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一三六·集古录跋尾卷三

后汉冀州从事张表碑〈建宁元年〉

右汉《冀州从事张表碑》,云「君讳表,字元异」。其碑首题云《汉故冀州从事张君碑》,而文为韵语。叙其官阀不甚详,但云「春秋六十四,以建宁元年三月癸巳寝疾而终」。其辞有云「仕郡为督邮,鹰撮卢击」,是以狗喻人。又有「畔桓利正」之语。盖汉人犹质,不嫌取类于鹰犬。「畔桓」,疑是「般桓」,文字简少假借尔。治平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竹邑侯相张寿碑〈建宁元年〉

右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云「君讳寿,字仲吾。其先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孝友恭懿,明允笃信。博物多识,猎涉传记,临疑独照,确然不挠,有孔甫之风。举孝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迁竹邑侯相。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辛酉卒」,其大略可见者如此。其馀残缺,或在或亡,亦班班可读尔。治平元年端午日书。

后汉金乡守长侯君碑〈建宁二年〉

右汉《金乡守长侯君碑》,云「君讳成,字伯盛,山阳防东人也。其先出自豳岐,周文之后,封于郑,郑共仲赐氏曰侯。厥胤宣多,以功佐国。汉之兴也,侯公纳策,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曰安国。君曾孙封明统侯。光武中兴,玄孙霸为临淮太守,转拜执法右刺奸、五威司命、大司徒公,封于陵侯,枝叶繁茂,或家河洧,或邑山济。君即上党太守之弟。郡请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金乡长。建宁二年四月癸酉卒,年八十一」。碑文首尾皆完,故得详其世次。其云「上党太守」,不见其名。按《汉书》,执法左右刺奸、五威司命,皆王莽官名。《侯霸列传》云:霸,莽时为随令,迁执法剌奸,而未尝为五威司命。后事光武,代伏湛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即薨,光武下诏,追封则乡侯。而此碑言封于陵侯,未知孰是?据碑言,刺奸、司命光武时官,盖碑文之谬矣。治平元年四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鲁相晨孔子庙碑〈建宁二年〉

右汉《鲁相上尚书章》,其略云「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鲁相臣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尚书。臣晨顿首,死罪死罪。臣以元年到官,行秋飨,饮酒泮宫,复礼孔子宅,而无公出酒脯之祠。臣辄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建宁,灵帝年号也。于此见汉制天子之尊,其辞称「顿首死罪」,而不敢斥至尊,因尚书以致达而已。馀家《集录》汉碑颇多,亦有奏章,患其摩灭,独斯碑首尾完备,可见当时之制也。又云:「孔子乾坤所挺,西狩获麟,为汉制作。」故《孝经援神契》曰「玄丘制命帝卯行」,又《尚书考灵耀》曰「丘生苍际,触期稽度为赤制」,谶纬不经,不待论而可知。甚矣,汉儒之狭陋也!孔子作《春秋》,岂区区为汉而已哉!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五日书。

后汉孔君碑〈建宁四年〉

右汉《孔君碑》,其名字摩灭不可见,而世次官阀粗可考,云「孔子十九代孙,颍川君之元子也。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遭太守君忧,服竟,拜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太守,迁下邳相、河东太守。建宁四年十月卒」。其馀文字历历可读,以其断绝处多,文理难续,故不复尽录。然其终始略可见矣。惟其名字皆亡,为可惜也。治平元年五月十日书。

后汉慎令刘君墓碑〈建宁四年〉

右汉《慎令刘君墓碑》,在今南京下邑。其名已摩灭,其字伯麟。少罹艰苦,身服田亩。举孝廉,除郎中,辟从事、司徒掾,迁慎令。卒年六十有二。其铭曰:「于惟君德,忠孝正直。至行通洞,高明柔克。鬼神福谦,受兹介福。知命不延,引舆旋归。忽然轻举,志激拔葵。人皆有亡,贵终誉兮。殁而不朽,垂名著兮。」馀家汉碑,常患其铭多缺灭,而斯铭偶完,故录之。

