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鳞之二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蛇蜕

(《本经》下品)

释名

蛇皮(甄权)、蛇壳(俗名)、录》)、弓皮(《本经》)、蛇

时珍曰︰蛇字,古文象其宛转有盘曲之形。蜕音脱,又音退,退脱之义也。龙、弓、符、筋,并后世 隐之名耳。

集解

《别录》曰︰生荆州川谷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弘景曰︰草中少见虺蝮蜕,惟有长者,多是赤 、黄颔辈,其皮不可辨,但取石上完全者为佳。

颂曰︰南中木石上,及人家墙屋间多有之。蛇蜕无时,但著不净即脱,或大饱亦脱。

修治

曰︰凡使,勿用青、黄、苍色者,只用白色如银者。先于地下掘坑,深一尺二寸

时珍曰︰今人用蛇蜕,先以皂荚水洗净缠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或烧存性,或盐泥固 ,各随方法。

气味

咸、甘,平,无毒。火熬之良。

权曰︰有毒。畏磁石及酒。孕妇忌用。

主治

小儿百二十种惊痫蛇痫,癫疾螈 ,弄舌摇头,寒热肠痔,蛊毒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止呕逆,明目。烧之疗诸恶疮用辟恶,止小儿惊悸客

器曰︰正发日取塞两耳,又以手持少许,并服盐醋汁令吐。)辟恶去风杀虫。烧末服,治妇人吹奶,大人喉风,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儿重舌重 ,唇紧解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时珍)。

发明

宗奭曰︰蛇蜕,从口退出,眼晴亦退。今眼药及去翳膜用之,取此义也。

时珍曰︰入药有四义︰一能辟恶,取其变化性灵也,故治邪僻、鬼魅、蛊疟诸疾;二能去风,取其属巽性窜也,故治惊痫、癜驳、喉舌诸疾;三能杀虫,故治恶疮、疾,用其毒也;四有蜕义,故治翳膜、胎产、皮肤诸疾,会意从类也。

附方

旧十六,新二十。

喉痹︰《心镜》︰治小儿喉痹肿痛。烧末,以乳汁服一钱。

用蛇蜕(炙)、当归等分,为末。温酒服一钱,取吐。一方︰用蛇皮揉碎烧烟,竹筒吸入即破。

一方︰蛇皮裹白梅一枚,噙咽。

药贴足心。(《婴孩宝鉴》) 金》)

死︰蛇蜕烧灰,拭净敷之。(《千金方》)

四易。(《千金方》)

和,敷之。(《肘后周密《齐东野语》云︰小儿痘后障翳。用蛇蜕一条(洗焙),天花粉五分,为末。

开,夹药缚定,米泔水煮食。予女及甥,皆用此得效,真奇方也。

细剪,以白面和作饼,炙焦黑色,为末。食后温水服一钱,日二次。(《圣惠方》)

全蛇蜕一条,烧存性研,温酒服之。(《千金方》)。《十全博救方》︰用蛇皮一条,瓶子内盐泥固, 研二钱,榆白皮汤服。《济生秘览》︰治逆生儿足心三七下,擦盐少许,即生。

蛇皮一尺七寸,烧末,温酒一盏服。(《产乳》)

石痈无脓,坚硬如石︰用蛇蜕皮贴之,经宿即愈。(《千金》)

敷上,即孔出。(《千金翼》)

汁立瘥。《直指》︰治鱼脐疮出水,四畔浮浆。用蛇蜕烧存性研,鸡子清和敷。

不瘥者︰全蜕一条烧灰,猪脂和敷。仍烧一条,温酒服。(《千金方》)

用蛇皮烧灰,醋调涂。《外台》︰用蛇蜕摩数百遍,令热,痛苦︰用蛇皮一具烧灰,雄黄一弹丸,同研末。先以温浆洗疮,针破贴之。(初虞世方)

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血水流出,或乾痛不可忍者︰蛇退皮烧存性研,鹅翎吹之立愈。

经验秘方也。(杨拱《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蚺蛇

(蚺音髯。《别录》下品)

释名

南蛇(《纲目》)、埋头蛇。

时珍曰︰蛇属纤行,此蛇身大而行更纤徐。冉冉然也,故名蚺蛇。或云鳞中有毛如髯也。产于岭南,以不举首者为真,故世称为南蛇、埋头蛇。

集解

颂曰︰蚺蛇,陶弘景言出晋安,苏恭言出桂、广以南高、贺等州,今岭南诸郡皆有之。

弘景曰︰大者二、三围。在地行不举头者是真,举头者非真。其膏、胆能相乱。

韩保升曰︰大者径尺,长丈许,若蛇而粗短。

恭曰︰其形似鳢,头似鼍,尾圆无鳞,性难死。土人截其肉作脍,谓为珍味。

藏器曰︰其脍著醋,能卷人箸,终不可脱,惟以芒草作箸乃可。段成式《酉阳杂俎》云︰蚺蛇长十丈。尝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则腹中之骨穿鳞而出,养创时肪腴甚美。或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

