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桂陵之战

故事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十七年,齐威王二十五年,赵成侯二十一年,楚宣王十六年,魏惠王以庞涓为将,领兵八万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

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楚国接到求助之后立即派景舍救赵。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齐威王召相国成侯邹忌与大臣段干朋商议,邹忌认为没必要去救邯郸,而段干朋则认为,一定要去救,如果魏国吞并了邯郸,对齐国没有任何好处。齐王同意段干朋的建议,并准备派兵直赴邯郸,段干朋又进言,如果直接救邯郸,那么魏国虽然攻不下邯郸,对魏国来说也没有多少损耗,不如南攻襄陵来削弱魏国,这样魏国一定能攻下邯郸,齐国也能趁着魏国疲敝削弱他的实力。

攻襄陵的策略基本确定后,由于邹忌与田忌一向不合,邹忌的谋士公孙阅就向邹忌献计说,“公为什么不谋划伐魏呢,如果伐魏,一定是田忌为将。战胜了公有谋划举荐之功;如战不胜,田忌即便没死在战场,性命也会掌握在您手上。”

于是邹忌又见齐威王,同意伐魏。齐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为军师,起兵向襄陵进发。

这一年十月,田忌大军行至半途,邯郸投降了魏国,庞涓回军途中又攻打卫国,此时魏赵之战已经结束,再去襄陵弱魏的意义就小了,于是田忌想引兵救卫,孙膑说不可:“排解纷乱不能攥着拳去,拉开斗殴的人也不能拿着武器去,应该避开激烈的地方直捣薄弱的地方,困难自然而然就解开了。”,田忌问:“如果不救卫,那应该怎么办呢?”,孙膑说:“请率军南攻平陵,平陵城虽小,但人口众多,是魏东重镇,难以攻克。况且平陵南有宋、北有卫,进军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平陵就是要让魏国以为我们不会用兵。”

于是田忌分兵一路按照齐威王的意图继续向襄陵进发,主力改道平陵,路上田忌召孙膑问道:“具体应该怎么打?”孙膑问:“随军的大夫有没有治理无方的?”田忌回答:“齐城和高唐的官吏。”孙膑说:“就让他们进攻平陵,主力屯于后方,如果魏军切断他们退路,二大夫就会被杀。”

果然,魏军把齐城、高唐的军队切为两截,又从后面攻击,齐军大败。田忌问孙膑:“现在攻平陵不得缺损失了齐城、高唐的军队,下面该怎么办?” 孙膑说:“派轻兵向西疾驰大梁,激怒魏人。并且分兵,展示出兵力不足的样子。”田忌依计而行。

庞涓见状,果然放下辎重,轻兵兼程回援大梁。孙膑在桂陵伏击,大败庞涓。

解围的卫国派公孙仓领兵,和宋国景敾、围襄陵的齐军会和,一起围攻襄陵,魏惠王借助韩国在襄陵击败诸侯的军队,齐威王请楚国景舍接应。

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魏赵两国在漳水会盟,魏国归还了赵国的邯郸。

考证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难以融合:

  • 第一个是被人熟知的,田忌孙膑为将,孙膑建议直捣大梁,迫使庞涓回军,并在桂陵设伏,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第二个是齐威王接受段干朋的建议,派兵南攻襄陵,最终邯郸投降了魏军,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第三个是齐威王派田忌孙膑救卫,孙膑建议佯攻平陵、大梁,并在桂林设伏,擒住庞涓,见于《孙膑兵法·擒庞涓》。

起因

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邯郸四曀,室坏多死。《古本竹书纪年·魏纪》。

由此看来,魏围邯郸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赵攻伐了卫国漆邑惹到了魏国,二是邯郸本身也有内忧,不过第二条值得商榷,它的发生时间存疑。

经过

(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伐赵,围邯郸《资治通鉴·周纪二》。(魏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史记·魏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史记·赵世家》

邯郸被围,赵向齐楚两国求救,楚国方面没有记载什么过程,直接出兵。

显王十五年,楚王使景舍救赵《资治通鉴·周纪二》

而齐国救赵的过程,有两个很难融合的记载。

第一种是大家熟知的,由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统兵直奔大梁,迫使庞涓回军,并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主要记载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其後魏伐赵,赵急,请救於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资治通鉴·周纪二》的描述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基本相同,还采用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里记载邯郸降魏的结果,不再引用。

“田忌欲引兵之赵”说明在这之前并没有确定围魏的策略。

另一种说法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於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於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的记载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基本相同,这里面段干朋被记载为段干纶,齐威王想直扑邯郸,段干纶建议南攻襄陵,不再引用。

南攻襄陵方针确定的同时,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公孙阅劝驺忌举荐田忌攻襄陵。

其後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後北,而命在公矣。”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

这一版本在任用田忌为将之前,就确定了袭击魏国来解赵之围的策略。

之后的过程在《古本竹书纪年·魏纪》中记载了齐对魏的一系列进攻,都发生在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敾、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齐田忌败梁于桂陵。

《竹书纪年义证》、《史记》索隐都认为田期就是田忌,田忌名忌字期,邑于徐州,田期、徐州子期都是指田忌。

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竹简《孙膑兵法》,按理说可以帮助我们在上述记载之间找到更准确的脉络,然而《擒庞涓》一篇,却又记载了一个和上文都不一样的的桂陵之战。由于竹简不全,残句很多,以□占位: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竟(境)。庞子攻卫□□□。 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 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 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阵也。环涂(途)彼甲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通“断”)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挟笹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通“蹶”)。事将何为?”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结果

邯郸陷落,桂陵伏击。

(魏惠王)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史记·魏世家》。(赵成侯)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於桂陵《史记·赵世家》。(周显王十六年)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资治通鉴·周纪二》。(齐威王二十六年)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

襄陵解围,不知是时间有误还是什么,解围后诸侯又围襄陵。

(魏惠王)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古本竹书纪年·魏纪》。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史记·魏世家》

归还邯郸。

(魏惠王)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史记·魏世家》。(赵成侯)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史记·赵世家》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