后汉北军中候郭君碑〈建宁四年〉

右汉《北军中候郭君碑》,其名字摩灭,云「元城君第四子也。其先盖周之胄绪,枝叶云布,列于州郡,自东郡卫国,家于河内汲。兄竹邑侯相,次尚书侍郎,次济北相。顺弟临沂长,次徐州刺史,次中山相,次雒阳令。君为五官掾、功曹、司隶中都官从事。三辟将军府,举廉比阳长,复辟司徒,拜北军中候。年六十有六,建宁四年九月丙子卒」。其于「兄竹邑侯相」上一字缺灭不完,疑是「惠」字。其下又云「顺弟」,莫晓其义,岂汉人谓兄弟为此语邪?故阙其疑,以俟知者。治平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析里桥甫阜阁颂〈建宁五年〉

右汉《析里桥甫阜阁颂》,建宁五年立,云「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注于道。涉秋霖漉,稽滞商旅,休谒往还,常失日晷。行理咨嗟,郡县所苦。斯溪既然,甫阜阁尤甚。临深长渊,三百馀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遭同ㄨ纳,人物俱隋,沉没洪渊,酷烈为祸。于是太守阿阳李君讳会,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思惟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乃俾府掾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尔乃造。又散关之朝漯,徙朝阳之平参,减西□□高阁,就安宁之石道。禹道江河,以靖四海,经纪厥绩,艾康万里。乃作颂曰」。颂后又有诗,皆摩灭不完。其云「遭遇ㄨ纳」,又云「散关之朝漯,徙朝阳之平参」,刻画完好,非其讹缪,而莫详其义。疑当时人语与今异,又疑汉人用字简略,假借不同尔。故录之以俟博识君子。治平元年六月十日书。

后汉尧母碑〈建宁五年〉

右汉《尧母碑》,汉建宁五年造,其文略曰:「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遂以侯伯,恢践帝宫。庆都仙没,盖葬于兹。欲人莫知,名曰灵台,上立黄屋,尧所奉祠。三代改易,荒废不修。汉受濡期,兴灭继绝,如尧为之。遂遭亡新,礼祠绝矣。故廷尉姓名摩灭,不可读矣。深惟大汉尧之苗胄,当修尧祠,追远复旧。前后奏上,帝纳其谋,岁以春秋奉太牢祠。时济阴太守魏郡审晃、成阳令博陵管遵,各遣大掾辅助,□君经之营之,不日成之。」此其大概也。按《皇览》云尧冢在济阴城阳,《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云谷林即城阳。然自《史记》、《地志》及《水经》诸书,无尧母葬处,惟见于此碑,盖亦葬城阳也。而诸书俗本多为城阳,独此碑为成阳,当以碑为正。碑后列当时人名氏,又云「审晃字元让,管遵字君台」。又云「汉受濡期」,莫晓其义也。嘉佑元年二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繁阳令杨君碑〈熹平中〉

右汉《繁阳令杨君碑》,首尾不完,文字摩灭,可识者四百三十字,不可识者六十一字。碑云「君遭叔父太尉薨,委荣轻举,吏民攀辕,守阙上书,运谷万斛,助官赈贫,以乞君还」。又云「富波君之子」。按《汉书》杨震子牧为富波相,君乃牧子也,叔父太尉者,秉也。出米乞令,前史所无,惜其名字摩灭不可见矣。嘉佑八年十月二十三日书。

后汉高阳令杨君碑

右汉《高阳令杨著碑》,首尾不完,而文字尚可识,云「司隶从事、定颍侯相,最后为善侯相」。「善」上一字摩灭不可见,盖其中间尝为高阳令,而碑首不书最后官者,不详其义也。按《杨震碑》,高阳令著,震孙也。今碑在震墓侧。

后汉杨君碑阴题名一

右汉杨君碑阴题名,首尾不完,今可见者四十馀人。杨震子孙葬阌乡者数世,碑多残缺,此不知为何人碑阴。其后有云「右后公门生」,又云「右沛君门生」。「沛君」疑是沛相者,自有碑而亡其名字矣。「后公」亦不知为何人也。治平元年六月初十日书。