时珍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蚺蛇,大者五、六丈,围四、五尺;小者不下三、四也。或言一年食一鹿也。又顾 《海槎录》云︰蚺蛇吞鹿及山马,从后脚入,毒瓦斯呵及,角自解脱。其胆以小随腐。土人采葛藤塞入器。范成大《虞衡志》云︰掷力竭乃毙,舁归食之。又按︰《山海经》云︰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郭璞注云︰今蚺蛇即其驳映,其文锦章。食灰吞鹿,腴成养

胆段成式曰︰其胆上旬近头,中旬近心,下旬近尾。

颂曰︰《岭表录异》云︰雷州有养蛇户,每岁五月五日即舁蛇入官,取胆曝乾,以充土贡分寸,于腹间剖出肝胆。胆状若鸭子大,取讫,内肝于腹,以线缝合,舁归放之。或言蛇被取胆者,他日捕之,则远远露腹疮,以明无胆。又言取后能活三年,未知的否?

时珍曰︰南人嗜蛇,至于发穴搜取,能容蚺之再活露腹乎?

弘景曰︰真胆狭长通黑,皮膜极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

恭曰︰试法︰剔取粟许著净水中,浮游水上回旋行走者为真;其径沉者,诸胆血也。勿多著,亦沉散也。陶未得法耳。

诜曰︰人多以猪胆、虎胆伪之,虽水中走,但迟耳。

气味

甘、苦,寒,有小毒。

主治

目肿痛,心腹 痛,下部 疮(《别录》)。小儿八痫鼻中,除小儿脑热,疳疮 漏。灌下部,治小儿疳痢止血痢,虫蛊下血

发明

时珍曰︰蚺禀己土之气,其胆受甲乙风木,故其味苦中有甘。所主皆厥阴、太阴之病,能明目凉血,除疳杀虫。

慎微曰︰顾含养嫂失明,须用蚺蛇胆,含求不得。有一童子以一合授含。含视之,蚺蛇胆也。童子化为青鸟而去。含用之,嫂目遂明。

附方

旧二,新二。

小儿急疳疮︰水调蚺蛇胆,敷之。(《圣惠》)

小儿疳痢︰羸瘦多睡,坐则闭目,食不下。用蚺蛇胆豆许二枚,煮通草汁研化,随意饮之。

仁四十七枚,研匀。以布揩龈,嗍令血尽。日三掺之,愈乃止。(《圣惠》)

蛇胆研,香油调涂,立效。(《医方摘要》)

气味

甘,温,有小毒。四月勿食。

主治

飞尸游蛊,喉中有物,吞吐不出(藏器)。除疳疮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疠风

发明

权曰︰度岭南,食蚺蛇,瘴毒不侵。

时珍曰︰按柳子浓《捕蛇者说》云︰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云︰泉州卢元钦患疠风,惟鼻根未倒。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胆进贡。或言肉可治风之。三、五日顿可,百日平复。

附方

新三。

蚺蛇酒︰治诸风瘫痪,筋挛骨痛,痹木瘙痒,杀虫辟瘴,及疠风疥癣恶疮。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两,绢袋盛之,用糯米二斗蒸熟,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乃下饭密盖,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药。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忌风及欲事。亦可袋盛浸酒饮。(《集简方》)

急疳蚀烂︰蚺蛇肉作脍食之。(《圣惠方》)

蛇,他蛇亦可。(《外台秘要》)

子也。

气味

甘,平,有小毒。

主治

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别录》)。多入药用,亦疗伯牛疾(弘景。

也)。绵裹塞耳聋(时珍。出《外台》)。

牙(长六、七寸)

主治

佩之,辟不祥,利远行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鳞蛇

(《纲目》)

集解

时珍曰︰按︰《方舆胜览》云︰鳞蛇出安南、云南‧镇康州、临安、沅江、孟养诸处,巨蟒也。长丈馀,有四足,有黄鳞、黑鳞二色,能食麋鹿。春冬居山,夏秋居水,能伤人。

土人杀而食之,取胆治疾,以黄鳞者为上,甚贵重之。珍按︰此亦蚺蛇之类,但多足耳。陶氏注蚺蛇分真假,其亦此类欤?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解药毒,治恶疮及牙疼(时珍。出《胜览》及《一统志》)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白花蛇

