。
其五
胡灭人还乱①,兵残将自疑②。登坛名绝假③,报主尔何迟。领郡辄无色..
④,之官皆有词⑤。愿闻哀痛诏⑥,端拱问疮痍⑦。此章,慨当时重节镇而轻郡守。上四,责诸将之跋扈。下四,伤州郡之诛求。寇灭而人还乱者,由兵少而将自疑也。在诸将实封爵土,绝非假摄者比,何以不思报主,而反怀贰心耶。且节镇权重,则徵敛日繁,郡守不得自主,故领郡常无气色,而之官每有怨词。代宗端拱方新,可不下哀痛之诏,以恤穷民乎。知恤民疾苦,则当重司牧之任,以免节镇之牵制也。
①《杜臆》: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奏留薛嵩等分帅河北,此「兵残将自疑」也。田承嗣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又选骁骑万人自卫,谓之牙兵,此「胡灭人还乱」也。
②残,乃残少之残,非残害之残。《后汉公孙述传》:光武下诏曰:「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③邵注
汉高帝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顾注
广德元年,诸道节度使并加实封,所谓名绝假也。《汉书韩信传》:信使人言曰:「齐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帝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赵注
名绝假,言真拜之,非特假节而已。
④宋玉《神女赋》:「比之无色。」⑤《汉书》:萧望之便道之官。《左传》:「我有词也。」⑥卢注
哀痛诏,即是年柳伉疏中「天下其许朕自新」之意。邵注:汉武帝末年,下哀痛之诏以自悔过。
⑦隋炀帝诗:「端拱朝万国。」《季布传》:「创痍未瘳。」创、疮同。钱谦益曰:李肇《国史补》: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吏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专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故天宝末,佩印有至四十者。大历中,请俸有至千贯者。宦官内外,悉属之使。旧为权臣所管,州县所理,今属中人者有之。此诗云「登坛名绝假」,谓诸将兼官太多,所谓坐而为使也。「领郡辄无色」,州郡皆权臣所管,不能自达,故曰无色也。「之官皆有词」,所谓为使则重,为官则轻也。《送陵州路使君》诗云:「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与此正相发明。东坡谓唐郡县多不得人,由重内轻外者,此天宝以前事。以言乎广德之时,则迂矣。
王嗣奭《杜臆》曰:诗人尚风,其弊也,烟云花草,凑砌成篇,核其归存,恍无定处。杜诗宗雅颂,比兴少而赋多。如此五首,皆赋也,即用比兴,意有所主,总归于赋。故情景不一,而变化无穷,一时感触,而千载长新。又曰:读此五诗,皆救时之硕画,报主之赤心,自许稷契,真非虚语。耳食者谓公志大才疏,良可悲矣。
黄生曰:七律之《诸将》,责人臣也。五律之《有感》,讽人君也。然
此虽讽人君,未尝不责其臣,以强圉国事,败坏至此,皆人臣之罪也。公平日谆谆论社稷忧时事者,大指尽此五首。又曰:此五首,在公生平为大抱负,即全集之大本领,从来读杜诗者,并未拈出。又曰:末首,通结数章之意,而归本于主德。所谓君仁莫不仁,君正莫不正,而惟务格君之心者,具于此见之。读此五章,犹以诗人目少陵者,非惟不知人,兼亦不知言矣。
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鹤注
宝应元年十一月,公至通泉时,郝招饮,出二姬以侑樽。次年春,公在梓州,因作此诗以戏之。此广德元年作。
使君意气凌青霄①,忆昨欢娱常见招。细马时鸣金騕褭②,佳人屡出董娇饶③。此追叙通泉之宴。郝常见招,即其意气。马乃佳人所乘者,故下文有再骋之句。
①《北山移文》:「干青霄而直上。」
②《唐书》:凡马有左右监,以别其粗良。细马称左,粗马称右。黄希曰:马谓之金騕褭,因汉武帝铸金为麟趾褭蹄。诗人遂用之。卢照邻诗:「汉家金騕褭。」
③《玉台新咏》:宋子侯曾有《董娇饶》诗。
东流江水西飞燕①,可惜春光不相见②。愿携王赵两红颜,再骋肌肤如素练③。此望郝携妓而来。自通回梓,郝在东,公在西、故借水流燕飞以起兴。不相见,指佳人而言。王赵,乃使君家妓。
①江水,即射洪江。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②沈约诗:「遥裔发海鸿,连翩出檐燕。春秋更去来,参差不相见。」③又《恩幸传论》:「素练丹魄,至皆兼两。」通泉百里近梓州①,请公一来开我愁。舞处重看花满面②,樽前还有锦缠头③。末再致盼望之词。百里携妓,势所不能,亦空想花容而已,故曰戏、曰恼也。此章三段,各四句。
①《九域志》:通泉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兹云百里,举成数言耳。
②《酉阳杂俎》: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
③杜田曰:唐明皇宴于清元小殿,自打羯鼓。曲终,戏谓八姨曰:「乐籍今日有幸约供奉夫人,请一缠头。」王诛曰:唐王元宝富而无学识,尝会宾客。亲友谓之曰:「昨日必多佳谈。」元宝视屋良久,曰:「但费锦缠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