后汉杨君碑阴题名二

右汉杨君碑阴题名,凡一百三十一人,有称故吏者、故民者、处士者、故功曹史者、故门下佐者,类例不一,似当时人各随意书之,而文字摩灭仅可读其姓名。字俱完可识者八十三人,其馀或在或亡。盖后汉杨震墓域中碑也。杨氏墓在阌乡,有碑数片,皆汉世所立。馀家《集录》得其四:震及沛相、繁阳、高阳令碑,并得碑阴题名,然得时参错,不知为何碑之阴也。其名氏可见者,当时皆无所称述,顾其人亦不足究考。第以汉隶真迹金石所传者,至今类多摩灭可惜,故录之尔。治平元年三月三十日书。

后汉碑阴题名

右汉碑阴题名,在阌乡杨震墓侧,文字摩灭,不复可考。其仅可见者曰「候长汾阴赵遗子宣」,「候」上灭一字。又曰「故督邮曹史、县功曹乡部吏柏昱」等人名,「乡」上又灭一字。又曰「西乡亭长柏昱子政」,又曰「乡亭长翟国相如」,「乡」上又灭一字。又曰「麟都亭长阴定安定、谷口亭长方文雅」,「方」上又灭一字。「东门亭长梁忠子孝,四望亭长吴鸿子名,麟武亭长常君宣」。其馀缺裂不完。盖杨氏子孙当时皆葬阌乡,碑碣往往摩灭,此不知为谁碑也。治平五年五月二十日,谢雨致斋于太社书。

后汉杨公碑阴题名

右汉杨公碑阴题名。杨氏世葬阌乡,墓侧皆有碑,今其存者四。馀家《集录》皆得之,乃太尉、沛相、高阳、繁阳令也。此碑阴者不知为何人碑,文字残缺,其仅存者十五人,又灭其一。其在者十四人,曰:怀陵圉令相蒋禧字武仲,宜禄长萧刘瑞字仲,孝廉杼秋刘旭字子明,太官日丞谯曹臻字建国,辞曹史郸公孙银字山根,门下书佐史韩纯字子敬、丰毕佩字广世、郸孟纵字河雒,决曹书佐郸公孙字元,皆称故吏。又有故吏赞陈俊字仲显,蕲夏阳字仪公,蕲银字伯玉,杼秋刘顺字子选,沛周仪字帛民,凡五人皆不著职。而孟纵字河雒、周仪字帛民,文字皆完,非论谬,而莫晓其义也。治平元年六月十四书。

后汉残碑阴

右汉残碑阴,前后摩灭不知为何人碑。其知为汉碑者,盖其隶字非汉人莫能为也。其字仅可见者尚数十,而姓名完者九人,曰:王伯卿、赵仲方、贾元周、王景阳、贾元辅、宗石处、王仲宣、马安国、王通国,皆无官号邑里,莫知为何人。惟汉隶在者少,为难得,故录之。治平元年五月十八日书。

后汉鲁峻碑〈熹平元年〉

右汉《鲁峻碑》,云「君讳峻,字仲严,山阳昌邑人。监营谒者之孙、修武令之子。治《鲁诗》、《颜氏春秋》,举孝廉,除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丞。辟司徒、司空府,举高第、御史、东郡顿丘令,迁九江太守,拜议郎、太尉长史、御史中丞、司隶校尉。遭母忧,自乞拜议郎。服竟,还拜屯骑校尉。以病逊位,熹平元年卒。门生于商等二百三十人谥曰『忠惠父』」,其馀文字亦粗完,故得迁拜次序颇详,以见汉官之制如此。惟云「遭母忧,自乞拜议郎」,又其最后为「屯骑校尉」,而碑首题云《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者,莫晓其义。治平元年四月二十二日书。