(宋《开宝》)

释名

蕲蛇(《纲目》)、褰鼻蛇。

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

集解

志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火乾。白花者良。

颂曰︰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其文作方胜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断之。续以木脚。此蛇入人室屋中作烂瓜气者,不可向之,须速辟除之。

时珍曰︰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乾。出蕲地者,虽乾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故罗愿《尔雅翼》云︰蛇死目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如生舒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又按︰元稹《长庆集》云︰巴蛇凡百类,惟褰鼻见之。毒人则毛发竖立,饮于溪涧则泥沙尽沸。 鸟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术制之,熏以雄黄烟则脑裂也。此说与苏颂所说黔蛇相合。然今蕲蛇亦不甚毒,则黔、蜀之蛇虽同有白花,而类性不同。故入药独取蕲产者也。

修治

颂曰︰头尾各一尺,有大毒,不可用。只用中段乾者,以酒浸,去皮、骨,炙过收之则不蛀。其骨刺须远弃之,伤人,毒与生者同也。

宗奭曰︰凡用去头尾,换酒浸三日,火炙,去尽皮、骨。此物甚毒,不可不防。

时珍曰︰黔蛇长大,故头尾可去一尺。蕲蛇止可头尾各去三寸。亦有单用头尾者。大蛇一条,只得净肉四两而已。久留易蛀,惟取肉密封藏之,十年亦不坏也。按︰《圣济总录》云︰地中一宿,出火气。去皮、骨,取肉用。

气味

甘,咸,温,有毒。

时珍曰︰得酒良。

主治

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 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脚弱不能久立,暴风瘙痒,大风疥癞(《开宝》。

颂曰︰花蛇治风,速于诸蛇。黔人治疥癞遍体,诸药不效者。生取此蛇中剂,以砖烧红,沃醋令气蒸,置蛇于上,以盆覆一夜。如此三次,去骨取肉, 以五味令烂,顿食之。

一昼夜乃醒,疮 随皮便退,其疾便愈)。治肺风鼻塞,浮风瘾(甄权)。通治诸风,破伤风,小儿风热,珍)。

发明

曰︰蛇性窜,能引药至于有风疾处,故能治风。

时珍曰︰风善行数变,蛇亦善行数蜕,而花蛇又食石南,所以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凡服蛇酒、药,切忌见风。

附方

新十三。

驱风膏︰治风瘫疠风,遍身疥癣。用白花蛇肉四两(酒炙),天麻七钱半,薄荷、荆芥各二钱半,为末。好酒二升,蜜四两,石器熬成膏。每服一盏,温汤服,日三服。急于暖处出汗,十日效。(《医垒元戎》)

涩。或筋脉挛急,肌肉顽痹,皮肤燥痒,骨节疼痛,或生恶疮、疥癞等疾。用白花蛇一条,温水洗净,各一钱,独活、白芷、天麻、赤芍药、甘草、升麻各五钱,锉碎,以绢袋盛贮。用糯米二斗蒸熟。如常造酒,以袋置缸中,待成,取酒同袋密封,煮熟,置阴地七日出毒。每温饮数杯,常令相续。此方乃蕲人板印,以侑蛇馈送者,不知所始也。(《濒湖集简方》)

治诸风疠癣。用白花蛇一条,酒润,去皮骨,取肉绢袋盛之。蒸糯米一斗,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以饭安蛇上,用物密盖。三七日取酒,以蛇晒乾为末。每服三五分,温以浊酒并糟作饼食之,尤佳。(《瑞竹堂经验方》)

口目 斜,肤肉 痹,骨节疼痛,及年久疥癣、恶疮、风癞诸口,黑质白花,尾有佛指甲,目光不陷者为真。以酒洗润透,去骨刺二两,当归身二两,真天麻二两,真秦艽二两,五加皮二两,防风一两盛之,入金华酒坛内,悬胎安置。入糯米生酒醅五壶浸袋,箬叶密封。安坛于大锅内,水煮一日,取起,埋阴地七日取出。每饮一、二杯。仍以滓日乾碾末,酒糊丸丸,用煮酒吞下。切忌见风犯欲,及鱼、羊、鹅、面发风之物。

阳少阴多,手足举动不快。用白花蛇二两,为细末。以银盂盛无灰酒一升浸之,重汤煮稠瓶收。每服半匙头,用好酒或白汤化服,日二次神效极佳。(《备急方》)

