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
周之前的世系几不可靠,周之后在司马迁《史记》中有独立的记载,位于《管蔡世家》中,篇幅很短,这里全文贴出:
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时。谋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子靖公立。靖公二十三年卒,子共公立。共公八年卒,子德公立。德公十八年卒,弟桓公姑容立。桓公十七年卒,子孝公匄立。孝公十七年卒,弟文公益姑立。文公十四年卒,弟平公郁立。平公十八年卒,子悼公成立。悼公十二年卒,子隐公乞立。七月,隐公弟遂弑隐公自立,是为釐公。釐公十九年卒,子湣公维立。湣公十五年,楚惠王灭陈。十六年,湣公弟阏路弑湣公代立,是为哀公。哀公立十年卒,湣公子敕立,是为出公。出公十二年卒,子简公春立。立一年,楚惠王之四十四年,灭杞。杞後陈亡三十四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武王分封大概在公元前1046年,楚惠王四十四年为公元前445年,前后六百年,而按照太史公记,从武公到简公,只有不到250年,前面四位君主在位350年左右,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存在错误或纰漏。
史学界普遍认为,杞桓公的在位时间应该是70年而不是17年,即便如此,武公之前的君主也平均在位70多年,也是不合常理的,因此推断武公之前很有可能有遗漏的君主。
整本《史记》,别的卷宗里除了分封杞国外、《楚世家》提到灭杞外,没有更多记载,因此只能从别的文献来论证。
左传记载
另一个重要的文献是《左传》,因为杞国位于齐鲁莒等国之间,依附于鲁国,因此在《春秋》中大量出现,但都是以“杞侯”、“杞伯”、“杞子”的称谓记录,而史记的记载明显年代偏移了几代人,所幸《左传》里有君主谥号。
《左传》中关于杞包含明确时间点的记录有:
【传】十一月,杞成公卒。——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三年,为公元前637年,杞成公卒。这有一个冲突,《史记》中并没有谥号为成公的君主。
【经】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夏,宋华弱来奔。秋,杞葬桓公。——襄公六年
襄公六年,为公元前567年,杞桓公姑容卒,按《史记》推算,杞桓公死于公元前565年,相差不大。
【经】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三月己巳,杞伯口卒。……葬杞孝公。——襄公二十三年
襄公二十三年,为公元前550年,杞孝公匄卒,在位十七年,与《史记》一致。
【传】春,王正月,杞文公卒,吊如同盟,礼也。——昭公六年
昭公六年,为公元前536年,杞文公益姑卒,在位十四年,与《史记》一致。
【经】秋八月,大雩。丁酉,杞伯郁厘卒。冬,吴灭巢。葬杞平公。——昭公二十四年
昭公二十四年,为公元前518年,杞平公郁卒,在位十八年,与《史记》一致。
【经】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杞伯成卒于会。……葬杞悼公。——定公四年
定公四年,为公元前506年,杞悼公成卒,在位十二年,与《史记》一致。
【经】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齐人归讙及阐。——哀公八年
【经】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哀公九年
哀公八年,为公元前487年,杞僖公遂卒,杞僖公是杀掉兄隐公篡位,《史记》记隐公立当年七月僖公篡位,后僖公在位十九年,由此推测,隐公可能没有年号,僖公自立后改元。
这之后超出《春秋》与《左传》的记录时间。
综合考证
凭空出现的杞成公
《史记》与《左传》互为参考,从孝公到湣公的时间是一致的。
《左传》中有一个《史记》不存在的杞成公,杞成公去世70年后杞桓公去世。
超级长寿的谋娶公
个人相信杞成公的存在,但成公的在位时长正史中无考,《史记集解》中提到:
徐广曰:世本曰惠公立十八年,生成公及桓公;成公立十八年,桓公立十七年。
以此为准,成公当立于655年,卒于前637年。这里桓公也是在位十七年,与《史记》相同。
《史记》里关于德公和桓公的关系描述为:
德公十八年卒,弟桓公姑容立。
也就是说,以现存史料分析,杞桓公与前任都是兄弟关系。即无论桓公前任在位时间有多久,桓公前前任至桓公去世的时间是有一个上限的,最多是两代人的寿命总和。
如采用成公在位十八年,桓公在位七十年,谋娶公当卒于前751年,而《史记》中提到谋娶公当周厉王时,最晚在前842年已经为君,在位至少91年。
史记各家注都认为惠公和德公是一个人,谋娶公到桓公之间大概率有遗漏,我猜想惠公和德公会不会是两个人?不过无任何佐证,只能按已有史料下结论,而“当周厉王时”大概率不会是厉王出奔的前842年,鉴于91年已经长到不符合常理,本文结论中会以前843年为谋娶公即位的年份。
至于东楼公、西楼公与题公,前后跨度203年,也是不符情理的,大概率有遗漏。均分记,无任何依据。
错位的湣公至简公
假设《左传》时间表正确,杞湣公于公元前487年立,湣公十五年当为公元前472年。
楚惠王灭陈的具体年份,有很多地方记作楚惠王十一年即公元前478年。
我认为有争议,按《史记》陈世家记,当年孔子卒,应为公元前479年,杞世家提到“楚惠王之四十四年,灭杞。杞後陈亡三十四年”。
所以,至少在《陈杞世家》中,司马迁认为陈亡于楚惠王十年,即公元前479年。
这样推算湣公当立于前494年,与《左传》中推算的时间出入较大。
而且陈灭亡之后,杞又经历了湣公一年、哀公十年、出公十二年、简公一年,共计二十四年,这与“杞後陈亡三十四年”又是矛盾的。
个人倾向于陈灭亡时间有错,应该是湣公五年而不是十五年。
而且由于《左传》与《史记》推算的湣公即位年有偏差,我倾向于杞湣公八年陈灭亡,十九年卒。
《史记》中后面的记述为:
湣公十五年,楚惠王灭陈。
十六年,湣公弟阏路弑湣公代立,是为哀公。
哀公立十年卒,湣公子敕立,是为出公。
出公十二年卒,子简公春立。
立一年,楚惠王之四十四年,灭杞。杞後陈亡三十四年。
综上,做出不严谨的总结,未来如能找到更多资料,再行调整:
- 桓公之前按照《左传》的记载,有成公,立于前655年,卒于前637年,在位18年;
- 德公按照《史记》的在位时长,立于前673年,卒于前655年,在位18年;
- 共公按照《史记》的在位时长,立于前681年,卒于前673年,在位8年;
- 靖公按照《史记》的在位时长,立于前704年,卒于前681年,在位23年;
- 武公按照《史记》的在位时长,立于前751年,卒于前704年,在位47年;