后汉玄儒娄先生碑〈熹平三年〉

右汉《玄儒娄先生碑》,云「先生讳寿,字九考,南阳隆人也。祖太常博士,父安贫守贱,不可荣以禄。先生童孩多奇,岐嶷有志,好学不厌,不饬小行,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荣沮溺之耦耕,甘山林之杳蔼」。又曰「有朋自远,冕绅莘莘,讲习不倦。年七十有八,熹平三年二月甲子不禄」。今《光化军乾德县图经》载此碑,景佑中馀自夷陵贬所再迁乾德令,按图求碑,而寿有墓在谷城界中。馀率县学生亲拜其墓,见此碑在墓侧,遂据图经迁碑还县,立于敕书楼下,至今在焉。治平元年六月十三日书。

后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纪功铭〈熹平中〉

此君检《汉书》无之,今碑石缺,不见其名,惜乎遂不见于世也。南人纪其所修泷水,即韩文公所谓昌乐泷者是也。至今以为利,祠宇甚严云。

后汉桂阳周府君碑〈熹平中〉

右汉《桂阳周府君碑》。按《韶州图经》云「后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按庙在乐昌县西一百一十八里武溪上。武溪惊湍激石,流数百里。昔马援南征,其门生辕寄生善吹笛,援为作歌和之,名曰《武溪深》,其辞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嗟哉武溪何毒淫!』周使君开此溪,下合真水,桂阳人便之,为立庙刻石」。又云「碑在庙中,郭苍文」。今碑文摩灭,云府君字君光,而名已讹缺不可辨。《图经》但云周使君,亦不著其名。《后汉书》又无传,遂不知为何人也。按武水源出郴州临武县鸬鹚石,南流三百里入桂阳,而桂阳真水、卢溪、曹溪诸水皆与武水合流。其俗谓水湍峻为泷,韩退之诗云「南下昌乐泷」即此水也。碑首题云「神汉」者,唐人云「圣唐」尔,盖当时已为此语,而史传他书无之,独见于此碑也。

后汉桂阳周府君碑后本〈熹平中〉

右《汉桂阳周府君碑》。馀初得前本,恨其名遂摩灭,后有国子监直讲刘仲章者,因出其碑,而为馀言前为乐昌令,因道府君事,云名憬。问其何以见之?云碑刻虽阙,尚可识也,乃以此碑并阴遗馀。盖前本特摹者不工尔。又馀初以韩集云「昌乐泷」,疑其误,乃改从乐昌,仲章曰不然,县名乐昌,而泷名曰昌乐,其旧俗所传如是,韩集不误也。乃知古人传疑而慎于更改者以此。

后汉秦君碑首〈熹平中〉

汉碑今存者少,此篆亦与今文小异,势力劲健可爱。〈蔡君谟题。〉

右汉熹平中碑,在南阳界中,字已摩灭不可识,独其碑首字大仅存。其笔画颇奇伟,蔡君谟甚爱之,此君谟过南都所题,乃皇佑三年也,今一纪矣。嘉佑八年九月十七日书。

后汉尧祠碑〈熹平四年〉

右汉《尧祠碑》,在济阴。碑云「帝尧者,盖昔世之圣王也」。又曰「圣汉龙兴,纂尧之绪,祠以上牺。至于王莽绝汉之业,而坛场夷替,屏慑无位」。大抵文字摩灭,字虽可见,而不复成文。其后有云「李树连理,生于尧祠。太守河南张宠到官始初,出钱二千,敬致礼祠」。其馀不能读也。碑文有年月,盖熹平四年建也。治平元年五月晦日书。

后汉郎中王君碑〈光和元年〉

右汉《郎中王君碑》,文字摩灭,不复成文,而仅有存者,其名字、官阀、卒葬年月皆莫可考。惟其碑首题云《汉故郎中王君之铭》,知君为汉人,姓王氏,而官为郎中尔。盖夫有形之物,必有时而弊,是以君子之道无弊,而其垂世者与天地而无穷。颜回高卧于陋巷,而名与舜、禹同荣,是岂有托于物而后传邪?岂有为于事而后著邪?故曰久而无弊者道,隐而终显者诚,此君子之所贵也。若汉王君者,托有形之物,欲垂无穷之名,及其弊也,金石何异乎瓦砾?治平元年四月晦日书。