花蛇五寸(酒浸,去皮、骨,炙乾),雄黄一两(水飞研匀),以白沙蜜一皮研烂,同炼为膏。每服一钱,温酒化下,日三。须先服通天再造散,下根。(《三因》)

炙去皮骨)、天南每服一钱,茶下,日净肉二钱(酒炙),雄黄二钱,大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三日一服。(《家珍》)

三蛇愈风丹︰治疠风,手足麻木,眉毛脱落,皮肤瘙痒,及一切风疮。白花蛇、乌稍蛇、土蝮蛇各一条(并酒浸,取肉晒乾),苦参(头末)四两,为末,以皂角一斤切,酒以水一碗, 取浓汁,石器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通圣散下,以粥饭压之,日三服。三日一浴,取汗避风。《治例》无蝮蛇,,发项腋之间,痒痛,憎寒发热。白花蛇(酒浸,取肉)二两(焙),生犀角一两二钱五分(镑研),黑牵牛五钱(半生半炒),青皮五钱。为末。每服二钱,入腻粉五分,五更时,糯米饮调下,利下恶毒为度。十日一服,可绝病根,忌发物。

药,后服钱,为末,红枣肉捣,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冷茶下,日三。忌鱼肉,服尽即愈,后服土茯苓药调之。方广《心法附余》︰治杨梅疮。用花蛇肉一钱,银朱二钱,铅二钱,汞二钱,为末,作纸捻九条。每用一条,于灯盏内香油浸,点灯安烘炉里,放被中,盖卧熏之,勿透风。一日三次。托痘花蛇散︰治痘疮黑陷。白花蛇(连骨炙,勿令焦)三钱,大丁香七枚,为末。

每服五分,以水和淡酒下,神效。移时身上发热,其疮顿出红活也。(王氏《手集》)

气味

有毒。

主治

癜风毒癞(时珍)。

附方

新一。

紫癜风︰除风散︰以白花蛇头二枚(酒浸,炙),蝎梢一两(炒),防风一两,上为末。

每服一

目睛

主治

小儿夜啼。以一只为末,竹沥调少许灌之(《普济》)。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乌蛇

(宋《开宝》附)

释名

乌梢蛇(《纲目》)、黑花蛇(《纲目

集解

志曰︰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此类也。

在芦丛中吸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称之重七钱至一两者为上,十两至一镒者为中,粗大者力弥减也。作伪者用他蛇熏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耳。

宗奭曰︰乌蛇脊高,世称剑脊乌梢。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有身长丈馀者。

其性畏鼠野狼。蛇类中惟此入药最多。

曰︰凡一切蛇,须辨雌雄、州土。蕲州乌蛇,头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头尾相对,使之入药如神。只重一两以下,彼处得此多留进供。蛇腹下有白带子一条,长一寸者,雄也,宜入药用。采得,去头及皮鳞、带子,锉断,苦酒浸一宿,漉出,柳木炭火炙乾,再以酥炙。于屋下巳地上掘坑,埋一夜,再炙乾用。或以酒煮乾用亦可。

时珍曰︰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

气味

甘,平,无毒。

《药性论》曰︰有小毒。

主治

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开脱落, 疥等疮(甄权)。

附方

旧二,新五。

大风︰《朝野佥载》云︰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罂病患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治例》︰治大风。用乌蛇三条蒸熟,取焙研末,蒸饼丸米粒大,以喂乌鸡。待尽杀鸡烹熟,取肉焙研末,酒服一钱。或蒸饼丸服。

不过三、五鸡即愈。《秘韫》︰用大乌蛇一条,打死盛之。待烂,以水二碗浸七日,去皮骨,入糙米一升,浸一日晒乾。用白鸡一只,饿一日,以米饲之。待毛羽脱去,杀鸡煮熟食,以酒下壳(麸炒)、羌活、牛膝、天麻各三两,熟地黄四两,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二两,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每日三度,温服一小盏。忌鸡、鹅、鱼肉、发物。(《圣惠》)

面疮 ︰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圣惠》)

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圣惠》)

破伤中风︰项强身直,定命散主之。用白花蛇、乌蛇(并取项后二寸,酒洗润取肉)、蜈蚣一条(全者,并酒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

主治

耳聋。绵裹豆许塞之,神效(时珍。出《普济方》)。

主治

大风疠疾,木舌胀塞(时珍)。

附方

新二。

大风龙胆膏︰治大风疾神效。用冬瓜一个,截去五寸长,去瓤,掘地坑深三尺,令净,安瓜于内。以乌蛇胆一个,消梨一个,置于瓜上,以土隔盖之。至三七日,看一度,瓜未甚坏。候七七日,三物俱化为水,在瓜皮内小可风疾,每服一匙头。(王氏《博济方敷舌上,有涎吐去。(《圣济总录》)