- 谋娶公按照《史记》及前文分析,立于前843年,卒于前751年,在位92年;
- 题公按照《史记》及前文分析,立于前910年,卒于前843年,在位67年;
- 西楼公按照《史记》及前文分析,立于前978年,卒于前910年,在位68年;
- 东楼公按照《史记》及前文分析,立于前1046年,卒于前978年,在位68年;
桓公后:
- 桓公按照《左传》时间线,自成公后立,卒于前567年,在位70年,而不是《史记》的17年;
- 孝公按照《左传》和《史记》的在位时间,于前567年立,卒于前550年,在位17年;
- 文公按照《左传》和《史记》的在位时间,于前550年立,卒于前536年,在位14年;
- 平公按照《左传》和《史记》的在位时间,于前536年立,卒于前518年,在位18年;
- 悼公按照《左传》和《史记》的在位时间,于前518年立,卒于前506年,在位12年;
- 隐公立,当年被弑杀,无独立纪年;
- 釐公按照《左传》和《史记》的在位时间,于前506年立,卒于前487年,在位19年;
- 湣公综合《史记》和《左传》的纪年,认为泯公于前487年立,前468年卒,在位19年而不是16年;
- 哀公采用《史记》的在位时长,于前468年立,前458年卒;
- 出公采用《史记》的在位时长,于前458年立,前446年卒;
- 简公采用《史记》的在位时长,于前446年立,前445年卒;
<!–
事件年表
- 隐公四年:【经】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 桓公二年:【传】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 桓公三年:【传】公会杞侯于欢,杞求成也。
- 桓公十二年:【经】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 庄公二十五年():【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伯姬归于杞。
- 庄公二十七年():【经】春,公会杞伯姬于洮。……冬,杞伯姬来。莒庆来逆叔姬。杞伯来朝。
- 庄公二十七年():【传】冬,杞伯姬来,归宁也。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
- 僖公五年():【经】杞伯姬来朝其子。
- 僖公二十七年():【经】春,杞子来朝。……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
- 僖公二十七年():【传】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秋,入杞,责无礼也。
- 僖公二十八年():【经】秋,杞伯姬来。
- 僖公三十一年():【经】冬,杞伯姬来求妇。
- 文公十二年():【传】杞桓公来朝,始朝公也。且请绝叔姬而无绝昏,公许之。
- 宣公十八年():【经】春……公伐杞。
- 成公四年():【传】杞伯来朝,归叔姬故也。
- 成公五年():【经】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 成公七年():【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
- 成公八年():【经】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
- 成公九年():【经】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 成公九年():【传】春,杞桓公来逆叔姬之丧,请之也。杞叔姬卒,为杞故也。逆叔姬,为我也。
- 成公十八年():【传】秋,杞桓公来朝,劳公,且问晋故。公以晋君语之。杞伯于是骤朝于晋而请为昏。
- 襄公九年():【经】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戏。
- 襄公九年():【传】冬十月,诸侯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
- 襄公十年():【经】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秋,莒人伐我东鄙。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 襄公十一年():【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至自伐郑。楚子、郑伯伐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公至自会。楚执郑行人良霄。冬,秦人伐晋。
- 襄公十六年():【经】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
- 襄公十八年():【经】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
- 襄公二十年():【经】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
- 襄公二十二年():【经】夏四月。秋七月辛酉,叔老卒。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公至自会。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
- 襄公二十四年():【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
- 襄公二十五年():【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
- 襄公二十八年():【传】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
- 襄公二十九年():【传】杞文公来盟。书曰「子」,贱之也。
- 昭公十三年():【经】秋,公会刘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
- 昭公二十六年():【经】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公至自会,居于郓。
- 定公四年():【经】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杞伯成卒于会。……葬杞悼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