后汉樊毅华岳庙碑一〈光和元年〉

右汉《樊毅修华岳庙碑》,云「惟光和元年岁在戊午,名曰咸池,季冬己巳,弘农太守河南樊君讳毅,字仲德,下车之初,恭肃神祀。西岳至尊,诏书奉祠,躬亲自往,斋室逼窄,法斋无所。于是与令巴郡朐忍先谠图议缮。故二年正月己卯兴就,刻兹碑号,吏卒挟路。据此,碑乃即时所立,而太守生称「讳」者何哉?治平元年末伏日书。

后汉樊毅华岳碑二〈光和二年〉

右汉《樊毅华岳碑》,云「泰华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广十里。《周礼。职方氏》华谓之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则祀之。故帝舜受尧,亲自巡省。暨夏、殷、周,未之有改。秦违其典,璧遗高阜池,二世以亡。汉祖应运,礼遵陶唐,祭则获福,亦世克昌。亡新滔逆,鬼神不享。建武之初,彗扫顽凶。光和二年,有汉元舅、五侯之胄、谢阳之孙曰樊府君,讳毅,字仲德,命守斯邦。孟冬十月,斋祠西岳,以传窄狭不足处尊卑,庙舍旧久,墙屋倾亚,特部行事荀班、县令先谠以渐补治,此其事也」。又云「功曹郭敏等遂刊玄石,铭勒鸿勋」。其字画颇完,其文彬彬可喜,惟以《周礼》「职方氏」为「识方氏」,其字画分明,非讹缺,疑当时《周礼》之学自如此,盖「识」、「志」其义皆通也。治平元年五月十日书。

后汉太尉陈球碑〈光和元年〉

右汉《太尉陈球碑》,云「君讳球,字伯真,广汉太守之元子也」。又云「除郎中、尚书符节郎、慎陵园令,换中东城门候,迁繁阳令,拜侍御史」。其后又云「拜将作大匠」。其馀摩灭仅存。按《后汉书》球传云「父亹,广汉太守。阳嘉中,球举孝廉,稍迁繁阳令。太尉杨秉表球零陵太守,后累拜司空。光和元年,迁太尉,坐日食免。复拜光禄大夫,与司徒刘等谋诛宦官曹节等,不果,下狱死」。球在零陵,破贼胡兰、朱盖有功,威著南邦。今碑破兰、盖事班班可读,与传皆合,惟不著诛宦官事。至其卒时,文字摩灭不可识,惟云六十有二,亦与传合,予所集录古文,与史传多异,惟此碑所载与列传同也。治平元年四月晦日书。

后汉西岳庙复民赋碑〈光和二年〉

右汉《修西岳庙复民赋碑》,云「光和二年十二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弘农太守臣毅顿首死罪上尚书。臣毅顿首,死罪死罪。谨按文书,臣以去元年十一月到官,其十二月奉祠西岳华山,省视庙舍及斋衣祭器,率皆久远有垢。臣以神岳至尊,宜加恭肃,辄遣行事荀班与华阴令先谠以渐缮治成就之」。又曰「谠言县当孔道,加奉尊岳,一岁四祠,养牲百日,用谷稿三千馀斛。或有请雨斋祷,役费兼倍。小民不堪,有饥寒之窘,违宗神之敬。乞差诸赋复华下十里以内民租田口。臣辄听,尽力奉宣诏书,思惟惠利,增异复上。臣毅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尚书」。汉家制度今不复见,惟馀家《集录》汉碑颇多,故于摩灭之馀,时见一二。而此碑粗完,故录其首尾以传。臣毅者,樊毅也。治平元年六月十四日书。

后汉北岳碑〈光和四年〉

右汉《北岳碑》,文字残灭尤甚,莫详其所载何事,第其隐隐可见者曰「光和四年」,以此知为汉碑尔。其文断续不可次序,盖多言币牲酒、黍稷丰穰等事,似是祷赛之文。其后有二人姓名,偶可见云「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伯阳」,其馀则莫可考矣。治平元年五月十日书。