主治

风毒瓦斯,眼生翳,唇紧唇疮(

附方

新一。

小儿紧唇,脾热唇疮︰并用乌蛇皮烧灰,酥和敷之。(《圣惠》)

主治

大风癞疾 (时珍曰︰《圣济总录》治癞风,用乌蛇卵和诸药为丸服,云与蛇肉同功)。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金蛇

(宋《开宝》附。附银蛇)

释名

金星地鳝(《图经》)、银蛇(亦名锡蛇)。

时珍曰︰金、银、锡,以色与功命名也。金星地鳝,以形命名也。

集解

颂曰︰金蛇生宾州、澄州。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体作金色,照日有光。白者毒。

时珍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金蛇一名地鳝,白者名锡蛇,出黔州。出桂州者之。大如拇指,长尺许,鳞甲上分金银,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据此,则地鳝即金蛇,非二种矣。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解中金药毒,令人肉作鸡脚裂,夜含银,至晓变为金色者,是也。取蛇四寸炙黄,煮汁频饮,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开宝》)。解久痢(时珍)。

发明

藏器曰︰岭南多毒,足解毒之药,金蛇、白药是矣。

时珍曰︰《圣济总录》治久痢不止,有金星地鳝散︰用金星地鳝(醋炙)、铅丹、白矾(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水蛇

(《纲目》)

释名

公蛎蛇。

集解

时珍曰︰水蛇所在有之,生水中。大如鳝,黄黑色,有缬纹,啮人不甚毒。陶弘景言公蛎蛇能化鳢者,即此也。水中又有一种泥蛇,黑色,穴居成群。啮人有毒,与水蛇不同。张文

气味

甘、咸,寒,无毒。

主治

消渴,烦热,毒痢(时珍)。

附方

新一。

《圣惠》水蛇丸︰治消渴,四肢烦热,蜗牛五十个(水浸五日取涎),入天花粉末煎稠,丸,姜汤下。

主治

烧灰油调,敷小儿骨疽脓血不止。又治手指天蛇毒疮(时珍)。

附方

新二。

小儿骨疮︰《海上方》诗云︰小儿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脓实可怜。寻取水蛇皮一个,烧灰蛇一条,去头尾,取中截如手指长,剖去骨肉。勿令病者见,以蛇皮包手指,自然束紧,以纸外裹之。顿觉遍身皆凉,其病即愈。数日后解视,手指有一沟如小绳,蛇皮内宛然有一蛇,头目俱全也。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蛇婆

(《拾遗》)

集解

藏器曰︰蛇婆生东海水中。一如蛇,常自浮游。采取无时。

时珍曰︰按︰此所言形状功用,似是水蛇;然无考证,姑各列条。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赤白毒痢,蛊毒下血,五野鸡病,恶疮。炙食,或烧末,米饮服二钱(藏器)。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黄颔蛇

(《纲目》。附赤楝蛇)

释名

黄喉蛇(俗名)、赤楝蛇(一名桑根

时珍曰︰颔,喉下也。以色名赤楝,桑根象形,陶氏作赤 。

集解

时珍曰︰按︰《肘后》、《千金》、《外台》诸方,多用自并不云是某蛇。惟本草有蝮蛇腹中鼠。陶氏注云︰术家所用赤鼠子、雀雏。见腹中大者,破取干辈。据此,则古方所用自死蛇,及蛇吞蛙、鼠,当是二蛇,虽蛇蜕亦多用之。赤楝红黑,节节相间,俨如赤楝、桑根之状。黄颔黄黑相间,喉下色黄,大者近丈。皆不甚毒、丐儿多养为戏弄,死即食之。又有竹根蛇,《肘后》谓之青 蛇,不入药用,最毒。喜缘竹木,与竹同色。五壮。毒即不行,仍以药敷之。又有菜花蛇,亦长大,黄绿色,方家

气味

甘,温,有小毒。

主治

酿酒,或入丸散,主风癞顽癣恶疮。

自死蛇渍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烧灰,同猪脂,涂风癣漏疮,妇人妒乳,犬咬伤(时珍。出《肘后

附方

新三。

犬啮伤 自死蛇一枚,烧焦为末,纳入疮孔中。(《千金方》)

五月五日自死赤蛇,烧灰。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一服。(《千金方》)

恶疮似癞及马疥大如钱者︰自死蛇一条,水渍至烂。去骨取汁涂之,随手瘥。(《千金》)

