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下四·微子·子张·尧曰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异世者。却知其仁。同时者。却云不知其仁。孔子于仁字。何等认得清楚。岂似子路子贡子张武伯等。隔墙猜谜乎。

  卓吾曰。千古只眼。

  方外史曰。若据后儒见识。则微子之去。箕子之陈洪范于武王。安得与比干同论。呜呼。仁理之不明也久矣。

  [补注]为仁而去。为仁而奴。为仁而死。故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卓吾曰。有见有守。方外史曰。惟见。得真。故守得定。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又是圣人一个知己。 趋而辟之。尤有禅机。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好赞词。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辟人之士。错看孔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可见不是辟人之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菩萨心肠。木铎职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问得满撞。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答得清楚。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露出马脚。惹出是非。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赵州勘婆子。至则行矣。勘破了也。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数句。绝不似子路之言。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却被丈人勘破。

  [补注]长沮桀溺丈人之勤四体。分五榖。自是古时学者本色。两汉学风尚如此也。孔子欲进以大乘救世之学。故不许其辟世。然高于后世科举学校所养成之游民万万矣。今之学者。当法长沮桀溺丈人之生计自立。而更进求大乘救世之学。则真孔子徒也。读樊迟请学稼章。亦当知此意。若战国时许行君民并耕而食之说。则窒碍难通矣。两汉诸帝。尚躬耕籍田。以供宗庙祭祀。而令郡国各举孝弟力田之士。以为乡里表率。此则良法美意可施行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异于是。谓异于不降不辱。异于降志辱身。异于隐居放言也。非谓异于逸民也。以无可无不可。而附于逸民之科。又是木铎一个注脚。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兆/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凄怆之景。万古堕泪。亦可助发苦空无常观门。

  [补注]此周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实录也。古者百官各专其学。各世其官。赖有世禄以养之也。周东迁后。王政不行于诸侯。所入不足以养官。而散在四方。百官之学。遂变为百家之学。而古学渐衰矣。读班固艺文志。可知其大略也。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补注]此言居上要宽。宽则得众。无求备于一人。是教凡有国者。造就人才之准则。求备于一人。可使天下无一人。不求备于一人。而人才不可胜用矣。后世科举学校。皆以求备一人之法。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不能成德。而国家之根本伤矣。可叹也夫。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补注]八士而出于一家兄弟。又两两双生。可想周士之多。文武周公德化之盛也。杨慎曰。大理董难曾见宋人小说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韵。伯达伯适一韵也。仲突仲忽一韵也。叔夜叔夏一韵也。季随季騧。随旬禾反。騧乌戈反。一韵也。周人尚文。于命子之名。亦致密不苟如此。说见顾亭林音学五书之唐韵正。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卓吾云。致命。不用思字。有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卓吾云。骂得很。 方外史曰。弘字。笃字。用得妙。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毋友不如己者。原不是拒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此便是子夏之学。不是孔子之学。所谓小人儒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却说得有味。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逼真好同喻。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卓吾云。今人倘有文过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像赞。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小心天下去得。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卓吾曰。最方而最圆。出入。形容其活动耳。云何便说未尽合理。

  方外史曰。若不合理。何名小德。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钳锤小子。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点化小子。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激砺小子。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怂恿小子。

  子游之讥。是要门人知本。子夏之辩。是要门人即末悟本。只此洒扫应对进退。若以为末。到底是末。若知其本。头头皆本。二贤各出手眼接引门人。莫作是非会也。

  [补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天以一味降时雨。草木随类各滋荣。君子之道。本末不二。见本见末。见先见后。皆学者机感之不同也。若即末知本。即始知卒。则非至圆至顿之圣人不能。故一乘佛法。分别而说三说五。乃至无量。为菩萨。缘觉。声闻。天。人。及恶道众生。曲垂方便。十方三世佛。等一大慈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卓吾曰。今人学未优。则已仕矣。仕而优。如何肯学。 方外史曰。惟其学未优便仕。所以仕后永无优时。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好朋友。真难得。今人那肯如此说病痛。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惟至孝者。方能至慈。堪为万世士师座右铭。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殷鉴不远。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光明正大之论。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卓吾曰。分明说他师文武。而语自圆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缓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卓吾曰。对痴人。不得不如此浅说。 方外史曰。世间痴人都如此。向他说极浅事。他便见得深。向他说极深理。他既不知。反认作浅。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脉。历历可考。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礼。则善于观心。所谓约之以礼。知言则善于闻法。所谓了达四悉因缘。


 论语点睛补注下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