后汉无极山神庙碑〈光和四年〉

右汉《无极山神庙碑》,文字摩灭断续,然寻绎次序,其可见者尚可成文,云「太常臣耽、丞敏顿首上尚书。谨按文书,男子常山盖高、上党范迁,为元氏三公神山。去年五月,常山相巡诣山请雨,山神即使高传言白国县,即与封龙灵山、无极山共兴云雨。常山相巡、元氏令王翊各以一白羊赛,复使高与迁俱诣太常,为无极山神索法食。臣疑高、迁言不实,辄移本国。今常山相巡书言,郡督邮言无极山体可三里所,立石为体,长二丈五尺所,山周匝二十馀里。其三公封龙灵山,皆得法食。乞令无极山比三山祠,牲出王家,以璧为信。愚臣如巡言,请少府给璧。故事须报,臣耽愚戆,顿首顿首上尚书。制曰可。尚书令忠奏雒阳宫,太常承书从事。光和四年八月十七日丁酉,尚书令忠下太常耽、丞敏,下常山相」。其奏章如此。其后遂言造庙事,而有铭,其文多不载。按汉奏章首尾皆言「臣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尚书」,而此碑所载太常奏章首尾不称死罪,而丞敏不称臣,莫晓其制。碑后又列常山官属,云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王翊字元辅云。治平元年四月二日书。

后汉ゾ亢君神祠碑〈光和四年〉

右汉《ゾ亢君神祠碑》,在郑县。庆历中,枢密直学士施君为陜西都转运使,为馀摹此本,云「碑文已摩灭,初不可辨,以面填其刻,稍寻其点画,命工镌治之,乃可读」。汉碑今在者类多摩灭不完,故独斯碑历历可见也,惟裴晔姓名为乡人去矣。ゾ亢所以畜泄水患,据碑文云「自亡新以来废之」,则前汉时已有之矣。光和中晔为郑县令,始修复之,事见《水经》及《华州图经》。ゾ亢君祠,今谓之五部神庙,其像有石堤、西戍、树谷、五楼先生、东台御史、王翦将军,皆莫晓其义。施君名昌言,今为泾原路安抚使。治平元年二月一日书。

后汉敬仲碑〈光和四年〉

右汉《敬仲碑》者,其姓名字皆不可见,惟其初有「敬仲」二字尚可识,故以寓其名尔。盖疑其人姓名田氏也。大抵文字摩灭,比其他汉碑尤甚,字可识者颇多,第不成文尔。惟云「州郡课最,临登大郡」,又云「居丧致哀」,又云「司隶从事、治书侍御史」,又云「光和四年闰月庚申」,此数句粗可读尔。其馀字画廑完者,以汉隶今为难得,录之尔。治平元年闰五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无名碑

右汉无名碑,文字摩灭,其姓氏名字皆不可见,其仅可见者云「州郡课最,临登大郡」,又云「居丧致哀,曾参闵损」,又曰「辟司隶从事,拜治书侍御史」,又曰「奋乾刚之严威,扬哮虎之武节」,又曰「年六十三,光和四年闰月庚申遭疾而卒」。其馀字画尚完者多,但不能成文尔。夫好古之士所藏之物,未必皆适世之用,惟其埋没零落之馀,尤以为可惜,此好古之僻也。治平元年六月五日书。