蛇头

主治

烧灰,主久疟及小肠痈,入丸散用(时珍)。

附方

新二。

发背肿毒︰蛇头烧灰,醋和敷之,日三易。(《千金》)

蛤蟆 疮︰五月五日蛇头,及野猪脂同水衣封之,佳。(《千金方》)

主治

久疟劳疟,炙,入丸散用(时珍)。

附方

新一。

一切冷漏︰自死蛇,取骨为末封之。大痛,以杏仁膏摩之,即止。(《千金方》)

气味

有大毒。

思邈曰︰江南山间人有一种蛊毒,以蛇涎合药著饮食中,使人病瘕,积年乃死。但以雄黄、蜈蚣之药治之乃佳。

蛇吞鼠

主治

鼠 、蚁 有细孔如针者。以腊月猪脂煎焦,去滓涂之

蛇吞蛙

主治

噎膈,劳嗽,蛇 (时珍)。

附方

新三。

噎膈︰用蛇含蛤蟆,泥包烧存性,研末。米饮服。

久劳咳嗽吐臭痰者︰寻水边蛇吞青蛙未咽者,连蛇打死,黄泥固济, 研。空心酒服一、二钱,至效。忌生冷五七日,永不发也。(《秘韫》方)

蛙 不愈︰蛇腹蛙,烧灰封之。(《千金》)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蝮蛇

(《别录》下品)

释名

反鼻蛇。

时珍曰︰按︰王介甫《字说》云︰蝮,触之则复。其害人也,人亦复之,故谓之蝮。

集解

弘景曰︰蝮蛇,黄黑色如土,白斑,黄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与同。蛇类甚众,惟此二种及青 为猛,不即疗多死。

恭曰︰蝮蛇作地色,鼻反、口长、身短,头尾相似,山南汉、沔间多有之。一名 蛇,无二种也。

颂曰︰蝮蛇形不长,头扁口尖,头斑,身赤纹斑,亦有青黑色者。人犯之,头足贴著。

东间诸山甚多,草行不可不慎。

藏器曰︰蝮蛇锦纹,亦有与地同色者。众蛇之中,此独胎产。著足断足,著手断手,不尔称身糜烂。七、八月毒盛时,啮树以泄其毒,树便死。又吐涎沫于草木上,著人成疮身肿,名

时珍曰︰蝮与虺陶氏言是二种,苏恭言是一种。今按︰《尔雅》云︰蝮虺身博三寸,首大如擘,是以蝮虺为一种也。郭璞云︰蝮蛇惟南方有之,一名反鼻。细颈,大头,焦尾,鼻上有针,锦纹如绶,纹间有毛如猪鬣,大者长七八尺。虺则所在有之,俗色。颜师古云︰以俗名证之,郭说为是。又《北史》︰高道穆谓(尔朱)荣云︰令(元)颢重完守具,乃养虺成蛇。是皆以蝮、虺为二种矣。盖蝮长大,虺短小陶说为是。柳子浓《宥蝮蛇文》云︰目兼蜂虿,色混泥涂。其颈蹙恧,其腹次且。褰鼻,穴出榛居。蓄怒而蟠,衔毒而趋。亦颇尽其状也。《抱朴子》曰︰蛇类最多,惟蝮中人甚急。但即时以刀割去疮肉投于地,其肉沸如火炙,须臾焦尽,人乃得活。王充《论衡》云︰蝮蛇

气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疮(《别录》)。杀下部虫(甄权)。疗诸漏,研敷之。若作痛,杵杏仁摩之(时珍。出《外台》)。

气味

甘,温,有毒。

主治

酿作酒,疗癞疾诸 ,心腹痛,下结气,除蛊毒(《别录》)。五痔,肠风泻血(甄权)。

活蛇一枚著器中,投以醇酒一斗,封定,埋马溺处。周年取开,蛇已消化,酒味犹存。有患诸证者,不过服一升以来,当觉举身习习而愈。然有小毒,不可顿服。若服他药,不复得力。

又曰︰生癞者,取一枚(或他蛇亦可),烧热坐上,当有赤虫如马尾出。仍取蛇肉塞鼻中)。

发明

时珍曰︰癞疾感天地肃杀之气而成,恶疾也。蝮蛇禀天地阴阳毒烈之气而生,恶物也。

以毒物而攻毒病,盖从其类也。

附方

旧一。

白癞︰大蝮蛇一条,勿令伤,以酒一斗渍之,糠火温令稍热。取蛇一寸,和腊月猪脂捣敷。(《肘后方》)

藏器曰︰摩著物皆透也。

主治

绵裹,塞耳聋。亦敷肿毒(时珍)。

主治

烧灰,疗疔肿、恶疮、骨疽(苏恭)。

主治

身痒、疥癣、 疮(苏恭)。

主治

赤痢。烧灰,饮服三钱。杂蛇亦可(藏器)。

屎(器中养取之)

主治

痔 (苏恭)。

主治

鼠 (《别录》。

《千金》云︰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三日大验。)

附录

千岁蝮。颂曰︰东间一种千岁蝮,状如蝮而短,有四脚,能跳来啮人。人或中之,必死。其啮已,即跳上木作声。云「斫木、斫木」者,不可救也。若云「博叔、博叔」者,犹可急治之。用细辛、雄黄等分为末,纳疮中,日三、四易之。又以栝蒌根、桂末著管中,密塞勿令走气,佩之。中毒急敷之,缓即不救。

时珍曰︰按︰《字林》云︰ 听,形如蜥蜴,出魏兴。居树上,见人则跳来啮之。啮已还树,垂头听,闻哭声乃去。即此也。其状头尾一般,大如捣衣杵,俗名合木蛇,长一、二尺。谈野翁方,名斫木蛇,又名望板归。救之,用嫩黄荆叶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

(《别录》)

集解

《别录》曰︰

时珍曰︰ 与蝮同类,即虺也。长尺馀,蝮大而虺小,其毒则一。《食经》所谓「虺色如土,小如蝮蛇」者是也。详见蝮下。旧本作 类,一名 ,误矣。 ,即虺字。 、 字象相近,传写脱误尔。陶氏注蝮即 ,亦误矣。 既是蝮,《别录》不应两出。今并改正。

气味

缺。

主治

疗痹内漏(《别录》)。治破伤中风,大风恶附方

新一。

破伤风︰牙关紧急,口噤不开,口面 斜,肢体弛缓。用土虺蛇一条(去头、尾、皮、骨,醋炙),地龙五条(去泥,醋炙),天南星(八钱重)一枚(炮),上为末,醋煮面糊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生姜酒下,仍食稀葱白粥,取汗即瘥。昔宫使明光祖,向任制官,被重伤,服此得效。(《普济方》)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蓝蛇

(《拾遗》)

集解

藏器曰︰出苍梧诸县。状如蝮有约,从约断之,头毒尾良。岭南人呼为蓝药。

主治

用头合毒药,毒人至死。以尾作脯,食之即解(藏器)。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两头蛇

(《拾遗》)

释名

枳首蛇(《尔雅》)、越王蛇。

时珍曰︰枳,两也。郭璞云︰会稽人言是越王弩弦所化,故名越王蛇。江东人名越王约发。《续博物志》云︰

集解

藏器曰︰两头蛇大如指,一头无口目,两头俱能行。云见之不吉,故孙叔敖埋之,恐后人见之必死也。

时珍曰︰按︰《尔雅》中央有枳首蛇,中国之异气也。刘恂《岭表录异》云︰岭外极多。

长尺馀,大如小指,背有锦纹,腹下鳞红。人视为常,不以为异。

罗愿《尔雅翼》云︰宁国甚多,数十同穴,黑鳞白章。又一种夏月雨后出,如蚯蚓大,有鳞行不类

气味

时珍曰︰按︰《南越志》云︰无毒。夷人饵之。

主治

疟疾。山人收取乾之,佩于项上(时珍)。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天蛇

(《纲目》)

集解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天蛇生幽阴之地,遇雨后其大如箸而扁,长三、四尺,色黄赤。浇之以醋则消,或以锻石糁之亦何物?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则遍身溃烂。或云草间黄花蜘蛛者,所毒,举身溃烂。一医视云︰天蛇所螫,不可为矣。仍以药敷其一有肿处,以钳拔出如蛇十馀。而疾终不起。又钱塘一田夫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视之,曰︰此天蛇毒,非癞也。以秦皮煮汁一斗,令其恣饮。初日减半,三日顿愈。又水蛇治天蛇毒,见前。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苟印

(《拾遗》)

集解

藏器曰︰苟印,一名苟斗,出潮州。如蛇有四足。

主治

滴耳中,治聋,令左右耳彻(藏器)。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蛇角

(《纲目》)

释名

骨咄犀(亦作骨笃)、碧犀。

时珍曰︰按︰陶九成《辍耕录》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当作蛊毒,谓其解蛊毒如犀角也。《唐书》有古

集解

时珍曰︰按︰《大明会典》云︰蛇角出哈密卫。刘郁《西使大蛇角,出西番。曹昭《格古论》云︰骨笃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其角。扣之声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能消肿解毒。洪迈《松漠纪闻云︰骨咄犀,犀不甚大。纹如象牙,带黄色。作刀靶者,以为无价之宝也。