后汉长蔡君颂碑〈光和四年〉

右汉《长蔡君颂碑》,在镇府。故天章阁待制杨畋尝为馀言,汉时隶书在者此为最佳。畋自言平生惟学此字。馀不甚识隶书,因畋言遽遣人之常山求得之,遂入于录。

后汉唐君碑〈光和六年〉

右汉《唐君碑》,其名已摩灭,其字正南云,颍川郾人也。其先出自庆都,感赤龙生尧,王有天下。苗胄枝分,相土视居,因氏唐焉。君父孝廉、郎中,早卒,君继厥绪,耽道好古,敦《书》味《诗》。守舞阳丞、颍阳令,察能治剧,迁豫章。其后遂复摩灭,虽文字班班可见,而不能得其次序。其后又云「换君昌阳令,吏民慕恋,牵君车轮,不得行。君臣流涕,道路琅玕。是故从事、郡掾刊石树颂,歌君之美」。据此,盖县令去思碑尔。其后又云「光和六年二月壬午朔二十五日丙午」,则知唐君为后汉时人矣。治平元年闰五月二十八日书。

后汉朱龟碑〈光和六年〉

右汉《朱龟碑》,云「字伯灵,察孝廉,除郎中、尚书侍郎。以将事去官,于时幽州」,「州」下灭一字,「夷侵寇,以君为御史中丞讨伐」。其后摩灭。又云「鲜卑侵犯障塞,复举君,拜幽州刺史。年六十四,光和六年卒」。龟之事迹不见史传,其仅见于此碑者如此。碑在今亳州界中。云「将事去官」,莫晓其语。治平元年六月十四日书。

后馀守亳州,徙碑置州学中。

后汉司隶从事郭君碑〈中平元年〉

右汉《司隶从事郭君碑》,云「君讳究,汲人也,元城君之孙、雒阳令之适。历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令、长,辟司隶从事、部郡都官。春秋二十八而卒,中平元年岁在甲子三月而葬」。据《北军中候碑》为元城君子,而弟为雒阳令,考其世次皆同。前世碑碣但书子孙而不及兄弟,惟郭氏碑载其兄弟甚详。盖古人谱牒既完,而于碑碣又详如此,可见其以世家为重,不若今人之茍简也。治平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太尉刘宽碑一〈中平二年〉

右汉《太尉、车骑将军、特进、逯乡昭烈侯刘公碑》。公讳宽,有两碑,皆在洛阳,馀家《集录》皆得之。其一故吏李谦所立,而此碑门生殷包等所立。其所书与李谦等所载不异,惟汉隶难得,当录。汉公卿卒,故吏门生各自立碑,以申感慕,惟见于此。今人家碑碣,非其子孙则他人不为立也。治平元年六月十四日书。

后汉太尉刘宽碑二〈中平二年〉

右汉《太尉刘宽碑》。《汉书》有传,其官阀始卒与碑多同,而传载迁官次序颇略。盖史之所记,善恶大事,官次虽小略,不足为失,惟其缪误与阙其大节,不可不正。碑云「大将军以礼胁命,拜侍御史,迁梁令,三府并用博士徵,皆不就。司隶校尉举其有道,公车徵拜议郎、司徒长史」。而传但云「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今据碑,止四迁尔,博士未尝拜也。碑于长史下遂云「入登侍中,延熹八年地震,有诏询异而拜尚书,迁南阳太守,拜大中大夫,复拜侍中、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遂授太尉」。传至大中大夫,始云「迁侍中」,其前自长史入登侍中,史阙书也。碑又云「固疾逊位,拜光禄大夫,迁卫尉,复作太尉」。而传云「以日食免,拜卫尉」。以日食免当从传为正,而不书光禄大夫,史阙也。其馀皆同,故不复录。治平元年六月十四日书。

后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中平二年〉

右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宽碑有二,其故吏门生各立其一也。此题名在故吏所立之碑阴,其别列于后者,在宽子松之碑阴也。宽以汉中平二年卒,至唐咸亨元年,其裔孙湖城公爽以碑岁久皆仆于野,为再立之,并记其世序。呜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谱牒,故自中平至咸亨四百馀年,而爽能知其世次如此之详也。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历尧、舜、三代数千岁间,诗书所纪,皆有次序,岂非谱系源流,传之百世而不绝欤!此古人所以为重也。不然,则士生于世,皆莫自知其所出,而昧其世德远近,其所以异于禽兽者,仅能识其父祖尔,其可忽哉!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家相高。至其弊也,或陷轻薄,婚姻附托,邀求货赂,君子患之。然而士子修饬,喜自树立,兢兢惟恐坠其世业,亦以有谱牒而能知其世也。今之谱学亡矣,虽名臣巨族,未尝有家谱者。然而俗习茍简,废失者非一,岂止家谱而已哉!嘉佑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书。