气味

有毒。

主治

消肿毒,解诸毒蛊毒,以毒攻毒也(时珍)。

· 鳞之二 (蛇类一十七种) ··诸蛇

(《纲目》)

释名

时珍曰︰蛇字古作它,俗作其行委佗,故名。岭南人食之,或呼为讹,或呼为茅鳝。按︰《山海经》云︰海外西南人以虫为蛇,号蛇为鱼。则自古已然矣。

集解

时珍曰︰蛇类琐语,不可类从者,萃族于文象形,居南方)。在卦在物为毒虫(出《说文》)。

黑、金、翠、斑、花诸色(见各条)。毒虫也,而有无毒者有生毛者(蝮蛇纹间有毛。。腹行也,而有四足者。(鳞蛇、千岁蝮、苟印、蜥蜴皆有足)。

有冠,最毒)、角者(三角蛇有肥KT )、飞者(《山海经》云︰柴桑多飞蛇。《荀子》云经》云︰肃慎国有琴蛇,兽首蛇身)、人面者(《江湖害人。惟畏蜈蚣)、两首者首两身,见则大旱。《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取鱼鳖)、歧尾者(《广志》水后而食之文仲云︰舵蛇,形似舵,长七、八尺,又有青 (即竹根蛇)、白蛇甚多,四、五月反钩、三角之亦来取之。惟百里外乃免耳)。蛇出以春,出则食物(蛇冬,蛰则含土。(至春吐出,即蛇黄石巳为蛇,故蛇双舌南子》)。

段成式云︰蛇怒时,毒在头尾)。其珠在口(陆佃云︰龙珠在喜投暗。见人张口,吐气如烬)。其行也纡,皮数解蜕(《变化论》云︰龙易骨,蛇易皮)。性晓方药(出父见蛇被伤,一蛇衔草敷之,遂去。其人采草治疮,名曰蛇即退出也。段成式云︰人见蛇交,三蜃及异记》云︰江淮中有兽名能,乃蛇精所化也。冬则为雉,春复为雅》云︰大腰纯雌,以蛇为雄。蛇求于也)。又与鳢、鳝通气鹊见蛇则噪而奔,孔见蛇则喜而跃)。竹化蛇,蛇见一竹,中央已成蛇形,而枝叶如故。又桐庐民伐竹,见蛇化雉,头项已就,身犹蛇也。乃知竹化蛇,蛇化雉)。 怜(神蛇能乘云目圆(出《述异记》。大蛇蛇吞鹿(详本条),玄蛇吞麈(大鹿也。出《山海中,波斯国献之。状同鼠鼠

曰︰尝见一乌蛇,长丈馀。有鼠野狼啮蛇头,曳之而去,亦相畏伏耳)。

田父(《洽闻记》云︰蛤蟆大者名田父,见蛇则衔其已尽矣)。蛇令豹止,而有食蛇之貘(《及铁)。龟蛇同气,而有呷蛇也), 蛆甘带(出《庄子》。

啖其脑、眼。蟾蜍食 蛆, 蛆食蛇,蛇食蟾蜍蛇即张口,乃入其腹食之)。鸩步则蛇出,石自转,取蛇食之,蛇入口即食蛇者也(蛇鹰、蛇鹘。余见本条);虎、猴、麂、麝、牛,皆兽之食蛇者也( 猴食蛇。

牛食蛇,则独肝有毒)。蛇所食之虫,则蛙、鼠、燕、雀、蝙蝠、鸟雏。所食之草,则芹、茄、石南、茱萸、蛇粟( 子也)。所憎之物,则 荷、 、蛇网草、鹅粪;则雄黄、雌黄、 羊角、蜈蚣(《千金》云︰入山佩武都雄黄、雌黄,或烧 羊角烟,或筒盛蜈蚣,则蛇不敢近)。误触莴菜,则目不见物(出《出(藏器曰︰蛇有足,见之不佳令热,以酒沃之,置蛇于上则足见)。蛇蟠人足,淋以热尿,或沃以热汤,则自解;蛇入人窍,灸以艾炷,或辣以椒末,则自出(以艾炷灸蛇尾,或割破蛇尾,塞以椒末,即出)。内解蛇毒之药,则雄黄、贝母、大蒜、薤白、苍耳;外治蛇 之药,则大青、鹤虱射罔、姜黄、乾姜、白矾、黑豆叶、黄荆叶、蛇含草、犬粪、鹅粪、蔡苴机

 {{ anno.name }}