后汉小黄门谯君碑〈中平二年〉

右汉《小黄门谯君碑》,云「君讳敏,字汉达。年五十七,中平二年卒」。其文不甚摩灭,而官阀无所称述,惟云「肃将王命,守静韬光,以远悔咎」而已。后汉宦者用事,灵帝时尤盛,敏卒之岁,张让等十二人封侯。于斯之时,能守静远悔,是亦可佳。然敏以一小黄门而立碑称颂,于此可见宦官之盛也。治平元年四月三日书。

后汉文翁石柱记〈初平五年〉

右汉《文翁石柱记》,云「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始自文翁开建泮宫」。据颜有意《益州学馆庙堂记》云:按《华阳国志》,文翁为蜀郡守,造讲堂,作石室,一名玉堂。安帝永初间,烈火为灾,堂及寺舍并皆焚燎,惟石室独存。至献帝兴平元年,太守高朕于玉堂东复造一石室,为周公礼殿。有意又谓献帝无初平五年,当是兴平元年。盖时天下丧乱,西蜀僻远,年号不通,故仍称旧号也。今检范晔《汉书》本纪,初平五年正月改为兴平,颜说是也。治平元年六月十三书。

后汉文翁学生题名

右汉文翁学生题名,凡一百有八人:文学、祭酒、典学从事各一人,司仪、主事各二人,左生七十三人,右生三十人。文翁在蜀,教学之盛,为汉称首,其弟子著籍者何止于此。盖其摩灭之馀,所存者此尔。治平元年六月二十日书。

后汉熊君碑〈建安二十一年〉

右汉《熊君碑》,云「君讳乔,字举」,「举」上灭一字。其官阀不可详考,其仅可知者「刘表时为绥民校尉,后迁骑都尉。建安二十一年卒,享年七十有一」。其云「治《欧羊尚书》」,其字非讹阙,而以「阳」为「羊」,盖古文字少,故须假借。至汉字已备而犹假用,何哉?后云「太岁在申」,「申」上灭一字,以历推之,当是丙申。又云「碑师舂陵福造」,「福」上灭一字,当是其姓。其书「显」字皆为「𩕃」,按许慎《说文》,显从声,而转为累,其失远矣,莫晓其义也。熙宁二年十月晦日山斋书。

后汉元节碑

右汉《元节碑》,文字摩灭,不见其氏族,其可见者才数十字尔,云「君讳立,字元节,其先出自伊尹」,其馀不复成文。其铭云「于穆从事」,疑其姓伊而为从事也。碑无年月而知为汉人者,以其隶体与他汉碑同尔。治平元年五月三日书。

后汉残碑

右汉残碑,不知为何人,所存者才三十二字,不复成文,惟云「高字幼」,知其名高。又云「汉中兴」,复知为后汉时人。进隶字在者甚完,体质淳劲,非汉人莫能为也,故录之。

后汉天禄辟邪字

右汉「天禄辟邪」四字,在宗资墓前石兽膊上。按《后汉书》,宗资,南阳安众人也。今墓在邓州南阳界中,墓前有二石兽,刻其膊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馀自天圣中举进士,往来穰邓间,见之道侧,迨今三十馀年矣。其后集录古文,思得此字,屡求于人不能致。尚书职方员外郎谢景初家于邓,为馀摹得之,然字画讹缺,不若馀见时完也。按《党锢传》云:资祖均,自有传。今《后汉书》有《宋均传》,云南阳安众人,而无宗均传,疑《党锢传》转写「宋」为「宗」尔。《蜀志》有宗预,南阳安众人。岂安众当汉时有宗、宋二族,而字与音皆相近,遂至讹谬邪?史之失传如此者多矣。嘉佑八年腊日书。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